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eople Vs Tech: How the Internet is Killing Democracy (and How We Save It)
作者 | Jamie Bartlett |
---|---|
出版社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人類的明日之戰: 當臉書、谷歌和亞馬遜無所不在, 科技和大數據如何支配我們的生活、殺害民主:「包含人工智慧在內的資訊科技有利於極權暴政,人們不該擔心人工智慧擁有自己 |
作者 | Jamie Bartlett |
---|---|
出版社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人類的明日之戰: 當臉書、谷歌和亞馬遜無所不在, 科技和大數據如何支配我們的生活、殺害民主:「包含人工智慧在內的資訊科技有利於極權暴政,人們不該擔心人工智慧擁有自己 |
內容簡介 「包含人工智慧在內的資訊科技有利於極權暴政,人們不該擔心人工智慧擁有自己的意識,而是先擔心它被人類拿來破壞民主。」──《人類大歷史》作者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 網路本來是為了讓我們自由。如今我們卻開始懷疑,社會將邁向科技控制人民,還是人民治理技術?從川普當選、英國脫歐,到臉書與劍橋分析公司的醜聞,對民主——在大數據、網路、及人工智能問世前許久便宣告誕生,在巧妙平衡中運作的政府——有著什麼樣的意義? 科技大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我們的資訊更發達、生活更富裕、社會生產力更高,也不斷創造新的機會。然而,我們是否在不知不覺中把太多東西轉讓給了數據城牆背後的科技巨人、廣告商、及投機資本家所掌控的神祕勢力?如今,我們是否還擁有真正的民主?亦或,終將淪為科技巨人操控人類走向另一個「異常流行幻象與瘋狂」的世界。 ──☆ 科技與人性的正面對決 ☆── 21世紀不可避免的一戰,正緩慢揭幕。 若科技終能控制人性、壟斷一切,誰來挽救「民主」的頹勢? 演算法全面監控,誰又能確保其「自由」與「心智」屬於自己? |新圓形監獄時代‧隱私已死 社群媒體的陰謀!你用免費的社群媒體,代表你同意提供個人數據作為交換; 他們讓你免費使用美好的服務,而你讓其他人可以監視你。 |同溫層效應‧資訊超載助長撕裂民主 當情緒超越真相,偏見勝過客觀事實,民粹主義的政治領袖紛紛崛起,網路成為他們的天啟,他們都承諾用簡單的答案處理複雜的問題,並讓選民深信「可敬的競選對手,已成邪惡的敵人」。 |數位選戰開打‧當民主選舉成為資訊戰爭 從川普當選、英國脫歐、臉書與劍橋分析的醜聞,對民主政治有著什麼樣的意義?如果萬物皆可駭,當大數據駭入總統大選──你我皆是幫兇。 |壟斷一切的科技公司 當你手機一鍵、滑鼠一點,科技巨頭已慢慢將經濟權力轉移到政治權力,「贏者全拿」的勝利更近在眼前──支配人們認知、觀念和更極權的未來。他們將徹底滲透我們的世界,而人類根本無法想像沒有他們的生活。 一旦人類開始仰賴人工智慧,就不會停止…… 本書的清晰洞見與預警,將幫助我們蛻變成更聰明的數位公民, 保持敏銳的獨立思考,守住「民主」的最後一道防線。 《人類的明日之戰》一書以引人入勝的鋪陳,剖析數位科技的革命將對我們脆弱的民主政治體系造成什麼樣的威脅,作者主張由於人類毫無質疑地擁抱嶄新的科技,民主的基石正被逐漸拆除。中產階級受到侵蝕,主權政府及公民社會的意識日漸弱化,而公民也逐漸喪失批判機制、甚至自由意志。此刻,支持民主社會的科技力量,以及反對民主的俄羅斯和中國科技力量,正在進行一場科技大戰,而民主派必須獲得這場勝利。 出身記著的傑米‧巴特利特針對「科技與大數據如何滲透駭入你我的生活,甚至嚴重威脅民主」此題,兼具宏觀視野與細膩觀察,揭示並預警人們正身處在一個充滿科技廣告的新圓形監獄時代。在人手一機、幾乎人人都有網路吃到飽的台灣,雖然自詡持續追求民主價值,卻也面臨無所不在的資訊戰攻擊與假新聞肆虐,我們更需要這樣的危機感,學習培養良好的數位公民意識,關注民主社會運作、民粹領袖等重要議題。 ★★★本書精彩金句★★★ ◎社群媒體巨擘的聖杯,正如所有廣告人的聖杯,就是比你更理解你自己。預測你即將從事的行為、即將說的話,甚至即將產生的想法。臉書不是純粹為了樂趣而蒐集你的數據;臉書的目標是理解你的心思。 ◎現代大數據演算法的可怕之處,在於它知道連我們都不了解的自己。只要有足夠的數據,即使是瑣碎或沒有意義的數據碎片,演算法都能夠理解重要關鍵,知道你是何種人。而且比你更了解你自己。 ◎演算法是一種嶄新的權力來源,我們完全不了解,遑論控制。現代的選戰不再向百萬選民送出大型廣告,而是讓特定選民收到精準廣告,根據選民在乎的事物,每種廣告提供特定的承諾和保障。 ◎2016年1月,川普在愛荷華州的造勢大會上告訴支持者,他可以「站在紐約第五大街開槍射殺某人……不會損失任何選票。」在情緒超越真相,偏見勝過客觀事實,部族政治壓倒妥協的年代,有一種令人害怕的可能性,川普或許是對的。2016年的美國總統大選是人類有記憶以來最詭異的選舉,他們就是不被看見的前線人員。這不是一場選舉,而是一場資訊戰爭。 ◎除非我們可以明白選戰中的應用技術,要求使用相關技術的人負起責任,否則未來令人毛骨悚然,因為擁有數據者,就擁有未來,因為他們可以駭入軟體──光是如此,就能造成巨大的改變。各位讀者,請準備面對新的「老大哥」,與過去的「老大哥」一模一樣,但得到新的武器:演算法和大數據。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 Cheap/知識型歷史影片創作者 ★ 沈伯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 厭世工程師/關注政治時事的圖文工程師 ★ 蔡依橙/醫師、「陪你看國際新聞」 創辦人 (按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媒體好評 ►「由世界領先的數字革命專家之一撰寫的精采作品。」──戴維‧帕特里克拉克斯(David Patrikarakos),知名英國記者/《文學評論》雜誌(Literary Review) ►「這本書出版的時機再好不過了,我們都沉浸在劍橋分析公司無休止的故事中……談到科技巨人公司的運作方式,作者顯然非常了解……他所揭露的,是令人不寒而慄的演算法險惡滲透。我喜歡這本書,本書清楚地表明,我們還有時間——來奪回人類的控制權。」──卡蜜拉‧凱文迪什(Camilla Cavendish),前任英國首相卡麥隆之政策總監/《星期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 ►「強力推薦,具高度可讀性……巴特利特認為,我們的未來將取決於贏家和輸家如何應對科技帶來的變化,以及數位技術本身,這個觀點無疑是正確的。」──約翰‧桑希爾(John Thornhill),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全球創新編輯 ►「由智庫中心迪蒙斯的傑米·巴特利特所寫的這本書,是世界即刻需要的,本書闡明了為什麼政治家們要抓住這波時機,而你為何應該認真看待,並改變我們對數位科技的態度。」──海倫.路易斯(Helen Lewis)《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前副編輯 ►「一次迷人的旅程。雖然有時是清醒的,甚至令人毛骨悚然。」──《The Quint》 ►「迷人之作!」──安珀.魯德(Amber Rudd)英國前就業及退休保障大臣 ►「非凡的閱讀體驗!」──大衛‧安德森(David Anderson),英國大律師 ►「一篇關於數字革命『隱現的反烏托邦』及其對民主影響的煽動性報導……作者精心審查我們的社會和政治後果,日益數位化的世界將如何控制與妥協社會框架和個人自由……他對於如何擺脫科技的控制,持有令人信服的觀點,並提供了可行且平衡的務實解決方案。他在書中的提供了關於持久的數位化與民主地盤之爭息息相關、警示的、預測的見解。」──《柯克斯評論》(Kirkus Reviews)
作者介紹 傑米‧巴特利特智庫迪蒙斯(Demos)社群媒體分析中心(Center for the Analysis of Social Media)總監,同時他也為《旁觀者》、《每日電訊報》和其他幾家出版媒體撰稿,專門探討網際網路如何改變政治和社會的科技主題。2017年,他策畫了BBC紀錄片《矽谷的祕密》(Secrets of Silicon Valley)。其他著作包含《黑暗網路》與《不順從的美德》等書。現居倫敦。林曉欽台灣大學政治所碩士,專職譯者,興趣是人文、政治、歷史與經典文學,也喜歡科幻、懸疑與科普題材,譯作包括《人類的故事》、《飄》、《列寧的墳墓》、《聖母峰之死》、《債的歷史》、《橋:歐巴馬的生命與崛起》等。聯絡信箱:yorkelin@gmail.com
產品目錄 導論 當科技全面駭入,誰將主宰我們的經濟、政治與生活? 第一章│新圓形監獄 我們活在充滿廣告宣傳的巨大圓形監獄,讓我們對各種儀器上癮。在控制人類的漫長歷史中,這座蒐集數據和進行預測的系統,只不過是最新一次的嘗試;其技術與日俱增,產生更嚴重的延伸影響,例如潛在的操弄、無盡的誤導,以及緩慢消除人類的自由選擇和自主。 ●無所不知的大數據/●大數據:新的權力來源/●我們活在被監控的世界/●科技操弄人心的權力/●我們還擁有「自由」嗎? 第二章│疏離的地球村 資訊超載和聯繫,已經助長情感的部族政治產生一種分裂型態,團體的忠誠和憤怒超越了理性和妥協。雖然,黨派是政治的必須,但過度結黨會產生危險。政治領導人正在進化,適應新的資訊媒介──因此,民粹主義者崛起,承諾提供滿足情感需求的、立竿見影的,並且解決所有問題的答案。但是,漂流且內心混亂的公民組成彼此交戰的部族,乃是極權主義的前兆。 ●大群聚:同溫層的雙面刃/●「系統一」政治系統加速崛起/●現代部族政治的問題/●狂人川普:新生代民粹主義之星 第三章│數位選戰未來 唐納.川普在2016年總統大選的數位選戰顯示,大數據和精確目標鎖定確實能夠贏得選票。這種數位技術的持續進步,可以改變我們選出的政治人物類型和風格──更重要的是,這種現象代表富裕團體得到更多權力,用我們無法理解的方式,影響選舉。 ●阿拉莫計畫:讓川普當選/●跟隨英國脫歐的成功模式/●政治未來的前進方向/●資訊戰爭/●改變選舉史的關鍵一夜 第四章│自動駕駛下的民主 科幻小說迅速成為科學事實,就像人工智能的迅速成長已經開始影響我們的經濟生活。然而,與其思慮「人類失去工作的未來」,我們更應該擔憂與日俱增的不平等,以及即將到來的科學革命是否會抹滅中產階級且威脅民主。 ●沒有工作機會的世界?/●你的工作,十年後還存在嗎?/●數位經濟造成的不平等/●矽谷人的樂觀主張:全民基本收入 第五章│壟斷一切的科技公司 科技為何出乎意料地傾向導致壟斷?藉由遊說,科技公司已經開始將經濟權力轉化為政治權力,但他們在各種重要的面向中,與「傳統」的壟斷不同:擁有推出各種物品的平臺,他們得到影響輿論和社會運動的重要影響力,其中重要的延伸影響,就是公民如何實踐「自由集會結社」,這是所有獨立公民社會的基礎和對抗暴政的碉堡。在現有的發展路徑中,我們正在邁向這類壟斷的最後階段──不只是經濟或政治的壟斷,也包括文化和觀念的壟斷。 ●稱霸市場的科技神話/●贏者全拿的世界/●軟實力:科技壟斷對民主的威脅/●從經濟到政治,再到文化 第六章│加密無政府的可能? 加密無政府正在崛起──這是一種哲學,目標是藉由加密技術,減少國家的權力,其動力就是保護我們在網路上的隱私。然而,加密無政府也挑戰國家權威的基礎,更造成威脅,使得國家權威減弱,已經瀕臨瓦解。 ●比特幣:最受歡迎的加密無政府技術/●匿名的喜悅/●網路犯罪:法律與秩序瀕臨失控/●加密貨幣對政治與金融的威脅 結論│迎向未來的挑戰 各種觀念彼此爭鳴,探討科技可能如何改變社會。我們想像科技時代激發自由,但真正可能發生的結果,其實完全相反:愈來愈多人將支持威權觀念和政治領袖,希望重拾社會控制和秩序。在守護民主的偽裝中,民主可能緩慢遭到摧毀。 ●經濟與社會的不平等/●反烏托邦,走向科技極權主義?/●矽谷的末日準備者 結語│守護民主的二十種觀念 民主無法拯救自己。想要在數位年代生存,我們需要結合公民的激烈行動,政治領導者的勇敢觀念與激進改革。民主必須為了因應數位時代而重整,再度贏得公民的信任與信心。樹立道德權威和力量,增強民主的六個支柱就是起點。這將是橫亙世代的漫長挑戰,以下則是足以提供幫助的二十個觀念。 致謝 參考資料
書名 / | 人類的明日之戰: 當臉書、谷歌和亞馬遜無所不在, 科技和大數據如何支配我們的生活、殺害民主 |
---|---|
作者 / | Jamie Bartlett |
簡介 / | 人類的明日之戰: 當臉書、谷歌和亞馬遜無所不在, 科技和大數據如何支配我們的生活、殺害民主:「包含人工智慧在內的資訊科技有利於極權暴政,人們不該擔心人工智慧擁有自己 |
出版社 /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5511234 |
ISBN10 / | 9865511231 |
EAN / | 9789865511234 |
誠品26碼 / | 2681885369000 |
頁數 / | 248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4.8CM |
級別 / | N:無 |
最佳賣點 : 洞悉科技巨人如何壟斷一切,未來令人毛骨悚然。
因為擁有數據者,就擁有未來。
內文 : 導論 當科技全面駭入,誰將主宰我們的經濟、政治與生活?
「民主──更重要的是,所有人──想要在智慧型裝置、大數據和數位公共領域無所不在的年代中生存,都要改變。」
在未來的數年之內,科技將摧毀我們認識的民主政治和社會秩序,或者政治權威會粉碎數位世界。局勢已經趨於明朗,科技在這場戰役中,逐漸取得優勢,徹底打倒已經萎縮衰弱的對手。這本書的主題就是探討這個現象為何發生,而我們如何扭轉乾坤。
本書所說的「科技」,當然不是指所有的科技。就像民主(democracy)這個詞,科技(technology)也結合兩個希臘字──techne意指「技術」,logos 則為「研究」──因此,科技的意義,實際上涵蓋了現代世界的萬物。然而,在本書我也不是要探討車床、動力紡織機、汽車、核磁共振造影掃描儀或 F-16 戰鬥噴射機。我特別專注在與矽谷有關的數位科技—社群網路平臺、大數據、行動通訊科技,以及人工智慧──它們逐漸主宰人類的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
整體而言,上述的科技確實讓我們的資訊更發達、生活更富裕,從某些層面來說,也更快樂。畢竟,科技能夠擴展人的能力,創造新的機會,並且提昇生產力。然而,這不代表科技必然有助於民主政治。科技進步和更多個人自由的益處毋庸置疑,為了交換,我們已經讓太多支持政治系統運作的基礎元素遭到破壞:控制、議會主權、經濟平等、公民社會,以及資訊充足的公民,而科技的革命方興未艾。我也會說明,人類將在未來數年見證數位科技更為激烈的進步。以現有的發展軌跡,在一個世代或兩個世代之內,民主和科技之間的矛盾衝突,將會導致兩敗俱傷。
民主是一種詭異的觀念,幾乎人人宣稱自己珍惜民主價值,民主的準確意義卻莫衷一是。哲學家伯納德.克里克(Bernard Crick)曾說,民主的真實意義「藏在天堂的某處」。廣義而言,民主是一種關乎我們如何自治的原則,也是一組讓人民創造主權的體制。民主的實際運作方式因為時空環境而有所變化,但最有效且受歡迎的民主版本,毫無疑問地就是現代自由代議民主(modern liberal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從此處開始,只要我使用「民主」一詞,就是指涉上述定義(而且限於成熟的西方民主—超越這個定義範圍的討論,則是完全不同的主題)。這種民主形式通常由人民選出代議士,代議士代表人民進行決策,並且創造一組環環相扣的體制機關,讓民主制度順利運行。具體的措施包括定期選舉、健全的公民社會、特定的個人權利、組織良好的政黨、效率卓越的官僚體系,以及自由警覺的媒體。但是,光有上述元素,可能還不夠—民主需要堅定的公民,他們相信更寬闊的民主理想,包括權力分配、權利、妥協以及資訊充分的辯論。每個穩定的現代民主體系,幾乎都有上述所有特質。
這本書的目標不是用長篇大論抱怨貪婪的資本家假扮為酷炫的科技創新家,也不是暢談橫跨多個國家的道德傳說。多年以來,民主政體已經目睹太多上述的主題。減稅以及宣稱要讓人民獲得權力之間雖有明確的矛盾,但想要同時實現兩個目標,不必然是偽善之舉。乍看之下,科技確實是民主得到的恩惠,改善且拓展人類自由的領域,讓我們能夠取得更新的資訊和觀念。過去無人聞問的社會團體也因此得到發聲的平臺,創造新的方法,匯集眾人的知識並且協調行動。以上都是健康民主社會的各種層次。
然而,在最深處,兩個巨大的系統──科技和民主──卻鎖在激烈的衝突中。它們是完全不同年代的產物,依循不同的規範和原則。民主機制建立於民族國家、社會階層、服從與工業經濟制度的時代。數位科技的基礎特質無法相容於民主國家模型,因為數位科技強調跨越地緣、去中心、數據導向,並且受到網絡效應與指數成長的影響。簡單來說,民主並非為了數位科技而生。這不是任何人的缺失,即使是馬克.祖克伯(Mark Zuckerberg)也沒有錯。
順帶一提,我的想法並不孤單。許多早期的數位科技先鋒,已經發現他們所謂的「網路空間」(cyberspace)無法相容於現實世界。約翰.佩里.巴洛(John Perry Barlow)在一九九六年發表的《網路空間獨立宣言》(Declaration of the Independence of Cyberspace)中,有一句話經常為人引用,能夠簡述這種緊張關係:「政府的正當權力,來自被統治者的同意,但你們無法誘惑或得到我們的同意。我們並未邀請你們,你們不了解我們,更不明白我們的世界⋯⋯你們對於財產、言論、身分、行動和歷史背景脈絡建立的種種法律觀念,無法適用於我們的世界。因為你們的法律概念奠基於物質,而網路空間沒有物質。」這是一份激昂的宣言,暢談網路世界提供的自由,依然深刻影響許多數位狂熱者。但是,除了財產、言論、身分和行動的法律概念之外,民主政治的基礎就是物質。倘若剝開矽谷數位產業對人與人之間的相互聯繫、網絡和全球社群的集體尊崇,你將發現一種長久存在的反民主動力。
我將在以下的篇幅提出六種讓民主成功的重要支柱,不只是抽象的觀念,也是人民相信、支持,並且能夠順利運作的集體自治系統。這些支柱包括:
● 積極的公民:保持警覺且獨立思考的公民,能夠做出重要的道德判斷。
● 共同分享的文化:一種民主文化,仰賴對於現實的共同同意、共同分享的身分認同,以及妥協的精神。
● 自由選舉:自由、公平且受信任的選舉。
● 參與者的平等:維持可管理的平等,包括大量的中產階級。
● 競爭和公民自由:競爭的經濟體系以及獨立的公民社會。
● 信任權威:可以執行人民意志的主權權威,持續受到信任並且負責。
我將在每一章檢閱其中一個支柱,解釋它們為什麼以及如何遭受威脅。特定的支柱已經四面楚歌,我將更進一步地說明其他支柱很快就會陷入同樣的困境。民主受到各方面的攻擊,例如智慧型裝置的興起,限制了我們的道德判斷能力,部族政治的重現,以及超高效率的機器人取代必須休息的人工勞力,導致大規模的失業。有些威脅相當耳熟能詳,例如憤怒的政治觀、失業或公民冷感,雖然未有新的特質,卻變化為新的形式。其他的威脅則是完全的新問題:智慧型裝置可能取代人類生活的決策地位,用我們尚未完全理解的方法,改變政治決策。看不見的演算法正在創造全新且難以察覺的權力起源和不義。世界的連結愈來愈緊密,少數的惡劣行動者也可以更輕易地造成巨大的損傷,通常超越法律能夠觸及的範圍。我們依然不明白如何處理這些問題。
在最後一章,我將探討如果沿著現有軌跡,未來的開展會變得如何。我們不會見證 1930 年代的重現,雖然這是每個人最喜歡使用的類比。相反的,我相信民主會產生前所未有的新挫敗。我們必須恐懼潛伏的反烏托邦理想,一種由智慧型裝置運作的空殼民主,也是全新的菁英主義政體,表面上追求「進步」,實際上是科技官僚的權威統治。最可怕的一環,則是許多人情願選擇這種政治,因為,比起現在的政治,它或許可以提供更繁榮安全的生活。
但是,現在還不到砸毀智慧型裝置的時候。其中一個原因是,支持民主社會的科技力量,以及反對民主的俄羅斯和中國科技力量,正在進行一場科技大戰,民主派必須獲得這場勝利。只要受到民主的妥善控制,科技革命能夠讓我們的社會產生無可限量的正面改變。然而,科技和民主都需要進行徹底的轉變。在本書的結論,我提出二十項建議,民主──更重要的是,所有人—想要在智慧型裝置、大數據和數位公共領域無所不在的年代中生存,都要改變。
讀到此處,你可能覺得我只是一個偽君子,我在筆記型電腦上寫這本書,用谷歌搜尋研究資料,在推特上發布出版日期,希望在亞馬遜書店上熱賣。你說的沒錯!我和大家一樣,仰賴、熱愛並且同時憎恨自己書寫的所有科技。事實上,在過去十年間,我曾經任職於科技界和政治界的最前線,也就是英國首屈一指的智庫中心迪蒙斯(Demos)。2008 年起,我在迪蒙斯負責撰寫傳單文案,討論數位科技如何在絕望疲倦的政治系統中注入新的生命。多年來,我的樂觀主義趨於現實觀點,最後演變為緊張,現在更是產生輕微的惶恐。我依然相信科技可以成為政治世界的良善力量—許多大型的科技公司也懷抱同樣的希望──但是,現在是我第一次真正害怕政府體系的未來遠景會實現溫斯頓.邱吉爾的名言:「除了人類已經嘗試的各種政體之外,最可怕的一種。」
偉大的科技先鋒當然不會同意我的憂慮,因為他們如此堅定地相信彷彿陽光亮麗的科技烏托邦,以及他們能夠率領人類實現理想的能力。我有幸訪問其中幾人,也花時間深入矽谷或與居住在數位世界的人相處。根據我的經驗,他們不邪惡,大多相信數位科技的解放權力。他們創造的許多科技非常美好,也因此具備潛在的危險。就像十八世紀的法國革命家,他們相信自己能夠基於「平等」等抽象原則,建立一座新世界,而現代的烏托邦主義者忙於想像一座要求人際連結、網絡、平臺和數據的社會。民主(和全世界)的運作方式則並非如此—它們非常緩慢、謹慎,而且根植於實體世界。民主屬於類比世界,而非數位空間。未來的任何想像,倘若違反人類的生活現實和願望,最後只會導致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