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 就在你的基因裡: 跟著中國氣象先生享受自然科學感知力 | 誠品線上

二十四节气志

作者 宋英杰
出版社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商品描述 節氣, 就在你的基因裡: 跟著中國氣象先生享受自然科學感知力:第一本以大數據和氣象科學驗證中國文化的24節氣書中國第一氣象先生宋英傑,匯聚30年專業之作他,妙語橫生說天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第一本以大數據和氣象科學驗證中國文化的24節氣書中國第一氣象先生宋英傑,匯聚30年專業之作 ◎最接地氣的中國節氣書宋英傑以他擅長的接地氣方式播報氣象,經常引用有趣的網友留言:像是「我這條命,是空調給的!」;中國南方的網友說:「北方的冷是乾冷,是物理攻擊;南方的冷是濕冷,是魔法攻擊。夜裡躺在床上,取暖基本靠抖!」他融合詩意和理性,以古觀今、相互印證,細膩解讀節氣發展。還有他走訪中國各地第一手觀察資料,例如:雲南西雙版納的哈尼族在穀雨之後會為蟲子過節,到田地裡找幾條蚯蚓、螽斯作為蟲類代表,向它們鄭重懺悔,再將「代表」放生。◎以科學印證二十四節氣文化例如「小暑、大暑哪個更熱?」作者說:其實大暑和小暑之間經常「沒大沒小」。有些年份是「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有些年份是「小暑熱得透,大暑涼悠悠」,有些年份是「小暑連大暑,有米懶得煮」。例如,中國29%的地區極端最高氣溫紀錄誕生於小暑期間(大暑為26%),而大暑更容易上演高溫「連續劇」。所以小暑在爆發力方面略勝一籌,大暑在持久戰方面更見功力。另外,以平均氣溫來衡量,提前趨勢最顯著的三個節氣是雨水、驚蟄、夏至,延後趨勢最顯著的三個節氣是大雪、秋分、寒露。以增溫幅度而論,春季第一,冬季第二。「又是一年春來早」,已然成為新常態。他,妙語橫生說天氣:●雪萊問:「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哈爾濱答:「真還挺老遠的,七個多月呢!」●霧是濕的,霾是乾的,一個是「水貨」,一個是「乾貨」。●初雪如同初戀,預見不如遇見。被網友評為萌、知性、放飛自我的氣象主播宋英傑,主持的央視《天氣預報》,每天高達一億人收看。他展現無與倫比的幽默口吻、感性直觀和知識底蘊,透過量化、系統性、有因果性的氣象科學,生動解讀中國古書對節氣的觀察和記載,並精闢點出氣候從古到今的演變。宋英傑:「我們內心記錄生活律動的方式,便是24節氣。節氣,是曆法之外的曆法,是歲時生活的句讀和標點。」在越來越多的人遠離土地的時代,二十四節氣或許會顯得淡遠和生疏。但是,二十四節氣所蘊含的天人和合的理念,使我們對於自然始終保有一份敬畏和感恩。它也使我們對於面前的這個世界也始終保有一份探究和預知的心願。它以智慧眾籌的積累方式,淺白而鮮活的對話方式,使我們感受到什麼才是科學的平民化。◎聯合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東森新聞台氣象主播/王淑麗作家/洪震宇天氣風險公司總經理、氣象達人/彭啟明中國文化大學大氣科學系系主任/曾鴻陽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極具個性的科學和文化遺產,英傑的作品積數十年從事氣象工作的成就和個人體驗,知識性強,是一本值得品讀的好書。」--氣象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 「宋英傑先生為氣象專家,集多年專業經驗寫出本書,筆觸細膩,抽絲剝繭,環環相扣,其資料之翔實,圖文之美茂,讓讀者盡享閱讀之樂。相信讀者在了解二十四節氣之餘,還能得到許多額外收穫。其實,最讓我感動的並不是他筆下的知識,而是他畏天憫人的學者情懷。」--文化學者、觀復博物館創始人/馬未都「宋老師是我特別敬佩的知識份子。他對氣象的熱愛和理解是融入血液的。他對二十四節氣的解讀結合了科學與文化,讓人開眼界,長知識!」--樊登讀書會創始人/樊登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宋英傑中國氣象局氣象服務首席專家,中央電視台《天氣預報》節目主持人,有「中國第一氣象先生」稱號。1988年起擔任中央氣象台預報員,1993年成為中國第一位氣象節目主持人。2004年在全國性評選中獲得「氣象先生」稱號。2012年榮獲廣播電視主持人最高榮譽「金話筒獎」。擔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西南大學等院校客座教授,也曾在台灣的中國文化大學大氣科學系擔任短期客座教授。●二十四節氣於2016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宋英傑是申遺大使●人民網「2008年度綠色中國年度焦點人物」●微博粉絲超過106萬人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繁體版序言簡體版序言立春 四時之始雨水 甘雨時降驚蟄 陽和啟蟄春分 青蔥時光清明 正好時候三月春穀雨 雨生百穀立夏 萬物並秀小滿 正陽時節芒種 亦稼亦穡夏至 景風南來小暑 蒸炊時節大暑 大暑齷齪熱立秋 涼風有信處暑 禾乃登白露 玉露生涼秋分 平分秋色寒露 秋中之秋霜降 杪秋時分立冬 過冬如修行小雪 氣寒將雪大雪 似玉時節冬至 迎福踐長小寒 冬將軍大寒 寒氣之逆極附錄一 二十四節氣歌謠附錄二 以時序為秩的行事規則:《禮記.月令》附錄三 經典的物候曆:《逸周書.時訓解》附錄四 節氣歲時在日本的流變

商品規格

書名 / 節氣, 就在你的基因裡: 跟著中國氣象先生享受自然科學感知力
作者 / 宋英杰
簡介 / 節氣, 就在你的基因裡: 跟著中國氣象先生享受自然科學感知力:第一本以大數據和氣象科學驗證中國文化的24節氣書中國第一氣象先生宋英傑,匯聚30年專業之作他,妙語橫生說天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ISBN13 / 9789867778345
ISBN10 / 9867778340
EAN / 9789867778345
誠品26碼 / 2681611090000
頁數 / 384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7X22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推薦序)

節氣,串起氣候科學和歷史文化的連結



彭啟明

天氣風險公司總經理,氣象達人



我和英傑兄是認識十多年的好友,最早是在2004年台灣的氣象學會和中國氣象學會交流,當時他是中央台的當家氣象主播,和我們介紹中國的氣象播報。他是中國第一個專業的氣象主播,每天有數億人看他的播報,號稱中國的國臉,過去二十年對岸的領導,不見得知道氣象局長是誰,但絕對認識宋英傑。

兩岸的氣象交流過去非常密切,我和英傑一兩年就會碰面,後來我在2006年也開始擔任氣象主播,開始有了一些氣象主播的互動。2012年我應深圳衛視之邀,和英傑一起以兩岸氣象主播身分,共同主持《氣象萬千》氣象科普節目,許多集都打破了收視紀錄。隔年他也受邀到文化大學大氣系來擔任短期訪問,他熱愛台灣,而且就來了兩次,我們也在全球氣象主播的國際活動上常常碰面。

我在2011年底曾出版《樂活國民曆》,把台灣特有陰陽合曆的農民曆加上台灣的元素,從特有的天氣出發,結合飲食、旅行與開運養生,跟著節氣過生活。記得這本書送給英傑兄時,他大為驚豔。雖然他和我學的都是大氣科學,但英傑卻是不折不扣的文青,他曾告訴我,他從小就熱愛讀古籍,信手拈來就是一首詩詞,因此他在台灣那幾個月,大多數時間是在圖書館內,用另外一種方式來探討節氣。而他也到台灣的田野鄉村,和我們的農民朋友進行深刻的互動,台灣農民對節氣的重視,也開啟他這本書的體會。

一般人以為節氣是農曆,但其實節氣是太陽曆,也因為是跟著地球走,所以真的有其代表性。而節氣的發現,在於住在黃河流域的古時中國人,為了計算年歲,由最早幾個天文節氣,加上氣候特徵或是物侯特性而來。從氣象的觀點來看,台灣的氣候和黃河流域差別很大,很多節氣的描述和台灣有很大不同,當時很想換個名稱,例如台灣幾乎不下雪,也很少有霜,霜降、小雪及大雪是否可以用別的名詞替代?但仔細研究後,發現我們對於氣象的思考都太活在當下,現在的氣候和過去或未來的氣候可能都不同,但數千年文字的描述卻讓我們和古人有些連結,更能體會許多文化上的意涵。對岸以二十四節氣名稱於2016年申請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正式被承認。

如果仔細從中國的歷史來看,許多的文化傳統和氣候有關,許多民族的興衰也和氣候變遷有關聯,對於喜歡歷史文化或關心氣候變遷的人,這本書就把兩個重要的課題連結在一起。非常高興《節氣,就在你的基因裡》能在台灣出版,畢竟兩岸之間雖有些立場不同,但我們彼此之間呼吸共同的空氣,上下游氣流相互有關係,而節氣更是串連起兩岸和中華文化的關聯性。

讀完本書,當你在台灣鄉下和農民聊天氣時,聽到他們順手拈來節氣大數據的氣候特性,不要太訝異,因為靠天吃飯的農民,比大家還厲害。



(推薦序)

鳥瞰中國從古至今的節氣變化

洪震宇

作家、節氣風土推動與實踐者



閱讀《節氣,就在你的基因裡》,讓我想起十年前,正埋首《樂活國民曆》與《旅人的食材曆》的研究與撰寫過程。

跟氣象專家彭啟明、命理專家李咸陽開會時,那天正好是立冬,氣溫高達三十度,我們揮汗討論台灣的節氣與風土條件,如何翻轉已經過時、缺乏在地脈絡的農民曆。

後來我開始埋首於中國天文史、氣象史,考察各種典籍與詩歌,鑽研二十四節氣的演變歷史,才深刻發現,這真是先民用生活、汗水醞釀出的文化資產。

我更深知,要讓讀者對節氣變化有深刻感受,必須將看似遙遠高深的節氣名詞,落實到與日常生活、各地的風土條件接軌,我們才會對季節細微變化有所感知,真真切切地活在節氣生活中。

本書引述明代徐霞客在其遊記的《滇遊日記》部分,記錄親身經歷的華西秋雨,那是霜降之後的白露,時晴時雨、忽冷忽熱的氣候,耽擱他的旅程,只能無奈地烤烤火、煮芋頭、燒栗子,等待天氣轉好再上路。

徐霞客的遊記有如一本扎實的風物志,記錄各地因風土條件影響、充滿個性化的氣候變化。

氣候多變,帶來豐富的生活意涵。本書提到的農曆八月開始、季節轉變的秋風秋雨,以豆花雨(此時花事稀落,只有豆花獨開)及裂葉風(秋風傷裂葉片)來形容,就充滿個性與想像力。

台灣也有獨特的九降風(農曆九月、霜降時節的東北季風)與落山風(穿越中央山脈,強襲恆春半島的東北季風),然而風土條件的成因,孕育何種滋味,都有待實地體驗,否則都只是書本的描述,缺少真實的感受。

以前閱讀《徐霞客遊記》,就對他以旅人的觀點,腳踏實地寫出來的風物志精神,深感欽佩與認同。出版《樂活國民曆》之後,我也踏上了風土餐桌之旅,在台灣各地踏查,才能實地了解台灣的風物志。

比方新竹有如畚箕般的地勢,加上東北季風進入狹長的台灣海峽,導致新竹風勢又大又乾,九降風,就讓新竹米粉與柿餅成為在地特產。

九降風順勢來到澎湖,沒有高山阻擋,澎湖成為台灣風勢最大、雨量最少的地方,以往澎湖人在冬天浪大無法出海捕魚,只能吃醃魚、菜乾過冬,也造成夏天就要開始醃製菜乾與魚乾。

不同風土條件,讓氣候變化更為豐富多元。東北季風在中央山脈阻擋下,一直難以越過台灣中南部,卻能輕易翻過恆春半島較低矮的大武山,直撲而下,形成有如颱風的落山風。在落山風籠罩下,只有耐住乾冷的洋蔥得以茁壯,等到四月風勢方歇,正是味濃氣烈的洋蔥盛產。

經過六年的實地觀察與訪談,我領悟出時間、空間與人間交會的魔法,才能呈現一個地方獨特的生活價值。時間包括節氣變化與歷史演繹,空間就是產地的風土質地特色,人間則以生產者、料理者與生活者的經驗與故事為主。

《節氣,就在你的基因裡》提供一個鳥瞰角度,從古至今,廣泛了解中國大陸各省各區的節氣變化,但容易點到為止,只有初步的印象。然而從一位氣象專家的角度,兼具氣象專業,歷史人文,以及實地踏查的精神,已屬不易,已為中國建立了宏觀的節氣觀察角度,再來則是各地要建立更細緻、貼近地方生活的論述了。

彭啟明、李咸陽與我合著的《樂活國民曆》,曾打開一波認識台灣節氣的熱潮,但我們仍須努力做更多實地考察,讓節氣與地方風土接軌,呈現台灣節氣的脈絡與個性。

觀察台灣不少對風土節氣的論述,仍停留在泛泛而論的階段,我們得要落地,像個蚯蚓般深掘翻土,細緻地了解每個縣市、鄉鎮與鄉里的變化與基本資料,那是文化、生活與情感的密碼,更是時間、空間與人間共釀的真實風味。

期待每個地方都能有獨特的節氣風土志。



(作者序)

繁體版序言

我們常說:「天時比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但又說「靠天吃飯」。

為什麼呢?因為「人和」是可控的,「地利」是部分可控的,只有「天時」是不可控的。所以靠天吃飯,是靠順應天時來吃飯。

中國古人仰賴雨熱同季、寒暑鮮明的季風氣候稟賦,依託有限的無霜期,需要「丁是丁、卯是卯」地安排農耕。於是人們把時令,視為時間所下達的指令。人們以禮天敬地的方式,恭謹地跟著節氣過日子。

二十四節氣,是古代中國的時間法則,並已成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

在新的時代,我們會面對一個新的問題:二十四節氣還有用嗎?

在越來越多的人遠離土地的時代,二十四節氣或許會顯得淡遠和生疏。但是,二十四節氣所蘊含的天人和合的理念,使我們對於自然始終保有一份敬畏和感恩。它也使我們對於面前的這個世界也始終保有一份探究和預知的心願。它以智慧眾籌的積累方式,淺白而鮮活的對話方式,使我們感受到什麼才是科學的平民化。

這本書只是力圖找到一個視角,以科學印證文化。用氣候大數據來重新端詳每一個節氣,節氣背後的氣候本意,以及氣候變化背景下節氣內涵的變遷。然後延展地梳理那些契合氣候的稼穡、那些畏天酬神的習俗。

在研讀和品味節氣的過程中,深深地感到,節氣是未完待續的。人們對節氣的認知、應用以及衍生的習俗,永遠是動態的。包括現代農耕的種植倫理和種植邏輯,也包括人們日常的衣食生養。

所以,傳承古老的二十四節氣,最重要的,是節氣的當地語系化和當代化。因為節氣所提供的,是以季節等長的氣候模式刻畫時間的方法,而不是天然適用於每一個區域的標準答案。比如小滿,在中原地區解讀為麥子的籽粒將滿未滿,在廣東解讀為小滿江河滿。梅雨在台灣是「立夏小滿,雨水相趕」,在江南是「芒種夏至是水節」。

古老的農耕社會,熬過「舊穀既沒,新穀未登」的青黃不接,於是夏至嘗新。但在今天,人們隨時可以嘗新。熬過「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人們自我犒賞,於是「立秋貼秋膘」。但在今天,人們不再把發福視為福,貼膘已然成為一種糾結和煩惱。從前,在即將禦寒之際,「立冬補嘴空」,人們以豐盛的筵宴提振自我。但在台灣,立冬節氣時的平均最高氣溫26.6℃。顯然,立冬進補,體現的是文化屬性而非氣候屬性,與禦寒無關。

而在氣候發生趨勢性變化的時代,人們對於氣候和物候的感觸也在不斷刷新。

在中國文化大學客座任教的過程中,在台灣的鄉村進行節氣采風,人們也深感關於節氣的很多老話兒都不盡然準了。人們依然篤信「白露雨,寒露風,較聖過三公」的氣候規律,依然懷有「大暑熱未透,收成著無夠」的理性態度。但暖冬盛行,人們很難再靠「冬至置月頭,欲寒置年兜」去掐算冷冬。有了氣象衛星,人們也不需要再顧及「九月颱,無人知」的說法。

在北京,有句老話兒,叫做「喝了白露水,蚊子閉了嘴」。但現在呢,往往是「喝了寒露水,蚊子還是不閉嘴」,連蚊子都不遵守老話兒。立秋,也不再是「立秋涼風至」,而是「立秋不落雨,二十四隻秋老虎」。

北京的入春、入夏,10年代與相對寒冷的上世紀70年代相比,春天由清明一候提前到了春分一候,提早了15天,整整一個節氣。夏天由芒種一候,提前到了立夏二候,提早了25天,至少一個半節氣。春和秋,在冬和夏的夾縫當中,要麼隱身了(好像沒有這個季節了),要麼整容了(彷彿不是這個季節了),正如網友所調侃的那樣:春如四季。

從前雨水節氣被稱為「始雨水」,是開始降雨。但最近半個世紀,二十四節氣中氣溫增溫幅度最高的,便是雨水節氣。在節氣起源的黃河流域,這個節氣的氣候標識變成了降雨的概率開始大於降雪的概率。

所以,每一個地方都有專屬的二十四節氣,每一個時代都有特定的二十四節氣。古老的節氣文化和節氣物語,對於我們而言,是認知自然的範本,而非通例。

希望,我們一起感受並記錄古老節氣在身邊、在這個時代的「未完待續」。



(摘錄1)

小滿

正陽時節



5月21日前後是小滿,隸屬夏季的第二個節氣,也是夏季節氣中升溫速度最快的一個。寒來暑往是氣候,鳥語花香是物候,小滿是一個表徵物候的節氣。其關注點不在氣,而在物。「小滿者,物至於此小得盈滿。」所以小滿也是最接地氣的節氣。



為什麼叫小滿

小滿之名,有兩層含義。

第一,與農候相關。「二十四氣其名皆可解,獨小滿、芒種說者不一。」24個節氣中,22個節氣名的含義都沒有爭議,僅僅小滿、芒種之名有分歧。小滿與芒種名字的由來,「古人名節之意」,「皆為麥也」。小滿時節的物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麥秋至。對於我們而言,小滿是夏,對於麥子而言,小滿是秋,所謂「麥秋」。「小滿,四月中,謂麥之氣至此方小滿,因未熟也。」「所謂芒種五月節者,謂麥至是而始可收,稻過是而不可種也。」

第二,與降水相關。諺語說:「小滿大滿江河滿。」南方的暴雨開始增多,降水頻繁。和風細雨少了,疾風驟雨多了,雨水常常以急促而兇悍的方式降臨,超出地表的承載能力。河水暴漲、鄉村沒田、城市「看海」的事情開始多起來了。有人覺得降水量幾十毫米似乎很微小,但實際上,如果一小時降水幾十毫米便可能迅速造成災害。

記得《西遊記》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涇河龍王與神卦先生打賭。



那位神卦先生是「欽天監台正」(國家天文氣象台台長)的叔叔,特別擅長占卜天氣,不僅能夠預測降水的起止時間,還能預測降水量,精確到雨點的點數。

涇河龍王出題目,先定性:「下不下雨?」

答:「雲迷山頂,霧罩林梢。若占雨澤,准在明朝。」

涇河龍王又出題目,再定量:「明日甚時下雨?雨有多少尺寸?」

答:「明日辰時布雲,巳時發雷,午時下雨,未時雨足,共得水三尺三寸零四十八點。」

(直到今天,精細化預報,能夠判斷降水起止時段和毫米級小時降水量,已經算是非常精彩的案例了。精確到點數,確實是文學高於科學之處。)

龍王覺得自己勝券在握,因為下不下雨、什麼時候下雨、下多少雨,都是自己職權範圍內的事情。

誰知,這時玉皇大帝的聖旨到了,要求涇河龍王次日負責降雨,降雨的時辰和數目與神卦先生說的絲毫不差。

龍王震驚之餘,為了勝賭,執意將降雨時間拖延了兩個小時,將降雨總量克扣了三寸八點。它勝了賭,卻違抗了聖旨,觸犯了天條,被判處斬。



這個故事,實際上與降水的真實影響相距甚遠。玉皇大帝發旨施雨,是為了「普濟長安城」,但如果真是從上午11點到下午3點,降雨三尺三寸零四十八點,是什麼概念呢?是四個小時內的降水量超過1100毫米,這遠超世界紀錄。令人刻骨銘心的河南「75.8」暴雨,林莊4小時降水640毫米,這一紀錄至今依然未被打破。如果真那樣下雨,人們只能在水下尋找長安城了!再說一句題外話,一位神卦先生,能夠精準地預測降雨量,卻沒有意識到如此的降雨量對長安意味著什麼,不能算是一位合格的「預報員」啊!

我們時常談論氣候變化,氣候變化並非變暖那樣簡單,它的一種表現形式就是「和平方式」的降水在減少,「暴力方式」的降水在增多。原本的小概率事件越來越大概率地發生,以往的「百年不遇」,我們經常不期而遇。

在半個多世紀裡,中國的降雨日數在減少,暴雨日數卻在增加,小雨日數減少13%,暴雨日數增加10%。要麼就不下,一下就下大,致災能力在提高。就像一個人,平時不怎麼說話,一說話就像吵架。天氣越來越呈現暴躁的脾氣。



(摘錄2)

小暑

蒸炊時節



記得盛夏時我曾去重慶或者武漢出差,在街上走的時候,我的「標配」就是隨手拿著一條特別吸汗的毛巾。感覺每個毛孔都是擰開了的水龍頭,走上十幾分鐘就完全成了一位「濕人」。蒸著桑拿也就罷了,頭上還頂著熱力四射的浴霸(浴室的取暖設備)。

盛夏時節,很多天氣報導的標題,特地將「考驗」寫成「烤驗」。

不過,在不同氣候區,人們對於炎熱天氣的承受能力很不一樣。在北京7月裡最悶熱的時段,一位江西籍的同事常常帶著一種優越感地說:「北京的這種桑拿天只是小事一樁!來北京工作這些年,我還沒用過空調呢。」完全不把「烤驗」當回事。

當然,我們也會善意地「嘲笑」比我們更不耐熱的人。

2016年7月,英國人驚呼天氣讓人熱得受不了。但一翻閱天氣實況,氣溫只是30℃剛剛出頭而已。而西班牙40℃左右的酷熱天氣如同「連續劇」,卻很少被當作新聞來報導。

2016年7月19日,英國BBC在其社群媒體上發了這樣一段話:Working on hot days in the UK should be illegal(英國天氣如此之熱,上班工作是違法行為)。實際上,在這個被稱為本年度最熱的一天,倫敦的最高氣溫只是32℃!

當然,人們感受到的炎熱程度,並不僅僅在於氣溫本身。我曾經在雲南工作過,昆明的氣溫很少能超過30℃,其極端最高氣溫紀錄32.8℃還是近年創造的(2014年5月25日)。但昆明即使氣溫只是接近30℃,在太陽下行走也會有一種快被烈日灼傷的感覺。其灼熱感,主要不是來自氣溫,而是來自更強的紫外線。

相對濕度,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人們對於溫度的體感。比如氣溫30℃,如果相對濕度低於40%,那麼體感溫度只有攝氏二十幾度,感覺還是比較乾爽的。但如果相對濕度超過90%,體感溫度便高達攝氏四十幾度,悶熱難耐。如果相對濕度超過75%,即使氣溫剛剛達到35℃這個高溫門檻,人們的體感卻是正在忍受55℃左右的不能承受之熱!



我們再來看一下中國對於體感溫度的一種演算法。

我們重點看體感溫度在氣溫高於28℃時的演算法。在這個演算法中,此刻的體感溫度,不僅與此刻的氣溫有關,也與這一天當中的晝夜溫差有關,晝夜溫差越小,越不乾爽。同時,也與相對濕度、風速等相關。其中相對濕度70%是臨界值,超過70%,對體感溫度的升高具有正貢獻。



(摘錄3)

大暑

大暑齷齪熱



網上曾有一個題目:「用一句話形容你那裡的天氣有多熱?」

網友們詼諧並略帶誇張的回覆中,透露出暑熱的煎熬:

我這條命,是空調給的!

在路上摔倒了,90%的面積是燙傷!

我和烤肉之間,只差一把孜然!

我一直都是七分熟的!

整座城市就是一個露天燒烤攤兒!

打敗我的,不是天真,是天真熱!



古時沒有數據化的溫度概念,氣象記錄中如何來描述天氣炎熱呢?最簡潔的是「大熱」或者「亢陽」,但無法體現具體的炎熱程度。最常規的記錄語是「驕陽似火」或「火傘高張」,以及炎熱的後果:暍(中暑)死者甚眾。

此外,大熱為焚、熱如熏灼、牆壁如炙、地熱如爐、椅席炙手等也大多是以比喻的手法進行記錄,所以僅靠這類記載,不能比對不同年份、不同過程之間哪個更熱,這是不量化的局限性。



大暑三候

大暑,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悶熱)暑,三候大雨時行。

腐草為螢,草木腐敗之後化為螢火蟲,這當然是古人的誤解,但也折射出古人的生命運化觀。「輕羅小扇撲流螢」,謂為「燭宵」的螢火蟲,是大暑時節的形象代言物。

土潤溽暑,是指熱烘烘的濕氣盛行。熱,由乾熱的「燒熾」到濕熱的「蒸鬱」。古人說:「(農曆)六月徂暑。」所謂暑,是因溽而暑。「大暑到,樹氣冒」,大暑,能夠稱其為大,濕氣蒸騰的悶熱,是其最重要的特徵。又濕又悶,感覺是髒氣瀰漫,所以這種濕熱,也被稱為「齷齪熱」。



女人的孩提記憶散布在四季,男人的童年往事大多在夏天。

快樂童年,根本不會感到蒸籠般夏天的難熬。唯有在艱難人生裡,才體會苦夏滋味。

快樂把時光縮短,苦難把歲月拉長。

苦夏不是無盡頭的暑熱折磨,而是頂著烈日的堅忍本身。

人生的力量全是對手給的,強者之力,最主要的是承受力。

――摘自馮驥才《言說苦夏》



大暑前後,衣衫濕透

大暑,正值伏天。所謂伏,是指陰氣隱伏。但對於字形的解讀是:人從犬。人像犬一樣匍伏著,在陰涼處躲避熱浪。

我問:「頭伏餃子二伏麵,三伏烙餅攤雞蛋,你家入伏吃啥飯?」

有網友答:「入伏我家不吃飯,抱住西瓜啃大半。若問為啥不吃飯?熱成狗了吃啥飯!」

「熱成狗了」,竟也是伏天裡的一種感觸和說辭。

這時候,「哪兒涼快,哪兒待著去」倒是一句特別貼心的關愛。

最熱的伏天,英語中對應的說法是「Dog Days」,字面上居然也與狗有關。我向一位美籍同事諮詢這個說法,她說:「這個詞以前在文藝作品中時常用於戲謔地形容天氣,但現在大多用來形容人們際遇淒慘的日子,很少再與天氣掛鉤了。」

用「桑拿天」來形容濕熱,依然很通俗,已經不覺得是舶來的說法了。還有一些詞,也是詮釋濕熱的必備詞彙,例如,sweltering、muggy、sticky、stuffy、sultry等。其實,它們有一些細微的差異,比如,sticky側重表現濕熱使人汗津津地渾身發黏;stuffy側重表現濕熱導致的一種窒息感;sultry除了形容濕熱天氣令人緊張憋悶這層含義之外,基本上是與性相關的「涉黃」詞彙(不過,以前瀏覽英語國家的氣象節目時,往往能看到sultry這個詞作為字幕標題表徵濕熱天氣)。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