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式街屋建築: 臺北篇 | 誠品線上

日式街屋建築: 臺北篇

作者 黃郁軒
出版社 知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日式街屋建築: 臺北篇:日治時期是臺灣邁入現代化的重要關鍵日人對於新的殖民地臺灣猶如面對新世界,而舊政權遺留的臺北城,則是一個充滿挑戰也是改造最好發揮的場域。西洋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日治時期是臺灣邁入現代化的重要關鍵日人對於新的殖民地臺灣猶如面對新世界,而舊政權遺留的臺北城,則是一個充滿挑戰也是改造最好發揮的場域。西洋式的都市計畫如車站、公園及博物館等公共建築象徵;另如公共衛生的基礎建設、整齊的道路規劃等,總督府順理成章的利用市區改正的觀念,將傳統城牆城市轉型成為具有現代化街道與模範街屋的首善之都,並且成為往後各大城市街屋改築的模範,也因此具有臺灣現代化歷程中非常重要的歷史地位。本書特色本書除了整理臺北現代化街道府後街(館前路)竣工照片、地籍資料以及日治時期資料等珍貴歷史文獻外,並運用電腦3D數位技術,重現改築後的首條現代化街道,及包括亭仔腳建築在內的建築,是極具參考價值的臺灣建築研究基礎。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黃郁軒1983年誕生於臺中市的建築家庭,童年時期被父親的大面積建築開發所驚嚇。過動的人格也體會了臺灣填鴨式教育之苦,慶幸自己從高職開始接觸建築,變身右手出圖機,經歷了失敗的技藝競賽,差點跑去考飛官。到了逢甲建築,找到自己存在於世界的價值之後,自身的老靈魂大爆發,轉而投入北藝大的歷史建築研究領域,只想用溫柔的方法,而不是暴力的開發,以臺灣這塊土地與建築歷史做出貢獻為夢想。從學校畢業,開始了不順遂的當兵與工作,在桃園大溪開了一間老屋咖啡店,但還是一條雞婆又白目窮困的建築魯蛇。目前從事運用bim修復古蹟的工作,同時在大學之中出一張嘴努力內聖外王。以最真實的態度面對世界,面對任何人,即便遍體鱗傷,還是堅持去影響身邊的每一個人。現任雄本老屋規劃有限公司副理。 2024年出版《日式街屋建築:臺北篇》(晨星)。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臺灣城市現代化解讀之書 黃俊銘推薦序◆市區改築的百年記憶 黃士娟推薦序◆建築史學突破性研究之作 張崑振自序◆追尋亭仔腳的開端圖解近代臺北:鳥瞰臺北城的世紀轉變【導言:漫談臺灣現代化起源】改築聚焦臺北‧臺灣從清領進入日治時期‧亭仔腳法制化走入現代化建築街屋‧從歷史現場‧從著述成果‧從文獻路徑日治時期之公文檔案日治時期之報紙日治時期之書籍地圖與地籍圖資料網路資源‧從實地現場調查考察前的歸納與分析‧事件發生範圍‧時間範圍‧慣用語定義【第一章 改朝換代的土地轉變】日治初期臺北城內土地狀況‧日治初期臺北城內環境‧土地調查與登記制度的確立‧城內土地徵收土地所有權移轉的爭議‧清代臺北城的開發‧土地爭議訴訟案件‧訴訟期間官方的建設府後街土地開發後的轉變‧總督府官舍進駐‧臺北廳土地的釋放與開發朝向南國都市發展【第二章 現代化街屋的形成過程】日治初期的市區改正‧臺北城內市區改正‧計畫道路上之污屋(清代土埆造街屋)拆除‧市區改正前後的市街地等級變化‧亭仔腳的開端與規定‧亭仔腳街屋的取締與管理颱風的影響‧1911年風水害對市區改築的影響‧災情嚴重的原由‧風水害過後災民安置與民間義捐‧風水害過後官方的御救恤金‧風水害過後的清潔模範街屋形成‧臺北市區改築事業之推手:澤井市造‧風水害之後的改築事業‧街屋改築規劃設計者 「臺灣土地建物株式會社」‧改築過後的轉變——家屋建築組合(改築之互助會)‧街屋改築前的道路拓寬‧街屋改築計畫執行與安置‧街屋改築的經費‧街屋改築事業的完成臺北城內街屋改築的影響‧臺灣其他地區的影響‧府後街行道樹的種植‧日治時期街屋的獎勵‧改築過後日式街屋的使用‧改築過後臺灣街屋的使用‧昭和年間臺灣建築會誌內回憶錄改造環境的決心與落實【第三章 現代化的府後街】臺北門戶意象都市空間——府後街的都市軸線‧府後街的轉變‧門戶意象中心——臺北停車場及其廣場‧北三線道路‧鐵道旅館與府後街‧總督府博物館與新公園‧臺北——現代化都市空間重塑改築之後的府後街‧府後街改築歷史影像資料‧府後街的重塑臺北城內都市空間‧都市紋理的轉變‧會所地的出現‧受關東町屋格局影響的臺北城內府後街的商業‧商業種類的變遷‧改築後府後街通的店家與商號‧霓虹燈廣告招牌的設置府後街改築後的影響‧城內其他的街屋改築——京町‧日治時期獨立劃分的亭仔腳土地‧現今亭仔腳規定不完全的法規亭仔腳存在的重要性【第四章 改築新風貌】蛻變中的臺北城‧臺北城內土地所有權的移轉‧府後街風水害嚴重的主要因素‧府後街改築過程‧都市軸線空間與重塑首次改築完成的府後街‧商業的轉變‧日治時期與現今亭仔腳的管理比較亭仔腳街屋的後續影響

商品規格

書名 / 日式街屋建築: 臺北篇
作者 / 黃郁軒
簡介 / 日式街屋建築: 臺北篇:日治時期是臺灣邁入現代化的重要關鍵日人對於新的殖民地臺灣猶如面對新世界,而舊政權遺留的臺北城,則是一個充滿挑戰也是改造最好發揮的場域。西洋
出版社 / 知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3207592
ISBN10 /
EAN / 9786263207592
誠品26碼 / 2682578852007
頁數 / 240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7x23x1.4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推薦序一】

臺灣城市現代化解讀之書
文◎/中原大學建築系兼任副教授 黃俊銘

這是一本討論臺灣城市現代化的書,對我們深入理解自己的居住環境,很有幫助。文章聚焦在臺灣的首善之都臺北,引經據典、考察歷史,使文中所言,句句皆有依據。同時藉由多樣的老寫真照片、圖面、地圖等方式,再現過去真實的歷史情境,讀起本書真是引人入勝,欲罷不能。
談到現代化的議題,那是一個綿延不斷動態的過程。作者由清末的洋務運動,如何援引西方的建築技術與資本,改造清末的傳統城市。到了日治殖民時期,又如何繼承清朝的成果,持續推動城市的現代化過程,做了完整的解讀。
書中最主要探討的對象是城市中的店屋,這是大家都熟悉的,華人最喜愛的一種傳統的都市型住商混合的建築。本書的精華在呈現這樣普遍存在的居住與商業建築,隨著時代的遷移,不斷被改造,朝向更符合現代生活型態的方向蛻變。未來,這種作為臺灣城市街廓最基本的構成部分,將會是城鄉近代化不可忽略的課題。
作者為使讀者理解現代化的意涵,不只是在城市硬體的規劃建設,更是探討硬體之上的軟體制度與政策。官方對殖民城市形象的理想圖像、建立屬於殖民地特有的法令制度、民間商社的土地建物開發技術、銀行的資金貸款,與城市的生活樣態等等多樣的面相,才是理解城市近代化整體構圖應有的認識。
書中提到許多的人物,也使得我們了解,眾多族群與從事不同營生工作的居民,才是城市的主角。藉由不同文化與觀念融合的思想,群策群力,在現代化普世的價值上,不斷的嘗試錯誤,找到屬於自己的城市最適合的模式,才能建立這個城市自己的特質。
特別推薦此書,也是因為在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古蹟研究所任教時,認識作者並評審了他的論文,熟知他對真知追求的態度,治學的嚴謹精神,不拘泥於傳統框架的思維,而這些也都呈現在這本著作裡。
這是值得花時間精神探索的一本書。

【推薦序二】

市區改築的百年記憶
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副教授 黃士娟

郁軒當年研究對象為臺北車站和臺灣博物館之間短短僅有四、五百米的館前路,原本站在臺北車站可以看到臺灣博物館,這個重要的軸線在1989年現在的臺北車站啟用之後消失,現在從臺灣博物館往北看到的是捷運站通風口,臺北車站、臺灣博物館相眺望所代表的意義為何?
臺灣的交通從水運轉為陸運,特別是鐵道,代表交通方式從傳統轉變為現代,車站作為外地人進入城市的重要玄關,第一代臺北車站位於現今鄭州路附近,亦即清朝之臺北城外接近大稻埕之處,日治時期1901年所興建的第二代臺北車站,也是在城外,但透過市區改正,將臺灣博物館設於和臺北車站相望的另一端,而臺灣博物館設立之同時,也進行這條清朝被稱為府後街的道路及兩側改築工程,1915年臺灣博物館落成同時,府後街也煥然一新,1915年完工後臺北市區改築委員會出版《臺北市區改築紀念》一書,由民政長官題字「江山依舊」、臺北廳長井村大吉撰序,收錄府後街、府前街改築前後對照照片。1922年更名為表町,從府「後」街到「表」町名稱之變化,可見其成為臺北玄關前重要道路。
這條道路的改築過程有點小波折,透過郁軒的研究抽絲剝繭,整理了日治時期土地權屬資料、公文檔案、臺灣日日新報等各類資料,讓我們瞭解日治時期的總督府、民間如何藉由天災之後的災後復興而趁機介入,府後街為城內地勢最低處,颱風襲來淹水、房屋倒塌,成了最需要重建之區域,而原本下水道僅考慮到衛生,於這次之後轉變為衛生與防洪並重的設計。
郁軒更透過使用者、所有者對照立面進行分析,從中得知這條重要的道路上,具有三開間面寬、穹窿頂屋頂造型的氣派建築是板橋林家的華南銀行,同樣三開間面寬、具有陽臺、紅白相間的是李春生的土地,建築物為林本源製糖株式會社、南洋倉庫株式會社、大永興貿易業株式會社使用,立面上較為簡潔的是臺灣土地建物株式會社興建作為租賃使用,由此可見,臺灣人在改築完成後的府後街,透過建築物規模、造型,宣示其經濟地位。
府後街之地位於改築後日漸提高,日本重要商社三井物產株式會社也由淡水河邊、臺北車站附近遷至表町,位於臺灣博物館西北方之轉角,三井物產株式會社之遷移代表臺北交通方式由水運轉為陸運,表町成了重要會社聚集、舉足輕重的一條街道。
市區改築相當於百年後我們所常見的的都市更新,百年後的都市更新背後所代表的政策為何?是否從都市宏觀的角度思考?所照顧到的面向是否足夠?或許可以從這本著作重新思考,這也是研究都市與建築史的目的之一。

【推薦序三】

建築史學突破性研究之作
文◎/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張崑振

郁軒是北藝大建築與古蹟研究所的學生,他於2010年完成的碩士論文,係以日本時代臺北城內街屋現代化過程為主題所進行的研究,由於與黃士娟指導教授熟識的關係,因此有機會於十多年前,當此書原作”初面世”階段,便參與了口試審查工作。雖然這些年較少碰面,不過拜數位社群網路之賜,片片斷斷,還曉得他的近況一二。前陣子郁軒與我聯繫,希望我能幫忙撰寫推薦序,不揣淺陋,只能欣然提筆向前了!
即將付梓的這本新書,為郁軒論文精進後的更新版本,可由兩個面向看待此書所反映的普遍價值。其一,近二十年數位資料庫開放後,對於舊史料爬梳的革新進展;另一則是近代城市專題研究的大跳躍開展。前者根基於歷史史料的數位化,與國內外新史料可及性的開拓,因而成就了近十餘年各領域新研究的展開。受益於此,一種嶄新的史學研究觀點,得以開創性的推陳出新。而相關聯的,各種不同尺度的城市史料陸續揭露,當中有都市營造及建設的文件,有建物新建、改築的圖說,甚至還有場所生活紀錄的報導,都令研究者得以全然不同的時空觀念,展開一種近距離,甚或超微觀的視角,切入、研究,大大促成了文獻、實體史料跨域研究的展開,同時促成了建築、歷史及空間等各類資訊的整合。最終,一批新建築、新城市史學突破性的研究成果,紛至沓來,十分熱鬧。
郁軒的論文便是這一思潮下的試驗性作品之一。在本書中,三個章節分別呈現相互聯繫卻又各自獨立的課題,包括臺北城內土地的更新、街屋及亭仔腳,以及城內府後街的改造及現代化。這些章節的構成,儘管有著十餘年前研究生階段初試啼聲的生澀,卻也展現了初生之犢的勇氣;儘管城市研究的成果剛剛揭示、起步,並不完整,不過,細讀之下,仍然可以看見各類官方、民間、新聞報導等文件、史料,都成為他描述臺北這座城市故事的材料,日本時代初期的臺北城全貌儘管窺見,但幾條重要街巷生活空間的生產故事,卻可以在府後街的商號、霓虹燈下,體會一番。
建築史家的空間研究工作,是亟需豐富想像力作為基礎出發的。透過一張老地圖、片語的敘述,連結自然地理世界及看似不相關的歷史事件,試圖拼湊出一個已經消逝百年的歷史場景,便如一位冒險家經歷斬棘之險後,發現一處未知的世界,同樣令人興奮。身為郁軒的碩士論文口試老師及好友,除了分享個人對此書的獨特價值說明外,也期待這本專書的出版,能為日本時代臺北城市的空間故事,增添精彩的一頁。

試閱文字

自序 : 作者序

追尋亭仔腳的開端

首先感謝您的,應該是在這個資訊化的時代裡,還願意掏錢買一本實體書。(跪!)但是我其實內心更要深深感謝的,其實是感謝您對我深愛的家園「臺灣」,這塊土地所發生的歷史有興趣,有關注,更有熱情。
能成為一本書的作者,這個過程對我來說,如我個人的奮鬥史。從小過動,搭配學霸家長,導致兒時的學習過程中,備感壓力。面對當年的填鴨式教育,造成我吸收不良。兒時就生活在各種同學間的冷嘲熱諷、雙親對我的失望、國小老師對我的鄙視與厭煩中渡過。
兒時因過動,無法專心的學習能力,只能念高職,但很幸運能進入「藍色榮耀」的大家庭——明道中學建築製圖科,開啟了我人生新境界。減少了書本學習量,多了更多圖桌上的練習,運用圖桌與工程筆的揮灑,讓我找回自信,更讓我往後在建築學習過程中輕鬆愉快,人生終於把填鴨式的教育拋到腦後,成績也越來越對得起從小有很高期望的雙親,讓他們繳納了多年高額的私立學校學費之後,在好奇心與渴望知識的驅使下,使我有機會進入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與一群非常優秀的人群日夜相處學習,從小學習不足的地方,同學與老師也幫助我許多,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之下學習新的知識。
回想起北藝大的學習環境裡,透過邱博舜教授的哲學思維模式啟蒙,讓我對自己停不下思考的腦袋多了很多的活動空間。能追隨古蹟界中的偶像——林會承教授的腳步,學習傳統建築之餘,踏上世界文化遺產之旅,並親身體驗。
還有就是對我費盡最多心思,給了我最多最多影響與改變的黃士娟副教授,從一個字一個字的教我該怎麼寫文章開始,不僅是教導我知識,並刺激鼓勵我,讓原本只會圖像性思考的文盲,轉變成為文學碩士,更教導給了我最紮實的學術研究。最後是張崑振副教授與黃俊銘副教授的辛苦審核,不僅給了我學位,更在本書出版之際,抽空贊助推薦本書。真的很幸運能在一群為了臺灣建築歷史與文化奉獻的偉大學者庇蔭之下成長茁壯,更影響了我堅持努力,為臺灣的老屋與文化資產持續奉獻心力。
人生就在不斷挑戰、嘗試、受傷之中過到現在,本書也是當年第一次挑戰研究臺灣建築法的開端,第一次那麼全心全意的投入書寫的過程。如果有臺中市北區篤行國小畢業的校友,或許聽過我名字的同學,應該很難想像當年被老師瘋狂毆打的爛學生,如今能大學畢業,還能到國立大學之中學習,甚至拿到學位。更幸運的是在逢甲大學遇到啟蒙我的劉佳鑫老師,不僅僅把教書的工作傳承給我,讓我累積年資申請大學講師資格,讓我能持續在教育這個場域之中努力影響下一代。
我喜歡逛街,而在臺灣因為亭仔腳這個都市空間,與內心所追求的公共性相符,且本人非常喜歡漫步於亭仔腳空間,看看店家的櫥窗,又不怕下雨曬太陽。只可惜,目前只能在少數幾個地方政府還願意落實管理的城市之中,才可以享受這種沒有機車停放、物品占用、甚至室內外推的公共空間。願讀者們在翻閱本書之後,不管讀完與否,都能對這個全世界只有臺灣給予法制化的都市空間「亭仔腳」,能多一點認知,並回頭想想自身居住的環境,是否有占用或者阻擋的狀況,由衷希望能將原本屬於全民的都市空間,還給每一個用路人吧!

試閱文字

內文 : 現代化的府後街

經過風水害與改築後的府後街,直到1922(大正11)年進行臺北城內舊有清代街名改正為日式町名,原本的界限範圍也隨之一變。此次的變化,讓府後街通的東側府後街,與西側府中街合併改正成為表町。其中比較特別的是會所地的出現與商業行為的變化,以及互相比較今昔的亭仔腳管理規定。

臺北門戶意象都市空間——府後街的都市軸線
‧府後街的轉變
從1916(大正15)年街屋改築完成之後的臺北城內都市空間軸線,有幾個相當重要的都市節點,節點所連接成的線即形成重要的街道。若進而比較自清代開始至日治現代化都市空間的轉變,可了解到府後街自清代以降所擁有的發展濳力。
清代建城時期,府後街道路最南端擁有重要的城內節點大天后宮,而另外一條重要道路則為大天后宮西側的西門街。清代時期由於城內西北區域較靠近西側的艋舺與北側的大稻埕,而使商業發展僅限於城內西北區域內,而位於城內偏東側的府後街則屬市街邊緣之地。
早在清代時期,府後街就是都市邊緣的都市軸線,所以日治時期後,總督府在規劃時選擇了較有發展濳力的都市邊緣,由於府後街南北側擁有大面積開放空間,有利於在城內建設重要的都市節點。首先為北側的臺北停車場,南側將大天后宮拆除之後,新建與停車場相對望的總督府博物館。而總督府博物館其所在地新公園,更是臺北市內首片大面積公共開放綠地,並連接未來總督府計畫在臺北城內所規劃的都市軸線。經過現代化建設的臺北城,若搭乘火車進入臺北,從臺北城北邊臺北停車場開始塑造的門戶意象,再經過公園開放空間之後,才抵達全臺灣最重要的行政都市空間區域,也因此,臺北城進而轉變成為擁有交通、商業、開放休閒、政治等多元的都市空間。

‧門戶意象中心——臺北停車場及其廣場
日治時期總督府積極建設基隆港,將基隆建設成為臺灣與日本的連絡主要港口,加上鐵路運輸速度較水路快,在日治時期短短十三年之間,完成了基隆至打狗先進的運輸系統⸺縱貫鐵路,也改變了臺灣南北之間,原本主要依靠水運的交通方式。所以自日本來到本島,藉由鐵路運輸,可方便到達本島其他城市,也是進入首都臺北的主要方式。所以不論自日本而來,或是自本島其他城市來到臺北,大多藉由臺北停車場進入臺北。而臺北為臺灣首善之都,在總督府積極建設下,使得臺北擁有不同於本島其他城市的門戶意象與都市空間。
1901(明治34)年6月落成的臺北停車場,位於臺灣縱貫鐵道及淡水支線交會點,同時也是臺北城北側地勢最高的位置,其與設備並不遜於同時期日本其他的停車場。停車場內設置貨物領收處,稱為小棧房兼用站長事務所。另外廣建站長、職員與眷屬宿舍,不過初期只完成了五棟。停車場站內左邊設置機關車(車頭)庫與客車庫,而機關車庫可停放機關車十六輛,與客車庫總共占地三百坪。停車場的右邊與機關車庫相對的位置,設置大型貨物集散處,稱為大棧房,並且於大棧房邊興建倉庫五棟。完工當時總計建物總坪數約五萬餘坪,工事費用總額約十六萬餘圓。
臺北停車場的工事由久米組、大倉組、村田組共同分擔承包,停車場本身建築構造基礎均以石材築造,為日治初期臺北城周邊非常宏偉的公共建築之一。而當列車駛入臺北停車場的月臺後,下車旅客穿過新穎且具備現代化洋風建築的車站建築本體,為進入臺北的第一個都市空間入口。
原本臺北停車場的地勢稍有傾斜,經整理填平後,也規劃為停車場前廣場。廣場的左側有千餘坪,右側有四千坪,而在停車場工事尚未完成, 已提前租貸於一般民眾,於停車場前廣場左側,開設小運輸店以及各種賣貨店。停車場前廣場邊周圍位置一直以來,都是一個都市之中最顯眼重要的位置,相關株式會社若能將其出張所,設置在顯眼又重要的停車場前廣場旁,對於彰顯會社的知名度是有極大的幫助。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重現改築後的首條現代化街道,是極具參考價值的臺灣建築研究基礎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