晚清民國聞見錄: 睇向齋秘錄、睇向齋逞臆談、睇向齋談往 | 誠品線上

晚清民國聞見錄: 睇向齋秘錄、睇向齋逞臆談、睇向齋談往

作者 陳灨一/ 原著; 蔡登山/ 主編
出版社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商品描述 晚清民國聞見錄: 睇向齋秘錄、睇向齋逞臆談、睇向齋談往:看盡清末民初人物百態、官場趣事、奉系軍閥內幕!《晚清民國聞見錄》包含《睇向齋秘錄》、《睇向齋逞臆談》及《睇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看盡清末民初人物百態、官場趣事、奉系軍閥內幕!《晚清民國聞見錄》包含《睇向齋秘錄》、《睇向齋逞臆談》及《睇向齋談往》。《睇向齋秘錄》所談為清末民初的人物掌故,確是聞所未聞的實情實事。每則文字不多,或記一事,或記數事,具體而微,生動有趣,可作為清末官場外史。《睇向齋逞臆談》主要記民國初年政界要人,如岑春煊、饒漢祥、楊度、熊希齡、康有為、梁啟超、錢能訓、程德全、周學熙、張一麐、趙秉鈞等人之軼事及政治活動,間或涉及政壇內幕。《睇向齋談往》專記陳灨一在張學良幕中之見聞。除了記述張氏父子及奉系中諸要人名士之軼事,對內部派系間之關係、郭松齡反奉事件等均有論及,史料價值極高。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陳灨一(1892~1953)又作甘簃,字藻青,號穎川生,別號睇向齋主人。與民初中樞顯宦楊士琦有表親之誼,後為其引薦入袁世凱幕中從事文案工作。青年時在天津為各大報紙撰寫政論文章,受到張學良的賞識,1925年被張學良羅致入少帥幕府,擔任機要秘書。1932年赴上海創辦了《青鶴》雜誌,直到全面抗戰爆發。1948年舉家遷至臺灣。晚年境遇淒慘,以算命賣字為生,1953年去世。其主要著作有《睇向齋秘錄》、《睇向齋逞臆談》、《睇向齋談往》、《睇向齋隨筆》、《睇向齋聞見錄》、《新語林》、《懷遠錄》、《歷史人物觀》、《甘簃詩文集》、《辛亥和議之秘史》等,1998年大陸收集整理出版了其生前的文章集,名為《甘簃隨筆》。蔡登山/主編文史作家,曾製作及編劇《作家身影》紀錄片,完成魯迅、周作人、郁達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從文、巴金、曹禺、蕭乾、張愛玲諸人之傳記影像,開探索作家心靈風氣之先。著有:《人間四月天》、《傳奇未完--張愛玲》、《色戒愛玲》、《魯迅愛過的人》、《何處尋你--胡適的戀人及友人》、《梅蘭芳與孟小冬》、《民國的身影》、《讀人閱史--從晚清到民國》、《叛國者與「親日」文人》、《楊翠喜‧聲色晚清》、《多少樓臺煙雨中:近代史料拾遺》、《多少往事堪重數:百年歷史餘溫(1890-1990)》等十數本著作。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導讀】陳灨一的《新語林》及《晚清民國聞見錄》/蔡登山《睇向齋秘錄》弁言陳公希祖軼事陳公孚恩與劉君宗漢軼事高宗軼事宣宗軼事穆宗軼事德宗軼事(三則)孝欽軼事(二則)奕譞軼事張玉書之風度紀昀之詞令錢陳群之輕生曾國藩之滑稽(三則)左宗棠之詼諧(三則)胡林翼之智謀彭玉麟之爭功李鴻章使美之軼聞(二則)劉蓉之高逸鮑超之奇談陳寶箴之妙語吳棠之奇遇馬玉崑之敢戰榮祿之貪詭桂祥畏航行奎俊之巧遇剛毅之笑柄陳國瑞擅書法瑾妃、珍妃之交惡奕劻軼事張之洞軼事(三則)鹿傳霖軼事徐郙與尹銘綬翁同龢之狡黠王文韶不辨國名張佩綸之工媚陸元鼎之糊塗瞿鴻禨之機警呂海寰之膽怯朱祖謀直言極諫戴鴻慈之失言唐景崇對待門生孫家鼐軼事楊文敬公軼事(二則)那桐軼事(三則)岑春煊軼事(三則)魁斌軼事錫良軼事(二則)書偽光緒帝事端方軼事(三則)升允乞休之趣聞楊公士燮軼事紀貽谷父子善耆拿賭載澤之善計趙爾巽軼事(二則)鄒嘉來之趣史載振逸事載濤之劇癖載洵之笑史(二則)盛宣懷軼事陳璧之懼罪榮慶與劉廷琛之議論馮汝騤之嗜好沈瑜慶之掛冠王存善之叫罵梁鼎芬之洩憤毓朗不滿意留學生壽耆之記憶力桂春之無知識龐鴻書參案中之瑣聞毛慶蕃與夫人陳夔龍親送女學生張人駿反對袁項城王垿有自知之明定成不喜新名詞書程贊清壽勳之言論劉麒祥之迷信趙之謙受騙于式枚之謔詞胡思敬之倔強袁世凱軼事(四則)徐世昌軼事(二則)唐紹儀之闊綽(三則)楊士琦之文采汪大燮軼事孫寶琦好書馮國璋告誡學生余誠格之陳情表湯壽潛軼事(三則)張謇之戲言(三則)書郭集芬王闓運之喜笑怒罵沈雲沛不畏人言吳祿貞割日人耳朵薩鎮冰贈犬於西人張錫鑾工詩張勳軼事李經羲軼事(三則)曹錕軼事趙倜軼事吳俊陞軼事陸建章之殘忍趙惟熙信星相家言王士珍不好女色龔心湛之儉德孟恩遠之虎字蔡儒楷之慰留司員李厚基大義滅親周學熙與譚鑫培張懷芝與省議會倪嗣沖軼事應桂馨死事之別聞臨海縣案《睇向齋逞臆談》岑熾岑春煊饒漢祥楊度熊希齡汪兆銘康有為 梁啟超裴景福唐紹儀鄭孝胥王乃徵錢能訓 周樹模陳三立張鳴岐王瑚王寵惠張一麐趙秉鈞朱祖謀張弧 周學熙伍廷芳程德全楊圻施肇基林紹年朱慶瀾《睇向齋談往》帥府公廳快馬張錢神仙張半仙袁老夫子王爺周聖人聯帥海帥皇姑屯老太太金少保趙博士王博士薛大哥長安丸白旗堡北倉楊二爺(一)楊二爺(二)長二寸米與蝦蟆百科全書老楞炮李昏君萬壽山馬大夫陶老爺香水司令興隆店馬雨老司令瘦腰生大元帥劉賢人五太太貴福曹家花園光園蔡家花園成主筆卍字廊少帥輔帥張瘋子王學士馬二校長湯總裁邢司令鄭州子夏將軍二胖子涿州張家口李老先生姜登選之死張四爺陳四爺張十一

商品規格

書名 / 晚清民國聞見錄: 睇向齋秘錄、睇向齋逞臆談、睇向齋談往
作者 / 陳灨一 原著; 蔡登山 主編
簡介 / 晚清民國聞見錄: 睇向齋秘錄、睇向齋逞臆談、睇向齋談往:看盡清末民初人物百態、官場趣事、奉系軍閥內幕!《晚清民國聞見錄》包含《睇向齋秘錄》、《睇向齋逞臆談》及《睇
出版社 /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ISBN13 / 9789578924529
ISBN10 / 9578924526
EAN / 9789578924529
誠品26碼 / 2681749567009
頁數 / 264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X0CM
級別 / N:無
重量(g) / 366g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清末民初人物百態、官場趣事、奉系軍閥內幕盡在書中。

★每則記事文字不多,或記一事,或記數事,具體而微,生動有趣。

★珍貴史料精彩重現,文史專家蔡登山專文導讀。

試閱文字

導讀 : 〈曹錕軼事〉
曹仲三〔珊〕上將(錕),性躁急喜怒,素有瘋子之號。一言不合,輒曰打嘴巴,打屁股。其任第三鎮統制時,有人密告某軍械官舞弊營私。曹大怒,立縛之,自打軍棍數十。旋悉事莫須有,仇者故為誣陷之言,遂升某為管帶,且慰之曰:「吾輕信人言,打爾屁股,良用歉然!今爾屁股已消腫否?諺云越打越發,已升爾官矣。」有行類如此。王君潤琴曾執事三鎮,目睹之。

〈伍廷芳〉
渡美求學最先,博士之名最早者,當推伍廷芳。既歸國,為律師於香港。香港固中土,而租借於英吉利,故律師註冊,例得英官許可。廷芳多識彼邦人士,遂不勞而獲也。時清廷競談外交,而謂之曰「洋務」。直督李鴻章宣導尤力,耳廷芳名,招入畿疆,畀以交涉重任,累薦至道員。已而奉使歐美諸邦,還朝授外務部侍郎,不附權要,數歲未遷一官。乞退去,家於海上,築廬曰「觀渡」,有終老意。辛亥軍興,南北當局以和議待解決,廷芳被推為南方總代表,力持民主共和。北代表唐紹儀為所動,以電達項城,謂舍是則和議不諧,卒從其議。中山就臨時總統於南京,以廷芳為長司法部。統一政府立法,設稽勳局,贈廷芳以勳一位,嘉其功也。自是五年間未預政事,而於政局起伏,間列名通電而已。項城薨,黎元洪繼承大位,易內閣,任紹儀為外交總長。疆吏張勳、倪嗣沖聯名攻訐,紹儀憤不之官。元洪念廷芳翊贊共和,功在國家,遂使繼任。其子朝樞方為斯部參事,知乃父將至,請回避。廷芳既抵任,謂久未聞政,老不耐煩,宜得朝樞貳部。元首許之。父子同官,傳為美談。廷芳之舉,不避親,固不讓古人也。時膺揆席者段祺瑞,政見與黃陂不洽,府院之爭彌烈。黃陂罷祺瑞,命廷芳權國務;旋退,入粵任軍政府總裁。長年茹素,自稱將活至二百餘齡。卒以羊城之變,驚悸成疾,未克長享歲月,殆天意歟!

〈大元帥〉
古稱軍隊最高之主曰帥,亦曰元帥。清代督撫之稱帥者,則以兼軍符故。帥而曰大,尊之之詞也。中華民國例以元首兼陸海軍大元帥,黨治以還,航空之機驟增,則代以陸海空軍總司令,猶大元帥也。大元帥單獨之稱,自中山建政府於廣州始,其後作霖襲其名。高拱燕都,遣師南下,有秦皇兼併之志,而無其謀,且無其勇也,遂致一敗塗地。作霖起山寨,其貌秀若吳越間人,雖躁急之性不免,而事上敬,遇下厚,恩必報,義必返,為人若此,未可以其出身之微而短之也。矧前有切肉之卒,賣布之夫,已捷足而登極峰,以視作霖奔波湖海,或不及焉。作霖畢生之事業,自其放下屠刀始。語有之:「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作霖死後,成佛與否不可知,而以身殉國,則事蹟要不可掩。殉國與成佛,其間相去之重輕,誠未易一言。作霖之事趙爾巽、張錫鑾、增韞也,如慈父、如嚴師;既顯,猶呼三人曰大帥,每歲饋贈稠疊。爾巽歿,作霖以元首之尊臨其喪,叩首哭失聲。爾巽七十後得子,以為天之賜予麟兒也,名之曰「天賜」。學良承父志,以其妹妻之,兩親家相見地下,或當含笑。作霖於文武百僚,無所謂信否,倘遇事能服從,文則視為賢吏,武則視為福將,雖間有凶終隙末者,初不必出諸作霖本心,未嘗非左右、浸潤之潛。黨同伐異,利己損人,一人固難滿千人之意,千人之行為又豈一人所能盡察。凡人不能無短,作霖之短似無容諱,不然吾揭其長,而不舉其短,或疑吾之護短也。其短則煙、賭、色三者,常人犯此不過博荒唐鬼之名,以作霖之位尊勢盛,徒開僉壬奔競之路,何能免白圭之玷?於是有求全之毀,以平康里鴇媼之賤,挾雛伎出入公門;以某某材其下駟耳,乃恃樗蒲躍登仕版;以某某粗獷之資,竟以販土僭居高位。政治不修,紀綱不振,未姑非是三者為厲階。年復一年,積重難返,無形之患難消,不測之威莫逞。

作霖一生之軼事,不可勝數,姑舉其一端。某日,集吉督張作相、黑督吳俊陞、直督褚玉璞於懷仁堂竹戲,俊陞條子三碰置案上,已待和矣,眾失色。適作相執一同一張,揚言曰:「誰要?」作霖曰:「我要!我要!」隨手攤牌而出。則一索吊頭,斷無和一同之理,僉指為詐和,應罰。作霖徐徐曰:「麻雀吃鴿蛋,諸君不懂耶?此例自我創之,行不只一次矣。」三人卒如值以償,乃得終局。嗚呼!作霖以垂暮之年,竟不克保偏安之局,固不能盡責敗軍之將,而自身戕於嗜好,實一大原因。吾敬其人之義矣,吾終以其不檢細行為可惜也!

試閱文字

內文 : 【導讀】陳灨一的《新語林》及《晚清民國聞見錄》/蔡登山
陳灨一(一八九二-一九五三),又作甘簃,字藻青,號穎川生,別號睇向齋主人(「睇向齋」,原是陳灨一父親陳叔彞的書齋名,時逢戰亂,陳宅毀於一旦。陳灨一獲悉,「幾不知涕泗之何從」。),江西新城(今黎川)人。出身科舉世家,其祖上有一門七進士的顯耀背景,受家庭環境薰陶,少承舊學,喜好古文,「灨一甫五歲受四子書,十四歲畢十三經,雖奧賾未喻而劬勞可念也」。十四歲應縣試,居第一。與民初中樞顯宦楊士琦(杏城)有表親之誼,後為其引薦入袁世凱幕中從事文案工作。青年時在天津為各大報紙撰寫政論文章,受到張學良的賞識,一九二五年被張學良羅致入少帥幕府,擔任機要祕書。一九二七年進入京師禮制館。一九二八年在北平、天津學校教書。一九三二年赴上海創辦了《青鶴》雜誌,直到全面抗戰爆發。一九三七年後隱居北平。陳灨一交遊甚廣,與近世名家章太炎、夏敬觀、楊雲史、葉恭綽、陳三立、袁克文、吳湖帆、錢基博、章士釗、于右任、溥心畬等皆有往來。一九四八年舉家遷至臺灣。晚年境遇淒慘,以算命賣字為生,一九五三年去世。其主要著作有《睇向齋秘錄》、《睇向齋逞臆談》、《睇向齋談往》、《睇向齋隨筆》、《睇向齋聞見錄》、《新語林》、《懷遠錄》、《歷史人物觀》、《甘簃詩文集》、《辛亥和議之秘史》等,一九九八年大陸收集整理出版了其生前的文章集,名為《甘簃隨筆》。

《青鶴》雜誌是由陳灨一獨立出資創辦並擔任總編纂,於一九三二年十一月十五日在上海出版發行的半月刊,年出一卷二十四期,歷時近五年,一九三七年七月三十日,第五卷十八期出版,在第十九期即將付印之際,上海發生「八一三事變」,刊物毀於炮火,無奈之下只得停刊,共發行了一百一十四期。根據陳灨一的〈青鶴之命名〉一文知道:《青鶴》之名,出於《拾遺記》的記述:「幽州之墟,羽山之北,有善鳴之禽名青鶴。世語曰:青鶴鳴,時太平。」刊物取名《青鶴》,即寓意吉祥之禽鳥能「喚醒並世士大夫之迷夢」,亦期望人人皆有「太平之心」。陳灨一力主延續傳統、發揚國故,宣稱「本志之作,新舊相參,頗思於吾國固有之聲名文物,稍稍發揮,而於世界思想潮流,亦復融會貫通,勤求理論,不植黨援,不畫畛域,不納貨利,不阿時好」。(陳灨一〈本志出世之微旨〉)雜誌分論評、專載、名著、叢錄、文薈、詞林、考據、雜纂、小說(劇本)等欄目,為研究晚清近代的政事、經濟、思想、文學、學術等提供了翔實的材料。

陳灨一的《新語林》可說是民國的《世說新語》。他是模仿南朝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之體例,全書分為八卷,一為德行,二為言語、政事,三為文學、方正、雅量,四為識鑒、賞譽、陽藻、規箴,五為捷悟、夙慧、豪爽、容止、自新,六為企羨、傷逝、棲逸、賢嬡、術解,七為巧藝、寵禮、任誕、簡傲、悱調、輕詆,八為假譎,黜免、儉嗇、汰侈,忿猖、讒險、寵悔、紕陋、惑溺、仇隙。且於每則故事之下,附有所記人物之小傳。

陳灨一的自序說:「凡所述,以不掩其真為主,非以恩怨為褒貶.非以好惡定是非,閱時三十有八月。其聞人事牽掛,濡滯幾兩越寒暑,復攖病擱置久之。顧不佞才疏膽弱,未敢求速,稿凡數易,僅成茲篇,事取其高潔,義取其公正,言取其雋永。」袁思亮稱其文謂:「其所紀述,盡當世人,言行美惡,務存其真。又其辭淵雅雋永,能使人消釋鄙吝,曠然有絕塵出世之思,與記瑣閒談神怪者異矣。」

《新語林》全書內容,大都是清末民初的政界及社會名流的人物軼事。但它與前人所寫的「語林」體的書籍,有個最大的不同之處,是陳灨一在自序所說的以「時人而寫時人之事」,也就是他所寫的人與事,都是他親見親聞的,這與其他人靠文獻或傳聞以「今人而寫前人之事」者,可說是大異其趣,這也是其他同類作品所難以企及之處。陳灨一因出身世宦之家,又長期隨侍於清末民初權力中心的中樞人物如楊士琦幕中,因此所述之人與事「幾無一字無來歷」。而「所作多獨得之祕」,從「未經人道破者」頗多,也就是「獨家內幕」相當多,這也是本書精華之所在,也是治史者不可多得的材料也。

《晚清民國聞見錄》包含有《睇向齋秘錄》、《睇向齋逞臆談》及《睇向齋談往》三本小書,《睇向齋秘錄》是發表在包天笑所主編的《小說大觀》,後來在一九二二年秋由上海文明書局出版。所談都是清末民初的人物掌故,確是聞所未聞的實情實事,共計一百一十三則,每則文字不多,或記一事,或記數事,具體而微,生動有趣,可作為清末官場外史來讀。其中亦有不少可資治史者採擷之史料。《睇向齋逞臆談》刊於《青鶴》半月刊,有二十六則,主要記民國初年政界要人,如岑春煊、饒漢祥、楊度、熊希齡、康有為、梁啟超、錢能訓、程德全、周學熙、張一麐、趙秉鈞等人軼事及政治活動,間或涉及政壇內幕。《睇向齋談往》刊於《青鶴》半月刊,共計六十二則,專記作者在張學良幕中之見聞。對張氏父子及奉系中諸要人名士之軼事,內部派系間之關係,郭松齡反奉事件等均有論及,史料價值極高,作者又長於文筆,因此所述之軼事頗具可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