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宮修文物
作者 | 蕭寒/ 主編; 綠妖/ 撰稿 |
---|---|
出版社 | 英屬維京群島商高寶國際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
商品描述 | 我在故宮修文物:很多人看完一遍,再看一遍,停不下來的感動——重重的宮門隔絕了浮世喧囂他們在這裡修著過了時的文物一筆一筆臨摹《清明上河圖》一件一件組裝宮廷鐘錶零件 |
作者 | 蕭寒/ 主編; 綠妖/ 撰稿 |
---|---|
出版社 | 英屬維京群島商高寶國際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
商品描述 | 我在故宮修文物:很多人看完一遍,再看一遍,停不下來的感動——重重的宮門隔絕了浮世喧囂他們在這裡修著過了時的文物一筆一筆臨摹《清明上河圖》一件一件組裝宮廷鐘錶零件 |
內容簡介 很多人看完一遍,再看一遍,停不下來的感動--重重的宮門 隔絕了浮世喧囂他們在這裡修著過了時的文物一筆一筆臨摹《清明上河圖》 一件一件組裝宮廷鐘錶零件 一片一片拼回青銅碎片不求名利與聞達 只想解開時間留下的謎12位文物修復師 靜默地將日子獻給修復工作在從前慢的時光中 找到安身心的力量「心裡挺有成就感,別人知不知道誰修的無所謂。」--鐘錶修復師/王津「師父最常跟我們說的是要守規矩……規矩,第一個就是寂寞,守住寂寞。」--摹章師/沈偉「我修過的文物,我都喜愛。你必須得喜愛,要不喜愛,你就對它不珍惜,幹出的活也不會太漂亮。」--銅器修復師/王有亮「很多人認為文物修復工作者是因為把文物修好了,所以他有價值,其實不見得這麼簡單。他在修這個文物的過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對它的體悟,他已經把自己也融到裡頭。」--木器修復師/屈峰●本片剪接指導、《聶隱娘》監製/廖慶松 專文推薦●電視紀錄片紅遍網路,播放量逼近億次●豆瓣評分高達9.4,超越《舌尖上的中國》●電影版獲2017年休士頓國際電影節「紀錄片評委會特別雷米獎」◎為什麼看過的人都為之震動?!北京故宮裡藏著一群身懷絕技卻又平凡無奇的工匠,他們在昔日的「冷宮」裡修復價值連城的的歷代文物,這些被歲月腐蝕的鐘錶、古書畫、青銅器、木器等,在他們的巧手下有了新生命,彷彿時光再現。原先是一部首次以現代化眼光、生活化手法,揭露北京故宮文物修復師日常的大型紀錄片,2016年初一推出即風靡全中國,無數年輕人更被深深打動,重新思考該如何看待工作與人生,甚至將修復師視為職業選項之一。本書以紀錄片精神為本,再經深度採訪與寫作,收錄更多鏡頭外的故事:12位修復師親身講述其學藝的心路歷程,對工作、對人生的感悟,以及故宮生涯的回顧。◎文物修復師的日常,安靜的力量每日清晨,那道紅色大門緩緩開啟,這群在故宮裡工作的人,像是就此走進了另一個時空,宮外喧囂的世界與他們無關,僅有的只是安靜、專注與超然。在這裡,時間慢了下來,他們用三年磨一把刀,花幾年到幾十年臨摹一幅古畫,將碎成百瓣的青銅器一片片拼回原狀……「走,去慈寧宮。」「我去壽康宮打個水。」修復師們在故宮裡打水、餵貓、騎著電動車去宮外抽菸、在太和殿廣場上騎自行車,這也是他們的日常,在故宮這樣幽深的場域裡,形成一種反差的趣味,也讓他們的人物形象鮮活起來。外人或許不知道他們的存在,但他們的手藝已有幾千年的生命,傳承了一代又一代。◎復舊如舊,工匠精神的真諦書中更多的是,老一派的手藝人如何帶徒弟、「尊師重道」一詞如何被實踐;文物修復的工作現場,有著什麼樣的氛圍與景色;人們在展覽看到的、傳承了幾百幾千年的文物,如何被保存延續下來……「我們的社會過分追求聚光燈下的光彩,卻忘了,只有土地裡的根莖足夠深刻,一棵樹才能開出繁茂的花朵。工匠是土地之下,看不見也被忽略的根。」生活在被科技、娛樂包圍的世界,終日被無明和快速腳步追著跑的我們,或多或少變得世俗而空洞。我們之中有許多人,默默做著一份職業,也許辛苦,也許卑微,也許根本不為人所知:幕後工作者、文字工作者、設計師、編輯,或是在飲食、民生、工業、文化、禮俗等各種領域裡謹守並傳承著傳統工藝的職人們......都能在這些文物修復師身上找到相同的精神,甚至獲得新的力量。
各界推薦 ◎聯合推薦導演/侯孝賢國立臺灣博物館規劃師/凌宗魁導演/李鼎音樂人/姚謙德川音箱創辦人/陳啟川河邊生活創辦人/陳明輝「一群深宮大院中的修復師,以數代傳承的手藝智慧,喚醒長年靜置破敗的藝術品及器物,如同推開一扇回溯記憶的窗,讓古老世界的魅力繼續傳唱。」--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副館長/蔡舜任「職人們數十年練就習來的精湛技藝,目的不在於自己的嶄新創作,而是成就了前人所留下的完美殘缺;了解他們的所做,也使我們能進一步與時光溝通。」--不貳偶劇團長/郭建甫「修復師的工作除了每日修繕文物之外,似乎也是某種『時空旅人』,在專注與熱情的投入下穿梭古今。」--明章榻榻米職人/洪偉晉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蕭寒/主編紀錄片導演,浙江工業大學副教授,畫家,主持人,戲劇製作人。執導作品有《我在故宮修文物》《喜馬拉雅天梯》等,其中《我在故宮修文物》為2016年中國最具影響力的紀錄片之一。綠妖/撰稿作家,獲第11屆華語傳媒大獎新人獎提名。曾走訪台灣農村,採訪實錄《如果可以這樣做農民》獲「騰訊‧商報華文好書」2016年度評委會特別獎。小說《少女哪吒》被導演李霄峰搬上大銀幕,入圍第19屆韓國釜山國際電影節「新浪潮」競賽單元。嚴明/攝影攝影家。70後,安徽定遠人,現居廣州。侯登科紀實攝影獎、法國「才華攝影基金」攝影獎得主。出版有攝影隨筆集《我愛這哭不出來的浪漫》和《大國志》。陳卓/攝影助理80後,生於河南,現居鄭州。2015年中國十佳新銳攝影師,德國歌德學院東亞地區簽約藝術家,作品多次展出於各大美術館與國際藝術博覽會。
產品目錄 序/擇一事,終一生 蕭寒推薦序/專注在當下 廖慶松壹、鐘錶室1-1 安靜,讓時間動起來--鐘錶修復師1-2 修文物,是與前任工匠的對話--王津貳、銅器室2-1 恢復原貌,千年風華再現--銅器修復師2-2 我修的文物,我都喜愛--王有亮2-3 永遠保有敬畏心--惲小剛參、裱畫室3-1 為古畫如履薄冰--裱畫修復師3-2 磨刀刮紙就是磨你的性子--單嘉玖3-3 看一個人水準高低看他打的糨--徐建華3-4 磨刀的過程,其實就是在磨你的性子--楊澤華肆、摹畫室4-1 生命濃縮於方寸之間--臨摹師、摹章師4-2 個性都收起來,完全按古畫走--郭文林4-3 利益是暫時的,傳承是恆久的--巨建偉4-4 規矩的第一條就是要守住寂寞--沈偉伍、木器室5-1 反覆琢磨,為傳統延續生命--木器修復師5-2 木工來源於生活,也接近生活--史連倉5-3 文物的價值不在於修復,而是傳承--屈峰陸、漆器室6-1 格物致知,尋得安身立命之所在--漆器修復師6-2 希望我做的器物能傳給下一代--閔俊嶸尾聲跋
書名 / | 我在故宮修文物 |
---|---|
作者 / | 蕭寒 主編; 綠妖 撰稿 |
簡介 / | 我在故宮修文物:很多人看完一遍,再看一遍,停不下來的感動——重重的宮門隔絕了浮世喧囂他們在這裡修著過了時的文物一筆一筆臨摹《清明上河圖》一件一件組裝宮廷鐘錶零件 |
出版社 / | 英屬維京群島商高寶國際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
ISBN13 / | 9789865824815 |
ISBN10 / | 9865824817 |
EAN / | 9789865824815 |
誠品26碼 / | 2681482997002 |
頁數 / | 304 |
開數 / | 25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級別 / | N:無 |
推薦序 :
【推薦專序】
專注在當下
口述/廖慶松(《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剪接指導) 記錄/巫芷紜
「工匠精神」是什麼?最近幾年很多人在討論。可能是冥冥中的安排,前陣子,導演蕭寒打電話問我能不能剪《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的電影版,一聊之下,知道這部片是紀錄一群文物修復師的日常,引起了我的興趣;我們也趁導演來台灣參加兩岸電影節,見面談下這次的合作。
當時有一位剪接師馮章順已經把片子初剪完成,我看過後覺得可以再修改,就約好時間一起進行。我和他就像夥伴一樣,花了一整個禮拜從頭到尾慢慢看、慢慢剪(主要是他操作)。原本的紀錄片共三集,用了大量旁白跟很有氣勢的配樂,企圖營造宏偉的氣氛,但要改編成電影版,我認為應該還原到「人」的本身,以及那種樸素的情感。因此,電影版改變的就是敘事型態,回歸為較文雅、就事論事的調性;拿掉旁白,讓修復師自己說話,表達他們的工作與生活,讓觀眾去接近他們;音樂也只配上簡單的鋼琴曲,比較細膩、不誇張。
電影在二○一七年休士頓國際電影節獲得「紀錄片評委會特別雷米獎」,導演和劇組都很開心。在剪接上,其實我也只是將它拉回「人」的層次,世界性地看這部片,畢竟,有這樣一群人不為名利,願意花幾十年從事修復工作,每天固定做同樣的事,這才是可貴之處,也正是我希望強調的內在精神。
修文物也是修行,做任何事都一樣。就像我剪片,剪到最後其實是片子在考驗我能完美到什麼程度、把自己磨練到什麼境界,磨練得愈精深,愈能把片子看清楚。所以,片子剪得好壞,事關剪接它的人的所有狀態;而修復師修文物,也在修人品,修到最後變成他身體的一部分,包括他交付在上面的專注、敬業和堅持。我對電影裡的幾個畫面印象非常深刻:一個大型銅鐘作品在修復完成後,叮叮噹噹敲鐘的畫面,我都看傻了;一位修復師談他和文物相處的過程,那幾乎已到了哲學層次──他說他們其實是被文物教育著。
我有打坐的習慣。打坐會讓人完全平靜,專注在呼吸,腦中雜亂的思考慢慢沒有了,就像五彩的螢幕,慢慢一點一點擦去,最後只剩空白,這就是「空無」的境界。「空無」能讓人客觀地看事情,當你腦中沒有那些形形色色,看事情時就如禪所說的「如實照見」,像照鏡子一樣,能客觀顯示出你看的客體,沒有你自己加上的、主觀的、轉型的詮釋。受過這種訓練的人,因為思緒裡沒有夾雜太多的私人利益與情感,判斷事情會相對準確。禪裡常說,沒有過去,沒有未來,只有當下,這就是「空」的概念。「空」的時候沒有自我,就不會去解釋一些與自己有利益的關係。回頭看那些文物修復師,他們某些人就是這樣。他們的臉有一種安靜、乾淨的氣質,人品端正、簡單不複雜,例如鐘錶修復師王津師傅,就是那樣平平靜靜的,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工作上的歷練。
透過他們,我確實也會想到自己做剪接幾十年來的人生。我從年輕時就選擇做為剪接師,期間歷經電影的沉寂,一直到現在,整個過程就像在修行。最初當然是喜歡電影才會入行,而且想表現、愛表現,但到後來我才發現,並不是想表現就可以做得好。我跟那些修復師的心態類似,最終就是想創作出這作品最完美的一面,當然,因為有導演的存在,我也需要透過作品和導演作深度的溝通與了解。對我來說,導演像生母,我像奶媽或養母,就算這樣,也不能因為我們創造了它,就可以要它變成我們想像的那樣;不是我認為它應該變成什麼,而是應該由它來告訴我,它應該是什麼樣子。最重要的是,還原這片子本身既有的樣貌與內在。
我會修禪打坐,或許是因為我需要一個更客觀的心態去穿透片子應該有的樣貌。很多次經驗可以證明,當我們很自我的時候,以神的角度、以造物主的角度去看片子,好像自己是創造它的人的時候,通常我們是被這影片修理的。這個自我常做出錯誤的判斷,後來才發現影片根本和我們想像的完全不同。以工匠精神來說,你要學的是怎麼跟你面對的東西溝通,怎麼去了解它,怎麼讓它來和你對話。電影的剪接也一樣,當我跟它做了非常深度的溝通以後,也許在某種情形下,它會告訴我它應該是什麼樣貌,我照那個樣貌把它完成就好了。
我在這群文物修復師身上,看到了什麼是真正的職人。他們從年輕時就進故宮做修復工作,薪水不高,工時也長,幾十年如一日;他們在磨練的過程中學會放下自我,沒有一直想著「我」要如何、「我」要得到什麼,只是專心做好眼前的事。
如果要為他們的故事下一個註解,我想「專注」是所有動力的開始、最重要的起步動作。台灣也有很多像這樣的職人,在這本書裡,可以看到一些和台灣人很像的身影。專注在當下,透過心與手的磨練,透過性格上、動作上的相似,到最後就會達到和他們一樣的狀態,而這就是所謂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