アドラー心理学入門: よりよい人間関係のために
作者 | 岸見一郎 |
---|---|
出版社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拋開過去, 做你喜歡的自己: 阿德勒的勇氣心理學:《被討厭的勇氣》岸見一郎經典長銷作【阿德勒心理學】最佳解說應用讀本重要的不是你有些什麼,而是如何運用你所擁有的東西 |
作者 | 岸見一郎 |
---|---|
出版社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拋開過去, 做你喜歡的自己: 阿德勒的勇氣心理學:《被討厭的勇氣》岸見一郎經典長銷作【阿德勒心理學】最佳解說應用讀本重要的不是你有些什麼,而是如何運用你所擁有的東西 |
內容簡介 《被討厭的勇氣》岸見一郎 經典長銷作【阿德勒心理學】最佳解說應用讀本重要的不是你有些什麼,而是如何運用你所擁有的東西。你不需要變得特別,只要做好你喜歡的自己;你不必被過去羈絆,因為人生永遠都有選擇的可能性。當我們可以放下過去,以往的種種就不會再糾纏自己,我們和某些人相處的時空才不會凝固在最糟的地方,而會重新開始流動,今天的這段時間,也不再是昨天的重複及延長。將此時此刻當成全新的開始,就會有許多新的發現,感受到不同的自己。【放下過去→接受現在→選擇未來】從信念到行動,阿德勒心理學指引出一條明確可行的路徑,讓你獲得真正的獨立與自由,也能與世界保持和諧的聯繫。誰都不能代替你過自己的人生,也不能代替你解決問題。事情發生時,我們無法將責任推給他人和環境、或是經歷與才能。但也因為這樣,我們才有活著的目的,如果一切都已經被過去決定,我們就只能束手無策;當我們知道人生是自己創造的,我們才是自己人生的主角,就必須學習採取行動,讓改變就此發生。生命中沒有敵人,就代表無時無刻都必須配合別人,自然活得很不自由。太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觀感,或許贏得了所有人的喜歡,但這樣假裝或勉強自己,人生就會沒有方向,也會給人無法信任的感覺。過你想過的生活,盡量不要被他人的想法干擾,也不必強求周遭的人認同你。你不必為了滿足別人的期望而活,而是該為自己主動選擇的人生好好負責。阿德勒心理學不談純粹的心理學,而是直接探討人際關係;它不只是理論,更是「心的態度」。阿德勒認為,我們不是由經驗所決定,而是由我們賦予經驗意義,再來決定自己。所以,我們應該關注未來的目的,而不是過去的原因;我們不需要改變自己,只要改變對自己的看法,從不同角度去發現新的亮點。當我們有了接受自己、面對現實的勇氣,才能做出適合的選擇,創造想要的未來。然而,做自己並非只是任性妄為,而是要理解彼此的差異、尊重個人的選擇,將自己與他人的課題分離,不要互相操控干涉。當我們有了不再勉強自己、寄望他人的勇氣,才會擁有更良好的人際關係,能夠互相協助、彼此鼓勵。日本阿德勒研究權威岸見一郎,以平實淺近的解說、穿插生活實例及哲學故事,有系統地引介阿德勒心理學的精要論點,並提出明確有力的行動指標,讓讀者得窺這項學說的概要面貌,了解如何將其應用於現世生活。它將幫助你卸除生命的負擔,找到不受過去和他人支配的幸福之道。【屬於所有人的心理學家 阿德勒 Alfred Adler】卡內基的《溝通與人際關係》、史蒂芬.柯維的《與成功有約》、理察‧卡爾森的《別為小事抓狂》……這些經典作品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來自「阿德勒心理學」的啟發影響。阿德勒與佛洛伊德、榮格並列為心理學三大巨擘,也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者。阿德勒主張人是不可分割的一個實體,所以他重視人格的整體觀、重視個體的社會及人際關係,認為脫離了人的脈絡就無法充分了解人。阿德勒心理學是一門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的學說,為健全的人格與生活制定了明確的藍圖,並提出具體的方法幫助我們達成目標。阿德勒就如同其學說,是個不受他人看法影響的人,也一直被評價為「名氣與成就不成正比」、「世間少見完全不在乎自我成果被剽竊」的人格者。比起同行專家,他更傾向於和普通人對話,所以他不喜用專業術語、從不以高知識分子自居,而是努力以最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說明並不簡單的哲學、心理學或社會學思想。他說:「我的心理學並不是『屬於專家的理論』,而是屬於所有人的。」阿德勒心理學就像一座寶山,只要你願意親近、採掘,就能滿載而歸。【讀者佳評】◎我們經常看到勵志書提倡「丟掉虛假的自我」,卻鮮少有人能提出具體有用的做法。本書充滿著許多即使不假裝,也能擁有良好人際關係、同時發揮自我的真實故事,並且教導我們如何尊重他人。如果你覺得現在的自己「活得很辛苦」,本書就是你最需要的。◎這是一本「幫助我活下去」的人生指南,也顛覆了我過去對人際關係的觀念。阿德勒教我們抽絲剝繭,將自己與他人的「課題」一一分離,進而解開人生的謎團。至今,我不知道看過這本書幾次了,只要心中感到迷惑、生活感到茫然,都會拿起它來閱讀。◎在岸見老師的著作中,就屬這本書讓我覺得最容易閱讀、也最有幫助。它帶給我的省思是:我們要放下肩膀上的重擔,如果與他人意見不同,不要沉默不語,而是要努力向對方說明,就算被討厭也沒關係,因為那是你心底真正的想法,也是真正的自己。◎這是一本絕佳入門書,不執著於理論,也避開了生僻的詞彙,非常適合父母或教育者閱讀。近年來由於少子化趨勢,孩子們通常不是處在被忽視、就是被過度保護這兩種極端,而阿德勒心理學能為這個時代的親子關係指引出一個充滿生命力的方向。1. 岸見一郎為日本的阿德勒研究權威,本書為其經典代表作,出版以來一直廣獲迴響,無論作為人生勵志指南或是心理學入門讀本都恰如其分。2. 本書架構清楚、文字淺近,將阿德勒心理學論點整合成精要明確的思想與行動體系,讓讀者得以免除見樹不見林的誤解疑惑,而能掌握箇中真義,並有效應用於生活。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岸見一郎哲學家,1956年生於京都,目前仍居住於此。高中時期便立志成為哲學家,就讀大學時更曾多次前往教授自宅與其論辯哲理,在京都大學研究所文學研究科博士課程期滿後退學。除了専攻哲學(西洋古代哲學,特別是柏拉圖),更於1989年開始研究阿德勒心理學,發表多篇阿德勒心理學及古代哲學相關著作、並從事演講活動,目前為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認證心理師及顧問。譯有阿德勒的著作《個人心理學講義》、《人為何會罹患精神疾病?》,並著有《阿德勒:走過人生關卡的心理學》、《被討厭的勇氣》等書。■譯者簡介楊詠婷輔大大傳系畢業,曾任出版社日文編輯,現為專職譯者。譯有《草食男來了:改變未來消費與戀愛市場的新人類》(高寶出版)、《上司的條件》(商周出版)、《東京異聞》(獨步出版)、《看見.村上春樹》(尖端出版)等。E-mail:norikoyang92@gmail.com
產品目錄 【前言】 「如何找到幸福?」──阿德勒心理學可以給你一個明確的答案 岸見一郎第一章 屬於所有人的心理學家——阿德勒其人其事【了解他的生平】【了解他的人格】第二章 勇氣,是人類獲得幸福的根基——阿德勒心理學的親子教養與教育【親子教養與教育的目標】行動和心理上,都要達成明確的目標生活型態是——「我們對自己及世界的定義」不是不能改變,是人自己決定不要改變我是有能力的,而且人人都是我的夥伴【人際關係的觀點】從人際關係中,才能觀察出個人行為的意義【決定行為的「目的論」】目的論──「去處」比「來處」更重要 行為目的——引起他人注意行為目的——挑起權力鬥爭關心未來的目的,不要在意過去的原因【如何因應孩子的不當行為】不懲罰,讓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當孩子自認無能,會以報復作為誇耀無視問題行為,轉而關注適當的行為不稱讚,別讓孩子依賴父母的肯定【遭到挫敗的勇氣】「追求卓越」和「自卑感」,是人類共有的心理現象「優越情結」和「自卑情結」,則是病態的產物你現在就很好了,不需要「變得特別」【如何讓孩子重獲勇氣】用鼓勵取代稱讚,只要共享喜悅、表達感謝肯定孩子的存在,就是最好的「鼓勵」【課題的分離】在解決問題之前,先確定「這是誰的課題」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才能升級成共同課題自己的課題,必須自己承擔行為的後果只要從旁守護,不要過度干涉第三章 接受現在的自己,重視對等的關係——橫向連結與健康的人格【每個人都是對等的存在】壓制與干涉代表什麼樣的人際關係?認為溝通無效的人,一開始就沒有溝通的意願【競爭的縱向關係】縱向關係:上對下、有能對無能的判斷評估橫向關係:人無優劣,只是責任和目標不同人類是向「前」進,不是向「上」爬【協力的橫向關係】在橫向連結裡,才能互相協助與鼓勵在對等存在中,無需炫耀優秀或證明自己【讓自己幸福的三個要件】接納自我——改變對自己的看法信賴他人——這個世界並不危險貢獻他人——懂得付出、給予回饋【為他人著想的共同體意識】人最根本的理想就是擁有「歸屬感」「社會意識」也可能被濫用為強制的工具第四章 只有自己能夠決定自己——阿德勒心理學的基礎源起【希臘哲學與阿德勒】柏拉圖——「真正原因」與「次要原因」亞里斯多德——「四因說」阿德勒——孩子被寵壞是「結果」還是「目的」?【行為目的之善】在希臘語中,「善」的意義是指「有益處」不能無視於狀況,便決定什麼是「絕對的價值」【人只活在自我定義的世界】人都是依從自己的關心去了解世界每個人私自的感受,並沒有對錯之分有用的鼓勵,要存在於對方構築的現實中【反對決定論】自卑情結是逃避人生課題的藉口我門無法從經驗或條件來判斷一個人【一切由自己決定】既然生而為人,就永遠都有其他的生存方式人在所有情境中都有選擇的可能性【個人的主體性】個人的解釋和運用,才是最有意義的關鍵不是做不到(cannot),而是不想做(will not)第五章 人生,就是對自己負責——阿德勒心理學的人生行動指標人生的意義,要靠自己去給予即使被討厭,也要自由地活下去不害怕失敗,才能真正向前邁進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為滿足他人的期望而活所有的「自由」,都伴隨相對而來的「責任」不要用「人生的謊言」來逃避自己的課題 寬容看待差異,他人也不必滿足我的期望真正的自立,也包括在能力不及時尋求協助不要期待被體諒,而是要用語言直接表達人無法相互了解,所以更需要努力溝通拋掉過去,每一天都是新的開始抱持「樂觀」主義,而不是「樂天」主義從做得到的事開始,就是改變世界的起步
書名 / | 拋開過去, 做你喜歡的自己: 阿德勒的勇氣心理學 |
---|---|
作者 / | 岸見一郎 |
簡介 / | 拋開過去, 做你喜歡的自己: 阿德勒的勇氣心理學:《被討厭的勇氣》岸見一郎經典長銷作【阿德勒心理學】最佳解說應用讀本重要的不是你有些什麼,而是如何運用你所擁有的東西 |
出版社 /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9149730 |
ISBN10 / | 9869149731 |
EAN / | 9789869149730 |
誠品26碼 / | 2680999675007 |
頁數 / | 208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4.8X21CM |
級別 / | N:無 |
內文 : 【前言】「如何找到幸福?」──阿德勒心理學可以給你明確的答案
岸見一郎
▓平易近人,卻少為人知的心理學大師
在日本,提到心理學大師,大家最耳熟能詳的就是佛洛伊德及榮格,而與他們同屬一個時代的奧地利大師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卻不太為人所知。
阿德勒(一八七○~一九三七年)曾於一九○二年加入佛洛伊德的維也納精神分析協會,並成為核心成員之一,後因學說上的不合而退出。其後,他創建了與佛洛伊德學說相對立的整體論(Holism)、目的論(finalism)等「個體心理學」(Individual Psychology, Individualpsychologie)。之所以稱為「個體心理學」,是因阿德勒認為,人是不可分割的一個實體(in-dividu-um),應該全面、而非片面地將人視為一個整體。不過,由於這個名稱很難傳達阿德勒的理念,因此現今都以他的名字作為代表,稱呼他的學說為「阿德勒心理學」。
阿德勒一直對社會主義抱持關心,希望藉由政治改革達到社會改革的目的。但是,自從親眼目睹政治醜惡的現實面之後,他認為只有透過親子教養及教育,個人——不,全人類才有可能得到救贖。因此,他在維也納成立了兒童輔導中心,開始致力於兒童輔導的臨床活動。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身為戰敗國的奧地利百業荒廢,兒童及青少年犯罪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也因為這樣的歷史環境,讓親子教養及教育變成阿德勒心理學的主要核心。
阿德勒認為,在面對孩子的時候,應該要給予他們完全的信任,而不是用力量去壓制他們,這也能從他和孩子們之間的相處方式看出來。
而後,阿德勒為了躲避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不得不將活動據點移到美國,從此開始四處奔波,一天進行數次演講,努力推廣自己的理念,更寫下多本極為暢銷的鉅作。
阿德勒的理念十分平易近人、也容易理解,他刻意不使用艱澀的專有名詞,只用最淺顯的語言,讓所有人都能了解,據說也因此讓許多專家對他非常反感。舉例來說,某次演講結束,有人便走到阿德勒面前,指責他今天說的內容全是廢話,他原本希望能聽到高瞻遠矚、目標宏大的演說,沒想到卻只聽到老生常談,因此十分失望。
▓你我的生活中,到處可見「阿德勒學說」
時至今日,即使我們沒聽過阿德勒的名字,也一定聽過他的理念。前有卡內基《溝通與人際關係》,近則有史蒂芬.柯維《與成功有約》及理察‧卡爾森《別為小事抓狂》等作品,都可以看出阿德勒對現代心理學的影響。雖說如此,它們畢竟不是正統的阿德勒學說,卡內基至少還有提到阿德勒對他的影響,但後面兩位作者,我懷疑他們甚至根本不知道阿德勒是誰。阿德勒就像誰都能挖掘的寶山,只要願意,誰都能入寶山並滿載而歸。
這並不是最近才開始的現象,阿德勒的時代早在很久以前就已經到來了。對於很多人明明深受他的理念影響,卻對他的名字一無所知,阿德勒抱著寬容的態度,甚至可說是完全不在乎。一個人格如此偉大的大師,遲早會受到全世界的注目,同時流芳百世。
其實,在書中有一些事我並未直接言明。像是有些人借用了阿德勒的理念,卻未對這位大師致敬;還有就是拿阿德勒心理學做標榜,所談的內容卻南轅北轍,說得直接一點,就是那些想利用阿德勒學說控制孩子的人。某些人則標榜自己的理論是出於阿德勒,立基點卻完全站在與阿德勒學說相對的因果論之上。若是學術上的爭議,就不容許有模糊空間,必須論辯到底,但本書的讀者畢竟是一般大眾,因此我只能盡量保持中立,避免涉入爭議。
無論如何,即使阿德勒的名字不為人所知,他的理念卻不知不覺成了「常識」,在人與人之間互相傳遞,從這個角度來說,阿德勒心理學已成為不容小覷的存在。
▓不談純粹心理學,而是直接探討人際關係
我是在兒子兩歲左右時開始接觸阿德勒心理學,之後女兒出生,在與孩子們相處的過程中,我學習到非常多。如今孩子們已經長大,回首過去,我忍不住為自己當時認識了阿德勒這位大師感到慶幸,因為他大大改變了我與他們的相處方式。
不過,阿德勒心理學並不是由始至終都在討論親職教育及社會教育。我曾在書中提過,自己在大學念的是哲學,雖然哲學有很多研究方向,但我後來選擇了「如何找到幸福」這個頗具實踐性的題目,來作為研究的主題。但是,直到我年過三十、結婚生子,對這個問題都沒有找到明確的答案,於是我開始學習阿德勒心理學,而它為我這個追尋已久的謎題提供了一個明快的解答,也可以說是一個方向。
其中一個論點,就是阿德勒不談純粹的心理學,而是直接討論人際關係。另外一個、也是當初阿德勒心理學讓我印象最深的論點,就是他不認同因果論,反而提出了目的論。雖然在我主修的古代哲學中,柏拉圖及亞里斯多德早已對目的論提出論證,但我對阿德勒將此理論與教育和臨床融合後的應用要更感興趣。
阿德勒心理學與其他心理學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並不認為疾病治癒了或沒有異常,就代表「正常」。他經常針對什麼是正常、什麼是健康以及什麼是幸福,進行反覆的討論及辯證。他認為,無論我們目前處在何種處境,都要明白什麼才是正常或健康的生命,然後努力學習及做出修正,讓自己可以走向正確的道路。阿德勒心理學為正常及健康的生命制定了極為明確的藍圖,並提出非常具體的方法幫助我們達成目標,這一點讓我深感震撼。從此以後,我在研究哲學的同時,也展開了對阿德勒心理學的追尋。
▓阿德勒將使你發現,世界竟是如此簡單
本書主要是根據阿德勒學說的觀點,提出阿德勒對於「如何找到幸福」這個曠古難題所做的回應,並希望能給予那些在黑暗中迷茫摸索的人們一份活下去的勇氣。當中雖然有以親子關係為主題的部分,但大家若能從整體人際關係的角度來理解,就算是我的榮幸。
曾與阿德勒在維也納共事的精神病學大師莉迪亞‧吉哈(Lydia Sicher),於某個星期六閱讀了阿德勒的著作《神經質性格》,當時剛好星期一也放假。
「雖然天氣酷熱難耐,但我很慶幸自己是一個人獨處。我將阿德勒的書從頭到尾看了三遍。星期二的早晨,我激動地從椅子上站起身,發現世界變得完全不同了……阿德勒讓我發現,原來世界竟令人難以置信地簡單。」
希望本書能讓讀者窺探到阿德勒心理學的一角,並成為愛上阿德勒這位大師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