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即道場: 玄妙人生的道理
作者 | 抱一法師/ 開示; 慧鈺/ 編 |
---|---|
出版社 | 創智文化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人生即道場: 玄妙人生的道理:崇尚自然無為的天道、秉承順其自然的天人關係、追求返璞歸真的精神氣質、修練隱逸之士的人文關懷,這是千百年來道家思想不變的文化基因,也是 |
作者 | 抱一法師/ 開示; 慧鈺/ 編 |
---|---|
出版社 | 創智文化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人生即道場: 玄妙人生的道理:崇尚自然無為的天道、秉承順其自然的天人關係、追求返璞歸真的精神氣質、修練隱逸之士的人文關懷,這是千百年來道家思想不變的文化基因,也是 |
內容簡介 崇尚自然無為的天道、秉承順其自然的天人關係、追求返璞歸真的精神氣質、修練隱逸之士的人文關懷,這是千百年來道家思想不變的文化基因,也是今人為人、處事的行動策略。 本書從深邃的道家文化中摘取精髓,從集理性與感性於一體的道家文化中找到生存的智慧,從深刻而淺顯的道家文化中找到快樂的源泉,從而明晰人生的航向、把握生存的本質,並為心靈提供滋養。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抱一法師 法號代三永,道號抱一。龍虎山天師府授籙法師,黃河道院住持道長,國家宗教局備案道士。俗名代永清,乃幼時體弱多病,幸遇仙緣,拜全真龍門派十七代高道上教下良王先師座下,賜名永清(身分證用名)。為龍門派十八代傳人。後機緣所感,禮正一道上羅下宏法師座下傳度,賜法號三永。壬辰年天師府授籙,秉承太上祖師,道不離俗,和其光同其塵。入住黃河道院以來,弘揚道法,度化有緣廣修善業,濟渡群迷。慧 鈺 居士,年輕時皈依三寶,遵守五戒,雖身不在廟宇,但日常功用一樣。時刻存善心、誠心敬信,相信果報無窮。一直以來淡泊名利、積善行德,願意跟從師父正化人心,救度世人。
產品目錄 前 言第一章 自我的認知與救贖--人順隨眾又不失真性1.瞭望世界,從認識自己開始 2.自我管理需求「三寶」 3.天性和本色就是你獨享的資本 4.順隨眾人又不失真性 5.直視自己的劣勢,發揚自己的優勢 6.自恃己能,往往走向深淵 7.知錯,承認錯,改錯,善莫大焉 8.學會了「裝傻」,你就不再是「傻瓜」 9.勝己者,天下莫能與之爭雄 第二章 生活的狀態與心態 --用平靜心看花開雲起1.舉重若輕與舉輕若重的境界 2.遠離競爭,才是最強的競爭力 3.不要將「生存」和「利益」本末倒置 4.「平常心」即是心神開闊之道 5.寵辱不驚,慣看秋月春風 6.讀懂了「生」「死」,才能活得更好 7.別讓「慾望」這個奴隸翻身做了主人 8.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9.保持戒懼之心 第三章 知識的內供與外需--詩書德學中提升氣韻1.知而不言,言者不知2.讀書可以「排毒」「養顏」 3.知識可以激盪你的潛能量 4.自大者是學識匱乏的典型 5.有儲備在先,才能後發制人 6.在實踐中找到「活知識」第四章 理想的堅守與順應--用「道」成全昨日之夢1.用追逐的腳印串聯起你的夢想 2.活在當下與憧憬未來並不相悖 3.成事不在乎立志,而在於善始善終 4.「堅持」是決定成功與失敗的臨界點 5.大象無形,信念是成功的領袖 6.「激流勇進」不如「功成身退」 7.無為者,常常大有所為 8.展露雄才需抓時機 第五章 處世的侷限與境界--紛亂世情瀟灑依舊1.禮儀之術,不可不重視的積累2.眼睛所到之處,未必都是真實的 3.放棄追究生命中的無可奈何 4.「寬容」:瀟灑了別人,也逍遙了自己 5.求回報的幫助是最低等的「善」 6.人言不可畏,一笑棄置矣 7.接納別人跟自己的不一樣 8.嘴上留神,腳下留路 9.開拓人脈,少樹敵 第六章 自然的大道與精髓--順地法合天道1.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2.後其身才能身先 3.在無序中尋找有序 4.自然法則就是生存法則 5.變通則生,固守則亡 6.強盛的前路必定是衰弱 7.有距離的「樹」才能夠生得蓬勃8.「無我」的天人融合境界 第七章 智慧的本性與悟性--智有所用「道」有所獲1.順承你無力違抗和改變的事實2.學會「外圓內方」地做人 3.助人者亦是助己4.量力慎行,知其可為而為之 5.知止而後得,不止而後失 6.善遺忘的人,才是大智慧的 7.大智若愚,顯現無用之用8.做事需要冷靜與膽識並存 第八章 心靈的感悟與超越--通透豁達養心得道1.大喜不喜,大怒不怒,方可養心 2.堅定本心,不為外事所擾3.少慾寡私,才能得心的寧靜 4.守護好心靈的原始森林 5.感悟,讓你的心田繁花似錦 6.策馬揚鞭,還心靈一片自由的藍天 7.靈魂的通達,源自於對世事的徹悟 第九章 快樂的發掘與塑造--道學中跳動的「樂」因數1.不以生累形,不以死累心 2.捨棄虛妄,身心才能跳脫紛擾 3.把「得失」放生,讓快樂留步 4.「利」字退隱時,悠然見南山 5.知足者常樂,長足者知樂 6.上善若水,用初心為快樂開源 7.以「道」作指引,體味寧靜中的愉悅
書名 / | 人生即道場: 玄妙人生的道理 |
---|---|
作者 / | 抱一法師 開示; 慧鈺 編 |
簡介 / | 人生即道場: 玄妙人生的道理:崇尚自然無為的天道、秉承順其自然的天人關係、追求返璞歸真的精神氣質、修練隱逸之士的人文關懷,這是千百年來道家思想不變的文化基因,也是 |
出版社 / | 創智文化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9684385 |
ISBN10 / | 9869684386 |
EAN / | 9789869684385 |
誠品26碼 / | 2681707337002 |
頁數 / | 352 |
開數 / | 18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級別 / | N:無 |
最佳賣點 : 生活就是道,道就是生活。日常交流要從自身所處位置出發,見機行事才能左右事態的發展。
內文 : 第一章 自我的認知與救贖——人順隨眾又不失真性
自我認識是自我意識的一部分,而且是自我意識的首要成分,更是每個人進行自我調節控制的心理基礎,自我認識包括自我感覺、自我概念、自我觀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評價。自我分析是在前三點基礎上的反思;自我評價是對自己能力、品德、行為等社會價值的評估,最能代表一個人自我認識的水準。
人只有認識自己,才能戰勝自己。但是認識了自己,還要認識眾人,並學會在隨從眾性的基礎上保持自我,這才是自我認知的根本目的。
1.瞭望世界,從認識自己開始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辯德第三十三》
【譯文】
瞭解他人的人是智慧的,瞭解自己的人才是開明的。
道學玄理
道家認為一個人的能力與智慧,不是來自於對他人的洞察和瞭解,而是來自於自我的認知,能夠瞭解他人的人是聰明的,但是能夠瞭解自己的人才算得上開明,才是真正的強者。
造物主賦予人類的不僅是發達的頭腦,健碩的身軀,還有所有動物都不具備的自我認知、自我超越的能力。人的自我概念是透過一個人對自己的描述來呈現的,有人對自己的描述是肯定的,自我價值感很高,有人似乎永遠對自己不滿意,有很多負面的評價,常常自責或貶低自己,自我概念偏低。
從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時代開始,人們就不再滿足於對自然的追問,轉而提出“認識你自己”的課題。雖然上天賦予了我們這種潛在的能力,卻很少有人能運用和發揮出來,大多數人在不自知中渡過了一生。其實古代賢者對自我的感悟,已經引領我們踏入了自我認知之門。通過幾千年的傳承,人們已經將自我認知的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1)自我認知的第一道門是我與“我”的關係。
“我是誰”這個問題,無論是在哲學領域還是宗教領域,都是需要首先做出回答的問題。如何解釋“我是誰”這個問題,決定了我們的生命是否可以更充盈。
其實我們的身體裡,有個世代相承的靈魂,它需要借助我的身體來完成一生的修為,這個靈魂就是真正的“我”。對這個靈魂的塑造和昇華,就是“我”來到人間的最大使命。
當你找到那個真正的自己時,你就會感到充滿了力量,像迷途孩子找到家一樣喜悅和安寧。在人的一生中,審視和修煉這個你,便成了你的必修課。而且這種修煉無時不在,在工作時、學習時、與朋友共處時、獨處時……
但是理想中的我與現實中的我往往存在差距,尤其當一個人感覺到自己無法達到自我認定的標準時,就會出現難過或自責的情緒。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一些人條件已經很好,卻生活得不快樂,這就是理想的我與現實的我不符的結果。他們認為自己沒有達到心底的期望,就會產生挫敗感。
理想我和真實我的差距,使人對自我概念產生了負向評價,這樣的人往往只強調自己的缺陷或過度承擔過錯中的責任,把自己放在一個犯罪者和受害者的位置上,不僅讓自己痛苦不堪,還不利於自身的發展和完善。
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在自我概念中探索自我的價值,通過以下幾種途徑來激勵自己:
①喜歡和欣賞自己。
②重視自己。
③對事物抱有積極的思考態度。
④勇於嘗試,敢於改變。
正如日本管理學界的大師稻盛和夫所言:人生就是精神實現的過程,就是讓你的靈魂經過你一生的修煉,比你剛來到世間時得到一些提升。所以正確的認識和欣賞自己,才能完成整個歷練的過程。
(2)自我認知的第二道門是“我”與他人的關係。
“利他”是每個人生活不能脫離的詞彙,無論是財富的吸引還是目標的實現。每個人的人生是否精彩,與你所遇到的每一個“他人”都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係。而什麼樣的“他人”會出現在你的世界裡,則完全取決於你的內在。因此看清你與他人關係的內在本質,才是解決你與他人關係的根本辦法。
要想瞭解如何建立與他人的聯繫,首先要知道你與他人之間的關係模式,對於自我和他人之間的關係分為四種依附類型:
①安全型:自認為有價值,對別人也是接納和信任的,並有意建立和維持與他人間的親密關係。
②焦慮型:否定自我,肯定別人,總覺得別人比自己好,需要別人的肯定才能實現自我的肯定,人際關係比較拘謹,並喜歡別人的讚美。
③逃避型:覺得自己是不受歡迎的,對於別人同樣持否定態度;對他人沒有信賴和依靠,不願意接近他人,同時也拒絕被接近。
④排除型:有正向的自我認識,自我肯定,卻拒絕別人,認為別人是不值得信任的,喜歡獨立自主,絕不依賴別人,也不喜歡有太多的自我表露。
確定了自己的類型,你自然就可以找到自己的誤區所在了。我們的目標都是朝向第一種的,後面的三種都是在某一方面背離了正確的認識標準。所以查漏補缺,找到自己的弊病,然後加以改正。
還有的人常因別人一句無關緊要的話而大動肝火,因別人一句評判和議論而懷疑自己。這都是自我認識不夠,不自信的表現。在認識自我中有一個重要的環節是不容忽視的,那就是自我反省。
人對自我的評定跟別人對自己的評定,往往有很大的不同,比如你覺得自己開放、寬容、樂於助人,可是別人眼裡你卻是個保守、愛計較的人。這個時候你會困惑,會懷疑,不知道哪一個才是真正的自己。這種情況下最需要的就是通過內省來認識自我了。
自我反省,通過自己的行為以及做過的具體事情,客觀公正地審視自己。也就是不絕對、不固執地看待自己,並多角度地觀察問題,全面瞭解事物的本來面目。具體來說,就是檢查自己的言行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欠缺。這種辦法主要是把關注點全部落在自己本身上,而絕不是停留在別人對你的評價上。如此一來,你所看到的事情就都是客觀而全面的了,你從事情背後認識的自己也將是公正的,這是自我認識的基礎,也是最常用的方法。
如果你抱怨你的配偶不夠好,你的孩子不夠優秀,你的同事不夠仗義,你就需要停下來想一想了,仔細從自己身上找找問題的所在了。因為他們不會因而轉變,也無法由你來改變,你真正能把握住的人只有你自己。一個懂得“利他”的人,會吸引一些同領域的人,這樣你本身的格局也會逐漸擴大,自由和喜悅的程度同樣會加深。當你把你的內心放大時,你就會發現,你已經慢慢進入到了你與他合一的境界,這時大愛就自然顯現了,“利他”的境界也就達成了。
(3)自我認知的第三道門是“我”與世界的關係。
在電影《功夫之王》中,有這樣一個片段,在一群人遇到了很大困難的時刻,其中李連杰所飾演的高僧只說了一句話:“去留意你的呼吸。”
其實我們與世界相處的關係,就在一呼一吸間。也許你會覺得費解,實際上,當你能進入這種無為的境界時,你與世界的連接就算真正打通了。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掌握著與世界連接的獨一無二的密碼,很多人在盲目追求中丟失了這個密碼,也就失去了與世界連接的密碼。只有當你把注意力真正轉回到自身,你才會變得富有創造性,激發出內在的力量,從而驅趕走身心的恐懼。
一部電影中有句經典的話:“當一切事情都長期一帆風順的時候,是最危險的時候。” 無論是磨難、喜悅、鮮花還是閃電,世界給予我們的永遠都是需要我們感激的,它們是我們與世界建立聯繫與和諧的通道。
道學告訴我們,每個人身上都藏著一處寶藏,找到這些寶藏,只要你打開這三道認識自我的門即可。
心靈小憩
這個世界很精彩,也很複雜,要想真正的去瞭解和欣賞這個世界,就必須先懂得認識和欣賞你自己。只有當你有了正確的自我認知和評價,你才會站在一個正確的立場去審視和建立自己與他人、與世界的關係。所以說,把一切對外界的渴望轉移到對自身認識的基礎上來吧!暸望世界,從認識自己開始!
2.自我管理需求“三寶”
【原文】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捨慈且勇,捨儉且廣,捨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道德經•第六十七章》
【譯文】
我有三件法寶:一是仁慈,二是有節制,三是不為天下先。正因為仁慈,所以在事業上能勇往直前;正因為心中有節制,所以行事才大度;正因為不為天下先,所以能在有才能的人中露出頭角。現在,假設我捨棄了仁慈,趨向勇敢,捨棄了節制(節儉),趨向廣闊,捨棄了後而趨向於先,勢必會走向衰敗。只有以仁慈的心對待,才能作戰時攻無不克,防守時固若金湯。總之,拯救你靠天,保衛你靠仁慈。
道學玄理
老子認為人類在自我管理中的道,有三條原則——慈、儉和不為天下先。
(1)“慈”,即愛心加上同情感,是實現高境界自我管理的第一個關鍵要素。慈,就是對社會和人民有慈愛之心、關懷之心、寬容之度、容人之量。
“慈”還包含柔和、愛惜之意。所以一般人總認為,慈善的人就是那些軟弱和無能的人,慈善就意味著被欺壓,是一個弱勢的群體。可是老子卻說:“慈故能勇。”人不僅不會因為慈愛而變得軟弱,反而可以變得堅強和勇敢。
因為“慈愛”是一種將自己融入到他人和社會之中的精神,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對團隊,都充滿了關懷與熱愛,是那些內心陰暗和缺乏仁愛之心的人,所不能達到的一種勇敢的境界。
曾國藩曾說:“帶兵之道,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禮。仁者,所謂欲立而立人,欲達而達人是也。待兵如子弟之心,當望其發達,望其成立,則人知恩矣。禮者,所謂無眾寡無大小無敢慢,泰而不驕也,威而不猛也。持之以敬,臨之以莊,無形無聲之際,常有凜然難犯之象,則人知威矣。守此二者,雖蠻陌之邦行也,何兵之不治哉?”
曾國藩把仁慈在管理中所起的作用講述得淋漓盡致。他認為在管理中,立威不如施恩,施恩的方法不如用仁、用禮。所謂的“仁”,就是自己要想建功立業,就必須先幫助別人建功立業;自己要想發達,就必須先幫助別人發達。對待別人的事,就像是對待自己的事一樣。
所謂的“禮”,就是無論你官大官小,對待別人都要一視同仁,不能有所偏愛和怠慢。也不自大,盛氣淩人。日常做事要恭謹有禮,威嚴而不兇暴。在無形中,保持凜然難犯的姿態。如果能夠做到這兩點,即使是再難管理的人也能夠管理好,這正驗證了老子所提倡的“慈故能勇”的道理。
(2)“儉”的內涵有二層,一是節儉、吝惜;二是收斂、克制。
老子說:“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以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意思是說,在管理人民,遵循天道時,沒有什麼比節儉更好的辦法了。
諸葛亮一生為了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曾教育兒子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意思是道德高尚的人,通過內心寧靜來涵養其心靈,通過節儉以培養其品德。如果不能排除慾望的驅使,就不能純潔心靈,如果不能排除心中的利慾,就不能樹立遠大志向。凡是有德行的人,必定是儉樸的,因為儉樸的人功利心都少。
為官的人懂得勤儉,就不會貪圖不義之財,就會公正主事,普通人懂得勤儉,就會持身謹慎,不會為攫取錢財而作奸犯科。所以,我們應以諸葛亮的“儉以養德”為警醒,時刻反省自己的行為,保持樸素節儉的美德,才能達到寧靜致遠的人生境界。
老子還說:“儉故能廣。”節儉,才是長保富裕之道,對個人是如此,對家庭是如此,對一個國家更是如此。
晉
武帝統一全國後,不思進取,沉湎於奢華享樂之中,朝中的大臣也參與到這種風氣中,紛紛把闊氣、排場看作一件重要的事。當時任散騎侍郎的石崇,他沒有後將軍王愷的權勢大,卻硬要與王愷比比錢財的多寡,晉武帝知道後,不但不加制止,反而縱容這種攀比的虛榮作風。所以石崇和王愷都開始大肆搜刮民財,過著窮奢極慾的生活。在這種奢靡成風的社會狀況下,國家很快就滅亡了。
“儉”所包含的克制,根本意義在於把所有的力量用在刀刃上,《易經》中有“治人事天,莫若嗇”,這裡的“嗇”與“儉”是相同的含義。是要求人們不僅要節約人力、物力,還要聚斂精神,積蓄能量,等待時機。
(3)“不敢為天下先”,也有二層涵義,一是不爭、謙讓;二是退守、居下。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不敢為天下先”的核心意義就是“處下”和“不爭”。只要精神上得到充足,即使沒有多少財富和名利,也應該是幸福的。而精神上得到滿足的前提就是不爭和低調。即使你認為自己有滿腹的才華,也要學會藏拙,這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手段,也是能量的內斂,在沉默中把事情做精彩。低調不是安貧樂道,更不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而是一種在更高追求中保持住謙遜的心。
另外“不敢為天下先”,還指管理者應當勇於承擔更多的責任,不先享受快樂,應常常把自己的利益擺在別人的後面,做到先憂後樂。老子所說的“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講的就是這個道理。高明的領導者甘願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群眾後面。能把自己的利益置之度外的人,才能最終保存住自己的利益。
徐
達生於一戶農家,兒時曾與朱元璋一起放牛。在其戎馬一生中,他有勇有謀,用兵持重,為開創明朝立下赫赫戰功,是歷史上著名的謀將帥才,他本人也深得朱元璋的信賴和寵愛。
徐達雖戰功卓著,卻從不居功自傲。出征歸來後,依然回到家中過著低調而儉樸的生活。
朱元璋深為感動,賜予他一塊沙洲,但由於那片沙洲處在農民水路的必經之地,徐達的家臣開始以此擅謀私利。徐達發現後,毅然將此地上繳官府。
徐達病逝後,朱元璋為之悲慟不已,追封其為中山王,並將他的肖像陳列於功臣廟中的第一位,稱他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
徐達不居功自傲,“不敢為天下先”的個人修養,不僅保全了自己,也留得了身後的美名。可見不爭功,不見得不得功,而總是“敢為天下先”的爭名奪利者,最終往往以失敗收場。
所以說成大事者,必定是先靜觀其變,在水到渠成之時才果斷出擊。而那些凡事爭先者,總是耐不住性子,在成事之前就盲目採取行動,結果往往撞得頭破血流。
心靈小憩
老子總結,“三寶”中的這個“慈”最為重要,是“寶中之寶”。慈愛永遠是最偉大的力量。“儉”是人類最美好的品德,是珍惜所有,和感激所有最直接的體現,“不敢為天下先”則是建立在前兩種品德之上的,是一種昇華。當你擁有了這“三寶”,當你能夠用“三寶”來塑造自己,那也必定是無人可敵。
3.天性和本色就是你獨享的資本
【原文】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莊子•逍遙遊》
【譯文】
可是彭祖到如今還是以長壽而聞名於世,人們與他攀比,豈不可悲可歎嗎?
道學玄理
道家認為,每個人都是這個世界上一個全新的人,從開天闢地到今天,沒有哪個人完全和你一樣,將來也絕不會有另一個人完完全全跟你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獨有的本色。每一位成功者都堅持了自己的本色,並把它們發揮得淋漓盡致。
愛默生說過:“每個人在他的教育過程當中,一定會在某個時期發現,羡慕就是無知,模仿就是自殺。不論好壞,他都必須保持自己的本色。雖然廣袤的宇宙之間全是美好的東西,但除非他耕耘那一塊屬於自己的土地,否則他絕不會有好收成。他所有的能力是自然界的一種新能力,除他之外沒有人知道他能做些什麼,他能知道些什麼,而這些都必須靠他自己去嘗試求取。” 讓自己擁有幸福的關鍵,是要自己喜歡自己。在某種意義上說,自己喜歡自己的程度等同於自我價值的認可度,等到你發現並堅守了自己的本真,你就是最幸福的,也是最富有的。只有喜歡自己,才會設立自我理想、注重自我形象、實現自我價值,從而積極地面對生活中所有的嚴酷考驗。
所以不論好壞,你的本色就是你的土地。要想獲得成功,就必須耕作好那一塊屬於你的田地。只有認識了自己才華,選擇了自己本色,才能自在地發揮自己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