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ecret Lives of Colour
作者 | Kassia St Clair |
---|---|
出版社 | 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色彩的履歷書: 從科學到風俗, 75種令人神魂顛倒的色彩故事 (第2版):為什麼藍色是暖色?綿羊是紫羅蘭色?每種顏色的誕生,都跟人類歷史、神話傳說、自然演化有關……75種色 |
作者 | Kassia St Clair |
---|---|
出版社 | 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色彩的履歷書: 從科學到風俗, 75種令人神魂顛倒的色彩故事 (第2版):為什麼藍色是暖色?綿羊是紫羅蘭色?每種顏色的誕生,都跟人類歷史、神話傳說、自然演化有關……75種色 |
內容簡介 ◎你認識幾種顏色?叫得出這些顏色的名字嗎?伊莎貝拉黃(Isabelline):據說看起來像三年沒洗的底褲色……鉻黃(Chrome yellow):梵谷愛不釋手卻也保存不易價格昂貴的稀有色。龍血紅(Dragon’s blood):傳說中是象血與龍血的混合色……蚤色(Puce):居然是法國楓丹白露宮最時尚的指定色!泰爾紫(Tyrian purple):絕對是史上最惡名昭彰的誘惑色!靛藍(Indigo):由昔日的皇族氣派轉變為如今的勞動階級象徵。帝國黃(Imperial yellow):中國皇帝貴氣逼人的龍袍色,也是百官庶民的禁忌色。木乃伊棕(Mummy):來自「新鮮」木乃伊磨製而成的粉末色……驚駭粉紅(Shocking pink):19世紀巴黎拜金惡女最呷意的鑽石顏色。本書精選75種特別重要、或者帶有特殊歷史背景的顏色,講述它們的有趣簡史與出生證明,從中世紀畫家根本負擔不起的高貴顏料,到美國第一夫人蜜雪兒‧歐巴馬一襲「裸色」禮服引發的世界爭議……透過這趟繽紛旅程,你將發現──色彩,不只妝點了日常生活,更形塑了我們的文化世界。揭開色彩的神祕面紗,絕對讓你我眼界大開!◎色彩的定義,會隨著時間改變?藍色在中世紀被視為最暖的顏色十七世紀末,荷蘭藝術家A‧布格特投注全付心力,試圖確切標示出所有已知顏色。這部作品收納超過八百幅手繪色票,搭配扭曲的黑色字體標記註解,從最淡的浪花白到最濃的鮮鉻綠。然而,色彩不僅是一種實質現象,更存在文化範疇中,定義甚至會隨著時間改變,就以冷、暖色兩大類為例。我們會毫不遲疑的說,紅與黃是暖色系,綠與藍是冷色系。但是,這種分類只能追溯至十八世紀。其實在中世紀時,藍色被視為暖色,甚至是最暖的顏色。此外,1961年第三版韋氏國際新英文字典定義青金石藍是「一種溫和的藍色,比一般哥本哈根藍再紅一點,比蔚藍與德勒斯登藍,或龐畢度藍再深一點」,簡直神級深奧。同理,百年後某位讀到「酪梨綠」的人也可能會一頭霧水:這是指果皮較深的顏色?或者外層果肉那種陶土綠?或者接近種籽處的奶油綠?◎眼前的黑不是黑:文字能改變我們眼見的色調嗎?古希臘文學中對於顏色的敘述有些奇怪:蜂蜜是「綠色」、綿羊是「紫羅蘭色」……然而德國哲學家、語言學家拉撒路‧蓋格卻指出,人類雖然很早就發展出看見顏色的能力,然而不同民族對於區分顏色的敏感程卻差異很大,這可以透過探索語言的演進看出。舉例來說,韓語中有一個字明確區隔了黃綠色與一般綠色;俄語的淡藍與深藍是不同的字。即使色彩分類是與生俱來的,但如果沒有與顏色對應的單字,將會影響我們對該顏色的理解。所以別再疑惑古希臘人是不是集體色盲了。◎藝術家們與顏料的愛恨情仇雷諾瓦:「如果沒有裝在顏料管裡的顏料,就不會有……稍後記者們所稱的印象派畫家。」過去顏料的取得非常受限,多數顏料都是手工製作,往往價格十分昂貴。直到某些顏料開始被採用,這些改變一定程度影響了藝術史的發展:多虧史上最早的藝術家們在周遭環境中發現的顏料,史前洞穴裡才能留下色彩獨具的手印與野牛。文藝復興時期有些畫中人物維持簡單素描形象,這是因為畫家根本買不起完成畫作所需的昂貴顏料,這種代價高貴的顏料,往往需要委託作畫的贊助人自己購買。客戶們還會在書面合約中具體說明,他們希望畫家在成品中使用多少昂貴的顏料,唯恐阮囊羞澀的畫家以廉價顏料取代。 一直要到十九世紀,藝術家們才真正享受到顏料成品激增帶來的便利。再加上1841年可摺疊金屬顏料管問世,這些新顏色讓藝術家們能夠在戶外作畫,前所未見的明亮色彩浸潤了畫布。也難怪藝評剛開始對此缺乏信心:沒有人看過這樣的顏色,它們令人目眩神迷。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卡西亞.聖.克萊兒(Kassia St Clair)在Bristol與牛津研究女性腹脹歷史,以及18世紀化妝舞會。她為《經濟學家》、House & Garden以及Quartz寫過不少關於設計與文化主題的文章。她在Elle Decoration雜誌擁有自己關於色彩的專欄。www.kassiastclair.com<譯者簡介>蔡宜容英國瑞汀大學兒童文學碩士,譯作包括魯西迪的《哈倫與故事之海》、《盧卡與生命之火》,菲利普.普曼的《沙莉拉赫特三部曲》、《發條鐘》,潔若汀.麥考琳的《謊話連篇》,艾倫.加納的《貓頭鷹恩仇錄》等;創作包括《痴人》、《中美五街今天20號》等。喜歡討論「文本‧故事‧作者」三位一體卻又互相叛逆的魔幻關係;Dodoread 都讀臉書專頁,歡迎來逛逛。https: is.gd zY45Lh
產品目錄 目錄前言顏色視界簡單算術調色盤古老的色票戀色癖,恐色症多姿多彩的語言白色/鉛白/象牙白/銀白/石灰白/伊莎貝拉色/白堊米黃/黃色/亞麻金/鉛錫黃/印度黃/迷幻黃/拿坡里黃/鉻黃/藤黃/雌黃/帝國黃/金色橙色/荷蘭橙/番紅花/琥珀色/薑紅色/鉛丹/裸色粉紅/貝克米勒粉紅/蒙巴頓粉紅/蚤色/吊鐘花/驚駭粉紅/螢光粉紅/莧紅紅/猩紅/胭脂紅/朱紗紅/經典法拉利紅/赤鐵礦/茜草色/龍血紫色/泰爾紫/紫色石蕊地衣/洋紅/錦葵紫/天芥紫/紫羅蘭藍色/群青/鈷藍/靛藍/普魯士藍/埃及藍/菘藍/電藍/蔚藍綠色/銅綠/苦艾綠/翡翠綠/凱利綠/舍勒綠/綠土/鱷梨綠/青瓷綠棕色/卡其色/淺棕色/淡棕色/赤褐色/烏賊色/棕土/木乃伊棕/褐灰色黑色/化妝墨/佩恩灰/黑曜石/墨黑/木炭/黑玉/黑色素/暗黑其他有趣的顏色註釋 感謝索引
書名 / | 色彩的履歷書: 從科學到風俗, 75種令人神魂顛倒的色彩故事 (第2版) |
---|---|
作者 / | Kassia St Clair |
簡介 / | 色彩的履歷書: 從科學到風俗, 75種令人神魂顛倒的色彩故事 (第2版):為什麼藍色是暖色?綿羊是紫羅蘭色?每種顏色的誕生,都跟人類歷史、神話傳說、自然演化有關……75種色 |
出版社 / | 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7074565 |
ISBN10 / | |
EAN / | 9786267074565 |
誠品26碼 / | 2682444619000 |
頁數 / | 336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3x17x2.1cm |
級別 / | N:無 |
提供維修 / | 無 |
最佳賣點 : 色彩,不只影響了藝術的發展,更形塑了我們的文化世界
內文 : <前言>
我愛上色彩的過程就像多數人墜入愛河那樣:無心插柳。十年前,我當時正在研究十八世紀女性時尚,總是開著車一路南下倫敦,直奔維多莉亞與艾伯特美術館,進入層層木盒保存的檔案室,直勾勾盯著泛黃的阿克曼寶典,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時尚雜誌之一。對我來說,書頁裡對1790年代最潮最時尚的敘述既讓我流口水,也讓我摸不著頭腦,宛如閱讀米其林星級餐廳設計的「全套菜單」。有一期是這麼寫著:「一頂石榴紅蘇格蘭女用無邊呢帽,綴以金色流蘇勾邊」。另一期則大推「紫褐色」長禮服搭配「猩紅開什米毛呢羅馬風斗篷」。在某些時候,女人如果不是穿著髮棕色鑲毛滾邊長外套,戴著虞美人嫣紅羽毛綴飾無邊呢帽,或者身披檸檬黃薄綢,就稱不上盛裝。有時候文字敘述佐以色盤,幫助我理解「髮棕色」看起來究竟像個啥玩意兒,但多數時候色盤從缺。這就像傾聽一場對話,使用的卻是我一知半解的語言。我深深著迷,欲罷不能。
多年之後,我有個構想正好可以把我的熱情轉成文字,每個月在雜誌上固定見刊。每一期我都會選定一種顏色,上窮碧落探索它背後隱藏的祕密。它在什麼時候成為流行色?它是什麼時候、如何被創造出來的?與特定藝術家或設計師或者某個品牌有關?發展歷史為何?英國居家雜誌Elle Decoration編輯蜜雪兒‧歐根妮罕約我寫專欄,那些年我寫過的顏色包括尋常的橙色,乃至罕見的天芥菜粉紫色。那些專欄文章成為本書的起點,對此,我至為感謝。
《色彩的履歷書》沒打算寫出一段完整而周延的歷史。本書切入龐大的色彩家族,並且納入黑、棕、白等三個不在艾薩克‧牛頓爵士光譜中的顏色。我從每一個色彩家族中挑出數個具有特別迷人、特別重要、或者特別令人不安的歷史背景的顏色。我試著為七十五個最令我神魂顛倒的顏色提供介於簡史與性格側寫的資訊。它們有些是藝術家的顏色,有些是染料,有些幾乎更近似某種概念,或者社會文化的產物。我希望你讀得開心。還有許多有趣的故事,我無法一一寫進本書,因此加入一組其他有趣顏色的專用字彙表(或色票),以及建議延伸閱讀。
打造調色盤 藝術家與他們的顏料
老普林尼是羅馬時代的博物學者,他在西元一世紀時寫道,古典希臘時代的畫家只使用四種顏色:黑、白、紅、黃。幾乎可確定他這話說得誇張──埃及人早在西元前兩千五百年就發現可以製造出一種明亮、純淨藍色的方法。不過,早年多數藝術家顏料的取得的確非常受限,不是從土壤萃取,就是提煉自植物與昆蟲。
人類自太初以來,對使用帶有紅黃調性的大地棕色系就相當得心應手。目前所知最早顏料使用可以上溯三十五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史前人類可以從火焰的灰燼中提煉出一款深黑色。有些白色系可自土壤中發掘;另一種白則由西元前兩千五百年的化學家煉就。顏料發現、交易與合成的記錄散見於歷史記載,直到十九世紀,拜工業革命狂飆之賜出現戲劇性進展。在工業製造過程中,愈來愈多化學藥品以副產品的形式出現,有些本身就是絕佳的顏料與染料。舉例來說,1856年威廉‧珀金(譯註:英國化學家William Perkin, 1838-1907)在嘗試合成治療瘧疾的藥物時,無意中發現苯胺紫染料。
某些顏料可以入手,某些顏料開始被採用,這些改變一定程度影響藝術史的發展。多虧史上最早的藝術家們在周遭環境中發現的顏料,史前洞穴裡才能留下陰鬱深沉、色彩獨具的手印與野牛。時間快轉幾千年,裝飾華美的中世紀手抄本登場,此其時黑白依舊是黑白、無光澤系列金色,以及紅藍等多種鮮艷的顏色加入陣容。幾個世紀之後,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與古典繪畫大師(譯註:泛指十三至十七世紀的歐洲舉足輕重的畫家)的畫作,除了受惠顏料使用種類更廣泛,透視畫風的寫實呈現與光影的精緻處理同樣居功厥偉。這時期有些作品始終沒有完成,畫中某單一人物維持簡單素描形象,這是因為畫家無力負擔完成畫作所需的昂貴顏料。比如純淨藍的群青色,這種顏料如此珍貴,委託作畫的贊助人通常必須自己購買:畫家根本買不起。客戶們通常覺得有必要在書面合約中具體說明,他們希望畫家在成品中使用多少昂貴的顏料、畫中哪些人物應該穿著什麼顏色的衣物,唯恐阮囊羞澀的畫家以廉價顏料瓜代。
對早期的藝術家來說,他們與色彩的關係相對於現代畫家而言,大不相同。有些染色劑彼此互相作用,藝術家在構圖時就必須考慮到哪些組合可能造成毀滅性結果,確認這些染色劑不會在畫面上重疊或彼此緊鄰。多數顏料都是手工製作,若非藝術家親自操刀,就是由工作室裡的學徒幫忙。主要視顏料製作方式而定,有些可能需要自岩石研磨成粉,或者處理一些技術上的挑戰,或是有毒原料之類的。顏料也可能來自專家之手,包括煉金術師與藥劑師。又過了一陣子,製作並從事染色劑買賣的顏料商人從世界各地取得各種稀有顏料。
一直要到十九世紀,藝術家們才真正享受到顏料成品激增帶來的便利(即使如此,品質並不可靠)。廉價複合色彩,像是蔚藍、鉻黃與鎘橙,讓藝術家們免於研磨的苦力,或者擺脫惡質顏料商人,這些傢伙專賣不穩定的混合顏料,沒幾個星期就掉色,甚至跟其他顏色或畫布起作用。再加上1841年可摺疊金屬顏料管問世,這些新顏色讓藝術家們能夠在戶外作畫,前所未見的明亮色彩浸潤了他們的畫布。也難怪藝評剛開始對此缺乏信心:沒有人看過這樣的顏色,它們令人目眩神迷。
<內容連載>
粉紅 Pink
粉紅色是女生的,藍色是男生的;這種現象到處可見。南韓攝影師尹丁美(JeongMee Yoon)在二○○五年啟動「粉紅&藍計畫」,透過鏡頭呈現兒童被所有物品環繞的圖像,所有拍攝對象的小女孩都隻身坐在如出一轍的粉紅汪洋中。
令人驚訝的是,這種「女孩-粉紅色,男孩-藍色」的僵化切割其實是二十世紀中葉之後的產物。不過幾個世代之前,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一八九三年,紐約時報一篇談論嬰兒服裝的文章提到一條穿搭規範,那就是「永遠把粉紅色給男生,藍色給女生。」該文作者與服裝店的女性受訪者都不確定何以有此一說,不過,作者倒是做出戲謔式的推論。「小男生的未來展望比小女生粉嫩多了,」她這麼寫著,「先天就是如此,想到必須以女人身分過一輩子……足以讓小女生臉色發青。」一九一八年,一份貿易出版品言之鑿鑿,聲稱「女藍男粉紅」是「普遍被人接受的規則」,因為粉紅色是一種「比較果斷、堅強的顏色」,而藍色則是「比較纖細、雅致」。這可能很接近真正的原因。在士兵穿著猩紅外套,主教紅袍加身的時代,紅色是最陽剛的顏色,粉紅畢竟也是褪淡了的紅色。藍色則是聖母瑪麗亞的代表色。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不同性別的兒童穿著不同色衣服的概念還是顯得有點奇怪。當時,嬰兒死亡率與出生率雙高,所有兩歲以下的兒童都穿著容易漂白的亞麻布衣。
「粉紅色pink」這個字本身也很年輕。牛津英語字典中關於這個字的初次引用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紀末,用來形容淡紅色。在此之前,pink通常是指一種以有機染料與無機物質混合製成的顏料,作法是在沙棘漿果或金雀花灌木萃取物中加入白堊,增加濃稠度。這種方法可以調配出好幾種顏色──粉綠、玫瑰粉與粉棕,不過最常見的卻是黃色。奇怪的是,淡紅色家族成員個個有名有姓,淡綠色系與黃色系卻付之闕如。(不過,包括俄語在內的一些語言,淡藍與深藍都有特定的單字) 多數羅曼語系湊合著借用「玫瑰」的變化指稱粉紅色。英語中這個顏色可能衍生自另一種花,常夏石竹(Dianthus plumarius),別稱小粉紅(Pink)。
然而,粉紅卻遠遠不只是花朵的顏色與公主的禮服。十八世紀洛可可時代藝術家法蘭索瓦‧布雪與讓奧諾雷‧弗拉戈納爾(譯註:法蘭索瓦‧布雪,François Boucher,1703-1770;讓奧諾雷‧弗拉戈納,Jean- Honoré Fragonard,1732-1806)筆下穿著(或者沒穿著)鮭粉色絲綢的女人,她們可不是什麼海報女郎,卻對自己的魅惑力收放自如。其象徵性的領袖是龐巴度夫人;法王路易十五的情婦,同時也是一位完美的消費者,成為亮粉色塞夫爾瓷器廣受歡迎的推手。大膽的純色粉紅在堅強、個性分明的女人之間引發風潮。粉紅是雜誌編輯黛安娜‧佛里蘭的最愛,喜歡稱它是「印度的海軍藍」。義大利時裝設計師艾爾莎‧夏帕瑞麗、名門繼承人與雜誌編輯黛西•法羅,以及無需介紹的瑪麗‧蓮夢露推波助瀾,鮮艷的粉紅色遂成為想要被看見、被聽見的二十世紀女性新選擇。(譯註:黛安娜‧佛里蘭,Diana Vreeland, 1903 -1989,先後擔任哈潑與風尚雜誌主編,發掘六○年代英國名模崔姬)
粉紅色目前的形象問題,部分原因來自於女性主義反抗老派性別偏見的後座力。粉紅色被視為幼稚化女性的象徵,又因為藝術家開始混合胭脂紅、赭色與白色,在畫布上描繪裸女肌膚,它同時也具有情欲化女性的意涵。裸體畫的對象仍然絕大多數是女性。一九八九年,大都會博物館裸體畫主角為女性的占比為百分之八十五,女性畫家的占比卻僅有百分之五。在最近一篇文章中,女權團體「游擊隊女孩」對藝術界施壓,要求多元化發展,宣稱性別比例失衡的情況日益惡化。反對以粉紅色物化女性的努力,唯一的收穫就是協助在一九七○年意外發現了一種特別的色調。
最近相關報導顯示,就算商品完全一樣,標註「女性專用」的價格總是高於一般男性與男孩專用,從衣服到自行車安全帽,乃至失禁墊片皆然。二○一四年十一月,當時的法國婦女權利部長帕斯卡爾‧布瓦斯塔(Pascale Boistard)發現平價連鎖賣場Monoprix一組五支的粉紅色拋棄式刮鬍刀售價一.八磅,一組十支的藍色拋棄式刮鬍刀售價卻是一.七二鎊,於是要求了解,「難道粉紅色是奢華的顏色?」這就是「粉紅稅」事件。顏色的偏好也許隨著世紀交替而逆轉,不過從許多方面來說,男生的未來展望仍然比較粉嫩。
經典法拉利紅 Rosso Corsa
1907年9月,一位體格勻稱男人坐在位於加爾達島,新歌特風格豪宅的書桌前,他的美人尖很深,鼻子很大。雖然回到島上已經一個月,他的曬傷還沒好,旅途勞頓也還沒恢復,而且,明知自我炫耀並不恰當,他還是對自己挺滿意的。「大家都說我們的旅程證明了一件事,」社交媒體熟知的路易吉‧馬拉坎杜尼歐‧弗朗切斯科‧魯道夫‧西皮歐內‧波洛佳斯王子這麼寫道。「那就是,不可能從北京一路開車到巴黎。」當然,他這是愛說笑,因為他剛剛完成一趟這樣的旅程。
事情得從幾個月前說起,1907年一月三十一日,法國清晨報在頭版刊出一則戰帖:「今年夏天,是否有人願意從北京開車到巴黎?」波洛佳斯王子剛剛從波斯旅行歸來,並且養出了冒險的胃口,當下與其他四隊人馬接受這項挑戰,三隊來自法國,一隊來自荷蘭。獎項就是一箱夢香檳,以及國族榮光。波洛佳斯做為一名驕傲的義大利人,波洛佳斯當然堅持他必須開「國產車」。當時科技發展還在嬰兒期—第一輛汽車才上市二十一年—選擇也很有限。波洛佳斯選了一輛來自杜林,「強大又夠力」40HP馬達的義大利款型,車身是刺眼的嬰粟紅。
車程共計一萬兩千英里,參賽選手必須經過中國長城,穿越戈壁沙漠與烏拉爾山脈。波洛佳斯贏得比賽的信心如此堅強,他與隊友們甚至繞了好幾百英里的路程到聖彼得堡,參加像他們致敬的宴會。漫漫旅程,他們吃足苦頭,車子也夠折騰。出發之前,記者路易吉‧巴西尼,同時也是波洛佳斯隊友如此形容這輛義大利車:「它立即給人一種充滿決心,放手一搏的印象。」到了伊爾庫茨克,一座位於俄國東南方的城市,車子看起來更是淒涼。即使經過波洛佳斯的技工,艾托雷「細心的幫車身梳妝打扮」,「它還是難掩風霜,而且跟我們一樣,膚色都變得比較深了。」當他們抵達莫斯科,車子是「泥土的顏色」。
不論如何,當這組隊伍以凱旋姿態,呼嘯穿越巴黎林蔭大道—不論對參賽者或仰慕他們的義大利粉絲們—一切都無關緊要了。為了向他們的勝利致敬,這輛車原始的顏色成為義大利國家賽車的顏色,稍後則被安佐‧法拉利套用在他的車款上:rosso corsa,賽車紅。
木乃伊棕 Mummy
一九○四年七月三十日,顏料商歐赫拉&后爾公司在每日郵報刊登一則不尋常的廣告。他們想要一具「價格合宜」的埃及木乃伊。「對各位來說也許顯得奇怪,」廣告內容這麼寫著,「我們卻需要木乃伊製作顏料。」接著,為了避免讓大眾良心不安,他們進一步說明:「如果一具擁有兩千年歷史的埃及王族木乃伊能夠用來妝點西敏廳,或者其他地方的高貴濕壁畫,想必對這位死去紳士的鬼魂,甚或他的後人都不致造成冒犯。」
當時,這樣的訴求著實罕見到足以引發議論,不過,挖掘木乃伊並將之多元再利用的行為已經存在好幾個世紀,早就見怪不怪。製作木乃伊是埃及常見的埋葬方式,已經有超過三千年的歷史。製作時要先清洗屍體、摘除內臟,並塗抹多種香料混合物進行防腐處理,材料還包括蜂蠟、松香、柏油與鋸木屑。雖說木乃伊本身可能就很值錢──特別是有錢人與身世顯赫者,他們身上包裹的布料可能藏有黃金與小飾品──挖掘者通常圖謀的是另外一種東西:瀝青。瀝青的波斯語是mum或mumiya,因此當時人們相信所有木乃伊中都含有這種物質;除了文字意義引發聯想,木乃伊殘骸的顏色非常黑也一定程度強化這樣的連結。(譯註:mum意指蠟,mumiya則是瀝青,因為塗過瀝青的屍體得以完好保存,因此又以這個字指稱經過處理的乾屍,英文則稱為mummy。)瀝青──指涉擴及木乃伊──從一世紀以來就被當成藥物使用,磨碎的木乃伊敷用在身體不同部位,或者混入飲料中服用,而且幾乎無所不治。老普林尼建議把它當成牙膏;法蘭西斯‧培根用它來「止血」;勞勃‧波以耳以此治療瘀青(譯註:Robert Boyle,1627-1697,出身愛爾蘭貴族,被稱為「化學之父」);莎士比亞的女婿約翰‧霍爾則在一次癲癇的棘手狀況下使用。法國王后凱薩琳‧德麥迪奇也是愛用者,法蘭索瓦一世亦然,這位法國國王總是隨身攜帶一小袋木乃伊與大黃根粉末。(譯註:Francois I France,1494-1547。)
市場交易熱絡。約翰‧桑德森是一家名為「土耳其」進口公司的代理商,他在1586年生動鮮明的描述一趟尋找木乃伊之旅:
我們就著繩索往下攀,就像要進入井底一樣,我們走在各式各樣、各種尺寸的屍體上,手都被蠟燭燙傷了……這些屍體完全沒有臭味……我把屍體各部位折斷,以便看清楚原本的血肉是怎麼變成藥材的,然後,我帶了好幾顆頭顱、好幾對手掌、好幾條胳膊跟腳丫子回家。
桑德森先生果真帶著一具完整的木乃伊與重達六百磅的各個部位回到英國,提供倫敦藥劑師新鮮貨源。由於需求大於供給,許多報告指出,因為時間緊迫,奴隸與罪犯的屍體被用來瓜代。一五六四年,納拉瓦國王的醫生前往亞歷山卓港,一位木乃伊仲介商給他看了四十具木乃伊,聲稱是近四年來個人一手製造的成果。
因為藥劑師經常兼做顏料買賣,這種濃豔的棕色粉末出現在畫家的調色盤上也就不足為奇。自十二世紀至二十世紀,木乃伊棕,又稱埃及棕與caput mortum(「死人頭」),用做顏料時通常與乾性油、琥珀亮光漆調合。正因為它的知名度夠,巴黎一家藝術用品店索性就叫「木乃伊」,也許打趣的成分居高。一八五四年。歐仁‧德拉克洛瓦繪製巴黎市政廳的和平咖啡館,就用了木乃伊棕;他的法國同胞馬丁‧羅德林也愛用這一色,英國肖像畫家威廉‧比奇也是同好。關於木乃伊的哪個部位可以製做出最好、最濃豔的棕色,各種意見不一而足──大家紛紛推薦適合呈現陰影與皮膚色調的半透明釉彩層次。有人建議只取用肌肉部分,有人認為骨頭與繃帶都應該一起磨碎,才能展現這種「迷人顏料」的最佳質地。
接近十九世紀末,新鮮木乃伊的供應,不論真品與假貨,總之開始衰退。藝術家們對這種顏料的耐久性與完成度不滿意,更別提對它的來源出處也益發審慎起來。拉斐爾前派畫家艾德華‧伯恩瓊斯一直不知道「木乃伊棕」與真正木乃伊之間的關聯,直到一八八一年某個週日的午餐席間……一位朋友提到在顏料商的倉庫中目睹一具木乃伊被磨碎。伯恩瓊斯驚恐至極,他衝進工作室找到一管木乃伊棕顏料,「堅持當下立即給它一個像樣的掩埋」。此情此景讓少年魯德亞德‧吉卜林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他是伯恩瓊斯的姻親侄子,當天也是午餐座上客。「直到今天……」多年之後吉卜林寫道,「我隨時可以拿起鏟子,挖入地底一呎深,找到那管顏料。」
到了二十世紀初,需求幾近停滯,一具木乃伊製作的顏料可能足夠一家顏料廠銷售十年,甚至更久。倫敦一家藝材商店C‧羅伯森從一八一○年開始販售,直到一九六○年代全數賣完。「我們店裡可能還有幾條手腳吧,」一九六四年十月,營業經理這麼告訴時代雜誌,「但是,已經不夠做出顏料。我們幾年前賣出最後一具完整的木乃伊,我記得售價是三磅吧。也許我們不該賣掉的,現在當然不可能再弄到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