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中港臺對話: 2014-2016西藏研討會對話及論文 | 誠品線上

藏中港臺對話: 2014-2016西藏研討會對話及論文

作者 Thubten Samphel/ Dagpo Sonam Norbu/ 唐丹鴻/ 李酉潭/ 曾建元
出版社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藏中港臺對話: 2014-2016西藏研討會對話及論文:在台西藏人福利協會自2011年起,持續主辦西藏問題國際研討會,廣邀中國大陸、臺灣、西藏、香港及海外學術界人士與社會活動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在台西藏人福利協會自2011年起,持續主辦西藏問題國際研討會,廣邀中國大陸、臺灣、西藏、香港及海外學術界人士與社會活動家聚集一堂,試圖建立一個對話的平台。《藏中港臺對話:2014-2016西藏研討會對話及論文》這本書收集了2014年到2016年三年來西藏國際研討會的論文與對話的紀錄。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Thubten SampheDagpo Sonam Norbu唐丹鴻李酉潭曾建元盧惠娟/編者《西藏的天空》季刊主編。著有《阿瑪給給-西藏流亡教育》,編有《西藏蒲公英的世界》、《聆聽達賴喇嘛》、《尋找共同點》。雪域智庫/編者一群關心西藏未來的臺灣人、華人與西藏人。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從對話中尋找想像的可能 黃默藏中港臺對話西藏的國際政治與選舉 曾建元、陳牧民、蘇嘉宏西藏民族問題與中間道路 曾建元、Dagpo Sonam Norbu、達瓦才仁、陳牧民、董靜蓉達賴喇嘛之中間道路與中國憲法 楊憲宏、蘇嘉宏、吳豪人、孫治本從新疆、西藏與內蒙看中國的民族問題 賴育寧、Julie Couderc陳牧民、寶音圖支持西藏在臺灣 吳佳臻、林欣怡、孫友聯、李介媚、邱伊翎昆明事件發生根源及結果 達瓦才仁、伊里哈木、曾建元臺港本土公民運動 孫治本、陳雲、林保華、楊月清太陽花公民運動中的臺灣認同與本土意識 鄭凱榕、Savungaz Valincinan、張宏杰、曾柏瑜、吳崢藏中港臺對話 黃默、鄭凱榕、Savungaz Valincinan、曾柏瑜、董靜蓉、心語藏中港臺研究西藏流亡政府的民族政策 Thubten Samphel西藏的自由現況 李酉潭臺灣的民族認同與本土意識崛起 吳叡人中國民主化與民族問題 唐丹鴻西藏政治犯在境內受到的司法迫害 李芃萱入獄證道,永不屈服 曾建元香港沒民主失自由的現況 紀碩鳴從歷史看民族問題 Eric Scheihagen「北寧滿族鎮的國族觀念」評論 周德榮附錄議程:「2014西藏國際研討會」──昆明事件與中間道路-解析中國的民族問題及民族政策議程:「2015西藏國際研討會」──台港本土意識與民族問題議程:「2016西藏國際研討會」──從臺灣民主化的經驗探討漢藏民族問題臺北市在台西藏人福利協會

商品規格

書名 / 藏中港臺對話: 2014-2016西藏研討會對話及論文
作者 / Thubten Samphel Dagpo Sonam Norbu 唐丹鴻 李酉潭 曾建元
簡介 / 藏中港臺對話: 2014-2016西藏研討會對話及論文:在台西藏人福利協會自2011年起,持續主辦西藏問題國際研討會,廣邀中國大陸、臺灣、西藏、香港及海外學術界人士與社會活動
出版社 /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9308878
ISBN10 / 9869308872
EAN / 9789869308878
誠品26碼 / 2681518388002
頁數 / 212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從對話中尋找想像的可能

臺灣民間社會與學術界對西藏的關懷是近幾年的事情,這轉變與雪域出版社、在台西藏人福利協會的努力息息相關。雪域出版社是一群在臺灣篤信藏傳佛教人士組成,從2011年開始出版一系列關於西藏的叢書,迄今已有二十八本,對了解西藏的歷史、文化、宗教背景與中國共產黨統治西藏政策十分有幫助。於此同時,從2011年開始,在台西藏人福利協會每年都舉辦學術研討會,最早集中於中國的民主運動與西藏的情況,但近年來一步一步擴大範圍,廣邀中國大陸、臺灣、西藏、香港及海外學術界人士與社會活動家聚集一堂,試圖建立一個對話的平台。今日發布的這本書,定名為《藏、中、港、臺對話》,立場十分明確。這本書收集了2014年到2016年三年來西藏國際研討會的論文與對話的紀錄,可說是傳承2014年出版的《西藏蒲公英的世界》一書,該書收集了2011年到2013年國際研討會的論文與對話錄。
從以上所說,平台的活動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雖然乍看起來有些凌亂,但在我看來,這是一個十分有意義、有潛能的開始。
今後的發展,如果大家能堅持初衷,努力不懈,同時也受到幸運之神的眷顧,必能有進一步的成果。具體來說,在議題方面,勢必進一步的聚焦,既討論中國大陸、臺灣、香港、西藏個別面對的核心問題,也關懷他們之間共同的議題,在平等對話的基礎上,尋找解決的方案,如果我們十分幸運的話,或許能在理論上有所建樹。
理論的建構需要怎麼樣的條件?我個人的淺見是,我們必須拋棄過去大家習以為常、僵化,而又被政治意識形態所宰制的基本信念與價值,轉而接納靈活的、流動的、與時俱進的觀念,才能應付多變的情勢。譬如說,中國大陸堅持國家主權,甚而鼓動盲目的民族主義,對問題的討論與解決沒有幫助,甚至十分危險,可能引起在亞洲的戰爭。又如在臺灣統獨的爭論、藍綠的對峙也無助於問題的討論與解決,只是糾纏不清,造成社會的裂痕與騷動。再說,北京試圖同化西藏,與對達賴喇嘛的人身攻擊,無所不用其極,也必徒勞無功。我們需要發揮想像力,提出嶄新的觀念、價值與機制,才能一方面維持、提升生活在中國大陸、臺灣、西藏、香港各地區的居民基本的權利、自由與適當的生活條件,同時也維護這幾個地域和平相處。
2015年在一篇研究札記中,我強調近三十年臺灣的變局有兩個新的發展,值得我們注意(注)。其一,在退出聯合國組織,孤立無助的情況下,為了與國際人權體系接軌,臺灣批准了五個國際人權公約,並通過施行法,使這些公約獲得國內法的地位,同時臺灣也遵循聯合國的規範,邀請國外學者專家來臺灣審查國家報告,並提意見做為政府改革的藍圖。這五個國際公約分別為:公民與政治權利公約、經濟與社會文化權利公約、婦女權利公約、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以及兒童權利公約。對臺灣來說,這是一個嶄新的實驗,帶進新的價值與規範。
其二,與此同時,基於臺灣經濟發展的需求,從90年代開始,臺灣引進移工與新住民,迄今人數已超過百萬人,新住民的子女也高達二十萬人,他們對臺灣的貢獻有目共睹,既有助於經濟的發展,也帶來社會的穩定、文化與宗教上的多元,以及多采多姿的生活方式。新住民取得臺灣公民身份已受到法律保障,賦予移工公民身份的主張也逐步獲得社會的支持,雖仍有爭論,但已難以逆轉。
新觀念、新價值的引進與人口結構的改變相互激盪、相互支撐,假以時日,在臺灣必定出現一個嶄新的社會,那個時候臺灣與中國大陸的關係也不是舊有的主權觀念及民族主義可主導的,新的關係、新的機制也必定應運而生。
再以藏、中、港、臺的互動來看,我們可能在哪個議題上有所突破?多年來,在臺灣,「我是中國人,也是臺灣人」的說法十分普遍,「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或所謂「一國兩憲」、「大屋頂中國」理論,大家也都耳熟能詳,同時,不少臺灣居民也習慣以「台胞證」到大陸旅遊、經商、求學與工作。然而,年輕一代追求獨立的願望已日益高漲。香港是中國特別行政區,當年回歸中國時,北京宣稱五十年制度不變,但這二十年來已經有了不少的改變。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裁量權力受限,也面對年輕一代追求民主、法治的抗爭,以及獨立的訴求。西藏為民族自治區,但並未被賦予實質上自治的權力。高壓統治的結果,一方面,在西藏內部受到抵抗,甚而以自焚表達抗議。另外一方面,受到達賴喇嘛所領導的流亡政府的挑戰。
在這樣背景之下,我們有沒有可能想像──藏、中、港、臺的居民享有權利,自由選擇一個或是兩個公民身份,一個或兩個出國旅行文件,亦即中國大陸的公民能選擇為中國的公民、臺灣的公民或兩者都是,西藏、臺、港的居民也享有同樣的權利。流亡在印度的藏人情況比較特殊,他們持有藏人行政中央(西藏流亡政府)發行的「綠皮書」,被認為是西藏國籍證明,同時也記錄流亡藏人向藏人行政中央繳納的稅款。他們出國旅遊需要透過藏人流亡政府向印度政府申請身份証明書,作為旅行的文件,也即無國籍的旅行證明,又稱「黃皮書」。他們所面臨的問題比藏、中、港、臺居民的情況更為複雜,他們應有權利持有一個到三個公民身份,才能反映他們的處境。
以上的設計明確地突破了僵化的主權觀念與民族主義的思維,而代以靈活、流動與多層次的規範與機制,它的後果也是開放的,有多種可能性。這樣的想像不可能一蹴即成,與現行法律規範也不盡相符,需要長時期、多邊、多層次的溝通與談判,才能一步一步達成。
歷年來參與平台的學者專家與社會活動家,人才濟濟,我深信大家集思廣益,平台必能大放異采。

東吳大學端木愷講座教授
黃默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