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祕經驗知識論的兩盞明燈: 聖女大德蘭及聖十字若望
作者 | 關永中 |
---|---|
出版社 | 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神祕經驗知識論的兩盞明燈: 聖女大德蘭及聖十字若望:◎中文世界首部剖析西方神祕靈修高峰聖女大德蘭及聖十字若望靈修體系的專著◎以士林神學做基點,搭建當代神學和哲學間 |
作者 | 關永中 |
---|---|
出版社 | 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神祕經驗知識論的兩盞明燈: 聖女大德蘭及聖十字若望:◎中文世界首部剖析西方神祕靈修高峰聖女大德蘭及聖十字若望靈修體系的專著◎以士林神學做基點,搭建當代神學和哲學間 |
內容簡介 ◎中文世界首部剖析西方神祕靈修高峰聖女大德蘭及聖十字若望靈修體系的專著 ◎以士林神學做基點,搭建當代神學和哲學間在理性與信仰間搭建溝通的橋樑。 作者關永中教授為台灣哲學界在知識論領域的專家,專精士林哲學,取得比利時魯汶大學神學、哲學博士,任教台灣大學哲學系、輔大哲學系,栽培眾多研究郎尼根知識論的研究生,此次耗十餘年心力,將聖女大德蘭及聖十字若望的神祕經驗,以知識論闡述,導引讀者輕鬆進入聖十字若望及大德蘭的靈修生命和神學逍遙自在漫遊的境界。 作者擅長將複雜的思想,以簡單圖表予以勾勒出來,這樣的學術能力,也運用到十字若望及大德蘭作品的理解,參見本書各章節的精采圖表整理。 本書分三部,第一部剖析兩位密契主義大師的神祕經驗,總結於探討兩者在理智與神見上的共同體證。 第二部探討默觀,先述說聖十字若望從黑夜到黎明的默觀體驗,在論述大德蘭的靈心城堡達到的神婚境界,總結於兩聖對默觀的共同體認。 第三部進入最吸引人的部分:愛與詩心。作者先論述聖十字若望的愛的情傷與美的昇華,再談詩心竟能與同時代耶穌會創會者依納爵的神操在精神上有所交匯,進而探討聖十字若望的《靈歌》與另一位密契主義者托名狄奧尼修斯的理論如何產生交融。最後總結於聖女大德蘭跟聖十字若望都深愛的《雅歌》,從《雅歌》(舊約聖經中最神祕著作)、靈歌(聖十字若望的名詩),再到聖女大德蘭撰寫的《默觀雅歌》,引領讀者明悟兩位聖人所經驗過的與神相通的苦、樂與狂喜。 最終的附錄並非只是附錄,乃是關永中教授專研《雅歌》
作者介紹 關永中廣東省番禺縣人。1945年生於香港。中、小學期間就讀耶穌會士辦學之香港華仁書院。曾在台灣輔仁大學哲學系修課兩年。返港後進入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先後攻讀哲 學和中國文學。稍後負笈比利時魯汶大學深造,獲神學、哲學博士學位。畢業後返台,曾任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輔仁大學哲學系兼任教授、輔仁大學宗教研究所兼任教授、台灣總修院哲學學程兼任教授、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兼任研究員。著有:《愛、恨與死亡》(台北:商務,1997);《知識論(1):古典思潮》(台北:五南,2000);《知識論(2):近世思潮》(台北,五南,2000);《神話與時間》(台北:學生書局,2004再版);《謝勒與知識社會學》(台北:五南,2008);《郎尼根的認知理論:《洞察》卷一釋義》(新北市:輔仁大學出版社,2011 再版);《郎尼根論存有視域:《洞察》第十一至十三章釋義》(新北市:輔仁大學出版社,2019);及中、英論文多篇。
產品目錄 推薦序一 一道神祕知識曙光顯露展現 劉錦昌牧師 推薦序二 神交、默觀,和愛:為一個熟悉的人作序 黃懷秋教授 推薦序三 加爾默羅靈修的神祕知識 陳新偉神父OCD 第一部 神祕經驗知識論 第一章 明鑒洞照、趣機若響──與聖十字若望懇談神祕經驗知識論 第二章 理智與神見──聖女大德蘭的提示 第三章 聖十字若望與聖女大德蘭在理智與神見上的共同體證 第二部 懇談默觀 第四章 黑夜與黎明──與聖十字若望懇談默觀 第五章 心堡與神婚──與聖女大德蘭懇談默觀 第六章 熾愛與明慧──聖十字若望與聖女大德蘭對默觀的共同體認 第三部 愛與詩心 第七章 愛的情傷與美的昇華──與聖十字若望懇談詩心 第八章 詩心與神操──聖十字若望和聖依納爵的精神交匯 第九章 從《天階體系》到《靈歌》──托名狄奧尼修斯與聖十字若望的理論交融 第十章 大德蘭和十字若望所心儀的《雅歌》 附錄 愛的禮讚──《雅歌》釋義
書名 / | 神祕經驗知識論的兩盞明燈: 聖女大德蘭及聖十字若望 |
---|---|
作者 / | 關永中 |
簡介 / | 神祕經驗知識論的兩盞明燈: 聖女大德蘭及聖十字若望:◎中文世界首部剖析西方神祕靈修高峰聖女大德蘭及聖十字若望靈修體系的專著◎以士林神學做基點,搭建當代神學和哲學間 |
出版社 / | 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9871532 |
ISBN10 / | 9869871534 |
EAN / | 9789869871532 |
誠品26碼 / | 2682231338008 |
頁數 / | 592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3X17X3CM |
級別 / | N:無 |
重量(g) / | 600 |
推薦序 : 推薦序一 一道神祕知識曙光顯露展現 劉錦昌牧師
十字若望在《靈歌》的序言裡頭曾提到,有關靈魂與上主的內在交往,他是以士林神學的觀點來述說,即使這樣的方法,對已由愛而領悟神祕神學的人,也能有所領悟,並享受其中的愉悅;聖師認為他的詮釋是有聖經權威的確認。這是十字若望堪為教會聖師的緣故,他的靈修不只基於他個人的經驗,且在神學的方面有穩固的建基根據,這樣的呈現在《攀登加爾默羅山》的詩文詮釋中,尤其清楚述說出來。在十六世紀歐洲拉丁教會面臨宗教改革的震撼中,十字若望的靈修教導顯得十分特殊!十六世紀歐洲宗教改革的大家中,路德和加爾文對士林學術尤其哲學,流露排斥的態度,而十字若望卻有意讓他的讀者們知道,士林神學方法對於靈修神學、靈修指導的領域可有其貢獻。
如果我們仔細閱讀十字若望的作品,一定會發現他所表達的方式、思維反省,自然帶出士林神學的觀點、立場,且對吾人的靈修知識相當有益。在這樣的寫作背景下,能為我們點出十字若望「聖師」級的功力所在的,關老師便是不二人選了,雖然相隔五百多年的時代差距,然而,就在關老師的導引說明中,讀者可以輕鬆進入聖十字若望的靈修生命和神學逍遙自在漫遊的境界。
關老師是台灣哲學界在知識論方面,不論教學和著作貢獻甚大的專家,對台灣的士林哲學闡述,關老師功不可沒;對郎尼根的知識論思想,關老師帶出多位專研的門生,使郎尼根知識論受到當有的重視和發揮。關老師尤其擅長將複雜的思想,以簡單圖表予以勾勒出來,這樣的學術能力,老師也運用到十字若望作品的理解和介紹上,並為我們整理了聖女大德蘭的作品。在關老師自己的作品中,他常用「懇談」這一字眼和方式,和聖女大德蘭,聖十字若望聖師,以及和馬賽爾也是如此,進入這些思想大師的生命世界,與他們的心靈交談對話,大師們的靈魂深處每一城堡為我們打開,使我們體會他們的探尋追索的奧妙。
在對神祕主義、神祕經驗知識論的省思上,關老師曾就類型來介紹,並以莊子與造物者遊的境界,讓我們品嚐那真妙滋味,在對西班牙神祕經驗的闡述上,關老師多次以「默觀」此一主題,用來宏觀聖女大德蘭和十字若望他們的境界,也以此顯出基督信仰,天主教靈修的恩寵德能。基督徒的靈修特殊的見證在於默觀澆灌,如甘霖從天而降豐沛賜予靈修者生命的提昇。從知識論的分析,等級的闡述,使人無法不顧此一超驗的恩寵臨到於吾人生命內;關老師也提醒讀者馬里旦(Jacques Maritain)在《知識的等級》書中的架構和等級。
在知識論的探索中,關老師注意到極少受關注的超越(超驗)幅度,神學博士論文便就聖十字若望在超驗知識論上的生命體會加以探討;在當代新士林哲學的發展中,超驗方法的使用和成果,也是關老師所重視的,這些當代的成果對理解十六世紀西班牙的靈修內在生命十分可貴,可以加深闡述的高度和基礎。同時,大德蘭和十字若望的靈修佳境也可助長吾人在知識形上學方面的拓展。我們在此可以看到關老師對台灣哲學、神學界,可有的重要地位,使得神哲學,以及靈修人學、神學獲得更深刻的理論和典範實例。關老師數十年來,默默耕耘的靈修理論和知識論領域將有深度的聯結,使當代神學和哲學間,在理性與信仰間有更顯著的溝通,彼此受到滋潤而有所成。
十六世紀歐洲的思想,宗教信仰方式受到頗大的變革,而這些變革不論在西班牙、德國、法國,皆和歐洲人民心靈深切的渴望攸關,在宗教改革家路德、加爾文身上,都有濃郁神祕主義的要素在;十六世紀西班牙三大靈修家依納爵、大德蘭、十字若望也都具神祕主義的要素在內。他們都渴慕來自基督的恩寵、默觀的灌注、內在生命的長成,與上主結合(union),靈魂的改革、皈依、悔改絕非外在制度的更換而已,其實,所切慕的無非內在生命的提昇。
十字若望是大德蘭的靈修指導,前者確認士林神學並非過時的理論,這些神學的確可施用在解說基督徒的靈修生命,尤其自我認識上。關永中老師已將十字若望的神祕經驗知識論架構清楚勾勒出來,這一靈修的知識論在今日是可向世人表達人類知識過程中,可以依靠內在傾向及恩寵的灌注,使靈魂生命不斷超越上昇,對現代人而言是一大福音。加爾文在他的靈修神學和人學理論中,「上升」是他努力闡述的主題,尤其信徒在聖餐(聖體聖事)中,因聖神的恩寵屬靈生命上升,這樣的境界,和當代齊齊奧拉斯(J. Zizioulas)、讓.呂克.馬希翁(Jean-Luc Marion)等神哲學家對聖體聖事的舉揚,不是指向相同的方向嗎?
在許多相異中,關老師對十字若望、大德蘭靈修思想的闡述,為我們指出一種趨向,這些和十六世紀的士林神學、馬雷夏、新士林哲學的超驗方法、郎尼根、馬里旦等神祕經驗知識論,基本上有共同的要素,並且可以相互滲入彼此的理論中,使得多種思想有了共融、互得滋長。期待關老師在這些密契大師的統整後,為台灣的基督徒和世上所有關心靈命發展的上主子民,架構更寬廣的對話平台,在基督恩寵所滋養的默觀中,我們同心邁向更深刻圓滿的生命,讓基督愛充滿我們的生命,使我們出黑暗入光明。
推薦序二
神交、默觀,和愛:為一個熟悉的人作序
黃懷秋(輔大宗教系退休教授)
為人作序難,還是為那個人的新書作序比較難呢?
也許都不是難,而是有點尷尬吧!尤其當這個人是與自己結縭快五十年的丈夫的時候!
五十二年前與先生相識的時候,我十九歲。我們是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的同班同學。那時候,他已經在台灣唸過兩年哲學了,遂毫不含糊地一頭鑽進哲學的叢林裡,以中文系學生的身分選修哲學系的課。也不奇怪,是多少人夢寐以求卻求之不得的大師啊!那裡有唐君毅先生、牟宗三先生、徐復觀先生,只要你聽得懂他們那帶有濃重家鄉口音的「國語」的話,準會和他一樣入迷的吧。但是對一個十九歲的女孩子來說,哲學太高深了,詩詞歌賦比較好混一點,更難得的是也浪漫一些,於是我也毫不猶豫地唸了四年中文,獨留他一個人在他的天地裡日夜尋找他的天國。
但緣份這兩個字有時也是挺稀奇的。南轅北轍的兩個人走在一起,大概也不需要什麼理由的吧。婚後的我們去了魯汶。我依舊老老實實的讀我的神學,選擇了一板一眼一針一線的聖經詮釋,一天到晚背誦那些艱澀而「變幻無窮」的希臘文生字,弄懂那些與中文那幾乎沒什麼文法可言的圖像語八桿子都打不上關係的希臘語法。而他,依舊用他神學生的身分津津有味地去旁聽他的哲學,彷彿這才是他的主修科目,而神學,卻只是個副業而已。
兩不相干,各自在自己圖書館的小房間內,楊關道與獨木舟(沒有錯,不是「獨木橋」)。
記得在魯汶的時候他就已經表現出對宗教中某種「神祕」的不可知元素的興趣了。他選擇了秘魯的人類學者(有人說是迷幻小說家)卡斯塔尼達(Carlos Castaneda)的薩滿式入神經驗做研究,後者跟隨他的印第安巫師唐璜的啟蒙,嘗試透過某種靈魅植草進入宗教的「超凡實體」(nonordinary reality)。其後,他又對宗教的「神話議題」感到興趣。神話,通常都是以故事的形構,企圖透過日常事物的非常發展(時間層面),如同傑克的土豆一樣,最後超出凡塵,進入宗教最不可思議的神聖境界(空間層面)。
宗教是「可見的」與「不可見的」交集的地方。沒有「可見的」,「不可見的」便無從為人所知悉;但是,若沒有那「不可見的」,「可見的」也勢必失去了它的根底,無可立之地,搖搖曳曳,最後只有變得弱不禁風,甚至俗不可耐。
本書收錄多篇與神祕經驗相關的文章,企圖用哲學的明晰帶領讀者進入宗教的核心境界。天主教的兩位神祕大師,聖十字若望神父,和大德肋撒修女(編按,即大德蘭),更是本書徵引最多的人物。前者以其男性的洞透筆力,透過知識論來分辨一般常人無法予以釐清的各種「靈異」中的正邪面向,原來「靈」與「魔」只是一線之間。而擁有女性特質的大德蘭,並不如十字若望那樣愛做純理智的定義分析,卻總是專注於默觀的歷程發展,告訴我們如何從口禱、心禱、而至灌注的結合祈禱。後者,人完全進入神裡面,為天主的純愛所擁抱,在神交中幾乎分不出彼此。
這是我,作為一個與作者最為熟悉的個體,對本書的一點感想。我不懂得神交、靈修和神秘經驗,但是這個我十分熟悉的人卻懂得。所以我也順帶告訴你們這個我所熟悉的人一些你們不大熟悉的小故事。
黃懷秋
輔大宗教系退休教授
內文 : 「煉路、明路、合路」三辭,其出處源遠流長,不容易確定最早的引用者和書目,但以托名狄奧尼修斯之《天階體系》和聖十字若望之《靈歌》最受注目,而兩部作品,各有特色,即使因年代隔閡而在辭意上出現若干張力,到底掩蓋不住其中更深層的諧協,以致綜合起來,會讓讀者體會靈修義的更豐富義涵,並從中多所獲益。
為閱讀聖十字若望《靈歌》的讀者而言,也許會自然而然地聯想起兩部名著:其一是,舊約聖經的《雅歌》,其二是,托名狄奧尼修斯(Pseudo-Dionysius)的《天階體系》。
舊約《雅歌》所寫活的景與物,不論是麋鹿的遁逃、鴿子的媚眼、花草樹木的美緻、山河大地的壯麗、甚而新郎新娘的互喚,都無不推陳出新地一再重現於聖十字若望《靈歌》的吟詠中。
然而,《雅歌》所諷誦的人、神相戀,卻進一步地在《靈歌》中鋪陳為一段跨越「邂逅、訂婚、神婚」的經歷,相應著狄氏《天階體系》所劃分的「煉路、明路、合路」…
誠然、《天階體系》不曾以男女纏綿的意象來描述天人之愛,而《雅歌》也不明顯以漸次進階的方式來交代相戀始末,十字若望《靈歌》卻把二者接合得如此地天衣無縫,致使讀者在細讀之下無不為之動容。我們在陶醉於聖人詩句的搖曳之際,也不妨放眼於其繪畫的靈修歷程。
壹、十字若望《靈歌》脈絡鳥瞰
《靈歌》一詩以愛侶的戀慕為經,以景物的鋪陳為緯,編織出人神間相愛的「起」、「承」、「結」,並 引用舊約《雅歌》的辭彙,來「繪畫愛者的黝黑」(《雅歌》1:5╱《靈歌》33)、「雄鹿的隱遁」(《雅歌》2:17-3:3╱《靈歌》1)、「鴿子的眼神」(《雅歌》1:15-5:11╱《靈歌》13&34)等意象,沿用典故中尤吐露靈魂思慕上主的情傷與淒美。
在聖人神思妙筆的揮灑下,《靈歌》一詩尚給我們描繪神修者的心境與經歷,其中分辨三個階段:
第1至12詩節陳述初階情狀,被名為「煉路」,意謂滌淨罪疚、革面洗心。
第13至21詩節則交代進階境況,取名為「明路」,意即修業進德,迎向光明。
自第22詩節起,進而鋪陳成全究竟,命名為「合路」是為人神在世結合的高峰,唯有來生全福境界始能有更崇高圓滿的突破。
一、煉路
按聖人同名著作的闡釋,我們可提綱挈領地體會若干要點如下:
(一)感召與覺醒
第一詩節自起始即流露一份感嘆:
祢隱藏在那裡?
心愛的,留下我獨自嘆息,
祢宛如雄鹿飛逝,
於創傷我之後;
我追隨呼喚;卻杳無蹤跡(《靈歌》1)
《靈歌》第一詩節在字裡行間有這樣的暗示:人進入靈修之初,是由於神的感召與人靈的覺醒;神碰觸人靈,使她剎那間感受到神的甘飴;她在充滿感動中渴望追隨神的芳蹤,熱衷於投奔向祂。換言之,靈修之路、同時牽涉神的邀請、與人的回應;靈修不純是個人單方面的努力,更是神的恩賜與助祐。
(二)隱遁與尋蹤
然而,超越的甜蜜,卻如同曇花一現般瞬即消逝,留下個人的落寞與惆悵。誠然,當人靈一旦品嚐到神的慰藉,則沒有任何事物可與之比擬;人靈切慕透過各方面的人、地、事、物來追蹤祂。為此,《靈歌》第2詩節如此地說:
牧羊人,你們去,
越過羊棧登高岡,
如蒙寵遇,看見
我最心愛的,
請對祂說,我生病、痛苦、欲絕。
(三)滌淨與割捨
進而、人靈開始洗心革面、痛改前非,勉力去除先前的陋習,而邁上一段艱辛的煉淨,如《靈歌》第三詩節所言:
尋找我的愛,
我要奔向高山和水崖,
花兒不摘取,
野獸不怕懼,
我要越過勇士和邊際。
人在起步跟隨神蹤之始,尤倍感上主的聖潔、與自己的不肖,從自慚形穢中深自嘆息,如在太陽底下、我是黑的,因為太陽曬黑了我(cf. 《雅歌》1:5╱《靈歌》33)
(四)懸殊與虔信
隨著,第四至第十一詩節就直接或間接地從美的眼光欣賞世物,先後遊走於山河大地、花間草木、鳥獸遊蹤,它們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造物主的美善,以致第五詩節有云:
他傾下千般恩寵,
獨以其形象,
替萬物穿上美麗衣裳。
然而,受造物一旦與造物主相較,則顯得如此地遜色,致使人靈在面對其中的懸殊而倍感神傷,轉而切慕超越的至美,且在第十一詩節中深自詠歎道:
請顯示祢的親臨,
願看見祢及祢的美麗
致我於死地;
若非祢的真像和親臨
不能治好相思病情。
至此,人靈終於意會到:唯有舉心向上,生活於對上主的凝念,以信德的眼光來前進,這才是更穩妥的做法,為此,第十二詩節強調:
啊!宛如水晶的清泉!
若在你的銀輝水面,
突然凝視
我渴望的双眼,
將速描於我深深心田!
總之,《靈歌》第一至十二詩節繪畫了靈修煉路的大略。
煉路的初步淨化,讓人靈日進於德,人神關係漸入佳境,修行步伐愈見精勤,此之謂明路的進程,《靈歌》以第十三至二十一詩節來做交代。在此期間,愛的出神,可不時出現,而奇恩異寵也蔚為奇觀,然而靈性的波動也相對地顯得激烈。
當人的靈修程度愈高,則愈被動,相對地,神的作為愈活躍。要知道,人神之間的距離太懸殊,如果神不主動地協助人靈,人光靠己力是無法達成與上主冥合的地步。上主把人靈帶至「黑夜」,叫她學習離棄一切感官與心靈上的迷戀與執著,甚至學習跳出自我中心,好能「死於自己,活於天主」。尤其是被動的心靈之夜,它是一個非常痛苦的煉淨階段,有如黑夜中見不到光明一般叫人難受,然而,這是一個無可避免的過程,上主是純神,人如果要接近上主,必先離棄一切執著。這一段黑夜究竟需要延長多久,則視個人的需要而定。一旦成功地渡過這一個階段後,會達到與上主心靈的高度契合。
從明路過渡到合路,意謂著人靈已經歷了主動和被動的煉淨,去除了一總的不成全,感官和心靈的一總功能都和諧一致,完全順從正直理性的領導,藉此全然翕合上主的心智與意願,適合徹底成為吾主的新娘。聖人在《靈歌》第二十和二十一詩節的註解上如此說:
新郎-—天主聖子-—在這二首詩節中,賜給靈魂新娘平安和寧靜的產業,藉下層部分和上層部分的和諧一致,潔淨她的一切不成全,把本性的官能和動機帶到理性的管理下,…新郎阻止和命令幻覺和想像的無益飄蕩,…祂使理智管理先前頗使靈魂憂煩的二個本性能力,憤怒和慾望。還有,在今世可能的範圍內,祂成全(記憶、理智和意志)三官能的相關對象。甚至,祂阻止和命令(快樂、希望、怕懼和悲傷)四情緒,從現在開始,要受理智的安撫和管理(《靈歌》20-21.4)。
人靈經歷了徹底的煉淨,遂達成「神婚」,在主內獲致「神化」,聖人稱之為合路。
聖人說:「神婚是(靈魂)在心愛主內的全然神化。…這是今生中能達成的最高境界。」(《靈歌》22.3)吾主(新郎)殷勤地向靈魂顯示自己的奧祕,讓被愛者(新娘)充分分享自己的生命(《靈歌》23.1);靈魂所獲得的湛深喜悅,誠非普通話語所能言詮,況且,其在受寵幸的甜蜜神醉中尚且有其延續性,「有時是一天或二天,或許多天,雖然不是經常以相同的強度,因為其強與弱不在靈魂的能力範圍內。」(《靈歌》25.8)
神婚的境界,寓意著人靈在此世能和天主達致現世所能達致的最崇高結合,只有來世的「全福」始可超越它。為此,聖人說:
靈魂在天主內的神化中,天主以神妙的光榮通傳祂自己。在此神化中,二者化為一體,如同窗子和陽光的結合,或碳和火的結合,或星光和陽光的結合。但此結合不如來世的那樣實質和完美。(《靈歌》26.4)
至此,人靈已全然由神的心智所帶領,即使這並不妨礙其個體的行動自由,到底她是「從心所欲、不踰矩。」(借用《論語.為政.四》之語)。如同聖十字若望所言:
天主親自單獨地在靈魂內工作,且通傳祂自己,沒有天使的介入,也沒有本性能力的介入;…無論外感官、內感官或所有的受造物,甚至連靈魂本身,能作的少之又少。不是靈魂本性的才能和工作,或勤勞的蒙超性大恩,而是天主獨自賜予她的(《靈歌》35.6)。
總之,《靈歌》第二十二至三十五詩節交代合路究竟,提示成全的人靈在徹底被神化當中與天主成為一體,如保祿宗徒所指:「那與主結合的,便是與祂成為一神。」(《格林多人前書》 6:17 /╱cf. 《靈歌》22.3)人靈在被神化當中仍不失去其個別位格,即使她已在舉手投足之間完全吻合神的心意,如同保祿所言:「我生活,不是自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內生活。」(《迦拉達人書》2:20 /╱cf.《靈歌》22.6)
最佳賣點 : 中文世界首部剖析西方神祕靈修高峰聖女大德蘭及聖十字若望靈修體系的專著
以士林神學做基點,搭建當代神學和哲學間在理性與信仰間搭建溝通的橋樑。
自序 : 兩盞明燈
談到西方神祕靈修高峰,我們就馬上想到大德蘭(St. Teresa of Avila, 1515-1582)和十字若望(St. John of the Cross, 1542-1591)二聖;他們不單是共同改革聖衣會的摯友,尚且在理論和實踐上共同形成一個更大的體系;談及其一,則不得不兼論其二,否則會掛一漏萬、顧此失彼。有鑑於此,我們就有必要把他們連合起來等量齊觀,以收相得益彰之效。
在企圖敘述二聖神祕靈修的共同脈絡以前,看來須率先交待個人的寫作緣起。記得在負笈海外攻讀神、哲學之時,藉著各種因緣際會,讓我在選擇神學畢業論文題目上,落實到從知識論角度闡釋聖十字若望的神祕神學。待歸國後,也因應著在臺灣大學哲學系任教的機會,開設了「神祕經驗知識論」一課。
然而,為求釐清備課及反思上的一些困惑,我總察覺到聖十字若望在解釋神祕經驗上、尤在「默觀」的焦點上,呈現著若干的保留,未及暢所欲言。內心正在狐疑之際,剛好藉著與聖衣會神長及修女們切磋,發現聖人在寫作之時,往往會考量與聖女大德蘭在書寫相同議題上避免過度重複;再者,神祕經驗本身又難以表述,更增加其曖昧的程度;為了要追根究底的緣故,於是大德蘭的著作又成了我致力研究的目標。欣逢國內聖衣會計畫把大德蘭和十字若望二聖的全集翻譯成中文,並邀請本人為二聖個別著作書寫導讀,以讓讀者叫有頭緒進入情況。加上輔仁大學為慶祝聖女大德蘭誕生五百週年而連續三屆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各國學者濟濟一堂互相交流,又得各期刊的熱情邀約,於是不同的論文相繼寫就,到了可以蒐集成書的時機。
也許我個人的思路曾在書寫神學論文之時已提供了一個雛形,即以知識論作為反思的出發點,而聖十字若望《攀登加爾默羅山》一書也著重在眾認知功能上分析各種靈異經驗;再者,十字若望對認知分析的注意也相當程度影響了大德蘭《靈心城堡》的寫作,以致容許我們把二聖知識論心得串連起來。
此外,不論是十字若望或大德蘭,他們在體證神祕經驗方面,都異口同聲地指向「默觀」作為整個系統的高潮。雖然二聖各自形成獨立體系,到底他們的經驗卻互相照應,須同時聆聽兩者心得來取得全貌。
還有,當我們愈專注神祕經驗的核心,就愈察覺人神間「愛」的冥合這主題;唯有在「愛」的前提下,其他的美善——如真、善、美、智、仁、勇等德行,才獲得圓滿的句點。依循著這一條思路,我們遂有以下的行文架構。
我們將列出三大單元,再以各章內容分布其中:
第一單元被命名為「神祕經驗知識論」,其中含括了三個篇章,率先以〈明鑑洞照、趣機若響〉為題,討論了聖十字若望對靈異經驗的分類,再聆聽聖女大德蘭所談論的「理智與神見」,繼而比較二聖對「理智與神見」的解說。
第二單元則集中在二聖對「默觀」的體證。其中劃分了三章。先後以〈黑夜與黎明〉、〈心堡與神婚〉、〈熾愛與明慧〉來命名,以處理十字若望、大德蘭、以及二聖合觀的心得。
第三單元主要探討聖十字若望對愛與詩心的體會,但融合了聖女大德蘭對《雅歌》的詮釋,並附之以《雅歌》經文釋義以作對照。我們所附錄的《雅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