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記者: 讓首相拒絕回答的女記者 | 誠品線上

新聞記者

作者 望月衣塑子
出版社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商品描述 新聞記者: 讓首相拒絕回答的女記者:她的信念只有:「我不會停止發問,我要繼續做理所當然的事情。」◆知名記者、公民媒體掛名推薦翁琬柔|國際新聞記者張珮歆|文字工作者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她的信念只有:「我不會停止發問,我要繼續做理所當然的事情。」◆知名記者、公民媒體 掛名推薦翁琬柔|國際新聞記者張珮歆|文字工作者◎ 日本新銳導演 藤井道人 執導,電影/NETFLIX日劇《新聞記者》原著、角色原型◎ 改編作品被日本媒體盛讚「勇敢之作!」◎ 訪問日本第一位 #Metoo 公開受害者.伊藤詩織◎ 讓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與菅義偉拒絕回答問題的女記者◎ 《紐約時報》稱其為「之於新聞自由,是有如國民英雄一般的存在。」即使被日本政府抨擊、封殺也在所不惜。只為守在真相門口,不斷提問——◆書籍內容介紹日本知名記者.望月衣塑子,無疑是日本媒體界最特立獨行的存在之一。她總是一身簡易套裝,在各大採訪現場高舉發言的手,面對政府高官和事件黑幕也毫不動搖。她為了拼湊真相的拼圖而不斷發問,但對於崇尚合群、集體主義的日本社會來說,此舉無疑是在挑戰權威和眾人觀感。有人說,她譁眾取寵;也有人說,她勇敢堅定。卻只有她自己知道,當年為何選擇成為追尋真相的新聞記者——◆帶你認識最勇敢的記者.望月衣塑子【不停發問的女記者(上)】窮追不捨的她 讓日本官房記者會修改採訪規定】https: www.mirrormedia.mg story 20190720inttokyoshinbumjournalistone 【不停發問的女記者(下)】其他記者像「書記官」 她打破窠臼被批愛作秀】https: www.mirrormedia.mg story 20190720inttokyoshinbumjournalisttwo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作者名:望月衣塑子 1975年生於東京都。東京新聞社會部記者。慶應義塾大學法學部畢業後,進入東京中日新聞。主要採訪的對象為千葉、神奈川和埼玉的各縣警、東京地檢特搜部等。2004年獨家報導日本齒科醫師聯盟涉嫌非法政治獻金,踢爆自民黨與醫療業界的權力結構。而後負責採訪東京地方法院與高等法院的審判案件,接著又以經濟部記者、社會部機動記者的身分,採訪了防衛省的武器出口,以及軍方與大學的共同研發等主題。2017年4月之後,成為森友與加計學園問題的取材團隊一員,同時在官房長官記者會上持續提問。著作有《武器輸出と日本企業(武器出口與日本企業)》(角川新書)、《武器輸出大国ニッポンでいいのか(日本真要變成武器出口大國嗎)》(あけび書房,共同著作)。育有一對子女。 譯者簡介譯者名:林信帆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翻譯學碩士班中日組修業完畢,為專職專業的自由譯者。譯有《破解四季報,年年找到漲10倍飆股》、《手把手!勝率之王教你買股票》、《Amazon的人為什麼這麼厲害?》(皆為大是文化出版)等書。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作者的話第一章 對記者的憧憬第二章 宣洩噴發的熱情第三章 當旁觀者就好嗎?第四章 自己能做什麼?第五章 超越獨家主義後記

商品規格

書名 / 新聞記者: 讓首相拒絕回答的女記者
作者 / 望月衣塑子
簡介 / 新聞記者: 讓首相拒絕回答的女記者:她的信念只有:「我不會停止發問,我要繼續做理所當然的事情。」◆知名記者、公民媒體掛名推薦翁琬柔|國際新聞記者張珮歆|文字工作者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ISBN13 / 9786263770089
ISBN10 /
EAN / 9786263770089
誠品26碼 / 2682452092000
頁數 / 248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4.5X21X1.3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序言
有如拼圖一般

我常會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簡訊,從二〇一七年六月就開始頻繁使用。
但我不是用來傳簡訊給其他人。我早上七點起床會大略看一下早報的標題。然後準備早餐給孩子們吃,同時播放著電視新聞或資訊節目。
為了不忘記早上不經意看見或聽見的那些引人注意的標題或字幕,我會寄簡訊給自己保存下來。
這是事前準備的一環,為的是參加上午十一點舉行的菅義偉內閣官房長官的例行記者會。
我在六月六日首次出席了官邸的發言人例行記者會,這也是為了親自去確認狀況,看是否跟在電視上或首相官邸網站上一樣。
幾乎各家媒體的政治部都會出席官房長官的記者會。政治部主要負責採訪內閣或國會議員,並傳遞國家的政策或外交訊息。一方面,我隸屬的社會部則是採訪事件或未經證實的嫌疑,也很常會和政治家或檢察官等權力對峙。我身為社會部的記者,在此之前從未出席過官房長官的記者會。
那天我只是想先去看看氣氛,並沒有打算發問,但因為記者會三兩下就要結束了,我不由得舉起了手來。
「我是東京新聞的望月。」
我依照在發問前必須報上媒體名稱和姓名的規定,問了幾個關於文部科學省前事務次官前川喜平的問題。途中,記者會的男司儀提醒了我。
「麻煩發問簡潔一點。」
事後我自己也確認了一下,我的發問不僅很長,而且連我自己都覺得很煩人。同業的外子也打電話訓斥說「發問要簡潔有力」。
之後我也在各種場合被人提醒,所以我的日常生活也產生了變化,開始保存那些比較吸睛的用詞淺字,因為或許能在詢問菅官房長官時當作參考。
我還沒自我介紹,我正在東京新聞社會部擔任記者。東京新聞是中日新聞集團在東京地區的地方報紙,整個集團以東海地區為中心在一都十七縣發行報紙。我有一個獨特的名字叫衣塑子,這是源自大正時代的詩人荻原朔太郎,因為我的母親希望我成為「能製作或創造一些事物」的人。
進入新聞社後,我在各辦事處沒日沒夜採訪了許多事件。育嬰假結束後我隸屬經濟部,於二〇一四年日本武器出口解禁後採訪了當時的現狀。
之後我又回到社會部,從二〇一七年七月開始,成為森友與加計問題的採訪團隊成員,追查其真相並在官邸記者會上持續發問。
首次出席非我主戰場的官房長官記者會後,過兩天我再次出席記者會,提問次數也比前一次更多。我拿出成為新聞記者後就不停被灌輸的記者精神,總共問了二十三個問題,平常快的話不用五分鐘的例行記者會變成了三十七分鐘。
新聞記者的工作如同製作拼圖,必須讓對方承認真相,並進一步查證──我是被這樣教導的。
在採訪一個事件時,你不會一開始就聽到真相,你要以發問會被否定為前提,不斷丟出疑問。
從我還是新人的時候開始,我身為記者的基準點從未改變。在當初覺得非我主戰場的官邸,我照樣貫徹了自己的風格。
從兩個記者會觀察到的事情
我也出席了首相安倍晉三的記者會。常會結束後,六月十九日傍晚首相官邸舉行了記者會。
「望月妳舉手發問看看啊。」
自由記者岩上安身對我說完,又補了一句話:
「可是他們絕對不會點妳。因為我出席了五年左右,每次都舉手發問可是從來沒被點到。」
據說安倍首相對媒體的好惡極端鮮明。我還聽岩上說在記者會上會被司儀點到的只有NHK、日本電視台、TBS、富士電視台、讀賣新聞或產經新聞等少數幾家媒體。
聽說還有NHK的記者沒有舉手卻被點名發問。而且要問什麼大多事前會提交,政府人員會配合訪綱製作回答,再由安倍首相當作自己的話照著唸。
我想這只能算是一切照著劇本走吧。這種記者會有什麼意義呢。我實際嘗試舉手,真的沒被點到。
反之,菅官房長官的例行記者會就不一樣了。
「不是你所說的那樣。」
「完全沒有問題。」
這樣的回答曾幾何時在坊間被稱為「菅話法」,反覆用冷淡的態度平靜說出定型句,片面中斷溝通的手法常會讓人感到煩躁。
即便如此,只要記者想舉手發問,在記者會上就會確實被點到。不會特定媒體,也不會要求你事前提交發問內容。
但不知何時開始,宣傳官會用「最後再一題」或「最後再一個人」的方式明確終止發問。因為沒有得到答案,所以我無視宣傳官繼續舉手後,
「以上記者會結束。」
居然是內閣記者會幹事社的某位記者擅自結束了記者會。明明同樣都是記者……?這點我在本書會提到,總之我感受到記者俱樂部這個制度的極限,當天甚至感到意志消沉。
(譯註:幹事社是負責與首相官邸聯絡的窗口新聞社,作用是統整各家新聞社的問題與意見。)
持續做理所當然的事情
話雖如此,也不能不去官邸或停止發問。
「妳要持續到何時?」
朋友和認識的人常會對我這麼說。
七月我因為腹部劇痛,染病躺了幾天。壓力是其中一個病因,我可能在不自覺的情況下一直感受到外在壓力。
這樣的狀況讓幾個朋友看不下去,開始擔心我。但既然能和政府或官邸連結的只有菅官房長官的例行記者會,那我只能要求自己每天上午場或下午場出席一次。
目前的階段,我不認為政權或官邸已經消除了森友加計等問題的疑慮。如果沒人問,那只能由我發問。
我並非自以為是社會派,也沒有對自己所處的狀況感到得意洋洋。只要覺得奇怪,不管發生什麼是我都會緊咬不放,直到弄懂為止。我身為新聞記者,中心思想就是揭露警察或當權者想隱瞞的事情。為此我會帶著熱情,不停反覆發問。我想做如此理所當然的事情。
現在媒體會報導我發問的模樣,我也得到許多雜誌或電視的採訪,以及演講的邀約。東京新聞也收到一般民眾許多的加油打氣。我在收到鼓勵之外,也收到了許多抨擊、可疑電話或間接壓力。
不過,雖然有人把我說得像是正義的英雄,或是把我貼上反權力記者的標籤,但我感覺自己與這些頭銜是有距離的。
我身為記者,只是在做從新人時代就被教育的事情,而身為個人,我是一個容易帶入感情、聲音又大的冒失鬼。
說起來有點不好意思,包含我自己的生平在內,上天給了我許多寫作的機會。新聞記者的工作為何,我從前輩和取材對象那裡學到了什麼──希望大家在理解記者本質的同時,也能覺得「望月這個人真有趣」並對我抱持親近感,這會讓我感到很開心。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她的信念只有:
「我不會停止發問,我要繼續做理所當然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