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策展人工作指南: 認識、管理與展示物件 | 誠品線上

The Museum Curator's Guide: Understanding, Managing and Presenting Objects

作者 Nicola Pickering
出版社 聯灃書報社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博物館策展人工作指南: 認識、管理與展示物件:如何在博物館創造一場完美的展覽?作品該如何蒐藏、如何保存、如何管理、如何維護?建構博物館學與策展技能的最佳必備工具書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如何在博物館創造一場完美的展覽? 作品該如何蒐藏、如何保存、如何管理、如何維護? 建構博物館學與策展技能的最佳必備工具書! 「策展」是一種具備高度技能與特定學科專業的職業。博物館策展人的職責包括蒐藏物件、確保物件受到妥善的長期保存、理解與鑑賞,同時能向社會大眾展示並詮釋。策展人的角色兼具多重功能,除了必須對藏品具有專業知識外,還要有務實、靈活、社交能力,並在公共傳播、行銷方面擁有多面向的技能,同時也需負責館藏的發展,並主導新品的蒐藏,以因應博物館角色的變遷。本書將帶領讀者一窺博物館策展人的多元角色及工作內容。 書中探討了包括博物館為何存在、博物館該如何對待並展示物件,策展人所扮演的角色、他們與物件之間的互動以及物件的保存維護、編目、展示、搬移、陳設、儲放、詮釋與解說等工作,提供了詳盡的說明,並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當前物質文化研究與博物館學的理論,並在書中展示如何將這些理論實際應用於博物館館藏。 無論是主修藏品管理與策展的學生,還是藝廊與博物館從業人員以及私人收藏家,《博物館策展人工作指南》為所有從事和蒐藏、物件的保存維護與展示工作相關的人員,提供了重要且實用的專業資源。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妮可拉.皮克寧Nicola Pickering妮可拉.皮克寧 Nicola Pickering藝術與建築史學家,現任雷丁大學(University of Reading)博物館研究的教學研究員,曾是倫敦交通博物館(London Transport Museum)高級策展人、伊頓公學(Eton College)和國家信託基金會(National Trust)的策展人。皮克寧通過在各種組織的工作,積累了專業策展工作的經驗,並對歷史、藝術、建築以及歷史物品研究充滿熱忱。著有《國王學院禮拜堂1515-2015:劍橋的音樂,藝術和宗教》(2014),《鄉村別墅,物質文化與消費》(2015)和《義大利的溫克爾曼:十八世紀紳士研究中的好奇心和鑑賞力》等著作。高文萱高文萱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與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藝術史碩士,現為專職譯者。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目錄CONTENTS 序言 致謝 導論 第一部 博物館與館藏 第1章 什麼是博物館? 博物館的起源 學術研究與古典時期的「繆思神殿」 中世紀歐洲、文藝復興與私人收藏 啟蒙思想與博物館 歐洲國家博物館的成立 19世紀的博物館 今天的博物館 博物館的類型 博物館都做什麼? 博物館的社會、文化與經濟價值 第2章 博物館蒐藏政策:擬定與執行 我們為何蒐藏 博物館如何蒐藏 蒐藏授權 館藏發展政策 蒐藏的法律與倫理限制 蒐藏敏感資料 精簡館藏 藏品借展 蒐藏當代物件 第二部 館藏管理 第3章 新藏品的研究與入藏 藏品取得政策 藏品取得流程 藏品提供或潛在購買紀錄 物件來源與所有權確認 入館流程 入藏 館藏資訊 出館流程 註銷政策 第4章 物件的分類、紀錄與編目 館藏管理 館藏管理政策 政策、計畫與流程 館藏管理標準 館藏文件紀錄 物件傳記 館藏文件記錄政策、計畫與流程 館藏管理系統 藏品分類 異動控制 藏品借展政策 館藏近用政策、計畫與流程 第5章 物件的持拿、儲放與維護 館藏維護與保存修護政策及計畫 預防性保存修護 預防性保存修護:基本原則 環境條件 環境監控與管制 獲准使用的材料與清潔物質 物件的持拿、包裝與運送 防護配備 物件的儲放 物件狀況報告與盤點 治療性保存修護 修復 保存修護規劃與風險評估 管理 館藏安全 災害應變計畫 館藏保險 第三部 展示與詮釋館藏 第6章 展示物件 常設展或特展 展示的理由 內部與外部合作 展示的基本原則 策展概念的生成 概念與內容發展 博物館展示的類型 展覽規劃設計 設計流程 展覽製作 第7章 詮釋物件 思考物件 規劃展品詮釋 展品詮釋的策略 展品詮釋的方式 博物館文字 語音與視覺方式 數位科技 多媒體 親身體驗 觀眾參與及貢獻 第8章 博物館觀眾 博物館體驗 博物館教育中的物件使用 博物館觀眾與學習 認識並開發博物館觀眾 訪客分類與分眾 評量博物館資源與體驗 影響力評估 主動參與 近用政策與計畫 第四部 博物館策展人 第9章 當前策展人的角色及結論 今天的博物館 博物館工作團隊 博物館策展人的位置 未來的策展人 博物館物件的價值與研究 註釋 參考書目

商品規格

書名 / 博物館策展人工作指南: 認識、管理與展示物件
作者 / Nicola Pickering
簡介 / 博物館策展人工作指南: 認識、管理與展示物件:如何在博物館創造一場完美的展覽?作品該如何蒐藏、如何保存、如何管理、如何維護?建構博物館學與策展技能的最佳必備工具書
出版社 / 聯灃書報社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7031155
ISBN10 / 6267031152
EAN / 9786267031155
誠品26碼 / 2682139893005
頁數 / 240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X1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導讀 : 什麼是博物館策展人,策展人都做些什麼呢?
What are museum curators, and what do they do?
  博物館中所使用的策展人一詞,乃是由其拉丁字源的照料與守護之意發展而來。一般來說,策展人負責維護博物館的館藏、協助機構透過保存、管理、研究與展示物件達成其教育並娛樂公眾的目標。在21世紀的今天,博物館的參訪者尋求的是內容充實的參訪體驗,而為博物館的內容提供相關資訊並確立最合適的展示方式,則是策展人的職責所在。過去博物館中多以學者型策展人(scholar-curator)主導展覽方向的情況已不復見,如今,諸如館藏管理、保存修護、開放公眾參觀與促進學習等工作,逐漸成為策展團隊核心任務的一部分。許多專業博物館分工的功能與職責也涉及各式各樣的管理與行政工作:多數策展人在職業生涯中都會需要管理資料、時程、專案、預算與人員。
  本書將檢視策展人工作的幾個重要面向,從文物蒐藏與管理乃至研究工作與展覽製作等都將囊括在內。以下簡單介紹博物館策展人的主要功能與職責:
館藏與發展(第二章)
  策展人需要參與博物館蒐藏新物件的工作,而這需要具備一定程度的專門學科知識。策展人也需要思考與物件蒐藏相關的所有活動的策略性方向(這部分應詳載於博物館的「館藏發展政策」(Collections Development Policy)之中)。
館藏與資訊管理(第三章與第四章)
  在過去50年間,各國紛紛著手規畫並推行在管理及維護館藏方面的專業標準,以便統整之前缺乏規畫且亂無章法的處理方式。策展人必須設法將這些原則、指示與/或要求實際應用在他所負責照管的博物館館藏。
館藏維護(第五章)
  無論是儲放於庫房或在展出中,博物館的文物都必須受到妥善的照護,而策展人需要充分知悉並掌握能夠達成這個目標的各種主要方式。策展人針對特定領域的館藏所具備的專業知識能夠協助他們做出最明智的決定。
創作展示與內容(第六章與第七章)
  策展人可能是博物館團隊中負責製作常設展與短期展覽或特展的主要成員之一。雖然根據機構的規模與性質,而可能有參與程度上的差異,但一般而言,策展人大多會參與展覽主題與展品的挑選、展覽內容的研究,以及展品詮釋與相關參考資訊的撰寫。
溝通交流(第六章與第七章)
  策展人也會被期待能向廣大的使用者傳達並述說與博物館館藏相關的資訊。策展人常常需要以一種清晰且恰如其分的方式,簡明扼要地傳達複雜的概念。策展人需要因應各式各樣的需求產出各種類型的文字,也因此,流暢的語文能力在這方面將會是一大助力(舉例來說,報告、政策、提案、學術文章、議論、評論、詮釋說明、新聞稿、網站內容等)。
館藏與資訊近用(第八章)
  策展人的職責也包括確保館藏物件與博物館所提供的服務能夠為公眾所近用。但於此同時,也必須仔細考量與館藏的保存維護與安全相關的諸多議題,以在開放物件使用與物件安全之間取得平衡。策展人應該確保館藏物件能充分受到使用,同時鼓勵並宣導公眾近用物件:物件的使用可能是透過展覽、學習或其他公眾活動、館藏網站、開放式博物館商店、借展給其他組織與巡迴展覽等方式達成。
學習(第八章)
  在現代博物館中,所有的策展人也必須擔任教育者的角色:他們必須想方設法,以各種模式向廣大的觀眾解說並呈現資訊與概念。館藏工作的社會參與面向已是策展工作中日益重要的一部分。
研究(第九章)
  與博物館館藏相關的知識紀錄,其重要性不亞於館藏本身,而進行富有原創力而能夠拓展這方面知識的深入研究,能夠豐富並強化博物館的所有活動。博物館館藏與學術研究長久以來享有緊密的合作傳統,但近年來,這類研究工作在博物館中受到嚴格的審視。不同的機構對於研究的功能與價值所抱持的態度日益分歧,在某些博物館中,研究工作被認為是次要的工作。同樣的,策展團隊也很可能因為忙於繁重的館藏管理與保存維護工作,而無暇進行研究工作。
管理職責
  許多策展人也會擔負諸如策略性領導、專案管理與人員管理等職責。所有的博物館都有各自的人員編制,資深的策展人也常需要負責協調及管理不同規模團隊的工作成果。
募款、行銷與商業活動
  無論是物件的蒐藏與保存維護,或是提供公眾機會使用這些物件並與之互動,這些博物館的基本功能都需要足夠經費雇用員工並維持場館的營運。許多博物館並未獲得足夠的公共資金挹注,而需要尋求其他的收入來源(例如,短期的零散補助、公眾募款、私人贊助、場館租用、零售與餐飲服務等)。策展人的工作可能多少會涉及這些活動。
專門化
  雖然有些策展人負責管理的館藏不僅內容五花八門,同時物件所橫跨的時期相當長、跨區甚廣而又涉及不同的主題領域,但也有許多專攻一項專門領域的策展人,他們同時也是維護與展示特定類型物件的專家。的確,特定的館藏必須由具備專門知識與經驗的策展人負責維護(如自然史館藏)。對於大型博物館而言,為館藏中某些特定的部分(如繪畫、雕刻、織品、考古)聘用專門的策展人相當常見。
  視組織的規模與性質而定,策展部門可能由好幾個不同的專業人員所組成,舉例來說,團隊可能包括館藏登錄員、館藏經理、展品解說經理、展覽統籌、編目員、檔案員、博物館員、保存修護人員與策展人。這也意味著策展人可能可以專注在研究與公眾交流一類的工作上,因為與館藏管理及維護相關的事務已有 其他專門人員負責。小型的博物館可能不會有這樣規模的人員編制,因此策展人多半必須包攬大部分的工作。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一章 什麼是博物館?

  成立於1946年的國際博物館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簡稱ICOM)為一國際性非政府組織。與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簡稱UNESCO,為聯合國專門機構)維持官方關係,同時也是聯合國經濟社會理事會(United Nations´Economic and Social Council)的諮詢機構。國際博物館協會不僅支援全球性的博物館專業人員網絡,更「致力於世界各地有形及無形之古今自然與文化遺產的保存、延續與社會交流。」在回答「什麼是博物館」這個問題時,我們或許可以從國際博物館協會目前對於博物館的定義切入:

  博物館為一開放給公眾的永久性非營利機構,以服務社會並促進社會發展為己任,並為了教育、學習與娛樂目的而蒐集、保存維護、研究、交流並展出有形與無形的人類及其環境遺產。

  這項定義的內容有許多值得深入探討之處。首先,根據國際博物館協會,博物館為一間「機構」,因此,是個以某種方式受到正式管理的組織。再者,博物館應該是個「非營利」組織,這意味著這個機構不僅不積極追求利潤,反而將盈餘再投入組織運作(這點與主題樂園或大眾娛樂場所截然不同)。在今天看來,要求博物館必須「向公眾開放」儼然已是理所當然(雖然並不必然如此),而博物館必須「蒐集」並「保存」人類遺產也似乎是一項重要的構成條件:這意味著博物館作為組織,不僅會蒐集有助於達成其目的的物件,也會保存並且維護這些物件。此外,對於這些「人類及其環境」遺產的「交流」與「展示」必須相輔相成:這句話表明一間博物館應該要容許參訪者觀看它所持有的藏品,並且為這些物件提供詮釋說明。最後,在定義中同時論及「有形及無形」遺產的說法則相當發人深省,反映出我們面對遺產本質的態度發生了轉變,認知到它們既可以是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產(如物件與建築)也可以是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習慣法、舞蹈、口述傳統、記憶)。
  國際博物館協會對博物館的定義也有些可能會引發質疑的地方。舉例而言,定義中主張博物館必須是「永久性」機構,意指博物館必須能夠長期存在並具備持續發展的能力。如此一來,「快閃」(pop-up)博物館或一次性的短期嘗試就會被排除在外。而「以服務社會並促進社會發展為己任」的說法聽來相當具理想性,但我們或許可以詢問到底什麼是社會,而這樣的社會又該如何發展?最後,這個定義中也有些部分值得我們進一步深入思考:「研究」與「教育」是否為博物館工作的核心,而「研究」人類及其環境到底意味著什麼?再者,我們也可能好奇在博物館中的「娛樂」所指為何,我們在博物館中的體驗是否一定令人愉悅?這些博物館界普遍爭論的問題,將在本書後面的章節中做進一步的討論。

博物館的起源
The origins of museums
  為了理解博物館今日的樣貌、所從事的工作與帶來的效益,我們必須檢視此機構最早於歐洲的起源。無論是個人或是團體,人類的蒐藏行為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所蒐藏的物件或者具有宗教、神祕、經濟、美學或歷史價值,也可能僅僅是奇珍異品。6 今日的博物館與某些最早期的博物館與收藏品彼此間最大的差異是,當代的博物館認為藏品應該要受到妥善的保存並向觀眾公開展示。
  歷史學家通常希望能找出世上第一座博物館:也就是受到妥善保存並向公眾展出的一套收藏品。有些看法認為烏爾(Ur,位於現今的伊拉克)的恩尼加爾迪− 娜娜博物館(Ennigaldi-Nanna museum)是最早的博物館:1925 年,考古學家倫納德.伍利(Leonard Woolley)挖掘出一座約莫建於西元前530 年的巴比倫宮殿遺址,並在其中發現了目前已知最早受到策畫展出的一批收藏品。這些來自不同的地區與時代的文物顯然經過悉心陳列,並且提供了標示說明,就好像特意要展示以供觀看及研究一樣。一般認為這個「展覽」的策展人是新巴比倫王國(Neo-Babylonian Empire)最後一位國王那波尼德王(King Nabonidus)的女兒恩尼加爾迪公主(Princess Ennigaldi)。但至今我們仍不清楚這些安放在王宮之內的展品向公眾開放展出的程度。

學術研究與古典時期的「繆思神殿」
Scholarship and the ‘museion’ in the classical world
  古典時期(西元前約8 世紀至西元5 或6 世紀間的歐洲)中使用的museion 一詞被認為是當代「博物館」一詞的起源。在古希臘文中,museion 或mouseion 乃是用於指稱供奉九位繆思女神(或受她們所庇護)的神殿,這幾位古希臘女神為宙斯的女兒,乃是知識與文藝的化身。由托勒密一世(Ptolemy I Soter,西元前367-283)於西元前280 年在埃及亞歷山卓港(Alexandria)所興建的繆思神殿或說博學園(Musaeum 或Mouseion)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博學園的成立很大程度受到亞里斯多德(Aristotle)於西元前345 年前後在古雅典所成立的萊西姆(Lyceum)所影響,而由學者與學生所組成的社群可以在這個類似於現代大學的場所中相互切磋並從事系統性的學習。也是在萊西姆中,一間「博物館」開始與物件蒐藏及研究活動產生了關聯;在這裡,亞里斯多德蒐藏、檢視、記錄並分類各種植物性材料。然而,雖然在萊西姆或亞歷山卓港博學園中有所謂的圖書館,但我們今天會在博物館中看到的那些物件一般來說並不在其中。
  不過,古典希臘時期中的確也存在其他類型的文物收藏:有時開放給大眾參觀的神殿祭品或珍寶當中會出現繪畫、雕塑、異國文物與自然奇珍等。帕加瑪(Pergamon)的希臘國王阿塔羅斯一世(Attalus I Soter,西元前241-197)在他所征服的地區大肆搜刮繪畫與雕像,並且把這些藝術品安置在戶外空間或戶內迴廊之中。證據顯示西元前200 至60 年間的古羅馬時期也採取類似的方式使用雕像: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希臘雕像被用於裝飾逐日增多的新建物與紀念物,以彰顯帝國的強盛力量與幅員遼闊。

中世紀歐洲、文藝復興與私人收藏
Medieval Europe, the Renaissance and private collections
  在中世紀的歐洲(約莫西元5 世紀至15 世紀間),收藏具備重要文化價值、藝術價值、珍奇或貴重的文物常常僅限於那些有權勢的富人。君主、教會領袖或貴族所蒐集的個人藝術與雕塑收藏,既是想吸引旁人羨艷讚嘆的眼光,也是為了彰顯虔誠,而這些藏品可能也具備了重要的經濟價值。在西元1500年間,義大利文出現了兩個反映了這類收藏活動的新字眼:藝廊(galleria,為一側邊採光並展示繪畫與雕刻的長形大廳)及儲藏室(gabinetto,為存放自然史標本、硬幣與奇珍品的方型房間)。在德國,收藏室或收藏屋(Kammér 或Kabinett)一詞則用於稱呼特別指定並受到看管的房間(特別是放置藝術品的藝術品收藏室〔Kunstkammer〕,或是收藏具重要宗教或藝術價值之珍寶的珍寶收藏室〔Schatzkammer〕,以及陳列盔甲的盔甲收藏室〔Rustkammer〕)。在英文中,藝廊(gallery)一詞如今用於指稱展示繪畫與雕刻的場所。但這些在當時都是極為私人的空間,只有其他權貴或受邀欣賞的觀眾方可進入參觀。
  在中世紀之後,古典學與古典價值的復興是歐洲私人收藏發展的關鍵時期。文藝復興時期(約西元1450 至1700 年)是個充滿好奇、探索與創新的時代,旅行與商業活動盛極一時。這樣的氛圍加上容易取得的大量物件與標本,在在鼓勵富人與學者蒐集具有重要學術、藝術或經濟價值的人造物收藏品如硬幣、徽章、繪畫與雕像等(人造物件〔artificialia〕),與自然標本或奇珍品(自然物件〔naturalia〕)。普遍的做法是在收藏者的家中或工作場所中為藏品騰出專屬的空間,並將物件分門別類放置在收藏室或收藏箱當中(稱為「珍奇屋」〔cabinets of curiosity〕或「奇珍品收藏室」〔Wunderkammer〕)。在此,只有貴客與收藏同好們能享受到這些展示出藏家權力、品味與教養的珍品。一般大眾也有人有幸得以欣賞到少部分的收藏,但通常是有限度的開放並且需要取得特殊的許可。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新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