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ureka Factor: Aha Moments, Creative Insight, and the Brain
作者 | Mark Beeman/ John Kounios |
---|---|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
商品描述 | 用科學打開腦中的頓悟密碼: 搞懂創意從哪來, 讓它變成你的:用科學解開頓悟之謎,營造專屬於你的創意靈光吧!繼《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躲在我腦中的陌生人》《 |
作者 | Mark Beeman/ John Kounios |
---|---|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
商品描述 | 用科學打開腦中的頓悟密碼: 搞懂創意從哪來, 讓它變成你的:用科學解開頓悟之謎,營造專屬於你的創意靈光吧!繼《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躲在我腦中的陌生人》《 |
內容簡介 1. 從認知神經學+心理學角度角度,破解神秘思考力 世界頂尖神經科學家聯手,從科學角度重新解析趣聞、研究、臨床報告,解釋何謂頓悟與大腦如何產生頓悟,深入、豐富、引人入勝。 2. 不空談、不艱澀,科學證據告訴你腦子原來是這樣用 大不同於空泛的聯想法、思考法的創意書,最新科學實驗教讀者從大腦運作機制了解「AHA!」如何出現,掌握強化加強創意的作法,讓腦袋真能正確使用,搭配插圖,好讀好懂。 3. 啊哈!自己的靈光自己抓! 「啊!我想到了!」是可以營造和練習的,苦於創意撞牆的工作者,可以依循書中建議,自由切換到「頓悟模式」:例如,通勤花幾分鐘閉目沈思;又或趁對外隔絕(如淋浴)打開心智,讓想法流動無阻;又如擁有正面心情、降低緊張,靈感更不會漏接。 用科學解開頓悟之謎,營造專屬於你的創意靈光吧!繼《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躲在我腦中的陌生人》《潛意識正在控制你的行為》,神經科學解密思考又一力作!「精采又易懂地描繪創意產生和醞釀過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詹姆斯.海克曼(James Heckman)強推我們經常因腦袋靈光一閃而頓悟:「啊!我想到了!」,這個神奇的頓悟時刻是哪冒出來的?早在阿基米德(Archimedes)從浴缸裡跳出來,在大街狂奔,將新發現告訴每個人;到釋迦牟尼領悟「人類為何受苦」;牛頓一見蘋果突然想通萬有引力理論;披頭四保羅.麥卡尼一閃而過的經典情歌〈昨日(Yesterday)〉。數千年來,人類發現的編年史中,記錄無數這種靈光乍現的創造與發現的傳說。心理學家稱之為「頓悟」,代表著一種有效經驗,它能拓寬我們對世界以及對我們自身認知的理解。世世代代的科學家都在追尋:頓悟能力如何在大腦中形成?為什麼有些人的大腦比較容易產生瞬間頓悟?它們是如何生成?我們如何才能提高頓悟的機會?它們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思維?認知神經科學(cognitive neuroscience)這個新興領域,不斷發展出測量大腦活動的新技術,透過功能性磁振造影與腦波圖等技術,科學家得以探索大腦,解釋人類如何察覺、記憶、思考、感覺以及頓悟,進而了解「啊!我想到了!」出現時的大腦活動。研究神經科學二十餘年的傑出心理學家馬克.畢曼、約翰.庫尼歐斯,對於頓悟能力——瞬間洞察力進行深入探索,以腦部成像研究搭配認知心理學的行為研究方法,解開「何謂頓悟」與「大腦如何產生頓悟」之謎——右腦的「遠距聯想」和「另類詮釋」功能是頓悟的關鍵,提供了點燃創意的火花;由腦波圖顯示,在頓悟時刻右顳葉出現的突發活動,就是千古以來人類追尋的那道靈光! 就像天文學家卡爾.薩根(Carl Sagan)說:「思路清晰讓人心情愉快。理解本身就是一種狂喜。」人們對頓悟的瞬間本身就充滿渴望,所以愛看推理小說、玩拼字遊戲,以及想要解答存在本質等重要問題。就讓科學家帶你搞懂這純粹的喜悅,釋放腦中的創意潛力,解決疑難、突破困境,也帶你了解這世界、了解自己。作者約翰.庫尼歐斯John Kounios入圍TED2013決選演講精彩片段 主題:頓悟背後的神經科學
各界推薦 ◎國際媒體、名人推薦 「引人入勝!神經科學家約翰.庫尼歐斯與馬克.畢曼在《用科學打開腦中的頓悟密碼》一書中以最新的腦部成像研究為依據,提出許多靈光乍現的實例。」 --《新聞週刊》 「了不起的成就!《用科學打開腦中的頓悟密碼》不只記錄了無數科學家(包括兩位作者)研究頓悟的歷程,也是一本介紹科學進展的精采指南。庫尼歐斯與畢曼先生檢視了許多嘗試回答特定問題與排除其他可能性的巧妙實驗。絕佳的想法彷彿憑空出現,而身為讀者的我們也看得很開心。」 --《華爾街日報》 「非常適合對神經科學或創意有興趣的讀者。文筆生動流暢,穿插著名的頓悟故事並解釋這些頓悟的發生原因,此外更提供建議,幫助讀者提昇頓悟能力。」 --《圖書館期刊》(Library Journal)(星級書評) 「庫尼歐斯與畢曼是傑出的神經科學家,從事認知研究已超過二十年。他們深入探究頓悟,用大腦功能的量化科學來解釋神奇的頓悟。了解大腦做出最大反應時的情況與時機,可以把創造力和靈感帶入全新境界。這是一本生動好讀、富感染力的『大腦』書。」 --《書單》(Booklist) 「如果你對靈光乍現想出解決之道的過程感到好奇,這本書裡有最新的研究結果,你一定會喜歡這本書介紹心智運作最新消息的悉心編排。」 --《柯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用科學打開腦中的頓悟密碼》以既精采又易懂的方式描繪創意的產生和醞釀過程。」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芝加哥大學亨利舒茲傑出教授(Henry Schultz Distinguished Service Professor)/詹姆斯.海克曼(James J. Heckman), 「這是一場刺激的心智探索之旅,深入了解激勵人心卻難以掌握的頓悟時刻,以及人類如何擁有更多頓悟。」 --華頓商學院教授、《紐約時報》暢銷書《給予: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Give and Take)/作者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用科學打開腦中的頓悟密碼》以生動和教育的方式檢視乍現的創意頓悟。約翰.庫尼歐斯與馬克.畢曼立論有據,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的高度進展解開了過去看似神祕的人類心智特色。本書提出最先進的研究結果搭配日常實例,曾經對「啊!我想到了」時刻感到好奇的讀者絕對不能錯過。」 --任教於哈佛大學心理系、威廉.肯南二世(William R. Kenan, Jr.)獎助金教授、《記憶七罪》(The Seven Sins of Memory)作者 /丹尼爾.沙克特(Daniel L. Schacter)「庫尼歐斯與畢曼用最棒的方式深入淺出介紹頓悟。他們透過有趣的例子與先進的科學實驗,帶領讀者進行一場探索「啊哈」時刻本質的旋風之旅。」 --普林斯頓大學教務長、心理學與公共事務學教授/黛博拉.普藍汀斯(Deborah Prentice) 「兩位頓悟研究先驅以活潑生動的方式引領讀者探索最了不起的人類體驗:『啊!我想到了』時刻。這本好讀易懂的作品針對創意的科學原理提供了深具權威性的討論。」 --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心理學與腦科學教授/強納生.斯庫勒(Jonathan Schooler) 「本書特別令人樂見的貢獻在於促進我們對人類創意運作的了解,全書立論嚴謹,但文筆活潑生動,適合多數讀者閱讀。想在生命中激發更多創意的人都應該好好讀一讀《用科學打開腦中的頓悟密碼》。」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密西根大學心理學教授/大衛.邁爾(David E. Meyer)博士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馬克.畢曼Mark Beeman西北大學心理學教授,專研大腦的創意認知與問題解決、心情對注意力與認知的影響,以及左右腦的功能差異。他的研究獲得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科學基金會、約翰.鄧普頓基金會與美國海軍研究署(Office of Naval Research)的補助。他是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的卡弗利獎助研究員(Kavli Fellow),也是心理學協會(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的研究員。他經常從青春期的兒女身上學習新知。約翰.庫尼歐斯John Kounios卓克索大學心理學教授兼應用認知與大腦科學計畫主任。他曾在普林斯頓大學、賓州大學與全國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進行過研究與任教。他是心理學協會與心理科學協會的研究員。研究曾獲國家科學基金會與國家衛生研究院的補助。目前他與妻兒住在賓州。■譯者簡介駱香潔
產品目錄 前言∥啊哈!抓住乍現靈光第1章∥新光芒,新視野詮釋頓悟的角度/創意 vs. 頓悟/頓悟無所不在/徹底改變一個人/破解資訊漩渦/我們有多聰明第2章∥頓悟從何而來頓悟的步驟/就是那個時刻!/反過來看/類比思考/地底醞釀,自動爆發/阿基米德的狂喜/我們都要更多第3章∥思考的框框大腦皮質管理性思維能力/驚喜專用/小孩更不受框限/框框的好處1:聰明思考/框框的好處2:快速思考/框框的好處3:讀懂絃外之音/框框的好處4:率先改變第4章∥就在那瞬間突發的電擊感/選情之夜/當選的是……第5章∥跳出框框,潛入腦子頓悟來得正是時候/頓悟藏在這裡/限時測驗/大腦何處在活動?何時活動?第6章∥左右協調失語缺陷/左右腦有何差異?/右腦挺身而出/神經元無所不包/關鍵是右腦!第7章∥視而不見大腦暫時空轉/心智眨眨眼/內在頓悟與外在觀察第8章∥醞釀醞釀的溫床/打盹有助記憶/清醒時的醞釀/大腦休息,與無意識思考/從懸念找答案/擺脫誤導/休息的藝術第9章∥頓悟溫床:愉快的心心自在,創意來/正面情緒實驗/情緒影響思考,思考也會影響情緒/顧此失彼的專注力/照亮想法/當理性遇到感性/改變心情,促進創意第10章∥大腦所知比你多聊下去,直到頓悟出現/來自邊緣的想法/催生直覺/堅持信念/直覺何時現身/直覺與頓悟的連結/遠距覺察/直覺 vs. 強勢分析思考/該不該相信直覺?/聯想生命意義/另一種智力第11章∥頓悟者與分析者觸類旁通/兩種思考模式/張開眼睛,也張開心智/奔放的右腦/思維的管控機制/創意,來自瘋狂/輕症者有優勢/善用演化條件/分心的影響/利用好時機,迎接好創意/遺傳條件很重要?第12章∥胡蘿蔔和棍子用誘因收買創意?/見樹?見林?/趨近動機的矛盾/兩種動機/要不要嚴罰重賞/寬鬆期限,能解放創意第13章∥距離、異質、虛擬,催生創意象徵與暗示/愛與時光旅人/假如……會怎樣/跨距的創意刺激/心理距離的衝擊/以宏觀視角,看故事全貌第14章∥最佳狀態方法1:鍛鍊心智/方法2:電擊大腦/方法3:孵化頓悟的環境/一桿進洞/頓悟的敵人/人人都可以頓悟,包括你謝辭
書名 / | 用科學打開腦中的頓悟密碼: 搞懂創意從哪來, 讓它變成你的 |
---|---|
作者 / | Mark Beeman John Kounios |
簡介 / | 用科學打開腦中的頓悟密碼: 搞懂創意從哪來, 讓它變成你的:用科學解開頓悟之謎,營造專屬於你的創意靈光吧!繼《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躲在我腦中的陌生人》《 |
出版社 /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
ISBN13 / | 9789869187862 |
ISBN10 / | 9869187862 |
EAN / | 9789869187862 |
誠品26碼 / | 2681135605001 |
頁數 / | 256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2X17CM |
級別 / | N:無 |
內文 : 摘錄1
前言:啊哈!抓住乍現靈光
「尤里卡!」(希臘語Eureka,意思是「我找到了!」)沒人知道阿基米德(Archimedes)是不是真的大聲喊出「尤里卡」,然後就跳出浴缸直接衝到古希臘的敘拉古(Syracuse)街上,告訴大家他的最新發現。不過這個故事已流傳了兩千年,原因是它能引起共鳴:你可能也有過類似的「啊哈」時刻,或是突然感受到某種領悟。心理學家所說的「頓悟」是感受強烈的經驗,能加深我們對世界和自己的了解。這種心得能帶來啟發與實質上的好處。
頓悟的故事也讓我們心有戚戚焉,所以我們花了將近二十年的時間研究這些頓悟時刻,這也是我們寫這本書的原因。我們的目的是說明頓悟的本質、頓悟如何出現,以及介紹能讓你擁有更多頓悟的科學研究。不過,我們要先說一說自己的研究歷程,還有我們對頓悟的大致研究內容。
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心理學家記錄下歷時數十年的研究結果,發現人類在面對令人困惑和看似難以解決的問題時,可能會突然明白自己一直想錯了方向,其實答案直接又明瞭。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你如何「看」問題。
了解頓悟的本質後,心理學家試著描述頓悟。他們把重點放在頓悟不同於刻意的、有意識的思考,也就是所謂的「分析」。例如在一九八○年代,心理學家珍奈特.麥特卡夫(Janet Metcalfe)證明了人類可以有意識地監控自己刻意的分析思考。可是頓悟的心理歷程多半是無意識的,所以很難去監控和預測想出解決方法的「啊哈」時刻何時才會闖進意識裡。一九九○年代初期出現了另一個研究進展,心理學家強納森.斯古樂(Jonathan Schooler)證明了頓悟是既脆弱又容易被掩蓋的想法:出聲思考(thinking out loud)會降低頓悟靈光乍現的機會,但是以說話的方式思考問題不會減損解決問題的分析能力。
除了斯古樂的發現,一九九○年代關於頓悟的研究結果少之又少,這個領域幾乎呈現停滯狀態。雖然頓悟仍是實驗心理學(experimental psychology)的核心主題,幾乎每一本心理學的入門教科書都會提及,但一直沒有人能夠明確掌握頓悟的機制。最重要的問題是:頓悟是怎麼出現的?我們能夠觸發更多頓悟嗎?
頓悟研究有一大障礙,跟頓悟的本質有關:頓悟感覺起來不一樣。「啊哈」時刻威力強大,所以人們才會注意到它並且牢牢記住它。儘管如此,懷疑人士依然堅稱這種感覺只是錯覺,頓悟跟刻意思考之間唯一的差別在於人們想出解決方法時的感覺。除此之外,頓悟毫無特別之處。他們說,把「尤里卡」視為創意突破只是童話故事。
我們是二○○○年底在賓州大學工作時認識的,當時我們討論過懷疑人士的想法是否正確。說不定「啊哈」時刻只是感覺起來不一樣,其實並不特別?或許頓悟只是偶然造成不凡結果的平凡想法?要是有客觀的指標(marker)能驗證頓悟這種主觀經驗就好了,這樣我們就能把「啊哈」時刻獨自抽離出來分析,釐清頓悟是否具有獨特性。
我們發現頓悟的客觀指標的確可能存在,答案就在大腦活動中。於是,我們決定往這個方向出發。
當時馬克在研究另一個主題:語言的理解對右腦的依賴性;一般認為右腦擅長空間處理,而不是語言。基於其他人的研究結果和他自己對右腦傷患的語言缺陷所做的研究,他提出一個左右腦訊息處理差異的理論。馬克的職業生涯在一九九四年碰到轉捩點:他聽了強納森.斯古樂以頓悟為題的演講。這使他相信是右腦的特性促成了「啊哈」時刻:這個特性是讓人類能夠靈活理解語言的能力,也就是把關聯性很小的資訊拼湊在一起的能力。一九九○年代,馬克跟艾德華.波頓(Edward Bowden)一起做行為研究,為右腦在頓悟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提供研究基礎;艾德華也是一位頓悟的研究者,他們兩個在念研究所時相識。同時,馬克也開始用fMRI(功能性磁振造影)研究語言,找出讓人類得以理解故事的大腦區塊。他很快就開始考慮用fMRI研究頓悟。
約翰在一九九○年代的研究興趣是「語意記憶」(semantic memory)的神經學原理:人類如何習得、使用和(有時候)失去知識。他用腦波圖(EEG, electroencephalography)記錄大腦的電活動,藉此追蹤大腦記住一個概念的過程。下一步當然就是觀察頓悟如何突然出現。他與他指導的博士生羅德瑞克.史密斯(Roderick Smith)發表了一篇行為研究論文,證明頓悟會突然地完整出現,驗證了突然性(suddenness)的意識經驗。這是他考慮用腦波圖研究頓悟的發端。
腦部成像技術(brain imaging)在一九九○年代初期開始起飛,並且在接下來的十年內迅速發展。此類技術的出現意味著我們不再受限於只能觀察人類的外在行為。我們也可以窺見運作中的人類大腦。這件事改變了一切。
早期神經成像所研究的能力,大多是心理學家早已廣泛研究過的能力,例如知覺(perception)、注意力、運動(movement)和記憶。他們迴避了比較複雜而陌生的心理能力,例如邏輯推理、決策與問題解決等等,更別說是頓悟的研究了。
我們相信我們已經把研究頓悟的工具準備好了,但是我們必須回答一個科學問題:應該選擇哪一種實驗?研究經費與時間都很少。我們兩個人的資金都只夠做一個實驗。我們應該選哪一種實驗呢?我們討論了一段時間,結果一直回到同一個關鍵問題:當一個人靠頓悟解決問題時,大腦發生了什麼事?所以我們設計了一個可以說明「啊哈」時刻的實驗。
二○○二年我們設計出第一個研究的相關細節,並且準備好進行實驗。但是我們很緊張,因為這是一場大冒險。在理想的情況下,研究者會先做小型的初步「測試」解決實驗裡的小問題,然後在正式實驗之前改善實驗步驟。但是我們沒有資源跟時間進行初步測試,所以必須一次成功。
數據收集完畢後,接下來的幾個月我們各自分析腦波圖與fMRI的結果,然後再交換彼此手中的大腦圖片,結果使我們大感震驚:腦波圖和fMRI的圖片疊在一起時完全吻合!主要的實驗結果:右腦有一個關鍵區塊會在「啊哈」時刻亮起。這項發現與其他實驗結果終於為頓悟的真實性和獨特性提供了具體證據。我們著手為文,說明實驗結果。在我們各自接受新的大學教職之際(馬克到西北大學,約翰到卓克索大學(Drexel University)),我們把這篇論文寄給期刊出版社。當聲譽卓著的期刊《計算生物學》(PLoS Biology)接受這篇論文時,我們都很高興。
這篇論文引發心理學家與神經科學家的高度關注。儘管新的證據少之又少,但是研究者對頓悟的興趣一直沒有消減 。不過,新聞媒體與社會大眾的反應出乎我們的意料。例如倫敦的《泰晤士報》(The Times)熱烈宣稱大腦的「E點」已被發現(E是尤里卡的第一個字母)。想要簡單說明我們的研究結果確實需要這種簡化手法。此類報導一出,我們收到來自各行各業的信件與電郵,他們在信中描述自己的「啊哈」時刻,以及關於創意的個人直覺。有些故事收錄在本書中,有些故事則是為新的實驗提供靈感。
第一個神經成像研究的結論是有必要進一步研究,因此我們持續研究至今,現在頓悟依然是我們的研究焦點。隨著研究慢慢取得進展,我們發現頓悟的故事不可能只用一篇新聞報導就說清楚,得用一整本書才行。
於是,我們著手寫出一本生動活潑又好讀易懂的書。同樣重要的是,我們想維持這本書的科學正確性。寫作與編輯過程中的有趣資訊,也收錄在本書的附註裡。除了激起發現所帶來的驚奇感受,我們也想鼓勵人們運用這項研究,在生活上與專業上發揮更多創意。為了達成上述目標,我們用許多有趣的小故事解釋「啊哈」時刻以及有助於創造「啊哈」時刻的情況。身為科學家,我們不認為趣聞能做為具體實證,也不認為它們違背科學理論,因為任何趣聞都有可能是例外或誤傳。不過趣聞的確有助於闡明重要觀念。它們曾經啟發了我們,或許也可以啟發你們。
寫這本書是一次美妙的經驗,但是對我們來說,真正的滿足來自於分享這些資訊。希望這本書能幫助你運用創意頓悟,讓你實現並超越你在生活上和專業上的渴望。
摘錄2
第二章 頓悟從何而來
反過來看
一九四九年八月五日,十五位消防隊員在隊長韋格.道奇(Wag Dodge)的率領下,以空降的方式抵達蒙大拿州的曼恩峽谷(Mann Gulch),撲滅發生在峽谷單側、規模不大的野火。他們跳傘降落在沒有失火的另一側跟一位消防員會合,降落的時候是順風。忽然間,風轉向了。火苗飄過來,點燃了他們這一側的草地。火焰迅速逼近消防員。他們急忙衝上山坡,希望可以跑得比火焰更快。但是道奇知道這種作法救不了他們。燃燒的速度太快了。
道奇停下腳步。其他消防員看到的時候,一定以為他放棄逃生。他們繼續拼命逃。但就算道奇放棄逃生,他也沒有放棄太久,因為他得到了救命的頓悟。他背對火焰拿出一根火柴,然後點燃面前的草地。乾草迅速起火,風把新的火焰吹向峽谷的側邊,火焰離他越來越遠,留下一塊焦黑的空地。道奇爬到這塊空地裡靜靜等待。
野火燒過來時,火焰從旁邊繞過然後越燒越遠,這塊燒光的空地保護了他。
道奇撿回一命。而另外的十五位消防員之中,有十三人喪命。
火災是問題。面對這個顯而易見的問題,消防員不容易翻轉自己對情況的詮釋,進而把火當成解決問題的工具。道奇「逃離火焰」的方法是平原印第安人常用的方法,但當時的森林管理員完全不知道,消防員的訓練也沒有教。所以其他消防員必定以為道奇喪失了判斷力,或是已向火焰高舉白旗。
除了最明顯的解決之道,他們想像不到其他辦法:跑得離火焰越遠越好。道奇的頓悟來自突然翻轉他對情況的理解。他用最不明顯的方式重新詮釋:火焰不只是問題,也是解決方法。他以火攻火。
製造頓悟的觀念重組可以很簡單,道奇的例子是直接倒過來看;但它也可以是一面透鏡,用來觀察更微妙的關係。
類比思考
皮克斯動畫工作室(Pixar Animation Studios)的安德魯.斯坦頓(Andrew Stanton)製作過多部熱門電影。由他編劇的賣座電影包括《玩具總動員》(Toy Story)、《怪獸電力公司》(Monsters, Inc.)、《海底總動員》(Finding Nemo)和《汽車總動員》(Cars)。他在寫後來也成為賣座電影的《瓦力》(WALL-E)劇本時,碰到了一些問題。瓦力是留在地球上的最後一個機器人,這個地球早已在多年前就因為嚴重污染而被人類遺棄。斯坦頓碰到的問題之一是如何設計瓦力的臉。它必須像台機器,同時又表情豐富。
有一天,斯坦頓去看一場棒球賽。他的座位「很爛」(他認為這是剪輯師的錯),視野不佳,所以他向鄰座的人借了一副雙筒望遠鏡。他把望遠鏡拿反了。
當反過來的望遠鏡盯著他看時,答案突然「直接掉在我腿上」。雙筒望遠鏡看起來很像一張臉。他調整望遠鏡中間的鉸鍊做出幾個不同的面部表情,於是看見了「一個充滿靈魂的角色」。拍板定案。機器人瓦力的造型將是「裝在一根桿子上的雙筒望遠鏡」。
斯坦頓的頓悟害他少看了一局比賽。不過,贏了一座奧斯卡肯定能彌補這個缺憾。
這個「啊哈」時刻提供的是類比的頓悟。用類比思考去解決問題,這種方式是指出表面上截然不同的兩件事彼此存在的深層關係。頓悟不是類比的唯一方法。你也可以刻意建構類比。但是當你不由自主地發現某一種情況跟另一種很類似時,這就是一種類比的頓悟。
摘錄3
第十四章 最佳狀態
方法1:鍛鍊心智
第一個孵化頓悟的方法跟鍛鍊心智有關。相關的課程、書籍跟技巧不勝枚舉,有些甚至自稱「以科學原理為根據」。遺憾的是,大部分的方法是否有效仍缺乏客觀的科學證據,但這個事實卻沒有讓商業大師與個人成長「專家」停止推銷產品。也因此有用的方法與看似有用的方法之間界線模糊。
只有很少數的研究把目標放在以頓悟解決問題的訓練。這些研究的目的是訓練受試者仔細檢視自己的既定觀念,也就是心理框框的基礎。了解自己的既定觀念後,就可以有系統地一一檢視,確認它們是不是正確或必須的。你可以藉此丟棄針對某個問題的錯誤觀點,建立一個通往答案的全新觀念。
你可能會懷疑自己為什麼要考慮這種方法。心理框框處於無意識狀態是有原因的。經常把既定觀念翻出來評估很累人,就連專業哲學家也一樣。這些既定觀念是保護大腦不至於超載的斷路器。不斷檢討心理框框不是違背了框框的存在意義嗎?
是的,但也不一定總是如此。當你被問題困住的時候,檢視自己的既定觀念是合理的作法。這個問題裡有哪些個別資訊?這些資訊如何拼湊在一起?它們跟其他情況有什麼關係?你的哪些既定觀念是多餘的?等你回答了這些問題後,就可以從容放下你對這個問題的了解,建立一個全新的視角。
這個方法的基本概念是用分析來彌補頓悟的不足。為了做到這一點,訓練者會提出許多頓悟型的問題,並說明這些問題如何引誘你專注在誤導的特徵上而漸漸陷入僵局。知道這些心理陷阱的存在能幫助你避開陷阱,尋找不一樣的詮釋。以下舉一個例子。
很多年前,新的摩天大樓電梯速度緩慢,引發諸多抱怨。因此大樓的擁有人請工程師來解決這個問題。所有的工程師都提出相同的論點:做這件事非常花錢,而且不一定能達到顯著的加速。
這似乎是一個無解的工程難題。但是另一位顧問提供了截然不同的解決方法:在電梯的內壁與門上安裝鏡子。大樓的擁有人聽從建議安裝鏡子,搭乘電梯的人因為專心照鏡子而不去注意時間。從此再也沒人抱怨。
我們不知道這位顧問把一個工程問題重新詮釋為心理問題,是「啊哈」時刻的結果,還是把問題拆解之後再按部就班地評估。但這就是用分析的方式解決頓悟型問題的範例。你可以把問題的細節全部納入考量,而不是只考慮乍看之下最重要的地方。例如,人們聽到「電梯速度太慢,引發抱怨」就把它解讀為「電梯速度太慢,引發抱怨」。如果你放大注意力,就會發現電梯速度太慢只是問題的一部分,但是這個問題含有兩個部分,你發現另一個部分可能才是關鍵。你可以把注意力放在另一個部分,把問題詮釋為「電梯速度太慢,引發抱怨」。只是單純地轉移焦點,就能把一個工程問題變成容易解決的心理問題。
現在來看看一個多數人無法在幾分鐘內解答的頓悟難題。
你手上有以下幾種物品:兩個鋼圈、一根長蠟燭、一根火柴、一塊邊長兩吋的鋼製方塊。你的任務是用這些物品把鋼圈固定在一起,方法不限。請先花幾分鐘回答這個問題,再繼續往下閱讀。不要考慮融化蠟燭把鋼圈黏在一起,因為這兩個鋼圈很重,蠟支撐不了它們的重量。
固定功能是尋找答案的障礙:以這個題目為例,我們很難跳脫蠟燭唯一的功能是照明這件事。認知心理學家東尼.麥卡弗瑞(Tony McCaffrey)最近發展了一種技巧,能幫助人們避開這種障礙。首先,列出並描述每一樣物品與它們的組件,但是要忽略它們的傳統功能。例如不要寫「蠟燭」,因為「蠟燭」暗示它的照明功能;你應該寫的是「一條長型蠟製圓柱體,正中央包覆一條線」。這種中性描述能讓你把蠟燭芯當成綑綁鋼圈的工具。於是答案越來越明顯:你必須想辦法取出蠟燭芯。唯一能做到這件事的工具是鋼塊。你可以利用鋼塊的邊緣刮除蠟,然後用蠟燭芯把鋼圈綁在一起。跟沒有得到特殊指示、單純答題的受試者相比,中性描述的技巧讓受試者答對更多固定功能的問題。
訓練一個人評估問題的所有細節加上檢視自己的既定觀念,顯然可以提升解決某些頓悟型問題的能力。但是這些技巧加強的是分析,不是頓悟。使用這個方法不會出現「啊哈」時刻,但是在有需要的時候,可以把它當成好用的替代品。
練習以分析的方式解決頓悟型問題,也是運用相同的原則。我們最近做了一項研究,受試者必須在不同的日子進實驗室三次,回答大量的遠距聯想測驗題。我們發現受試者會慢慢增加分析的使用比例,減少頓悟的使用比例。回答大量高度相似的題目讓他們發展出有效的分析策略。其中一種分析策略是先幫第一個單字想幾個候選單字,然後跟第二個單字比對,剩下的再跟第三個單字比對,直到找出答案為止。受試者之所以能發現這些策略,是因為所有的問題都有相同的基本結構。所以同一種按部就班的方式適用於所有的問題。但是能解決一種題型的方式,不太可能適用於其他題型。
關鍵是:正確的訓練與經驗或許有助於了解如何解決特定類型的問題,但是無助於解決其他類型的問題,也不會教你如何觸發頓悟。
真實世界的問題沒有限制。對頓悟者來說,問題跟世界或經驗之間沒有任何界線。猶大.福克曼念高中時用物理實驗室的器材通過化學考試。牛頓看見蘋果掉下來想出萬有引力。
就連問題本身也不一定會有清楚的定義。我們在第三章介紹過九點問題,用四條以內的直線把九個點連起來,筆尖不能離開紙。九點問題需要跳脫框框才能解答,因為你必須把線超出九點圍成的正方形才可以。困難之處在於看見每排三點、一共三排組成的正方形時,你會把正方形視為問題的全部。你必須使用表面上跟問題無關的工具才能找到答案。這是頓悟者的強項,因為他們可以從任何地方跟任何事情裡汲取創意。
他們不會受限於成文或不成文的規定。他們是心智的街頭格鬥家。
訓練還有另一個限制。如前所見,頓悟通常是自然出現的。在偶然聽見一個字或看見一樣東西觸發「啊哈」時刻之前,你可能不會發現自己被問題卡住,或甚至不會發現自己有問題。猶大.福克曼突然發現腫瘤的生長仰賴血液時,他正在思考血液的替代品,而不是癌症。李察.詹姆士看到彈簧而發明玩具翻轉彈簧時,他並沒有在思考如何設計玩具。傑洛姆.斯華茲突然想出手持雷射讀碼機的時候,正在陪孩子玩。相反地,透過「頓悟訓練」學到的技巧並非自然出現:你不會檢視自己對問題的既定觀念,除非你已經知道自己有問題。如果你時時刻刻都在檢視自己的既定觀念,很快就會把自己累死。
而且,有些問題就是無法用分析思考來解決。如果要釘釘子但手邊沒有鎚子,可以用石頭代替;但是十字槽螺絲釘非用螺絲起子不可。有時候,頓悟是無可替代的工具。可惜你無法隨時從心理的工具箱裡取出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