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迷航: 真正的快樂+找回自己+平安的人間 (3冊合售)
作者 | 聖嚴法師 |
---|---|
出版社 | 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 |
商品描述 | 人生不迷航: 真正的快樂+找回自己+平安的人間 (3冊合售):從內在的反省做起,規畫整個生命的品質,找到人生的平衡點,這才是圓滿的人生規畫。過去的已經過去,未來的還沒有 |
作者 | 聖嚴法師 |
---|---|
出版社 | 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 |
商品描述 | 人生不迷航: 真正的快樂+找回自己+平安的人間 (3冊合售):從內在的反省做起,規畫整個生命的品質,找到人生的平衡點,這才是圓滿的人生規畫。過去的已經過去,未來的還沒有 |
內容簡介 《真正的快樂》想要的得不到,討厭的卻必須接受,無可避免的生老病死,以及種種身心煩惱……生命中,有沒有一種永恆而真正的快樂?聖嚴法師幫助我們看清苦與樂的本質,當快樂不再只是被外境左右的情緒反應,而是內在深刻的智慧與慈悲,這將成為我們最美好、最自在的生活態度!《找回自己》想真正、徹底解決生命的問題,根源在自己的「心」。在心的議題上,聖嚴法師以極其細膩深刻的觀察,用幾個實例與故事,即揭露人性幽微的面向,又以幽默的智慧化解,為人心找到出路。永遠,充滿溫暖的希望!「試著欣賞積極付出的自己,曾經努力過的,無論結果是什麼,都不會白費,也都會很值得。因為用了心,就不會浪費生命,即使不成功,也換取了經驗,得到自我的成長。」《平安的人間》向外追求的平安是不可靠的,唯有讓自己身心安定,並且抱持著積極樂觀的態度,才能擁有真正的平安。聖嚴法師為人間的紛擾及苦惱,提出紓解的看法和作法。「操心就有事,放下便無事。」「及時努力,及時心安。」「以智慧時時修正方向,以慈悲處處給人方便。」「凡是舉手投足、一言半語、舉心動念,都叫作業。」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我還有呼吸,當然滿足了。」
作者介紹 聖嚴法師(1930~2009年)1930年生於江蘇南通,1943年於狼山出家,後因戰亂投身軍旅,十年後再次披剃出家。曾於高雄美濃閉關六年,隨後留學日本,獲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1975年應邀赴美弘法。1989年創建法鼓山,並於2005年開創繼起漢傳禪佛教的「中華禪法鼓宗」。聖嚴法師是一位思想家、作家暨國際知名禪師,曾獲臺灣《天下》雜誌遴選為「四百年來臺灣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著作豐富,中、英、日文著作達百餘種,先後獲頒中山文藝獎、中山學術獎、總統文化獎及社會各界的諸多獎項。聖嚴法師提出「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主張以大學院、大普化、大關懷三大教育推動全面教育,相繼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文理學院、僧伽大學等院校,也以豐富的禪修經驗、正信的佛法觀念和方法指導東、西方人士修行。法師著重以現代人的語言和觀點普傳佛法,陸續提出「心靈環保」、「四種環保」、「心五四運動」、「心六倫」等社會運動,並積極推展國際弘化工作,參與國際性會談,促進宗教交流,提倡建立全球性倫理,致力世界和平。其寬闊胸襟與國際化視野,深獲海內外肯定。
書名 / | 人生不迷航: 真正的快樂+找回自己+平安的人間 (3冊合售) |
---|---|
作者 / | 聖嚴法師 |
簡介 / | 人生不迷航: 真正的快樂+找回自己+平安的人間 (3冊合售):從內在的反省做起,規畫整個生命的品質,找到人生的平衡點,這才是圓滿的人生規畫。過去的已經過去,未來的還沒有 |
出版社 / | 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 |
ISBN13 / | |
ISBN10 / | |
EAN / | 4716795013335 |
誠品26碼 / | 2682418953000 |
頁數 / | 526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高X15寬X3.1厚cm |
級別 / | N:無 |
重量(g) / | 840g |
提供維修 / | 無 |
適用年齡 / | 12歲以上 |
內文 : 找回真正的自我
相信沒有人會承認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誰。你一定會說:「我就是我啊。」但是你可曾想過,我們所認為的「我」,或者「自我」究竟是什麼?你可能因為從小到現在,大家都叫你這個名字,你也已經聽慣了,就覺得這個名字就是我,我就是這個名字。
你也可能會認為:「我的身體是我,我的家是我,我的思想是我,我的能力是我,我的財產是我,還有我的太太,我的先生,我的孩子,都是我的。」但是在這些話裡,出現的只有「我的……」、「我的……」,就是沒有說出究竟什麼是「我」。
例如:這是誰的身體?是「我的」身體;誰的思想?是「我的」思想;誰的觀念?是「我的」觀念;誰的判斷?是「我的」判斷;誰的鈔票?是「我的」鈔票;都是「我的……,我的……」。
那麼,「我」到底是什麼呢?
事實上並沒有一個真正的「我」!
所以,我們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誰,因為從小就被外在各種的價值觀念所占有,被物質的環境牽著鼻子走,成為外在環境的奴隸而不自知。為了我的身體、我的財產、我的家人、我的……,又哭、又笑、又歡喜、又懊惱,全都是為了「我的」,沒有一樣事情是為了「我」。這是多麼地愚蠢呀!
仔細想想,我們剛出生時,腦中本來沒有知識、學問,也沒有記憶,但是隨著後天的學習,漸漸地會辨別事物的名字、形象以及數量的多少。然後又進一步做出諸如——「這對我有沒有好處?對我好不好?」「誰是愛我的?誰是不愛我的?」「我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等等價值判斷。而且在長期社會化的過程中,為了讓周遭的人所接納,也漸漸學會了抹滅自己真正的聲音,掩飾自己真正的感情。
於是,口是心非久了,連自己真實的感覺都無法體會,也失去了辨別事物真相的能力。身心往往處在無法主宰、無法掌控的情況之下。
真正的自我,應該是能夠主宰自己,能夠差遣、調配、控制自己的身心活動,自己能夠做得了主,這個才是自我。應該要向東走,就不會往西去;能夠主宰自己的雙手去救人、助人,而不是殺人、不是打人;也能夠主宰自己的心,讓它生起慚愧心、謙虛心,而不是驕傲心、自大心。
可是我們往往易受環境影響而轉變,隨著環境而動搖,以佛教的說法,那是隨「業力」而轉。「業力」簡單地說,就是過去的無量世,一生一生所做的一切善惡,在現世得到的一切結果。
我相信任何人都不希望自己變成環境的附屬品,都希望做一個能夠主宰自己的人;也就是不要隨著業力而轉,這就要靠願心和願力來轉變。否則只有隨波逐流,隨著環境的「風」在轉,隨著別人的腳步起舞,成為環境的附屬品,而不是轉變環境的人。
盡心盡力做自己能做的,學自己應該學的,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盡量地付出,從中不斷地修正自己,這就是找回自我最好的方法。
希望大家,也祝福大家:能夠找回自己。
追求快樂是起點,不是目的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人生有苦,包括: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以及五蘊熾盛等,總稱為「八苦」。苦是人生的事實,不過正因為有苦,所以人一出生就希望追求快樂,因此達賴喇嘛曾說:「生命的目的是追尋快樂。」他採取與釋迦牟尼佛相對的角度來說,佛陀講「離苦」,他則講「得樂」,但呈現的都是人生的實相。
雖然說追求快樂是人的本能,但必須先釐清:我們所追求的快樂是什麼?
其實人類從出生開始,最重要的不一定是追求快樂,而是滿足欲望,例如對食物、生活安全等欲望的滿足,一旦欲望得到滿足,就會產生快樂的感受。因此,「快樂」和「欲望」兩者間有絕對的關係。
在物質上追求快樂、滿足,應該是現代人共同的傾向,否則物質文明不會發展得那麼快。可是,在追求快樂的同時,不禁令人懷疑,我們所追求的快樂,是不是可靠?能不能維持長久?
適可而止的欲望,本來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如果不合理、無止盡地追求欲望,就會因為欲望得不到滿足而產生各式各樣的痛苦。所以,人們表面上在追尋快樂,事實上卻也在追尋痛苦,因為所追求的快樂,都要付出痛苦的代價,而且快樂不會是永久的真實,它只是一種暫時的現象,說穿了不過是一種幻影。
而且,享受快樂之後,又會回到痛苦的原點。所以,人生不過是從苦到樂、從樂到苦,一個永不間斷的循環而已。只是人們自我安慰,假想自己所追求的就是快樂,結果卻永遠陷於痛苦之中。
如果僅以追求快樂做為人生的目標,很可能會變成一個享樂主義者而有所偏差,更有可能適得其反地帶來痛苦。達賴喇嘛之所以說:「生命的目的是追尋快樂。」是站在眾生的立場,迎合現代人趨樂避苦的心理,我們千萬不要誤解達賴喇嘛真正的意思。
因此,追求快樂只能說是一個起點,是人類共同的希望,不能誤以為追求快樂就是人生的最終目的,否則,僅追求物質生活上的快樂,帶來的結果可能就是痛苦。而且以佛教的立場而言,應該要有「不為一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精神,當一切眾生都得到平安與快樂時,你才會真正的離苦得樂。(摘錄)
最佳賣點 : 以因果的觀念來面對現實,以因緣的觀念來努力以赴
把握現在的今天,走出新鮮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