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use of Debt: How They and You Caused the Great Recession, and How We Can Prevent It from Happening Again
作者 |
Atif Mian/ Amir Sufi |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
商品描述 |
窮人為什麼變得更窮? 洞悉金融運作陷阱, 掌握經濟關鍵解方:重量級經濟學家克魯曼、萊因哈特震撼推薦:探討金融危機最重要的著作!★《金融時報》與麥肯錫推薦年度最佳商業 |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一、揭露金融世界不願面對的真相金融體系原來是財富不均現象的幫凶!金融創新成了銀行業者的「密碼」,欺騙投資人購買看似安全,實際上風險卻很高的證券。居高不下的失業率,加上債務契約對放款人的保護,使申請助學貸款的學生背負龐大的債務和風險……。一旦看清金融運作背後的真相,就能提高警覺,避免掉入可怕的投資和借貸陷阱。二、深度解讀金融危機的成因想解開經濟災難之謎,必須效法福爾摩斯,從蒐集資料著手。專門研究金融和總體經濟的兩位優秀學者,以縝密的資料蒐集和科學的分析方式,發現美國的經濟大衰退和大蕭條,還有近年來歐洲經濟的萎靡不振,根本的問題都是「家庭債務大量增長」,進而造成房產泡沫和嚴重的失業問題,立基於強力證據的精準分析,讓你不再劃錯重點。三、台灣經濟政策最好的借鏡預防經濟衰退有更好的方法嗎?書中對於美國的房屋債務、失業、助學貸款等問題,提出以風險分攤原則為基礎的新型契約,可有效擺脫房市泡沫和經濟衰退的惡性循環,可說是台灣經濟政策研究者和主事者最佳的他山之石。中文版並邀請政大金融系朱浩民教授審定和導讀,提供台灣與美國金融體系的比較分析。重量級經濟學家克魯曼、萊因哈特震撼推薦:探討金融危機最重要的著作!《金融時報》與麥肯錫推薦年度最佳商業書之一《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經濟學人》等大力讚譽一次看懂複雜的金融運作和迷人的融資陷阱立即解答家庭負債與房市泡沫、失業之間的緊密關聯2007~2009年間的美國經濟大衰退,造成800萬人失去工作,超過400萬戶住宅被法拍。大衰退發生前幾年(2000~2007年),美國的家庭債務大幅增長,總負債金額增加整整一倍,達到14兆美元,這件事絕非巧合。對許多美國人而言,房屋淨值是他們唯一的財富來源。經濟大衰退期間,美國的房價下跌了5.5兆美元,房屋淨值遭受重創,受到最大衝擊的卻是最貧窮的屋主。2007年,最富有的20%屋主,其槓桿比率(總負債對總資產的比率)只有7%,遠低於最貧窮屋主的80%。還不出貸款的屋主,房屋遭到法拍,被迫減少花費。消費減少意味著商品需求減少,緊接著就是生產驟降和大規模的工作被裁撤……當經濟出現危機時,政府為何總是選擇保護銀行和債權人?窮人的債務為何變成有錢人的資產?憑藉家庭大量舉債而欣欣向榮的美國金融體系,為何讓最窮的人承擔風險,導致富者愈富、窮者更窮?更重要的,要如何有效防止經濟衰退重創我們的生活?朱浩民(政治大學金融學系教授)審定、導讀中文版提供台灣與美國金融體系的比較分析,縮小國情差異,知識迅速再升級。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很多書討論2007~2009年撼動美國經濟的景氣繁榮和接踵而至的破滅,但具洞察力且有事實根據的分析少之又少,本書就是少數奇珍異寶之一。它深入檢視與危機有關的住宅狀態、消費信用、家庭所得及債務,並依據事實探討危機的成因和後果。本書分析的危機化解之道清楚嘹亮,不僅適用於美國,也適用於許多深陷嚴重財政困頓的國家。」――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這次不一樣:800年金融危機史》共同作者/萊因哈特(Carmen Reinhart)「兩位經濟學家是研究「債務積壓」(debt overhang)問題的頂尖專家,他們檢視了蓋特納(美國財政部長)主張的『債務減免對於經濟的益處』,並顯現出蓋特納明顯比近期研究低估了這些好處。」――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未來所有金融危機相關著作,都必須推算家庭資產負債表的效應。從這本書以後,我們思考未來如何避免危機時,有了重要的改革新議題。」――前美國國家經濟會議主席,前美國財政部長/桑默斯(Lawrence Summers)「簡潔有力的著作。明確、立論充分而且充滿知識性……作者倡議將房價下跌的大部分風險,轉移到借貸方——但同時也給予相對回報——是非常好的起點。」――《華爾街日報》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阿蒂夫‧米安(Atif Mian)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曾任教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與芝加哥大學商學院,現為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教授,以及「公共政策與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金融和總體經濟間的關聯性,研究論文刊載於《美國經濟評論》、《經濟學季刊》等各大頂尖學術期刊。阿米爾‧蘇斐(Amir Sufi)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現為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財金系教授,也是美國「全國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以及《美國經濟評論》、《經濟學季刊》等經濟學期刊副主編,主要研究領域為金融和總體經濟,2011〜2013年曾獲史隆研究學者獎(Alfred P. 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 Award)。關於家庭負債和總體經濟的研究,屢獲《經濟學人》、《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報導,也在美國的聯準會、參議院銀行住房及城市事務委員會、經濟顧問委員會等決策單位中被引用。■譯者簡介洪世民台灣大學外文系畢,現為專職譯者,譯有《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告別施捨》等非文學書籍,以及《如何獨處》、《使命曲》等文學作品。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總體經濟的鉅作/林洸興〔推薦序〕借貸的不平等,對經濟帶來負面衝擊/綠角〔推薦序〕金融陷阱蘊藏的經濟危機與解決方針/林昱成〔導讀〕深度直擊金融風暴的根源/朱浩民Chapter 1 經濟大衰退的真相美國的失業危機如野火燎原誰是經濟大衰退的元凶?家庭債務與經濟災難的密切關係,也出現在英國、西班牙等國私債遽增與銀行危機密切相關懷疑論者的三種觀點聚焦美國,了解經濟大衰退的原因了解全貌,才能避免經濟衰退Part 1 破產Chapter 2 債務與破壞房價下跌時,借款人須承擔巨大損失窮人的債務就是有錢人的資產過度仰賴債務的金融,使窮人變得更窮加州和佛羅里達州,資本淨值跌得最多當房價崩盤,遭法拍的房屋出現驚人成長債務把風險集中在最沒辦法承擔的人身上Chapter 3 削減開支雷曼兄弟破產是關鍵因素嗎?家庭支出才是經濟大衰退的關鍵家庭支出減少最多的地區,房屋淨值也跌最多債務與支出有什麼關係?開支減少幅度的比較家庭財務槓桿愈高,在房價下跌時,愈會減少開支Chapter 4 槓桿損失基本面觀難以解釋先進經濟體的嚴重經濟緊縮槓桿損失架構的兩個要素經濟避免災難的幾種反應妨礙再分配的幾種摩擦力失業率為何變高?槓桿損失時的就業動態某些家庭的支出驟減,將會影響所有人Chapter 5 失業是怎麼造成的?工作是如何消失的?槓桿損失架構對就業情況的預測妨礙經濟調整的兩種摩擦力為什麼會失業?支出減少的後果,會蔓延到整個經濟體Part 2 沸騰與泡沫Chapter 6 信用擴張取得房貸變得愈來愈容易強勁的經濟基本面?信貸和房市泡沫有因果關係嗎?房價泡沫並未驅動抵押信貸成長屋主積極借貸,是房價上漲所驅使,而非經濟基本面改變屋主為何會積極借貸?積極借款受到非理性行為傾向所驅使Chapter 7 災難的傳播管道泰國泡沫破滅影響了南韓和俄羅斯等國美國開始推廣企業證券化銀行銷售愈來愈多看來安全、實際風險卻很高的證券不負責任的貸款核發和詐騙不可避免的資產泡沫Chapter 8 債務與泡沫資產價格泡沫須仰賴信貸成長泡沫真的存在嗎?債務和泡沫有關嗎?為什麼債務會讓泡沫變得更大?資產價格泡沫常以看似極度安全的債務做為燃料Part 3停止循環Chapter 9 救銀行還是救經濟?為何政府要不惜一切拯救銀行?中央銀行是最終貸款人柏南奇認為銀行倒閉會使借貸崩潰銀行借貸能力受損,並非經濟大衰退的主因Chapter 10 原諒政府干預的經濟原理當總體經濟失靈歷史給我們的教訓政府在經濟大蕭條時期提供的協助政府原本可實行多項債務減免計畫,加快經濟復甦速度「強制破產」的助益道德風險不適用於這個議題Chapter 11貨幣和財政政策聯準會如何阻止通貨緊縮?無能為力的央行即使銀行降低利率,家庭也會避免再借貸槓桿損失引發的景氣衰退,央行很難營造較高的通貨膨脹預期財政替代方案在美國弊端叢生一遇到經濟崩盤,政府就會變得很無能Chapter 12 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助學貸款使學生背負龐大的債務和風險讓財務契約更平均分攤經濟風險大規模採用「責任分攤型房貸」(SRM),可降低房價波動率SRM最重要的經濟效益,是避免房屋被法拍正面的經濟連鎖反應SRM也可預防失業SRM有助於預防房市泡沫和過度舉債為什麼市場上看不到SRM?債務為何這麼便宜?更廣泛的風險分攤金融體系應該採用類股票型契約謝詞
商品規格
書名 / |
窮人為什麼變得更窮? 洞悉金融運作陷阱, 掌握經濟關鍵解方 |
作者 / |
Atif Mian Amir Sufi |
簡介 / |
窮人為什麼變得更窮? 洞悉金融運作陷阱, 掌握經濟關鍵解方:重量級經濟學家克魯曼、萊因哈特震撼推薦:探討金融危機最重要的著作!★《金融時報》與麥肯錫推薦年度最佳商業 |
出版社 /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
ISBN13 / |
9789869216197 |
ISBN10 / |
9869216196 |
EAN / |
9789869216197 |
誠品26碼 / |
2681239608007 |
頁數 / |
224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2X17CM |
級別 / |
N:無 |
試閱文字
內文 : 〔導讀〕深度直擊金融風暴的根源
(朱浩民‧政治大學金融學系教授)
2008年金融風暴席捲全球,事發後,各國政府雖然用盡手段,試圖挽救瀕臨崩潰的金融市場和頹危的經濟,但直至今日,全球經濟依舊未從衰退中完全復甦,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的退場也仍然遙遙無期。金融風暴不僅造成許多家庭破產、許多人的財富縮水,連一些經營多年的金融機構老店也被迫倒閉。各國採取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拚命向金融市場注資,資金到處流竄,使得國際金融市場變得比以往更加脆弱,一有風吹草動,就像驚弓之鳥般激起震盪。資金炒作造成的房地產價格高漲,則使得社會財富分配惡化,年輕世代有嚴重的剝奪感,增加了社會的不穩定,不知何時方能休止。
金融風暴的源頭――美國在2000年初期科技股泡沫之後,寬鬆的資金轉向,「非理性繁榮」(irrational exuberance)再次出現在房地產市場。飆漲的房地產價格,讓普遍貸款買房的民眾覺得自己變得比較有錢而增加借支,從房產價值提領現金胡亂消費。更不道德的是,有不少銀行和專門從事房貸的金融機構,為了謀取利益,在從事房貸放款時,對信用條件不佳、甚至沒有還款能力的人予以放水,鼓吹並灌輸房屋價格會繼續上漲的假象,次級房貸於是產生。
火上加油的是,這些從事房貸的機構為了「死錢活用」,將次級房貸整批賣給另外的金融機構以套領現金,繼續擴大貸款牟利;而接管房貸的金融機構將房貸集合成群組(pooling),經過包裝設計後,再將房貸資產透過分券(tranche)的方式,切割成不同受償順序的小單位證券,銷售給投資大眾;其間為了取信於投資人,乃經過信用加強(credit enhancement)或外部信用評等公司予以評等,最終完成了不動產的證券化(securitization)。
美國房地產市場維持了相當長時間的榮景,整個不動產證券化過程也看似完美無瑕,但其背後卻潛藏了極大的危機。照理來說,個別貸款人的房貸或許可能因為個人財務困難或意外事件而出現問題,但經過匯集成組的房貸資產,考量大數法則,似乎不可能同時發生大量的違約,風險因此有限。而由於在證券化的過程中經過層層美化的安排設計,證券化商品的複雜度往往超過一般投資人所能理解,再加上商品有良好的信用評等支持,發行者也多是著名的金融機構,更讓人覺得高枕無憂,因此,資產證券化商品風行一時,成為金融市場的寵兒。
但房地產價格不可能無止盡地上漲,經過多年的飆漲之後,美國房地產的資金派對慢慢散去,在房價追高無以為繼並開始下滑時,悲劇就逐漸拉開序幕了。當民眾察覺到所擁有的房屋價值滑落,低於貸款金額而成為「溺水房貸」(underwater mortgage) 後,原先信用條件不佳的次級房貸者乃棄房貸而潛逃。至於有責任感或信用狀況良好的的貸款客戶,雖然仍想履行房貸承諾,卻由於房地產價格下跌、當地經濟逐漸崩壞、遭到裁員而失業等因素,也無法繼續繳款。房屋貸款者乃被銀行取消贖回權(foreclosure),房屋遂淪為法拍屋了。
高舉債槓桿地區的房地產價格下跌,使得民眾財富縮水甚至破產,削弱了消費支出,廠商的產品銷售不出去,只得裁減員工,勞工失業如野火燎原,蔓延到全國各地,房價續跌而被大量拋售及法拍,經濟衰退……,造成一連串的惡性循環。原先號稱能分散風險、高枕無憂的不動產證券化商品因此被拖累,涉足證券化的金融機構及投資大眾遭受重大損失,金融風暴於是產生。美國聯邦準備銀行為了挽救市場免於崩潰,尤其擔心大型金融機構發生問題――大到不能倒(too big to fail) ――只得出手解救,並多次採取量化寬鬆貨幣政策,風波才慢慢平息。
事實上,次級房貸並不是金融風暴的元凶。由於美國一般民眾儲蓄率相當低,很多家庭支出是靠高槓桿借貸及分期付款來支應,如同《窮人為什麼變得更窮?》的英文書名――House of Debt,房屋貸款、學生的就學貸款和其他借款,早就讓美國家庭扛負了滿坑滿谷的債務。尤其是在次級房貸風暴爆發前的2000〜2007年之間,美國的家庭債務從7兆美元遽增到14兆美元,使得家庭債務所得比一飛沖天地從1.4倍衝到2.1倍。有朝一日,當所得或財富(包括房地產價值)的增加追不上日益攀升的分期債務時,也就是不幸事件的開始。次級房貸和不動產證券化的問題,只是引爆悲劇的最後一根火苗。追根究柢,美國家庭不負責任的高債務積累,才是金融風暴真正的禍首。
本書一開始即引用美國的資料和一項針對16個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的學術研究,指出1997~2007年家庭債務增加最多的國家,正是2008~2009年經濟大衰退中,家庭支出減少最多的國家,顯示家庭債務與經濟災難有著密切關係。因此,要了解美國經濟在2008年開始崩壞的原因,必須從理解家庭債務開始著手。對於多數美國家庭而言,房地產是其主要財富,卻也是最大的債務負擔項目;資料同時也顯示,貧窮家庭由於沒有其他金融資產,因此經由房屋貸款舉債的槓桿最大,這讓他們暴露在最高的房地產風險當中。當房價下跌時,貧窮家庭的財富大幅縮水,他們變得更窮了,不得不緊縮褲帶,減少支出甚至破產――弱勢家庭成了經濟衰退的最大受害者。
書中接著描述,當房地產泡沫破裂,引發金融風暴並造成經濟大衰退時,由於工資無法向下調整的僵固性(wage rigidity),以及勞工移動的困難等摩擦性因素,阻礙了價格調整,使經濟無法自行療癒。政府只好出面,以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寬鬆的貨幣政策挽救市場,尤其是拯救被認為大到不能倒的銀行。然而,作者引用數據和相關的學術研究結果,指出挽救銀行雖是臨危的救急措施,但銀行和金融體系之所以發生危機,除了次級房貸和資產證券化過程中不負責、不道德的行為之外,景氣衰退真正的原因是家庭支出崩潰,而家庭支出的崩潰,乃是先前高財務槓桿累積的債務所造成。因此,直接針對源頭的家庭債務問題找出解決方案,才是一勞永逸、真正能挽救銀行和衰退經濟,避免歷史重演的辦法。
作者提出的方案是:金融體系應該採取「類股票型」(equity-like)的可調整型契約(contingent contract),也就是讓債權人(銀行)對債務人的債務不是純粹的債務,而是類似股票,銀行與債務人共同分擔借貸契約標的物的價值變化,尤其是資產減損。具體而言,房屋貸款應該採行「責任分攤型房貸」(SRM),亦即將借款者(家庭)的定期房貸還款金額與當地的房價指數相連結。當房價指數下跌時,借款者的房貸還款金額跟著等比例下調,家庭的負擔因此可以減輕;而當房價逐漸回升時,還款金額則隨之調升回原來的水準。當然,為了讓銀行有誘因辦理此種調整型房貸,借款人必須放棄部分房地產增值的好處(比如房價上漲的5%價值)給銀行。SRM的好處是:避免房價下跌時,貸款家庭繳不出房貸,使得房屋被法拍或棄房貸潛逃,可以減少房屋被大量拋售而進一步下跌,引起經濟衰退的連鎖反應,預防失業;也可讓承受不幸的家庭暫緩一口氣,重拾翻身的機會。銀行因為必須共同承受房地產價格下跌之損失,在辦理房貸時也會更慎重,有助於預防家庭過度舉債和避免房市泡沫,次級房貸問題也就不會再重演。
作者主張:美國學生普遍負擔沉重的學生助學貸款,也可以採取這種分擔責任式的學貸契約。當學生畢業後,如果就業薪資太低或一時找不到適當的工作,可暫時減少學貸的償還。甚至一國的國債也可以如此設計,比如讓國債的配息與該國的名目GDP連結,若是該國經濟表現良好,債券持有人可以收到較高的配息;若是該國經濟表現不理想,則配息將減少。如此較為彈性的國債融資,可以讓陷入經濟困境的希臘等國家有喘息的機會,等於為其紓困,爭取再奮起的可能,全球金融市場或許也可減少危機的發生。
台灣的情況與美國類似,卻又不盡相同。台灣的房地產市場從1995年開始步入空頭十餘年,期間經濟成長減緩,失業率攀升,又逢SARS的打擊,使得不少民眾無法繳交房貸以至房屋被法拍。為了處理銀行日愈嚴重的壞帳,以及讓經營不善之金融機構順利退場,政府在2001年成立金融重建基金,以降低營業稅和提撥存款保險費的方式,協助銀行打銷呆帳,並消弭了可能的金融風暴,但也由於重建基金賠付了近兩千億元,而招致外界批評。此外,為了協助現金卡和信用卡過度借支的卡債族,政府亦從2007年推動債務協商機制,成功減免了數十萬債務人的負擔,卻也引起民眾對卡債族道德風險(moral hazard)的爭議。
2008年以後,為因應金融風暴及隨之而來的經濟衰退,台灣亦加入全球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的行列,再加上原先期待的「鮭魚返鄉」(鼓勵台商回台投資)資金,變成炒作房地產的巨鱷,使得近幾年來房價大幅飆漲。經濟成長減緩、民眾薪資無法成長、社會財富分配惡化,使無殼蝸牛望房興嘆,已購屋者亦被房貸壓得喘不過氣,年輕學子甫出校門即背負沉重的學貸,形成社會穩定之隱憂。雖然台灣金融資產證券化有限,目前銀行授信品質堪稱良好,逾放比也在歷史低點,但飆漲的房地產一旦泡沫化,對民眾、銀行和整個經濟,仍將造成嚴重影響。此外,近年來政府累積的債務不斷上升,舉債空間有限,以致財力不足、無法從事重大投資建設,尤其退休基金龐大的潛藏債務,更讓人擔心台灣是否會步入希臘之後塵。
即使國情不同,作者所提出金融運作和經濟衰退的藥方或許也不見得可行(參照第12章),本書的內容仍可做為台灣非常好的借鏡。透過閱讀本書,一般讀者可確實認知到債務對個人或家庭影響的嚴重性,更理解金融體系的實際運作;經濟、財金等科系學生也可把它當成學習金融市場專業知識的補充教材;政府主事者更可從中獲得啟發,做為決策的參考。
(摘錄1)
Chapter 1經濟大衰退的真相
要解開經濟災難之謎,必須效法福爾摩斯,從蒐集資料著手。
以往,在美國販售露營車相當容易。誠如沃倫貝格(Winnebago)的執行長鮑勃‧歐森配戴的徽章上面寫的:「你無法從美國人身上拿走性、酒或週末。」但是,事情卻在2008年急轉直下,堪稱休旅車業界巨人的摩納哥客車公司,營業額重挫將近30%。摩納哥客車公司的管理階層幾乎別無選擇。發言人克雷格‧瓦尼切克悲嘆地說道:「我們很遺憾,顯然不在我們掌控中的經濟環境,已經迫使我們做出……艱難的決定。」
摩納哥客車公司是當時首屈一指的柴油動力露營車製造商。它們在印第安納州北部的歷史悠久,生產的車輛銷往全美各地。2005年,該公司出售1萬5,000台以上的車輛,在印第安納州的瓦卡魯薩(Wakarusa)、納帕尼(Napppanee)及埃爾克哈特(Elkhart)等郡雇用約3,000名員工。2008年7月,摩納哥客車公司在印第安納州的兩家工廠,共有1,430名員工遭到解雇。員工大為震驚。在瓦卡魯薩廠工作的珍妮佛‧艾勒在同一條路上的餐廳告訴記者:「我嚇呆了,我們的確預期可能會有另一波裁員,但卻沒料到會是這種情況。」在瓦卡魯薩的一家旅館中擔任酒保的凱倫‧杭特憶及那些被裁撤員工所面臨的難關時表示:「那些人都在那裡做很久了。現在已經50多歲了,還有誰會雇用他們?他們都震驚不已,一輩子沒遇過這種事。」
2008年,這種痛苦的情節在北印第安納州各地一再上演。同年年底,埃爾克哈特的失業率也從4.9%暴增到16.2%。當地差不多裁撤2萬份工作,就連學校和慈善機構都能感受得到失業的影響。到施捨食物給窮人的處所領取免費餐點的民眾足足增加一倍,基督教救世軍(Salvation Army)也看到在聖誕節的食物與玩具需求暴增。在埃爾克哈特的公立學校體系中,約有60%學生家戶所得低到足以符合免費午餐計畫的資格。
美國的失業危機如野火燎原
北印第安納州是最早感覺到痛苦的,但是它當然不孤單。2007~2009年間,美國經濟大衰退清除800萬份工作。400多萬戶住家被取消贖回抵押品的權利。如果不是經濟大衰退,美國在2012年的所得將突破2兆美元,平均每個家戶約有1萬7,000美元。更深層的人力成本更為嚴重,研究接二連三指出,失業所造成的重大負面心理影響,包括抑鬱,甚至自殺。在經濟衰退期間被裁撤的工人,平均失去整整3年的終生收入潛力。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曾相當精準地形容失業的傷害,稱失業是「我國社會秩序最大的威脅。」
就如同印第安納州摩納哥客車工廠的員工,在經濟大衰退期間失去工作的無辜旁觀者時常感到震驚、錯愕及困惑。這是有充分理由的,因為嚴重的經濟緊縮在許多方面仍然成謎,似乎從來不是美國經濟生產力的明顯崩壞所引發的。例如,在經濟大衰退期間,並沒有天災或戰爭摧毀建築物、機器或是最新尖端技術。摩納哥客車公司的員工也沒有突然失去經由多年訓練所獲得的淵博知識。然而,經濟卻一蹶不振,消費崩垮,數以百萬計的工作不見了。嚴重經濟緊縮所造成的人力成本高得驚人。但是,為何會發生這樣的狀況,卻沒有顯著的成因。
若是身體劇痛難忍,人們會衝去找醫生要答案。我為什麼會覺得這麼疼痛?要怎麼做才能舒緩?我們會吃藥或是改變生活方式,讓自己好一點。但是換成經濟的痛時,我們可以找誰要答案?又要如何才能痊癒?不幸的是,人們並未給經濟學者和醫生一樣的尊崇。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期間,約翰‧梅納德‧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批評他的經濟學同僚,「對理論結果和觀察事實之間的不一致無動於衷。」因此,普通人「非常尊敬其他領域的科學家,因為他們的理論成果在應用於事實時都獲得觀察資料的佐證,卻愈來愈不願意給經濟學家同等的敬重。」
這些年來,經濟活動資料的爆炸性成長,加上資料評鑑方法的進步,賦予我們凌駕凱因斯和同時期經濟學者的巨大優勢。儘管如此,我們撰寫本書仍有宏大的目標。我們企圖運用資料與科學方法回答現代社會面臨的一些最重要的問題:經濟為什麼會嚴重衰退?我們能否避免大衰退及其後果?我們又要如何避免這類危機?本書依據實證證據提供這些問題的答案。被摩納哥客車公司解雇的員工,一如其他數百萬美國失業人口,都應該得到基於實證的解釋:經濟大衰退為什麼會發生,以及我們又要如何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
誰是經濟大衰退的元凶?
在《波西米亞醜聞》中,福爾摩斯說了一句名言:「在掌握資料前建立理論是一大錯誤。你會不自覺地扭曲事實來迎合理論,而非讓理論符合事實。」經濟災難之謎的難度,足以媲美這名偉大偵探遭遇的任何挑戰。經濟學者很容易掉入在充分理解前就建立理論的陷阱之中,但是我們必須效法福爾摩斯的方法。讓我們從蒐集資料著手,多多益善。
提到經濟大衰退,一個重要的事實馬上就一躍而出:美國的家庭債務在2000~2007年間急遽攀升,總額在7年間倍增到14兆美元,家庭債務所得比也跟著一飛沖天,從1.4衝到2.1。
(摘錄2)
Chapter 2 債務與破壞
債務把風險集中在最無力承擔的人身上,擴大了財富不平等。
人人都面對著無法預見而可能改變人生的威脅:意料外的疾病、可怕的暴風雨及火災等。我們了解自己需要未雨綢繆,並且購買保險以便在這些事情發生時獲得補償。這是我們與金融市場互動最常見的形式之一,讓金融體系整體承擔這些風險,遠比個人獨自承受來得好。
作者之一的阿米爾在堪薩斯州托皮卡(Topeka)長大,龍捲風的威脅長期深植當地居民的心中。堪薩斯人從小在學校就要進行防龍捲風演習,孩子們會從教室湧向走廊,把身體蜷縮成球狀緊靠著牆,用雙手護著頭頸。演習一年至少會舉行兩次;校方知道必須做好準備,防範天外飛來的龍捲風。同樣地,堪薩斯州的屋主也會為龍捲風預做打算,確定萬一(但願不會)他們的房屋被龍捲風摧毀,保單會理賠。金錢無法彌補住家的全部損失,但是可以確保一個家庭在如此艱困的時節重建人生。保險保障民眾,而這是金融體系最重要的角色之一。
對屋主來說,房價崩盤儘管應無死傷之虞,卻也是另一種嚴重的意外風險。對許多美國人而言,房屋淨值是他們唯一的財富來源,他們可能要靠著它退休或協助支應孩子的大學教育。房價暴跌就像是席捲堪薩斯州小鎮的龍捲風一樣無法預期。但是提及與房價有關的風險,金融體系對房貸債務的依賴,卻做出與保險恰恰相反的事:它將風險集中在屋主身上。保險帶給屋主保障,而債務卻將屋主置於險境,原因如下。
房價下跌時,借款人須承擔巨大損失
債務在經濟上扮演如此稀鬆平常的角色,使我們時常忘記它有多麼嚴酷。債務的本質是借款人必須承受與資產價格下跌相關的實際損失。例如,如果一名屋主購買10萬美元的房屋,其中有8萬美元貸款,該屋主擁有的房屋淨值就是2萬美元。如果房價下跌20%,屋主就會損失2萬美元(投資的全額),而貸方卻毫髮無傷。如果屋主以新價格8萬元賣出這間房屋,售屋所得必須全數拿來清償貸款,身無分文地離開。套用金融界的術語,抵押貸款的放款人擁有房屋的優先債權,因此如果在房價下跌時會獲得法律保障;而屋主則只有後順位債權,若是房價下跌,就要承擔鉅額損失。
但是,我們不應把這個例子的貸方視為獨立實體。放款人在經濟體中是使用存款人的錢,無論是做為儲蓄、借款或股權,存款人都是把錢給了銀行,因此才是抵押銀行的最終所有人。當我們說房貸放款人擁有房屋的優先債權時,真正的意思是經濟體中的存款人擁有房屋的優先債權。就保護房價免於下跌而言,擁有高資本淨值的存款人得到的保護遠遠高於借款人。
現在讓我們退一步,想想整個借款人和存款人的經濟。當房價在總體崩盤中下跌20%,損失完全由經濟體中的借款人承擔。由於借款人的資本淨值在崩盤前本來就低(這也是他們需要借錢的原因),讓他們獨立承擔損失,只會讓他們的財務狀況雪上加霜。他們本來就沒有什麼資本淨值了,現在更少。相形之下,通常擁有較多金融資產、沒有什麼抵押債務的存款人,資本淨值受到房貸下跌的影響就會輕微許多。這是因為在經濟體中,他們形同擁有房屋的優先債權。房價固然可能會跌到連優先債權也蒙受損失的地步,但是遠遠不如借款人受到的破壞來得嚴重。
因此,損失集中於債務人一身的現象,與財富不平等息息相關。當負債高的經濟體出現房價崩盤時,這種崩盤就會使財富不平等變本加厲,因為低資本淨值的家庭要承擔最大部分的損失。雖然存款人也會受到負面衝擊,但是相對位置卻不降反升。在上面的例子中,房價崩盤前存款人擁有房屋的8成,屋主只擁有2成。崩盤後,屋主被完全剔除,而存款人就擁有房屋的百分之百了。
窮人的債務就是有錢人的資產
美國的房價在經濟大衰退期間總共下跌5.5兆美元,這個數字極大,特別是和美國每年約14兆美元的經濟產出相比更顯龐大。遭遇如此重擊,屋主的資本淨值顯然遭受重創。但是,這些損失的分布為何?借款人實際上又是怎麼每況愈下的?
讓我們從檢視2007年美國的資本淨值分布著手。一個家庭的資本淨值主要是由兩類資產構成:金融資產與房地產。金融資產包括股票、債券、支票和儲蓄存款,以及公司股份。資本淨值的定義是金融資產加上房地產,再減去所有債務。抵押貸款與房屋淨值貸款絕對是家庭債務最重要的部分,2006年占了所有家庭債務的80%。
2007年,全美家庭的資本淨值和財務槓桿(負債金額)結構有了戲劇性的差異。位於資本淨值分布在後20%的屋主(也就是最貧窮的屋主)操作了高槓桿,他們的槓桿比率,也就是總負債對總資產的比率,接近80%(一如前述10萬美元房屋的例子)。此外,最貧窮屋主的資本淨值幾乎全靠房屋淨值支撐。每5美元的資本淨值就有4美元出自房屋淨值,因此在景氣步入衰退之際,貧窮屋主的金融資產趨近於零。他們只有房屋淨值,而且操作高槓桿。
有錢人在兩個重要方面有所不同。首先,步入衰退之際,他們的債務少了很多。最富有的前20%屋主,槓桿比率只有7%,遠低於最貧窮屋主的80%。其次,他們的資本淨值壓倒性地集中在非房屋資產。窮人每擁有4美元的房屋淨值,才有1美元的其他資產;有錢人則恰恰相反,每擁有1美元的房屋淨值,就有4美元的其他資產,像是金融市場的基金、股票及債券。
窮人的債務就是有錢人的資產。既然最終是有錢人透過金融體系借錢給窮人,隨著我們從窮屋主往富屋主移動,債務自然會愈來愈少,而金融資產則是愈來愈多。誠如之前提及的,債務的使用與財富不平等息息相關。有錢人借錢給窮人並不是罪惡,重要的是:這種借貸是透過債務融資的方式進行。當有錢人擁有一家銀行的股票和債券,就形同擁有該銀行發放的抵押貸款,而利息就會從屋主那邊,再透過金融體系流入有錢人的手中。
(摘錄3)
Chapter 5 失業是怎麼造成的?
遭受資本淨值衝擊的地區,迎合在地經濟的工作會大減,而迎合全國經濟工作的減少則會在各地平均分布。
為什麼會失業?
這些事實導向一個讓人信服的結論:經濟就是無法調適槓桿損失引發的大規模支出衝擊。我們已經看到工資不降、人民不會到其他地方找工作。但究竟是為什麼?許多研究繼續努力解答這個問題。事實上,就是這個問題促使凱因斯在1935年寫下新理論,在我們看來至今仍然沒有令人滿意的答案可加以解釋。
有一種說法叫職能不適,它的基本概念是勞工必須重新訓練才能轉行。費城聯邦準備銀行的總裁查爾斯‧普洛瑟簡潔地表示:「你無法輕易把木匠變成護士,要房貸經紀人轉行當製造廠的電腦專家也不容易。」但是,職能不適的故事很難嵌入經濟體的全面就業萎縮中,因為那時候每一個產業和每一種教育程度的工人,失業率都大幅攀升。
另一種說法是,延後取消贖回權與政府的協助,會降低勞工在經濟大衰退期間找工作的動力。例如,凱爾‧賀肯霍夫和李‧歐漢尼安就主張,能夠略過不支付幾期貸款而不會立刻被取消贖回權,作用就如同失業保險。當一個工人失去工作時,他可以選擇略過幾期貸款,但是他必須待在目前的住所才能享有這種福利。如此一來,他就沒有動機到其他地方找新工作。也有人針對失業保險及其他政府福利提出類似論點,這些福利理論上都會削減被裁撤工人接受較低薪資工作的動力。該論點主張,如果被資遣的員工接受失業保險給付,吸引他接受某份工作的工資勢必要高到足以補償他工作的不快。
這些論點在理論上都很有道理,但是支持的實證卻出奇的少。例如,傑西‧羅斯坦就曾檢視失業保險對失業率的影響。他的確發現這樣的影響:在經濟大衰退期間,延長失業保險確實會提高失業率。但是,影響卻非常小,相對於失業率整體增加近5%,延長失業保險只有0.1~0.5%的貢獻。約翰尼斯‧施密德(Johannes Schmieder)、提爾‧馮‧瓦赫特(Till von Wachter)及史蒂芬‧班德(Stefan Bender)研究德國景氣繁榮與衰退期間延長失業保險的影響。他們證實,失業保險阻擋人們找工作的效果,其實不如景氣衰退來得大。
即使經濟學家無法解釋失業,他們所提出失業對人類的影響仍然值得一看。影響非常深遠。史提芬‧戴維斯和瓦赫特運用社會安全紀錄的所得資料,評估失業在景氣衰退期間的金錢成本。他們發現,在衰退期間被裁撤員工損失的收入相當於被裁員前平均年所得的3倍。誠如他們所指出的,這是相當驚人的數字,而這還只是貨幣上的損失。非金錢成本(憂鬱、自尊受創、離婚)可能更難以量化,但是我們幾乎可以肯定甚至會更大。
居高不下的失業率也會對社會施加毀滅性的成本。經濟學者對於失業為何會持續仍然沒有好的答案。我們的看法很簡單:我們必須努力改變經濟制度,才能避免引發高失業率的衝擊。一旦槓桿損失的衝擊成真,支出驟減和失業率的節節上升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後果。我們必須從源頭解決這個問題,而非期望經濟體在衝擊發生後再進行調整。
沒被房市泡沫波及的地區,也有勞工失去工作
我們是以一個嚴謹的統計模式做為本書的開始。在史上幾次最嚴重的景氣衰退發生前,家庭債務都會急遽增高,資產價格都出現暴跌的情況。美國的經濟大衰退與經濟大蕭條都照著這個劇本走。放眼國際,我們也看到經濟大衰退在家庭債務大增的國家劇烈許多。家庭債務增加、資產價格崩盤及嚴重經濟緊縮之間的關係牢不可破。
我們緊接著提出槓桿損失架構來解釋這個模式。債務是關鍵。債務放大資產價格的萎縮,因為取消贖回權,也因為損失由負債者概括承受,而他們幾乎都是經濟體中資本淨值最低的家庭。這是債務的根本特色:它迫使債務人承擔最大的衝擊。這種情況之所以會特別危險,是因為負債家庭的支出對資本淨值所受的衝擊極為敏感,當資本淨值萎縮時,他們就會大幅減少開銷。這種需求衝擊會撼動整個經濟,結果便是經濟災難。
得自美國經濟大衰退的證據支持這樣的架構。房市崩盤摧毀貧窮負債屋主的資本淨值,因此放大財富不平等。引用全美各地的地域性差異,我們證明支出削減剛好就集中在槓桿損失衝擊最大的郡。但是,支出急遽減少的後果卻蔓延整個經濟體,就連未被房市泡沫波及的地區也有勞工失去工作。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