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的山谷: 中亞, 小國政治的悲劇 | 誠品線上

Restless Valley: Revolution, Murder, and Intrigue in the Heart of Central Asia

作者 Philip Shishkin
出版社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不安的山谷: 中亞, 小國政治的悲劇:這裡是李白的故鄉,古絲綢之路,中國推行「一帶一路」的核心所在;這裡資源豐富、商機無限,但卻又政治詭譎,種族衝突不斷——這裡是中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這裡是李白的故鄉,古絲綢之路,中國推行「一帶一路」的核心所在;這裡資源豐富、商機無限,但卻又政治詭譎,種族衝突不斷——這裡是中亞,一個謎般的地帶。複雜的強權角力地中亞,游牧民族千百年來或逐水草而居、或往來古絲綢之路行商,守護著橫跨歐亞大陸的通道。十九世紀俄羅斯帝國征服中亞,百年後其影響力依然留存在此;二十一世紀反恐戰爭興起,美國在中亞建立多處軍事基地,插手進入此區。而中國推廣經濟合作,看準中亞的資源與市場。在大國政治博弈之下,中亞小國發展陷入困境,面臨政府獨裁貪腐、種族衝突、經濟蕭條,基礎建設停滯的混亂局面。鮮為人知的真實中亞從阿富汗北境的罌粟田到種族衝突不斷的中亞火藥庫費爾干納山谷,《華爾街日報》資深記者席斯金遍訪中亞各國的權貴與百姓,實地報導,在《不安的山谷》書中重現近代中亞最戲劇性的事件。從二○○五年吉爾吉斯的「鬱金香革命」開始,追蹤烏茲別克的大屠殺事件,並探索從中亞直通歐洲大陸的海洛因走私公路上的人事物,真實呈現鮮為人知的真實中亞。革命與陰謀、謀殺與黑幫,在中亞小國相互伴隨;激進伊斯蘭教、結構性貪婪、毒品走私、以及獨裁統治,見證中亞國家的複雜情況。走上這黑色舞台的是充滿傳奇色彩的英雄與惡棍,以及努力求生存的真正百姓。戲劇性的報導傑作 資深採訪記者席斯金以傑出、幽默的文筆、戲劇性的敘述能力,完成其報導傑作《不安的山谷》。想要瞭解中亞地區社會或是對二十一世紀地緣政治有興趣的讀者,本書是難得的入門書,得以瞭解造成中亞地區動亂的深層原因,從而預測歐亞大陸通道區域許多可能的未來。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席斯金的作品讀來猶似小說,但卻是扎實的報導之作。中亞地區終於得到應有的關注和對待。」--《荒謬斯坦國》作者/Gary Shteyngart 「席斯金透過第一手體驗、訪談,以及公眾紀錄,栩栩如生地發掘出足以改編成電影的中亞實際景況。一部極為吸引人的揭露報導之作。」--Publishers Weekly 「局外人罕有機會能像席斯金這樣如此深入體驗吉爾吉斯和烏茲別克。席金斯之筆帶領讀者身歷其境踏入這些國家近代歷史中的各個騷亂時刻。」--Foreign Affairs 「報導節奏緊湊、情節糾葛、極富人性意味……《不安的山谷》書中人物令人難忘,各篇章充滿說服力,且情節極具意像,讀來猶如小說般精彩。」--Asian Review of Books 「《不安的山谷》是一本罕見之書:資訊量大,節奏快,但顯然很貼心。作者成功地捕捉和描繪此區域的複雜的權力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對該區域的影響。對不熟悉中亞的人而言,《不安的山谷》是完美的閱讀起點。」--倫敦政經學院書評 「美國白宮將中亞地處偏遠的那些國家稱為『斯坦諸國』,那裡至今仍舊宛如一個失落的世界。可是這些舊蘇聯的共和國幾乎都無法迅速擺脫從古至今的各種災禍:激進伊斯蘭教、世俗的貪婪、蓬勃發展的海洛因交易、內戰、革命,以及從未間斷的獨裁統治。再加上美國國防部渴望找到一個對抗塔利班的軍事集結地,結果便造就出一個黑暗的渾沌亂局。菲利普‧席斯金以傑出的文筆照亮這個故事。無論是好奇的觀光客,或二十一世紀地緣政治的學生,沒有一本比本書更好的指南。」 --《黑土》作者/Andrew Meier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菲利浦.席斯金 Philip Shishkin專業記者。任職《華爾街日報》全球特派通訊記者長達十年,報導範圍涵蓋世界各地。他曾在伊拉克派系內戰時期,擔任華爾街日報駐巴格達辦公室主管,席斯金的報導同時關注於土耳其、阿富汗、巴爾幹半島、中亞及歐美地。文章發表於《新聞週刊》、《外交政策》、《世界事務雙月刊》、路透社以及彭博社等媒體。目前定居北京,為自由作家,也是亞洲協會(Asia Society)會員。■譯者簡介吳緯疆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自由譯者。譯有《旅行的異義》、《成為黃種人》、《自戀時代》、《設計解剖全書》、《時尚的力量》、《地球與人》等書。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編序前言 第一章 鬱金香革命第二章 海洛因公路第三章 大屠殺悲歌第四章 黑暗的歲月第五章 無盡革命地第六章 未解的謎團第七章 不安的山谷 第八章 我們的王八蛋?結語 家族關係附註 致謝

商品規格

書名 / 不安的山谷: 中亞, 小國政治的悲劇
作者 / Philip Shishkin
簡介 / 不安的山谷: 中亞, 小國政治的悲劇:這裡是李白的故鄉,古絲綢之路,中國推行「一帶一路」的核心所在;這裡資源豐富、商機無限,但卻又政治詭譎,種族衝突不斷——這裡是中
出版社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5842574
ISBN10 / 9865842572
EAN / 9789865842574
誠品26碼 / 2681129636004
頁數 / 368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6X23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中文版編序

《不安的山谷:中亞,小國政治的悲劇》書名中有兩個地理名詞「中亞」和「不安的山谷」。這兩個地理區域到底在哪裡?與本書的內容有多密切呢?為了讓讀者更容易進入本書情境,並獲得更多閱讀樂趣,在此先略為介紹這兩個地理名詞及其簡史。

「中亞」一詞最早由德國地理、自然學家亞歷山大‧馮‧洪堡 在一八四三年提出。他將「中亞」(Zentral-Asien)的範圍定為「西起裏海周邊、東抵興安嶺、南由喜馬拉雅山、北到阿爾泰山」的區域。這是洪堡在實地探險時據自然地理所作之劃分,當時統領該區域的列強正是邀請洪堡組探險團的俄羅斯帝國。該「中亞」定義被當時學者接受,成為歐洲早期中亞學的基礎;不過日後中亞的範圍與其依據歷經多次修改。聯合國科教文組織 在二十世紀末期擴充「中亞」(Central Asia)區域的範圍,將蒙古、西藏、伊朗北部、阿富汗、巴基斯坦的西北部和中部、印度北部、喀什米爾高原、俄國中東部的南方區域,以及從蘇聯獨立出來的五個共和國也都包括在內。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擴大中亞範圍的根據則是以當地氣候和風俗為主。

俄羅斯在十九世紀以後也有幾個中亞的定義:兩個廣義的「中亞」(Middle Asia及Central Asia)指的是所有亞洲中部地區、或是由俄羅斯統治的非斯拉夫民族所居住的亞洲中部地區,這個中亞是以地理區域來劃分中亞;狹義的中亞則是蘇聯官方以行政區域為基礎成立的俄屬中亞四國:吉爾吉斯、烏茲別克、塔吉克、土庫曼。二〇〇一年,上述中亞四國的領導人宣布哈薩克也屬於亞洲中部地區的國家。從此以後,「中亞五國」就成為讀者最常見到關於中亞的名詞。同時,這五國名字的最後皆有一個「斯坦」(-stan),所以也常有人將中亞五國稱為「斯坦五國」。

「中亞」看來是由一個由歐洲創造及使用的詞,形成的時間也短,因此東亞地區使用「中亞」一詞的時間更短。那麼在東亞地區或中國古籍在十九世紀之前提到這個區域時,比較常用哪幾個詞呢?翻開史書,比較常見到描寫該區域的名詞有:荒服、西域和回部。

中國在十九世紀中葉之前談及中國以西的區域時,漢唐時期主要使用「西域」一詞,所以一般讀者會直覺想到西域地方。但是中國到底是從何時開始與此區域往來,目前仍無定論,還待各方專家持續研究。但可確定的是在張騫通西域之前,中原地區已與西域有往來或以物易物的活動。一九七六年,中國考古學者在河南安陽小崗村殷墟挖出商代後期武丁配偶婦好之墓,墓內發現四十多塊和闐玉,產自昆侖山北麓的于闐國,當時是公元前十二世紀的商末時期。

在周代時期,西方邊遠地帶稱為「荒服」 (今甘肅東部與寧夏一帶),也是犬戎活躍之區。犬戎定期向周王室進貢方物特產。但在周穆王姬滿(在位時間為公元前九七六年至九二二年)在位第十二年沒有及時進貢,穆王親率兵西征。根據《穆天子傳》記載,穆周王駕八駿馬之乘,馳騁九萬里,西行至「飛鳥之所解羽」的崑崙之丘,觀黃帝之宮。又設宴於瑤池,與西王母做歌相唱和於帕米爾高原之上。 在戰國時期(公元前二八三年),往西方的通道控制在秦國手上,秦國只要封鎖了雁門關、常山,齊趙等國所需的「代馬、胡犬、昆侖之玉」 都得不到手,也就是行旅作戰、奢侈與祭祀所需之物皆由秦國控制。

漢朝時「西域」指的是天山南麓玉門關以西的諸多國家與地區。《漢書西域傳上》提到漢朝初期西域有三十六國,而後增至五十餘國。 張騫通西域之後,漢武帝(在位西元前一四一年—前八七年)征大宛、漢宣帝(在位西元前七四年—前四八年)征匈奴,繼而於西元前六十年在烏壘城(今新疆輪台縣)成立「西域都護府」,都護府成為在西域地區設官、駐軍、推行政令的最高行政機構。隋唐時期的西域範圍擴大,北至拂菻,中至波斯,南至婆羅門。在貞觀十四年(公元六四〇年),唐政府在高昌(今吐魯番)設立「安西都護府」,最大管轄範圍曾一度包括天山南北,並至蔥嶺,向西連至波斯,也就是說包括了今日的新疆、哈薩克斯坦的東部與東南部、吉爾吉斯、塔吉克的東部、阿富汗大部分、伊朗東北部、土庫曼斯坦東部和烏茲別克大部分地區。唐朝「西域」算是廣義上的西域,也就是說凡漢朝西域所能及之處,只要有新的商旅道路則都可以到達,這當然也包括了亞洲中、西部地區。到了蒙古帝國時期,蒙古大軍更是將歐洲與部分非洲與中國直接連接起來,也就是在這個時期,亞洲草原與高原正式地與中歐的草原連接起來,成為現在所知的「歐亞大陸」。

清朝稱西域為「回部」或「回疆」 。乾隆二十四年(一七五九年)平定大小和卓之亂後,此區盡入清朝版圖,稱為西域新疆,簡稱新疆。其範圍在今天山以南地區、部分的阿富汗、塔吉克和吉爾吉斯。在光緒十年(一八八四年)新疆正式建省。

說到此處,讀者可以看出從秦漢之前到第十九世紀,這個區域的特徵是幅員廣大、部落與民族眾多,主要是以遊牧為主,他們時而與城鎮居民互通有無;另外,商旅也在西域交通貿易,各種商品在歐亞大陸流通販售,即使中國的絲綢、陶瓷器與其它日用品皆在這個區域流通,輾轉傳播到波斯帝國、甚至遠達羅馬帝國。除此之外,各種文化交流亦興盛,例如唐朝皇都流行胡樂、胡舞,也有人經由西域去天竺取經。玄奘(約五九四年—六六四年)即是一例,他於公元六二九年西行,回國後口述自己的經歷,其弟子完成《大唐西域記》(西元四六四年)。內文描述玄奘西域行的第一站是「襟帶西蕃、蔥右諸國、商侶往來、無有停絕」的涼州(今甘肅武威)。他從涼州走到瓜州(今新疆哈密),在此雇用石盤陀為去伊吾的嚮導。此人姓石,表示他可能來自今烏茲別克首都塔什干地區。其後,玄奘一路從高昌、庫車、碎葉城,走到撒馬爾罕,然後南下經過阿富汗,最後到達印度。當玄奘經過安西都護府轄下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碎葉河上的碎葉城)時,不知道他是否遇到了詩仙李白的家人 。當時在西域的人並未想到要替這些路線取名字,直到十九世紀末才又有一位德國人為此命名!

「絲路」這一專有名詞最早是由德國的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 提出。他多次考察中國,曾在一八七七年出版五冊專書,名為《中國:親身旅行之成果和研究》(China: Ergebnisse eigener Reisen und darauf gegründeter Studien)。在書中首次寫到「絲綢之路」(Seidenstrasse),一條從古代陝西通往西方的商路。一九一〇年另外一名德國學者阿伯特‧黑爾曼 根據考古文物資料,將這條古代貿易道路從中國延伸到了小亞細亞地區:

「從中國到小亞細亞和印度的貿易路線被稱為「絲綢之路」,在《馬可‧波羅遊記》出版時,歷來商旅已經利用絲路超過一千四百年了。在約西元前三百年時,此路是用來將玉石從于闐運送到中國。在西元前二百年時此路則向西延伸,到了西元前一百年時,絲路擔負起兩個文明之間貿易的責任。西元二百年是絲路的巔峰期,它與其聯結羅馬系統的西部交通網構成了地球上最長的公路。在亞洲部分,絲路通過撒馬爾罕,到達費爾干納地區的奧什市,奧什附近有一個石塔,標誌著象徵東方和西方的分水嶺。絲路從費爾干納走天山和崑崙山之間的山谷,通過喀什,在此分為兩路沿塔克拉瑪幹沙漠前行,然後兩路在淵泉(今甘肅省酒泉市安西縣中部)一地交會。絲路繼續向東到達嘉峪關,然後通過中國長城的最西端玉門關。絲路繼續向東南到達西安,在往東到達太平洋沿岸的上海。從喀什,貿易路線向南翻山越嶺,到達巴克特里亞(今阿富汗北部)的絕佳貿易中心和到達克什米爾北部。」

「絲綢之路」一詞就此出現,很快地被東西方學者與民眾接受。在這個龐大的絲路網上,商貿與戰爭不時發生,交流也多是斷斷續續;如果此區域衝突增加,絲路上的文化貿易交流則萎縮到局部地區或局限在某些地區之間,但是不會完全中斷。不過交流萎縮時期的歷史文化就需以後的學者努力研究,補充我們對此廣大區域認知的不足。從前段對絲路的描寫中,讀者可以找到編序中要談的第二個地理名詞:費爾干納山谷。

「不安的山谷」的原名是費爾干納谷地(Fergana Valley),屬於盆地地形,四周被天山山脈、費爾干納山和阿賴山包圍。位於烏茲別克、塔吉克和吉爾吉斯三國的交界地區。盆地內的河道縱橫,農業發達。重要的城市有費爾干納、安集延、喀什等。本書作者菲利浦‧席斯金於二〇〇五年到二〇一二年底採訪中亞地區新聞,他用生花妙筆描述許多在此發生的國際重大事件,讓讀者能輕鬆地閱讀、理解、吸收。但不少讀者在閱讀之際會有個困擾:作者怎麼在此山谷走幾步路就到了另一個國家、一路開車時會經過好幾個國境、從吉爾吉斯的城市到附近一個小村落單程卻要花上十個小時!主要原因是因為當初史達林將費爾干納山谷分割成幾個區域,重新將許多民族遷移至此,並於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三六年之間將山谷一次次地重新劃分給三個新成立的蘇聯共和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以及塔吉克,使得三國的名稱、面積與人口數時有變化。等到一九九〇年代蘇聯解體後,國界仍然複雜未變,成為三國不睦的爭端;各國國民無法正常通過邊境,常需繞道而行,故而耗費在路程上的時間加長。

費爾干納山谷在東西歷史上也頗知名。目前所知最早的歷史是在西元前三二九年,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征服此地,在山谷西南建立一座由希臘軍人駐紮的城池,稱為大宛國。亞歷山大死後,大宛國由統治伊朗地區的賽流古帝國治之。公元前一三〇年左右,張騫出使西域時經過此地;後來向漢武帝報告西域見聞時提及大宛的汗血馬。 費爾干納山谷在唐朝是西域要道必經之處,更是詩仙李白的故鄉。費爾干納山谷在十三世紀曾屬於花剌子模王國,但蒙古西征時期則變成察合台汗國的一部份。

到了十八世紀,俄羅斯帝國逐漸擴張。一八四三年洪堡到中亞考察時,俄羅斯已經占領中亞大部分土地,並且持續向東朝太平洋岸挺進;另外俄羅斯也往南進入裏海區域,經過爾干納山谷,向印度洋沿岸推進。這時就與視印度次大陸和西亞為其勢力範圍的大英帝國直接接觸。英國擔心俄羅斯在併吞中亞後進入阿富汗,然後染指印度,所以兩帝國便從中國邊境到伊朗和阿富汗地區進行勢力爭奪戰。 在這段期間,阿富汗成為英國的勢力範圍,中亞則成為俄羅斯領地。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之後,中亞地區又成為蘇聯的一部分。

不論是在一九一七年之前或之後,遠在莫斯科的政權控制了中亞地區的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並未考慮到該地的福祉,比方說蘇聯時期的原子彈試爆就是在一九四八年的哈薩克進行;為了全蘇聯的經濟發展,在中亞地區發展集體化農業,以棉花種植為主,為許多中亞居民帶來不少環境與種植問題。蘇聯直到一九七〇年代仍將來自各地的人口或整個民族移民到中亞地區,造成此區的民族問題更加複雜。蘇聯為了鞏固親蘇聯的阿富汗政權,曾派軍隊於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九年入侵阿富汗,也造成與阿富汗相鄰的吉爾吉斯和塔吉克的不穩定,尤其是毒品走私問題嚴重。

隨著蘇聯軍隊從阿富汗撤退及蘇聯解體的影響,中亞五國獨立:吉爾吉斯成為民主國家;烏茲別克和塔吉克仍屬蘇維埃體制。蘇聯在中亞地區仍有影響力,但中亞地區還是發生不少變化;不少強國開始根據中亞在其地緣政治和戰略資源的重要性,企圖將中亞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二十一世紀初期,讀者可以看到俄國、美國和北約、後起之秀的中國 ,以及其他周邊國家或組織,希望藉由與中亞國家交好,獲得地緣政治上的利益並且防止其他大國在中亞獲取利益。

《不安的山谷:中亞,小國政治的悲劇》一書就是描述在二十一世紀初期地緣政治的影響下中亞五國的命運。但是,中亞地區位處亞洲中部、歐亞大陸的重要樞紐,與東西兩方的交流久遠。各種民族在此或定居或遊牧,他們信奉自己的英雄與傳奇。吉爾吉斯的英雄與首領瑪納斯及其子孫八代領導族人反抗異族掠奪與奴役,為爭取自由起而奮爭。在《瑪納斯史詩》中除了描寫戰爭以外,也有許多關於日常生活、喪喜宴時吃喝作樂的描述。這就讓人想起作者在《不安的山谷》第一章對於他參加的一場「便飯」的描寫:

  「在各種湯、米飯和許多道肉之後,端上桌的是曼提(manti),也就是吉爾吉斯蒸餃,裡面包了羊肉、洋蔥與大塊肥肉等內餡。吃曼提的時候得用手抓,據說判斷餃子好壞的真正標準是從盤子裡拿起餃子入口時,油脂往下流到手肘的那種感覺。從這個角度來看,那些餃子未讓人失望。」

好吃至極!

二〇一五年開齋節次日於台北







內文試閱

想像一個情勢緊張、陰謀充斥的地區,在不到十年之內就發生了以下的事件:同一個國家經歷了兩場革命、宛如驚悚小說情節的謀殺行動、一場血洗手無寸鐵平民百姓的大屠殺、一場內戰、一條用來走私毒品的超級高速公路,還有獲利龐大、無恥至極、令人難以想像的貪腐結構。更重要的是,這個地區成為阿富汗戰爭中的美軍集結地。

本書的主題是後蘇聯時期中亞的狂暴近代史,主角為位於阿富汗國界以北的兩個國家:吉爾吉斯與烏茲別克。二○○一年,脫離莫斯科統治僅僅十年,這兩個國家便捲入美國的阿富汗戰爭。華盛頓在兩國境內建立軍事基地,這個決定令俄羅斯與中國相當惱火,進而促使美國與當地的獨裁者形成一種惶惶不安的結盟關係。此外,阿富汗各地的秘密毒品實驗室將數量激增的罌粟製成海洛因,這種危害甚鉅的毒品將悲劇、疾病以及貪腐散播到整個中亞。俄羅斯與西歐的海洛因市場日漸成長,這個地區就成為輸往俄羅斯與西歐海洛因的主要走私集散地。

自始至終,吉爾吉斯與烏茲別克都面臨建立與治理國家的艱鉅挑戰。蘇聯解體讓它們變得飄忽不定,試圖尋找新的經濟立足點,也使得它們以鄉村為主的社會動盪不已。兩國都出現了獨裁政府,在接受盟友華盛頓的支持與金援之餘,政府也對它們的平民造成各種傷害。吉爾吉斯在五年之內發生兩次革命,加上在這些革命之前、之後與之間的許多災難,它走的是一條極不尋常的國家發展之路。在鄰近的烏茲別克,該國政權一步步退回以鎮壓手段來面對挑戰的老路,證明這種體制遠比預期中更為耐久。中亞豐富而多舛的歷史(包括史達林的劃分種族區)讓當前局勢蒙上一層陰影,益發造成更多衝突。本書英文書名「不安的山谷」指的是費爾干納谷(Ferghana Valley),它位於吉爾吉斯、烏茲別克與塔吉克(Tajikistan)三國地勢崎嶇的交界處,書中有幾段故事就發生在那裡。

這不是一本歷史教科書,也不是鉅細靡遺的政策分析。它毋寧是一種嘗試,企圖重現近代中亞最戲劇性的事件,讓你同時透過掌權者與無權的參與者的眼光來體驗它們。我們的故事從二○○五年的吉爾吉斯開始,那片土地上起伏動盪的政治局勢正是本書的焦點。故事從那裡依照時間順序延伸到今日,探索烏茲別克新史達林主義的發展脈絡,以及始於阿富汗、穿越塔吉克,一路通往歐洲的海洛因走私路線。屆時將會出現革命、契約謀殺,以及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包括一名謎樣的巫醫,以及一個以協助義大利黑手黨起家的銀行家。此外還有幾名努力挺身迎向逆境的勇者;也有惡棍與英雄,以及介於兩者之間的人物。故事中有洗錢以及牽涉美國戰機燃料的國際陰謀,甚至還有動力降落傘攜帶一包包的海洛因飛越一條山間河流。



第一章 鬱金香革命(部分摘文)



當一切塵埃落定,最後要做的只剩下直接就著酒瓶,豪飲總統的葡萄酒,再掠奪他收藏的領帶。

很快就將成為『前總統』的人,如今早已不知去向。在迷宮般的政府總部大樓七樓裡,他寬敞的木鑲板辦公室如今已成了混亂的慶典場地。革命軍的步兵團團圍住總統辦公桌,輪流等著坐上他的椅子;他們許多人都還很年輕,身上髒兮兮,還受了點傷,不過情緒非常亢奮,欣喜若狂。直到幾個小時前,這還是一張國王寶座,但現在卻只是張高級辦公椅,平民可以靠著椅背,翹起二郎腿,對著鏡頭齜牙咧嘴,暫時假裝自己是總統大人,直到另一人將他推開,急著過過同樣的乾癮。

「誰想喝點酒?」一個年輕人對著大家說。他雙手各拿著一瓶剛從總統酒櫃取出的法國葡萄酒。

「看,這是阿斯卡的領帶!」另一個小子說(他真的還是個小孩子),手指著自己的胸口,一條絲質領帶隨意地掛在他的T恤上。「哇靠!」

阿斯卡就是吉爾吉斯總統阿斯卡‧阿卡耶夫(Askar Akayev),這個中亞小國在十五年前蘇聯解體後才成為獨立國家。帝國殞落讓吉爾吉斯擺脫了數世紀的外國統治,讓他們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那段過程確實驚心動魄。

伴隨獨立而來的往往是一陣興奮與驕傲。阿卡耶夫身為受過專業訓練的光學物理學家,在群眾歡慶那個歷史時刻的遊行中登上了總統大位。他的頭顱渾圓得猶如保齡球,頭頂全禿,一圈黑髮盤繞著兩側與後腦,流露出一種謹慎、專業、溫和的形象。在他早期的治理下,吉爾吉斯意外地成為中亞的民主示範櫥窗,東方的瑞士。但這個國家與瑞士的共同點也僅止於多山的地貌。吉爾吉斯是貧窮的農業國,而阿卡耶夫的雄心壯志也因為裙帶關係和貪腐而功敗垂成。

儘管面積不大,吉爾吉斯卻也開始在國際事務上扮演起重大角色。九一一攻擊之後,美國為了在附近的阿富汗進行軍事行動的管理與補給,需要在該地區建立一座空軍基地,阿卡耶夫立即把握這個機會,以冀提升國家的能見度,並在過程中撈上一筆。俄羅斯與旁鄰的中國都對美軍駐紮在自家「後院」有所疑慮,但阿卡耶夫不顧中俄兩國抱怨,允許美國在首都比斯凱克(Bishkek)的國際機場邊緣興建一座佔地廣闊的軍事基地,該基地遂成為美軍部隊前往阿富汗的主要中轉站。此外,基地也使得吉爾吉斯的貪腐、陰謀與地緣政治計謀變本加厲,日後讓這個國家飽受多年折磨。

現在,二○○五年三月二十四日下午,阿卡耶夫正逃往莫斯科。他躲避的是一場起義;當初他不以為意,低估了起義對其統治大業的威脅。在此同時,他舊辦公室的情況變得有點緊張。有些總統辦公室的職員嚇得縮在七樓,驚慌失措地看著抗議者湧入總統的舊寓所,把現場當成自己家。

「你穿著高級夾克,可是你的總統什麼都不是!」許多初級政府官員在接待室裡擠成一團,一名抗議者對著其中一名女人大吼。她身上穿的那件淺色皮夾克看起來一點也不奢華。

這些政府員工之所以還留在現場,部分是出於好奇,部分則是出於模糊的責任感。他們沒料到事情會發展得如此快速,革命分子同樣也始料未及。當天早晨,抗議領袖還打算到總統府前紮營,展開無限期靜坐。結果現在他們卻有些茫然地在遭到破壞的總統府內四處遊蕩,穿梭在黑暗的走廊上。

「可是,他是我的總統啊!」身穿高級夾克的女人說。

「我們把她帶出去。」有人提議。接著大家又忘了她;現場有太多刺激的事情發生了。

有人打翻了一座駱駝雕像,碎片散落在繁複的鑲嵌拼花地板上。我在總統書架上的果戈理(Gogol)和普魯斯特(Proust)作品旁,看到阿卡耶夫龐雜著作的其中一本,叫作《我人民之偉大》(The Greatness of My People)。

「真是亂七八糟!」自稱是總統儀隊隊員的伊夫干尼‧雷欽金(Evgenii Razinkin)說。他身穿軍服,看起來大約二十幾歲,身上沒有武器。「我們這裡的子彈足以殺死數千人。但我們誓言效忠的對象是人民與憲法,不是總統。」

在逃離總統府之前,阿卡耶夫告訴部屬,不要對抗議群眾開火。雖然他的逃亡日後被視為最後的怯懦行為,但無可否認的是,受鄙視的阿卡耶夫獨自離開現場,使得他的侍衛不必保護他,此舉確實有助於免除一場血腥衝突發生。

「要是他留下來,他的侍衛勢必要大開殺戒。」身穿深色西裝的男子欽吉茲說。他自稱在政府的經濟部工作,不過冷靜又保持警戒的模樣顯示他與舊政府的維安工作有些關聯。多年來,吉爾吉斯陸續發生幾起極嚴重的暴力事件,當初阿卡耶夫總統下令不准開槍,成了他最大的成就。阿卡耶夫悄悄溜走而不殺害自己的同胞,他因為沒當壞人而成了英雄。

回到總統舊辦公室的場景,烏合之眾組成的革命軍步兵人數逐漸變多,一些抗議領袖也在其中。我在當中看見身形瘦小、卻始終活蹦亂跳的圖爾松別克‧阿堃(Tursunbek Akun),他實在參與過太多反阿卡耶夫的集會遊行,因此攢出一大堆扯破的褲子,當成與鎮暴警察扭打的紀念品。在革命前的幾個月,他宣稱自己遭到綁架,因而聲名大噪。可是因為暫時失憶而描述不出事發經過和綁匪是誰,就連其他反對派活動分子也搞不懂他的說法。阿堃承認,許多人認為他「自導自演」,他說事實並非如此。阿堃最後會成為吉爾吉斯的長期人權工作者,但在此時,他與其他人爭著坐上總統的座椅,頭上戴著一頂毛氈高帽。

經濟學家欽吉茲在幾公尺外靜靜地看著這一切,內心有些困惑。「你看這裡擠了多少個新領袖?」他終於開口說,「他們明天就會展開割喉戰。」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