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水庫歷史檔案中的人與事 | 誠品線上

石門水庫歷史檔案中的人與事

作者 王麗蕉/ 李依陵/ 吳佳恩/ 何函育/ 陳嬿而/ 簡佑丞/ 顧雅文
出版社 五楠圖書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石門水庫歷史檔案中的人與事:有關石門水庫的早期研究成果多半來自水利專家或水利界人士,而後有《重修桃園縣志》、《新修桃園縣志》經濟志,以及桃園農田水利會出版的兩部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有關石門水庫的早期研究成果多半來自水利專家或水利界人士,而後有《重修桃園縣志》、《新修桃園縣志》經濟志,以及桃園農田水利會出版的兩部會誌。他們關注的焦點是戰後石門水庫興建的過程及意義,主要的引用資料除了個人經驗外,大抵不出《石門水庫初步計劃》、《石門水庫四十一年度工作報告》、《石門水庫四十二年度工作報告》、《石門水庫工程定案計劃報告》,或是石門水庫竣工後出版的石門水庫建設誌》等官方報告書,從臺灣北部灌溉、防洪、發電及給水等需求來解釋水庫的籌建。至於大壩始於日治時期的構想,大多以寥寥數語帶過。近十年來,史學界終於出現一波對石門水庫的關注,但討論的多是水庫對周邊聚落的影響、美國的經費與技術援助、地方催促政府儘快建設的過程、 或水庫興建後的社會經濟效果及引起的問題等,對石門水庫從構思到實現的歷史脈絡,同樣沒有更深入的探討。《石建會檔案》的開放,為重述這段歷史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2019年以來,北水局已出版了《老檔案裡的石門水庫》、《北水風華:從石建會到北水局》、《水起,引水思源:石門水庫建設時期檔案故事》等一系列專著,以檔案「陳述宏偉的水庫如何逐步成形」、「重現石門水庫建設時期的偉大故事」。在上述詳實的工程紀實之外,我們還能如何更有趣地描寫一個水庫?又該怎麼描繪出石門水庫的其他面貌?為此,本書重新檢視了這批檔案的組成。看似理所當然代表官方觀點的工程檔案中,其實存在著豐富的多樣性。我們在檔案中遇見了形形色色的人物,絕不只是身負建設重任的官員與技師,還有對治理計畫充滿熱情的素人、被大壩工程影響的地方居民、懷抱地方發展美夢的民間團體、或是遊覽水庫的國內外賓客。筆者認為,水庫不過是硬體設施顯現出來的最終成果,這些以往極少被關注的、在不同時期扮演不同角色的人,才共同成就了大壩的存在。 本書目的並不在探討石門水庫到底為灌溉、防洪、發電或民生用水帶來哪些真實的效益。我們試著要做的,是從一批珍貴的檔案探求水庫的過去,從人物與故事中尋找它所留下的文化價值。這些文化價值對現在或是未來的水庫建設有何意義,則是本書結語想要帶領讀者們共同思考的議題。建築大壩之際,榮光的背影後藏有許多鮮為人知的、交織著喜怒哀樂的故事,我們試圖捕捉、儲留歷史長河中的這些光與影,希冀它們能成為澆灌臺灣水文化的養分。據此,本書呈現的水庫面貌,也將不會只是一個冰冷的建築、一項經濟建設或是一處景點,它映射出的是不同時代的不同群體對水的認識、治理水的思維,以及其中的衝突與挑戰、選擇與妥協、智慧與教訓、挫折與成功。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主編顧雅文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領域為環境史,尤其關心疾病與藥用作物、水歷史與水文化、歷史GIS應用等議題。近年出版了一系列關於水的專著、口述歷史或學術論文,著有《測繪河流:近代化下臺灣河川調查與治理規劃圖籍》(2017)、〈探尋家鄉的水文化(郷里における水文化の探求)〉(2019)、〈大溪三層地區的陂塘水文化訪問紀錄〉(2022)、〈百病之源或百藥之長:日治時期臺日知識份子的飲水論述〉(2023)、”Floods and Governance: The Historical Construction of Vulnerability in Taiwan under Japanese Rule” (2023) 、《尋溯——與曾文溪的百年對話》(2023)等。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第一篇 《石建會檔案》第1 章 憶起築壩的人們挖掘國家水利工程檔案中的故事⋯⋯⋯ 18第二篇 大壩身影第2-1章 大壩烏托邦日治時期「石門水庫」的構想緣起與規劃設計⋯⋯⋯ 62第2-2章 築壩之業戰後石門水庫的設計與籌建⋯⋯⋯ 90第三篇 人物群像第3-1章 水庫建設中的「基礎建設」外籍工程師與石建會的初步接軌⋯⋯⋯ 128第3-2章 三群主角的故事石建會、水庫移民與安置區的原墾民⋯⋯⋯ 156第3-3章 不只是水庫石建會、官派專家與地方社會的都市計畫夢⋯⋯⋯ 176第3-4章 集體記憶的形塑參訪石門水庫的外賓們⋯⋯⋯ 200結語⋯⋯⋯ 228引用書目⋯⋯⋯ 233謝誌⋯⋯⋯ 239

商品規格

書名 / 石門水庫歷史檔案中的人與事
作者 / 王麗蕉 李依陵 吳佳恩 何函育 陳嬿而 簡佑丞 顧雅文
簡介 / 石門水庫歷史檔案中的人與事:有關石門水庫的早期研究成果多半來自水利專家或水利界人士,而後有《重修桃園縣志》、《新修桃園縣志》經濟志,以及桃園農田水利會出版的兩部
出版社 / 五楠圖書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5333744
ISBN10 /
EAN / 9789865333744
誠品26碼 / 2682426222006
頁數 / 240
裝訂 / H:精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5.8x25
級別 / N:無
提供維修 /

試閱文字

導讀 : 一、經濟部水利署署長賴建信序
石門水庫於1964 年6 月14 日正式啟用,至今已經過了近一甲子,依然是北臺灣非常重要的水庫,特別是對桃園市,不僅提供生活、工商業及農業所需珍貴水源,水庫園區花木扶疏、風景秀麗,更是桃園最負盛名的旅遊勝地,然而國人對石門水庫早期歷史卻知之甚少。
本署北區水資源局(原為石門水庫管理局)自2004年艾利風災以來,致力於石門水庫更新改造,成功的將老水庫升級活化,堪稱臺灣水庫典範;近年來則傾全局之力推動典藏歷史檔案之整理與應用,成果極為豐碩,所出版檔案應用專書一本接一本,對提升國人對石門水庫的了解幫助甚大,最近更繼2022年出版《盈運,轉變萬千-石門水庫營運時期檔案故事》之後,再推出本書《石門水庫歷史檔案中的人與事》,真是佳作連連。
本書以獨到的觀點與視角,描繪石門水庫從戰前發想到戰後實踐的歷程,並生動地讓檔案裡的人物躍然紙上,為讀者訴說當時他們的考量、抉擇或處境,更深入淺出地論述這些人與事所代表的文化意涵,不僅兼顧了學術研究的嚴謹與科普著作的趣味,更具體彰顯了這批歷史檔案的珍貴。
本書由本署北區水資源局與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合作出版,北水局提供原始檔案資料、臺史所駐點研究與撰稿,此合作模式在臺灣水利界當屬首例,並證明成效極佳。期待本書能進一步提升石門水庫歷史與文化的能見度,更期待下一個水利建設之歷史檔案再與臺史所合作、發掘更多有趣精彩的水利故事。

二、經濟部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局長江明郎序
石門水庫是臺灣戰後初期最重要的水利建設,營運迄今已近六十年,或因年代久遠,或因臺灣水庫眾多,石門水庫的獨特歷史一直不為國人所知。幸運的是,石門水庫建設期間完整檔案資料,除有公文字號的3萬多件公文保存於檔案庫房外,其他約4、5百箱非公文書圖文件照片底片等,竟仍神奇的完整保留於倉庫!雖然有局部水漬與蟲蛀,大致仍完好,真是難能可貴。
身為石門水庫管理人,我們知道這些檔案資料極其珍貴,乃自2018年起以參加「金檔獎」為助力,投入全局人力進行資料整理與建檔,並以出版專書方式系統性整理解讀,包括《老檔案裡的石門水庫》、《水起,引水思源-石門水庫建設時期檔案故事》、《石門水庫水文化初探》等。
在「金檔獎」準備作業末期的2019年底,有感於我們出版的專書畢竟限於水利視角,且為持續發掘老檔案的價值,俾免因「金檔獎」參賽結束而終止,我們與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簽訂合作備忘錄(MOU),希望藉其史學視角探討石門水庫建設在臺灣歷史發展之意涵;本書《石門水庫歷
史檔案中的人與事》,即是臺史所團隊自2020年起駐點本局將近兩年後的成果。
本書與本局前所出版的專書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格,透過檔案學、歷史學與土木工程學的專業角度重新檢視、梳理檔案內容,輔以其他相關的歷史材料,重現了石門水庫從構思到建設的長遠歷史,並挖掘出檔案中工程師、地方居民、民間團體及來訪賓客等各種人物的小故事,進一步賦予此一劃時代水利建設更豐富的社會文化意涵與價值。本書將成為我們往後推動石門水庫永續經營與水文化發展的養分,讓更多國人了解石門水庫在臺灣歷史及水文化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三、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許雪姬序
除了居住壩邊的居民之外,水庫並不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場域中。對大眾而言,此一巨大的灰色建築更常在報章雜誌中現身,規劃興建時常與社會運動相連。事實上,興建大壩不管對哪一位統治者來說都是重大決定,對一地的社會、經濟、環境、地景甚至居民的日常皆帶來極大影響,應該是歷史這門探求變化的學問不能忽視的議題。然因史料的限制與解讀上的不易,相關的史學研究成果並不算多。
2019 年11 月,北水局江明郎局長率領其同仁來所參訪,介紹了該局所典藏的石門水庫建設時期歷史檔案。該批檔案相當完整而豐富,並包含其他機構不存的珍稀性史料,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為更進一步保存、整理及運用檔案,雙方簽定了合作意向書,隔年5 月,臺史所團隊便受北水局委託,由顧雅文副研究員、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簡佑丞助理教授主持,本所檔案館王麗蕉主任擔任顧問,共同進行檔案的整編與解析工作。以此為基礎,又於2022 年6月繼續執行了研究出版計畫。
《石門水庫建設委員會檔案》已於2023 年4 月開放於本所「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供各界查詢檢索目錄並閱覽數位影像。經由追溯檔案生產脈絡而重新整編的《石建會檔案》,讓臺灣水庫史的書寫有了更多可能性,本書《石門水庫歷史檔案中的人與事》即是嚐試之下的重要成果。團隊成員在整理檔案的同時,陸續揀選出饒富興味、具有故事性的卷案,在主編的巧思下,以檔案為楔子、人為主軸,串起了整本書,讀來頗有別於既有工程建設史著作之趣味。本書在導讀、結語外雖由七個獨立篇章組成,但各篇環環相扣,描繪了各種人物在石門水庫規劃、建設過程中扮演的角色,並展現了多元視角下水庫的不同面貌。讀者能在本書讀到檔案中引人入勝的故事;了解石門水庫作為水文化資產的意義;而書中不少具有創見的論述,亦能與環境史、技術史、土木史或社會經濟史進一步對話。

水歷史與水文化,是臺史所環境史研究群近年致力研究的課題之一。在面對環境危機的今日,本書呈現出少為人知的史實,或國人曾經共享的水庫記憶,是值得一讀的佳作,相信亦可作為共同思索水資源未來之參考。值新書付梓之際,特別謝謝北水局的支援,及顧雅文副研究員與其團隊的辛勞,故為之序。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本書目的並不在探討石門水庫到底為灌溉、防洪、發電或民生用水帶來哪些真實的效益。我們試著要做的,是從一批珍貴的檔案探求水庫的過去,從人物與故事中尋找它所留下的文化價值。這些文化價值對現在或是未來的水庫建設有何意義,則是本書結語想要帶領讀者們共同思考的議題。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