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性的覺醒: 在危機中擺脫危機 | 誠品線上

Crisis

作者 Michael Laitman
出版社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靈性的覺醒: 在危機中擺脫危機:人類無法擺脫的噩夢再次來襲,在危機四伏的時代,你怕了嗎?覺醒的靈性告訴你:知道在哪裡錯了,才能找到救贖。本書共分為12大板塊81篇主題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人類無法擺脫的噩夢再次來襲,在危機四伏的時代,你怕了嗎?覺醒的靈性告訴你:知道在哪裡錯了,才能找到救贖。本書共分為12大板塊81篇主題文章,涉及各類危機和社會及個人生活熱點問題。雖然文章在編排上有分類和次序,可能很短小,但涉獵探討的問題卻可能觸及終極和根源。當然,我們力圖使它們通俗易懂,讀者朋友可以選擇任何涉及自己最關心的點的文章開始來讀,隨便跳讀,但不要追求一遍就能讀懂。我們唯一希望的就是讀者朋友能夠自己從內心向外敞開自己的心扉,抛卻所有固有知識和思維模式設定的障礙。讓書中蘊藏的智慧叩開你的心扉,滋潤你的心田,使你真正開始“知道”!真正開始“看見”!危機就是轉機,只有在危機中才能擺脫危機!全景式掃描當前各種危機的真相,深度解讀唯一的根源和解決之道。人類發展到21世紀,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在其生活的方方面面感到如此迷茫和困惑,有很多人甚至開始相信世界末日就要到來。而當卡巴拉智慧解釋了那個導致了所有危機和災難的唯一的原因時,我們也就找到了其中存在的唯一的救贖,進而發現了宇宙創造的奧秘,生命起源、存在、演化的藍圖,以及人類存在的意義。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麥可‧萊特曼本體論和知識理論的教授,擁有哲學和卡巴拉科學的博士學位。萊特曼博士在過去的三十多年時間內,對卡巴拉科學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他已出版了四十多本卡巴拉科學著作, 並以幾十種語言在全球範圍內發行。萊特曼博士在很多年前就預見到了人類現在面臨的危機狀態,並成功預測到了2008年的金融危機,而且在2008年就警告人們採用那種過去曾經成功應對危機的方式不但不會解決目前的危機,而且會引發更大的危機,而這正是現在正在不斷惡化的歐債和美債危機……為了指引人類正確應對全球化帶來的全面危機,萊特曼博士領導的阿斯拉格研究會(ARI)正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合作以提供人類在應對當前的全球化帶來的越來越巨大的挑戰所需要的在教育方向上做出的調整。並為解決危機提供唯一他認為可行的解決方案。 卡巴拉科學在被隱藏幾千年之後在今天出現並開始在世界流行,為的就是向人們揭示隱藏在自然中的客觀規律。從而透過揭示人類一直渴求的自然規律,幫助人們應對全球性危機的挑戰,發現宇宙創造和生命存在的意義。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原書名:危機) Ⅰ.金融危機:真的只是簡單的金融危機嗎? Ⅱ.生態災難和氣候危機:在向我們啟示什麼? Ⅲ.全球化:全球化+利己主義=死路一條 Ⅳ.幸福的危機:為什麼我們就是不滿足? Ⅴ. 家庭和婚姻危機:為什麼愛總是帶來傷害? Ⅵ.戰爭與和平 Ⅶ.改變,真正的改變是什麼? Ⅷ.我們與危機——創造的目的與危機的聯繫 Ⅸ.對現實的感知——我們都被我們自己欺騙了 Ⅹ.知道在哪裡我們錯了,我們才能找到救贖 Ⅺ . 教育的危機 Ⅻ . 以色列人,你到底是誰? 附錄

商品規格

書名 / 靈性的覺醒: 在危機中擺脫危機
作者 / Michael Laitman
簡介 / 靈性的覺醒: 在危機中擺脫危機:人類無法擺脫的噩夢再次來襲,在危機四伏的時代,你怕了嗎?覺醒的靈性告訴你:知道在哪裡錯了,才能找到救贖。本書共分為12大板塊81篇主題
出版社 /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5983864
ISBN10 / 9865983869
EAN / 9789865983864
誠品26碼 / 2680986763007
頁數 / 371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7X23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前言-一個根源,一種解決之道
如果回顧近一、兩年發生的事情,用兩個關鍵字來表達的話,我想沒有人會反對:災難和危機。

這個世界到底怎麼了?地球上的自然災害一個接著一個,洪水氾濫、山體滑坡、土石流、颱風、地震、火山爆發、森林火災、乾旱……除了生態和自然災害頻傳之外,糧食危機、貨幣戰爭、就業危機、政府破產、恐怖活動、國家之間的危機,戰爭似乎在瞬間就可能爆發,總之,危機是全球性的,全方位的。

人類正陷入深層的危機之中,這已經是一個眾所周知的事情了。其實,我們很多人都已經感覺到它了。人生的無意義感,頹廢、沮喪和空虛的感覺吞噬著我們的人生。家庭危機、令人憂心忡忡的教育體系、毒品濫用、個人的不安全感、對核子戰爭的恐懼以及生態惡化的威脅,所有這些都給我們的幸福籠罩上一層層的烏雲。我們似乎對人生失去了控制,而且看起來我們不但無法脫離這些問題的泥淖,而且似乎在其中越陷越深。

眾所周知,對疾病的正確診斷等於成功治療的一半。因此,為了解決我們面臨的問題,首先需要瞭解它真正的起因。而最可靠的辦法就是從瞭解人類的本性和世界的本質做起。倘若我們認清了自身的本性和那些影響著我們的法則,我們將會瞭解我們在哪兒出錯了,知道必須做些什麼才可能擺脫我們面臨的困境。

在觀察圍繞著我們的自然時,我們發現自然界中的非生命層次、植物層次和動物層次的所有創造物都是由其與生俱來的內在本能驅使著。

這些行為不能以好或壞做為標準來衡量;它們只是本能地遵循著根植於其自身的內在規律,同自然以及相互之間和諧共處。

然而,如果觀察人類自身的本質,我們將會發現其與自然的其他一切存在著本質上的差異。人類是唯一能從剝削、征服和利用其他人和其他創造物中獲得快樂的生物。只有人類從與眾不同、從與他人脫離及高高在上之中感到樂趣。由此可見,人類是整個宇宙中唯一不和諧的因素,因此,是人類自己破壞了自然的平衡。

卡巴拉智慧告訴我們,控制我們的這個接受快樂的願望(自我或叫做利己主義)長期以來在我們人類自身內部不斷地進化。它最初的呈現方式只表現為滿足一些簡單的慾望,比如吃飯、生兒育女、體驗家庭生活等。隨後,更高層次的願望—對財富、名譽、權力和知識的渴望等的出現,則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化,促使其社會結構—教育、文化、科學和技術—不斷演變。人類豪情滿懷地前進著,並且相信社會進步和經濟增長將能滿足我們,讓我們在未來生活得更加幸福。但遺憾的是,直到今天我們才開始意識到這種長期的「進化」實際上已經進入到了一個死胡同。

這種情形之所以出現,是因為我們這個接受快樂的願望即使得到滿足,但過不了多長時間,就又會感到不滿足。我們所有人至少有過那麼一次極其渴望得到某種東西,可是一旦我們得到了自己渴求的東西,內心的快樂過不了多久便消失殆盡,內心的空虛又重新出現。這時候,我們發現自己不得不又開始去追逐新的目標,並希望這個新目標的實現能夠使我們心滿意足。這個過程既發生在個人的層面上,同時也發生在全人類的集體層面上,表現在社會生活的各方面。

既然數千年來我們已經累積了豐富的經驗,已經清醒地意識到,我們並不知道如何獲得持久的幸福,也不知道如何獲得最基本的內在安全感。這讓我們有些手足無措。種種現象都存在於各種危機的基礎層面,這些現象已變成了一直困擾著我們的幽靈。

此外,長期以來,本性自私的人類以犧牲他人利益來尋求個人為中心的快樂的嗜好日漸加劇。如今,許多人企圖將自己的成功建立在毀滅他人的基礎之上。缺乏寬容、感情疏遠和仇恨已經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可怕程度,時時刻刻危及著人類這一整個物種的基本生存。

當我們認真觀察自然時,能夠看到所有生物都遵循著利他主義或關愛其他同類的原則。這一原則與驅動人類自私自利地進化的原則截然不同。

為了維持一個生命整體的存在,身體中的所有細胞透過相互給予而團結一致。身體內的每個細胞都只獲得它生存之所需,而將其餘的能量用於呵護和支持軀體的其他部分,以便整個身體能夠維持生存。在自然的每個層面上,個體做為它所在的那個整體的一部分,都在為造福整個身體而工作,並由此才真正發現它的完整性。沒有這種利他的行為,整個身體便無法存活。實際上,生命本身也難以維持。

如今,在深入研究許多不同領域之後,科學正在得出一個結論:全人類其實也是一個整體。但問題在於,我們人類尚未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必須警醒和明白,那些給我們現實生活蒙上陰雲的問題的出現並非偶然;我們不可能再依靠以前所知道的任何「成功」的方法去解決目前面臨的問題。它們不會自行消失,只會日漸惡化,直至我們改變方向並開始依照自然的普遍法則—利他主義的法則來運轉。

我們生活中的每一種消極現象,從最具體的到最普遍的,都源於違反自然規律。如果從很高的地方跳下來並受了傷,我們就會知道自己的做法違反了萬有引力定律。既然如此,我們現在必須停下來檢視自己,看一看我們在哪兒沒有遵循自然規律。我們必須找到正確的人生道路。

這一切都取決於我們的意識:我們越深入地瞭解自然的體系及其內在的規律,遭受的磨難就會越少,而且進步就會越迅速。

在動物層面上,利他主義是生存的法則,動物本能地按照這個法則維繫著其種群的生存。而在人類層面上,我們自己必須主動與自然建立起這種關係。自然將這個使命留給了我們,以便我們能將自己提升到一個嶄新的、更高的生存狀態。這是人和其他生物之間的本質區別之所在。

在這本書中,我們將探討各類危機,分析其真正的根源和解決之道。從我們被創造成自我主義者開始,我們就無法反抗我們的利己主義,因為它是我們的本性。因此,「竅門」在於找到一個變通的方法,能讓我們即便以利己主義為出發點,為自身利益考慮,也要改變對待他人和自然的態度,從而使自己與他人團結起來,成為人類這個統一整體的和諧部分。

自然將人類創造為社會性的生物也絕非偶然。如果我們深入觀察自己的行為,就會發現我們採取的任何一種行動,都是為了讓自己得到社會的認可。這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基礎。欠缺社會的認可,更糟糕地,如果反而被社會指責,將會致使我們遭受巨大的痛苦。

感受到羞辱是一個人可能體驗到的最糟糕的事。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傾向於遵從社會所崇尚的價值觀。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能成功地改變我們所生活的環境的價值觀,並引入利他主義的價值體系,如關心他人、共用和團結,那麼我們就能夠改變對待他人的態度。

倘若社會只依照個人為整個社會所做的貢獻,來評判其價值,那麼我們必定都會為社會著想,並為社會進步而不懈努力。如果我們取消因個人優秀而頒發的獎項,只讚賞那些處處為社會著想的人們;如果孩子們依照這些標準來評判他們的父母;如果朋友、親戚、同事都按我們和他人相處得怎樣來檢驗我們,那麼我們都想善待他人,以便我們能夠贏得社會的讚譽。

這樣一來,我們便會逐漸感覺到懷著利他主義或無私來對待他人,本身就是一種獨特的、高尚的價值,而且這種價值觀和行為會直接得到社會的認可。透過這樣去做,我們會發現,這種態度實際上就是完美無缺和無限快樂滿足的源泉。

縱然在今天的社會中,利己主義依然大行其道,但我們已經為開始去遵循利他主義的自然規律做了相當多的準備。教育和文化一直都建立在利他主義的原則上。在家庭和學校,我們都教育孩子要做富有同情心的善良友好之人。我們想讓自己的孩子善待他人,而且我們覺得這種對他人的態度是正確的行為方式,並且社會也保護這種行為。幾乎沒有人會宣稱自己反對這些價值觀。

此外,多虧通信進步,今天我們能夠非常迅速地在世界各地傳播新的資訊和社會價值。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它有助於我們充分意識到人類正面臨不斷加劇的危機,迫切需要找到全面解決危機的方法。

儘管當前人類面臨的問題可能促使我們不得不去做出變革,但它的影響遠不止這些。假如我們能夠樹立一種對待社會的正確態度,我們就會漸漸地被引導到一種全新的存在狀態,步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而它高於我們以前所瞭解的任何事物。這是一種更高的存在形式,它是崇高的,是一種感知到我們本身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存在方式,是一種統一與完美的感覺。

今天,在經歷了無數代的進化之後,我們已累積了足夠的經驗,開始瞭解自然的進化法則正在將我們帶向何處。

實際上,這些現象的加劇並沒有讓我們大驚失色,因為我們對此早已習以為常了。在過去,它們被視為誤入歧途,而如今我們對其已見怪不怪。由於我們缺乏應對這些困境的工具,因此不得不接受它們的存在,以避免它們所導致的痛苦。這就是已經在我們內部發展起來的一種本能的保護機制,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無法扭轉這種被動的局面,讓事情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讓我們來看一看這一危機到底在告訴我們什麼,藉助什麼我們能夠走出危機與混沌,步入完美與和諧。

消費民族-一個不為人知的事實
消費品,它充斥著我們的壁櫥、我們的車庫、我們的生活。我們用擁有的物質財富來衡量我們成功與否,我們把大量的時間花費在購買這些消費品上。一部新拍的紀錄片《「東西」的故事》,展示了我們的整個生活是怎樣被這些「東西」所操縱著。而卡巴拉智慧則指明了我們對此該採取的行動。

安妮•倫納德是一個國際可持續發展和環境衛生問題的專家,她花了十年的時間來探索「東西」從最初的原材料到歸於廢物的過程。她的紀錄片《「東西」的故事》(www.storyofstuff.com)不僅有教育意義,而且饒有趣味,目前已經有兩百萬以上的人們觀看了這部紀錄片。

安妮對這個問題做了簡潔的陳述:「我們已經變成了一個消費的民族。我們的首要身分已變成是消費者,不是母親,不是教師,也不是農民—而是消費者。」但是她更深層的憂慮是美國宣導的這種消費狂潮會破壞我們與自然的和諧,毀壞人們的生活,而這一切都發生在公眾沒有絲毫察覺的情況下。對於她所揭露的事實,下面列舉一二:

●僅僅在過去的三十年裡,地球上的自然資源已經被消耗掉了三分之一。
●全球75% 的漁業資源都處於超負荷漁獵狀態。
●地球上85% 的原始森林已經消失。
●美國只有世界上5% 的人口,卻消耗了世界上30% 的資源,製造了世界上30% 的生活垃圾。如果全球都以美國人的這種速度來消耗,我們至少需要三到五個星球。
●每年,美國的工業要排出四十億磅的有毒化學物質。如今,超過十萬種合成化學物被用於商業生產。
●日常消費品裡含有的有害化學物質會在我們的身體裡沉積下來。事實上,人類母乳中含有的有毒化學物,在其食物鏈中居於首位。
●在美國,每人每天要製造4.5 磅的垃圾,是三十年前的兩倍。
●即使我們能夠回收100% 的垃圾,也並不能使這種情況得以改觀,因為每一罐我們放置在路邊的垃圾,都會有等量的七十罐用以製造出這一罐垃圾。然而這遠非這個故事的全部,安妮透露:「這絕不是巧合,一切都是被設計和有預謀的。」

為什麼購物成為了一種全民消遣?

透過廣泛的調查研究,安妮披露了一個最令人震驚的事實:如今的這種「用過即丟的社會」正是由美國政府為了重振「二戰」後的經濟而精心導演的。在那時候,零售分析師維克托• 勒博曾提出一個野心勃勃的計畫:我們龐大的生產型經濟需要把消費做為我們的生活方式、把購物和消費轉變成一種習慣、在消費中尋求我們的精神滿足和自我滿足;我們需要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速度來消費、損耗、更換和丟棄各種消費品。

這就是消費主義的雪球開始越滾越大的原因。在美國,人們每天被淹沒在三千多條廣告裡,這些廣告總是鼓動人們去買更多的「東西」;公司設計的是一些能夠迅速淘汰的產品;貨架上永遠堆著的是一些為求方便的一次性物品。其結果是什麼?

「我們購買、購買、再購買,以此來保持物品的流動,最終被它們牽著鼻子走。」安妮如此總結。我們的整個生活都被限制在工作、購物、為付清所購之物繼續工作的循環當中。囿於這種永無止境的循環,民意調查中會有「我們的國民幸福指數實際上正在下降」的這一現象,也就不足為奇。

難道這就是我們想要的生活方式和經濟增長方式?難道我們真的要屈服於這樣一個破壞人們生活、毀壞自然環境、使我們完全與自然失去平衡—到頭來卻並不能讓我們感到絲毫幸福—的系統?

卡巴拉對「消費慾望」的解釋

《「東西」的故事》以提出種種「綠色」發展策略來改善這種現狀終結了全篇。然而,安妮也意識到:「只有當我們看清事物之間的聯繫,當我們開始看到一幅更大的圖片時,事情才會真正開始改善。」

卡巴拉智慧恰好談論的就是如何去看到這些「聯繫」。它闡明了我們必須去探究隱藏在其背後的東西,並揭示出那個刺激我們消費慾望的驅動力和滋生這種慾望的系統,正是我們的本性—人類利己主義的本性的事實。

這就是勒博的消費策略能夠迅速受到大眾青睞的原因—它正中了我們利己主義的下懷。然而,他沒有考慮到,有一天我們終會意識到我們內心那個真正的、精神上的需求。那種期待用消費來實現「精神上的滿足」的想法,只能顯示出他對「精神滿足」真正含意的理解是多麼的愚昧和無知。

按照卡巴拉的觀點(或任何其他觀點),我們非常清楚,沒有任何消費品能夠帶給我們精神上的滿足—更簡單地說—永久的滿足。而只有與自然無私的關愛和給予的內在本質保持和諧一致時,我們才能夠感受到這種精神上的滿足。

但是,由於我們對這種本質並不知道,我們所感受到的也僅僅只是我們與自然缺乏和諧—人與人,或人與自然之間出現的許多問題暴露了這種不和諧。卡巴拉學家認為,和自然給予的本性保持和諧一致是一條、也是唯一的一條獲得真正的快樂之道。而且,這種本性的獲得也將會給予我們一種全新的感知能力,我們將會在一個截然不同的層次上來感受生命。

為了能夠達到這種狀態,有一件事情我們必須得首先予以改變—那就是我們利己主義的本性。

改變始於內心

卡巴拉向我們闡明:我們的個人生活方式和我們對待地球的這種方式是我們內在本性的一種直接結果。如果我們想要在外部去做一些改變,必須得擺脫利己主義對我們的選擇和價值觀的束縛,而卡巴拉則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實現這個的途徑。

我們的目的比讓人們成為我們自己的消費系統的奴隸要崇高得多,它也不只是意味著一種更加「綠色的生活方式」或一種更好更有效的資源利用方式。

卡巴拉學家耶胡達.阿斯拉格(Yehuda Ashlag)曾經在《自由》一文中寫道:「整個創造的目的就是透過形式等同來和創造者實現融合。」

說得淺顯一點,人類的目的就是為了使自己與自然界內在地相協調,使自己固有的利己主義和自然固有的利他主義相協調,然後感受現實那個完美的、永恆的層面。
一旦我們開始從內在改變自己,安妮所展望的那種「更綠色、更整合的經濟」才會成為現實。透過獲得自然的給予,當人們開始改變自己,這個地球體系也會相應地改變。但是,卡巴拉說,這種改變只能始於內在。

「如果我們不使我們的目標超越這種物質的存在,我們就不會有真正的物質的復活,因為精神和物質是不可能共存的。」

—卡巴拉學家耶胡達.阿斯拉格(Yehuda Ashlag)《流放和救贖》

Facebook-大家到底在上面忙碌著什麼?
對Facebook 的癡迷說明了一種我們每一個人身上根深蒂固的願望—一種想和每個人連接在一起的願望。但是,這個最大的虛擬社區真的能實現我們所尋求的那個新的和改良的社交世界嗎?

對Facebook 的報導已有很多很多:它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社交網站,在世界各地有數以億計的人已在使用它,它是一個官方價值超過150 億美元的公司,微軟支付2 億4 千萬美元只得到其1.6% 的股份等等。

但是在這些炫目的數字、巨大的成功和所有的溢美之詞之下,存在一個不那麼容易回答的問題:為什麼?為什麼人們願意透過在社交網站上使用即時資訊、SMS、視訊和照片進行社交活動,而不是走出去實際上和人們互相見面去交流呢?

曇花一現還是社會趨勢?

Facebook 絕對是在網路上的社交。每個人都在添加朋友、玩新的應用程式、共用視訊,以及上傳圖片。許多網路用戶都坦誠地承認他們沉迷於網路,每天都要在那裡花上幾個小時。

但是,卻很少有人明白這是為什麼。想一想:為什麼會花這麼多時間,而這卻不會在現實世界中為您提供任何好處呢?這是因為 Facebook 為滿足我們擴大社交圈子的需要提供了一個平台嗎?還是它可以提供一種「隱身」約會服務呢?或者,它也許是發展業務關係的一個跳板呢?

所有這些問題中沒有一個可以被清晰地回答。但有一點是肯定的:Facebook 不過是另一種容易從日常現實生活逃避的方式。它讓我們逃到一個現成的、虛擬的世界裡—一個在那裡你可以擁有成百上千個朋友,一個遊戲的世界,一個沒有社會摩擦(反正,至少現在沒有)的世界。整整一天,您都可以在那裡發送和接收禮物、玩遊戲、調情、流覽私人的照片……

但現在出現的問題卻是:難道Facebook 實際上變成了現實世界中社交的一個替代品了嗎?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的彼此交往真的這麼難嗎?

自我希望獲得所有,而靈魂希望團結統一

正如發生著的情況那樣,我們人類是一種社會性的生物。正因如此,我們喜歡透過展現我們是多麼漂亮、聰明和機敏,當然,也透過我們是如何受歡迎等來撫慰我們的自我(EGO)。我們喜歡看見也喜歡被看見,而像Facebook 這樣的社交網站正好給了我們這樣去做的最佳機會:我們可以看見整個世界,也可以讓整個世界看見我們,我們可以將最佳的「我」展現在前面,遠比實際的我偉大得多。

我們用我們自己拍得最帥氣的照片呈現自己,贏得大量的稱讚並贏取大量的關注—這一切可能都是為了想要掩飾一種深層次的需要—一種我們都渴望被卡巴拉智慧稱做為「團結」的需要。

我們將相互聯繫

像Facebook 一樣,卡巴拉智慧也跟人與人之間的連接有很大的關係。卡巴拉學家解釋說,在存在的最深層面,我們全人類都連接在一個單一的、共同的靈魂上—一種由無數個別靈魂組成的一個巨大的存在。在那個層面上,我們全都做為一個整體系統的一部分存在著,彼此之間不間斷地相互連接,無縫隙地交織在一起。

但是,在我們進化過程的某個時刻,我們失去了對那個普遍的靈魂的感知,並且不再感覺到我們之間的這種相互聯繫。這種感知的喪失給我們留下了一種空虛的感覺,一種在我們之間缺少著某種東西的感覺。

從那時起,我們一直在尋找某種多少能夠替代和彌補這種我們曾經感知到的完整和統一的感覺的方式。

事實上,正是那種我們曾經在那個共同靈魂中連接的潛意識的「記憶」激發著我們數以百萬的人們源源不斷地湧入像Facebook 這樣的社交網站裡。在這裡我們可以超越時間、空間或任何其他方面的差異,相互聯繫。但是,這只是一種對我們真正的、精神的連接的脆弱模仿而已,而且它也不能滿足我們對那種真正的團結統一的渴望。

透過連接的失去獲得連接

那個阻止我們對共同的靈魂的感知,並使我們相互感到疏遠的東西,就是我們人類的那個不斷增長的叫做利己主義的自我。雖然利己主義在整個人類歷史上都在增長著,但近年來它已達到其頂峰。而且,伴隨著這個創紀錄的利己主義,是前所未有的技術進步,但它同時也阻止我們相互團結。因此,我們開始感覺到那個在我們心中深深的空虛,一種想要在我們之間恢復某種相互連接的渴望。

但是,直到我們這樣做之前,那個自我將繼續迫使我們感到我們一定要比其他人更偉大、比其他人更好。它迫使我們相互利用,甚至為了我們個人的利益傷害別人。但最重要的是,它使我們看不到,在所有這些分離的背後,我們實際上都是內在地相互連接在一起的。

自我讓我們討厭和其他人連接的思想。我們感到這種「相互依賴」或「團結互助」的理念不舒服,對我們是一種沉重的負擔,甚至反感。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拒絕那個將我們綁定在一起的聯繫。

但就在我們試圖否認它的同時,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領域中出現的危機,全球化進程的加速,甚至劇烈的自然災難性事件本身,都正在迫使我們達成這種一致的共識:事實上,我們都是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的。

今天,我們被夾在兩種趨勢中間:一方面,我們希望能與每一個人在一起,但在另一方面,我們又不想相互靠得太近。所以,像Facebook這樣的社交網路正好為我們提供了完美的解決方案:我們可以只躲在電腦螢幕背後,就可以和成千上萬的人交往而又保持「和他們在身體層面的分離」。

但是,我們龐大的技術卻不能真的將我們連接在一起,而只能讓我們感覺連接的同時又相互分離。然而,這種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深化的分離的感覺,卻揭示了一種對那種連接的真正需要—一種不能透過電纜或虛擬媒介做到的連接。

為了滿足這種連接的真正需要,我們將不得不「升級」我們的社交網絡—從一種基於光纖的網路到一種基於我們內心的網路。

無限的頻寬

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在人類發展歷史上是一個獨特的階段。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接近要重新發現我們內在的團結,並從而實現我們存在的目的的時刻。卡巴拉智慧正是那個可以精確地恢復在我們彼此之間存在著的統一的方法—一種在自然更深的層次上,在每一個人的內心中存在著的團結統一。

但是,要想重新發現那個團結,必須在我們感知現實的方式上做出一種根本性的改變。這意味著必須將我們的利己主義轉變為一種無條件的愛和給予的品格。透過這樣做,我們將會體驗一種嶄新的、精神的現實。

那時,我們就不會需要隱藏在我們的電腦螢幕背後,嘗試探索那種相互之間的聯繫。相反,會在我們之間感覺到一種水晶般透明的團結的感覺,而這一次,是一種透過我們的心的連接獲得的真正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