冊頁流轉
作者 | 應鳳凰 |
---|---|
出版社 |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冊頁流轉:一本關於「台灣文學/書的時代變裝術」記憶之書冊頁流轉的不是白紙黑字、冷冰冰的文本而是有血有肉、熱情洋溢的文學、作家,和「書」收錄於此書的108本書,是兩 |
作者 | 應鳳凰 |
---|---|
出版社 |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冊頁流轉:一本關於「台灣文學/書的時代變裝術」記憶之書冊頁流轉的不是白紙黑字、冷冰冰的文本而是有血有肉、熱情洋溢的文學、作家,和「書」收錄於此書的108本書,是兩 |
內容簡介 一本關於「台灣文學/書的時代變裝術」記憶之書 冊頁流轉的不是白紙黑字、冷冰冰的文本 而是有血有肉、熱情洋溢的文學、作家,和「書」 收錄於此書的108本書,是兩位作者經過激烈討論,認為足以用來勾勒從日治時期一直到新世紀為止,台灣文學發展面貌的書籍,包括菁英的、嚴肅的;大眾的、通俗的。108本台灣文學書的命運,有作者軼聞,有內容點評,更有版本流變。其中多為市面罕見珍本,對照如今書市「用力設計」過後,反而「努力追求」的返樸歸真,呈現的則是歲月流轉下自然塵封的手感靈魂。 書跟人一樣,自有其命運。一本書,從撰稿、編輯、印刷到出版,那只是誕生而已。書出之後,它的命運才正要展開。書受歡迎,一刷一刷印下去,再版二版三版……,生命無限延伸,換封面改裝幀,點綴成華麗的人生;書不受歡迎,或叫好不叫座,一版即斷,不絕如縷,要想見其面目,便只有到圖書館、舊書店了。本書傳達於讀者的,不是白紙黑字,冷冰冰的文本,而是熱情洋溢,有血有肉的書的生命,不僅要導讀,更要導覽,讓你跟台灣文學、跟書作朋友!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應鳳凰台北市人,1950年生,曾任職銀行、報社,後獲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東亞系文學博士學位,現任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副教授,專研戰後台灣文學史料、五○年代台灣文學。她又是台灣著名「書人」,早年精研台灣文學書目、版本,甚獲李敖、柏楊、秦賢次肯定,編有數本專書。家中藏書豐富,悠遊書山,走訪冊籍,是她最大的樂趣。學術論文散見相關學報期刊,一般著作包括《筆耕的人:男作家群像》、《台灣文學花園》等。傅月庵本名林皎宏,台灣台北人,1960年生,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肄業,曾任出版社編輯、主編、總編輯。現任茉莉二手書店執行總監。台灣著名「書人」,長年浸潤書海,於版本源流變遷,多有所見。常時撰寫書話文章,於兩岸三地報刊雜誌發表。著有《生涯一蠹魚》、《蠹魚頭舊書店地圖》、《天上大風》、《我書》等。
產品目錄 序 應鳳凰.傅月庵/台灣文學.精彩百年 賴和/賴和全集 呂赫若/呂赫若小說全集 楊逵/送報伕 龍瑛宗/植有木瓜樹的小鎮 洪棄生/寄鶴齋詩集 楊千鶴/花開時節 張文環/閹雞 張深切/里程碑 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 張我軍/亂都之戀 鍾理和/笠山農場 鍾肇政/台灣人三部曲 梁實秋/秋室雜文 吳魯芹/雞尾酒會及其他 姜貴/旋風 陳之藩/在春風裡 王藍/藍與黑 張秀亞/北窗下 艾雯/青春篇 瘂弦/瘂弦詩集 商禽/商禽詩全集 林海音/城南舊事 琦君/煙愁 洛夫/魔歌 鄭愁予/鄭愁予詩選集 聶華苓/失去的金鈴子 張愛玲/秧歌 王鼎鈞/左心房漩渦 周夢蝶/還魂草 楊念慈/廢園舊事 余光中/蓮的聯想 葉石濤/葫蘆巷春夢 柏楊/醜陋的中國人 李敖/傳統下的獨白 朱西甯/狼 司馬中原/荒原 白先勇/台北人 七等生/我愛黑眼珠 陳若曦/尹縣長 潘人木/蓮漪表妹 陳映真/將軍族 王禎和/嫁妝一牛車 王文興/家變 黃春明/兒子的大玩偶 葉珊/非渡集 季季/異鄉之死 瓊瑤/窗外 桓夫/媽祖的纏足 吳晟/泥土 洪醒夫/黑面慶仔 宋澤萊/打牛湳村 楊青矗/工廠人 向陽/銀杏的仰望 李喬/寒夜三部曲 高陽/胡雪巖 陳列/地上歲月 阿盛/行過急水溪 雷驤/青春 張曉風/地毯的那一端 蔣勳/少年中國 陳冠學/田園之秋 蕭麗紅/千江有水千江月 李昂/殺夫 小野/蛹之生 吳念真/特別的一天 鄭清文/滄桑舊鎮 廖輝英/油蔴菜籽 林清玄/紫色菩提 子敏/小太陽 席慕蓉/七里香 張大春/四喜憂國 朱天心/想我眷村兄弟們 朱天文/荒人手記 袁瓊瓊/自己的天空 蘇偉貞/沉默之島 黃凡/賴索 張貴興/伏虎 李永平/吉陵春秋 東方白/浪淘沙 陳芳明/荊棘的閘門 張系國/棋王 劉大任/浮游群落 馬森/夜遊 簡媜/夢遊書 陳黎/島嶼邊緣 張曼娟/海水正藍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龍應台/野火集 廖玉蕙/五十歲的公主 劉克襄/風鳥皮諾查 郭松棻/奔跑的母親 藍博州/幌馬車之歌 楊照/暗巷迷夜 平路/行道天涯 夏曼藍波安/冷海情深 林燿德/高砂百合 夏宇/備忘錄 周芬伶/絕美 邱妙津/鱷魚手記 舞鶴/餘生 駱以軍/西夏旅館 朱少麟/傷心咖啡店之歌 施叔青/香港三部曲 陳玉慧/海神家族 林文月/飲膳札記 舒國治/理想的下午 蔡珠兒/紅燜廚娘 霍斯陸曼.伐伐/玉山魂 後記
書名 / | 冊頁流轉 |
---|---|
作者 / | 應鳳凰 |
簡介 / | 冊頁流轉:一本關於「台灣文學/書的時代變裝術」記憶之書冊頁流轉的不是白紙黑字、冷冰冰的文本而是有血有肉、熱情洋溢的文學、作家,和「書」收錄於此書的108本書,是兩 |
出版社 / |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6135231 |
ISBN10 / | 9866135233 |
EAN / | 9789866135231 |
誠品26碼 / | 2680565960001 |
頁數 / | 224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8X22.5CM |
級別 / | N:無 |
內文 : 序
台灣文學‧精彩百年
應鳳凰 傅月庵
台灣,美麗之島也,移民之島也。其美麗,正所以招引移民。移民絡繹不絕於途,族群反覆衝突、妥協、摶合,多元文化終於燦然有形,自成一格。
前塵回首。西班牙人走了,荷蘭人來了;日本人來了,清國人走了;中國人落地生根,原住民始終堅守祖靈之山河。政治不停地衝突,生活不斷地融合,畛域界線終為時間所泯,遂造就了源頭文化汩汩如泉湧,生活衝勁十足的台灣人。——台灣,美麗之島也。吾島之民,正所以彰顯此美麗!
文學是文化的一部份。台灣文學壯大了台灣文化,亦為台灣文化的縮影。四百年之途,一路走來,顛蹠仆跌,不斷如縷,卻能含納千江千月,匯成大河,勁湧向前。移民文化特質,顯露於文學之上,一則反抗壓迫,二則追求認同。壓迫經常來自於外在要求無條件的認同,反抗則往往是為了尋求更真實的自我認同。
清季傳統漢文學,初期類多宦遊採風之作,晚期移民既多,定居者眾,隸籍台灣,鄉土意識漸興。本土詩作,素質騰昇,與內地幾無二致。日治之後,台灣傳統詩社林立,一方面成為台日文人交流平台,分庭抗禮唱和;另方面則柔性捍衛漢族傳統,不與俗同。新文學方面,無論「台灣白話文運動」或「台灣鄉土話文論戰」,均與非武裝抗日的文化運動息息相關。「皇民文學」的出現,固出於政治需求,相當程度上,卻也是歷經數十年統治後,部分台灣人放棄抵抗,自我認同大和文化的結果。
1949年國民政府敗退來台,懍於「二二八事件」與外在局勢,對內採取高壓統治,勢成白色恐怖。1950年代撲天蓋地的「反攻懷鄉文學」,實則要求台灣人民無條件認同「祖國文化」,殊不知菅芒迎風,彎而不折。1960年代「現代主義文學」的導引,終成1970年代「鄉土文學」的反叛,乃至1980年代風起雲湧的「新文化運動」,無論農村、都市、眷村、勞工、酷兒、原住民、母語文、女性主義、生態環保……均如花火迸炸,成為文學書寫指涉標的,並於1990年代形成了各自的類型寫作。1987年台灣解嚴,1999年廢除「出版法」,台灣文化/文學,在「攔得溪聲日夜喧」之後,也終於百無禁忌,「堂堂溪水出前村」了。
2000年之後,台灣文學的「反抗/認同」特質,依然存在,卻不如以往旗幟鮮明了。「輕薄短小」的網路衝擊,商業市場的操作,在在沖淡了文學的純度與濃度。台灣文學何去何從?正待年輕一代透過實踐,尋找出更新、更具活力的方向。「蕃薯不怕落土爛,只要子孫代代湠」,回首精彩百年,台灣文學多元豐饒,大步邁進之中!
賴和
《賴和先生全集》
賴和是台灣新文學之父。他的漢文根柢深厚,寫得一手好字,瀟灑的「懶雲」落款,讓人印象深刻。他是醫生,台北醫學校畢業,一輩子懸壺濟世,彰化「賴和醫院」,乃是足堪與長老教會蘭大衛醫生的「蘭醫館」並稱,宛如「媽祖婆」的救人所在。傳說,在他過世後,不時還有鄉人到他墓上,求拔墳草烹煮治病。其受彰化民眾敬仰與信賴,於此可見一斑。
賴和右手拿聽診器,診治病人受傷的身體;左手拿筆桿,寫詩寫小說,一字一句控訴殖民地政府的剝削統治,喚醒受壓迫者的靈魂。1920年代,他加入台灣文化協會,後因「治警事件」被捕入獄。這次繫獄,成了他文學創作的開端。
或許為了啟發民智,讓更多人看懂他的作品。出獄後的賴和,開始以白話文寫作。1925年,33歲的他發表了第一首新詩〈覺悟下的犧牲——寄二林事件的戰友〉,隔年又陸續發表了小說〈鬥鬧熱〉、〈一桿秤仔〉。此後,作品不斷。為日治台灣新文學的白話文寫作,樹立了一個典範。他還曾主持《台灣民報》文藝欄目編務,發掘提攜了不少文藝青年,讓台灣新文學得以賡續發展,這些人包括了大家所熟悉的楊守愚、陳虛谷,以及楊逵先生等。
1941年,懶雲先生二次入獄。50天後出獄,病體孱弱。1943年春初不幸過世,享年50歲耳。
賴和先生的作品不算多,但篇篇都有其主旨,發人深省。戰後曾被編入各種選集,最重要的版本,當屬1979年明潭版的《賴和全集》,相對容易找到的則是前衛版「台灣作家全集」裡的《賴和集》。
1-1《賴和先生全集》,李南衡編。台北:明潭出版社,1979年。
1-2《賴和集》,張恆豪編。台北:前衛出版社,1991年。
1-3 《賴和小說集》,施淑編。台北:洪範出版社,1994年。
1-4 Lai He Fiction,洪建昭譯。台北:中央通訊社,2010年。
呂赫若
《呂赫若小說全集》
呂赫若,人稱「台灣第一才子」,原因倒也不難理解。1935年,幾乎還只是個慘綠少年的他,以22歲之齡,竟得能於日本《文學評論》發表小說〈牛車〉。他對飽嚐日本殖民政府高壓剝削的台灣農民的深刻理解,直追38歲時方才寫出〈豐作〉的「台灣新文學之父」賴和。其早慧勃發,可想而知。
初試啼聲,便已注定呂赫若是一個「思想先行」的作家。但也因為這一「先行」,讓「呂赫若」這三個字,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成了台灣人噤口難言的名字。
呂赫若本名「呂石堆」,因為尊崇朝鮮作家張赫宙、中國作家郭沫若,乃取了這個筆名。他是台中潭子人,師範學校畢業,當過小學教師,後來赴日學聲樂,曾加入饒富聲名的「東寶劇團」。1942年返回台灣,一邊當記者,一邊推展劇運,並不時發表小說,是當時台灣文化圈裡極活躍的一員。
戰後的的呂赫若,當過《人民導報》記者,也在北一女教過音樂,或因受到「二二八事件」刺激,以及友人影響,本來就很「社會主義」的他,思想更加左傾。最後捲入台共「鹿窟武裝基地案」,逃亡山區時,被毒蛇噬咬,毒發身亡。時當1951年,享年不過38歲耳。
由於「叛亂有據」,直到1987年解嚴之前,「呂赫若」三字,頗觸時諱,幾乎從台灣文學史裡整個被刪除掉了。1990年代,呂赫若的中、日文創作,陸續出土、翻譯出版。「台灣第一才子」也才總算重返他所深愛的這塊島嶼了。
2-1《呂赫若小說全集》,呂赫若著,林至潔譯。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
2-2《呂赫若集》,張恆豪主編。台北:前衛出版社,1991年。
2-3《呂赫若小說全集》,林至潔譯。台北:印刻文學出版社,2006年。
王藍
《藍與黑》
書名叫《藍與黑》,作者名「王藍」,他自己開辦出版社取名「紅藍出版社」,原來以顏色表政治認同的文化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就起跑了,並不是新世紀的新花樣。稱得深藍的「王藍」,字果之,果然在大陸抗戰時期擔任國民黨隨軍記者與報社總編輯,來台後歷任文壇月刊社長、中國文藝協會常務理事、筆會副會長。王藍能寫也能畫,他的水墨國劇人物曾享譽台灣畫壇,出版不少水彩畫冊。
《藍與黑》完稿於1954年,情節從抗日前夕直寫到國民黨撤退來台,場景從天津、北平、重慶、上海寫到台灣,以反共為主題。妙的是作者志在闡揚愛國精神,寫作手法卻是安排一場「三角戀愛」來貫穿。小說通過男主角張醒亞和兩個姑娘之間的感情糾葛與悲歡離合,以一個活潑明朗的孤女,主角唐琪象徵藍色,一個有錢有勢千金大小姐鄭美莊代表黑色。讀過的人一定記得開篇頁首就只這兩行字 :
一個人,一生只戀愛一次,是幸福的。
不幸,我剛剛比一次多了一次。
典型一部反共加戀愛,用愛情文藝作包裝以宣傳反共的小說。但別小看這本印量在十年前就超過一百版的暢銷書,它多次改編成電影、電視、舞台劇,並有英、法、德、韓等譯本問世。連評論家王鼎鈞都對此書的「背景遼闊、氣勢雄大,同時情意細膩、轉接靈活」表示羨慕,稱讚此書能將中華民族抗戰八年龐大複雜的經驗,藉著故事中兩三個主要角色的名義傳佈給全人類,足堪奠定作者的文學地位。
此書「紅藍版」、「純文學版」封面設計,出自著名裝幀設計家廖未林先生之手,簡潔大方,意象明確。廖先生自稱乃生平「少數頗感滿意的創作設計之一」,也是台灣出版史上讓讀者印象極其深刻的封面之一。
17-1《藍與黑》,台北京:紅藍出版社,1958年。
17-2《藍與黑》,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7。
17-3《藍與黑》(上、下)。台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
艾雯
《青春篇》
艾雯《青春篇》恐怕是1950年代台灣賣得最好的散文集。1955年救國團動員各分會票選當年「十萬青年最喜閱讀文藝作品」,《青春篇》拔得「散文類」頭籌,其餘是小說類:張漱菡的《意難忘》,詩歌類:覃子豪《海洋詩抄》──三書分別被票選進入「最受青年學生歡迎」各文類排行榜榜首。
國家文藝政策鐵腕施行的1951年前後,《青春篇》既是邊緣的「女性」「散文」,再加「民間出版」,遠居南部的艾雯卻一路攻占書市,征服讀者成為暢銷作家,她是如何辦到的? 來自江南水鄉蘇州的艾雯,本名熊崑珍,出書這年二十八歲,在大陸已累積多年投稿經驗。隨夫婿來台後住在屏東眷村持家育女,一邊埋頭寫作。雖遠離北部文壇也少與藝文界往來,不料書一上市讓主流文壇驚艷,紛紛撰文推崇。書名取得光彩亮麗固是成功因素,誕生過程結合不少奇遇,書藉前世今生也頗值得一提。
且說艾雯來台不久陸續將散文發表於報刊時,一位住左營的讀者,輾轉託人介紹希望能出她的書。妙的是這位仁兄專為出《青春篇》而成立「啟文出版社」,堪稱是伯樂而兼粉絲級的出版者。書雖然大受歡迎,「啟文」卻未因此而鴻圖大展,相反的,它以此書成立也從此結束,成為「一書出版社」。
1963年《青春篇》轉由南部最具規模的「大業書店」再版。以後每隔十年左右換一次東家,每換一家書跟著「變裝」一次。換句話說,書的壽命比出版社更長,從「啟文」「大業」到「水芙蓉」,出版社一家家結束了、消失了,但「青春永不老去」,書照樣在「書市舞台」換裝走秀。每隔一個世代,新版本像蝴蝶般脫蛹而出,新版本又吸引新一代閱讀者。
自從民國四十年(1951年)印行第一版迄今,已整整六十年,讀者今天仍可在誠品書店方便買到爾雅版的《青春篇》。有人曾用「永遠青春的艾雯」形容作者,真的,每一代都有青春人,書名取得好確實很重要。
19-1《青春篇》,高雄:啟文出版社,1951年。
19-2《青春篇》,高雄:大業書店,1963年。
19-3《青春篇》,台北:水芙蓉出版社,1978年。
19-4《青春篇》,台北:爾雅出版社,1987年。
周夢蝶
《還魂草》
1960、70 年代,台灣新詩盛極一時,詩社林立,人才輩出。如今人稱「周公」的周夢蝶無異最特殊的一人。少人知道他的確切出身,只知道他當過兵、教過書、管理過圖書室。等到大家發現他的詩作冰雪清凝,孤然出塵時,他已理了個光頭,在武昌街騎樓下擺設小書報攤,販賣冷門文學書籍,過著一個月 1500 元的苦行僧生涯了。春夏秋冬一襲布衣,客來促膝而談,客去閉目沈思。有朋友打趣,說他如此盤腿而坐,為的是欣賞過往仕女的潔白小腿。他總不以為忤,只是微微一笑︰「悠悠是誰我是誰?/當山眉海目驚綻於一天瞑黑/啞然俯視︰此身仍在塵外」,詩是這樣寫的,難怪不生氣!」
1952年,周公便開始寫詩,直到2000年,總共只出過二本詩集:《孤獨國》與《還魂草》,然而一講到台灣詩人,誰都忘不了他。他寫的是新詩,詩句卻常見典故。乍看彷彿突兀,實則給人多重想像空間。周公詩脈有承,一如余光中所述,乃順著納蘭性德、黃仲則、龔自珍、蘇曼殊、王國維、李叔同而來,是「常懷千歲之憂的大傷心人,幾乎帶有自虐而宿命的悲觀情結。」只是這種悲觀絕非因個人五欲過患,求不得之苦,而是發自生命底層,「哀憐上帝兒女」的一種無盡悲懷。
周公詩好人格高尚,早成公論。常年一襲長衣,頸掛提袋,手持雨傘,穿行於台北街頭的他的瘦小身影,曾被譽為「最美麗的移動文學風景」。隨著年登耄耋,「風景」漸稀,年逾九旬的他,卻轉被認定我們這個時代裡,真正「國寶級詩人」,偶有微恙,總統都急忙去探視。——無冕無冠,瀟灑孑然,慈悲喜捨的老詩人,確切告訴我們:「真正有力量的是詩,而非權勢!」
29-1《還魂草》,台北:文星書店,1965年。
29-2《還魂草》,台北:領導出版社,1977年。
29-3《The Grass of returning souls》(還魂草),by CHOU MENG -TIEH,Translated by HSIN-SHENG C.KAO。California: 1980。
29- 4《周夢蝶世紀詩選》,台北:爾雅出版社,2000年。
29- 5《周夢蝶集》,曾進豐編。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8年。
29-6《還魂草》(收入《周夢蝶詩文集》卷一),台北:印刻出版社,2010年。
李敖
《傳統下的獨白》
說李敖是「台灣之光」,很多人不答應,包括他自己,因為他肯定不屑為「台灣之光」。很多人則認為大師已遠,昔日啟蒙之光,早隨夕陽西下,只剩「到處咬人」的習性不改,大家看著笑耳。但,誰也不敢否認,因為李敖,台灣更精彩;因為李敖,台灣民主方才日月有光!
李敖的第一本書名《傳統下的獨白》,1963年文星書店出版,兩週後再版。台灣當時號稱「文化沙漠」,這種暢銷人氣,前所罕見。只是「樹大必招風」,彼時李敖在《文星雜誌》旁若無人的招搖行徑,早惹得「衛道人士」不滿,胡秋原、徐復觀等人都不免跟這位成天穿長袍,滿口談西化的「文化太保」、「到處咬人的小瘋狗」大打官司。有此異端毒草,「警總」自然不能坐視。於是用「攻訐政府現行法制、惡加渲染、足以淆亂視聽、挑撥政府與人民情感。」的理由,順理成章地將這本書給「禁」了。
1966年,由李敖操盤的文星書店在各方人馬有志一同的打壓之下,已成強弩之末,一息奄奄。31歲的李敖,眼看前路荊棘滿佈,乃宣佈出版『李敖告別文壇十書』,得款做本錢,改行去賣牛肉麵。結果10書中,又有6本被禁。未被查禁的4本,交換條件是「撕掉蝴蝶頁和封底」才准放行,因為兩處刊有「李敖著作十九種」全部書名。由於讀者已預約,為了有個交代,李敖只得同意照辦——這副狼狽模樣的《傳統下的再白》,可說是李敖生平出得最不風光的書了。
1976年冬天,因為搞「台獨」坐了5年多牢的李敖出獄。3年隱居後,出版了《獨白下的傳統》。格於政治考慮,內容「借古不諷今」,其實並不怎樣。卻有二事讓人印象深刻:一是蝴蝶頁的廣告詞:「五十年來和五百年內,中國人寫白話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嘴巴上罵我的人,心裡都為我供了牌位。」;一是版權頁的啟事:「1966年向李敖預約買書的讀者請注意……,李敖將終身贈送他今後出版的每一本書。」
三本書,同屬「傳統下」系列,也幾乎成了李敖專屬書名,海峽兩岸三地,再不曾見過。大師之風,起行草偃。信然。
34-1《傳統下的獨白》,台北:文星書店,1963年。
34-2《傳統下的獨白》,香港:中華圖書公司,1980年。
34-3《傳統下的獨白》,台北:李敖出版社,1994年。
34-4《傳統下的再白》,自費出版,1966年。
34-5《獨白下的傳統》,台北:遠景出版社,1979年。
34-6《獨白下的傳統》,台北:李敖出版社,2008年。
張大春
《四喜憂國》
短篇小說集《四喜憂國》與張大春1986年由時報出版的《公寓導遊》屬同一系列作品。書中有實驗性魔幻寫實手法如首篇〈將軍碑〉,也有老兵題材,如作為書名的短篇〈四喜憂國〉。
文中主角朱四喜是一位住台北違建區木板房的外省老兵。他識字不多,對報章文字卻崇拜有加。由挑水肥升到清潔隊員的朱四喜和其他老兵相似,存錢買來的山地老婆替他生下四個兒子。一家人勉強過著總是沒錢粉刷牆板的日子。一日老朱受楊姓鄰居精神感召,咬筆苦思完成一篇〈告全國軍民同胞書〉,投到報社卻屢投屢退。最後他「花了粉刷牆板的錢」影印四千份,挨家挨戶自己散發。光看這情節摘要便不難體會張大春寫作手法與嘲諷方式。
1988年初版的《四喜憂國》列為遠流「小說館」系列第一號,由詹宏志寫序。他稱張大春這位「目無餘子的虛無小子」,小說風格「完全的反諷,全盤的質疑」。「四」書出版連獲吳三連文藝獎、中興文藝獎,書中的〈將軍碑〉知名度更高,得到第九屆「時報文學獎」短篇小說首獎,備受學者評論家的讚譽。倒是張大春本人並不死守於小說一途,他遊走於各大文類:寫評論、寫武俠,以「大頭春」筆名寫《大頭春生活週記》反能暢銷一時。除了擔任《中時晚報》副刊主編,1990年代更在電視台製作主持「談笑書聲」「縱橫書海」等讀書節目。
張大春寫作文類多變:新聞小說、歷史小說、都會小說、後設小說、週記小說、後現代小說、筆記小說等等,像他這樣的「小說玩家」,既受評家讚賞又廣為大眾歡迎的寫作者,在台灣文壇可說絕無僅有。《四喜憂國》在遠流有兩種版本,各印了七刷,目前容易買到的是2002年印行的「時報版」。時報新版篇目不變,只是把前後序言、評論全拿掉了,單純剩下8篇小說。
71-1《四喜憂國》,台北:遠流出版社,1988年。
71-2《四喜憂國》,台北:遠流出版社,1993年。
71-3《四喜憂國》,台北:時報出版社,2002年。
三毛
《撒哈拉的故事》
台灣作家之中,有幾人能像三毛這樣受到全世界中文讀者的迷戀、熱愛?「三毛熱」像一陣狂風席捲兩岸三地的原因,便是她寫了《撒哈拉的故事》。 這部由12篇精采散文結合而成的名著,尤其〈沙漠中的飯店〉,乃三毛適應單調沙漠生活後,重新提筆的第一篇散文,在台北《聯合報》副刊剛一發表即刻轟動海內外。
《撒哈拉的故事》還收有〈結婚記〉、〈懸壺濟世〉、〈荒山之夜〉、〈沙漠觀浴記〉、〈素人漁夫〉、〈死果〉、〈天梯〉、〈白手成家〉諸篇,另用1976年「媽媽的一封信」作為〈代序〉。這是三毛的第一本書,也是她的成名作。由於是台灣文壇從未有過的,以神秘撒哈拉沙漠為背景的記述與寫真,加上三毛文筆靈動、幽默逗趣,異國婚姻生活在她筆下簡直風情萬種,當地奇聞軼事、驚險遭遇,無不令讀者大開眼界。1979年10月至12月,《讀者文摘》在澳洲、印度、法國、瑞士、西班牙、南非、瑞典等地以十五種語言刊出三毛沙漠故事,日本筑摩書房也於1991年也推出日譯本。
三毛本名陳平,浙江定海人。文化學院哲學系肄業,曾留學西班牙、德國。1974年與荷西在西屬撒哈拉沙漠結婚,因當地動亂而移居迦納利群島。1979年丈夫在潛水工作中喪生,她黯然返回台灣定居任教於文化學院。1980年代曾以健康原因辭去教職專事寫作,至1991年初自殺去世。
三毛離世,多少讀者扼腕嘆息。然而這宿命似乎在她第一本書裡便已冥冥預告了,看序言這段話:「在黑暗裡,替我掛上了那顆在靜靜閃爍的指路星,卻是我的神。祂叫我去哪裡,我就去哪裡,在我心的深處,沒有懼怕,沒有悲哀,有的只是一絲別離的悵然。」截至去世,三毛已出版散文、小說、翻譯、遊記、童話、有聲書、劇本等24種。
87-1《撒哈拉的故事》,台北:皇冠出版社,1976年。
87-2《撒哈拉的故事》,台北:皇冠出版社,1991年。
87-3《撒哈拉歲月》,台北:皇冠出版社,2011年。
駱以軍
《西夏旅館》
如果你聽「駱胖」演講,有一半的機會,他大概還是要講「六個抬棺人」。這六人從台灣頭一路抬棺到台灣尾,又從台灣抬到香港、大陸,始終沒個了結,抬不完了。但即使一聽再聽,你還是照笑照爽照樣聽得入神。這就是「駱胖」,駱以軍,天生下他來寫小說的人。
大學時代,駱以軍先唸森林系,後唸中文系。命好,碰到張大春、羅智成、楊澤一堆人在系上兼課,被啟發也提攜了,尤其張大春,影響他最深,有一陣子拼命學張也像張。張大春愛他,最後乾脆逐出門牆,不認他是自己學生!
駱以軍有天分也認真,為了學好小說,用「抄書」來閱讀,米蘭‧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馬奎斯《百年孤寂》都被他從頭到尾,一字不漏抄了好多遍。這種傻勁苦工,今時大概少有人要下了吧。且他為了創作,決絕地不找工作,即使有家要養有口要活,他還是堅持以筆維生,靠版稅靠稿費過活,職業作家當到底!——在台灣,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了。
45萬字的《西夏旅館》不是他的第一本長篇小說,卻是他最用心也最具企圖的創作,講的是家族、記憶、慾望、歷史、命運、時間、循環……。宛如迷宮花園的書寫方式,讓你處處驚奇,故事一則一則湧向面前,真正的出路卻不知在哪裡?小說中,主角的父親得知兒子幼時吹牛編造的各式故事,全都是「父親缺席」的變形,傷心之餘,沉痛地問:「我那麼讓你沒面子,你必須編造那些奇怪的故事哭我死去?」很多讀者或許邊讀邊也會想說:「我那麼讓你沒面子,你必須編造那些奇怪的故事讓我讀死去?」
2010年,駱以軍以《西夏旅館》,打敗海峽兩岸三地諸多小說家,獲得「第三屆紅樓夢獎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消息傳來,所有人都為「駱胖」高興。黃金太空船打造很久,終於冉冉升空了。
101-1《西夏旅館》(上下冊),台北:印刻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