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鐵城資料新發現座談會實錄 | 誠品線上

吳鐵城資料新發現座談會實錄

作者 林齊國/ 總策劃; 陳三井/ 總纂; 呂芳上/ 劉維開/ 黃克武/ 蘇聖雄/ 徐丞億
出版社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商品描述 吳鐵城資料新發現座談會實錄:吳鐵城(1888-1953)是華僑協會總會(前身為南洋華僑協會)的創會理事長,畢生從事黨、政、軍、外交和僑務等要職,為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吳鐵城(1888-1953)是華僑協會總會(前身為南洋華僑協會)的創會理事長,畢生從事黨、政、軍、外交和僑務等要職,為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華僑協會總會為了慶祝成立八十週年,以及紀念吳鐵城在僑務上的貢獻,特舉辦「吳鐵城資料新發現」座談會,本書收錄了該次座談會的論文五篇,由呂芳上、劉維開、黃克武、蘇聖雄、徐承億等五位優秀學者撰寫,主要以吳鐵城先生少為人知的新資料為討論方向,包括他罕見的幾本小冊子,和珍藏於國史館中為數幾千件的重要來往文電,以及上海最古老的《申報》相關的報導。另收錄了陳三井博士關於人物傳記書寫的論文,以及與吳鐵城先生有關小傳共計九篇,內容精要,極具史料參考價值。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林齊國現為華僑協會總會理事長。著有《我叫學習長》、《歸零,走向圓滿~典華創辦人林齊國的精彩人生》、《打造六星級的幸福~典華原創轉型策略》等相關著作。陳三井曾任華僑協會總會理事長,現為華僑協會總會常務理事。呂芳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碩士、博士。現任民國歷史文化學社社長、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劉維開台灣歷史學家,專長民國政治、軍事、制度史,為台灣中華民國史研究權威之一。現任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民國歷史文化學社編審委員。黃克武美國史丹佛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蘇聖雄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士、碩士及博士。專長民國政治軍事史、蔣中正研究。曾為國史館修纂處協修。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徐丞億就讀國立臺灣師大歷史所碩士班,現為福智高中歷史老師。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壹、開幕式致詞】/林齊國理事長【貳、座談會致詞】/陳三井常務理事【參、 漫談傳記的形塑:近代歷史人物研究管窺】/呂芳上一、前言二、傳記資料三、時代與人物四、研究方法與視角五、傳記與文學六、結語參考資料陳三井博士回應【肆、 吳鐵城《抗戰言論集》等專著導讀】/劉維開一、《抗戰言論集》二、《黨政制度及其關係》三、《創制複決罷免三權怎樣行使》陳三井博士回應劉維開教授回應陳三井博士接著說【伍、 評介中外學界有關吳鐵城的研究和出版】/黃克武一、前言:吳鐵城先生生平簡介二、研究現況三、一手研究史料的介紹四、吳鐵城研究的反省與檢討陳三井博士回應【陸、 吳鐵城相關檔案概述:以國史館藏《蔣中正總統文物》為中心】/蘇聖雄陳三井博士回應【柒、上海《申報》所見的上海市長吳鐵城】/徐丞億一、前言二、《申報》中吳鐵城的相關報導三、結語陳三井博士回應徐丞億先生回應【捌、問題交流】【附錄】壹、也談人物傳記的書寫/陳三井貳、吳鐵城小傳九篇

商品規格

書名 / 吳鐵城資料新發現座談會實錄
作者 / 林齊國 總策劃; 陳三井 總纂; 呂芳上 劉維開 黃克武 蘇聖雄 徐丞億
簡介 / 吳鐵城資料新發現座談會實錄:吳鐵城(1888-1953)是華僑協會總會(前身為南洋華僑協會)的創會理事長,畢生從事黨、政、軍、外交和僑務等要職,為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
出版社 /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ISBN13 / 9786267187975
ISBN10 /
EAN / 9786267187975
誠品26碼 / 2682393619007
頁數 / 138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4.8x21x0.73cm
級別 / N:無
重量(g) / 201
提供維修 /

試閱文字

自序 : 【壹、開幕式致詞】
         林齊國理事長

  我們剛剛看了會史影片,令人感動。八十年前也就是中華民國抗戰最艱辛的時期,創會理事長吳鐵城先生奉命前往南洋募款抗日,南洋僑胞慷慨捐輸,愛國熱情令人感動,回國後成立了華僑協會總會。而後又隨著國府來到臺灣,督促政府通過〈獎勵華僑回國投資條例〉,引進僑資發展經濟,臺灣經濟發展之有今日繁榮,華僑功不可沒。八十年來,有九位理事長帶領華僑協會總會,每位理事長不論在政界僑界、學術界及軍界都非常有成就,而本人是僑生出身,因為成績優,曾經獲得高信委員長頒贈金筆。學成畢業後,回到僑居地寮國開展事業。詎料,1975年政權更迭,寮共執政,於是選擇來到文化背景相同的臺灣,到現在也快半個世紀了。也因為來到臺灣,而能發展自己的事業。今天是華僑協會總會創會八十週年,我們大家一起攜手奮進,光大先賢創會宗旨,弘揚華僑愛國精神,恢宏中華文化。

【貳、座談會致詞】
         陳三井常務理事

  學術是天下公器,歷史也是大家可以自由悠遊的天地。如眾所知,人人可以為自己立傳寫回憶錄,同樣的道理,也無人阻止你為他人代筆撰寫口述訪問或傳記。難怪書肆中最暢銷的史書,可能就是堆滿書架、琳瑯滿目的古今中外歷史人物傳記。某次,僑總餐會時有幾位會員同仁向我建議,想為本會歷任理事長撰寫傳記。個人樂觀其成,完全同意。不過,事有先後和輕重緩急。今天這個座談會,就是先為創會會長吳鐵城先生撰寫新傳做準備工作。史料對於史家永遠是第一件必備工作,有如興建萬丈高樓,必須先從地基打起一樣。
鐵城先生不僅是本會創會會長,他早年追隨林森、孫中山革命,不僅是謀士,也是鬥士,後來追隨蔣中正抗戰建國、戡亂保國,歷任上海特別市長、廣東省主席、中央海外部長、秘書長,行政院副院長兼外交部長,更是名符其實的國士,於黨、政、軍、警、僑務和外交等方面,鞠躬盡瘁,著有勳績。
  遺憾的是,他在民國42年(1953)逝世後,由三民書局出版的《吳鐵城回憶錄》(1971年2月初版)並非完畢之作(原列大綱14章,僅完成6章,敘事僅至民國15年10月),這是為何事隔一甲子之後,我們認為已到了歷史已經走過清澈沉澱,檔案材料已大量出土開放,必須先從基礎建設做起,為鐵城先生新寫一本傳記,而不是僅僅的代他完成未完成的回憶錄。這是召開本次資料新發現座談會的用意。
我們很榮幸,邀請到5位學有專長,從經驗豐富、著作等身的名家到年輕的後起之秀,一起從不同的面向來介紹、導讀有關鐵城先生少為人知的新資料,包括他罕見的幾本小冊子,和珍藏於國史館中為數幾千件的重要來往文電,以及上海最古老的《申報》相關的報導。他們就像引路人一樣,透過他們的經驗指引,可以為有興趣想進一步書寫吳鐵城的後之來者少走一些冤枉路。所以說,他們是5位吳鐵城資料的「最佳拍檔」,更是未來形塑吳鐵城新傳的「黃金陣容」。
  現在,讓我一一簡單介紹5位引言人。第一位是呂芳上教授。他是臺灣師大的歷史博士,先後在黨史會、近史所(所長)、國史館(館長)服務過,著作宏富,《朱執信與中國革命》、《革命之再起——中國國民黨改組前對新思潮的回應》,《從學生運動到運動學生》,是他做學生時代的成名著作。他不僅自己能做研究,也是史學界的領導幹才,他在近史所所長和國史館館長兩個重要史政機關任內,所主辦的學術活動和出版的檔案,至今廣受學界推崇,他目前還主持「民國歷史文化學社」,出版品堆積如山,單是名人日記便有數十種、逾百冊之多。形塑新傳記,需要有一點理論掛帥,才不落俗套,有所創新。我們期待呂教授,以他治史、閱史的豐富經驗,像引路人一般,為我們開創出一條超越前人視野的寬闊大道。在這裡有請呂教授,大家鼓掌歡迎。

試閱文字

內文 : 【柒、上海《申報》所見的上海市長吳鐵城】(節選)
                        徐丞億
一、前言
  1872年4月30日以英籍茶商(Ernest Major)為主的商人集資在上海創辦了《申報》。是中國近代發行量最多、銷售時間最長的報紙。 《申報》以商業取向為主,內容多元,包含政治、文化、娛樂、經濟、社會內容,其中以娛樂活動報導比重最高。1912年史量才(1880-1934)接手經營,聘任《時報》陳景韓為主筆、張竹平為總經理,興建了報館大廈與新式印報機,增加了政論和文藝相關內容, 銷售量扶搖直上,1926年已達14萬份,是全國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可見其在當時社會大眾中的影響力。吳鐵城擔任上海市長期間的相關研究,過去大多出現在海外漢學、上海史系列的研究中,代表作品如:魏裴德的《上海警察1927-1937》第十二章「第二次機會:吳鐵城市長當政」、第十三章「新市政秩序的局限」指出吳鐵城欲建立起現代化都市,與同樣廣州籍的蔡勁軍(1900-1988)密切合作,對於國民黨在上海的反對勢力採取暗殺活動,並未加以制止,但也力圖為了現代化整頓警察系統,降低過去收賄、貪腐的風氣,隨著新生活運動的推行,在復興社、藍衣社等黨內鬥爭中,力圖找出一條圓融的統治之路。 安克強的《1927-1937年的上海─市政權、地方性和現代化》指出上海市政府與上海市黨部的權力鬥爭,在1932年勝出,壓制了市黨部。第三章提及張群(1889-1990)在交接市長職位給吳鐵城之後,仍以資產階級的集團作為市政推動的主要合作對象。第四章則論述1931-1932年在面臨日本侵略和國民黨內部的寧粵分裂,過去幾年與上海市民衝突後,吳鐵城重建市政府聲譽的歷程,羅列了相關市政措施,主要以整體施政為討論標的。 布萊恩‧馬丁的《上海青幫》則是認為杜月笙(1888-1951)透過公共參與與市政府合作,力圖將自己的黑幫背景洗白。 小濱正子的《近代上海的公共性與國家》指出上海市民的結構性問題,以及有公共性的市民參與傳統,對於地方的建設與救災多所貢獻。白華山的《上海政商互動研究1927–1937》講述一二八事變中,吳鐵城主政的上海市政府與工商界如何應對日本的侵略。主要論點有:(一)取消抗日救國會與相關反日活動並非吳鐵城所領導之上海市政府單方的決定,是得到上海工商界人士支持的結果。(二)國民黨的地方政權並非處於癱瘓狀態,上海市政府在過程中大力運送難民、傷者、維持地方秩序。(三)上海市政府也鎮壓了民間的抗日運動。 以整體的市政治理作為討論。上述討論多集中在政治高層、社會精英的決策當中。然而市政的推動並非僅止於上海市政府、社會精英人士,尤其上海如此多元複雜的地方,吳鐵城是國民政府在中國大陸時期任期最久的上海市長,也在任期當中遭遇最多的內政外交事件。上海因為國民政府過去的暗殺事件、取締抗日運動、學生運動,對於國民黨不甚信任。吳鐵城上任後漸趨緩和,甚至創造了黃金十年的榮景,除了政治的角度,吳鐵城在報章媒體上呈現的施政方針,也是一種無形卻有力的重要因素,促進市民的國族凝聚以及對於市政府的認同。本文嘗試就吳鐵城上任上海市長的第二年,《申報》中相關的報導作為分析。
(……)
  其中報導數量最多的是「上海建設與航空運動」過去有關於航空建設的研究多以航空運動目的、過程、方法、結果為主要內容, 但根據《申報》吳鐵城所統理的航空運動中,可見不同面向。(一)航空建設已經被塑造成是國族認同、民族復興最重要的途徑。甚至犧牲了性命也在所不惜。(二)航空運動遍及工商業、各種大眾場合,已經無形中的進入群眾的心裡。關於第一點的案例為1933年01月09日陳其美之子,陳駪夫的追悼會, 陳駪夫於1932年9月9日在杭州駕駛練習機磒命後,舉行追悼會,並且發起募捐,再買一架戰鬥機,命名為陳駪夫號。吳鐵城當天致詞表示:

今天是上海各界追悼陳駪夫烈士大會、中國現在國難當前、國家民族、趨於危境、希望全國有志青年起來、以智識能力、由政府領導、挽救國難、陳駪夫青年、他是先烈陳英士之長子、知道對於國家責任、「知恥雪恥」、在青年求學時、即準備繼父未竟之志、不幸中道殂傷、今東北事件嚴重、希望有志青年、大家起來、繼續陳駪夫烈士精神、服從黨政領導、共赴國難、則國家前途、或有挽救希望。

家屬則表示:

今駪夫雖死,希望全國青年志士,大家起來練習航空,完成駪夫未竟之志。

  家屬並未質疑空軍飛行的安全,也沒有要空軍檢討戰機的檢修,反之則要全國有志青年,一起加入航空訓練,吳市長將此犧牲定位為「烈士精神」希望大家能持續挽救國難。救亡國族的情緒在當時超越性命的犧牲。航空是最重的愛國途徑,也可體現在另則報導,有人提出質疑,認為防空應以高射砲為主, 但吳鐵城仍排除萬難,持續募款活動。並特別表揚相關結合的活動。 第二點可體現在航空飛行器,出現在各式各樣眾人集聚的場合,吳鐵城當時除了邀集各國飛行專家到滬演出之外, 飛機開始多方的在各個大眾場合中出現,並且往往快速吸引眾人的目光,例如:1933年11月7日的剿匪運動宣傳週

航空署特派飛機二、於前日來滬、攜帶五色小傳單數萬份、由虹橋飛機塲同時起飛、環繞全市城廂內外、散發傳單、當該二架飛機一為黃翼一為灰翼‧先後飛達市商會天空時、飛行頗低並作蜻蜓點水式等表演、同時五色傳單、滿天紛舞、市民均駐足仰觀、並爭拾傳單……。

  低空的衝場、翻轉的特技,吸引民眾的圍觀,對當時即便已有多元娛樂的上海人而言,仍頗具吸引力。飛機已與新潮、現代科技、抵禦利器等種種符號已建立聯繫。

三、結語
  《申報》上有關吳鐵城的報導,少有刻意的形容性、評論性字詞,多以描述性的文字將事件的發生人物、經過作為報導。在歷經上海恐怖統治、 工潮、學潮鎮壓之後,上海地方政府尚未確立統治的穩定與合法性,透過全民共同的運動或是塑立起新的符號,有助於凝聚共識,航空建設在當時搭載著抗日情緒,輔以吸人目光的飛行技巧成功的成為新的城市認同,吳鐵城也巧妙運用,在多種場合加入航空元素,輔以紀念總理、緬懷烈士、以及1934年新生活運動在上海的推行、1935年以航空建設作為蔣中正50歲祝壽的禮物,1936年的全國運動會,都是逐步加深民族認同以及國家安定的重要途徑,上述1934年之後的活動也與吳鐵城的施政、人際交往有密切關係,相關的議題將於另文中討論。
陳三井博士回應:
徐先生透過P.P.T.,以《申報》為主要素材,將吳鐵城在上海市長大約5年(1932.1.6-1937.3)任期內的政績和活動,有系統的做了介紹。特別是,他用歸納法把這些活動報導區分為11類,其中與內政相關者9類,涉外者有2類,頗有一目瞭然的感覺。對於他能掌握重點,層次分明的處理方式,表示欣賞。茲就初步想法,先提出數點問題請教:
(一)在命題上,雖說以《申報》為主要資料來源,不知徐先生還會就某些活動報導,同時參閱同時代的《民國日報》(1927-1932)、《中央日報》(1928-1949),雖說這樣一來,多少已溢出本題,而且增加完稿的期限,但就內容而言,亦有「海納百川」,兼容並蓄之優點。
(二)政績和建設通常有其延續性,吳氏的前後任分別是張群與俞鴻鈞,不知兩相比較,吳的政績和市政建設是否亦會兼述與前後任的繼往開來的傳承部分?
(三)在座談會手冊有關吳鐵城對外交的適肆應方面,其第二項有「與各國公使的往來交際」。按上海雖與首都南京一樣,同為「國之都門」,但各國駐上海使節,理論上僅有總領事(如日本)和領事而已,故吳氏和各國大使或公使在外交上有何往來(應酬交際則可)

徐丞億先生回應:
(一)謝謝老師建議,會在後續作品中納入,作為史料參考。
(二)我認為最大的差異是:吳鐵城先生的任期內是過去黃金十年中,大建設實施的階段。相對張群任期,屬於規劃階段。俞鴻鈞則是進入了對日抗戰階段。都沒有吳市長的建設條件。有關承繼的部分:大上海計劃在1929年7月啟動,但在1931年7月才奠基開始興建,張群市長任內已完成之工作,只有全市幹道系統、市中心區域道路系統及各區計劃方案。最為實質的各種建築,例如:新上海市府大樓以及新圖書館都是在吳鐵城市長時期修建完成。
(三)的確大多與領事互動,但仍有部分與公使往來紀錄,以本文1933年限為例,在1933年11月12日慶祝意王誕辰,有古巴公使派德拉、美總領事克寗瀚、英代理總領事戴威森、法總領事梅理靄德總領事白仁德、荷蘭總領事格龍曼、波蘭使館參贊郭來新斯基、俄副領事巴爾可夫斯基、以及各國海軍代表等人數頗多,均由意使鮑斯克理與德領事奈龍奈爾氏、殷勤招待、并各款以香檳至十二時半、始先後散去。
1933年12月04日尼泊爾親王新格氏、前應張銘專使之宴會、昨晨特往回拜張專使、以表謝忱、隨即偕至外灘匯中飯店親王寓所。張專使並請新格親王在天蟾舞臺觀名伶程艷秋平劇、並邀本埠市長吳鐵城、保安處長楊虎及杜月笙等作陪。
1933年12月07日美國使節昨晚晉京,吳市長特為設宴招待。
1933年12月16日法使昨晨由京抵滬,中法聯誼會昨午歡餞,今日乘勞塞爾輪回國,法國上院議員奧諾拉氏偕行。
由上述可見,上海似乎是個中轉站,各國使節進京前會先到上海,離開中國前也會經過上海,吳市長均會盛宴款待,彷彿當年的鴻臚館的迎賓性質。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以吳鐵城先生少為人知的新資料為討論方向的座談會紀錄,其中包括他罕見的幾本小冊子,和幾千件重要來往文電紀錄,以及上海《申報》相關的報導。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