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筋洗髓功: 亂世養生延命祕笈 | 誠品線上

易筋洗髓功: 亂世養生延命祕笈

作者 莊豐源
出版社 元氣齋出版社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易筋洗髓功: 亂世養生延命祕笈:封面提要:本功傳為菩提達摩所創,共有韋馱獻杵、摘星換斗、拔鬼馬刀等12式,另引介罕見之「易筋經古圖功法」與「增演易筋洗髓十二宮圖」,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封面提要:本功傳為菩提達摩所創,共有韋馱獻杵、摘星換斗、拔鬼馬刀等12式,另引介罕見之「易筋經古圖功法」與「增演易筋洗髓十二宮圖」,練後有如洗髓換血、易筋壯骨般暢快。◎買本書即可獲贈「鬆身操」與「易筋洗髓功法」光碟。 達摩自天竺東來,除開創禪宗之外,據傳也帶來多種祕傳心法,易筋經與洗髓功就是其中之一。 本書作者於獲贈《易筋經》祕本、勤練有心得後,再赴嵩山少林寺印證,並與武僧共演易筋洗髓功,證實透過肢體之挪移、旋轉、震動,確有促進氣血循環、活絡筋骨、大增元氣之效。 書中除詳述「韋馱獻杵」等12式功法之口訣、動作要領及12筋經走向之外,另引介罕見之「易筋經古圖功法」與「增演易筋洗髓十二宮圖」,包括正身、側身、半身、折身、紐身、倒身、翻身、行身、坐身、定身、臥身圖式等十一種,十分難得,有心人可多加揣摩、用功習練,不僅能強身健體、修心養性,還有助於促進社會和諧。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莊豐源嘉義縣六腳鄉人家學淵源,父親為柔道黑帶高手曾師事柔道宗師陳戊寅老師又得拳擊名匠施武雄老師指導征戰各地武術擂台獲獎無數之後就讀中國文化大學國術系考試院特種考試丙、丁種及格曾任刑事警察2000年自新北市板橋區公所退休經歷易筋經研究學會常務理事兼總教練大專院校體育總會國術教練健身氣功總會健身氣功教練多次獲邀參加台北市中醫師公會、新北市中醫師公會養生功嘉年華會示範易筋洗隨功◎長期在新北市板橋八德公園,義務教導易筋洗隨功。近期因場地不敷使用,移師至同區大同街70號音樂公園;時間一樣(周一至周六,每天早上6:30至8:30)。歡迎有興趣者一起習練。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 成功需行動,健康要運動 洪啟超推薦序 易筋經、洗髓功為養生精髓 林昭庚 推薦序 可望達到「上工治未病」之理想 陳俊明 推薦序 從武功中學到敬天地、重人情 莊榮仁 推薦序 活動、活動,要活就要動 李興明 自序 從硬武術到養生功 莊豐源 前言 易筋經與洗髓功第一章 身心做好練功準備第一節 你準備好了嗎第二節 練功前後的注意事項一、開始練習前之注意事項二、練功中的正常與異常反應三、練功後注意事項四、練功有成的要領第三節 練功前一定要先練呼吸為什麼要練好呼吸法?常用的呼吸法與要領呼吸要領第二章 預備動作與鬆身操第一節 鬆身操第二節 拉筋伸展操第三節 基本手型與步法基本步法 要領與提醒 基本手型第三章 揭開易筋洗髓功的神祕面紗第一節 易筋洗髓功的源流與傳承易筋洗髓功的源流眾說紛紜易筋經與洗髓功能否合一第二節 易筋洗髓功招式與動作要領預備式第一式:韋馱獻杵第一勢 第二式:韋馱獻杵第二勢第三式:掌托天門勢 第四式:摘星換斗勢第五式:出爪亮翅勢 第六式:倒拽九牛尾勢第七式:九鬼拔馬刀勢 第八式:三盤落地勢第九式:青龍探爪勢 第十式:臥虎撲食勢第十一式:打躬勢 第十二式:掉尾勢收功:重要性更甚於練功可分為盤坐與站樁收功兩種三法盤坐收功法 站樁收功法以動作導引意念的站樁收功亦可第四章 簡介達摩所創之「易筋經古圖功法」第一節 易筋經第二節 增演易筋洗髓十二宮圖一、正身圖式 二、側身圖式 三、半身圖式四、屈身圖式 五、折身圖式 六、紐身圖式七、倒身圖式 八、翻身圖式 九、行身圖式十、坐身圖式 十一、定身圖式 十二、臥身圖式結語 不再祕傳,只願造福廣大人群

商品規格

書名 / 易筋洗髓功: 亂世養生延命祕笈
作者 / 莊豐源
簡介 / 易筋洗髓功: 亂世養生延命祕笈:封面提要:本功傳為菩提達摩所創,共有韋馱獻杵、摘星換斗、拔鬼馬刀等12式,另引介罕見之「易筋經古圖功法」與「增演易筋洗髓十二宮圖」,
出版社 / 元氣齋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6465369
ISBN10 / 9866465365
EAN / 9789866465369
誠品26碼 / 2681624906008
頁數 / 240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5X1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一節 你準備好了嗎


不管是練武術、養生內功或氣功,在習練之前都要做好身心準備,只有一切準備妥當,心無罣礙,練功才能有所成就。但最主要的還是在心理準備。


一、身心做好準備:


身心方面應注意什麼?簡單說,最重要的還是在心理建設方面,就是想清楚:練這種功法的目的何在?在強身治病、有心學會一種功法,或只是消磨時間(反正朋友或鄰居想學, 有伴就跟著去練)?有無信心、耐心與恆心?


如果沒有目的,只是「拿香對拜」,那麼一定學不會、學不好,不如不學,免得浪費時間。


若真的有心學習,那麼還要再問:希望達到甚麼效果? 能否撥出時間,有恆練習?因為不管學武術(硬功夫)或養生氣功,都必須循序漸進,日久才能有進境,才能體會到功法的妙處。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一定要有信心、耐心與恆心,才會有所得。


有了這「三心」之後,就要從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著手, 也就是要注意「生活規律」、「規律生活」。


1. 早睡早起,調整好生理時鐘。


我們的身體會受到生理時鐘制約,生活起居、飲食等都難免受到影響,因此最好定時睡覺、定時起床、定時練功, 日久自然有成。


由於大多數的練功時間都在早晨,尤其初學者,因此絕對不能熬夜(當然更不能逛夜店),否則第二天早晨可能爬不起來,或遲到、沒有精神。此外,最好少喝酒、絕對不要吸菸; 目前已有很多研究數據證明,吸菸有百害而無一利,還特別容易影響呼吸系統,使呼吸無法勻、細、綿、長,那是練功者的大忌(詳細請參考「練功先練呼吸法」一節)。


-------------------------------


二、練功中的正常與異常反應


練功的效應因人而異,並無一定的衡量標準,根據個人教學數十年的經驗,以及諸同道的說法,大約有以下幾種反應。


正常反應


1. 有「氣感」,但冷熱感覺不同。


習練一段時間之後,有些人會在站樁、做預備動作或練功過程中,出現「氣感」反應,例如體內某處有一股氣在流動, 有的人可能感覺局部(如下腹部丹田處)有一團熱氣盤旋不去,然後逐漸擴散至全身;有的人則感覺好像有一股冷氣自某處(如頭頂百會穴)進入,並慢慢擴散至全身,感覺全身冰涼,比冬季手腳冰冷還嚴重。也有人感覺身體、四肢好像穿著鐵甲,或裹著一層東西一樣;此正如中醫所說的「頭痛如裹」。其實這些都屬於練功效應,是一種正常現象,可為練功者帶來信心。


2. 出現癢、麻或腫脹感。


除了上述的冰涼、溫暖或熱感等「氣感」反應之外,最常見的是出現「癢」、「暖」,或酸、麻、腫、脹、刺,或蟻爬、發熱、出汗等感覺,或不斷出現打哈欠、打嗝、排氣(放屁) 等情況。


異常反應


這類異常反應包括:


1. 肢體痠痛:


練功中或練功後感到上臂沉重、腰痠背痛,這是肌肉過度疲勞或姿勢不當所致,只要將姿勢調正,堅持練下去,痠痛即可自動消失。


2. 氣短胸悶:


練功時出現氣短、胸悶或氣逆,這是雜念太多,過度緊張, 肌肉僵硬,呼吸失調所致。所以練功時要臉帶笑容,心情愉快, 全身放鬆即可導正。


3. 心悸:


出現心悸可能是姿勢不當,呼吸短促,練功時間太長引起。如果能量力而為,導正姿勢,不任意延長時間,則心悸現象即可避免。


4. 其他


--------------------------------





其次是「靜」。「靜」是指精神上的寧靜,但又不是絕對的靜,而是「動」的相對。在正常情況下,人一直處於不斷運動的狀態,大腦也一樣(無時無刻不在運作,時時處在比身體還要緊張的運動狀態下)。所以說我們的肢體要有休息(靜) 的時候,大腦更需要有「靜(清淨、安靜)」的時候,這樣才能消除疲勞、儲備能量。


但此種「靜」不是完全不動,因為即使在睡眠或休息狀態下,大腦也時時刻刻在動;大腦只有在「腦死」的狀態下才完全不動(即使肢體、器官還在運作)。因此,這裡所說的靜, 是大腦在相對安靜的狀況下「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簡單說就是「把意識放空」,意識放空即大腦放鬆,放鬆就可以入靜, 這才是真正的「鬆靜自然」。


入靜也可以放鬆,其要求是相同的。猶如練功者大腦靜下放空,肢體在鬆靜的狀況下運動,必能得到很好的運動效益, 鬆靜是不可偏廢的。


進一步言,「鬆」特指全身肌肉的放鬆,但要鬆而不懈。而「靜」指相對的安靜,要達到呼吸出入無聲,深、長、細、勻之外,連呼吸吐納或意守丹田都不能思想過度集中,如此才能達到精氣神與身體的真正鬆靜自然。


--------------------------------


為什麼要練好呼吸法?


有句俗話說「氣息做人」,也就是說「鼻腔有氣息出入」才有生命,沒有呼吸就不能算是人了。但因為每個人每時每刻都要呼吸,太自然了,以致大家習焉而不察,一般人的呼吸運動都是在無意識中進行,就像陽光與空氣一樣,我們每天利用,不可或缺,但並未明顯感覺到空氣的存在。


若進一步討論呼吸對人體的好處或重要性,則幾乎大家都知道:呼吸能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吸入體內的氧氣在肺部經由肺泡交換之後,可以將新鮮的氧氣溶入血液之中, 並透過循環系統運送到全身的需要之處,因此經常呼吸新鮮空氣有助於增加血液中的含氧量,增加細胞活力,促進各器官、系統的新陳代謝正常,有益健康。不僅如此,由於癌細胞厭氧,經常呼吸新鮮空氣還能抑制腫瘤發展,具有防癌抗癌作用。


正因如此,從古到今的養生專家無不強調呼吸吐納的重要性,甚至窮一生之力探討吐納功夫,還因此發展出很多功法,如內丹功、五禽戲及各式氣功等等。但不管採用什麼呼吸法,若用於養生保健、祛病延年、長生不老的,大概都主張要練到呼吸勻細綿長,也就是緩慢、柔和、深長、細勻, 強調要達到「若有若無、渾然不覺」的程度,才算合格。若能達到如長壽烏龜般察覺不到呼吸的存在,這種「龜息大法」就是呼吸法的最高境界。


--------------------------------


呼吸要領


呼吸要求做到深、長、細、勻,初練者應該與平常人一樣, 不要刻意追求,只需順其自然,靜靜地把心安於丹田,一段時間後呼吸通暢,再順乎自然的開始練習順式呼吸、逆式呼吸,無論哪一種呼吸都是由淺入深、由短至長、由快而慢,然而這些練習並非一蹴可成,切記。


一般成人的呼吸頻率大約是每一分鐘18 次 ( 一呼一吸為一次),練習養生功之後,呼吸次數可逐漸減少。練習節奏先練自然呼吸,再順式呼吸、逆式呼吸,在練習過程中,切記不可以意識勉強延長,也不得特意鼓肚子或凹肚子,也不要特別將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以免胸悶、肋痛或心頭不順暢。呼吸由短促至深長、次數由多至少、由不自然至自然,絕非短期就能學好,需經過一定的努力與專人指導才能學成。至於學成時間的長短是根據個人體質、年齡、性別……等不同而有差異, 不能急於求成。大部分的練功者恐怕自己的呼吸不夠深、長、細、勻,而特別在意呼吸,結果反而不自覺形成呼吸短促,不勻甚而胸悶氣喘。更有部分學員於練功時,不得其法,呼吸聲音很粗,又很短促,每次都飽吸一大口,積於胸腔,加以用力不當,很急促的就把氣呼掉並氣喘如牛,如同水庫存水太滿未做適當調節,只要一洩洪就會釀成大災難一樣。又有部分練功者十分強調深呼吸,認為練功就必須深呼吸,但因經驗不足, 不能掌握呼吸的要領而勉強深呼吸,硬要將呼吸次數減少,幾乎以強力屏息方法為之,結果適得其反,而傷及身體,心血管疾病、心臟病者要特別小心。


--------------------------------


預備式─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雙手自然下垂,目視前方


「鬆身操」就是「預備式」,首先雙腳打開與肩同寬,雙手自然下垂,目視正前方。共有17 個動作( 請參考動作示範光碟)。


1. 頸部運動:


全身放鬆站立,肩膀與軀幹保持不動。先前後點頭,做八次後回正。接著向右點頭,回正。左點頭, 回正。右靠肩,回正。左靠肩,回正。


然後做右旋轉。即頭頸部放輕鬆,往下低頭之後,再吸氣並向右、向上旋轉,回正後一面呼氣,一面向左、向下旋轉, 頭部回正後稍停數秒。


接著,頭頸部向左旋轉。即頭頸部放鬆、下垂,然後一面吸氣,一面向左、向上旋轉,回正後稍停數秒,再一面呼氣一面向右、向下旋轉。


連續做八次後回預備式。


2. 掉肩:


雙手上提,置於肩部;吸氣時雙手上提,手臂伸直向上, 同時提腳跟,眼神看著手掌,雙手盡量往上伸,以拉伸脊椎。稍停片刻後,雙手自然放下,並微微擺動,同時呼氣。連著做八次後回預備式。


--------------------------------


二、弓箭步


所謂弓箭步就是「前腳膝彎如弓,後腳伸直如箭」,簡稱「前弓後箭」,這是所有習武練功者都用得到,也一定要學會並熟練的基本功法;此種基本功學得好不好,對練武者的功架, 甚至以後的實戰影響甚大,故應勤加練習,不可荒疏。


一般而言,弓箭步分右弓箭步、左弓箭步兩種:


(一) 右弓箭步


首先正面站立,右腳向右打開約肩寬的兩倍,雙手上提並吸氣(眼睛要看著手,眼神隨手部上、下移動);手放下時呼氣,同時向右轉45 度,抱拳, 拳心向上,置於腰際(或叉腰)。雙腳掌平行站立,身體的重量分置於雙腳腳掌與腳跟四個點。接著重心稍微往前移,使前腳( 右腳) 約分擔體重七分,後腳( 左腳) 分擔三分。


此時需注意「三尖相照」。也就是右腳屈膝時,右膝關節前端不可超過前腳大拇指尖;若從頭部垂直往下看,則鼻尖、膝蓋前緣尖端,以及腳大趾尖應該成一直線,這樣才不會傷到膝蓋。


其次是注意後腳(左腳)。左腳跟要著地、蹬直( 此與太極拳步法的後腳微屈、腳跟離地略有不同)。其要領是右大腿往前推,而非只是右膝蓋向前。此時雙腳掌平行貼地,成45 度。接著胸部向右轉90 度,挺胸、墜腰,使頭頂心的百會穴與會陰垂直。同時目視前方,舌抵上顎,調整呼吸,注意保持體位中正,不可前彎或後仰。


接著身體與雙腳掌向左轉回,回正後收右腳,成預備式。


--------------------------------


易筋洗髓功的源流眾說紛紜


究竟「易筋經」、「洗髓功」從何而來?兩者可否並練而稱之為「易筋洗髓功」?可以說眾說紛紜。但較受肯定的不外道家與中醫的「導引說」,以及佛家的菩提達摩所創兩大源流。


導引說


主張「導引說」者認為,人類本有模仿動物動作以養生(體操或運動)、強身(成為武術之一)的本能,這種模仿動物動作以養生的方法,就稱為「導引」。論者認為西元一九七三年在湖南省長沙市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帛畫中,就有「鳧浴」、「龍登」、「鳥伸」、「鴟視」、「雁飛」、「鶴舞」等動作, 而「易筋經」功法中也有「出爪亮翅」、「青龍探爪」、「臥虎撲食」等動作與名稱,可見與導引術有關。


而導引術本來就是道家的養生法寶之一,到後來幾乎儒、釋、道三家也都講究並勤學導引術,例如三國時期的名醫華佗創編「五禽戲」,就是導引的理論與實際動作結合並發展的證據。


不僅儒、釋、道如此,中醫的傳統典籍、人人必讀的第一部醫書《黃帝內經》,其中就對導引、按蹻有明確記載。例如該書《素問•異法方宜論》載:「中央者,其地平濕……故其病多痿,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蹻。」導引就等同於和緩運動, 而按蹻類似於現代的刮痧按摩。到了東漢末年,長沙太守、名醫張仲景就在其著作《傷寒雜病論》中指出,若感覺四肢滯重, 即應施行導引、吐納、針灸、膏摩等方法,勿令九竅閉塞。


--------------------------------


第七式:


九鬼拔馬刀勢( 足太陽膀胱經易筋經功法)


口訣:


側首彎肱,抱頂及頸,自頭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輪, 身直氣靜。


動作要領


1. 緩緩吸氣,雙腿慢慢下沉,右手陰掌往前提,雙目隨之; 左手陽掌往後揚,前後約成一直線。接著腰胯向左轉,右手隨腰胯轉往左前上方,左手向右後下方轉,兩手仍成一直線,體重稍移右腿,目視右後腳跟,右手旋繞,按摩左耳、左頸、脊椎,左手同時移至脊椎上提,雙手於脊柱上下拉近,腰胯轉動身體回正大馬步( 此時體位最低點)。


2. 徐徐呼氣,右手自頸椎移至右頸,然後往右前上方推出;注意配合雙腳掌、小腿、大腿、膝、踝動作,以墜腰、收腹、挺脊之勁道推出,形成右側弓箭步( 右橫襠步)。左手同時上提至左腋下,翻掌,隨體側以暗勁往下按壓( 此時左腳蹬直、貼地) ,停頓片刻內化。


3. 緩緩吸氣,鬆左胯,體重稍移左腳( 腳掌貼地不動), 右手往右後下方移動,眼隨手動,左手往左前上方挪移,左右手約保持一直線上下移動。右手至最低點時,目視左後腳跟, 左手旋繞按摩右耳、右頸、脊椎;右手同時移至脊椎處並上提, 雙手於脊椎上下拉近,腰胯轉動身體回正成大馬步( 此時體位最低點)。


--------------------------------


與經絡循行的關係


─手厥陰心包經的循行路線與圖說


循行路線


《黃帝內經•靈樞》云:手厥陰心包之筋,起於中指,與太陰之筋並行,結於肘內廉,上臂陰,結腋下,下散前後挾脅; 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結於臂。





易筋洗髓經功效


1. 手厥陰心包經的循行時間為戌時,即晚上7 點到9 點。傳統醫學認為心為君主之官,心不受邪,只有心包可以「代君受過」。心包經從心臟周邊開始,經腋下,沿手前臂中線,經勞宮穴到達中指;因此如果常感中指麻木,那就可能是心包方面的問題。


心包經的最重要穴位為膻中穴,位於兩乳之間的中點,主喜樂。但西醫沒有心包經的概念。


2. 手厥陰心包經的習練重點,即以龍爪由肩背發力,收回後再探出,但不管做何動作,都必須目視中指,意念在中指:探出時由中指輸氣,收回時則將氣引至上臂內側,再散於胸腔,具有易筋洗髓之效。


3 . 本式之重點在左右分別探爪,配合肢體之昇、降、開、合等動作,有助於強化下盤(腰、背、腿、膝關節)的肌力, 並保持動作靈活。


--------------------------------


第一節 易筋經


易筋經為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一種動功,相傳為南北朝時達摩和尙所創。此法易學易懂,在民間廣為流傳。其圖文記載直到宋代之後才出現。在流傳過程中,出現許多種功法流派。目前通行的功法是清代潘霨整理,收錄於其所撰的《衛生要術》中。清末周述官編撰的《增演易筋洗髓內功圖說》時,又將潘氏易筋經十二圖改稱為「韋馱勁十二勢」,載於卷十六之中。其圖文俱佳,故據此。


1. 韋馱獻杵第一勢


兩腳並立,相距一拳,挺胸收腹, 頭頂端正,兩目平視,唇齒併攏,舌頂上顎。手由身側曲肘提至胸前,兩手作拱,兩目垂視,收心納意,心存靜極,呼吸用深呼吸,即鼻吸氣,口呼氣,一呼一吸為一次,默數三十次。


2. 韋馱獻杵第二勢


接前勢,兩腳足趾抓地,兩手灌勁,右手提上,翹掌與左手同時向前提移,旋即分向兩翼, 成側平舉位,平掌,兩掌心向上。心氣表靜,目瞪口呆。呼吸同前, 默數三十次。


3. 韋馱獻杵第三勢


接前勢翹掌,兩臂升提至頭前斜上方,肘伸直並灌勁翹掌, 如托天狀,指尖相對,勿相碰, 相距一拳。兩膝挺直,十趾抓地, 抬後腳跟,兩眼仰視指尖,舌舐上顎,咬緊牙關,鼻息調勻,心寧神靜。呼吸同前,默數三十次。


--------------------------------


第二節 增演易筋洗髓十二宮圖


增演易筋洗髓十二宮圖,見清末周述官編撰的《增演易筋洗髓內功圖說》。周述官,四川巴縣人,以氣功導引而稱著於世。


據周氏自序云,他早年多病,後來拜師習練健身之術。癸巳( 一八九三年) 秋,在資陽通慧寺中忽遇靜一空悟法師,拜其為師,口傳心授凡三月有餘。臨別時,法師授他一部書,名為增演易筋洗髓內功圖說,共六卷。周氏根據其多年之心得體會,加以發揮增演,成十七卷。卷一為演說易筋洗髓合編,卷二為推廣增演易筋洗髓內功圖說,卷三為正身圖說,卷四為側身圖說,卷五為半身圖說,卷六為屈身圖說,卷七為折身圖說, 卷八為紐身圖說,卷九為倒身圖說,卷十為翻身圖說,卷十一為行身圖說,卷十二為坐身圖說,卷十三為定身圖說,卷十四為臥身圖說,卷十五為增益易筋內壯神勇圖說,卷十六為易筋洗髓支流會纂,卷十七為易筋洗髓分行外功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