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海角: 福爾摩沙抒情誌 | 誠品線上

天涯海角: 福爾摩沙抒情誌

作者 簡媜
出版社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天涯海角: 福爾摩沙抒情誌:如果再一次,你是否仍願意踏上安危難卜的旅程,破浪前往那個未知的島嶼,讓你的子嗣在那生根、繁衍? 在有「我」之前,血脈和機緣是如何流轉移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如果再一次,你是否仍願意踏上安危難卜的旅程, 破浪前往那個未知的島嶼,讓你的子嗣在那生根、繁衍? 在有「我」之前,血脈和機緣是如何流轉移徙,令我們族裔在太平洋濱的台灣東北岸開枝散葉?邁開跨海旅途第一步的那一人,他心中是惶惑?是恐懼?抑或滿懷希望? 他是否猶疑過?又可曾後悔過? 作者藉由一場家族溯源的追尋,拉開台灣漫漶數百年的墾殖史,看見不同民族在福爾摩沙的土地上各自生息,彼此競逐,相互殺伐,共謀生存;一個族群的血淚,覆疊在另一族群的血淚之上,一支血脈混融於另一支血脈裡,生民各以血汗性命,鐫織出福爾摩沙的斑駁歷史。 俯仰於先人躺臥的長眠之地,我們有多少故事要繼續訴說? 故鄉的宏偉山水與奇情人物,他們身上負載著善美故事,匯聚合流,仍舊在這令人繾綣的大地上,靜靜地傳衍、蔓生。大地則以自身骨肉默默承載、沃養這一切,無語一如數個世代前湮沒的過往,靜候著知音的後人,解讀山川泥土中疊藏的島嶼記憶。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簡媜簡媜,生於宜蘭縣冬山河畔農家,臺大中文系畢。 一個寫散文的人,自稱是「無可救藥的散文愛好者」,自認寫作性格混合獵人的冷靜與獵犬的躁動,三十多年來用自己的方式走散文馬拉松之路,長途跋涉、孤獨一人,仍然覺得是個學徒,學習化漫天煙塵為思想之凝露。 其創作多元奇變,題材從鄉土、親情、女性、教育、愛情,到城鄉變異、社會觀察、家國歷史、生老病死,自成一格。 曾獲梁實秋文學獎、時報文學獎、臺北文學獎,作品曾獲中央日報好書獎、九歌文學獎、金鼎獎優良圖書推薦及最佳文學類圖書獎,曾五度獲聯合報讀書人好書獎、兩度獲金石堂年度風雲人物、臺積電文教基金會「2017青年最愛作家」、2018獲「當代臺灣十大散文家」。2019《水問》獲臺積電青年文學獎「青年最愛十大好書」。 著有《女兒紅》、《紅嬰仔》、《天涯海角》、《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我為你灑下月光》、《陪我散步吧》等二十二種。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浪子 獻給先祖 浮雲 獻給母靈 朝露 獻給一八九五年抗日英魂 天涯海角 給福爾摩沙 【附錄】秋殤 為一九九九年九二一震災而作 水證據 給河流 初雨 給童年 渡 給愛情及一切人間美好 作品小註 二○○二年小札(兼後記) 再版後記 二○二○印刻版小記 風中之葉,徘徊於大洋之上 簡媜作品出版

商品規格

書名 / 天涯海角: 福爾摩沙抒情誌
作者 / 簡媜
簡介 / 天涯海角: 福爾摩沙抒情誌:如果再一次,你是否仍願意踏上安危難卜的旅程,破浪前往那個未知的島嶼,讓你的子嗣在那生根、繁衍? 在有「我」之前,血脈和機緣是如何流轉移
出版社 /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3873471
ISBN10 / 9863873470
EAN / 9789863873471
誠品26碼 / 2681923172005
頁數 / 288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7X23X1.5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 簡媜經典散文作品全新修訂版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二○二○印刻版小記】
風中之葉,徘徊於大洋之上
  二○○二年,為這書寫後記,二○二○年的今天,再為她寫新版後記。十八年,歲月流轉,自己與自己相逢。
  如果把書視為作者之一子,出版即誕生,自有其命定旅程非作者能左右,那麼,《天涯海角》是我二十多本作品中最鍾愛卻也是最坎坷的一本。
  她是一本「身世」之書,承續一九八七年《月娘照眠牀》自兒童眼睛觀看故鄉之田園人物,這書自歷史與地理放眼,從家族血緣簿與台灣開墾史追索自身所由來。童年眼中看到的風土人情,處處是豐盛的自然美景與樸實情味,雖瀰漫淡淡憂傷,情懷是雀躍的。成年眼中看到的歷史與墾拓軌跡,翻查到的竟是大規模沉默與被遺忘的血痕,於是在父系、母系探求下,另外開路寫了獻給一八九五年抗日英魂的〈朝露〉,我對譜系的認知是除了血緣之外,所有為這塊土地獻身的,都是我必須慎終追遠的祖先。至此,我踏入一條政治不正確的識別之路:在傳承與剪斷之間選擇傳承,記取與遺忘之間選擇記取,包容與剔除之間選擇包容。我寫這書,這書也寫我,提醒我生在島國,需涵養海洋性格。
  至於書運坎坷,於今視之也是小枝椏:譬如當年把書稿交給信任的編輯團隊,卻在付梓前那團隊散了;譬如執行編輯的青年作家,期盼繼續合作竟忽然仙去;譬如因突發事件之干擾,原就隱沒在書籍隊伍中當隱士的這書被我收回,自行斷版。
  如今,在全世界被疫情封鎖之年,能在善意中獲得成全以新面目重現,異常珍貴。我祝福重新出發的這書得好的命運,有新奇旅程。
  驀然回首,十八年,夠我從壯年盛景走入往事如煙、記憶似霧的薄夜。至今,會引動激情的事物所剩無幾,看前塵往日,重閱書中故事,已懂得少年時聽長輩喟嘆過的滄桑。昔年提問的十八年後依然沒有答案,期盼的十八年後仍舊空茫。人也好,書也罷,因為懂得滄海桑田,因此對堅持的事理更堅定,物可換星可移,一個人活一場,心裡總要有不變的東西。正因為這一點固執吧,重讀此書,遇見以前的自己,心是安的。
  環島的海濤不息,不論在太平洋上如何徘徊,願我們鍾愛的「風中之葉」,撕裂的得以彌合,怨憎的獲得化解,壓抑的領取伸張,願她帶著海洋般浩瀚的傳奇寫下光榮,朝向永恆。

試閱文字

內文 : 浪子──獻給先祖
我想,這島之所以雄偉,在於她以海域般的雅量匯合每一支氏族顛沛流離的古事合撰成一部大傳奇;我從中閱讀別人帶淚的篇章, 也看到我先祖所占、染血的那一行。

前言
  每一支姓氏遷徙的故事,都是整個族群共同記憶的一部分。當我們追索自身的家族史,同時也鉤沉了其他氏族的歷史。唯有大時代足以歌泣時,我們自身的故事才足以歌泣。我選擇從這扇視窗往外看,對聚集在島上一批批宛如漁汛般的移民浪潮懷著全體吸納的渴望。我想,臺灣之所以雄偉,在於她以海域般的雅量匯合每一支氏族顛沛流離的故事合撰成一部大傳奇;我從中閱讀別人帶淚的篇章,也看到我先祖所占、染血的那一行。。

1九字密碼
  然而,沒有任何族譜或文獻可以確定地告訴我,先祖們從渡海來臺到定居宜蘭的這一段墾拓史;同樣,也沒人告訴我,為什麼我說的閩南語帶著濃厚宜蘭腔,甚至成為他人戲謔的對象?
  三十歲以前,我的確對自己的身世一無所知。
  這是可以理解的,在那個強迫失憶的年代,課本是一切知識的基礎。教科書沒教的,代表不存在。再者,像大多數清貧農村一樣,在漁牧農耕之外,長輩們幾乎不曾對我陳述家族史或提及三代以前的舊事。其原因不難臆測:十七世紀中葉起的大規模移民中,或因復明旗幟號召而投身軍旅,或因原鄉貧敝而不得不加入墾拓行列,與其說他們是移往已開發、富庶安定社會的「移民」,不如說是一條命不值幾兩銀的墾荒部隊,為尋找富足生活而冒險渡海,因此鮮少將族譜與祖宗牌位一併攜來。就算有所傳承,對我家這脈先祖而言,入臺後的墾拓路線由西而北而隨吳沙於一七九六年穿山越嶺入墾宜蘭直抵冬山河流域噶瑪蘭族聚落,幾經播遷分爨,著實不易保存族譜史料。況且,人皆有據地定居,以休養生息、繁衍子裔的天性,我的祖先們竟然到十八世紀末還在當第一線墾民,可見當時不是得勢與得意者,才需另闢蹊徑,直搗噶瑪蘭族巢穴。如此赤手空拳的墾民,別說族譜不存,恐怕連上一代的墳在哪裡都找不到。不過,這些因素都比不上父、祖早逝的影響巨大,家族歷史一向由父系長輩主述,既然口述者不存,也就等同封口了。
  聽族親提過,應有一本族譜,我猜是入墾宜蘭後才修纂的。這本族譜,就像家族特有的不安靈魂,也有其荒謬旅程。聽說它跟隨叔公一家播遷花蓮,叔公早已作古,這本族譜遂以孤本姿態在各房親間傳閱、徘徊,還一度遺失甚久,後來被善心人士送回,據云在火車上撿到。難道先祖們有靈,又要流浪到遠方?
  我相信大多數人跟我一樣,身世難辨。要認真追索家族歷史,猶如雨夜觀星,除了一身淅瀝,還能得到什麼?如果,「原鄉」意謂父系、母系雙脈族史,對我而言,原鄉是一團迷霧。所幸,拜父系威權紀錄法則,就父系這一脈來說,我還有幾個啟示錄式的符號可以追蹤:簡、范陽、南靖。
  簡是姓,無須解釋,南靖、范陽則是偶然抓住的線索,純屬意外。
  小時候,逢清明節到廣興墳場掃墓,常四處逛墓園。那時已入學,極愛唸墓碑上的文字,發覺每塊墓碑上頭橫書兩個大字,如:「龍溪」、「晉江」、「南靖」、「安溪」、「平和」、「南安」等,由於當中也有「冬山」、「順安」等熟知的鄉、村名,我即刻明白那是地名,然而因鐫刻格式左右不辨,我以已知的地名作準,便一直把「南靖」誤作「靖南」、「平和」訛為「和平」。至少在大學畢業以前,我所寫的祖籍資料上偶爾可以發現「靖南」二字。至於「范陽」,那是有一次爬上八仙桌偷拿祭拜用的金桔吃,心裡有點虛,彷彿祖宗們睜著大小眼怒視這個不受教的小孩,我難免有一番合情合理的說辭在心裡跟他們「溝通」,因此眼睛直視祖宗牌位甚久。除了再多拿幾個桔子也不會有罪惡感外,我看到寫在祖宗牌位上,灰撲古舊的「范陽」二字。
  彷彿一隻蜘蛛回到昔年海邊,尋找當年被風吹落大海的那張網般困難,我探求先祖軌跡,只得到五字訣。嚴格說,連這五字都是空殼子。首先,我不知道簡姓如何傳承(曾有一段時間,我憎惡這個福佬音同性愛,常被庸俗男性借題取笑的姓),再者,「南靖」、「范陽」位在哪裡?無從求解。直到大學,曲折得知「南靖」大概位在福建省內,稍稍可以推斷自己屬閩南人。至於是泉州還是漳州?我又糊塗了。數年前清明掃墓,至曾祖父母公墓處祭拜,意外發現墓碑上刻著「十九世」,推算自己應屬「二十二世」,總算可以在「簡、南靖、范陽」後掛上「二十二世」,勉強把五字訣撐成九字密碼。
  如同智慧需從生活經驗裡提煉,一個人對家族歷史的興趣也必須等到青春烈焰燃盡了,眼瞳裡沒了火苗,才能靜心尋找先人足跡,然而,一人、一家、一族歷史皆是時代洪流之旁支,我沿著幽深的時光甬道洄溯,原以為會找到我的先祖─他年輕力壯,在彼端等我,沒想到一攤開臺灣開發史,出了時光甬道,赫然看到成千上萬荷鋤戴笠,正等待船隻欲尋找海外天堂的浪子。
  他們面目黧黑,衣衫襤褸,眼睛裡閃著最後一絲希望。
  他們生死未卜。
  他們之中大部分成為各姓宗祠裡虔誠禮拜的「入臺開基祖」。

2浪子旅途
  一六六一(清順治十八、明永曆十五)年辛丑,高舉「反清復明」大纛的鄭成功於兩年前率軍北伐金陵潰敗後元氣大傷,退守金門、廈門兩地,亟需謀求能夠寓兵於農、養精蓄銳之基地。恰逢曾任荷蘭通事的何斌攜臺灣地圖來獻,稱許臺灣「田園萬頃,沃野千里,餉稅數十萬」,極力遊說鄭成功攻打由荷蘭人殖民占領的臺灣。
  這年三月,鄭成功率二萬五千餘官兵、分乘五百多艘舢板船從金門料羅灣發兵,先抵澎湖,靜待天時。三月三十日晚,海面風暴稍息,鄭氏傳令開駕。這支盛大海軍,靜肅迅捷,宛如暗夜鬼魅飄遊在海路上,絲毫未驚動任何一朵擅長告密的浪花。四月一日破曉時分,大軍開入鹿耳門外,離荷蘭人心臟地帶「熱蘭遮城」僅咫尺。荷軍以為鹿耳門水道已淤積,大船無去駛入,故防禦不嚴。鄭成功事先得知這水道未廢,漲潮時巨鯨仍可破浪前進。他精算潮汐、觀測風向,虔心祈求一場濃霧。
  清晨,果然大霧,為鄭軍作掩護。鄭成功於主船上設香案,恭請媽祖聖像,焚香祝禱,祈求一場勝仗。傳說潮水大漲,兵船速速駛入鹿耳門溪,在北線尾附近登陸。次年,荷蘭人降,自此撤離臺灣。
  這一仗,雖為鄭成功取得霸業根基,但至終圓不了「恢復中原」大夢。船總是離了這岸、靠了那岸,這是海洋的道理,是以回航甚難。三百多年來潮汐反覆推敲,才弄明白那一日媽祖振袍起霧、頓足興浪不是為了朱家天下、鄭姓王朝,是為無數被飢餓所困的浪子開路。這一仗後,香火南來。
  整整三百年後的一九六一年,仍是辛丑,我與一批同齡嬰兒在蘭陽平原冬山河畔農村誕生,一六六一與一九六一,這兩組冷冰冰數字跟稻米年產量、牲口數無關,亦不指涉幸福,然而對我而言卻是奧祕之數。如果,歷史上不曾存在鄭成功這人,一六六一年以後的臺灣也許會繼續由「荷蘭東印度公司」及其他歐、亞勢力割據殖民而在兩三百年間自成一語言混雜、人種殊異、文化奇特之無國界混血島,那麼一九六一年的我應該誕生在福建一個叫「南靖」的地方,而不是臺灣東北濱臨太平洋一個叫「宜蘭」的小水鄉。即使命運的內容包含地理位置,則生在蘭陽平原的我也應該操荷蘭語懷念「偉大祖國」之鬱金香花或說西班牙方言歌頌鬥牛士之英勇或以葡萄牙文追溯航海先祖們如何在「尋找胡椒與解放靈魂」的旅途中發現了「美麗之島」福爾摩沙,而非成長於閩南人村落且持中文筆墨。一六六一年鄭成功大軍進駐臺灣之時,這島人口有原住民十五至二十萬,漢人只五萬。一七二一(康熙六十)年,漢人增至二十六萬,至一八一一(嘉慶十六)年,漢人超過二百萬,平埔族只五、六萬。總計一百五十年間,漢人增長一百九十五萬。換言之,扣除在臺誕生者,有數十萬甚至近百萬人懷抱「蓬萊仙島」夢,千里迢迢橫渡黑水溝且僥倖未葬身魚腹、未遭番刀刎頸、未被瘴癘吞沒,成為其姓氏支派的入臺開基祖。這一想,令我不寒而慄,在生命存在之前,一條看不見的世代鎖鏈已預先替我決定這一生將在哪塊土地扎根。那彷彿是一條以紅色血液染成的絲線,一圈圈繫在每一世子弟腕上。我開始好奇,十六至十九世紀之間某年某月某一天,那個穿草鞋走山路,從福建南靖縣一路播遷到臺灣本島的簡姓男子到底長得什麼模樣?我好奇,他出發那日是好天氣還是飄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