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弦一音: 瓜奈里四重奏的故事 | 誠品線上

Indivisible by Four: A String Quartet in Pursuit of Harmony

作者 Arnold Steinhardt
出版社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四弦一音: 瓜奈里四重奏的故事:於2009年,瓜奈里四重奏解散,為長達45年的傳奇生涯劃上句點。弦樂團的第一小提琴史坦哈特,用樸實無華的文筆,深情地回憶了自己作為演奏家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於2009年,瓜奈里四重奏解散,為長達45年的傳奇生涯劃上句點。 弦樂團的第一小提琴史坦哈特,用樸實無華的文筆,深情地回憶了自己作為演奏家孤獨、浪漫,而又精彩豐富的職業生涯。 從史坦哈特作為柯蒂斯音樂學院的學生,四處參加音樂節;到加入著名的管弦樂團,成為小提琴獨奏家;直至最後,遵從自己的內心,放棄獨奏生涯,與大衛、約翰和麥可組成瓜奈里四重奏,作為自己演奏生涯的歸宿。 本書細緻地描寫了瓜奈里四重奏台下的日常:初期演出機會的缺乏,演奏磨合的困難,密集相處之外的疏離,團員受傷時的關懷,以及樂季年復一年的辛苦;除此之外,亦有樂團台上成功演出,獲得無聲褒獎與掌聲的高光時刻。 最後,他們選擇舒伯特的《死神與少女》作為樂團演奏的終曲。「漸強最後一次嘗試起飛,卻隨即墜落,然後樂章最後的和弦逐漸遠去。」 正如瓜奈里四重奏的解散公告中所言:「這旅途漫長,卻也使人無比滿足。能夠演奏無數美妙的弦樂四重奏曲目,環遊世界,並培養無數友情,實是人世無出其右的美好之事。」 弦樂團的第一小提琴史坦哈特,用樸實無華的文筆,深情地回憶了自己作為演奏家孤獨、浪漫,而又精彩豐富的職業生涯。 從史坦哈特作為柯蒂斯音樂學院的學生,四處參加音樂節;到加入著名的管弦樂團,成為小提琴獨奏家;直至最後,遵從自己的內心,放棄獨奏生涯,與大衛、約翰和麥可組成瓜奈里四重奏,作為自己演奏生涯的歸宿。 本書細緻地描寫了瓜奈里四重奏台下的日常:初期演出機會的缺乏,演奏磨合的困難,密集相處之外的疏離,團員受傷時的關懷,以及樂季年復一年的辛苦;除此之外,亦有樂團台上成功演出,獲得無聲褒獎與掌聲的高光時刻。 本書特色: ◆ 本書的語言樸實但又深情感人。 ◆ 作者史坦哈特深情地回憶了自己作為四重奏演奏家孤獨、浪漫,而又精彩豐富的職業生涯。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 美國紐約觀察家、新聞日報 好評推薦! ★ 美國知名音樂家、鋼琴家 聯合推薦! 各界好評: ◆ 「從未有人以如此有趣生動的方式,描寫室內樂這神秘業界……一本傑作!」 ——查爾斯.米雪納/《紐約觀察家》(Charles Michener, New York Observer) ◆ 「《四弦一音》內容絕妙,『音域』範圍極廣,既令人捧腹絕倒,也令人細味深思。最重要的是,本書中所寫的一切,全部都是真的、真的、真的!」 ——加里.格拉夫曼/美國知名音樂家、音樂總監(Gary Graffman) ◆ 「史坦哈特對四重奏樂手的歡笑和崎嶇之描寫富有魅力和趣味。本書精彩動人,即坦誠又令人感動,一筆一字都充滿了作者對音樂的熱愛。」 ——理查德.古德/美國知名古典鋼琴家(Richard Goode) ◆ 「瓜奈里四重奏因其演奏的優雅、魅力、清澈和熱情聞名,史坦哈特的文筆也處處透露了同樣的優點。」 ——賈斯汀.戴維森/《新聞日報》(Justin Davidson, Newsday)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史坦哈特史坦哈特(Arnold Steinhardt)1937年生於洛杉磯,早期師隨摩爾迪林(Karl Moldrem)、梅倫布林(Peter Meremblum)和塞德爾(Toscha Seidel),十四歲隨洛杉磯愛樂樂團首次登台獨奏。其後入讀柯蒂斯音樂學院,師隨葛拉米安(Ivan Galamian),及後於1962年在克里夫蘭管弦樂團指揮喬治塞爾(Georg Szell)贊助下遠赴瑞士隨西格提(Joseph Szigeti)學藝。史坦哈特為1957費城青年音樂家比賽和1958年李繁翠國際小提琴比賽第一名,1963年伊莉莎白女王國際小提琴比賽季軍,多次於北美和歐洲舉辦個人演奏會及以獨奏身分與著名管弦樂團同台演出,包括紐約愛樂、底特律交響樂團、克里夫蘭管弦樂團等。身為1964年成立的瓜奈里弦樂四重奏第一小提琴手兼創辦成員之一,史坦哈特隨瓜奈里四重奏進行過無數次國際巡迴演出,並於RCA Victor、Philips、Arabesque和Surrounded By Entertainment旗下收錄數十部專輯,直至四重奏於2009年解散為止。他曾任洛杉磯Colburn School音樂學院、巴德學院及柯蒂斯音樂學院小提琴及室內樂教授。史坦哈特著有兩本書:《四弦一音:瓜奈里四重奏的故事》(Indivisible by Four: A String Quartet in Pursuit of Harmony: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1998)和《提琴夢》(Violin Dreams: Houghton Mifflin, 2006)。他的文章曾刊登於Chamber Music America、Musical America和Keynote期刊。史坦哈特獲南佛羅里達大學和哈勃學院頒授榮譽博士,並獲紐約市頒授傑出文化服務獎,於2010年獲選為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他近年持續於其網誌上發表音樂相關文章:https: keyofstrawberry.com 。許力行許力行(Lincoln Hui)1989年生於香港,畢業自賓夕凡尼亞州立大學,現為自由翻譯者,精通中英雙語並熟諳日語,專業範疇橫跨電子遊戲、市場研究、旅遊、歷史、電腦等各方面。曾修習鋼琴、長笛、管風琴及聲樂,留學期間深造合唱指揮,其後再涉足器樂指揮,2019年創辦室內樂團Porokaza Camerata。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01 魔幻之境 10 02 獨奏 26 03 問題的核心 66 04 誕生宣告 86 05 一場五十美元 98 06 初次登場, 或「你欠我二十五美分」 122 07 金屬耳朵 148 08 成長痛楚 184 09 完美的四部和聲 227 10 漫長的旅程 262 11 《死神與少女》 313 12 最後一次 337 13 鳴謝 344

商品規格

書名 / 四弦一音: 瓜奈里四重奏的故事
作者 / Arnold Steinhardt
簡介 / 四弦一音: 瓜奈里四重奏的故事:於2009年,瓜奈里四重奏解散,為長達45年的傳奇生涯劃上句點。弦樂團的第一小提琴史坦哈特,用樸實無華的文筆,深情地回憶了自己作為演奏家
出版社 /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88664313
ISBN10 / 988866431X
EAN / 9789888664313
誠品26碼 / 2681871531008
頁數 / 348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本書細緻地描寫了瓜奈里四重奏台下的日常:初期演出機會的缺乏,演奏磨合的困難,密集相處之外的疏離,團員受傷時的關懷,以及樂季年復一年的辛苦;除此之外,亦有樂團台上成功演出,獲得無聲褒獎與掌聲的高光時刻。

試閱文字

內文 : 魔幻之境

唔。差一點點。如果我拉奏旋律時能多一分激情和放縱,多一分柔軟的話,也許就能使旋律栩栩如生。但不能太過放縱!太放縱的話,約翰就難以跟上我了。我們兩名小提琴手的演奏需要像穿著相同服裝的雙胞胎一般完美一致。也別忘了麥可,他負責底下中提琴部分的節奏脈動,實況報導兩把小提琴的對話,我們磨磨蹭蹭的話,協調感就跑掉了。再試一次。不,不行,走音了。那與大衛持續拉奏的大提琴低音線條配搭起來會不好聽。

更衣室裡,一列無遮蔽的燈泡在我的樂譜上投下診療室般的眩目光線。為何這依然如此困難?我們已經演奏過史麥塔納弦樂四重奏《我的一生》數百次,每次演出前,我都要跟同一句旋律搏鬥,嘗試捕捉這首情歌的青春熱情。到底是我作為一名音樂家停滯不前,還是隨著我們這些傢伙(正式名稱是瓜奈里弦樂四重奏)共事的年數漸增,我的要求也逐漸提升?都經過這麼久了,史麥塔納富感性的音樂早應深入我們的肌肉、筋骨,甚至大腦的突觸裡,懂得如何自行演奏才對。我繼續進行演奏會前的儀式——活動,以及最後一次檢查今晚的曲目中最令人頭痛的第一小提琴樂段。今晚節目中的三首樂曲是海頓的第三號G 小調弦樂四重奏Op.74,揚納切克的第二號弦樂四重奏和史麥塔納的《我的一生》,這些樂曲都是強而有力的作品,對四名演出者的頭腦、雙手和心靈都有著極高的要求。

演奏會的開始時間漸近,我體內的神經末梢逐漸感到脹大和過度敏感,這跟我六歲時第一次在學生演奏會演出時感到的奇怪感覺一模一樣。當時,我嘗試在演奏會開始前喝水時,水杯從我的小手中滑落摔破。現在,我拿水杯的技術似乎進步了,但那感覺依然存在,是演出即將開始的訊號。演奏會前的那種緊張感依然保持不變,包含期待、興奮和一點點不安,但緊張程度會視乎曲目、我的個人感覺,或是那一刻的星宿方位(因為沒有更好的描述方式了)而變動。其他成員是否也有這些感覺?都這年頭了,為甚麼我還不知曉呢。

我的遐想被舞台監督的十分鐘前通知打斷。為甚麼他講話有口音?對喔,這是布宜諾斯艾利斯來著。當你幾乎每晚都在不同的城市演出時,實在難以掌握自己身處何方。是作最後清點的時候了:小提琴(已調音)、琴弓(已塗松香)、樂譜(別忘記決定好的加演曲目:莫札特的小賦格)。掃掉肩上的髮絲,確認蝴蝶領結直挺,準備就緒。

大提琴、中提琴和小提琴的音色交流混雜,透過半開的更衣室門飄了進來,形成美妙的雜音,是大衛、麥可和約翰在各自的更衣室裡熱身。我對他們各自的個人風格瞭如指掌。多年累積的經驗,讓我無論身在何方都能立刻認出他們的演奏。樂句的起伏、顫音的癖嗜,彷彿歌唱般從一個音翱翔至下一個音的喜好方式,都是長期深入思考其所作所為的音樂家所特有的、獨一無二的個人表達。

演奏會開始前八分鐘,麥可在練習揚納切克四重奏裡一段抒情的中提琴獨奏,透過加劇顫音強調高潮。大衛著手練習海頓第一樂章中一段輝煌的大提琴樂段,先緩慢拉奏,然後讓樂句全力奔馳。約翰要不是已經徹底精通了今晚的曲目,就是完全放棄了。他正在拉奏巴哈其中一首小提琴獨奏奏鳴曲中的賦格,和弦的音色整潔而鋒銳。不,讓那些門繼續關住吧。各人的音樂特性如同他們的臉孔一般清晰可辨。

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演奏會是本季最後一場,之後我們給予自己的暑假就要開始。說實話,「終於能從『瓜奈里大學』解放出來」的這個念頭,讓我有學童一般的喜悅感受。九個月來,我們一直身處壓力鍋裡,經歷四人一起排練、演奏、旅行、參與商務會議和派對,還有教學的生活,一年裡在一起的時間已經夠了。「我們」的生活已經夠了,是時候來點「我」的生活。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因素一點一點地滲入,並逐漸累積。一年又一年,同樣的四個人仍然同在一團演出,讓人開始感到不可思議。弦樂四重奏的生涯通常短暫而難以預測,但我們這四人不但撐過來了,甚至享受這旅程。此事實在非凡。這旅程還真有夠長的!本場演奏會為南美巡迴演出劃上句點後,瓜奈里弦樂四重奏成立以來的第三十二年度也即將劃上句點,而第三十三年度將在接下來的秋季開始。我們的四重奏人生有著堅穩規律的終止式,彷彿季節的來去一般理所當然。最近,我開始在每場演奏會前思考:這到底是第幾場了?布宜諾斯艾利斯是第2983 場嗎?這數字實在可觀。

瓜奈里弦樂四重奏到底是怎麼熬出來的妙方良藥,能共事多年不散,而其他的室內樂團隊大部分卻都要經歷人事變遷,甚至自取滅亡?有點好奇的聽眾、正在開工的採訪者、搖頭驚嘆的音樂家們無不問過這個問題。就如組成爬珠穆朗瑪峰或是上太空的團隊一般,不是所有人都適合這種工作,無法忍受年復一年費力勞心跟同樣的三個人脣槍舌戰的音樂家多的是。四重奏中有成員離開甚少會公開原因,但流言傳聞卻會在音樂界的大街小巷輾轉相傳:他每次都拉得太大聲,她不斷挑我的毛病,應該由我當第一小提琴的,他們讓巡迴演出生活太辛苦。數年前,就有某知名弦樂四重奏的小提琴手在演奏會完畢返回後台時撲向大提琴手,咆哮道:「混蛋,你拉太大聲了,我要把你的心臟剜出來。」在場其他人不得不制止那傢伙。當場雖然無人流血,但該名大提琴手理所當然沒過多久就離開了該四重奏,搞不好還接受了某種證人保護計劃。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