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緝庭談京劇: 笑隱堂憶故 | 誠品線上

包緝庭談京劇: 笑隱堂憶故

作者 包緝庭; 蔡登山/ 主編
出版社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商品描述 包緝庭談京劇: 笑隱堂憶故:,劇評家包緝庭自幼隨父親聽戲,對於梨園人士、劇目掌故如數家珍。主編蔡登山先生蒐集整理包氏散見於報章雜誌上的文章,依內容分為人物憶舊、古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劇評家包緝庭自幼隨父親聽戲,對於梨園人士、劇目掌故如數家珍。主編蔡登山先生蒐集整理包氏散見於報章雜誌上的文章,依內容分為人物憶舊、古往今來、國劇摭談三輯,書中特別收錄包緝庭之女包珈女士撰寫之〈先父包緝庭先生〉、王祖壽先生〈歷屆華岡藝展國劇公演記述〉二文,以饗讀者。 輯一.人物憶舊│ 包緝庭談戲憶往,敘寫過去在北平與雷喜福、馬連良、王連平、葉盛蘭等京劇名家交往,評點富連城科班、北平坤班人物,間及長兄包丹庭生平、余叔岩拜譚鑫培為師的經過,並悼念平關耆宿朱殿卿、梅花館主鄭子褒、武丑李金和等至交。 輯二.古往今來│ 原為《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專欄,談廣和樓興衰,介紹罕見戲《混元盒》和《狀元印》的由來、各行當冷僻的開場戲、龍年的龍戲、蛇年的蛇戲等,也回憶起北平「賣飛票」的販子,以及已經在舞台上失傳了的「火彩」技藝。 輯三.國劇摭談│ 收錄包緝庭觀賞空軍大鵬國劇隊、復興劇校等演出述評,劇目囊括《御碑亭》、《打瓜園》、《紅拂傳》、《興隆會》、《金水橋》、《戰冀州》、《瓊林宴》、《拾玉鐲》、《繡襦記》等,除劇院現場演出者,亦有臺視播演之《紅樓二尤》,記其演員陣容、劇本源流等,見證了臺灣京劇的蓬勃興起。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包緝庭原著;蔡登山主編原著/包緝庭(1905-1983)包文正公第二十八代後裔,祖籍中國浙江紹興。譜名桂熙、字緝庭。族中排行十二,在京時人稱「十二爺」。來臺後因髮色斑白,年齡又較友儕為長,故暱稱「緝老」。長期在觀劇後發表評論,談論演員劇藝、戲劇結構、並作理論講座。後香港、日本雜誌也來索稿,被譽為「臺灣京朝派京劇、劇評家第一把交椅」。主編/蔡登山文史作家,曾製作及編劇《作家身影》紀錄片,完成魯迅、周作人、郁達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從文、巴金、曹禺、蕭乾、張愛玲諸人之傳記影像,開探索作家心靈風氣之先。著有:《人間四月天》、《傳奇未完──張愛玲》、《色戒愛玲》、《魯迅愛過的人》、《何處尋你──胡適的戀人及友人》、《梅蘭芳與孟小冬》、《民國的身影》、《讀人閱史──從晚清到民國》、《叛國者與「親日」文人》、《楊翠喜.聲色晚清》、《多少樓臺煙雨中:近代史料拾遺》、《多少往事堪重數:百年歷史餘溫(1890-1990)》、《情義與隙末──重看晚清人物》等十數本著作。校訂/包 珈包緝庭之女,1944年生於中國北平市,四歲來臺,後任職中視公司,2004年導播組退休。2004-2011年間曾任大愛電視臺製作人,並於1999年起在《大雅雜誌》撰稿。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先父包緝庭先生/包珈 輯一 人物憶舊 侗厚齋事略 我的大哥包丹庭 雷喜福 馬連良少年時 王道之義助王連平 富連成時期的葉盛蘭 記富連成科班人物 富連成的三多九如 回憶當年北平坤班 鬚生泰斗余叔岩 國劇學會和李世芳 四大霉旦與四大糟旦 聽鎮澶州落淚替故人傷心──悼念梅花館主 憶劇評家梅花館主 談《九江口》.憶程永龍 悼平劇耆宿朱殿卿 武丑李金和病逝 劇評人包緝庭病逝 輯二 古往今來 廣和樓滄桑 談一至八本《混元盒》 《狀元印》史話 漫談冷僻的開場戲 龍年談龍戲 迎蛇年談蛇戲 古往今來的《紅鬃烈馬》 北平賣飛票的 舞臺上失傳的藝術──火彩 輯三 國劇摭談 評《蘇武傳》 《打瓜園》與《紅拂傳》 《興隆會》與《金水橋》 明駝七天佳奏紛陳 大鵬推出冷戲多齣 大鵬後期幾齣好戲 復興傳班五鳳 海光十一場戲 河南豫劇在臺灣 《戰冀州》.《瓊林宴》.《拾玉鐲》 《群英會》 俞大綱新編《繡襦記》──胡陸蕙初演李亞仙 名伶章遏雲初露《孔雀東南飛》 大鵬將演《王魁負桂英》 朱陸豪初演《鐵籠山》 小陸光初演《溪皇莊》 談《大溪皇莊》 《狀元印》與《芙蓉屏》 復興劇校排演《精忠報國》 《人面桃花》觀後 鵬程萬里,小大由之 陸光今演《勾踐復國》 吳陸君初試《玉堂春》.胡陸蕙重演《花木蘭》 老戲《乾坤福壽鏡》 臺視播演《紅樓二尤》 麒麟廳改為國劇院.今起連演四天好戲 《雁門關》去蕪存菁 吳陸君初演《釵頭鳳》 小陸光排演四齣武戲 大鵬今演《梵王宮》 國劇聯演.百彩紛呈 《鎖麟囊》加強陣容.趙守貞易劉復雯 《掃蕩群魔》.《十老安劉》 麒麟國劇院.明演《雁門關》 文化學院國劇新材備出 御碑亭聽法 附錄.歷屆華岡藝展國劇公演記述/王祖壽 代跋/包珈

商品規格

書名 / 包緝庭談京劇: 笑隱堂憶故
作者 / 包緝庭; 蔡登山 主編
簡介 / 包緝庭談京劇: 笑隱堂憶故:,劇評家包緝庭自幼隨父親聽戲,對於梨園人士、劇目掌故如數家珍。主編蔡登山先生蒐集整理包氏散見於報章雜誌上的文章,依內容分為人物憶舊、古
出版社 /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ISBN13 / 9786267128534
ISBN10 / 6267128539
EAN / 9786267128534
誠品26碼 / 2682285166008
頁數 / 492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4.8X21X2.5CM
級別 / N:無
重量(g) / 662

試閱文字

自序 : 代跋/包珈

春節過後,名作家蔡登山先生忽然來電話詢問:「可有庫存 令尊遺作乎?」我告知:「先父生前向不保留文稿,只留戲單;即使 先父臥床病重時,都拜託其好友胡孟久伯父代為收取觀賞後戲單,予以保存。俟 先父故後二十年民國九十三年我在中視退休後餘暇,按年月日整理排列成夾。 先父遺作我僅存昔日《中華雜誌》之〈故都憶舊〉十九篇,我集結影印成冊贈與家人故舊。」

蔡先生鍥而不捨,辛勤倍至。到國家圖書館、中央研究院圖書館,蒐集 先父遺作數十篇;扣除一些應酬吹捧文字,可用者六十三篇日前交愚整理校對。

在下數十年電視臺任職導播組工作,不通文墨,更未研習博大精深京劇:歷史、沿革、戲曲內容……惶惶乎!接此重任,如似綿羊背駱駝~不堪重任也。然除我之外亦無他人可托……

費時一週許,字字句句按照當年在「大愛電視臺」龐宜安經理審理「劇本模式」,逐字查閱。稍有疑問,即翻閱書籍:唐伯弢所著《富連成三十年史》、周志輔伯父所著《百年瑣記》、《京劇五十年史》、富社少夫人孫萍女士編撰《富連成畫傳》、芝翁高拜石之《古春風樓瑣記》、《淨門師魂(紀念孫盛文先生)》、《馬連良藝術評論集》、《舞臺生活四十年》、《梨園一葉》、《摩登小花臉~孫盛武》等書籍。或詢問當年為 先父讚譽之:「六歲神童」後來是享譽海內外「大導演」朱克榮、及其兄朱錦榮兄弟、孫元坡夫人嚴莉華女士、名作家賈馨園學姊、甚至跨海請教舍侄包立一一詳查確定。也為《新四郎探母》作者請教名教授王安祈女士(原稿誤植「劉綱」,據我記憶前輩只有劉嗣叔叔,並未聞劉綱者也。)然事關百年前清末民初一段史故,實難確查。更有些秦腔、漢劇我真是無從問起,祈請讀者方家諒察並指正。同時感謝富連成孫萍女士、孫嚴莉華女士、朱陸豪提供珍貴照片。

學戲講究「薰」。 先父少年時雖未進富連成科班,但閒暇隨先祖父在廣和樓聽戲,又與富社王連平先生(在梨園界稱「先生」是對前輩恭敬的尊稱)和孫盛文孫三叔、盛武孫四叔莫逆交好,耳濡目染薰(學)到許多京劇知識、歷史沿革。王先生長 先父四歲,日常閒談時告知很多怹小時候看過的前輩表演藝術。見「輯一 人物憶舊」。而 先父記憶力過人,多年後在臺灣耳順之年,尚能記誦劇本、行頭、砌末、武行翻打、套路行擋,見「輯二 古往今來」〈八本混元盒〉、〈狀元印〉等篇。至於評論演員演出技巧,及戲曲來龍去脈,可在「輯三 國劇摭談」諸篇多矣。

當然 先父為文時,必參考許多資料書籍。但怹能記得許多書上沒有的:劇中人名、臉譜、行頭、武打套路,我不得不套一句 先父愛用的詞彙「腹笥淵博」!

 先父為文筆鋒犀利,或捧或責,絕不顧及人情,不免在文句中責及藝者,此次我盡量刪減原文,如還有後代家人不盡滿意之處,祈請諒察!


二○二二年五月十九日

試閱文字

導讀 : § 馬連良少年時(節錄)

在下和馬連良不能說不是夙識,因為先嚴在民國元年自山西解組回到北京,續任公務外,家居無俚,日常攜帶子女赴各戲園聽戲,以資消遣。彼時在下年方七歲,尚未出就外傅。先嚴嗜劇,最喜規矩整齊,以故對於富連成科班頗具偏愛,惟該科班上演時,一向不售女座,猶存古風,因之每次只有在下隨侍,先在大柵欄三慶園及廣德樓兩地,至民國四年又移至肉市廣和樓,此均為富連成常年演出場地,老顧客亦隨之而轉移,不足為奇。每遇場上所演為先嚴不喜聽之戲,輒攜在下往後臺尋覓熟人談天,那時常相晤談者除葉春善社長外,尚有蕭長華、蔡榮貴、蘇雨清三人,其談話處所係在後臺之帳桌旁,此為後臺高級人員坐落地點,一般閒雜人等不便接近,在下年幼不耐久立侍聽,乃蹓至附近之盔頭箱或彩匣桌旁觀看學生們勒頭扮戲與勾臉,由是得識一、二兩科學生甚多,與馬連良互相點頭說話,亦自此始。但以生平喜看武戲,對於武行學生頗多接近,連良雖屬文行,但在每日中軸武戲中十九有事,因其係於前清光緒卅四年始入喜連成習藝,較一般二科武生如金連壽、趙連升、王連平、殷連瑞、何連濤、高連甲諸人入科時約遲二三年,致飾演正角機會甚少,只見其與曹連慧合演一次《小天宮》,曹飾小行者,馬演造化仙,其他則多係配角零碎,或掃邊老生,若各公案戲中之彭鵬、施仕綸,《殷家堡》、《落馬湖》之王殿臣,均為其原排本主。此外尚有一齣較為突出者,則為《五人義》,劇中由趙連升飾周文元,鍾連鳴之顏佩韋,馮連恩大校尉,蘇連漢二校尉,而馬連良與高連登分扮王節、劉汝儀兩個小花臉,亦即在「遞送保狀」時沿途商酌「太爺」之「太」字,那一點應否點在肩膀上,及「打尉」時口啃大校尉腳後跟之二丑角。

某次,曹連孝演《轅門斬子》飾楊延昭,王連奎與侯喜瑞之焦孟二將,王連浦(藝名小金鐘,本工銅錘花臉)反串趙德芳,而老旦唐連詩是日適病嗓啞,不能登臺,乃由連良反串佘太君,此為「臨時抵活」,只此一次,看過的人可謂少之又少。

馬連良自幼小時,其對於扮戲即極講究漂亮整潔,每遇是日有扮演老生戲時,無論是二路配角,抑或院子過道兒,由學堂隨同大隊上館子,一下後臺當務之急,即脫了長袍馬褂的制服,先奔盔頭箱,慎重挑選一口「黑三」髯口,親自動手,將其用熱水燙直了,然後再用鐵絲箆子攏平了,通順了,藏在別人不容易見到的地方,以備自己上臺時使用。這種行徑雖然有些過於講究,但為了扮像好看,觀瞻大方,亦可謂其忠於藝術,自幼即然。

馬連良的兩條眉毛,在他幼年時代有點小毛病,就是越往上長,越愛出岔兒,每逢勒上頭弔起眉毛來,縱然使用墨筆描劃,仍必有幾根短毛從旁滋出來,在臺下的觀眾根本看不清楚,也不太注意這些小節,可是連良卻認為這是個人天生的缺陷,一點都不肯將就,彼時富連成後臺有一個經常僱用的理髮匠,專為給唱花臉的剃月亮門,唱生旦等行剃頭刮臉之用。有一天,連良因為眉毛總愛出岔兒,一賭氣教剃頭的把兩條眉毛都刮光了,這一來再用油黑草紙描成,勒上頭弔起來,兩道眉毛自然是奕奕英姿,顯得特別黑大光亮了。此一措施,是他為了扮像好看,寧可犧牲小我,以顧全大我的一個實例。至於後來的眉毛再長出來,是否還依舊滋出岔兒來就不詳細了。

富連成後臺學生與學生之間,凡是在科裡的──尚未畢業者,彼此互相稱呼,都叫乳名,很少直呼其學名的。所以在下和馬連良相識年餘以後,還只知他的小名兒叫「三賞兒」,不知他學名是甚麼,直到他後來正式歸工唱了老生,才知道原來他就是馬連良。


§ 北平賣飛票的(節錄)

在臺北街頭,每日裡熙來壤往,百態群像,可談的事情太多了。但是萬緒千頭,有時候又不知從何說起。日昨飯後無事,在西門町電影街上散步,見到一位管區警員,正在捉捕影票黃牛,因而想起當年北平各戲園子裡,那些賣飛票的,卻值得在這「古往今來」欄中,追述一番。

臺北各大影劇院門前,影票黃牛充斥,已有二十年以上的歷史了,每值佳片上映,或是好戲登場,尤其遇有難得一見的角色露演,如前幾年李麗華演《拾玉鐲》,蔣桂琴癌末病中唱《紅樓二尤》,都給他們造就了賺錢的機會,雖然該管區的警員隨時捕捉取締,一經緝獲,囚禁責罰,不稍寬貸,可是利之所在,捉者自捉,賣者自賣,時至今日,依然照舊。可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當年故都北平,是國劇鼎盛之區,迷戀此道者,人數眾多,各大小戲班生、旦名角,排日在內外兩城的十幾個戲園子裡,日夜上演,固然不見得家家都賣滿座,不過觀眾嗜好不同,有愛孫猴兒的,也有愛豬八戒的,於是賣飛票的也就應運而生,予以逢迎,投其所好。這種民國以後的新興行業,也就是今日臺北戲票黃牛的鼻祖。

北平之賣飛票的應分兩個階段來說:第一是從前光緒末葉,各戲園中較好的座位,均歸賣座的人(南方稱為案目)包攬把持,因為北平人最講究耗財買臉,不惜小費,只要是座位舒服,得聽得瞧,便在戲價之外多給茶錢,甚至能加一番犒賞,等於是雙份戲價,在花錢的大爺心目中亦在所不計。北平舊式戲園的構造,以堅固樸實為尚,譬如前門外肉市廣和樓是乾隆年間重建,這座三百多年的建築物直到抗戰勝利前一年才拆成土平。原來的四方型戲臺,靠臺口左右各樹立一根圓徑一尺多的黑漆大柱,南北西三面樓上下,也都在距離七八尺就有一根粗大柱子,觀眾的座位不論遠近凡被柱子間隔,阻礙視線的,都名之為「吃柱子」,這些「吃柱子」的座位是留給一般初到北平或四鄉八鎮的鄉下人去坐的。好的座位是上、下場門兩廊及小池子和左右靠大牆的地方,賣座的在沒開戲以前便把這些好的座位貼上一張黃紙籤條,上寫「某人定座」,凡是面生可疑的人任憑你多麼早進戲園子,也買不到貼黃籤兒的座位。也有時在一場戲都演過一半兒了,還沒有肯多花錢的大爺進來,他們便把這好座兒讓給半熟臉兒的客人,但預先要告訴人家說「這個座兒是張三爺或李四爺定下的,天到這時還沒進來,也許有事躭誤了,您先坐著,他要是不來就算您的了,可是回頭他要來了您可得讓給人家,我再另外給您找好地方」。所以有的專聽末一齣大軸子的人進場雖遲仍能有好座兒,就是這種情形。

當年北平各戲園子裡賣座兒的,一向沒有工資薪給,他們賴以維生的,就是每天分得的茶錢小費,顧客也都瞭解,既要看好戲就不在乎區區之費,因而養成了賣座的把握熟主顧的習慣。從前沒有發明對號入座,先期售票的辦法,所有較好的座位都操縱在賣座兒手裡,給常聽戲的老顧客以無上的方便。後來有了預售座券,實行對號入座,這是在民國八年左右,首先響應此一制度的是西柳樹井大街第一舞臺,香廠華嚴路新明大戲院,西珠市口開明戲院。因這三家都是新式建築,燈光音效非以往舊式戲園可比,座位也都換了長條靠背椅子,舞臺是半圓型,樓簷是伸出式,自無「吃柱子」可言。然而距離的遠近,視線的歪正,在顧客心目中仍有座位好壞的分別,也就給賣座兒的造成了把持居奇的機會,他們在預售之前與票房裡的人勾結好了,把幾前排正面的座券屯積起來,留待善價而沽。雖說對號入座,進場無人查驗座券,仍是自由出入,進了門找到熟識賣座兒的自然能買到好座。這是民國八年直到北伐成功在北平聽戲覓取好座兒的一個訣竅。可是此一階段維持到民國十七年以後,就行不通了,因為國民政府軍隊底定平津後,不久東北易幟全國統一,奠都南京庶政維新與凡更始。這期間北平公安局對於社會秩序的管轄,多少也要有一點表現,戲園子裡賣座兒的把持對號座券,園方不派人查驗座票,均予嚴禁,當然陽奉陰違,掩耳盜鈴的事依舊不免,在表面總得歛跡以免雞飛蛋打賠了老本。可是那些坐享其成安閒慣了有錢的顧客反而感到不太方便了,所以後來才產生出一種賣飛票的來,成為北平聽戲買票的第二個階段。

北平下層社會有一種無業遊民,他們一清早起來出門在外遊逛一天,就憑口才、人緣、交往、信用能夠「平地摳餅」弄幾文錢回家,不但一個人兒吃飽了而且可使一家子不餓,這項人通俗叫做「吃飛的」,譬如當年在各戲園內,常見一人三十多歲身穿長袍舉止恭敬手提一個籐套煖壺裡面有一對細磁茶盅,壺裡悶的是上好的小葉香片至少也是廿枚銅元一包的,走到年老的熟人座前先請安後斟茶隨便聊兩句天兒,等到客人把茶喝完了收茶盅告辭而去決不打攪人家聽戲,請想誰能白喝他這碗茶,至少也要賞他一張廿枚的銅元券,甚或有大方一點的賞一張五十枚的亦屬常事,他每天在前門外幾家戲園子裡轉一個圈兒就能拿回現大洋三塊兩塊的,這就叫做「吃飛的」。「賣飛票」那個「飛」字源流,亦由來於此。

當年北平那些賣飛票的雖與今日臺北之影票黃牛是一而二,二而一,旨在牟利無何不同,但其對人之恭謹,作法之技巧,設想之周到,消息之靈通,遠非臺北黃牛可及。尤其是從不張口要價兒,不管是多好的座位多難買的票子永遠是「憑爺賞」,給多少是多少,請安道謝扭頭就走絕不爭論。北平老於聽戲的人對票價行情瞭如指掌,誰也不會少給他們錢,怕是下次再有好座兒他不送來了。北平賣飛票的很少站在戲園門口兜售的,他們不僅與售票員都有勾結,而且與戲班中經勵科管事的也全有聯絡,如某一名伶在何園將演何戲他們能在報紙上發表以前三五天就知道了,對於那一位主顧一向愛聽誰的戲他們心裡全有譜兒,得知戲碼消息後立以電話通知或親自造府請示,問問有無工夫能否去欣賞,對方告以所需戲票張數,他們能在演出前一兩天如數買到送上門來,有錢有閒的人對這種省心省事的辦法又何樂而不為呢。


§ 御碑亭聽法(節錄)

記得我在六七歲時候,常隨先嚴去聽戲,最怕遇見《御碑亭》,因為彼時年幼,不懂戲詞,感覺這戲是又瘟又膩,場子既嫌枯燥,情節亦覺平淡,只為隨侍先嚴,不敢托故遠離,偶藉外出如廁,亦是少去即返,坐在戲園裡,看看王有道〈別家〉,與青衣花旦對唱,已是煩厭不堪,到了〈避雨〉那場,孟月華和柳生春唱完一段又接一段,那時我與劇中人有同一的心理,他們是盼著天亮回家,我卻希冀場面上了早打了五更,這兩位趕快下場。總而言之,我小時候怕聽這戲,就是因為他幅度太大,費時過久,到我十四五歲,自己單獨去聽戲,總是注重於武戲,遇有這類長時間的唱工戲,更要趨避,很少看過一個整齣。一直到了我二十歲那一年,有位尊長邀請聽戲,大軸子是梅蘭芳、王鳳卿合演《御碑亭》,為了面子關係,不能先行離座,只好耐著性兒聽下去。頭一場〈別家〉,便感覺王有道夫妻兄妹三人的唱念是彼此慰勉,互道珍重,極富人情味。德祿接孟月華回家祭掃,於三人白口中,可以看出青衣是端莊嫻靜、花旦溫柔賢淑、丑角是跳脫頑皮,各有個性的表演。〈避雨〉時的青衣,隨唱隨著走圓場,中間並加三個滑步,不但表現孟月華當時的慌張急遽,便是身段與水袖的曼妙姿勢,也都可以看出國劇的精華,柳生春來到御碑亭,那種欲進又止,欲去猶留的神氣,都是編纂此戲的絕大成功。那天飾申嵩的是劉景然,雖只有看卷子同拜考官兩場,但他那念做與傳神,都非後起者所能摩擬,據聞王福壽先生(紅眼王四)扮演此角,比劉景然還好,可惜我沒聽過他這一齣。末場孟月華回家,王有道陪情,也是唱做兼重,情文並茂的場子。從此我對這戲,纔發生了好感,以後又繼續聽了余叔岩與陳德霖(在北平新明戲院,倒第二有楊小樓的《豔陽樓》),言菊朋與尚小雲,貫大元與程豔秋,馬連良與黃桂秋,高慶奎與關麗卿,譚富英與徐碧雲,諸人這戲。直到勝利那年,還看了楊寶森與章逸雲合演。自從聽了梅、王二人以後,方知這齣結構的謹嚴,和唱腔的奧妙,深愧當初,對此沒有深刻的認識,視若等閒,雖經好角演唱,也不知失之交臂若干次了。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文史專家蔡登山蒐集整理劇評家包緝庭劇文章,有助於了解民國初年、臺灣早期京劇發展
★特別收錄包緝庭之女包珈撰寫之〈先父包緝庭先生〉、前《聯合報》記者王祖壽〈歷屆華岡藝展國劇公演記述〉二文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