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心中: 避靜的好處
作者 | 許書寧 |
---|---|
出版社 | 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走入心中: 避靜的好處:現代人生活太嘈雜,當人真正處於靜默中時,能「聽」到甚麼?作者帶著這個問題,到一個安靜的避靜中心,與世隔絕,展開一段心靈的旅行。基督徒的「避 |
作者 | 許書寧 |
---|---|
出版社 | 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走入心中: 避靜的好處:現代人生活太嘈雜,當人真正處於靜默中時,能「聽」到甚麼?作者帶著這個問題,到一個安靜的避靜中心,與世隔絕,展開一段心靈的旅行。基督徒的「避 |
內容簡介 現代人生活太嘈雜,當人真正處於靜默中時,能「聽」到甚麼?作者帶著這個問題,到一個安靜的避靜中心,與世隔絕,展開一段心靈的旅行。基督徒的「避靜」,英文寫做retreat,最深的根源是效法耶穌。三部福音書中都記載,耶穌受洗後,被聖神引領到曠野中四十天之久,在那裏受到魔鬼的試探。基督宗教的靈修傳統中,有很多的沙漠教父或教母,幾千年來無數放棄世俗在曠野中苦修的人,舉一位在曠野中修成聖人的聖安當為例好了,他出生於第三世紀的埃及,家境富有,但他在十八歲雙親過世後一天,聽到聖堂宣讀福音,那是耶穌對另外一位富貴少年說的話:「你若願一是成全的,去!變賣你所有的,施捨給窮人,你必有寶藏在天上,然後來跟隨我。」少年安當感覺那是耶穌在跟他說話,便照樣做了。安當在沙漠中修行十五年之久,據說,魔鬼常以野獸的形體出現,把他傷得半死,但他漸漸學會躲開魔鬼。他的聖德開始傳開,吸引很多人追隨他,在洞穴內或小屋修行。今天,已經不需要去到沙漠避靜,在城市中也能避靜,許多教堂在聖誕節、復活節之前都會舉辦半天到一天的避靜,給忙碌的現代人一點機會,靜靜反省一下自己的信仰生活。其實,書寧曾經體驗過一次不純粹靜默的避靜,教會內的弟兄姊妹其樂融融,可是失去避靜的「靜」,那次的經驗讓她更加渴望真正的避靜。當她得到這樣的機會,心情是愉悅的,像是得到一個禮物。可是去做避靜,是,用「做」這個動詞,究竟要做什麼?書寧並不知道,只知道她在這三天裡面要守靜默,除了跟自己的神師(也就是指導做避靜的老師)談話之外,不可以跟任何人說話。 當帶領他們做避靜的神父宣布,連聖經也不能讀的時候,書寧才知道,她遇到了自從領洗以來極大的考驗。到底她會怎樣度過避靜的時間,又得到怎樣的體悟呢?◎手機關機是基本。◎不能說話,會不會好難過?◎神父給書寧一個有點特別的挑戰:連聖經都不能讀。那腦子是要用來做什麼呢?◎還有,練習呼吸。一次要花個三十分鐘。◎避靜不是因為生活好辛苦,找個安靜的地方休息。如果你都在睡,可能沒法子聽見天主要跟你說什麼。◎避靜也不是帶著長年未解決的問題,企圖一次性解決。◎避靜,說淺白點,是好好反省自己,深一點說,是往內心深處,看見自己,更深一點,則是去聽天主要跟自己說些什麼。必須強調:「出靜」的重要性幾乎是等同於練武的出關,如果態度輕慢地直接跳入紅塵俗世,這個避靜就是前功盡棄。當你「出」靜時,你得到什麼,務必帶回去你的生活裡面,繼續反省,看看避靜的果實能如何改善你的生活品質。
各界推薦 ◎推薦者:德國符茲堡大學神學博士/林思川神父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許書寧 愛畫畫,愛作夢的北港孩子,天主教的基督徒。先後畢業於輔仁大學大傳系廣告組及大阪總合設計專門學校繪本科。作品曾獲關西美術文化展讀賣電視獎、STAEDTLER舉辦筆繪CD-R設計比賽入選,也曾入選青林文化「安徒生童話插畫創作獎」、及2005及2006年度台灣兒童文學精華集、「第六屆貓頭鷹愛家手繪書比賽二獎」、入圍第三十四屆金鼎獎「兒童及少年圖書獎」、入選新聞局第三十三次「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介」(圖畫書類)、入選國家圖書館舉辦「台灣出版TOP1—2012年度代表性圖書」等獎項。當過空服員、主持過兒童廣播節目、也曾在大阪與倫敦的STARBUCKS調製咖啡。喜歡一個人旅行與嘗試新鮮的生活,造訪過二十幾個國家。每換一個新環境,畫風也會自然改變,相當有趣。目前定居於大阪,從事文圖創作、設計與翻譯工作。歡迎光臨書寧的部落格: http: shuninghsu.wordpress.com 代表著作包括:著作包括星火文化《沉默之後》、《耶路撒冷朝聖日記》三部曲、《亞西西的小窮人》、《古比歐的大野狼》、《愛蓋章的國王》、《書寧的幸福書》文‧圖、大是文化《忽然覺得很幸福》、《穿越書本去旅行》、《阿ㄇㄧㄚˋ!》……等。譯有星火文化《三浦綾子:新約告訴我的故事》、《生命中不可缺少的是什麼?》、《原子彈掉下來的那一天》(上智出版)、《艾瑪的大麻煩》(國語日報出版,翻譯並繪圖)、。
產品目錄 推薦序 林思川神父作者自序 平靜與安寧01 第一天--「別打電話來,我不會接。」02 靜而不默--大自然發出聲音,卻是安靜的03 連聖經都不要看!--林神父太有幽默感了04 摸黑--找門、找鑰匙孔……門開了05 呼吸、呼吸、呼吸--專心感覺自己的身體06 樹--委屈哪那麼容易放下!07 曠野--追憶阿布達比的沙漠08 謙遜--雨不知不覺間停了09 漸入佳境--言語的根幹是沉默10 日暮--逆風的時候就轉身11 餐桌--微不足道的善意12 渴望天國--離「天」更難於登天13 走入心中--不便,是禮物附錄 哪些地方可以做避靜?
書名 / | 走入心中: 避靜的好處 |
---|---|
作者 / | 許書寧 |
簡介 / | 走入心中: 避靜的好處:現代人生活太嘈雜,當人真正處於靜默中時,能「聽」到甚麼?作者帶著這個問題,到一個安靜的避靜中心,與世隔絕,展開一段心靈的旅行。基督徒的「避 |
出版社 / | 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9567572 |
ISBN10 / | 9869567576 |
EAN / | 9789869567572 |
誠品26碼 / | 2681706129004 |
頁數 / | 192 |
開數 / | 18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3X17X1.1CM |
級別 / | N:無 |
最佳賣點 : 為什麼避靜吸引人?
脫離世俗生活,離開手機和網路,還不准說話,這是自虐嗎?不,這是心靈歸零,有意識地走入一個跟世俗相反的「沙漠」,練習安靜下來,練習真正的傾聽。
自序 : 自序
平靜與安寧
許書寧
這部小書所記錄的,是我在2012年參加「避靜」活動時的心情點滴。
所謂「避靜」(Retreat),是天主教會的美麗傳統,邀請個人或團體暫時離開熟悉的日常生活,藉著獨修、靜默與祈禱等操練,在信仰中逐步認識自己,並加深與天主之間的關係。聖詠中所描繪的「我只願我的心靈,得享平靜與安寧;就像斷乳的幼兒,在他母親的懷抱中。」,或許可說是「避靜」的忠實寫照。
在「與世隔絕」的三天兩夜「避靜」期間,我驚訝地發現,保持靜默雖然是最基本的「避靜手段」,聲音的有無卻不是「安靜與否」的絕對因素。無聲可能吵雜,有聲也可能寧靜……
既然如此,絕對的寂靜為何?言語的意義何在?真正的「靜」是甚麼?聖詠所描述的安躺於母懷中享受「平靜與安寧」的赤子之心,究竟又是怎麼樣的境界?
「避靜」,充滿了問號。
我懷著問號前去,再懷著問號回到日常。七年前如是,今日亦然。人生旅途中,疑問帶領著我跌跌撞撞地摸索前行;藉著不斷的反覆,練習「靜」,渴求「靜」,尋找「靜」,成為「靜」……
唯願有一天,我也能在「平靜與安寧」中,真正聽見「祂」的聲音。
推薦序 : 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若望福音》第一章35到42節敘述了一個故事:
第二天,若翰和他的兩個門徒,又在那裏站著,
若翰看見耶穌走過,便注視著衪說:「看,天主的羔羊!」
那兩個門徒聽見他說這話,便跟隨了耶穌。
耶穌轉過身來,看見他們跟著,便問他們說:「你們找什麼?」
他們回答說:「辣彼! ─ 意即師傅 ─ 你住在那裏?」
衪向他們說:「你們來看看吧!」他們於是去了,看了他住的地方;
並且那一天就在衪那裡住下了。
那時,大約是第十時辰(註:大約下午四點鐘)。
西滿伯多祿的哥哥安德肋,
就是聽了若翰的話,而跟隨了耶穌的那兩人中的一個,
先去找到了自己的弟弟西滿,
並向他說:「我們找到了默西亞。」─ 意即基督。
遂領他到耶穌跟前……。
這個故事非常簡單:安德肋和一位同伴聽從師傅若翰的介紹,跟隨耶穌而去,與耶穌同住一宿後,安德肋相信了耶穌就是默西亞,遂立刻把這好消息告訴自己的兄弟伯多祿,並把他領向耶穌。
讀者若是習慣追根究底,大概都會感到好奇:「那一夜」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耶穌和他們談了什麼?他們內心發生什麼變化?為什麼安德肋立刻決定離開本來的師傅,又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兄弟也拉向耶穌……。
可惜,故事本身關於這些問題沒有提供任何線索,讀者只能自行想像或會意。不同的人,可能提出不同的意見。聖經學者可能會說:這些問題不是作者所關心的 … 宗教靈修學者也許認為:這是神祕經驗,筆墨無法描繪……。
的確,人有許多生命經驗,往往是難以講述或以文字表達。越是觸及內心深處的體驗,越是如此。正因為如此,那些有能力反省自己內心體驗,並能用文字表達而分享與人的,往往最能獲得聽眾或讀者的迴響。基督信仰傳統中有許多這樣傑出的人物,其中之一就是耶穌會會祖聖依納爵.羅耀拉(一四九一~一五五六)。
在我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些具有這種特殊才華的人,許書寧小姐是其中之一。她把一次參加避靜的經驗化為文字,我在閱讀這幾篇簡短的文章時,想起了上面《若望福音》的故事,對故事中神祕的「那一夜」又多了些想像,因此也樂於向大家推薦這個引人「走入心中」的小品。
本文作者:林思川神父,天主教方濟會士。德國符茲堡大學神學博士,輔仁聖博敏神學院副教授。
內文 : 放好行李後,距離報到還有點時間,遂在聖心女中美麗的校園內散步。
天空中飄著細細的雨絲。與其說是走在雨裡,感覺更像是步入霧中。冰涼的空氣喚醒了記憶中的倫敦。二○○五年秋天,我寄宿於倫敦西區的麥克法蘭家。當時,最叫我驚豔的除了紅瓦屋頂上煙囪的奇特形狀之外,就是「馬路上的磨菇」。秋天的倫敦霧重雨水多,街頭巷尾處處可見生意盎然的菌菇。有些攀附著樹幹,有些由行道樹下的小土堆裡冒出頭來,有些竟然就大辣辣地長在電線桿旁……真可蔚為奇觀。莫怪托爾金筆下的哈比人嗜啖磨菇如命,在如此豐沛的雨露灌溉下,英國的菇菌的確堪稱珍饈。
我選了一條鋪滿落葉的小徑,走進樹林中。
林子裡滿是聲音。
站在溼漉漉的草地上,閉眼,聽見耳邊有風呼呼地吹,像在傾述甚麼。那感覺相當奇妙,好像除了我一人之外,所有的受造物都在吱吱喳喳地說個不停:風在說話,樹在說話,雨在說話,鳥在說話,小蟲子在說話,就連花草也在說話……。一切的一切都在說話,卻在奇妙的靜謐中發言。因此,雖然四處充滿了聲音,卻不覺吵雜,反而造就了難以言喻的安靜。
多麼奇妙。
站在寧靜的林子裡,我赫然發現,唯一發出「巨響」的存在竟是自己。
在這個完全陌生的環境中,我的心還在漂浮,尚未脫離旅途上的歡樂交談,也還沒從習以為常的喧嚷聲中沉澱。我雖然閉著口,卻「靜」而不「默」;即使不說話,不靠言語發出的聲響卻大得叫人難以忽視。
大自然發出聲音,卻是安靜的。
人即使不發出聲響,卻是吵雜的。
因此,並非「不出聲」就是真正的靜默。
那麼,真正的靜默是甚麼?
第一天的晚餐桌上是可以交談的。由於那是所有參加者共享的第一餐,神父特別准許我們談話,卻要求盡可能壓低音量,以保持情緒的平穩,好能漸漸進入靜默的氣圍。
我坐在桌邊,將飯菜一口口地往嘴裡送,忍俊不住地以全身感覺空氣中特異的緊繃感。華人世界的餐桌難以跳脫歡樂、喜氣洋洋、熱鬧吵雜的既有印象。然而,一旦用餐者刻意壓抑自己的聲音,反而顯得噪音大作、效果音連連。
「砰!」有人不小心甩了門。
「匡噹!」有人不小心摔了碗。
「嘎啦啦!」有人一起身,就讓椅子刮出刺耳的聲響。
「叮咚鏘!鏘叮咚!」所有人似乎都發現自己有打擊樂手的天分,開始以筷代錘、以盤代鼓,熱情無比地演奏了起來……。
一頓飯下來,大家都得了個尷尬的共識:越試圖安靜,就越顯吵鬧;越是「小心翼翼」,就越容易「一不小心」發出聲響……。因為,那是「不自然」的靜默。
自然的靜默是有聲的,有聲而和諧。
刻意的靜默卻是不自然的,不和諧中更顯吵雜。
對我而言,那實在是個既新鮮又有趣的發現。
在華航擔任空服員的時候,我經常有機會在歐洲航線的轉機地阿布達比(Abu Dhabi)停留。
對於初訪沙漠之城的異國旅客而言,搭乘吉普車出遊、滑沙、騎駱駝、以及試穿傳統阿拉伯服飾、坐在鋪了羊毛氈的帳篷內享用炭烤晚宴……等行程極具魅力,幾乎人人必試。我也不例外,第一次飛抵阿布達比就興匆匆地和同事相約,報名參加了當地舉辦的吉普車半日遊。
所有經驗既然都是「第一次」,自然事事新鮮、樣樣有趣。事隔多年,重新回想當時的感受,我卻發現記憶猶深的既不是沙漠中走一步退兩步的舉步維艱,更非跨坐於軟綿綿駝峰間的奇妙感觸。那些因生活環境迥異而產生的新鮮感來得快也去得快,經歷的次數一多,便也見怪不怪了。相對之下,時間宛如淘金者手中的細網,經過多次沖刷、洗滌和過濾,一見光彩炫麗的喧嚷因子不復存在,真正留下的才是沉重穩固、歷久彌新的真金。
沙漠中最讓我震撼的體驗,是「黑暗」……。
那一天,我們在豔陽高照的沙丘上玩得筋疲力竭,幾乎忘卻時間。後來,太陽西下,天色也猛地暗了下來。吉普車嚮導催促眾人上車,直奔備有晚宴的帳幕。抵達時,夜色已經籠罩整片大地。我最後一個下車,順手帶上車門:「砰!」
隨著車門關閉,車廂內的小黃燈也跟著熄滅。那盞小燈雖然微弱,卻是沙漠中唯一的光源。因此,燈光一熄,緊接而來的就是毫無預警的黑暗~完。完。全。全。的黑暗。落差之巨大,頓時令我手足無措。
對於出生、長大、並生活於現代社會中的我而言,「光」是理所當然的存在。就算小時候偶爾經歷斷水斷電的颱風夜,也總能在搖曳的燭光烘托下,感受帶著不尋常氣味的慶典式喧囂。因此,並不算真正「離了光」。
那天晚上,我站在毫無光害的阿布達比曠野中,赫然驚覺一切光源的消逝。心中的震撼與驚惶,實在難以言喻。
簡直就像……「閉上了眼睛」。
那感覺實在弔詭:因為自己的眼睛明明是睜開的,卻甚麼也看不到。我差點沒被那突如其來的無力感擊垮,宛若陷入永遠無法醒來的噩夢。我奮力掙扎,一心想睜開「已經睜著的眼」,卻無能為力。
不過,那陣因視差產生的黑暗並沒有持續多久。很快地,瞳孔完成歸零動作,開始重新擷取附近光源。於是,一顆接著一顆,彷彿有隻看不見的手操控似地,星星漸漸浮現,而且還越來越明亮;不久之後,前一刻還因黑暗而驚恐的雙眼裡,已然滿布我這輩子所見過最燦爛的星空。
基督徒的「避靜」,最深的根源是效法耶穌。三部福音書中都曾經記載,耶穌受洗後,被聖神引領到曠野中四十天之久,在那裏受到魔鬼的試探。
後來,有一群人發現在安逸的生活中很難找到天主,遂起身走入曠野,渴望藉著外在生活的改變,尋求內心真正的平安。這些早年的沙漠教父逃離世界,將自己從原本熟習的生活環境中連根拔起,投身於一無所有的曠野。藉著認識自己的軟弱、更藉著明白自己的無能為力,他們全心全意地倚靠天主,透過獨修、靜默、祈禱……,專心地過一個基督徒應有的生活,並吸引世界也願意跟著他們那樣活。
今天,我們也「避靜」,卻不一定進入空無一物的曠野中。
脫離原有環境,進入一個完全陌生的所在,為的是幫助人「專心」,卻非絕對必要。因此,除了某些團體與個人的退省外,教會也會定期舉辦小型的「堂區避靜」,讓大家體驗「曠野中的靜默」。
可惜的是,那樣的避靜經常流於「熱熱鬧鬧地辦活動」,失去通往核心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