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當代建築大師: 5種性格, 看懂當代建築的境界
作者 | 簡照玲 |
---|---|
出版社 | 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解讀當代建築大師: 5種性格, 看懂當代建築的境界:看建築不需太用力,真心去看,用童心去看,用心眼去看,就能真正照見。——簡照玲●建築=人=生命,19位定義當代建築的大 |
作者 | 簡照玲 |
---|---|
出版社 | 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解讀當代建築大師: 5種性格, 看懂當代建築的境界:看建築不需太用力,真心去看,用童心去看,用心眼去看,就能真正照見。——簡照玲●建築=人=生命,19位定義當代建築的大 |
內容簡介 台灣設計研究院院長 張基義 專文推薦導讀丁榮生、李清志、吳光庭、徐明松 感性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序)▎這些人,這些事,改變了當代建築的定義●全球矚目的北京鳥巢,Herzog & de Meuron如何運用建築的物性直擊人心?●隈研吾為了完成與天地融合的建築,必須擺脫慾望誘惑,完成何種建築模式?●麻省理工學院宿舍的建築師Steven Holl,靈感來源竟是一塊海綿?●Frank O. Gehry堅持用建築喚醒人們情緒,甚至是怒氣,他大膽挑戰極限,設計的麻省理工學院第32號樓就像迷宮,連GPS導航都投降?●Zaha Hadid身為普立茲克獎第一位得獎女建築師,把情緒變爆發力、用才華贏得尊敬,讓人面對她這座「永遠在噴火的火山」時又愛又怕?●香港新機場建築師Norman Foster,從貧民區一路奮發向上,獲得普立茲克獎,看他如何用樂觀為人們建造迎向未來的科技建築?●Murcutt的簡單樸實一如他的建築,他如何讓建築呼吸、與自然共處?●什麼樣的信念,讓飽受爭議的戴高樂機場和北京蛋型劇院的建築師Andreu,相信一件作品被接受需要的時間,如同孕育它所花費的時間?●被譽為「現代達文西」的Heatherwick,不做大眾期望的設計,透過聊天找到創新的動力?●叛逆的王澍,如何用「狂」回到最初狀態,以年僅48歲成為中國第一位獲普利茲克建築獎的得主?●自學成功的安藤忠雄,如何在不斷的失敗中賭上最後機會,終於看見希望之「光」?這些人,這些事,改變了建築的定義,提升了我們的視野,是建築,更是生命的追求與堅持。▎5種人性角度,看懂當代建築經典之作簡照玲,是建築人、雜誌人、攝影者、習武者……,花費十年功夫遊歷超過百座當代經典建築,足跡行遍全球。十年行旅、十年記錄、十年體悟,一生當中,有多少個十年可以瘋狂投入一件事情、一種道理、一門學問,這一切的投入不是為了最終的功成名就,而是一種樂在其中的恬淡舒坦,孕育出一套專屬於自己的哲理情感。對她而言,每一棟建築都象徵著建築師獨特的性格,於是每一棟建築物都具備了著某種生命:安藤忠雄的清水混凝土看起來簡單得很冷靜、Zaha Hadid的蜿蜒破格的結構讓你以為她很沒禮貌、Frank O. Gehry的瘋狂破壞性建築彷彿是一種自殺性的行為、而王澍的狂就是要藉由不合規範喚起人的自覺性……。透過人性的5種角度——物性、感性、理性、覺性、靈性,帶領讀者一窺19位享譽國際的當代大師,隱藏在背後的建築性格,以及所體現出的建築生命與真義。19 architects × 34 masterpieces他們的性格,決定當代建築的輪廓、意象、生命……1.物性——看見建築的空間、結構、光線、質地……Herzog & de Meuron——美最能感動所有人,尤其是那種誘人、迷惑人的美。隈研吾——理想的建築是不會讓人感覺到它的存在,只會感覺到大自然。Steven Holl——若一項建築真的很優秀,人們就會在許多層次上對它有所反應,包括仍在扶壁行走的小孩。2.感性——看見建築的絕美、耀眼、詩意、創意……Frank O. Gehry——建築必須能夠喚起人性的情感,不管是怎樣的反應,即便是怒氣也可以。Zaha Hadid——我不相信和諧。如果你旁邊有一堆屎,你也會去仿效它,就因為你想跟它和諧嗎?3.理性——看見建築的合理、舒適、高雅、精緻……Norman Foster——我希望自己的建築作品都是樂觀之作,為人帶來希望,感受明亮與振奮。Glenn Murcutt——不掌握語言文字,就沒辦法寫詩;愈了解前人的建築,我們的建築語彙就愈豐富。Paul Andreu——完全地投入建築會給你的生命帶來意義,會有與世界融為一體的幸福時刻。貝聿銘——讓光線來作設計。妹島和世+西澤立衛——堅持一種不可能的理念,完全把它做為建築的根據或重點呈現出來,是陳舊、過時的。4.覺性——看見建築的顛覆、啟發、實驗、誇張……Rem Koolhaas——建築有時像在寫劇本,都是關於張力、氣氛、節奏,以及在空間中有流暢的表現。 Thomas Heatherwick——再醜再怪的東西,都一定有它迷人之處。伊東豐雄——人、建築都要與自然環境建立連續性,是節能的,生態的、能與社會互相協調的。王澍——要做出一個完全合理的設計不難,但沒意思,人的生活除了合理之外,還需要「有意思」。5.靈性——看見建築的安心、平息、沈靜、內斂……Louis I. Kahn——空間應該超越需要的層次而呼應它的用途,建築師應當把空間當成藝術來處理,建築才能不朽。安藤忠雄——要在人生中追求「光」,首先要徹底凝視眼前叫作「影」的艱苦現實。Peter Zumthor——建築物做為一種物體,通常先是堅實的,之後才隨著時間展現生命。 (原書名:《人如建築,當代建築的性格》)
作者介紹 作者簡照玲淡江大學建築系畢業,曾在事務所、研究所、雜誌社等建築相關單位任職。喜愛建築、攝影和旅行,收藏建築影像逾十載,足跡遍全球。對中國文化氣功和功夫感興趣,修習近二十年。生性不喜受拘束,以自在生活為理想,現為自由工作者。www.archinfo.com.tw
產品目錄 推薦序 耕耘十年,開啟台灣閱讀世界當代建築之窗──台灣設計研究院院長/交大建築研究所教授 張基義作者序 當代建築的性格:物性、感性、理性、覺性、靈性──簡照玲Part 1 物性的呈現1-1 Herzog & de Meuron青山Prada旗艦店格列茲美術館 北京國家體育場1-2 Kengo Kuma 隈研吾竹屋──長城腳下的公社廣重美術館1-3 Steven Holl聖伊納爵教堂教堂麻省理工學院學生宿舍Part 2 感性的傳達2-1 Frank O. GehryMarques de Riscal酒莊飯店杜塞道夫Neuer Zollhof辦公大樓麻省理工學院第32號大樓2-2 Zaha HadidBMW萊比錫廠辦中心斐諾自然科學中心Part 3 理性的組構3-1 Norman Foster北京首都機場T3航站樓瑞士再保險公司倫敦總部大樓3-2 Glenn MurcuttBoyd藝術教育中心3-3 Paul Andreu北京國家大劇院3-4 I. M. Pei 貝聿銘美國國家藝廊東廂德國歷史博物館MIHO博物館3-5 Kazuyo Sejima+ Ryue Nishizawa SANAA 妹島和世+西澤立衛 關稅同盟設計與管理學院紐約新當代藝術館十和田現代美術館(西澤立衛)Part 4 覺性的試煉4-1 Rem Koolhaas鹿特丹當代美術館西雅圖公共圖書館4-2 Thomas Heatherwick上海世博英國館4-3 Toyo Ito 伊東豐雄仙台媒體中心4-4 Wang Shu 王澍寧波博物館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園一、二期工程Part 5 靈性的觸動5-1 Louis I. Kahn沙克生物研究所5-2 Tadao Ando 安藤忠雄真言宗本福寺水御堂蘭根基金會美術館水之教堂5-3 Peter Zumthor田中的教堂女巫審判案受害者紀念館
書名 / | 解讀當代建築大師: 5種性格, 看懂當代建築的境界 |
---|---|
作者 / | 簡照玲 |
簡介 / | 解讀當代建築大師: 5種性格, 看懂當代建築的境界:看建築不需太用力,真心去看,用童心去看,用心眼去看,就能真正照見。——簡照玲●建築=人=生命,19位定義當代建築的大 |
出版社 / | 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7338322 |
ISBN10 / | |
EAN / | 9786267338322 |
誠品26碼 / | 2682471955003 |
頁數 / | 224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3×16.4×1.5cm |
級別 / | N:無 |
提供維修 / | 無 |
內文 : PREFACE 序言
當代建築的性格:物性、感性、理性、覺性、靈性──簡照玲
夏日的黃昏,走在北藝大校園裡,看見一個小女孩手指著前方草皮說:「把拔,看,好多小鳥耶!」,爸爸說:「哪裡是小鳥,只是一堆白白的東西」。究竟是什麼?上前看立牌上寫的,是黎志文的「白鷺鷥」雕塑。藝術家透過可見的、近乎腐朽且不起眼的漂流木,將不可見的心靈訊號傳遞給心領神會的人。小女孩天真無邪不受世俗牽絆,心靈尚未被成堆的知識、教條和規矩給掩蓋,因此能接收藝術家給予的訊息,爸爸就不行。
建築不是雕塑,但建築所顯現的無論是外觀或空間,都有機會和雕塑一樣與人的心靈相交會,就看設計者傳遞些什麼訊息,也看使用者能否接收。這些訊息包括物性、感性、理性、覺性、靈性、性靈等多種層次,這是從我的哲學老師,同時也是教我氣功和功夫多年的鍾國強先生那裡得知的,明白它和人的質有關,也知道不是每個人都完整具備這六種層次,有些人多,有些人少。
不同人對房子有不同的需求,有人只要能遮風蔽雨就行,有人希望能安頓身心。遮風蔽雨的房子用不著建築師來設計,建築師要設計的是能讓人身心安頓的房子,當然,若能將人的居住生活品質帶往更高層次那是更理想。只不過,安身容易,安心難,身看得見,心看不見,身容易掌控,心不容易,更別提說不明白的覺性,和觸摸不著的靈性、性靈了。
有些人重物性,有些人較感性,有些人很理性,當然也有人是理性、感性兼具的,還有人是超越感性和理性,多了覺性與靈性而有完整的性靈。物性、感性、理性屬基本層次,多數人含有這些質,而覺性、靈性、性靈屬超越性層次的質,不是人人都有。這些本質層次無好壞之分,無優劣之別,理性沒有勝於感性,反之亦然。但擁有的層次越多,確實會讓人接觸越多元、接納越多元,呈現也越多元,因而與眾有別,各適其性,又和而不同。
對建築師來說,接觸多元,一花一石都是靈感的來源。每個物質都會發出訊號,雕塑家接收了漂流木發出的訊號,並將它轉成一種訊息等待有緣人來接收。建築也一樣,木頭有木頭的訊號,磚頭有磚頭的訊號,石塊、混凝土、玻璃、鋼鐵、壓克力皆有其訊號,建築師接收不到這些訊號,或不能精準掌握這些訊號,勉強用了它也會用不好。建築師接收訊號的能力越強,可用的資源就越多,靈感也會源源不斷。
對一般人來說,接觸多元,生活就不會太枯燥乏味。同樣一扇窗,有人只在下雨時才看它兩眼,看雨會不會飄進屋裡;有人能接收建築師預先注入在上面的訊息,不時的朝它望兩下,窗外的朝陽落日、天色變化、風光雲影、美麗景緻無形中就進了屋內,讓人時時都有好心情。同一個屋簷下,有人看書、聽音樂、欣賞美景,日子過得好不有趣,有人只會呆坐在門口,盼著家人早點回來,心裡始終焦慮;好的建築也要有頻率相近的使用者,才能彰顯其價值。
接納多元,了解不同特質的人的需求,建築師就不會固持己見,能和業主有良好的溝通。雖然自己偏好理性設計,但並不排拆業主的感性需求,因對物性的掌控能力強,再加上有良好的覺知能力,能找出業主需求的虛幻處和矛盾點,並理清業主的真正需求再加以討論,最終的提案也許不是業主原先想要的,卻能讓業主欣然接受,而堅守個人的專業品質。
一般人雖不如建築師來得了解建築,但只要接納多元,心裡不急著排斥,就有機會打開眼界,知道好的空間品質、好的生活環境究竟為何。看到歪斜的房子,先不要覺得它怪,走過去體驗體驗再說。聽到所謂的「豪宅」,也不要立刻將它和「好宅」劃上等號,仔細瞧瞧,也許什麼都不是,只是貴而已。當設計師提出建議,不要只想到人家要賺你的錢,而對所提的材質、色彩、外形、空間一點感覺都沒有。
懂得觀察和欣賞,才看得見物性、感性和理性的基本架構底蘊,進一步更要打開心眼或慧眼,才有辦法點出建築的覺性、靈性和性靈的文質根性。因此古人會說雅室何須大,房子適合居住與否不是在於面積的大小和設備之豪華與否,而是在於與居者的個性品味能否吻合,也就是合乎鐘鼎山林各適其性的道理。
雖說建築師設計的房子是供他人使用,可建築師總會在有意無意間透過建築來表達自己,這是人的天性,因此和建築師有關的這些物性、感性、理性等人性本質就會被灌注到建築裡。感性的建築師其作品較觸動內心感覺企盼,理性的建築師其作品相對也在呼應知性的覺受。但並非感性的建築師就一定缺少理性,或理性的建築師就一定缺少感性,說他感性或理性只因這類人的質有輕重之別,重的被突顯,輕的被忽略,輕重越明顯,其質就越顯單一,作品也容易呈單一性。單一性的建築爭議性較高,總有理性的人說它過於感性、誇張,或感性的人說它太理性、缺少人情味。所以適性與否,便是建築師和使用者之間的最重要課題。
本質多元的建築師,其作品也呈現多元層次,和人的關係較為和諧緊密。就像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本質界層重疊的越多,關係就會越密切,若只是在少數層次如物性上能溝通,其他感性、理性、覺性等層次毫無交集,沒多久物性在可見及觸碰交流上產生疲乏,關係就淡了。層次多元的建築,如希臘巴特農神殿等歷史上那些偉大建築,注重物質品味的人不會說它庸俗,感性的人不會說它一點人情味都沒有,也不會被理性的人說其裝飾是多餘的,有覺性的人能和它產生共鳴,有靈性的人能和它心意相通,其性靈中的文質根本屬性更是永垂不朽;因此,儘管時代變遷,潮流改變,實體也毀了大半,還能在人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永遠屹立不搖。
也許因長久身處其中,一般人對生活周遭的建築沒有太多感覺,就像家人,你已說不上他好看或不好看,只覺有些問題,卻不知道問題在哪,即便常有爭執相處並不融洽,也習以為常,不想改善,也無力改善。多數人只有在買房時才會對建築略有感覺,而這感覺就像嫁娶一樣,開出一堆條件,東挑西選的結果,也不保證能幸福快樂的過生活。因為我們都只在自己的本質層次和基本個性上打轉,跳不開來,物性本質的人挑來挑去都在物性層次裡,其他層次的人或建築出現眼前也視若無睹毫無感覺。
不懂得看人,日子會不好過,但至少我們知道是因人而起的;不懂得看建築,日子一樣不好過,可我們卻不知道那是和建築有關。電視節目不好看,不是因為製作單位做不出好看的節目,而是好看的節目不多人看。同樣的,一個社會的建築水平不到位,往往不是缺具專業素養的建築師,而是缺有鑑賞能力的社會大眾。看建築不需要太用力,真心去看,或像前面提到的那小女孩,用童心去看,再用心眼去看,就真的看得見該看的。
由於對建築及攝影的喜好,多年來我常跟著張基義、李清志、丁榮生、曾成德、蘇睿弼、葉世宗等多位老師到世界各地去看建築,至今剛好滿十年,走訪過數百座當代優秀建築,原本只把它當收藏,收藏建築影像,但整理幾回後,總覺得有些資料與心得該被記錄下來,此後在整理圖檔的同時也會順手書寫一些文字。
因篇幅有限,本書僅挑出其中三十四件當代建築大師的作品和大家分享,並試著從人性角度依前述六種層次將其分為物性的呈現、感性的傳達、理性的組構、覺性的試煉、靈性的觸動等五大類。至於第六類性靈層次,因需經時間淬煉,當代建築中難以找到合適的案例,希臘巴特農神殿堪稱這類型代表,但因不屬當代建築範疇,也就不多做說明。
本書無意在建築屬性上做論證,僅就個人的主觀判定提出一種看建築的方式,借此拋磚引玉,當看建築的人多了,關心建築的人多了,我們的社會才可能有更多、更好,更適合人居住使用的建築出現。
2-1 Frank O. Gehry 法蘭克‧蓋瑞
【大師的話】
我的視覺語彙是曲線和弧度。
【Profile】
設計理念:建築必須喚起人性的情感,不管是怎樣的反應,即便是怒氣也可以。
建築特色:任何形式都可以被轉化成建築,根本無所謂「建築該有的樣子」,賦予一種「脫序」感 。
代表作品:
-維特拉設計博物館|威爾.德國|1989
-古根漢美術館|畢爾包.西班牙|1997
-新商業開發大樓群|杜塞道夫.德國|1999
-洛杉磯迪士尼音樂廳|洛杉磯‧美國|2003
-麻省理工學院第32號樓|劍橋.美國|2004
-里斯卡爾侯爵酒莊飯店|埃爾謝戈.西班牙|2006
榮獲獎項:
1989|普立茲克建築獎
1992|高松宮殿下紀念世界文化獎
1999|美國建築師協會金獎
www.gehrytechnologies.com
常與藝術家來往的Gehry,早年並不受建築師的重視。第一件作品1972年位於好萊塢的一棟商業大樓還招致同業的冷嘲熱諷,並被媒體稱為「破碎的陶藝」。Gehry說建築師視他為怪客,而藝術家總是站在他那邊,給他很多鼓勵。Gehry從藝術家那兒學到了許多,比方說拿廢棄物當媒材也能創造出完美作品。1978年他如法炮製,在加州Santa Monica以廉價的木夾板、鐵絲網及鋁浪板等工業素材,為自己打造了一棟住宅,從此聲名大
1929年出生於加拿大多倫多,父母親是波蘭猶太人。Gehry從小就對繪畫、雕刻及古典音樂感興趣,17歲那年跟著家人移居美國加州。因家境貧窮,有兩、三年的時間,他得在白天從事卡車司機的工作,晚上到夜校讀美術。那時Gehry遇到一位影響他至深的陶藝老師,老師要他嘗試做建築,還介紹了一位當地知名的建築師給他,Gehry就此迷上了建築。
1954年Gehry取得了南加大建築學士學位,接著進入哈佛大學研究所攻讀都市計畫。畢業後他到洛杉磯一家大型事務所工作,這期間他不只做設計,還處理財務管理、對外溝通等大小事務,直到有一天老闆問他要不要以合夥人的身分參與公司的經營,他毫不猶豫就離開了。之後他前往歐洲,在那裡生活了一年,1962年回到加州成立自己的事務所。在1989年,他獲得普立茲克建築獎。
生長在猶太家庭的Gehry,從小就缺乏安全感,在多倫多時還因猶太背景被同學欺負。或許是潛藏在心裡的這份恐懼,他的作品常讓人覺得有點脆弱和不安。Gehry不相信有個清楚的、是非分明的世界,也不相信這樣的世界可以建造得出。Gehry身邊有位心理學家好友鼓勵他多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而他也會在做設計時特別關注內在的聲音,並相信自己的直覺勇往直前。
Gehry認為自己的建築作品風格是親切溫和的,不會把人逼到角落,並流露放鬆感,他說不這麼做就違反他的本性。不論是放鬆或不安感,總之Gehry的作品容易讓人「有感覺」。他說建築是為人而建造的,必須能夠喚起人性的情感,不管是怎樣的反應,能夠激發人感受力的才是建築,即便是怒氣也可以。而能不能讓人心裡滋長出某種感情,則是他評斷建築的基準。
感性——Frank O.Gehry
里斯卡爾侯爵酒莊飯店Hotel Marques de Riscal
Architects:Frank O. Gehry
Location:埃爾謝戈‧西班牙
Completion:2006
Frank O. Gehry的建築不管蓋在哪,總會引起不小騷動;他在加州的自宅,都多少年了,天天有人在那裡探頭探腦的;捷克跳舞的房子,時時有人拿著相機站在十字路待車流通過;畢爾包古根漢博物館,那就更不用說了,機場為她而擴建,城鎮因她而繁榮;西班牙Elciego也不例外,要不是有這座酒莊飯店,許多人這輩子大概不會到這裡來。
有150多年歷史的Marques de Riscal釀酒廠,以往並不對外開放,配合形象重塑計畫,酒廠方面不惜花費重金延請全球炙手可熱的Gehry為酒莊建築開創新頁。當然,重金未必請得動大師,為了打動Gehry,除了請他前來酒莊小住體驗酒鄉迷人風情外,還餽贈多瓶Gehry出生年分的好酒。這招果真有用,據說大師在陳年老酒醺醉下,當場一口答應下來。2006年飯店開幕,Marques de Riscal順勢推出的「Frank O. Gehry 2001陳釀精選系列」,隔年還被Campsa指南評為西班牙最佳葡萄酒。
酒莊飯店蓋在葡萄園旁,外觀十分搶眼,尤其頂上那些扭曲纏繞的鈦金屬板色彩繽紛,有粉紅的、銀的、金的,在樸實的鄉村裡,大老遠就可以看見它;若碰上晴朗天氣,整座建築更是光芒四射,亮眼無比。酒業公關表示,粉紅代表酒色,金色是酒在瓶中的光影,銀色則是酒瓶上的標籤。Elciego以出產葡萄酒聞名,小鎮風情別有韻味,如今冒出這座造形奇特的建築,有人覺得突兀不搭,有人見怪不怪。當地居民又怎麼看?據說覺得新鮮呢。
飯店占地10萬平方公尺,樓高度26公尺,有5層。底層為酒窖,接待大廳在2樓,與葡萄園同高。3樓有14間大小不等的客房,有趣的是,平面呈不規則狀,窗台歪斜甚至前傾,住在這裡,即便滴酒未沾也會有醉意。餐廳在4樓,一處公共用餐區,一處私人用餐區,還有數個戶外用餐露台,可以飽覽美麗的鄉村景致。5樓則為Marques de Riscal董事會使用的空間。另有一附屬設施酒療中心,有29間客房,位於地勢較高的南側,旁邊就是葡萄園。酒療中心和飯店之間有一座高架通道,由玻璃及金屬板組構而成,既科技又夢幻。
Marques de Riscal酒莊飯店如同Gehry的其他作品一樣,給人一種似乎只有在夢境中才會出現的「脫序」感,讓人覺得親切、輕鬆自在。或許是白天我們的生活過於壓抑,約束太多,因而潛意識裡渴望掙脫也說不定。
2-2 Zaha Hadid 扎哈‧哈蒂
【大師的話】
我不相信和諧。如果你旁邊有一堆屎,你也會去仿效它,就因為你想跟它和諧嗎?
【Profile】
設計理念:憑直覺,喜歡從現存的秩序中解放開來,她的設計風格是「唯一、不同、原創」。
建築特色:作品風格鮮明,打破既有的幾何建築架構,充滿自由和隨興。
代表作品:
-維特拉消防站|威爾‧德國|1993
-伯吉賽爾滑雪跳台|因斯布魯克‧奧地利|2002
-BMW萊比錫廠辦中心|萊比錫‧德國|2005
-斐諾自然科學館|沃夫茲堡‧德國|2005
榮獲獎項:
2003|密斯凡德羅獎
2004|普立茲克建築獎
2009|高松宮殿下紀念世界文化獎
www.zaha-hadid.com
喜歡穿著三宅一生服飾的Zaha Hadid,有人形容她是「永遠在噴火的火山」。Hadid的作品和人一樣充滿爆發力,連說話的語氣都十分帶勁。當被問及設計是否考慮與周圍環境的互動,她的回答是:「我不相信和諧,什麼是和諧?跟誰和諧?如果你旁邊有一堆屎,你也會去仿效它,就因為你想跟它和諧嗎?」
Hadid於1950年出生巴格達,家裡相當富有,小時候被父母送到教會學校就讀,從天主教修女那裡學到「要相信自己,女生也可以有所成就,也可以在科學學科上有很好的表現。」Hadid在11歲時就想將來要當建築師,上大學時卻是先唸數學,數學對她來說很簡單,「閉著眼睛都能做」。之後轉唸建築,1977年拿到AA(倫敦建築協會學會院)碩士學位,並加入Rem Koolhaas的大都會事務所,3年後,在倫敦創立自己的事務所。
Hadid自認是個很情緒化的人。她喜歡電影、芭蕾,可以從某些事物得到無比的快樂,但同時也會惱怒,非常惱怒。她說多數英國人都不知道要怎麼應付像她這樣的人。過去,當Hadid碰到不能溝通的人,她會直接對他們吼,不過,用意只是想嚇嚇他們,讓他們擔心而己;現在當然不那麼做了。倒不是成名讓她的脾氣變好,她現在依然我行我素,理由是「也許有時候你必須是個難搞的人,不然你只會得到平庸的設計,我們已經有夠多那樣的設計了。我不喜歡妥協,因此經常有摩擦。」
Hadid是第一位獲得普立茲克建築獎的女性,常被問及女性行事上和男性有否不同,她回說:「我不知道,因為我從來沒有當過男性。但是,顯然地,大多數的業主不太敢跟一個女性攪和。尤其要一個伊拉克女性來告訴他們怎麼做。」Hadid覺得自己的思考方式和典型的、理性看事情的歐洲人不一樣,他們有興趣的是清楚分明及可預測性,而大部分的建築師也是那樣。她比較是憑直覺,喜歡從現存的秩序中解放開來,她描述自己的設計風格是「唯一、不同、原創」。
Hadid說建築對她而言不是藝術,建築具有功能性,那牽涉到結構、力、工程學等等,建築不僅僅是一種表達。若不是為了表達,這份工作帶她的快感又是什麼?她的回答是「影響力」——她的建築影響著空間裡每一個人的每一天。而這影響力還從她的作品逐漸往外擴,2010年,Hadid被《時代》雜誌評選為全球百大最具影響力思想類人物。
感性——Zaha Hadid
斐諾自然科學館Phaeno Science Center
Architects:Zaha Hadid
Location:沃夫茲堡‧德國
Completion:2005
人都有理性和感性兩個面向,當感性面向發現了某個神祕事物,而理性面向覺得不可解時,有人就會好奇地想要得到合理解釋,而開始一連串的「科學探索」。因此科學館之類的建築,就不會是一個純然的理性組構,而忽略人的感官和多種覺受。Zaha Hadid非常清楚什麼樣的建築會讓人有感,在設計沃夫茲堡斐諾自然科學館時,便以「引發好奇與發現神祕」為構想主軸,不但讓建築外觀極具感染力與吸引力,還利用精確的系統控制,使進館的訪客體會某種複雜,甚至不可思議的感覺。
斐諾自然科學館座落在德國沃夫茲堡市中心,做為福斯汽車城的入口門戶,從規劃之初就被定位在「新舊城間的新中心點」,除了科學館該有的功能外,它還需串連既有的文化設施,並化解老城的沉重和封閉。由於複雜的城市動線在此交叉,為了不破壞原有的都市紋理,Hadid以幾個下窄上寬的漏斗狀支柱將建築物架高,讓街上行人可以從中穿越。被架高的科學館外觀頗具氣勢,尤其是那壯碩的漏斗狀支柱,但不至於給人壓迫感,相反的,支柱與支柱之間的神祕「洞穴」相當引人好奇,讓人想一窺究竟。
Hadid說,漏斗形體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分析沃夫茲堡城市軸線所得的結論,也就是從城市環境的客觀要素來塑造建築物的內部空間。漏斗狀支柱除了做為結構元件外,還有其他功能,如當出入口使用,或做為講堂、書店、展廳,其中一支柱有電梯直達主展廳。而到了主展廳,仍會見到貫穿整座樓的漏斗狀支柱。
科學館的展覽方式和一般藝術展覽不同,Hadid將此館的布展方式喻為「爆炸的粒子序列」,就像石頭爆開後,碎片散落四周,她希望訪客感受到空間的開放、自由和隨意,借此鼓勵訪客安排自己的參觀動線。的確,這裡讓人覺得自由,可以很隨興想看什麼就看什麼。但這「隨興」背後其實有一套精密的系統在控制,譬如訪客的視線會被奇特的曲面或拐角吸引,或在昏暗的空間裡,視線自然會朝亮處去,而展品就「剛好」擺在那兒。因此,Hadid這個作品看似充滿爆發的感性,背後目的其實是理性的,和Frank O. Gehry的作品以感性面向貼近人性有所不同。
最佳賣點 : 19 architects × 34 masterpieces
從個性看懂當代建築大師
物性|感性|理性|覺性|靈性
5大性格,認識當代建築及大師們
更是一位建築愛好者,10年遊歷百座經典體悟的「建築觀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