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ren Buffett: Investor and Entrepreneur
作者 | Todd A. Finkle |
---|---|
出版社 | 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哥倫比亞商學院經典案例, 巴菲特: 家族友人兼創業學教授帶162位學生6次親訪, 不只股票, 很多事連雪球都沒提到:◎投資人最重要的素質是性情,不是智商。◎市場預言家的話只 |
作者 | Todd A. Finkle |
---|---|
出版社 | 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哥倫比亞商學院經典案例, 巴菲特: 家族友人兼創業學教授帶162位學生6次親訪, 不只股票, 很多事連雪球都沒提到:◎投資人最重要的素質是性情,不是智商。◎市場預言家的話只 |
內容簡介 ◎投資人最重要的素質是性情,不是智商。◎市場預言家的話只會餵飽你的耳朵,絕不會餵飽你的荷包。◎耗費20年所建立的聲譽,只消5分鐘就可摧毀殆盡。◎永遠要在事前弄清楚交易的內容,投資也一樣。本書原文由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出版,哥倫比亞大學全美排名第三,其商學院與華頓商學院、哈佛商學院、耶魯管理學院齊名。股神巴菲特與他的啟蒙老師葛拉漢都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巴菲特於商學院取得碩士)。商學院的課程,就是教人如何經營、管理、創業,而致富則是做對了這些事的結果。以商業企業案例當教材,是商學院的重要教育方式,作者芬克爾博士目前在岡薩加大學擔任創業學教授,是巴菲特家族的友人(巴菲特兒子是他的學長,兩人經常聚會),芬克爾博士帶領學生,親自拜訪巴菲特多達6次。本書就是彙集162位學生的訪問筆記。由股神親口分享:如何評估「機會」,打造高報酬的人生,很多內容連《雪球》都沒提到。◎決定買或不買(一檔股票),巴菲特這樣分析・除了看數字,還要跟人談。美國運通曾涉入一起詐欺案,造成一億多美元的損失,股票狂跌50%以上,巴菲特卻面不改色的持續投資,進場大撿便宜,因為他發現人們上餐館、購物時,依然使用美國運通信用卡和支票。兩年後,股神大賺近2,000萬美元。巴菲特的論點是:別只靠數字來了解公司,你要和消費者、競爭者、離職員工談一談,每一位都會貢獻一片拼圖,建構出平衡觀點。・只投資你了解的公司──蘋果手機不算是高科技股巴菲特長期迴避科技股,不買的理由是:他只投資自己懂的東西。後來他為何又決定買蘋果?因為巴菲特曾在週末帶十來個小孩去吃東西,整個過程沒人跟他說話,大家全都盯著iPhone,除了點冰淇淋時。因此他認定,蘋果不是高科技、而是消費性產品,而這是他最熟知的產業。‧怎麼判斷一家公司有無競爭力?巴菲特的標準是:每年盈餘至少成長10%以上、股東權益報酬率持續保持10%以上,還有,公司的定價實力強大到,就算提高產品或服務的價格,消費者照樣買單。本書更獨家披露:巴菲特為何在1972年買「時思糖果」、1976年買「蓋可保險」、2001年買蕭氏工業集團、2006年買運動品牌Brooks Sports……在他大買股票的20年裡,他看到什麼、聽到什麼,讓他做出投資決策?還有,股神也會犯錯,他曾錯過或買錯哪些股票造成重大虧損? ◎股神與162位學生的問答筆記作者帶學生拜訪巴菲特後問大家,學到什麼?學生們的回答,不是他的財富,而是價值觀:.給子女的遺產要:足以讓他們覺得想做什麼都行,但又不能多到可以啥都不做。.替仰慕的人工作,他的存在,就會鼓舞你努力超越自己過去的成就。.成功是讓你得到心裡想要的東西,而快樂是想到你已擁有的東西。.人生中最重要的決定,不是上哪一所學校,或選哪一種職業,而是跟誰結婚。當然,我們還能學到:巴菲特曾看對哪些股票、看錯哪些投資……。少數頂尖商學院會將企業個案集結成冊,以教材方式少量發行,像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與芬克爾博士這樣, 將一個人以商業案例方式出版,是極少見的情況。
各界推薦 《通膨時代,我選擇穩定致富》作者/理財館長財經直播主/游庭皓「Kelvin 價值投資」版主/Kelvin價值投資財經作家/Mr. Market市場先生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陶德.芬克爾博士(Todd A. Finkle)岡薩加大學(Gonzaga University)創業學教授,已任教33年,並發表250篇以上的論文、書籍與其他出版物。同時身為創業精神專家、巴菲特研究專家與其密友,曾6次帶領學生與教職同事前往拜訪巴菲特,請他為團隊安排一天各領域演說與課程,其中一次曾登上《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頭版。【譯者簡介】李宛蓉主修新聞與傳播,曾任雜誌採訪編輯及報社編譯,現專事翻譯。譯有《麥肯錫:在哪工作就在哪成長》、《數位肢體語言讀心術》、《面子領導學》、《修復身體的超級食物》(以上皆為大是文化出版)等書。
產品目錄 推薦序一 不只學習巴菲特的成功,更要看懂他的失敗/理財館長推薦序二 觀念塑成心態,心態決定成敗/Kelvin價值投資作者序 親訪股神6次的近距離詮釋第1章 對創業的飢渴,結晶成波克夏公司1. 家族遺傳的創業血統2. 念大學、創業,都是預料之外3. 巴菲特選擇夥伴的忠告第2章 如何決定買或不買?巴菲特這樣分析1. 只投資你了解的公司,別只看數字2. 護城河、財報、投資人訊息3. 蓋可保險與蘋果公司的投資分析4. 檢討自己的不理性——行為財務學第3章 25 個員工管理62 家子公司1. 跟美國一起成長,長得比美國更高壯2. 新人新氣象——接納科技股的10年3. 一季虧損 500 億,巴菲特也會犯錯第4章 對自己節儉,對股東豪氣1. 如果人生再來一遍……2. 與巴菲特共度的一天3. 金融科技、接班人,波克夏的下一步附錄 股神與162位學生的問答筆記謝辭
書名 / | 哥倫比亞商學院經典案例, 巴菲特: 家族友人兼創業學教授帶162位學生6次親訪, 不只股票, 很多事連雪球都沒提到 |
---|---|
作者 / | Todd A. Finkle |
簡介 / | 哥倫比亞商學院經典案例, 巴菲特: 家族友人兼創業學教授帶162位學生6次親訪, 不只股票, 很多事連雪球都沒提到:◎投資人最重要的素質是性情,不是智商。◎市場預言家的話只 |
出版社 / | 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7328958 |
ISBN10 / | |
EAN / | 9786267328958 |
誠品26碼 / | 2682460701000 |
頁數 / | 352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7×23×1.73cm |
級別 / | N:無 |
重量(g) / | 460 |
提供維修 / | 無 |
推薦序 : 推薦序一
不只學習巴菲特的成功,更要看懂他的失敗
《通膨時代,我選擇穩定致富》作者/理財館長
凡是有投資的人,肯定聽過巴菲特(Warren Buffett)這號人物,其優異且獨到的眼光,為波克夏公司(Berkshire Hathaway)帶來了驚人的績效。但我身為指數投資的執行者,怎麼會為主動投資相關的書寫推薦序呢?主要有三大理由與提醒:
第一個理由是,主動投資者的成功,除了激勵人心之外,更需要思考他成功背後的原因及可複製性。不少人敬仰巴菲特的成果,而「價值投資」也成為他們學習的投資策略,但千萬別以為一般人簡單照做,就可以獲得優異的報酬。
首先,巴菲特擁有的資源及消息遠在我們之上,同樣的投資機會,巴菲特肯定可以優先掌握訊息,也更有集中投資的本錢,兩者的差距天差地遠。
再者,這麼多年來,世界上出現過幾個像巴菲特一樣的傳奇人物?可見要能完全複製他的成功,簡直是天方夜譚。看完這本書,你會更理解主動投資的高門檻。
第二個理由是,其實連巴菲特本人都多次推薦指數投資。雖然巴菲特是價值投資的實踐者,但他也曾多次在股東會上,公開贊同指數投資的優點,特別是對一般散戶投資人而言,他的建議就是:選擇指數就對了。
巴菲特曾經與基金經理人比過投資績效,他選擇簡單的美國標準普爾(S&P)500指數,而其他基金經理人則是自行操作各自看好的基金。十年之後,巴菲特選擇的指數績效大勝,獲得了第一名。這場經典的「十年之賭」正說明了,雖然巴菲特選擇指數投資的建議,是針對一般散戶投資人,但這是連基金專家們都無法輕易擊敗的績效。更驚人的是,這些年來,就連波克夏公司也多次輸給市場指數,可見指數投資的優勢之大。
第三個理由是,無論採取哪一種投資方式的人,都應該閱讀巴菲特的學習態度、思考邏輯,還有失敗經驗。讀這本書的重點,不是100%仿效巴菲特的行為,由於時空背景跟周遭的人、事、物都不相同,所以就算能完全複製他做過的事,也不代表能獲得跟他一樣的成就。而且仔細一想就會知道,巴菲特能有現在的成就,除了努力之外,他也是一個非常幸運的人,而這些都是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
既然不要做跟巴菲特完全一樣的事,那該如何閱讀這本書?我建議大家,學習巴菲特的求知態度,與不時跳脫框架的思考邏輯,還有他失敗後的檢討與改進。偶爾的衝動、失去理智、缺乏耐心……巴菲特跟一般人一樣,都曾犯下低級的錯誤,但這完全無損他的成功。沒有人能夠永遠不犯錯、不失敗,重點是能從失敗中學到什麼?下次能否避免同樣的錯誤?
巴菲特曾說,在美國職棒大聯盟(Major League Baseball,簡稱大聯盟)史上,只有一個打者的打擊率超過0.400,這表示,就算是這位超級打者,打擊失敗的機率也接近60%。但事實上,揮棒落空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在於,機會來時我們沒有發現、沒能珍惜。
綜合來說,巴菲特的投資績效不是一般人可以複製的,但他的人生哲學和思考邏輯,真的值得每個投資人細細品味,繼續翻開這本書,親自體會股神的魅力吧!
推薦序二
觀念塑成心態,心態決定成敗
「Kelvin價值投資」版主/Kelvin價值投資
「別人恐懼時我貪婪,別人貪婪時我恐懼。」、「只有當潮水退去,你才會知道誰在裸泳。」、「真正的風險,在於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這些都是出自巴菲特的經典名言,也是他想傳達給大家的投資「觀念」。
我始終認為,投資最重要的事,就是要有良好觀念,分析方法固然重要,但觀念會影響我們的心態,而心態則能決定成敗。因為市場波動所反映的,不僅是數據、圖表、大環境趨勢,很多時候更是投資大眾當下的情緒,這時唯有保持穩定的心態並且貫徹始終,才能夠克服情緒影響,做出理性判斷。這樣無論是採取價值投資、存高殖利率個股,或是投入ETF市場,都能避免自己被情緒牽動,讓投資更穩健。
很多人認為,價值投資是一條平穩向上的道路,耐心等待價值被低估的公司回到應有水準就好,其實不然。等待價值回升的實際情況,反而更像是越野賽車一樣,路途非常崎嶇不平,並且充滿挑戰和不確定性,必須撐過這些心理考驗,等到逐漸向上成長的時刻來臨,才是價值投資真正的面貌。因此在投入市場之前,必須學會如何在波動中保持冷靜,堅守自己的投資策略及紀律。
其實投資就是認識自己的過程,越了解自己,越能夠成功。巴菲特的投資觀念,便是他在成長過程與創業經歷中的每一個成功,甚至是失敗,一步步認識自己之下塑成的,而這些哲學不僅成就了他卓越的一生,也為我們提供重要的指引。
這本書彙集許多巴菲特的投資觀念和人生哲學,我們可以透過書中的訪談、自述、致波克夏公司的股東信等各種資訊中,學習這位被作者喻為「自金融大亨摩根(按:J. P. Morgan,美國金融家,J.P. 摩根公司創辦人)之後,最精明的生意人」,如何使他的事業至今都能穩定獲利的原因。
除此之外,這些觀念不僅適用於商業,還可以在生活上發揮作用。作者提到,在帶學生拜訪巴菲特之後問他們,認為自己從巴菲特身上學到最重要的一課是什麼?沒想到大家最欣賞巴菲特的地方,並不是他的成就,也不是投資,而是價值觀。這無疑是最觸動我的一段內容,為什麼?因為若是仔細體會就能發現,其實生活周遭,處處都是考驗我們如何判斷「價值」的時刻。
以我自己為例,因為需要長時間坐在電腦前研究各大績優公司,久坐容易讓坐姿變形,進而腰痠背痛,顧全投資績效的代價,就是必須花費額外的時間去按摩舒緩,甚至去看中醫,做針灸、拔罐等各種治療,這些都是無形的時間成本。
這些身體與時間的耗損,就在我下定決心換一張可以解決坐姿問題的人體工學椅之後,全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我擁有更高的工作效率,能更專注研究更多績優企業,也就有更多獲利的機會。這就像是巴菲特與他的摯友兼事業夥伴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所強調的,「所得到的必須比真正付出的多,那就是價值判斷。」
總而言之,觀念正確與否,對於投資和生活中的決策至關重要,因為它是我們思考的基石與行動的指南針,引領我們朝著穩健的方向前進。
自序 : 作者序
親訪股神6次的近距離詮釋
我初次見到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時,在場有人問他:如果不當波克夏公司(Berkshire Hathaway)的董事長兼執行長,想要做什麼?巴菲特張口就回答:當老師。為什麼呢?他說:
「這一輩子有非常多老師給了我深切的影響。」
我在大學當了三十幾年教授,長久以來,向這位成就震古鑠今的創業家和投資人學習良多,我很想和世界上每一個人分享這些知識。
我的故鄉在美國中部內布拉斯加州(Nebraska)的奧馬哈(Omaha),我在那裡長大,和巴菲特的子女一樣就讀奧馬哈中央中學(Omaha Central High School),巴菲特的第一任妻子蘇西(Susan Thompson,暱稱Susie)和他的父親霍華德(Howard Buffett)也是這所學校的校友。巴菲特的小兒子彼得(Peter Andrew Buffett)和我在同一時期就讀中學,雖然他比我大兩歲,不過我們有很多共同的朋友,所以經常一起吃午餐。我很幸運能和華倫本人建立私人情誼,後文將會再談到。2008 年爆發經濟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時,我便打定主意要盡可能發掘這一位,據說是約翰.摩根(按:J. P. Morgan,美國金融家,J.P. 摩根公司創辦人)以來最精明的生意人。
本書將會檢視巴菲特如何成就非凡成功的行為,依照年分依序陳述,討論巴菲特的行為與成就之間的關係。為了發展這些主題,我彙整自己各方面的知識,內容包括對巴菲特、蒙格(Charlie Munger,巴菲特摯友兼企業經營夥伴)等重量級人士、奧馬哈、金融、投資、創業等領域的了解。我將說明創業精神如何讓巴菲特的人生脫胎換骨,並且藉此在讀者的個人生活與理財觀念上,提供一臂之力。
這本書彙集了巴菲特人生與投資哲學的相關資訊(第一手資料和間接來源都有),包含了許多人的訪談、個人陳述、寫給股東的信函、書籍,還有我自己的詮釋。
我帶班上的大學生去拜訪過巴菲特6 次,回到學校後我問他們,認為自己從巴菲特身上學到最重要的一課是什麼?令我訝異的是,他們最欣賞巴菲特的地方並不是他的成就,也不是投資,而是價值觀。
巴菲特在大蕭條時代中成長,後來成為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富豪,很多人稱呼他是史上收穫最豐碩的投資人。本書探索他贏得這項頭銜的方法,並傳授讀者如何整合巴菲特的成功金鑰,進而改善自己的生活。
巴菲特如何評估一家公司
開篇先講述巴菲特的童年,描寫他如何受到家人與兩位重要精神導師的影響,分別是葛拉漢(Benjamin Graham)和費雪(Phil Fisher)。本書帶領讀者認識巴菲特從小學到中學的創業投資活動,進而檢視他讀大學時的創業經歷,包括創辦合夥投資事業。
接著要特別談談巴菲特的生意夥伴蒙格,此人的聰明才智和綽號「奧馬哈先知(Oracle of Omaha)」的巴菲特並駕齊驅。蒙格的投資觀點新穎、才智過人,經常挑戰巴菲特,促成波克夏改變經營哲學。
第2章的前3節,將重心放在巴菲特的投資方法(包括安全邊際、關鍵因子、估價,以及給投資人的建議)。之後會討論行為偏誤,因為巴菲特認為這些偏誤攸關投資人的成敗,文中將定義幾種常見的偏誤,並且引用一些例子為證,然後說明該如何克服。
接下來的第3章探討波克夏公司的歷史,同時檢視巴菲特的投資錯誤。第4章的焦點是巴菲特的成功關鍵,詳述他的價值觀、對幸福的見解,以及慈善義舉,還會探索巴菲特這個人,與他共處一室是什麼滋味?這是根據我帶學生去奧馬哈參訪的個人經驗所寫成的,也將描述向巴菲特提問、聽他回答的過程。
本書的最後一節,為讀者提供最新的投資局勢,焦點會放在金融服務科技、加密貨幣、比特幣和其他數位貨幣,這些未來將會在波克夏公司占據一席之地。
回首前塵,才發現自己竟然花了這麼多年才寫下這本書,我領悟到書寫巴菲特的作家當中,很少人(可能根本沒有人)討論過巴菲特如何評估投資,他在一步一步的投資過程中,又遵循了什麼樣的策略。我的目標就是給予投資門外漢一些能力,使他們能夠如同巴菲特一樣評估標的公司,如此一來,他們自己在做投資決策時,就能利用同樣的程序。
我的最終目標是教育讀者,宣導巴菲特的人生,和他在成功背後所做的諸多事情。希望這本書能寓教於樂,發揮功用。
(免責聲明:我本人確實持有波克夏公司的股票,我擁有的一種或多種指數型基金也納入波克夏公司作為成分股。本書內容絕不代表我的投資觀點,也不代表我建議讀者從事任何直接投資。)
內文 : 影響力比國家還大,辦公室只有一層樓
位在奧馬哈市的波克夏多國企業,公司幕僚總共只有25個人。這家公司的市值高達7,540億美元,經濟影響力大過許多中型國家,在一般人的想像中,這樣一家公司的總部,看起來應該像疆域遍及全世界的帝國吧。但事實上這家多國企業的所在地,依然是巴菲特在1962年遷入的那一棟大樓,就在奧馬哈的基威特廣場(Kiewit Plaza)上,離他的住家只有幾分鐘車程。
波克夏的辦公室只占彼得.基威特(Peter Kiewit)大樓的其中一層,《金融時報》形容這處投資魔法溫床:「懸吊式輕鋼架天花板、狹窄的走廊、陳舊的地毯,看起來更像是社區大學的行政區,而不像千億美元價值的帝國。25個員工穿著隨意,每張辦公桌上都堆滿了家庭照、賀卡和雜七雜八的小東西。接待室的門上懸掛一張標語,寫著:『今天要像冠軍那樣投資!』」
巴菲特的企業管理哲學一直都是雇用最優秀的人才,然後給他們自由,以締造卓越佳績。一流人才不喜歡被綁手綁腳,巴菲特了解這一點,他也明白自由是創業家很強的動力。外人可能認為波克夏只是一家投資公司,而不是創業溫床,不過巴菲特永遠是用創業家的心態看待自己的工作,意思是獎勵創意和創新,放手讓員工自行掌控最擅長的領域。
當然,小辦公室不能反映波克夏在世界上活動的足跡,這家公司自己擁有62家子公司,附屬員工大約36萬人。這些公司在2021年第3季申報的年度總營收為2,687億美元,淨利859億美元。波克夏的股票投資組合價值約3,300億美元,此外還擁有現金與短期投資約1,500億美元。巴菲特在公司保持30.7%的投票權。
這裡順便提一下估值的事:2018年,美國財務會計準則理事會(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簡稱FASB)發布了一般公認會計原則(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簡稱GAAP)的一條新規定,要求所有公司評估其證券的方式,必須基於售出資產或減輕債務時,可以收到多少錢來衡量,也就是所謂的「公平市價會計(fair market value accounting)」。以往的會計規則准許公司以歷史成本記入資產和債務,但很多人批評這項傳統扭曲了公司申報的資產與負債。
不過巴菲特相信,新會計方法反而會扭曲波克夏的整體體質狀況,主要原因在於,如今企業被要求每一季都要調整其證券的申報價值。這種要求最新數據的方式,有別於巴菲特的長期投資心態,更甚者,所謂「按市值計價(mark-to-market)」的會計,剛好凸顯了巴菲特重要的投資信念:了解一家企業的經濟,遠比了解它在任何季度的交易價格重要太多。
經過這些年,波克夏公司已經成長許多,投資組合可劃分成4大類:
1. 保險業
2. 能源與公用事業
3. 製造業、服務業、零售業
4. 金融與金融商品
公司的成長方法包括收購、買進普通股和特別股,以及其他投資。有時巴菲特在進行這些交易時,會表現出極為積極的創業家精神。
沒有保險公司,就沒有波克夏
巴菲特在1956年創辦自己的投資公司,當時他才25歲。他給公司取名叫「巴菲特聯合有限公司」(Buffett Associates, Ltd.),用六個親朋好友所貢獻的資金開始營運。第七位原始投資人是佛蒙特州的物理學教授道奇,他大老遠開車跑到奧馬哈來,把家人畢生積蓄都交給巴菲特,只因為聽說這個年輕人才能非凡。
從1957年到1961年間,這個合夥事業獲利251%,同時期道瓊工業平均指數只上漲75%。5在金融圈子裡,接下來發生的事已然成為傳奇。
1967年3月,波克夏買下了國家賠償公司(National Indemnity Company)和國家火險與海上保險公司(National Fire & Marine Insurance Company),總價860萬美元。國家賠償公司至今仍隸屬於波克夏,巴菲特在2004年時告訴股東,這家保險公司曾是他的成功基石:「如果當初沒有買下國家賠償公司,波克夏的價值恐怕不及今天的一半。」
當年巴菲特收購國家賠償公司時,對方的有形資產淨值(總資產—總負債—無形資產)為670萬美元。巴菲特堅信長期績效數據的重要性,願意多出價190萬美元,因為保險業就是坐享承保利潤。
波克夏涉足保險和再保險事業,如今旗下有超過70家本土和外國保險公司。
必須不斷重建的優勢,就不算是護城河
巴菲特和蒙格考慮潛在投資時,最基本的底線是,對方所經營的領域必須是他們所了解的。在波克夏2019年的致股東信函裡寫道:「此外,我們持續不斷尋找適合收購的新企業,對方必須符合三項標準。第一,它們營運所需的淨有形資產必須賺取良好的報酬;第二,它們必須由能幹、誠實的管理者經營;最後,它們必須能用合理的價格取得。」
巴菲特與蒙格比較喜歡收購完整的企業,而不是只買進股份而已,但若無法買進整家公司,例如世界品牌可口可樂,他們也樂意購買優秀企業的股票,哪怕股價已經不便宜也無妨。在2007年波克夏公司致股東信函中,巴菲特對投資人開玩笑:「擁有一部分希望鑽石(按:Hope Diamond,世界現存最大顆的藍色鑽石),絕對比擁有一整顆人工水鑽來得好。」
前景光明的優秀企業都有一個關鍵:護城河――這是巴菲特的用語,指的是保護公司不遭受巨大競爭威脅的屏障。護城河可能是主宰市場的低成本產品(例如好市多和蓋可保險),也可能是強大的品牌認同,像是可口可樂、吉列刮鬍刀和美國運通銀行。
由於波克夏的策略中,有一部分是堅持長期投資,因此巴菲特和蒙格只對能夠「長治久安」的公司感興趣,這意謂著避開容易發生快速、持續性變化的產業。不投資那些公司並不是因為它們天生不賺錢,而是因為它們所在的領域會一直妨礙投資穩定性。巴菲特的說法是:「必須持續不斷重建的護城河,最終就不能算護城河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巴菲特堅持雇用優秀的管理者,但若一家企業的成功,主要歸功於特定執行長的天縱英明,那麼他反而會敬而遠之。其實這也很合邏輯:假如一家企業需要某個超級巨星,才能夠創造出卓越的成果,那就表示這家企業本身沒那麼優秀。
假設由一位特別傑出的腦外科醫生,來領導一家醫療合夥事業,短期可能會創造高營收和利潤成長,不過這樣對事業的未來有何影響,實在言之過早,因為當那位外科醫師離職之後,合夥事業的護城河就消失了。但如果是梅約診所,哪怕你根本就不知道它的執行長叫什麼名字,也可以信賴它的護城河會一直存在。
巴菲特在評估投資機會時,還會留意下列這些定性因素:
•這家公司所屬的產業會不會削價競爭?
•這家公司有沒有強大的顧客基礎(像吉列、可口可樂、蘋果那樣)?
•公司的管理階層是否透明、有能力、薪酬公平?
從陌生到上癮,買蘋果
巴菲特迴避投資高科技產業,已經是人盡皆知的事。即使和比爾.蓋茲(Bill Gates)私交甚篤,也沒有改變他的心意。打從2000年代開始,亞馬遜的總資產就年年成長,可是巴菲特依然對科技業裹足不前。到了2016年,他終於破例,開始買進蘋果公司的股票。
這麼做有幾個原因,首先,他懂蘋果的產品;其次,他認為蘋果的產品有黏著度,換句話說,蘋果製造出來的電腦、智慧型手機和相關產品,讓消費者幾乎上癮,一旦買過就很難變節改買其他品牌。這有一部分是因為蘋果公司很天才,他們為自家產品創造了封閉式系統,無法輕易和其他技術互換。第三個理由是,巴菲特在科技類股中最青睞蘋果(其實他最後也看上了亞馬遜),因為它歷史悠久,早就度過動輒因市場投機而泡沫化的新創時期。
在2016年到2018年間,波克夏經由購入股票,在蘋果公司占有相當大的股份,截至2021年底,波克夏持有9億755萬9,761股,相當於5.64%的蘋果股份,總市值1,611億5,000萬美元。在波克夏持有股份的公司中,蘋果公司是股權最大的一家,也是巴菲特事業生涯中最大手筆的投資。
2017年,巴菲特接受全國廣播公司商業頻道(Consumer News and Business Channel,簡稱CNBC)專訪時,解釋投資蘋果公司的理由:「我星期天總會帶十來個小孩去冰雪皇后吃東西,他們全握著自己的(蘋果手機),除非我正在點冰淇淋或其他點心,否則他們根本不跟我說話。」這是典型的創業家觀察,哪怕是和親朋好友去喜愛的餐廳那麼輕鬆的場合,巴菲特也總是在搜尋機會。
新生代經理人主導布局科技產業
2016年初,波克夏買進第一批蘋果公司股票,「交易價格是100美元出頭」。巴菲特認為這是該毅然出手的時刻,因為蘋果的股價在攀上每股133美元的高峰之後,已經回落3成以上。「交易價格只有盈餘的10倍――比美國整體股市所估值的盈餘17倍低得多――和其他熱門科技股相比,也沒有那麼貴。」
巴菲特也知道蘋果公司是一個優秀的品牌,有強大的經營團隊。截至2016年底,波克夏已經以每股106美元至118美元的價格,買進了6,120萬美元的股票。
巴菲特並沒有自己買進這些股票,而是由康姆斯和韋士勒經手。這兩人以前都是避險基金經理人,幾年前被巴菲特延攬,到波克夏來管理一部分的股票投資組合。他們發揮相當大的影響力,力主波克夏公司應該為二十一世紀布局卡位。
投資科技業是必要的轉變,科技股占了標準普爾500指數20%的成分股,堪稱舉足輕重。蘋果公司具有巴菲特向來追求的許多特點:它是產業領導者、負債不多、擁有世界數一數二的知名品牌、能激發無可匹敵的消費者忠誠。2016 年底,蘋果公司握有現金2,460億美元,使公司有了迅速抓住新投資選項的彈性――這一點和波克夏很相像。
到了2017年第1季,波克夏買進的蘋果股票已經比先前多了一倍,年底時,波克夏持有蘋果公司3.3%的股份。巴菲特對蘋果公司股票的興趣沒有冷卻,2018年時波克夏又買進了8,700萬股,總持股已累積到2億5,530億股。巴菲特對CNBC直言不諱,表示如果可以的話,他會買下蘋果公司100%的股份,因為蘋果的管理階層、營運狀況、企業文化都令他滿意。不出所料,到了2019年底,波克夏已經擁有蘋果公司5.7%的股權,股票價值700億美元以上。
然而巴菲特也難免判斷出錯,2020年底,波克夏賣出74億美元的蘋果股票,此舉相當出人意表,因為蒙格一直非常看好這檔股票。翌年,巴菲特在2021 年波克夏公司股東大會上坦承錯誤,不過公司依然擁有蘋果9億760萬股股票。2022年8月,波克夏持有蘋果公司9億1,140萬股,相當於5.7%的股份,價值1,568億美元。
股神與162 位學生的問答筆記
問:您犯過最大錯誤或失敗是什麼?從中學到什麼教訓?
「你人生中最重大的決定是選擇配偶。」
巴菲特開玩笑說,你應該降低期望去找尋配偶。
「人的一生會犯很多錯誤,但是不要因為這些錯誤而苦惱,因為就是要有這些經驗,才能夠建立個人特質。」
巴菲特指出,人們生活中的失敗,有部分是因為他們碰到挫折就立場搖擺,拒絕探索更多可能的方向,不知道那樣的探索有可能解決自己揮之不去的煩惱。
舉例來說,巴菲特指出他曾花30 億美元買了一家製鞋公司,現在這家公司已經一文不值。他在事業發展初期也買下一座辛克萊加油站的半數股權,結果同樣是資產歸零,當時那筆錢是他1/5 的身家財產,如果以今天的價值衡量,相當於80億美元的機會成本。
「不要因為好玩而犯錯,如果形勢是你能左右的,就要避免犯錯。只要不犯下太多錯誤,你的人生真的只剩下少數幾件事必須做對。
「永遠準備好抓住機會。不必在乎別人的成功,你應該要做的是待在自己的能力圈內。」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曾對他說:「巴菲特,你必須投資電腦,它們會改變你做每一件事的方式。」巴菲特的反應是:「電腦會改變你嚼口香糖的方式嗎?會讓你改嚼青箭還是黃箭嗎?會改變你喝可口可樂還是百事可樂嗎?如果不會,那我就繼續我本來的投資,你繼續你本來的投資。」
巴菲特又說:
「另一項錯誤是熬夜不睡,那會造成品質不良、生產力低落的決策過程。」
問:一旦我們的收入足以供應生活所需,要如何平衡休閒、家庭、工作才恰當?
「金錢不會帶來滿足,你手中已經掌握的東西和正在做的事情,才會讓你滿足。喜愛自己所做的事,你就會滿足。很重要的一點是,你要認清快樂不在於賺錢,不過有錢還是很好的。
「和你喜愛的、仰慕的人與組織共事。如果眼前沒有,就換個地方吧。
「我不會讓工作上的決定或投資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不會因此錯過一場電影、一頓飯、一趟旅行,或是錯過和妻兒一起參與活動。雖然預期未來的行程會很忙碌,我還是下定決心不因為自己的野心,犧牲和家人朋友共度的寶貴時光。」
巴菲特至今仍住在奧馬哈,因為他的朋友和家人都住在那。他喜歡兒孫和他上同一所學校,還說就算在洛杉磯或紐約擁有好幾棟房屋,也不會比待在奧馬哈的自家裡讓他更快樂。
最佳賣點 : 創業學教授帶162位學生6次親訪,
不只股票,很多事連《雪球》都沒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