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式幸福工作法: 為什麼丹麥人下午4點就下班? 能高效工作、兼顧家庭又身心平衡的78個思考 | 誠品線上

デンマーク人はなぜ4時に帰っても成果を出せるのか

作者 はりかいゆか
出版社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商品描述 丹麥式幸福工作法: 為什麼丹麥人下午4點就下班? 能高效工作、兼顧家庭又身心平衡的78個思考:揭密丹麥人頂級幸福感、頂尖競爭力的關鍵激發你對窮忙、爆肝工作模式的省思!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揭密丹麥人頂級幸福感、頂尖競爭力的關鍵激發你對窮忙、爆肝工作模式的省思! ★一本全面理解工作意義、時間管理、人生目標的工作哲學書★文化觀察家臥底丹麥的田野踏查,深入現場的第一手觀察樂高、小美人魚雕像、離岸風電、安徒生、福利國家、Hygge……猜猜看,為什麼它們可以並列在一起?因為它們的共同點是:丹麥。為什麼丹麥每年有薪假長達5-6週,每週工時37小時,每天4點以前下班,卻還是有壓倒性的工作產出,甚至屢獲國際肯定:兩年世界競爭力第1名,連續4年商業效率第1名,同時長據世界幸福報告國家。由研究丹麥超過15年、長住丹麥13年以上的社會學家和暢銷作家,訪談20位以上商業人士,歸納出78個跟時間價值、人際關係、工作職涯的思維要點,回答你丹麥人幸福工作的祕密。◆決定工作方式的不是「工作方法」,而是「人生的優先順序」丹麥人勇於且善於取捨,為了享受與親友共度的重要美好時刻,工作時全力衝刺,並搭配彈性工時、在家工作,追求工作和生活平衡◆對失敗保持寬容,尊重彼此的「時間價值」主管當下屬的導師,採宏觀管理,不double check,但大門永遠為員工而開;下屬不用事事請示,就能步調輕盈,激發工作責任和熱情◆丹麥式的人際關係,如同人與人之間的潤滑劑方法是:以解決問題為目標,坦白溝通;質疑、表達意見時,對事不對人;只關注最核心的戰場;平等傾聽全員意見◆工作不只為了賺錢,而是身分認同、自我成長丹麥人靠著企圖心與意志力,創造出高度生產力。依興趣和意義選擇出路,正向鼓勵轉職,到老都不放棄成為想要的自己◆日本、美國、丹麥大不同,你覺得台灣呢?相較於美國只看成果,丹麥卻同時對過程給予高度評價。日本強調努力、忍耐,但丹麥主張不要勉強自己和別人。日本有時過分認真、沒有彈性,丹麥則是習慣邊渡橋、邊蓋橋◆無論工作或家事、育兒,都是「夫妻共同參與的專案」在丹麥男性不能以工作為由,放棄家事及育兒;丹麥女性也不能想當家庭主婦而放棄工作。雙方互相支持,一同貢獻社會◎丹麥工作生活平衡的幸福金句-透過工作更喜歡自己,成為想要的自己-工作是充實生活的手段,所以不能因為工作而犧牲生活-工作的目的是做出成果,而不是遵循形式、手續、規則-能有效率的工作,是因為你已經決定了工作結束的時間-真正的生產力,不可能來自犧牲自我。唯有無止盡的好奇及對工作感到喜悅,才能帶來創造-能夠帶來高生產力並做出成果的人,都是工作時發自內心感覺喜悅的員工-休息不是指上床睡覺,而是好好享受感到快樂的私人時光◎本書特色1. Hygge(快樂又悠閒)的丹麥人,如何兼得頂級幸福感×頂尖競爭力?你想要過什麼人生?珍視什麼價值?跟丹麥人聰明決定人生的優先次序,重新兼顧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本書論述主題明晰且輔以採訪案例,容易閱讀且引發共鳴。2. 吸取丹麥經驗,珍惜自己和別人的時間價值即便無法投胎當丹麥人,但閱讀本書可以了解丹麥名人如何「短工時」創造「高效率」,像會議如何安排?信件管理如何可能?主管如何宏觀管理?如何順暢溝通?讓你更接近自己的幸福人生。3. 對東亞的窮忙、爆肝工作模式的反思作者身為習慣爆肝工作的日本人,以自身的經驗與觀點為基礎,巧妙地對比日本和丹麥的工作觀與人生觀,與日本近似的台灣人也可做為借鏡。◎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列)吳媛媛(著有《當個普通人也很自豪:我在瑞典生活,發現了幸福的寬度》等書)張宇文(換日線專欄作家「反思中的丹麥小教授」、南丹麥大學丹麥高等學院副教授)劉晉亨(瑞典劉先生)「作者想知道:『在縮短工時的情況下,究竟要怎麼維持競爭力?』書中的『工作法』,並不是要無窮無盡地追求經濟成長,而是為了尋求自我成長和平衡。本書除了說明如何更有效率之外,也不斷反思工作、金錢、家庭種種面向對自己的意義究竟為何,並且做出取捨。這種看起來瀟灑帥氣的決斷背後,是嚴謹和透澈的思考,這對我來說也是一個受用的提醒。」──吳媛媛,著有《當個普通人也很自豪:我在瑞典生活,發現了幸福的寬度》等書「通過對丹麥社會的觀察和探討,我認為丹麥的成功並非來自於拚命工作或競爭力,而是來自於對生活品質和社會平等的重視。丹麥人懂得如何平衡工作與生活,並且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來保護所有社會成員。這種對平等和個人生活品質的重視,使得丹麥成為一個和諧、安穩的社會,讓每個人都能快樂地生活。本書敘述的現象,許多值得台灣人及台灣政府學習。」──張宇文,換日線專欄作家「反思中的丹麥小教授」、南丹麥大學丹麥高等學院副教授🎥新書影片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姓名:針貝有佳Harikai Yuka丹麥文化研究者現居丹麥。1982年出生,早稻田大學社會科學研究科碩士學位,研究主題為丹麥勞動力市場政策「彈性保障模式」(flexicurity)。2009年底移居丹麥,以社會學方法觀察社會,13年來透過電視、廣播、報紙、雜誌、網路等方式,傳播丹麥當地訊息、輿論和民意。撰寫400多篇文章,並提交300多份企業報告。曾合著許多書籍,包括《溫暖的北歐生活 小樂趣:365 LITTLE COZINESS》、《新冠後新商業百科全書》。合作採訪並演出「週六電台」、「Beat Takeshi TV Tackle」、「ミヤネ屋」等節目。為三得利、松下等公司進行講座,以及為新生代提供內容製作和公關支援。 【譯者簡介】姓名:劉亭言名古屋大學言語文化部研究生、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中日筆譯組碩士。譯有《提案必看的簡報小抄》、《極減力》、《斷不了、捨不下、離不開的33件珍品》(商業周刊)、《再來一點.懶人瑜伽②》、《日本傳統色名帖》(漫遊者文化)。Email:ljjtingyen@gmail.com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 聰明自律的幸福工作法則 吳媛媛 推薦序 丹麥人的專注,造就了幸福平等的社會 張宇文 前言 國際競爭力前幾名的管理階層都下午四點下班 一窺丹麥人的思考方法 為了發揮最好的表現,丹麥人會怎麼做? 改革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可能實現嗎!?第1章 為何現今北歐丹麥備受世界矚目? 國際競爭力第一的北歐小國──「商業先進國」的真實樣貌 充滿矛盾的迷人國度 「世界最幸福國家」只是丹麥的一個側面 世界第一的壓倒性「企業效能」 競爭力的關鍵是面對時代變化的能力 引領時代的「先見之明」──享受變化,同時有令人驚豔的對應力 「世界第一的自行車城市」哥本哈根 從「無現金社會」到「無卡社會」 大膽捨棄舊體制 〔我眼中的丹麥〕 新冠肺炎政策先進國──率先解封的國家 「工作與生活平衡的先進國」──晴朗的平日,午後就躺在草地上 不喜歡工作的「幸福國度」 實現「工作與生活平衡」的世界第一城市──哥本哈根 積極參與並在家長會上踴躍發言的父親 無論工作或家事育兒都是「夫妻共同參與的專案」 在日本及丹麥共同投資的公司工作後,發現的事 從「家人一起吃晚餐」開始 工作方式因人生優先順序而不同 看懂「潛在需求」的能力第2章 真正的「時間價值」──為了充分享受人生而「在限制內擠出時間」 工作方式由「想珍惜的事物」來決定──不被時間擺弄的人生是? 會讓你感到喜悅而「忘了時間」的瞬間是? 「幾乎沒有跟朋友碰面的時間」 拿回時間! 不勉強自己,也不勉強別人──尊重彼此的「時間價值」 為了獲得「愉悅的瞬間」 自己不「應酬」,也不勉強別人「應酬」 週五下午兩點下班 生產力源自於「對工作的喜悅」 會議設定議程及結束時間 中間管理職負責開會 一小時的會議設定為五十分鐘 不發言的人不用參加會議 跳過中間管理職的「確認」 不需要雙重核對 盡量少寄電子郵件副本 制定郵件處理方式的規則──確保集中回覆的時間 不勉強自己,也不勉強別人──尊重對方的時間 〔我眼中的丹麥〕 優秀的「工作生活平衡世代」 死守私人生活的工作方式──追蹤丹麥人的一天 守護私人生活的「覺悟」 「下午○點之前就下班!」 三十分鐘吃完午餐!工作時間集中精神 活用彈性制度──依照自身狀況調整工時 彈性運用居家上班 規畫夫妻的工作分擔 下午四點前未完成的工作,晚上再做 為「追上工作進度」,在自由時間工作 「希望妻子也能感受工作的喜悅」──夫妻之間的工作平衡 放鬆很好!因為放鬆,所以很好!──創造休閒非正式→創造力→生產力的良好循環 非正式帶來生產力的理由 不必正襟危坐──形式、手續、規則都不需要 站著工作 「休假」才能維持熱情 睡前看電視放鬆 週休三日的效用──留白才能創造靈感 在日常生活中健行 「休長假理所當然」的氣氛──三週暑假 〔我眼中的丹麥〕 翻譯家霍美德的「人生平衡」第3章 具備產值的「人際關係」──在信賴的基礎上,依賴與被依賴 「失敗也沒關係」,所以能夠挑戰──基於信賴的「宏觀管理」 一邊造橋,一邊渡橋 不執著於「已決定好」的計畫 「有意識地」重新擬訂計畫 「我們誰都會失敗」 跟主管請示並非工作的本質 宏觀管理創造「時間價值」──上司與下屬都更輕鬆 綠燈前行! 丹麥上司真的不會生氣嗎? 〔我眼中的丹麥〕 教育現場也講宏觀管理!? 沒有上下關係的平等職場──上司是下屬的導師 隨時都能商量 讓下屬察覺自己在公司所「負責的工作」 只要達成目的的手段都行──不問方法 若工作無目的或意義,就要面對下屬的質問 樂高公司高層與清潔人員平等對話的理由 為了下屬說NO的勇氣 〔我眼中的丹麥〕 丹麥人不忍耐的能力 「不勉強自己也不勉強別人」的溝通──自然產生「最強團隊」 若能成功培養人際關係,也就等於完成工作 看透下屬的興趣及專長,以此組成團隊 為了統整多元個性的「必要品項」 丹麥職場要求的「社會性」是什麼?──四個重點 「適才適所」×「社會性」,成果最強! 最佳成果來自「好能量的循環」第4章 培育國際競爭力的社會「架構」──以轉職為前提的資歷養成 丹麥人的「工作觀」──思考「想做的事」與「意義」 你腦袋裡想的都是「工作」嗎? 私人生活第一優先 工作不是賺錢的手段!? 工作是為了「自我成長」──將工作視為教育機會 工作是「身分認同」──見面時,你會先被問從事什麼職業 工作追求的是「意義」──「社會意義」與「對自己的意義」 正向看待轉職的社會 沒有明確的職涯規畫 為了讓自己能對社會有所貢獻 企圖心與意志創造出「高度生產力」 〔我眼中的丹麥〕 請教尼可拉斯‧布倫伯格世界第一的「生產力祕訣」 丹麥追求「適才適所的配對」──將社會資源活用到極限 後記 謝辭 附錄 跟丹麥人學「工作祕訣」 註解

商品規格

書名 / 丹麥式幸福工作法: 為什麼丹麥人下午4點就下班? 能高效工作、兼顧家庭又身心平衡的78個思考
作者 / はりかいゆか
簡介 / 丹麥式幸福工作法: 為什麼丹麥人下午4點就下班? 能高效工作、兼顧家庭又身心平衡的78個思考:揭密丹麥人頂級幸福感、頂尖競爭力的關鍵激發你對窮忙、爆肝工作模式的省思!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ISBN13 / 9786267492222
ISBN10 /
EAN / 9786267492222
誠品26碼 / 2682619725000
頁數 / 224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4.8*21
級別 / N:無
重量(g) / 395
提供維修 /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推薦序 聰明、自律的幸福工作法則

吳媛媛
我在瑞典的大學工作,常覺得瑞典同事們,尤其是家裡有孩子的,每天來去就像一陣風。下午四點還沒到,各個辦公室就傳來窸窸窣窣準備回家的聲音,四點過後,辦公室樓道鳥獸散盡,還留下工作的,往往是中國和日本同事。與歐洲國家相比,東亞國家的法定休假天數一般較少,最高工時也更長。除了法制之外,台灣人即便離開公司,仍習慣把工作帶回家做,或是在半夜、假日回覆工作郵件和訊息。過勞文化下,忙到沒時間生活,已經是台灣上班族的普遍寫照。
看看光譜另一端,社會福利著稱的北歐國家,不管是在法制面還是文化面,都致力於控制工作在生活中的占比,注重工作生活平衡。
想必很多人覺得,北歐國家工時這麼短,一定生活很輕鬆悠哉吧。然而事實是恰恰相反的,我觀察僅管瑞典人工時不長,但多數人為了讓自己和家人生活充實有趣,經常忙得分身乏術、不亦樂乎。下班時間一到,有孩子的同事會急忙趕去接小孩放學,用心經營家庭時間。單身的人也會認真規畫生活,上健身房運動、看書,或是培養其他興趣。換句話說,瑞典人不是工作不忙而生活輕鬆,而是忙著生活忙到沒時間工作。
在拜讀《丹麥幸福工作法》時,我發現本書作者和我同年出生。來自日本的她在丹麥生活工作,想必也經歷了同樣的工作文化洗禮。而我認為本書的可貴價值在於,與其從社會和政治傳統的角度去探究北歐模式的緣由,作者更側重於實際的執行層面,她想知道的是:「在縮短工時的情況下,究竟要怎麼維持競爭力?」
誠然,北歐社會的政治文化和勞工運動傳統的確是打造出北歐完善勞動環境的根本,然而在改善勞動環境的情況下,能夠不犧牲效率和競爭力,也絕對是值得探討的層面。
作者的訪談整理內容豐富、信息清晰,我發現她常常提到兩個字:「嚴格」。她提到,丹麥社會的良好制度,讓生活和工作平衡及性別平等分工成為可能。然而在此同時,丹麥也是一個「嚴格」的國家。男性不能以工作為藉口而放棄育兒,同時女性不能以家事育兒為藉口放棄工作。所有人也不能以工作為藉口,放棄生活的品質。
為了做到這一點,丹麥人被迫找到更有效率的工作心法,值得讀者借鏡。然而我認為本書作者在介紹這些工作心法時,更想強調的是,所謂的「工作法」,並不是要無窮無盡地追求經濟成長,而是為了尋求自我成長和平衡。本書當中受訪的丹麥人除了說明如何更有效率之外,也不斷反思工作、金錢、家庭種種面向對自己的意義究竟為何,並且做出取捨。這種看起來瀟灑帥氣的決斷背後,是嚴謹和透澈的思考,這對我來說也是一個受用的提醒。
最後,作者在書中用日本的明太子義大利麵為例,期待源自海外的靈感,可以用適合日本的方式在本土扎根。不管靈感源自哪裡,如果要能讓我們比昨天更聰明、更幸福一點,何樂而不為呢?
(本文作者著有《當個普通人也很自豪:我在瑞典生活,發現了幸福的寬度》等書)

推薦序 丹麥人的專注,造就了幸福平等的社會
張宇文
我搬到丹麥不久後,最常問自己和周圍人的問題是:「丹麥人為什麼這麼有錢?」
我提出這個問題,不是因為他們看起來特別有錢,也並非因為他們真的特別有錢。我問這個問題的理由,呼應了本書作者的觀察:他們工作步調相對緩慢,工作時數相對低,但為什麼可以維持跟其他拚死拚活的國家一樣的生活水準呢?
我在丹麥學術界中,觀察當地的同事和學生,誠心地說,我不認為他們能力上有多特別。相反地,我認為他們的能力及工作態度相對散漫、沒有野心。我在招博士生時,比較不願意收在丹麥受訓練的學生。我有一個美國籍的博士學,他來丹麥不到一年,已經被兩位當地學術界大佬指出他太拚了,不需要這麼努力。他們甚至跟他說,丹麥學術界對博士生的要求就是「達到平均就好」,不需要特別突出。我聽到他的敘述時並不訝異,因為我自己成功獲得了好幾個國內外的研究經費,卻被大學行政人員說:我太成功反而不好,不需要這麼有野心。
在這樣的環境下,我換句話說,回頭再問一次:「丹麥人到底厲害在哪裡?」本書作者第一章就提出了丹麥是個充滿「矛盾」的地方。這就是其中一個矛盾。我不是總體經濟學家,更不是社會或歷史學家。以下純粹是我個人好奇之餘,以「armchair expert」的觀點結論。
這本書沒有討論這個問題,但是屬於本書觀察的重要背景知識。我因此詢問了一些丹麥歷史專家。雖然沒有人可以百分之百回答因果關係,但他們提出三個假設。第一,丹麥沒有受到世界大戰太多影響,所以經濟上相對維持穩定。長期的複利(compounding)原則讓他們比其他戰後歐洲國家富裕。第二,丹麥沒有被殖民統治過,也沒有外來的敵對國家,所以不需要花太多資源在國防和外交上。第三,兩性平權相對高,因此女性就業率也高,造就他們的工作人口數比他國大。這些專家並沒有說到,丹麥比他國工作更努力或更有效率(因為的確沒有),也沒有說丹麥人比較聰明或有比較好的商業頭腦。
丹麥重要的企業都是老公司。世界最大的航運公司麥斯基(Maersk)成立於一九○四年;樂高積木(Lego)是一九三二年創辦的;啤酒公司嘉士伯(Carlsberg)是一八八二年設立的;最近很紅的胰島素跟減肥藥公司諾和諾德(Novo Nordisk)的前身於分別於一九二○及一九五一年成立的。相較之下,新創公司沒有瑞典或其他歐洲國家多。
看完本書後,我領悟到,我先前提的:「丹麥人為什麼這麼有錢?」不是一個好的問題。正確的問題應該是:「丹麥為什麼可以把社會規畫得這麼平等安穩,讓丹麥人民可以快樂自在地過日子?」
如同本書作者所提,丹麥人重視生活品質。他們強調工作時數不可以超過法律限定的一週三十七小時。他們極度保護七月一整個月放假的權利。他們重視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不管需不需要接小孩下課,大家每天都下午兩、三點就回家(不是只有星期五)。
丹麥社會對於縮小貧富差距和其他平權問題格外重視,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來保護弱勢群體。丹麥在性別平等方面也做得相對比歐美他國好,在公園或學校接送孩子時,可以看到父、母參與的比例幾乎相等;此外,丹麥的女性就業率亦是世界上最高的國家之一。
另外,在兒童教育上,丹麥人花較多時間在處理人際關係跟訓練兒童獨立做事的能力。相較之下,他們的學術訓練就比較弱。我在大學看到的丹麥學生學術素質,比留學生低。
他們在意的不是競爭力,不是國際排名。當然,他們替自己的產業感到驕傲。但是,他們似乎想通、悟到人生重要的是什麼:是生活品質,是照顧社會每個成員,是個人工作與生活的平衡。然後其他事情是其次,都退居二線。
丹麥人似乎比其他人還知道要如何考量優先順序(prioritization)。我最近閱讀諾和諾德的歷史,他們成立以來就只專注於糖尿病相關的產品。其他大藥廠研發產品的內容則是琳琅滿目,各種不同疾病領域都研究。在讀本書時,我觀察到諾和諾德是否也是反映丹麥人民重視優先順序的例子之一。

雞生蛋,還是蛋生雞?
本書敘述了許多丹麥特別的現象,例如無現金社會、工作後不應酬、上下屬關係相對平等、去除瑣碎手續,以及行政官僚簡單化等。是什麼造就丹麥人成為現在這樣樣子呢?我的推論是這樣:因為丹麥人重視個人生活品質和社會平權,造就了作者所描述的現象。他們因此設計出高稅福利制度來照顧大家。他們也希望貧富差距不要太大,所以大家的薪水都相對高。因為他們的薪資跟稅金高,所以政府跟產業盡可能把不必要的行政過程或浪費時間跟資源的事情去除,否則無法支付這麼多高薪資的工作。去除掉的,就包含了減少官僚系統、階級制度。另外,他們也只能信賴他人,推廣直接溝通(因為沒有資源讓他們去間接委婉溝通,也沒時間去懷疑他人)。但是,這因果關係也可能是反過來的:因為丹麥人對政府跟他人信賴程度高,也因為他們相對沒有上下制度,他們可以更自由地享受生活,願意繳納高稅去支持國家福利發展,去照顧比較低薪或人生相對不順利的人。

台灣可以從丹麥學到什麼?
作者提到,日本讀者或許質疑:「丹麥跟日本毫無關係,為什麼要知道丹麥的事?」我想,一些台灣讀者可能也會有這樣的疑慮。我們固然來自世界不同角落,面臨到的國際環境不同,文化上也有差異。但是,我認為,一個國家要進步,就需要不間斷跟他國交流學習。台灣有台灣的好,丹麥有丹麥的好。哪一天丹麥人邀請我分享丹麥可以從台灣學到什麼,我也可以長篇大論地敘述台灣成功的地方。
台灣可以從丹麥學到什麼?台灣畢竟是個相對年輕的民主國家,又有一個強悍的外交敵對,所以國家發展上的重點固然跟丹麥不同。但是我們可以開始思考未來,結合我自己以及本書作者的觀察,我認為有以下三點。
第一是,不要小看自己。丹麥是個小國家,跟台灣面積差不多大,人口僅台灣的四分之一,但是我很少聽到丹麥人把自己當成小國。
第二是,了解國家發展的重點是什麼,然後努力投資在這些領域上。丹麥讓我們看到,一個國家或一個人,不需要樣樣都強。找到自己重視的事情,然後專注發展重點。
第三是,了解我們國家跟社會最重要的價值是什麼。在丹麥,平權跟個人生活品質是很明顯的兩個核心價值。他們的政策、生活方式都源自於自己的價值觀。台灣有很明確的核心價值嗎?是民主開放(長期民主的國家似乎就不需要強調民主),還是奮發向上、努力才有收穫?同一個問題也可套用在在個人層面上。
通過對丹麥社會的觀察和探討,我認為丹麥的成功並非來自於拚命工作或競爭力,而是來自於對生活品質和社會平等的重視。丹麥人懂得如何平衡工作與生活,並且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來保護所有社會成員。這種對平等和個人生活品質的重視,使得丹麥成為一個和諧、安穩的社會,讓每個人都能快樂地生活。本書敘述的現象,許多值得台灣人及台灣政府學習。
(本書作者為換日線專欄「反思中的丹麥小教授」作者、南丹麥大學丹麥高等學院副教授)

試閱文字

內文 : 【摘錄1】_第1章 為何現今北歐丹麥備受世界矚目?
國際競爭力第一的北歐小國──「商業先進國」的真實樣貌
◎充滿矛盾的迷人國度

北歐丹麥充滿迷人的矛盾。走進超市,裡面沒有吸引人、豐富多樣的便當及熟食,有的只是價位約在五百至一千兩百日圓左右的三明治及沙拉,食物商品選項少得可憐。為什麼這裡沒有其他不錯的、價格也合理的食物選擇呢?
不過,在丹麥關於升學、結婚、離婚、就業、轉職等的人生選項卻很多元,完全不會出現被迫二選一的局面。正如同幅員廣闊、路線眾多的電車路線般,在丹麥人生的選擇很豐富,即使要修正路線也很容易。
丹麥國民一般來說對吃不太在意,就算午餐只吃咖啡色的裸麥熱壓三明治就很足夠。相對於此,卻有很多男性享受烹飪樂趣,且在丹麥引領世界美食潮流的餐廳也意外地不少,雖然價位高得驚人。
丹麥物價高昂,在咖啡店點一杯拿鐵,加一個三明治就要約兩千五百日圓,而兩
千五百日圓也是這邊一般的最低時薪。稅金也高,消費稅高達二五%,薪水的一半都必須拿來繳稅。不過醫療及教育完全免費,社會福利制度良好,給人一種不管人生發生什麼事都沒問題的安心感。
丹麥國民喜歡打造家庭菜園,週末就去公園或森林散步,熱愛悠閒的自然生活。丹麥也是「數位先進國」,連高齡長者也會使用網路銀行服務或在線上辦理手續。
丹麥面積比台灣大,4人口數約五百九十萬,但在各類國際社會評比排行上,如幸福度、低貧困率、貧富差距小、低貪汙率、數位化、國際競爭力卻是壓倒性的勝出。5
我實際住在這裡後發現,類似這種矛盾並非矛盾,而是必然。乍看之下會以為這是一種矛盾現象,但其實蘊含因果關係。或許大家現在還無法理解原因,但讀完本書之後,相信你們都會深深同意丹麥的優秀其來有自。

【摘錄2】_第1章 為何現今北歐丹麥備受世界矚目?
「工作與生活平衡的先進國」──晴朗的平日,午後就躺在草地上
◎實現「工作與生活平衡」的世界第一城市──哥本哈根

根據富比士(Forbes)調查指出,在二○二三年世界主要城市評比中,哥本哈根獲選為實現「工作與生活平衡」的第一名城市。關於哥本哈根奪冠的理由,富比士做出以下分析。

生活在哥本哈根的人們非常重視「Hygge」(舒適),重視自己也尊重他人,時間用在放鬆及享受人生的快樂。此外,職場上也尊重每個人的私人生活,每年都有長達五週的假期,並提供彈性上班制,以及夫妻合併共五十二週的育兒假。

生活在這裡之後,我完全認同這番言論。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的私人生活,這就是丹麥。「人生最重要的,並不是工作啊。」這就是在丹麥生活的前提。
即便如此,丹麥卻是國際競爭力世界第一,真是不可思議。
看來似乎不需要靠犧牲私人的「生活」,也能產出「工作」的成果。
反之,正因為丹麥人重視「生活」,才能在休息時好好充電,之後再把能量投注在「工作」上。

不對,不只是這樣。進一步來說,丹麥人「工作」的目的,是為了充實「生活」,因此不剝奪私人時間,而是在最短時間內達成最大效果。
若你跟過去的我一樣,總是犧牲私人生活,而覺得「我明明這麼努力,為什麼會這樣……」的話,或許在面對人生及工作態度上,有根本性的錯誤。
因為我們是為了「生活」所以「工作」,若為了「工作」而犧牲「生活」,就是本末倒置了。隨著人生電量用盡,就連「工作」也無法好好做。
「工作」終究只是充實「生活」的手段而已,兩者不該是互為取捨的關係。「工作」和「生活」必須是相互積極的互補關係。
只要能充分享受「生活」,就能為自己充飽電,然後投入「工作」。「工作」的目的到頭來是為了充實「生活」,因此能用最短時間達到最大工作效果。而且,為了「工作」與「生活」更為充實,正是將「工作」所得到的資源(金錢、知識、技能、人脈、休假等)投入工作與生活,才能產生愉快的良好循環。
這個正向循環,不就是真正意義上的「工作與生活平衡」嗎?

◎會讓你感到喜悅而「忘了時間」的瞬間是?
明明下午四點就下班,卻擁有世界最好的競爭力,丹麥人到底如何工作?他們如何達成「有效率的工作模式」?
進入上述正題之前,我想請大家先確認,我們到底為了什麼工作?不管你喜歡或討厭工作,都請停下來思考。為什麼我今天也工作、明天也工作呢?
深思賺錢和工作的目的,就是探究一個根本性的問題:「人生中我們最重視的是什麼?」
下面是我採訪丹麥人的心聲。我詢問他們什麼是人生最重要的事物。

「人生最重要的就是享受,還有認識新的人,所以我會一個人去旅行。還有,我希望身體健康,希望有一定的經濟自由。重要的不是錢本身,而是擁有金錢之後,我感受到的自由。」(文森〔Vincentz Costas〕,男性)

「這個啊,我很後悔之前一直忙於工作。以前的我為了升職,有好長一段時間每天都忙到很晚。但現在,我不想再那樣工作了。我的孩子都已經長大了,到了要決定人生方向的重要時期。在孩子離家之前,我希望盡可能多跟他們相處,多跟他們聊天。」(凱特琳娜〔Katrine Aadal Andersen〕,女性)

「我希望在離開人世前,可以對自己的人生感到滿足。我不需要變有錢,也不需要成為偉大的人,我只希望感到滿足,朋友跟孩子就是我的喜悅。我希望孩子健康快樂,遇到好伴侶,我想他們過得開心。」(延斯〔Jens Matthias Baecher〕,男性)

「人生中重要的事就是要健健康康。我希望身體健康,感受人生的喜悅,所以我有運動習慣。然後,我想要跟只要有對方陪伴在旁,就能感到開心的人在一塊。我不想跟會讓我覺得憤怒、會帶給我負面情緒的人一起。希望可以跟能共享幸福的人一起生活。」(卡斯汀〔Carsten T. Sørensen〕,男性)

那麼,對你來說重要的是什麼呢?人生是由「時間」組成的。換句話說,你想過什麼樣的人生,也就是想過那樣的日子。
你想怎麼過日子呢?說得更多一點,讓你「忘了時間」且感到喜悅的,是哪種品質的時間?你跟誰一起?在哪裡?又做了什麼?你是否經歷過喜悅油然而生的瞬間?感覺身體由內而外發熱的瞬間?如果有,那一刻是什麼?你對什麼感到開心?你為什麼覺得開心?
又或者,日常生活中你覺得心情好是什麼時候?心情好時,又為什麼覺得心情好?心情不好時,又為何感到心情差?
仔細觀察自身情緒,或許可以察覺自己內心深處真正重視的是什麼。

【摘錄3】_第2章 真正的「時間價值」──為了充分享受人生而「在限制內擠出時間」
放鬆很好!因為放鬆,所以很好!──創造休閒非正式→創造力→生產力的良好循環
◎不必正襟危坐──形式、手續、規則都不需要
不只是辦公空間,服裝也是相同道理。來自澳洲的麥特(Matthew Whitby)剛在丹麥工作時,對丹麥人服裝打扮之休閒感到非常驚訝。

然後在日本人眼中,澳洲也是給人穿著休閒的印象,但麥特這樣說。

在澳洲時,我去新聞台打工是穿西裝、打領帶。但丹麥人工作全都是休閒打扮,這一點真的讓我很驚訝。

丹麥人基本上不做不必要的自我勉強。他們相當務實,說到工作,只要把該做的事情做好,風格、形式都不重要。
在丹麥,你會見到很多戴耳環或身上有刺青的幼兒園老師或教師。男性穿著白襯衫、牛仔褲的體面「商務人士」。
在這裡幾乎看不到打領帶的男性。偶爾見到穿西裝打領帶的男性,大家還會忍不住回頭看,想著:「今天是什麼紀念日嗎?」
在丹麥生活很輕鬆。就算你看起來像穿著睡衣,也不會有人說什麼,更不會有人側目。大家都穿著自己覺得舒服的服裝在工作,即便如此,事情還是能順利運作。這倒不如這樣解釋,正因為丹麥人不用花時間在意多餘的事情,更能保持好能量,專注於工作。
我看著丹麥人,發現衣著亮麗、整齊、體面並非工作的本質。正確來說,就算工作多少需要形式、手續、規則,也不應該被與工作本質無關的形式、手續、規則所束縛。
工作的目的是做出成果,而不是遵循形式、手續、規則。每個人都以自己覺得舒適的風格來工作就好。
省去多餘的形式、手續、規則,簡單地朝目標前進就好。
有休閒的工作文化,就不必做多餘思考,可以專注在原本的「工作」上。

丹麥人這樣想29 比起形式、手續、規則,專注於產出工作成果吧

◎「休假」才能維持熱情
閱讀至此,大家應該已經可以理解,丹麥的文化就是「不勉強的文化」。不對員工的身體和心理造成負擔,讓員工能夠以各自舒適的方式完成工作。接受我採訪的人異口同聲地表示:

員工如果健康、有活力,就能以最佳狀態投入工作,進而提高生產力。相反地,當員工感覺疲憊,工作動力無法提升,就更不可能提高生產力。

「努力」、「毅力」、「忍耐」是日本人經常會說的詞彙,但你絕對不會從丹麥人口中聽到。
為了對工作保持熱情,更應該重視「休息」,我覺得保持好能量非常重要。
正因為有好好「休息」,才能在勝負之間,全力投注心力。

建築師蘇連總是在比稿前拚命工作。總是在勝負的關鍵時刻燃燒熱情,一心只想在比稿時勝出,就連平日晚上及週末都投入工作。然而,比稿結束之後就會徹底休息,拿回自己的時間。
在丹麥社會,加班後好好休息是一般常識。
因此,不需要跟上司或公司交涉加班之後的休息。對於公司來說,員工歷經長時間加班,會覺得之後減少工作時數,好好休假是理所當然。
努力工作之後必須拿回自己的時間,對蘇連來說非常重要。
如果必須集中精神連續工作好幾週的話,那麼就應該有意識地休息。蘇連這麼說:

就算對專案計畫再有熱情,如果連續幾週不分週末、夜晚投入工作的話,就無法持續保持同樣程度的熱情。我的話會適時休息,這樣才能保持動力直到最後。

覺得有點勉強就喘口氣,覺得有點累就稍微休息。「休息」是為了不讓勉強及疲勞累積,這樣做反而能讓能量延續,保持熱情完成工作。
短暫加油,但不勉強自己一直加油。努力一時,但不勉強自己永遠努力。堅持一下,但不勉強自己持續堅持。短暫忍耐,但不勉強自己一直忍耐。
覺得有些勉強,最好就休息。為了發揮最好的表現,為了保持高度生產力,必須有意識地經常「休息」。
在一天、一週、一個月、一年之中,大家會花多少時間「休息」呢?順便一提,所謂「休息」指的不是上床睡覺,而是好好享受你感到快樂的私人時光。
像是邀請家人、親戚、好友到家裡玩、自己烤麵包、做DIY、閱讀,又或者是散步或運動等,什麼都好。
當感覺能量下降,即便再忙,也要找時間讓自己的心靈跟身體維持喜悅。
丹麥人這樣想
丹麥人這樣想31 為了保持能量就要經常「休息」

第3章 具備產值的「人際關係」──在信賴的基礎上,依賴與被依賴
「失敗也沒關係」,所以能夠挑戰──基於信賴的「宏觀管理」
◎一邊造橋,一邊渡橋
丹麥不僅空間寬綽、時間步調上有餘裕,此外,丹麥人在面對事物的「態度」上也保留空間。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日本人渡橋時,是先確認安全才會前進。他們為了順利抵達目的地,做好萬全準備才出發,追求完美極致;也因此日本品牌是高品質的象徵。
我在丹麥生活了十三年以上,丹麥人給我的印象是:一邊造橋,一邊渡橋。就算沒有橋,丹麥人只要隱約看得見目的地,就會先起身,往目的地的方向前進。
在這樣的基礎上,若途中發現需要一座橋,就會嘗試用各種方式造橋(有時也會試著從橋上往下跳)。一旦發現看來可行的方法,就會全速往前衝。
因此,丹麥人也經常發生必須回頭的情況,前面的嘗試變得「無用」。但這種「腳步輕盈」正是丹麥的強項。
事實上,世上多的是不嘗試就不知道該怎麼做的事情。因此,與其浪費時間在事前準備上,倒不如小規模的嘗試,反而更容易抓到感覺。
丹麥人從小就看著父母親DIY、嘗試錯誤的姿態,也在學校接受即使拼音錯誤也沒關係,先試著寫出文字就好的教育。或許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他們自然而然就培養出了腳步靈巧的行動力。
我在第一章曾提過,支撐著丹麥高度競爭力的是「先見之明」和「善於因應變化的能力」。能夠預測未來變化,而從中展開行動的原因是,就算他們尚未做好準備,一開始就能行動的「輕盈」。

丹麥人這樣想37 總之先朝向目的地,邁出第一步吧

◎不執著於「已決定好」的計畫
凱奈特(Kenneth Sejlø Andersen)曾經擔任以勞動公會組織為中心的管理職,目前也是組織高層,他用非常容易理解的方式,為我解說丹麥人的工作方法。

我們就算做了計畫,也會視狀況持續調整。只要有「想往那個方向走,想達成這個目標」的念頭時,我們就會率先行動。在一邊嘗試一邊實踐的過程中,就能學到很多。若中途發現目標設定錯誤,有時也會直接更改目標。這種做法,我認為非常丹麥。就算做了決定,也不會固著於這個決定。若在過程中,覺得換個方法比較好的話,我們就會改變做法。

凱奈特的說法,明確呈現出丹麥人對事物的基本態度。丹麥人並沒有過分認真、沒有彈性的特質,像「貫徹始終」、「決定好的事情就要做」、「按照計畫」等。
丹麥人認真工作,但不認為固守已決定的事項或規則是正確的。他們會視狀況而定,柔軟調整判斷,有時甚至會改變目的及規則。
相反地,若情況明明已經改變,有人卻還是堅持當初的決定及規則的話,我感覺丹麥人一定會說:「情況已經不一樣了,不要再執著在那些事情上,讓工作繼續做下去吧。」
丹麥式思考的前提是,計畫並非絕對,經常可能發生變化。
走筆至此我有個疑問:如果計畫常改變,大家不會很有壓力嗎?
面對我的疑惑,任職大學、擔任企業IT顧問的艾瑞克這樣回答。

我想我們很習慣計畫的改變。在小學,上課時間也不是清楚區分。就算有預定的上課時間,也經常視狀況而改變。所以,我們認為預定就只是預定,隨時都有可能變化。

約略做計畫,再視狀況逐步修正軌道就好。這就是國際競爭力世界第一的丹麥人基本態度。

丹麥人這樣想38 預先認清計畫是「會改變的」

◎跟主管請示並非工作的本質
對失敗寬容的丹麥職場,不做微觀管理。也就是說,上司不會一一詳細確認下屬的工作。因為上司信賴下屬才會把工作交付給對方。
丹麥職場的最大特徵就是,基於信賴的宏觀管理(macro-management)。
事實上,或許在完全無意識之下,日本轉變為由「不信任」引發的微觀管理來經管多數組織。這是因為對員工和自己不信任所採取的管理方式。
例如,上司要求下屬逐一彙報進度,而下屬也會對上司逐一請求確認。溝通這些細節,乍看之下似乎令人感到安心,能培養彼此的信賴關係。當然這麼做的確有這層面的考量。
然而,若上司和下屬之間真有「信賴」,你不覺得就不需要鉅細靡遺地去請示和許可,進行這種相互溝通過程了嗎?
上司如果真的信賴下屬,根本不需要逐一確認:「○○進行得如何?△△呢?××都OK嗎?」下屬也一樣,如果相信自己的判斷,又或者認為上司會信賴自己的判斷,也就不需要請示主管到枝微末節的程度:「關於○○,這樣做可以嗎?」
這麼一想,細節的請示、許可工作,其實不能說是不信任對方或自己出自於對對方或自己的不信任吧。如果上司跟下屬彼此真有信賴關係的話,應該就不需要從細節去確認及爭得許可。
「○○來做的話,就沒問題」,主管若能夠這樣想的話,不才是真正的信任嗎?
仔細想想,「許可」及「確認」只不過是執行工作時的一種溝通型態。許可及確認本身並非工作的本質。
不過我們是不是後來才發現,下屬比起留意上司的臉色或實際能展開的工作進度,是不是更專注在「尋求上司的認可」上呢?比起讓下屬的工作順利進行,上司是不是把時間和精力都浪費在「控制」下屬身上了呢?
提升工作效率的關鍵在於「基於信賴的順暢溝通」。而且,順暢的溝通必須奠基在「相信對方的能力」及「相信自己的能力」之上。

丹麥人這樣想42 微觀管理NG!信任下屬、交付工作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丹麥面積比我們大、人口比我們少、工時比我們短、假期比我們長,卻世界競爭力兩年第一,商業效率連續四年第一?文化觀察家臥底丹麥的田野踏查,訪談20位以上商業人士,歸納出78個跟時間價值、人際關係、工作職涯的思維要點,揭密丹麥人頂級幸福感、頂尖競爭力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