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轉的東亞史 1: 非中國視角的東南 吳越與江淮篇 | 誠品線上

逆轉的東亞史 1: 非中國視角的東南 吳越與江淮篇

作者 劉仲敬
出版社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逆轉的東亞史 1: 非中國視角的東南 吳越與江淮篇:你的東南,我的吳越與江淮——以「吳越」、「江淮」兩支民族為中心,探討其民族建構與歷史演變打破大一統的中國框架,徹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你的東南,我的吳越與江淮—— 以「吳越」、「江淮」兩支民族為中心,探討其民族建構與歷史演變 打破大一統的中國框架,徹底顛覆你對中國史的既有認知 ★ ◎中國講究禮樂而弱不禁風,百越民族斷髮紋身、割臂為盟才是真男人? ◎吳王夫差、越王勾踐打得你死我活,但其實吳越兩國一家親? ◎赤壁之戰不是內戰,而是「中國」與「吳越」之間的國際戰爭? ◎宋、齊、梁三國其實就像中華民國,只是前者入侵江南、後者占據台灣? ◎三武滅佛,其實是中央政府以消滅佛教信仰之名,行搶奪寺廟財富之實? ◎宋明以來,士大夫階層不只收割佛教資源,還扭曲東亞歷史的真相? ◎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竟出身自「淮軍」,曾親自領軍對抗太平天國? ★ ■以民族為核心,重新認識東亞史! 要想認識吳越民族千年史,就得從「東南亞」談起! 在一般讀者的認知裡,吳越地區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但在文化人類學上,中古時期以前的吳越其實具有強烈的東南亞屬性。若從考古學和人類學角度來看「東南亞」,是指從長江以南、一直往南延伸到今日的東南亞,並且包括台灣在內的廣大範圍。 劉仲敬指出,吳越民族和江淮民族最初都是發跡自今日的東南亞,沿著東亞海岸線一路北上,最後抵達、定居在長江下游一帶,並且分別在先秦時期分別建立了吳國與越國。 不同於「中國」的雅言和束髮帶冠,吳越兩國說古越語、行斷髮紋身。《淮南子˙齊俗訓》就有記載吳越習俗與中國的不同:「胡人用頭骨盛酒發誓、中國歃血為盟,吳越割臂為盟」,在在顯示出吳越文化和中國文化在本質上的差異。其實,吳越民族那種在自己身上割出傷痕的習俗,至今仍經常見於印尼的加里曼丹,足見古代吳越文化反而更接近東南亞文化。 ■吳越兩國的文化本質與「中國」大不相同! 所謂的三國時期,原來是中國與吳越之間的「國際」戰爭! 為什麼說吳越與中國的戰爭不是內戰,而是國際戰爭?《三國志˙孫策傳》記載:「中國方亂,以吳越之眾、三江之固,足以觀成敗,公等善相吾弟。」從孫策的這份遺囑中可知,吳越和中國是不同且互相對立的國家。 劉仲敬巧妙比喻,這就像諾曼貴族和撒克遜豪族的聯盟形成了英格蘭王國的基石,並且在英法百年戰爭中形成一股英格蘭民族意識——換句話說,「吳越民族主義」正是在對抗「中國」曹魏的戰爭中被形塑出來的。 東晉政權與後來宋、齊、梁政權的「偏安江南」之說,其實是從中國史角度而言,這些政權聲稱繼承了漢魏以來的「中國」法統,變成東亞的「江東拜占庭」(以東羅馬帝國為喻),但不論在意識形態或實際利益上,這些「江東拜占庭」政權都和本地的吳越豪族發生利益衝突,這種現象可以解釋為「中國帝國主義對決吳越民族主義」。結果是,後來取代梁的陳,便是由吳越豪族所建立的本土政權。而這些「偏安政權」最終被席捲而來的內亞勢力所淹沒! ■佛教不只是信仰團體,實際上是富可敵國的「跨國組織」 宋的統治政策使得百越武士轉型成士大夫,順勢接收佛教財產! 中古時期,佛教不只是信仰教團,更是含有政治、貿易、金融等功能的「跨國組織」。舉例來說,中國史書提及的「東海外越」,乃是舉著佛教旗幟,經營「日本-吳越-東南亞」海上貿易的商業群體,在當時享有免稅和貿易特權。此外,接受信徒捐獻的寺院(包括著名的投身佛寺的梁武帝)不但不須服徭役,還可以擁有土地和私產,變得富可敵國,也難怪歷史上發生了「三武滅佛」(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事件。 宋帝國的強幹弱枝政策加速了吳越的「士大夫化」,讓原本尚武的百越武士,逐漸變成崇文的士大夫。而透過國家力量的介入,原本屬於佛教寺院的資源和技術也逐漸被士大夫給接收。不過,士大夫收割了佛教寺廟的財產,卻搶不到吳越海商的財富。早從秦漢開始,所謂的「東海外越」就一直雄霸海上,因國際貿易而富甲一方,可謂「東方威尼斯人」。由於無法收編,宋、明帝國乾脆直接把他們打為「海盜倭寇」,並加以取締;直到蒙古、清帝國時期,其寬鬆的統治反而為這群吳越「海盜」迎來貿易盛世。 清帝國瓦解後,由北洋政府主政的民國本質上是鬆散聯邦性質的政權。直系軍閥孫傳芳入主吳越地區,並且以吳越南北兩省──浙江、江蘇為核心,加上周邊的江西、安徽、福建三省,籌組了具有軍事性質的「五省聯盟」。到了北伐戰爭期間,吳越士紳棄孫傳芳而選擇蔣介石,儼然是在政治上押錯了寶,他們必須支付軍餉協助蔣介石攻打黔系、桂系軍閥;劉仲敬指出,被國民黨津津樂道的「黃金十年」(一九三○年代),其實是由吳越地區的財富所支撐起來,而吳越資本家正是其中的冤大頭! ■早在吳越之前,對抗中國的是驍勇善戰又懂經商的江淮民族 清帝國時期,集結仕紳力量的淮軍反過來相助,對抗太平軍! 和吳越民族一樣,江淮民族同樣來自東南亞,不過卻遷徙到了更北邊的江淮地區(長江以北、淮水以南)。就像北方的「中國」諸邦將吳越民族視為「百越」一樣,江淮民族也被「中國」視為沒有禮樂的野蠻「東夷」。但事實上,「東夷」以仁義著稱,例如「東方亞瑟王」徐偃王,就以仁義治國,領導江淮民族對抗「中國」。 江淮在地理位置上,位於內亞、東亞、東南亞三方勢力的交會處,是東南亞民族對抗東亞勢力的最前線,使得當地戰爭頻仍;直到漢帝國征服並設置郡縣,江淮「對抗中國灘頭堡」的地位才逐漸讓給吳越。 到了中古時期,揚州發展成為一座「煙花三月下揚州」的國際大都市,它是連結東北亞、東亞、東南亞乃至內亞(包括透過長江水運)的交通樞紐,來自各地的貨品、僧侶、使者和商人(日本人、阿拉伯人、粟特人)在此集中,江淮的重要性也再次提升,使它日後能和吳越地區分庭抗禮數百年。 清帝國後期發生太平天國之亂,滿洲朝廷的八旗軍無法阻擋太平軍猛烈的攻勢。此時,江淮在地豪族李鴻章及其愛將劉銘傳(後來擔任台灣首任巡撫)率領淮軍,協助平亂,讓清帝國的統治得以延續,足見江淮民族對東亞歷史的深遠影響。 ■根據民族發明學理論,重新解釋大一統的東亞史 東亞會再次迎來千年以前的「諸夏國際體系」嗎? 本書是劉仲敬「逆轉的東亞史」系列作品之一,從吳越、江淮民族的起源談起,以時間為經、空間為緯,跳脫傳統的中國框架,建構專屬吳越、江淮民族的歷史。 劉仲敬以「民族」為核心,重新解釋大一統的東亞帝國歷史,從而挑戰梁啟超當年發明的「中華民族」概念及以此為基礎的中國歷史建構。他指出,如果你堅持認為有所謂的「中華民族」,那就像堅持在今日建立一支「歐洲民族」一樣,充滿矛盾。他認為,歐洲民族國家的歷史和演化邏輯,已為本世紀和未來的東亞大陸提供了一個相當明確的答案。那麼,東亞會再次迎來諸夏體系嗎?不論未來如何發展,一部逆轉的東亞史依舊值得讀者深思。 =================================== 劉仲敬‧民族發明學講稿系列 【民族發明學的世界史】 《叛逆的巴爾幹:從希臘主義的解體到斯拉夫主義的崩潰》 《歐洲的感性邊疆:德意志語言民族主義如何抵制法蘭西理性主義》 《中東的裂痕:泛阿拉伯主義的流產和大英帝國的遺產》 【民族發明學的諸夏史】 《逆轉的東亞史(1):非中國視角的東南(吳越與江淮篇)》 《逆轉的東亞史(2):非中國視角的西南(巴蜀、滇與夜郎篇)》 《逆轉的東亞史(3):非中國視角的華北(晉、燕、齊篇)》 《逆轉的東亞史(4):非中國視角的上海(上海自由市篇)》 《逆轉的東亞史(5):非中國視角的東北(滿洲國篇)》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劉仲敬劉仲敬長於新疆,而獨以川人自屬。嘗操宋慈故業,而自授史學。刀下閱屍,筆下著史。以其獨特的理論體系,致力於用憲制演化的角度研究歷史,並投入民族發明的推廣。他在大眾史學及網路場域擁有巨大影響力,其學說被支持者稱為「阿姨學」。現為旅居美國的自由作家。最新著作為「民族發明學的世界史」系列作(《叛逆的巴爾幹》、《歐洲的感性邊疆》、《中東的裂痕》),此系列透過劉仲敬獨特的民族建構理論,深入分析中歐、東歐、巴爾幹以及中東等地區,是如何從帝國或封建王國的體系演化成近代的民族國家。另外,尚著有「近代史的墮落」系列作(《晚清北洋卷》、《國共卷》、《民國文人卷》),此系列透過近代東亞地區重要歷史人物之生平,闡述東亞文明的歷史特性;《經與史》、《遠東的線索》為重新解釋內亞和東亞古代歷史關聯性、解釋中國近現代史格局與演變的經典作品;《文明更迭的源代碼》則是關於「阿姨學」的思想脈絡、及對世界各種文明和歷史的探討。除了著作等身,劉仲敬還譯有大衛.休謨(David Hume)的《英國史》、湯瑪士.麥考萊(Thomas Babington Macaulay)的《麥考萊英國史》等西方歷史學經典作品。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吳越篇 第一章 東南亞原住民與內亞殖民者 來自東南亞的古老民族/越:驍勇善戰的百越武士/吳:中國化的百越民族/從英勇的戰士到嬴弱的士大夫 第二章 愛國主義與帝國主義的鬥爭 秦始皇的軍事殖民統治/越君:來自山林的百越酋長/東海外越:既是商人又是海盜/宗教信仰與武裝力量的結合/鹽商糜家的背叛,導致關羽敗走麥城/中國和吳越的二元對立 第三章 拜占庭主義統治時期的吳越土豪與國際關係 帝國基石:吳越豪族的政治結盟/濱海系天師道與佛教的傳播/占據吳越的「江東拜占庭」政權/南陳:吳越本土豪族的勝利/內亞帝國的再征服 第四章 從中世到近世 江南王氣三百年,只是氣數已盡……/提供跨國金融服務、促進商業貿易的佛教組織/佛教作為各方勢力的對話基礎/紡織術和雕版印刷術的傳播/錢王與吳越國/吳越-朝鮮-日本:微妙的三國外交體系 第五章 寺院的衰退和士大夫的興起 飄洋過海來到東亞的吳越佛教/佛教之外,尚有道教與基督教/種稻、拓荒、造橋/朝廷刻意打壓宗教團體 第六章 內亞衰微時代的士大夫與海盜貿易者 收割佛教遺產的士大夫階級/岳飛必須死?/韓世忠的西軍日漸衰弱,岳飛的雜牌軍又靠不住……/新興的伊斯蘭網絡取代舊有的佛教體系/蒙古帝國的寬鬆統治/明帝國的高壓統治 第七章 哥倫布時代的條約體系與諸夏聯盟 官僚帝國對吳越自發秩序的破壞/清帝國與大英帝國/東南互保:吳越民族資產階級的成形/中國主義者 VS. 泛亞主義者/從孫傳芳的「五省聯盟」到蔣介石的「黃金十年」 第八章 諸夏聯盟的滅亡與反恐戰爭的開始 吳越知識分子的「江東拜占庭」舊夢/野心不大的軍閥:孫傳芳/蔣介石與汪精衛/吳越民族的復興仍然遙不可及? 江淮篇 第九章 內亞、東亞和東南亞的交叉路口 另一支來自東南亞的古老民族/東方亞瑟王:徐偃王/吳楚七國之亂是楚漢相爭的延續?/東亞與東南亞的邊界/侯景的崛起 第十章 邦國與帝國 內亞輸液管道的中斷/北齊派系內鬥,最終導致亡國/北齊末代君主:高緯/六朝古都「建康」的毀滅/「煙花三月下揚州」:揚州成為國際大都市 第十一章 內亞衰微時代 吳國=台灣,南唐=中華民國?/從「寫實畫」到「寫意畫」/明帝國統治下,江淮社會全面衰退/淮軍:李鴻章與劉銘傳/江淮民族的黯淡未來?

商品規格

書名 / 逆轉的東亞史 1: 非中國視角的東南 吳越與江淮篇
作者 / 劉仲敬
簡介 / 逆轉的東亞史 1: 非中國視角的東南 吳越與江淮篇:你的東南,我的吳越與江淮——以「吳越」、「江淮」兩支民族為中心,探討其民族建構與歷史演變打破大一統的中國框架,徹
出版社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5524395
ISBN10 / 9865524392
EAN / 9789865524395
誠品26碼 / 2681974743001
頁數 / 352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4.5X21.3X2.1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一章 東南亞原住民與內亞殖民者〉

吳越民族是百越諸民族當中最靠北方的第一個在歷史上沒有發生過人口滅絕的族群。這跟揚子江這條天然邊境有關。可以說,屬於東南亞血統的居民,它的實際北部邊界是遠遠超過了揚子江的。但是揚子江實際上是一條人口滅絕線:在揚子江以北的江淮、荊楚和巴蜀在歷史上都曾經發生過人口滅絕,而且人口滅絕的原因都跟中國或東亞帝國有關;而揚子江以南的吳越、贛越、荊楚雖然跟他們江北的親戚從血統上和起源上來講都是東南亞來源的,但是他們的人口連續性得到了較好的保存,所謂較好的保存就是沒有發生真正意義上的人口替換。

吳越的先民在大概距今一萬五千年以前已經居住在這個地方。他們經歷過的規模最大的人口滅絕,沒有超過蒙古帝國末年和太平天國粵軍戰爭時期這兩次大規模的人口減少。這兩次人口減少,按照吳越本地的標準來看也已經算是相當的嚴重,但是都遠遠沒有使人口比例降低到原來的三分之一以下,以至於原有的血統傳遞都會發生問題,新的居民可能是跟原有居民的血統關係很小的或者是根本沒有關係的外來者這樣的情況出現。

這是東南亞地區和東亞地區最根本性的不同。東亞地區,就是殷商故地,從東方的曲阜到西方的鳳翔、從北方的拒馬河到南方的荊山這一塊地方,是全世界文明當中人口替換發生得最頻繁的地方;而揚子江以南的東南亞各地是雖然一再發生殖民和被殖民、但是人口替換卻始終沒有發生的地區。這就是為什麼今天所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歷史的深層是很難劃為同一個地區的原因。僅僅是一條揚子江劃分的東南亞地區和東亞地區,它們在歷史上,從人種結構上,從命運的最深處,就有著兩種完全不同的命運。而滿洲人和蒙古人的殖民則一直是對東亞地區和東南亞地區區別對待的,內亞殖民者用兩種不同的殖民手段對待東亞和東南亞的各個省區。

這一切的歷史都可以追溯到距今一萬五千年以前。在舊石器時代從莫維斯線以西的非洲和西亞出發、沿著印度和馬來海岸向東向北移動的這些原始居民,在有些書籍上被稱之為南蒙古利亞人種,在另一些書籍上被稱為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在另一些更近代的書籍上則被稱之為南島或馬來人種。實際上這些稱呼沒有一個能夠涵蓋全部,它們只是代表了這個巨大的人類洪流當中在某些歷史時期特別顯眼的某些支系。

一萬五千年以前的地理形勢跟現在不一樣,那是一個海退時期,就是說當時的海平面比現在的海平面低一百五十公尺。日本西南部和黃海、東海的大陸架隔得非常之近,幾乎是一水之隔,因此從印尼、越南、吳越到九州這一線基本上是暢通無阻,航行距離跟現在的渤海海峽和蓬萊群島差不多,難度也差不多。這就是為什麼古代的百越先民能夠用他們的跟近代波利尼西亞人水準差不多的航海技術沿著海岸線一直遷徙到日本西南部、最終創立了包括繩紋文化在內的東南亞系的眾多古文化的主要原因。吳越文化是位於它們的中間線,大致上是遠東海岸的一個地理中心,在越南和日本之間的一個地理中心。由於洋流和海風的緣故,從這裡出發的船隻到越南和日本西南部是比較容易的;去其他地方,比如說去閩越、南粵和臺灣,就要困難得多。

這一點,由於海洋的洋流和風向是長期以來維持穩定,不受政治形勢變化的影響,所以直到中古時期,你仍然可以通過海船失事的漂流路線來推測當地的自然洋流。像兩位著名人物,一位是鑒真和尚,一位是阿倍仲麻呂,他們從吳越的明州出海以後,都曾經遇見過風暴,使船隻失控,無法自己控制方向。本來是準備在日本和吳越之間來往的,結果兩人都被吹到了安南,也就是今天的越南。這就說明,越南、吳越、日本西部之間的洋流和風向是自然連接的。但是如果要在東冶港登陸,在閩江口登陸,或者要越過臺灣海峽,或者在珠江口登陸,那你就需要有一點點航海技術。你的控制風向和洋流的能力不能夠被自然天象破壞。如果一切都被破壞了、你只能聽天由命的話,那麼你不是向北漂到日本就是向南漂到越南。

這也就是為什麼一萬五千年以前舊石器時代的考古遺址當中,儘管整個遠東海岸當時都是屬於東南亞文化區,但是吳越的遺址大體上講跟前繩紋文化的日本和前東山文化的越南最為相似。而閩越呢,閩越人的文化跟蘇門答臘東部最為相似。南粵人的文化跟馬來半島最為相似。臺灣人的文化跟九州南部和今天美拉尼西亞諸群島最為相似。這四個分支其實都是印度-馬來人種和東南亞文化區的細分。它們可以分成四個不同的系統:日本-吳越-越南系統,閩越-蘇門答臘系統,南粵-馬來系統,臺灣-南九州-太平洋群島系統。

從距今一萬五千年到距今一萬年左右,海退期轉為海進期。海平面不但前進了,而且超過了今天的最高點。於是在這個海進期,今天的海岸線變得支離破碎了。今天吳越所在的地方,太湖平原大部分被淹沒在海平面之下,浙東的群山變成了一系列群島。浙東的許多小盆地,有的變成了鹹水湖,有的變成了淡水湖。今天的吳越變成了一個大部分淹沒在海平面下、只有一部分骨架支離破碎地留在海面上的群島。在這個時期,吳越在地理上變成了一個孤絕的體系。我們所謂的吳越人在人種上形成,也就是在這個時期,因為它經歷了遺傳學家所謂的漂變,形成了一個相對孤立的遺傳孤島。這個孤島維持的時間至少有三千年之久。在討論其他地方——特別是討論東亞沼澤地帶的時候,談論人種是沒有意義的,因為這個地方的人種是更換非常頻繁的;但是在另外一些人種相對穩定的地方,談論人種就有一定的意義了。

「百越」這個詞其實是內亞殖民者在征服東亞以後對他們難以征服和殖民的東南亞各前哨國家的一個統稱。也就是說,他們接觸這些印度-馬來系的各民族的時候,能接觸到的那一部分或者受他們影響和相互影響的那一部分,他們就把它籠統地稱之為百越了,接觸不到的那一部分就沒有名字了。其實這些人跟他們當時還接觸不到的印尼的、印度泰米爾的、馬來的各居民相似性是非常大的,也就是大同小異的。東亞和東南亞從距今八千年歷史開始以來的基本綱要就是,內亞殖民者分道入侵和殖民東北亞、東亞和東南亞,然後在東亞站住腳跟以後又對東南亞進行次級殖民。

在吳越是一個群島的距今一萬年以前的這個時期,歷史已經留下了很多證據。這些證據包括,他們使用的建築物是整個印度-馬來文化區共有的,就是那種今天在湘西還殘存的竹制的高樓。他們也像整個東南亞文化區一樣普遍使用耳栓。他們已經掌握了很多比較高級的木工技術,還學會了使用和種植原始的前水稻——後來形成我們今天所謂的水稻的某些植物。這些植物最早的發源地是在孟加拉、緬甸、印度東南部還是在遠東海岸,是意義不大的。正如越王勾踐所說的那樣,依山傍水、使用輕舟交通的越人像海爾達爾(Thor Heyerdahl)所發現的近代波利尼西亞人那樣,是非常通暢的。幾百年之內,最初的發明就可以容易地被普及開來。他們的聚落是小群體的聚落,祭司團體掌握了相當大的權力。好勇鬥狠的武士跟祭司分享權力,但是規模都不大。他們的特點是小邦,沒有形成軍國主義的大國。群島式的、半島式的地理形勢也不容許他們這麼做。

這時,歷史進入第三個時期,海平面再度後退了。還沒有後退到今天我們所見的狀態,但是到距今八千年到五千年之間,海平面重新下降了,吳越在歷史的黎明變成了一塊具有連貫性的土地。原先的群島居民隨著海平面後退,出現了一連串沖積平原和沼澤地,包括太湖平原和今天浙江境內的許多小的盆地。這些小的盆地漸漸變成沼澤地以後,就變成可開發和利用的地方,可以在排水以後變成高產的稻田。因此這一個時期是吳越人口迅速增加、藝術造詣和跟休閒相聯繫的其他文化特徵不斷發展的時期。著名的河姆渡遺址和跨湖橋遺址就是在這一時期出現的。它們跟東亞的仰紹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相比起來的話,可以看出,東南亞文化的財富和藝術造詣是遠遠超出東亞的。

(摘自第一章 東南亞原住民與內亞殖民者)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你的東南,我的吳越與江淮——
以「吳越」、「江淮」兩支民族為中心,探討其民族建構與歷史演變
打破大一統的中國框架,徹底顛覆你對中國史的既有認知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