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litics of Matthew, Mark, Luke and Acts
作者 | 曾思瀚 |
---|---|
出版社 | 財團法人台北市基督教校園福音團契附屬校園書房出版社 |
商品描述 | 被誤解的福音書政治: 那些埋藏在馬太、馬可、路加筆下的經濟、文化與意識型態:耶穌不談政治……真的嗎?聽到「政治」,你會想到什麼呢?在許多人的印象中,政治這個詞往往 |
作者 | 曾思瀚 |
---|---|
出版社 | 財團法人台北市基督教校園福音團契附屬校園書房出版社 |
商品描述 | 被誤解的福音書政治: 那些埋藏在馬太、馬可、路加筆下的經濟、文化與意識型態:耶穌不談政治……真的嗎?聽到「政治」,你會想到什麼呢?在許多人的印象中,政治這個詞往往 |
內容簡介 耶穌不談政治……真的嗎? 聽到「政治」,你會想到什麼呢?在許多人的印象中,政治這個詞往往具有負面的含義,令人想起腐敗的權力、敏感且具爭議性的話題,以及「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無奈。許多基督徒甚至會覺得,既然教會的使命就是傳福音,那麼教會最好不要談政治,以免製造紛爭、混淆視聽。畢竟,耶穌也不談政治,不是嗎? 然而,新約學者曾思瀚博士指出,若說「耶穌不談政治」,就是徹底誤解了政治,也誤讀了福音書。身處二十一世紀的我們,往往因為缺乏背景知識,而忽略了福音書及使徒行傳中豐富的政治含義。曾思瀚博士透過扎實的新約研究功夫,重建當時的經濟、文化與意識型態,為讀者做出詮釋的示範,幫助我們看見,從「政治」的角度解讀福音書與使徒行傳,會是什麼樣子── 原來,耶穌出身的加利利,不是一個平靜的鄉下漁港, 而是一個政治派系錯綜複雜、革命運動風起雲湧的地區! 原來,耶穌說出「寡婦奉獻的比喻」,不是要鼓勵人憑信心奉獻, 而是要指責宗教領袖欺壓百姓、導致社會貧富不均! 原來,耶穌呼召利未,不是呼召個人悔改而已, 更是用行動對抗腐敗的稅制,甚至撼動整個羅馬帝國! 更難能可貴的是,曾思瀚博士沒有停在解經的層次,而是更進一步將福音書的世界與我們的處境連結起來,對許多身處現代世界、思考如何參與公民社會的讀者,提出非常實際的建言。 當我們以政治的角度重新解讀福音書及使徒行傳,我們會發現,馬太、馬可、路加的世界比我們想的更寬闊,它所帶來的影響,也比我們想的更顛覆、更有力! 「曾思瀚博士作品其中的貢獻,是向華人讀者引介西方研究的豐富碩果。讀者只要細讀曾博士的作品,從正文到註腳,都可以得見新進和晚近的研究發展如何造福聖經研讀和解釋。對於較少接觸外語,又或者不知從何入手的讀者而言,曾博士的作品是極好的地圖,也是初入神學教育門檻的神學生必須參閱的作品和資訊。」──孫寶玲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南神神學院客座教授 台南浸信會恩慈堂顧問牧師
作者介紹 ▌曾思瀚英國雪菲爾大學(University of Sheffield)聖經研究博士,現為馬來西亞神學院資深訪問教授及香港浸信會神學院特約教授。曾思瀚博士不僅是一位認真的新約學者,更是一位充滿熱情的信仰生活實踐者,精通英語、粵語及中文,教學、講道足跡遍及全球,著作等身,中英文作品超過五十本,其中《士師記的刻劃研究:領袖、女性與家庭的故事》更獲得二○一一年香港基督教金書奬「最佳作者(學術)」獎。
產品目錄 推薦序:言說福音,細思政治/孫寶玲/007自序/009第一部 馬可福音/011第1章 馬可福音導論:馬可的世界/013第2章 政治場景/041第3章 結語/101第二部 路加福音/105第4章 路加福音導論:路加的世界/109第5章 歷史背景/113第6章 先知的異象/127第7章 超自然的異象/137第8章 倫理的異象/153第9章 內在的異象/177第10章 結語/185第三部 使徒行傳/189第11章 使徒行傳導論:路加的世界/193第12章 平凡處境中的見證/199第13章 逼迫下的見證/247第14章 結語/267第四部 馬太福音/271第15章 馬太福音導論:馬太的世界/275第16章 介紹國度/283第17章 宣教講論/307第18章 栽種國度/319第19章 關懷弱勢/335第20章 聖殿講論/351第21章 結語/365
書名 / | 被誤解的福音書政治: 那些埋藏在馬太、馬可、路加筆下的經濟、文化與意識型態 |
---|---|
作者 / | 曾思瀚 |
簡介 / | 被誤解的福音書政治: 那些埋藏在馬太、馬可、路加筆下的經濟、文化與意識型態:耶穌不談政治……真的嗎?聽到「政治」,你會想到什麼呢?在許多人的印象中,政治這個詞往往 |
出版社 / | 財團法人台北市基督教校園福音團契附屬校園書房出版社 |
ISBN13 / | 9786267233870 |
ISBN10 / | |
EAN / | 9786267233870 |
誠品26碼 / | 2682459372006 |
頁數 / | 368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3 x 16 x 2 cm |
級別 / | N:無 |
提供維修 / | 無 |
自序 : 自序
在本書的開頭,筆者要先定義何為政治。英語political一詞的字根是希臘文polis,意指「城市」,因此任何有政治涵義的東西,都跟城市、國家或社會的利益有關。
本書依書卷成書時間先後,依序探討馬可福音、路加福音、使徒行傳及馬太福音。與其他拙著相若,筆者會先在導論交代歷史背景,接著每一個段落會先簡述經文內容和其中的政治主題,接著討論作者意圖傳達給同時代讀者/聽眾的意義,最後探討現代基督徒的應用。本書旨在易讀,沒有深奧的學術討論,若有需要,只會在腳註交代。
感謝所有筆者教導過的人,也感謝每位建立筆者的生命、讓筆者能夠撰寫本書的導師。特別感謝筆者之前在香港浸信會神學院的同事盧允晞博士,願意慷慨分享自己的耶穌研究資料。感謝出版社讓筆者把興趣變成謀生工具,感謝長期被筆者「荼毒」的聽眾和家人,你們都是神的恩賜願榮耀歸與神!
內文 : 第一部 馬可福音
第1章 馬可福音導論:馬可的世界
筆者先前寫過《保羅政治》,現在是轉而探討福音書的時候了。筆者深信這有其必要性,因為福音書包含的體裁跟保羅書信不同,而且比保羅書信更晚才成書,更重要的是,它們都囊括了耶穌的教導。先前幾個世代的人談到「耶穌的政治觀」,不過耶穌並沒有直接教導我們政治觀,我們只能看看福音書作者如何詮釋耶穌面對與祂同時代的政治情況。每卷福音書都很獨特,必須分開處理,不是所有東西都能一體適用。我們的反思有助於在豐富的資料中剔除不適用的,以避免把福音書經文胡亂應用到我們的政治處境中。
筆者不在此重複本書的必要性,只會介紹本書的鋪排,讓讀者明白筆者如何得出這樣的詮釋。正如筆者在《保羅政治》一書中所表達的不滿,大部分解經書對作者背景、寫作目的和受眾的研究都不夠深入,筆者盼望本書能修正這樣的不足。
筆者曾經與同事鄧紹光博士合著詳盡的《馬可福音:敘事鑑別與神學詮釋》,有些人或許會認為再寫本書是多此一舉。雖然筆者帶著強烈的政治意識書寫前作,卻沒有在書中特別強調政治主題。前作和本書難免會有共通的基本理論,本書若有與前作重複之處(包括馬可福音的地理鋪排、為何地理是政治),便只會稍微概述。請容筆者稍微解釋一下:「政治」的希臘文其實解作「關於城市的東西」,換句話說,政治的本質涉及地理學;政治的本質不僅關心個人的福祉,更關心城市或地方的公眾利益。本書將會比前作更詳盡地從政治層面探討地理學,盼望透過描繪馬可的地貌,進一步得出耶穌(和馬可)言行背後的視野。這不是說每個故事都具有政治色彩,而是希望透過這些故事中的政治主題,幫助讀者留意這些主題對今天的影響。本書可以補充《馬可福音:敘事鑑別與神學詮釋》,並且對有興趣探討政治主題的小組也有幫助。
本書會從馬可福音的作者和成書年代開始,這麼做有其必要性,因為這是詮釋馬可故事文本的透鏡,有了這個背景就能詮釋經文。第一,筆者會討論不同的重要地理位置(或地點)的政治象徵。第二,筆者會詮釋有政治意涵的馬可經文範例,探討其中的地理和經文情節。除了故事概略,筆者並不會詳盡釋經,有興趣的讀者可另行翻閱筆者其他的馬可福音相關著作。第三,筆者會在每段討論的經文中指出,經文如何實際影響馬可的聽眾,他們的時代和習俗都與我們非常不同;有時候我也會比較經文與古代凱撒傳記,因為假如耶穌的王權是祂的罪名,那麼與凱撒王權的比較,自然會是詮釋的步驟之一。第四,也是最後一點,筆者會探討這一切從馬可的政治來理解是什麼意思,以及馬可的信息如何影響今天的世界。這樣就能得出馬可最終的政治信息/倫理,明白經文與馬可的聽眾有何關聯,以及這一切如何與今日基督徒―同時身為世界公民和神國度公民―的生命有所關聯。
馬可福音的作者和年代
筆者已在馬可福音註釋裡詳細探討馬可福音的作者身分,這裡稍微概述一下,作為詮釋的基礎。教會過去認為約翰.馬可是馬可福音的作者,他是保羅的夥伴,曾導致保羅與巴拿巴決裂(徒十二12,十五37~40);另一個普遍說法認為,馬可詮釋了彼得對耶穌基督的口述見證,彼得很可能說過不同的故事,馬可則補上細節,把它們整合成耶穌生平的連貫記載。學者爭論過馬可福音到底是在羅馬或巴勒斯坦成書,筆者也在《馬可福音:敘事鑑別與神學詮釋》中討論過這點,有興趣的讀者可自行參閱。更重要的其實不是作者身分或讀者身處的地點,而是年代。
大部分的學者都把馬可福音的成書年代定於主後六〇年或七〇年左右,並認為馬可福音是最早成書的福音書,但很可能比大部分的保羅書信(即便可能不是所有的保羅書信)更晚成書。若成書較早(主後六〇年左右),大約是在尼祿(Nero)逼迫基督跟隨者之前;若成書較晚,則大約是在維斯帕先(Vespasian)的時代。成書日期不可能比維斯帕先晚太多,因為馬可福音似乎已經在其他福音書作者之間流傳,成為他們撰寫福音書的資料來源和啟發。本書將會接納這兩個可能性,不會在二中選一;不選擇較早的年代(筆者的《馬可福音:敘事鑑別與神學詮釋》)是要留給讀者空間自行詮釋,筆者會探討這兩個可能性,看看經文會如何在這兩種可能性中產生不同的影響。要影響讀者的處境,就必須鋪排出兩種情況下的政治地貌;約瑟夫(Josephus)、蘇埃托尼烏斯(Suetonius)和塔西佗(Tacitus,僅有助於尼祿的討論)等作家,有助於我們理解那段時期的情況。筆者將從他們的著作中蒐集資料,概述這段時期對馬可的讀者來說是什麼樣子。
尼祿統治下的時代和文化
讓我們先談談尼祿,他是朱里亞―克勞狄王朝(Julio-Claudius Dynasty)最後一位帝王。監獄書信大約在主後六〇年尼祿作王時寫成,我們對尼祿的印象往往非常單一,認為他是個「瘋子」,那是約瑟夫(《猶太戰記》〔BJ〕2.13.1)基於蘇埃托尼烏斯對尼祿的嘲諷,給他貼上的標籤,很多人卻忘記了保羅在使徒行傳二十五章11 節首次向凱撒上訴時,乃是向尼祿上訴,而正是這位尼祿在保羅於羅馬被軟禁兩年後釋放了他。事實上,羅馬的稗官野史對早期的尼祿評價參差,或許我們看待尼祿最好的方式,就是將早期的尼祿視為滿有才華、喜愛冒險的人,至於歷史上的尼祿在早期是什麼樣子,則無從考證。歷史學家認為他非常古怪,足智多謀卻又十分瘋狂。
尼祿被克勞狄(Claudius)收養而成為皇室成員,後者同時立了其母親阿格里皮娜(Agrippina)作「奥古斯塔」(Augusta,皇后的稱號),不過她卻在尼祿十六歲作王時毒殺克勞狄。尼祿的出身很重要,但是導致他年紀輕輕就繼承父親產業的處境更加重要。根據法律,他理應擁有那些產業,但是人稱卡利古拉(Caligula)的該猶(Gaius)卻奪其所有,放逐尼祿的母親。尼祿在艱辛的環境下成長,被姑媽撫養長大,可是尼祿卻在母親被放逐歸來後背叛了姑媽。他登基後借用荷馬(Homer)的希臘神話特洛伊戰爭(Trojan War),聲稱自己是特洛伊(Troy)的後人。尼祿也目睹母親歸來後殺害了很多有影響力的人,這或許也影響了他在後期怎樣面對與他不合的人。
尼祿從小受一位舞蹈專家教導,因此十分喜歡戲劇,常常演說、與部隊巡遊。他很常對著群眾朗誦好幾個小時,炫耀自己的才華,甚至在演技比賽中唱歌,此外他也很喜歡炫耀駕駛雙輪馬車的技術。如此這般,尼祿成了娛樂羅馬大眾的表演者。即便這些娛樂無傷大雅,卻仍十分不祥。塔西佗記載有一顆彗星出現,人民議論紛紛,如同尼祿已經被推翻,需要一位新的領袖(《羅馬編年史》〔Annals〕10.14)。對現代人而言,彗星不過是彗星,但是在尼祿的時代,尤其是在相信超自然/迷信世界觀的社會裡,彗星的出現,意味著尼祿的統治開始進入尾聲了。
為免讀者以為尼祿只是個能歌善舞的小丑,我們必須留意他也曾受教於小塞內卡(Seneca the Younger,政客、修詞專家)。尼祿能夠識字、演說滿有說服力,正是由於他受過這樣的教育。諷刺的是,尼祿在後期指控小塞內卡圖謀弒君,藉此迫使他自殺。因為尼祿的教育背景,他在年輕時就審判過一些重要案件,但他在早期從來沒有草率地判決,反而往往刻意謹慎用詞,小心處理。他也會在判決時諮詢法律專家,做出最好的判決。不過,他那希望引人注目、得到別人愛戴和肯定的弊病,遮蓋了他的恩賜,下文將會討論這一點。尼祿的問題並不是他的才華,而是他的人格缺陷。進入人生下半場時,這個問題抹煞了他在早期的一切善舉。
尼祿早期登基時,察覺到他需要(假裝?)謙卑,於是拒絕凱撒獨有的「一國之父」尊稱。除了謙卑,他還尊敬母親、敬重已退休的皇室軍官。這樣合情合理,因為他的母親和伯爾赫斯(Burrhus)將軍皆幫助尼祿取得王位(約瑟夫,《猶太古史》〔Antiguities of the Jews,簡稱AJ〕20.151)。由於他知道自己還需要獲得羅馬元老院的信任,於是恢復了羅馬元老院的權力。諷刺的是,他卻在統治後期殺害了很多敵對的元老院成員。為確保人民對自己忠心,尼祿免去了部分沉重的稅賦,公布了政府所有條例,予人法治、公正的印象。某種程度上來說,早期的尼祿是一位言行皆受歡迎的領袖(不像許多受歡迎的現代領袖,只會空口說白話),甚至慷慨地施予有需要的人。當然,早期的尼祿十分慷慨,也很謙卑,並嘗試嚴格執法,讓羅馬安定繁榮,而這些都令他成為受人敬重的羅馬恩庇主和尊貴的政治家。身為羅馬的恩庇主,尼祿也贊助和鼓勵大量的娛樂活動,包括馬車競賽、模擬海上戰爭和大型派對,不過這些活動大部分都是為了羅馬帝國的長久而進行的。他自己也嘗試駕駛四馬雙輪戰車來代表典型的戰士,這需要協調、力量和技術。尼祿的美德絕對十分接近羅馬興盛的基礎——羅馬正是建立在「永遠興盛」的宣稱之上。
最佳賣點 : 你可能不知道的「耶穌政治」!隱藏在馬太、馬可、路加福音書與使徒行傳中的國度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