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全球化時代,沒有人可以不懂國際關係! 中美貿易戰開打、英國脫歐、北韓核威脅… 每天在看、必須要懂的國際關係知識, 這本就讓你融會貫通! 享譽全球哈佛教授教你 商界菁英、世界公民不能不修的國際關係學分 國際關係領域最知名學者×最經典著作 首度引進繁中版 20世紀上半葉發生兩次世界大戰;20世紀下半葉,則歷經冷戰、區域戰爭以及核戰威脅,為什麼這些衝突會發生?21世紀這類衝突還會再度爆發嗎?日益增強的經濟和生態相互依賴、跨國制度和國際制度的發展、民主價值觀念的傳播會不會帶來新的世界秩序?全球化和資訊革命又將如何影響國際政治?這些影響全球、影響每一國、每個人的事件與趨勢,亟需理解卻晦澀難懂,成為不少人不得其門而入的頭痛問題。 國際關係領域最知名學者約瑟夫.奈伊(及新版合作者大衛.威爾許)為國際關係大學生所寫的《哈佛最熱門的國際關係課》,正是公認最精彩好看的一本國際關係入門書。從理論與歷史相結合的角度,以簡潔的語言和歷史事例,透徹地介紹了相互依存時代的世界政治,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好用的分析框架:從個人、國家和體系三個層次,全面性理解國際事件的方方面面;並從現實主義、自由主義和建構主義……等主要流派的理論來分析;且沿著18、19世紀古典時期、一次世界大戰、二次世界大戰、冷戰,到冷戰後的全球化、資訊化發展,為你貫通歷史脈絡。大師親授的10堂課,讀者從此能理解與評估世界上大事,並提出屬於自己的觀點。你可以學到: ●國際政治和國內政治,差在哪? 【缺乏有權威的規範】國內政治有共同效忠對象、正義標準以及合法權威;國際層面缺乏一致認同的規範及約束力,因此更難控制。 ●怎麼衡量一國國力強弱? 【兩種評量指標】硬實力:一國直接或強制性地使用權力(軍事、經濟)懲罰或收買他國;軟實力:以文化、意識形態和制度來吸引或影響他國。 ●當新的大國(如中國)崛起,為何總伴隨不確定性與衝突? 【修昔底德陷阱】新強權的出現危及原本的權力平衡,既有強權可能為了捍衛地位而出手訓誡,挑戰者也可能想改變遊戲規則,因而產生紛爭,甚至走向戰爭。 ●為什麼北韓是國際熱點? 【威脅地區穩定】北韓政策反覆無常、難以預測,不時進行挑釁性的核子試爆,西方國家需善加應對以維持地區穩定,因此深切關注。 ●資訊革命對國際政治有什麼影響? 【民眾參與政治】網路間的聯繫更多、速度更快,民眾直接參與國際事務的程度更深,使一國政府的統治權減弱,國際政治變得更難以控制及預測。 「看懂世界、理解他人、定位自己」正是所有人現在最需要學的一件事,約瑟夫.奈伊用最淺顯的文字就能教會你。想入門、想溫故知新的讀者,本書必讀。 ◎專業推薦 羅伯特.柯恩(普林斯頓大學伍德威爾遜學院國際關係學教授)/史丹利.霍夫曼(哈佛大學歐洲研究中心創辦人)/劉必榮(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教授)/李慧芝(民視全球新聞節目主持人)/陳鳳馨(News98 財經起床號節目主持人) 「約瑟夫.奈伊用豐富的文獻來表達清晰的觀點,而非堆砌大量的材料令讀者望而生畏。閱讀奈伊的書,如同看迪馬喬打棒球或是馬友友拉大提琴,他把複雜的東西變簡單。」 ——羅伯特.柯恩(普林斯頓大學伍德威爾遜學院國際關係學教授) 「我認為,這是一本學習世界政治學生最好的教科書,把歷史、政治哲學、政治理論及分析完美結合起來。」 ——史丹利.霍夫曼(哈佛大學歐洲研究中心創辦人) ◎本書特色 1. 國際關係歷來最著名大師、最暢銷經典,首度引進繁中版! 奈伊堪稱國際關係最強學者:享譽國際多年、學界政界皆負盛名;其所提出的「軟實力」「巧實力」等概念深入人心。本書為現今國關領域最普及、最暢銷經典,除在校師生必讀之外,一般讀者也不可錯過。 2. 全球化時代,沒有人可以不懂國際關係! 建立「國際觀」是所有人接軌國際、選擇工作、理解新聞、慎選投資標的所必須,甚至是每日談資的大宗,可說是現代人不能不學的公民素養與基礎知識。 3. 大師親授,最親切易懂的國際關係入門 國際關係很艱深?別怕!本書榮獲「世上最好讀的教科書模範」美譽,行文多為敘述,案例生動有趣,對入門者而言是讀得懂、可自學的好書。國際關係巨擘羅伯特.柯恩曾盛讚:「如同看迪馬喬打棒球或是馬友友拉大提琴,他把複雜的東西變簡單。」 4. 架構最完整:有基本概念、也不漏接議題 全書包含所有基礎概念與知識,也針對最新熱點解析。無論是想掌握整體視野的入門者,或是想進一步理解各地爭端的讀者,都能獲得啟發。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專業推薦 羅伯特.柯恩(普林斯頓大學伍德威爾遜學院國際關係學教授)/史丹利.霍夫曼(哈佛大學歐洲研究中心創辦人)/劉必榮(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教授)/李慧芝(民視全球新聞節目主持人)/陳鳳馨(News98 財經起床號節目主持人) 「約瑟夫.奈伊用豐富的文獻來表達清晰的觀點,而非堆砌大量的材料令讀者望而生畏。閱讀奈伊的書,如同看迪馬喬打棒球或是馬友友拉大提琴,他把複雜的東西變簡單。」 ——羅伯特.柯恩(普林斯頓大學伍德威爾遜學院國際關係學教授) 「我認為,這是一本學習世界政治學生最好的教科書,把歷史、政治哲學、政治理論及分析完美結合起來。」 ——史丹利.霍夫曼(哈佛大學歐洲研究中心創辦人)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前言 第一章●世界政治中存在著永久的衝突與合作邏輯嗎? 什麼是國際政治? 伯羅奔尼撒戰爭 倫理問題和國際政治 第二章●解釋衝突與合作的工具與技巧 基本概念 分析層次 典範與理論 反事實推理與「虛擬歷史」 第三章●從西發利亞和約到第一次世界大戰 管理大國衝突,權力平衡 19世紀的權力平衡體系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源 第四章●集體安全制度的失敗和第二次世界大戰 集體安全制度的興與衰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源 第五章●冷戰 嚇阻和圍堵 解釋冷戰 嚇阻行動:越戰 冷戰的其他方面 第六章●冷戰後世界上的衝突與合作 管理世界舞台上的衝突 冷戰後的武裝衝突:模式與趨勢 第七章●當今熱點 東歐:新冷戰? 近東和中東的分裂與動盪 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的緊張對峙 中國的崛起 北韓 第八章●全球化和相互依存 全球化的各個方面 相互依存的概念 石油政治 第九章●資訊革命與跨國行為者 權力和資訊革命:從書寫的起源到「阿拉伯之春」 跨國行為者 結論 第十章●未來的世界是什麼樣的? 有關未來世界的各種構想 新的世界秩序? 對未來的思考 專有名詞解釋 注釋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國際關係領域最重要經典,千呼萬喚,終於引進繁體中文版!
享譽全球的「軟實力」之父奈伊經典之作《哈佛最熱門的國際關係課》,已暢銷逾20年、增訂10版,想掌握世界局勢者人手一冊!
一本書、10堂課,助你理解架構,進而正確解讀新聞、分析財經趨勢。
培養國際觀,在紛亂動盪世界裡,你才能找對舞台、看對機會!
試閱文字
內文 : 【摘錄1】前言
近年來,政治學和國際關係這門學科招致很多批評,這是因為學術理論和真實世界的政治與政策之間的鴻溝越來越大。決策者以及學者抱怨那些充斥著專業術語的教科書變得越來越厚的同時,卻也越來越空洞無物。難道政治學與國際關係學科真的無助於我們理解,像亞洲的復興、中東的動盪、網路空間衝突以及非國家行為者日漸增加的重要性等等的重要變革,到底將帶來全球合作,還是導致全球衝突嗎?
實踐時總要有理論可用。人們為了實現自己的目的,至少需要簡單的因果觀念,以及簡化(simplify)、詮釋(interpret)現實的手段。假如有人讓你描述自己在過去一個小時裡所遇到的事情,那麼你只能簡化,或者重現60分鐘的細節。如果有人要你去做某件事,那麼你就需要想想什麼樣的行為才會產生這樣的結果。問題不在於理論對實踐是否有幫助,而在於什麼樣的理論以及在什麼場合下對實踐有幫助。大多數人意識不到自己每天都用到理論。即便是那些有意識地使用理論的人,也常常對於自己所必須運用的理論是如何產生的、有什麼局限性知之甚少或者毫無所悉。大部分實際工作者似乎都迴避學術理論,很多學者也瞧不起實務,並且使用只有其他學者能明白的語言來著書立說。《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最近列出25位最具影響力的學者,其中僅有四位擔任過高級政務官:兩位在美國政府,另外兩人任職聯合國。
《哈佛最熱門的國際關係課》一書,目的在為這條鴻溝搭建一座橋梁。源於我在哈佛大學教的一門導論性的核心課程,我教這門課有十多年,以及我在華盛頓三個國家安全官僚機構(國務院、五角大廈和國家情報委員會)中擔任助理部長級要職的五年經歷。我在政界中發現,理論和實踐可以相輔相成。本書旨在讓學生在轉向冷戰後比較流行的自由主義以及建構主義方法之前,先掌握好傳統的現實主義理論,以理解國際政治的複雜性。寫這本書的目的是,盡量用簡潔的語言和歷史事例來闡述晦澀難懂的概念,這樣學生就可以理解國際政治的基本分析方法了。
在20世紀上半葉,強權國家兩次介入毀滅性的世界大戰,導致將近5,000 萬人喪生。在20世紀下半葉,世界又遭受冷戰、區域戰爭以及核武威脅的折磨。為什麼會發生這些衝突?21世紀,還會爆發類似衝突嗎?抑或日益增強的經濟和生態相互依存、跨國制度和國際制度的發展、民主價值觀念的傳播會帶來一個新的世界秩序?在這個新的世紀裡,全球化和資訊革命又將如何影響國際政治?沒有一位好老師可以準確地解答這些問題,但是我們可以給學生提供主要來自現實主義、自由主義和建構主義的分析方法,幫助他們日後能回答這些問題。這就是本書的宗旨。
【摘錄2】第二章_解釋衝突與合作的工具與技巧
◎國家、民族、民族國家
世界政治研究中最重要的概念或許就是主權國家 (Sovereign state)。不幸的是,這個概念的含義也是最為混亂的,部分原因在於它是由兩個概念,即主權(sovereignty)和國家(state)所組成。大多數人認為,國家是國際體系中最為重要的行為者(下面將更詳盡地分析「行為者」和「體系」概念),儘管現實主義者和自由主義者對於其他行為者的重要性有著不同的認識。現實主義者堅稱,國家是唯一重要的行為者,而自由主義者則認為,國家僅是眾多行為者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然而,「國家」的確切含義是什麼呢?
國家是一種特殊類型的政治單位,它有兩個關鍵特徵,即領土(territoriality)與主權。領土很簡單,即一個國家統治著地球表面某個特定的、可識別的部分。主權是指統治這塊領土的絕對權利。在討論世界政治的時候,國家有兩個同義詞,即「state」和「country」。英國、法國、阿根廷以及日本都是國家。國家擁有主權意味著不需要從屬於一個更高的權威。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政治制度,在不同地域行使主權。在傳統的君主國家中,國王或者女王是主權者,享有統治其領土的最高權威。而在民主國家中,人民擁有主權,並且授權其選舉的代表或者其他政府官員統治。但是,不管主權的最終來源是什麼,所有國家都有政府,政府制定法律、維護秩序,並負責保護生活在其邊界之內的人民。
(中略)
那麼其他國家是如何決定自己是否承認一個新的主權國家呢?並沒有一個普遍認可的清單,但是有5個問題影響著國家的決策:第一,是否存在一個實際上控制某一塊領土的政府?第二,其他國家是否對這塊領上提出要求?如果是的話,那麼這一要求有多麼堅決?第三,那些試圖建立一個新國家的人是否在過去遭受壓迫?第四,這些人是否認為自己的政府具有合法性?第五,承認一個新的國家具有主權是否會影響自身的主張與利益?儘管成立國家的理由是充分的,但那些面臨著國內嚴峻的分裂局勢的國家,通常不願意承認新的國家,擔心這會開啟一個引火焚身的先例。如果得到廣泛的承認,其中最重要的標準是被接納為聯合國成員,那麼新的國家就成為世界上國家共同體的一員,享有和承擔國家的權利、特權以及義務;其政府在國際上被接受為其領土邊界內居民的合法代表,並享有最高權威。科索沃和巴勒斯坦是最近的兩個試圖成為主權國家的行為者,前者在2008年單方面宣布脫離塞爾維亞獨立,後者則在2011年努力爭取國際承認,並於2011年獲得聯合國大會給予的「非成員觀察員國」地位。大多數觀察家堅信,這兩個國家未來終將成為聯合國成員。索馬利蘭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它雖然在1991年單方面宣布脫離索馬利亞而獨立,但是至今未被任何一個聯合國成員所承認。
被接納為俱樂部的成員是獲得國家地位的一個標誌,但這並非一個完美的標誌,有時會導致反常現象。例如台灣,實質上完全是一個主權國家,但目前(2019年5月出版時)僅有18個正式邦交國(包括梵蒂岡教廷)。由於被中華人民共和國視為一省,台灣不被聯合國所承認,而台灣的官員也只能迂迴地出席多數的國際會議。世界上的很多國家,比如索馬利亞、辛巴威和阿富汗,雖然在國際上被承認為主權國家,但是並沒有作為主權國家的最基本條件,即不存在一個在邊界之內行使有效控制權的合法政府。
【摘錄3】第六章_冷戰後世界上的衝突與合作
◎管理世界舞台上的衝突
衝突存在於社會生活中的各個方面。當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具有不同偏好的時候,就存在潛在的衝突。假如你想看《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Game of Thrones),而妹妹想看《吸血鬼日記》(The Vampire Diaries),那麼除非有兩台電視機,否則你們之間就會發生衝突。生活中絕大多數的衝突都以和平方式解決,極少會升級為暴力行動。在某些情形中,衝突以一方獲勝、一方失敗而得到解決。如果父母對你說,你必須讓妹妹看《吸血鬼日記》,那麼她就獲勝,而你則失敗。你或許會不高興,但不可能拔槍射擊。
解決衝突的另外一種方式就是妥協,你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部分東西,而不能囊括一切。假如你和妹妹都想吃最後一塊蛋糕,那麼一種解決的辦法就是把蛋糕一分為二。這種辦法對於吃蛋糕來說可能是有效的,而對於看電視劇則沒什麼用處。你和妹妹兩人可能都會想,吃半塊蛋糕比吃不著要好,但是要看半集《權力遊戲》則是完全不能令人滿意的。
當父母要你讓妹妹看《吸血鬼日記》的時候,他們可能答應下一次讓你看電視,以此緩和你的情緒。他們這麼說,實際上是用輪流的規範,即一種互惠的形式,來控制衝突。這種舉動有效地把分出勝負的衝突解決方式,嵌入一種比較廣義的妥協模式之中。久而久之,你和妹妹將共享播放時段。如果你和大多數人一樣,那麼失敗的痛楚就將因此得到安撫。這也可能讓你更加尊重父母的權威,因為他們通情達理、公正不阿。
第三種解決衝突的方式,就是某人說服一方或者雙方改變自己的偏好。父親可能告訴你,今晚播放的那一集《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是重播,你已經看過了。母親也可能獎勵你們兄妹倆出去吃冰淇淋,而不看電視。
你們不僅要注意這些情境中的不同解決方式,也要關注不同的危機處理策略。父母簡單地命令你讓妹妹,這是他們在動用自己的權威。你可能還記得本書第二章所提到的,這屬於一種統治權。他們建議遵循輪流規範,是運用公平原則和宣導規範。父親告訴你電視劇是重播,則是透過提供相關新資訊來改變你的偏好,從而運用軟實力。你的母親提出買冰淇淋,是以物質獎勵的形式行使權力。
這樣和平地處理衝突,需要相互合作。辭典對「合作」(cooperation) 的解釋是「一起工作或行動」。但是,在政治學、經濟學或者賽局理論中,合作還有一個關鍵要素,即抵制欺騙、背叛或者「搭便車」的企圖。合作通常並非自然發生,常常需要由某個人或者某件事來安排或促成。以軍事同盟中的防衛開支為例,假如同盟中的一個成員堅信其他成員會保護它,那麼這個國家就有強烈的動機減少防衛支出,而讓其他國家承受負擔。然而,如果所有同盟成員都這麼做,那麼這個軍事同盟就不夠強大,保護不了所有成員國。
和諧(harmony)是指一種大多數人偏好相同、皆大歡喜的情勢。和諧是很好的事情,大多數人至少也在某個時刻,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都體驗過和諧。然而,我們常常沒注意到和諧,因為沒有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和諧多半要求簡單的協調,樂隊指揮的工作就是確保每位樂隊成員在恰當的時候演奏自己的樂器,否則,演奏出來的音樂就會不堪入耳。這是因為每個成員都希望演奏出來的音樂是美妙的,都會竭盡全力,不會背叛其他成員,演奏時做到與指揮合拍。
◎冷戰後的武裝衝突:模式與趨勢
我們在看冷戰後的暴力衝突時,發現有好消息,也有壞消息。好消息是,已經發生過的國家間的衝突數量很少,規模也不大,而且從未發生過大國之間的衝突。儘管讀者將在本書第七章看到,說大國之間的戰爭不可能發生的觀點是錯誤的,但大多數觀察家也認為,今天發生大國捲入其中的主要戰爭的可能性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小,這是由於經濟相互依賴、兩次世界大戰的可怕教訓、反對使用武力規範的深化與強化、其他爭端解決模式的增多,以及「核水晶球」的效應。
壞消息是,地區和國內衝突仍然持續不斷。冷戰結束到現在,世界上所發生的71次衝突中,有52次純粹是國家內部的衝突 (內戰),還有11次是有外國干涉的內部衝突。從衝突所涉及國家行為者、國際組織、非政府組織、離散群體和其他非國家行為者(例如跨國公司或者黑市交易商,軍火商或者毒販)一起扮演著不同形式的角色。在這個意義上說,以上所有衝突都具有「全球化」的性質。在那些國內衝突中,很多屬於族群戰爭(ethnic wars)或者群體戰爭(communal wars),戰爭中的各方部分依據諸如語言、宗教或者相似特性等文化界線,界定自己的身分。其他的國內衝突屬於革命戰爭,交戰雙方以意識形態切割。有些最嚴重的衝突是由政府有意挑起的,而在某些情況下,政府則無力制止衝突。衝突的傷亡人數可能很大。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已經有超過10萬人在下列國家衝突中喪生:阿富汗、剛果民主共和國、伊拉克、利比亞、盧安達、獅子山、索馬利亞、蘇丹、敘利亞以及南斯拉夫。
大部分國內戰爭是在衝突調停機制失敗之後爆發的。在帝國(如歐洲國家在非洲的殖民帝國以及蘇聯在高加索和中亞的帝國)瓦解後,經常出現政府無法調停衝突的情形。這樣的「失敗國家」有的缺少一個強硬的政府,有的政府權威受到經濟狀況惡化、正當性喪失或者外來干涉的損害。因此,儘管冷戰兩極衝突的結束導致外國軍隊撤出阿富汗、柬埔寨、安哥拉以及索馬利亞,但國內衝突並沒有因此消失。前南斯拉夫是一個在兩極世界中可以保持獨立地位的國家,但是狄托元帥之死和冷戰的結束,削弱了該國政府調停族群衝突的能力。
一些分析家認為,當存在著失敗國家或種族屠殺危機的時候,其他國家可以不理會相關國家的主權,並採取出於人道主義目的的干涉行動。2005年,聯合國威脅、挑戰和變革問題高級小組(the United Nations High-Level Panel on Threats, Challenges and Changes)贊成「國際社會負有保護平民不受戰爭和侵犯人權行為所傷害之集體責任這一規範」。該小組認為,這個責任「可以由安理會行使,即在發生種族屠殺和其他大規模屠殺、族群清洗或者嚴重違反人道主義法律而主權國家無能為力或不願意制止的情況下,授權使用軍事干涉這項最後手段」。
【摘錄4】第七章_當今熱點
◎中國的崛起
冷戰後時代最為重要的地緣政治發展就是中國的崛起,中國這個曾經貧窮、落後以及農村人口占多數的國家,以極快的速度實現了現代化。中國現在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城市人口占多數, 有一個數量龐大的、日益富裕的中產階層。特別是在新的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領導下,中國也開始追求屬於大國的權利與特權。至於中國所期望的權利與特權到底是什麼,還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中國的立場是,中國所要的只不過是被有尊嚴地對待的權利。考慮到中國曾經在超150年裡受其他國家的屈辱對待,中國的這種願望是可以理解的。英國、美國、法國、德國、日本、俄國以及諸如義大利、奧匈帝國、比利時、葡萄牙這些更小一點的國家,都在那個歷史時期從中國獲得不平等條約權利。不少這類的條約有治外法權條款,換句話說,中國在當時不被視為一個具有完整主權的國家。中國在某些時候曾經被肢解、主導和占領。比如,日本和俄國20世紀初爭奪對中國東北的控制,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占領讓中國深受其害。直到不久前的1999年,澳門還是葡萄牙的殖民統治地區。英國1997年才歸還香港。無怪乎中國對冒犯主權、領土完整以及尊嚴的事情是如此敏感。
然而,其他國家懷疑中國所要的不只是尊嚴。有些國家,尤其是日本和越南,懷疑中國企圖重新獲得古代「中央王國」那樣的首要地位,讓鄰國淪為附庸國或朝貢國。很多美國人把習近平有關「新型大國關係」的主張以及一再堅持的亞洲安全應該由亞洲人提供、反對外來干涉的立場,解釋為中國希望或有意最終將美國趕出西太平洋。中國在南海、東海以及其他地方所表現出來日益強勢的行為,敲響了警鐘,並引發其他國家採取降低風險和權力平衡行動,中國反過來把這些行動看作圍堵中國的敵對企圖。事實上,美國沒有興趣、也沒有意願去「圍堵」中國。與冷戰時期圍堵蘇聯的政策意味著美蘇基本上沒有經濟和社會交往不同,美國和中國有很多的貿易和學生交流。正如美國官員一再表示的,美國歡迎中國的和平崛起,因為一個強大、富裕的中國可以為解決一些地區(以及世界)的巨大挑戰做出重要貢獻。但是,和平崛起也就清楚地意味著,中國接受華盛頓所理解的、基本的秩序規則。這包括承認美國在亞太安全中具有重大利益並扮演領導角色。在過去幾十年裡,美國透過一個與日本、韓國、菲律賓、泰國以及澳大利亞締結的雙邊同盟體系,外加對台灣的安全保障,扮演了此種角色。歐巴馬總統的亞洲「再平衡」戰略——也被稱為「支點」(先進國家用籃球的比喻)戰略——意在表明美國將繼續兌現自己的承諾,並且承認亞洲對美國日益重要的戰略現實。
當然,從北京的視角來看,美國的「再平衡」看上去很像是圍堵。儘管這基本上屬於一種誤解—從正常人類心理的角度很容易被理解(我們傾向於關注自己所最擔心的事情)——某些真正的利益衝突的確存在於美中關係之中。第一,是中國日益強勢的海洋與領土主張,導致中國與其鄰國之間的關係趨於緊張,美國有條約義務保護其中某些國家。第二,更深層次的利益衝突涉及世界秩序的基本規則問題。中國越來越牴觸或者反對「西方」或「歐洲」的有關國際法和解決衝突的方式。
在某些分析家看來,這一點都不令人感到驚訝。從現實主義視角來看,崛起的大國變得很強勢以及衰落的大國焦慮地應對,這是十分自然的事情。某些人甚至認為美國與中國之間的衝突不可避免。比如,政治學家約翰.米爾斯海默就公然聲稱「中國不可能和平崛起」。正如我們在第一章所看到的,如果斯巴達害怕正在崛起的雅典,並不惜以戰爭來保護自己的利益,美國是否也會因為害怕正在崛起的中國而在某一天採取類似的冒險行動呢?假如人們相信衝突是不可避免的,並且採取相應行動使得預言自我實現,那麼權力轉移是很危險的。
當然,中國的崛起也可能會有狀況。北京的領導人在人口、環境和經濟領域面臨著一系列長期的挑戰。隨著中國中產階層人數的增長、財富的增加以及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他們對於政治改革的訴求也相應增多但是,即便中國繼續崛起,我們也難以想像理性考量會導致一個現代版本的雅典與斯巴達之間的戰爭。美國和中國經濟高度相互依賴,「核水晶球效應」意味著華盛頓和北京的領導人十分清楚戰爭的可怕後果。當然,理性考量並非導致衝突的唯一路徑。領導人也可能會被大眾輿論推向戰爭;他們也會被盟友拖入戰爭,他們還會由於錯誤認知、錯誤判斷或者粗心大意而踉蹌地走向戰爭。修昔底德在書中也非常深刻地提到了這些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