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初西化教育的執行家: 蔣夢麟談學問及其他 | 誠品線上

民初西化教育的執行家: 蔣夢麟談學問及其他

作者 蔣夢麟/ 原著; 蔡登山/ 主編
出版社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商品描述 民初西化教育的執行家: 蔣夢麟談學問及其他:「凡一種學問,不論出於何時何地,一與其他學問接觸,均能彼此影響。至影響之大小久暫,則要以時代之需要爲歸。」──蔣夢麟《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凡一種學問,不論出於何時何地,一與其他學問接觸,均能彼此影響。至影響之大小久暫,則要以時代之需要爲歸。」──蔣夢麟《談學問》 蔣夢麟早年曾赴美國就讀加州大學農學院,後進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主攻教育學科,並取得博士學位,導師為著名哲學家約翰‧杜威。返國後創辦《新教育》月刊。與蔡元培、胡適、丁文江、傅斯年私交甚篤,曾在五四運動期間擔任北京大學校長,而後代理及正式任職長達17年,立下該校校長任期最長的紀錄。民國41年被任命為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主任委員,極力推動土地改革、農業改良和教育項目。於民國47年獲頒麥格塞塞獎(Ramon Magsaysay Award),得獎後6年因肝癌病逝。 本書除了收錄蔣夢麟的重要著作《談學問》之外,另輯多篇精彩文章,如〈追憶中山先生〉、〈憶孟真〉、〈談中國新文藝運動〉等。蔣夢麟擅長從心理、情感及道德等議題切入,探討中國之民族性、宗教、文化、社會與政治之發展。他認為做學問包含: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個要素,將西方的「哲學思辨」與「邏輯應用」融合傳統儒家的「知行合一」,提倡教育應與培養正向的人生態度、良善的公民品德緊緊地聯繫在一起。全書為不可多得之珍貴史料,可供學界參考利用。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蔣夢麟原著;蔡登山主編原著/蔣夢麟(1886年—1964年)蔣夢麟,原名夢熊,字兆賢,別號孟鄰,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博士,是一位生於浙江餘姚的教育家、作家及官員,曾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部長、國立北京大學校長及國立浙江大學校長。於民國38年前往臺灣,致力推動農業建設,相繼擔任石門水庫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農復會主委。民國53年因肝癌病逝,享年78歲。主編/蔡登山文史作家,曾製作及編劇《作家身影》紀錄片,完成魯迅、周作人、郁達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從文、巴金、曹禺、蕭乾、張愛玲諸人之傳記影像,開探索作家心靈風氣之先。著有:《人間四月天》、《傳奇未完──張愛玲》、《色戒愛玲》、《魯迅愛過的人》、《何處尋你──胡適的戀人及友人》、《梅蘭芳與孟小冬》、《民國的身影》、《讀人閱史──從晚清到民國》、《叛國者與「親日」文人》、《楊翠喜‧聲色晚清》、《多少樓臺煙雨中:近代史料拾遺》、《多少往事堪重數:百年歷史餘溫(1890-1990)》、《情義與隙末──重看晚清人物》等十數本著作。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導讀: 民國一代教育家蔣夢麟—《談學問》及其他/蔡登山│ │蔣夢麟與徐賢樂婚變的始末/蔡登山│ │輯一:《談學問》上篇│ 導言 談學問 知識論(上) 知識論(下) 宇宙論 情志論 歷史論(上) 歷史論(下) │輯二:《談學問》下篇│ 民族的接觸與文化的交流 宗教與道德 法律與人權 思想與科學 結論 │輯三:懷故人│ 中山先生之逝世 追憶中山先生 試為蔡先生寫一篇簡照 蔡先生不朽 一個富有意義的人生 憶孟真 談中國新文藝運動

商品規格

書名 / 民初西化教育的執行家: 蔣夢麟談學問及其他
作者 / 蔣夢麟 原著; 蔡登山 主編
簡介 / 民初西化教育的執行家: 蔣夢麟談學問及其他:「凡一種學問,不論出於何時何地,一與其他學問接觸,均能彼此影響。至影響之大小久暫,則要以時代之需要爲歸。」──蔣夢麟《
出版社 /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ISBN13 / 9789865540272
ISBN10 / 9865540274
EAN / 9789865540272
誠品26碼 / 2681968427009
頁數 / 194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4.8X21X9.7CM
級別 / N:無
重量(g) / 274

試閱文字

導讀 : 【導讀】 民國一代教育家蔣夢麟—《談學問》及其他/蔡登山

生平簡述

  蔣夢麟(一八八六—一九六四)原名夢熊,字兆賢,號孟鄰,浙江餘姚人。一八九八年前後,在紹興中西學堂求學兩年。一九○四年赴上海入南洋公學讀書。一九○九年二月入柏克萊加州大學農學院,同年秋季轉入社會科學學院。一九一二年,以教育為主科,歷史與哲學為附科,畢業於柏克萊加州大學教育學系。後旋赴紐約入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取得教育學博士。蔣夢麟長胡適六歲,兩人同受業於美國著名教育家及哲學家杜威博士的門下,可謂「師出同門」。一九一七年,兩人皆學成返國,蔣夢麟任上海商務印書館 編輯,胡適則應聘為北京大學教授。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時,胡適南下上海,與蔣夢麟共同迎接其師杜威來華講學。此時,北大校長蔡元培因「五四」愛國學潮事件而辭職出京。蔣夢麟夙為蔡元培之門生,在蔡元培尚未還京之時,由蔣夢麟代理北大校務,其後並由北大總務長而代理校長。此為蔣、胡兩人共事北大的時期。直到一九二六年「三一八」慘案為止。後來兩人都離開北京,再不久,蔣夢麟當了教育部長,而胡適也擔任上海中國公學的校長。身為校長的胡適以在《新月》雜誌,發表批評黨國言論,觸忤當道,身為教育部長的蔣夢麟曾予警告,胡適竟將原令退回。彼此雖立場有異,但私交則並無芥蒂。一九三○年間,兩人相繼辭去職務。

  蔣夢麟在辭去教育部長後,在南京稍事逗留後,就回杭州。而胡適卻從南京對岸的浦口車站候車北上。兩人一北一南的,此時已有要蔣夢麟接掌北大的消息,但他並不願意就職。據胡適後來回憶:「我到北平,知道孟鄰已回杭州去了,並不打算北來。他不肯回北大,是因為那時的北平高等教育已差不多到了山窮水盡的時候,他回來也無法整頓北京大學。北京大學本來在北伐剛完成的時候,已被貶作『北平大學』的一個部門,到最近才恢復獨立,校長是陳百年(大齊)先生。那時候,北京改成了北平,已不是向來人才集中的文化中心了,各方面的學人都紛紛南去了,一個大學教授最高俸給還是每月三百元,還比不上政府各部的一個科長。北平的國立各校無法向外延攬人才,只好請那一班留在北平的教員儘量地兼課。幾位最好的教員兼課也最多。例如溫源寧先生當時就有身兼三主任五教授的流言。結果是這般教員到處兼課,往往有一個人每星期兼課到四十小時的!也有派定時間表,有計劃地在各校輪流講課!這班教員不但生意興隆,並且飯碗穩固。不但外面人才不肯來同他們搶飯碗,他們還立了種種法制,保障他們自己的飯碗。例如北京大學的評議會就曾通過一個決議案,規定『辭退教授需經評議會通過』。在這種情形下,孟鄰遲疑不肯做北大校長,是我們一班朋友都能諒解。」

  對於蔣夢麟的顧慮,傅斯年、胡適心中是相當清楚的。熱心的傅斯年找了胡適商量,後來經過他倆與當時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董事顧臨(Roger S. Greene)詳談,「居然擬出一個具體方案,寄給蔣夢麟先生,他也很感動,答應來北大主持改革的計畫。」其具體方案的內容是: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與北京大學每年各提出二十萬元,以五年為期,雙方共提出兩百萬元,作為合作的特別款項,專作設立研究講座與專任教授及購置圖書儀器之用。中基會的援助計畫,使得蔣夢麟同意就任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也在一九三一年一月聘任胡適為北京大學文學院長。胡適初不肯就任,但經不住蔣夢麟等人多次商請,最後義不容辭,允其所請,但因其主持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編譯委員會」的工作,故雖在北大任職,但不受北大的薪俸。

  自一九三○年到一九三七年的七年時光中,蔣夢麟一直把握著北大的航向,而其中胡 適、丁文江、傅斯年等人的幫助尤大。蔣夢麟後來在〈憶孟真〉一文中說:「九一八事變後,北平正在多事之秋,我的『參謀』就是適之和孟真兩位。事無大小,都就商於兩位。他們兩位為北大請到了好多位國內著名的教授,北大在北伐成功以後之復興,他們兩位的功勞,實在太大了。」而當時也是北大教授的陶希聖回憶說:「北京大學居北平國立八校之首。蔣夢麟校長之鎮定與胡適之院長之智慧,二者相並,使北大發揮其領導作用。在艱危的歲月裡,校務會議不過是討論一般校務,實際上,應付難題的時候,北大一校之內,夢麟校長,適之文學院長及周枚孫(炳琳)法學院長隨時集會,我也有時參加。國立各大學之間,另有聚餐,在騎河樓清華同學會會所內,隨時舉行。由夢麟北大校長、梅月涵(貽琦)清華校長、適之及枚孫兩院長,我也參加,交換意見。月涵先生是遲緩不決的,甚至沒有意見的。夢麟先生總是聽了適之的意見而後發言。北大校務會議席上,如丁在君(文江)在座,他的發言最多,最有力。清華同學會聚餐席上,適之先生是其間的中心。夢麟先生是決定一切的人。北大六年安定,乃至國立八校六年的延續,沒有夢麟與適之的存在與活動,是想像不到的。」

  抗戰期間,蔣夢麟隨校南遷昆明,與清華、南開合組「西南聯大」。而胡適則赴美從事抗戰宣傳,旋膺命為駐美大使。勝利後,蔣夢麟先後任行政院祕書長、國民政府委員、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簡稱農復會)主任委員。胡適則任北大校長、中研院院長。農 復會遷往臺灣後,在蔣夢麟的領導下,推動了重大的土地改革、農業改良和教育項目。由於農復會由美國提供資金,其薪級表不受政府工資表的約束,因此該機構可以提供比政府官僚機構更高的薪酬,吸引訓練有素和能幹的員工。委員包括康乃爾大學農業學院畢業的沈宗瀚,和後來成為總統和國民黨主席的李登輝,在一九五○年代初期擔任農復會的農業經濟學家。蔣夢麟利用美國政府提供的財政支持,幫助臺灣的農業完成了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作出傑出的貢獻,因此在一九五八年獲得菲律賓政府頒發的「麥格賽賽獎」(被稱為亞洲的諾貝爾獎)。

  蔣夢麟的代表作是《西潮》(Tides From the West),該書是他在抗戰期間躲警報在防空洞,陸續以英文寫成。主要敘述一八四二年香港割讓至一九四一年珍珠港事變,期間中國人民生活問題面向,包括心理、情感及道德等議題之探討,深入分析中國之民族特性、宗教、文化道德、社會與政治之發展。一九四七年美國耶魯大學出版社率先出版英文版,一九五七年蔣夢麟在臺灣《中華日報》陸續發表中文譯文,一九五九年出版中文版《西潮》,盛況空前,年輕人幾乎人手一冊。也因此蔣夢麟有計劃出版第二本自傳式的著作《新潮》,然因公務繁忙與健康等因素,《新潮》一書尚未完成,便於一九六四年辭世。直到一九六七年九站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才將其在報章雜誌所發表的文章整理出版《新潮》一書。因此《西潮》和《新潮》兩書是屬於蔣夢麟比較自傳性的著作。

試閱文字

內文 : │談學問│

  吾國為最重學問的國家。自孔子以學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有教無類(不分階級),講學民間,使學問為後世平民所尊重。漢代行選舉制,選拔民間的博學之士入佐政府,開學者治國之風氣。自唐宋以迄清末,以科舉取士,其用意在使從政者都是學人。因此學問遂成濟世之本。而以考試取材,且可杜絕倖進之門。雖行之後世,流弊日深。但此非制度之不善,其原因別有所在。其後科舉與書院並行,使民間講學成制度化。書院創始於北宋,即歷史上所稱的四大書院。後世相沿成風,書院之設遍全國。如孤懸海外之臺灣,在清代亦有海東書院等之設立。雖時至晚清,國中學人,如章太炎,康長素、蔡孑民,梁任公諸子,莫不曾在書院中講學。維新之初,浙之求是書院,蘇之南菁書院皆有著名之士,講學其間。實開兩省新學之風。其他各地之新風氣,亦多由當地之書院倡導。

  我國人之重學問,二千餘年來,已相沿成風。學與不學,或有學問與無學問,為做人處事之標準。

  儒家之學,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學。其持己嚴,待人寬。其識見遠大,不圖近利。以「正德、利用、厚生」為政治之極則。這目的雖不易達到,但終要望著那方向走。正德是對自己的修養功夫,即修身。利用是用人力物力求有利於國計民生。厚生是利用的結果。我們通常稱學問,大都不察其意義,人云亦云罷了。只要仔細一想,可以知道我們所稱學問兩字,實為學問思辨四字的簡稱。而此四字,又為學問思辨行五字的簡稱。而此五字,又為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中庸》第二十章)整個思想系統與行為的簡稱。故學問實包括學思行三要素。

  孔子之學,一由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這是歷史的。孔子說「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又說「周監於二代(夏商),郁郁乎文哉。吾從周。」《論語‧八佾》一由於「上律天時,下襲水土」,(《中庸》三十章)是天道的。孔子說「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又說「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但歷史的經歷也本於天道,所以孔子說「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論語‧泰伯》)

  一切學問皆從法天道而立人道。故我們一切學問,溯其源,都由法天道而來。用近世語講,即由宇宙觀而立人生觀。宇宙觀是人對宇宙的看法。如四時循環,日月輪替,故信天理循環。以此合於歷史的一治一亂的循環,故信世運循環(即歷史循環)。戰國時有一 學派,講五德相終始,即承認金、木、水、火、土五行循環生尅之宇宙觀,應用於政治而成五德。五行循環生尅,所以五德亦循環生尅。至於漢代,其說甚盛。王莽信此,以漢之火德將盡,當以新莽之土德代之。此乃根據五行相生之「火生土」。

  世運循環或歷史循環之說,至清末進化論輸入,逐漸打破。世運循環遂改易為世運螺旋。因進化論改變了宇宙觀,故人生觀亦隨之改變。五行觀念為自然科學之輸入而打破,五德觀念亦告消滅。惟根據五行之算命,仍在民間流行,不過勢力已不如從前之大了。

  我們常覺得有些臺灣同胞的名字很奇怪。如火旺,火爐,均因五行缺火。打銅,因五行缺金。厚土,因五行缺土。此一習慣,本由大陸傳來,不過在大陸上,用字較文一點。前清臺灣巡撫劉銘傳的銘字,或許因為五行缺金罷。因為用字較文,所以我們不覺其怪。

  思想進步,我們對於宇宙的看法也會改變。宇宙觀改變,就會影響人生觀。

  西洋自文藝復興以來,彼土人士,對於宇宙的看法,屢次變易,其人生觀亦一變再變。各種不同的人生觀輸入中國而影響我們的人生觀。我們取其人生觀而不察其背後的宇宙觀,取其流而不知其源。故終覺格格不能相入。此問題容後再談。

  從漢代起,中國的學問,常稱天人(天道與人倫)之學。其上者根據先秦諸學說,法天道以立人道。立中國學術之基礎。其下者流入卜易星相災異符瑞等說,使人墮入迷信命運的迷霧中。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北京大學任期最長的校長──蔣夢麟;以其獨立的判斷,平正的論述,探討做學問的不二法門!
★蔣夢麟一生推崇西化教育,提倡教育應與培養正向的人生態度、良善的公民品德緊密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