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心理師, 我得了憂鬱症: 罹患憂鬱症的諮商心理師, 教你如何與憂鬱症和平共處 | 誠品線上

我是心理師, 我得了憂鬱症: 罹患憂鬱症的諮商心理師, 教你如何與憂鬱症和平共處

作者 林博/ 王瑞琪
出版社 出色文化事業出版社
商品描述 我是心理師, 我得了憂鬱症: 罹患憂鬱症的諮商心理師, 教你如何與憂鬱症和平共處:當「活著」都是沉重的負擔,卻還要被外界貼上抗壓性低、無病呻吟的標籤……諮商心理師以自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當「活著」都是沉重的負擔,卻還要被外界貼上抗壓性低、無病呻吟的標籤……諮商心理師以自己罹患憂鬱症的經驗,寫給在鬱境中努力活著的你,她想說的是:這些苦,我懂。★心理諮商師x身心科主治醫師,一本感性與理性交織的憂鬱之書「你就是想太多了,才會這麼痛苦。」「你這點小挫折算什麼,別再哀哀叫了。」「要死就去死一死,不要把家裡搞得烏煙瘴氣!」在諮商室裡,一位諮商心理師聽著個案們哭訴自己被誤解、責備的委屈。而她自己,也陷入了憂鬱的漩渦。 與憂鬱症抗戰二十年的她,決定以親身經歷的第一手書寫,帶領讀者進入鬱者的內在世界,因為憂鬱症患者僅有的力氣,都再讓自己「活著」,他們不需要更多的落井下石,而是更多的同理和諒解……▌這本書獻給:★陷入生命低潮,想要與憂鬱和平共處的你。★受憂鬱所苦,卻不知道該如何尋求協助的你。★想知道陪伴憂鬱症患者時,有哪些事能做與不能做的照顧者。真情推薦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洪仲清|臨床心理師晏涵文|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名譽教授莊明翰|《憂鬱世代》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蔡英玲|前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副理事長(依照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林博現職:聯新國際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經歷:新光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永和耕莘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苗栗為恭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輔仁大學醫學院醫學系教育部部定專任講師王瑞琪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曾於四所大學教授「性教育」、「兩性關係」等課程,曾任中華民國性教育協會理事、杏陵性諮商治療中心臨床心理師。除了從事兩性教育與諮商工作,也經常在各處巡迴演講,受邀電視談話節目。著作:《終於學會愛自己:一位婚姻專家的離婚手記》(心靈工坊)、《我有話要說:親子間的有效溝通》(幼獅文化)、《新戀愛世代》(幼獅文化)、《我是怎麼教孩子的》(新迪出版)等。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輯一 揭開憂鬱症的真實面貌前言:為什麼要談憂鬱症?憂鬱症從何而來?憂鬱症的診斷標準食不知味一文不值選擇困難 安穩一夜睡,竟是奢望憤怒:情緒的脆弱邊緣失去樂趣:憂鬱症的情緒黑洞 「出不了門」的真相:無力與掙扎外表之下的內心掙扎生命?生命!教科書中的症狀與真實生活輯二、憂鬱症的迷思不要害怕向專業人員求助死了一個國中生之後孩子的呼喚:我沒有裝病心靈雞湯是鴉片,還是解藥? 憂鬱症復發的緣由「心理師憂鬱時不能自我療癒嗎?」三句話的深度心理治療:醫師還是要慎選《如果能夠》:鬱友的無奈與掙扎好好吃飯憂鬱症與自殺:別讓誤解加深更多痛苦一個自殺者的真實故事:離開人世前運動與憂鬱症:不是每個人都適用的良方男人:你到底還要ㄍㄧㄥ多久?門診候診室:不該被剝奪的隱私絕對不要對憂鬱症患者說的十句話 輯三、憂鬱後的未知什麼時候該找心理師?何時可以停藥?我需要吃一輩子的藥嗎?病患有「知」的權力是否存在永久痊癒的可能?工作與憂鬱症:我對自己角色的反思罕見疾病與憂鬱症:一輩子生病又如何?當憂鬱症遇上糖尿病孩子給父母的一封信無條件的愛輯四、我與憂鬱症同行我不是藝人啊!打破「模範生」情結我為何寫書:勇敢現身的意義 與強勢的人相處工作還是睡眠?躍躍欲試:當藥物帶來多餘的精力 衝動 清空購物車:藥量不足與過量的平衡送出心愛之物:背後隱藏的生命危機從蔡康永身上學習同理心求援的力量:四年的Morning call給好友的一封信同理心:一段真摯的友情對話 沈默的力量失落的友誼:憂鬱症背後的遺憾輯五、重拾快樂:對抗憂鬱的十八招淡定面對憂鬱症:拒絕偏方,選擇科學證據永遠不要趕時間練習表達自己的想法該預防的「危險期」從束縛到自由:擺脫他人眼光的枷鎖學動物冬眠矛盾意象法完美不是好主意 59你能讓每個人都喜歡你嗎?學習新習慣說走就走的旅行不看電視又何妨不喜歡的工作,一定要勉強自己嗎?一位熱愛工作的司機笑納別人的好意你好好照顧自己了嗎?不要變成囤積狂愛護自己是你的責任附錄:漢米頓憂鬱量表

商品規格

書名 / 我是心理師, 我得了憂鬱症: 罹患憂鬱症的諮商心理師, 教你如何與憂鬱症和平共處
作者 / 林博 王瑞琪
簡介 / 我是心理師, 我得了憂鬱症: 罹患憂鬱症的諮商心理師, 教你如何與憂鬱症和平共處:當「活著」都是沉重的負擔,卻還要被外界貼上抗壓性低、無病呻吟的標籤……諮商心理師以自
出版社 / 出色文化事業出版社
ISBN13 / 9786267026472
ISBN10 /
EAN / 9786267026472
誠品26碼 / 2682592538000
頁數 / 224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CM
級別 / N:無
重量(g) / 376

試閱文字

自序 : 王瑞琪:當一個資深心理師罹患了憂鬱症

當一個專業的諮商心理師罹患了憂鬱症的時候,該怎麼辦?我在二〇〇二那一年,遇到了這個問題。
二〇〇二年,我的一本書衝上了暢銷書排行榜,書名是《終於學會愛自己:一位婚姻專家的離婚手記》。幾乎同時,我開始受憂鬱症所苦。在我對抗憂鬱症的漫長歲月,沒有力氣執筆寫作的時候,本書的這些文字就在我的腦海躥來躥去,直到我再度進入了「輕躁期」(憂鬱症為何會有輕躁期,請詳看內文),我終於可以把「它」從腦子裡捕捉出來,化為具體的文字。
二十年前,我剛開始進入憂鬱症的領域時,還不太了解它;經過了二十年,我終於可以深深地凝視它,談談我在憂鬱症中掙扎、成長的故事。
撰寫這本書時,我時刻沒有忘記自己被誤會時的傷心,也沒有忘記許多個案1在諮商室裡的哭泣。長久以來,我發現我們的社會對憂鬱症充滿著誤解和偏見,市面上有很多敘說憂鬱症的書,但可惜的是,很少有淺易能懂的書是由專業人員所寫的。
因此,本書將以我自身罹患憂鬱症超過二十年的經歷為經,在諮商室裡聽到的個案2經驗為緯,編構成最貼近你生活的一本書,協助你了解並進入憂鬱症的世界。
在此,我要特別聲明:我這本書確實是為這些個案所寫的,她(他)們比我更希望這樣的一本書能夠出版,好讓關愛她(他)的親友更能了解憂鬱症這種疾病。
其次,為了把手續做得更週延,每一位個案都簽署了同意書。我也答應在撰寫時變更足以辨識的細節,然後讓個案自己過目,待個案同意撰寫的方式,才納入書中。
最後,我答應了每位留下地址的個案,出書後我會送他們書,聊表謝意。
美國著名的心理治療師歐文‧亞隆(Irvin D.Yalom)也是用這種方式來處理「出現」於他的書中的個案,我相信他的出發點肯定跟我一樣: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讓更多的人獲益。
不管如何,我還是要衷心感謝這幾位慷慨的個案,願意將她(他)們自身的故事貢獻出來,給所有的人參考。你們的貢獻,我會永遠記在心裡。
你眼前的這本書,可能不夠完美,可能回答不了你所有的問題;但它是我用生命寫就的。二十年成一書,從我第一次憂鬱症發作到現在,正好是二十年,我拿著單薄的筆桿/長槍,騎著一匹小毛驢/駿馬,跟這個著名的疾病戰鬥了二十年。這些有血有淚的故事,就在此時此刻,真誠地與你分享!

王瑞琪2023於臺北

林博:憂鬱是演化的產物
二十五年來,憂鬱症的求助者旁,總有無法體會患者「力不從心,心不由己」的家屬,我從前血氣方剛的跟家屬抗辯,到今天终於驀然接受人類對於這個不見血的疾病是如此的固執,無知。
二〇〇九年,因為出國進修,我不得已地短暫離開我像家人的六歲柴犬—可樂,整整一年的時間我們相隔兩地,狗飯店管理員告訴我,可樂前三個月每天嘴角下垂,不願意吃東西,活動力嚴重的退化,三個月後才慢慢恢復;根本跟我所有的求助者完全一樣,我恍然大悟,生物體一定是利用憂鬱的機制,來達到一種自我保護的效果。
十年來,動物學及演化學打開我對這個疾病的一扇窗口,世界是如此的美妙,人們以為不好的東西,能於這個世界存在那麼久,必定有其神秘的重要性。
在遠古的時候,生物體面臨氣候的變化,猛獸的攻擊,生存的挫折,一定會有很多情形底下是不管如何努力都不會有成果的(那些說努力就會成功的書,是某些書商為了銷售埋著良心說的假話,我看到的人生很多時候是不管如何努力,結果都是一敗塗地)。在千萬年的演化當中,生物體發展出一個機制,在無法解決的困難面前,開始情緒低落,不再勇往直前,失去自信,變得像過街老鼠般,為何如此!這是大自然為了保存你的生存,迫使你把自己關機;你正面對超過你能力可以應付的環境,身體進入類似冬眠的狀態裡面,躲到山洞裡面,不思飲食,最大的目的只有一個,讓你存活下來。你的身體比中國人還早知道「留得青山在」這句真理。
羞恥、難過、悲傷像鬼魂一般的纏著你、這樣你才會記取失敗的教訓,碰到類似的狀況能夠逃之夭夭,身體機能的退化,可以省下更多的能量,在低耗能的狀況底下,身體希望幫你爭取最大的機會,在這個災難下面活下來。
既然大自然生物體是為了保護個體生存產生出憂鬱症,為什麼患者會「自殺」?可要知道這個機制是萬年前演化的產品,人腦演化並沒有追上人類社會迅速的發展,我們自己離開了森林原野,創造了文明社會,群居分工合作,享受文明的成果,同時也把自己困死在重重制度的關卡中,我們在沒有辦法像祖先遇到挫折的時候可以逃到別的地方「一走了之」,聚集的社會文明使我們遇到挫折時無法逃避,還要一再天天面對相同狀況(幾萬年前你並不需要天天面對同一個討厭的老闆)。這一套設計是原野奔跑的生物體所演化出來,它沒辦法應付這種複雜的文明社會逼著你不能走人的機制,古老腦部1.0版本硬體,遇上現代社會文明9.0版本軟體,結果就是「當機」—自殺,人類的確為文明進步付出重大代價,但生命總是不斷尋找出口。
來到十七世纪,啟蒙運動终於帶領人類脫離了無知,科學與理性的生活方式超越或坦然接受生活中的災難,一九七〇年後因越戰退伍軍人大量出現PTSD迫使美國投入大量資源研究:腦部科學突然一日千里,人類已經越來越接近找到憂鬱症的生物機𨍭,面對我們硬體的當機,我可以自信地告訴大家,我們不需要再無意義去承受這些痛苦,最新的藥物甚至能夠在十幾分鐘內處理頑固性的憂鬱症(refractory depression),人類不是藥物奴隸,是人類藉著科學的突破,走出幾萬年演化的枷鎖,享受真正靈魂的自由。
林博於倫敦2023.9.28

試閱文字

內文 : 孩子的呼喚:我沒有裝病
個案J走進諮商室就開始哭泣:「我爸爸媽媽說我是在裝病。」看著J順著臉頰滑下的淚珠,我輕輕地歎了一口氣。
在我數十年的專業實踐裡,不少憂鬱症患者也跟我的個案J那樣,遭逢一樣的問題。
憂鬱症患者不會像思覺失調症患者那樣說出不合邏輯的話,做出奇怪的舉動,也沒有幻覺或妄想,「看起來好好的」(這是我聽過無數次的話),只有一些情緒稍稍與大多數人不同;難怪身邊的人很難察覺憂鬱症患者是「生病了」,甚至連朝夕相處的父母親也都會有很多誤解。
如果你不太記得憂鬱症的症狀有哪些,請翻回「輯一」,你會發現,一個「正常」的人要偽裝成憂鬱症患者並不容易。很多家長所擔心的「裝病」,不能說百分之百沒有機會,但可能性真的相當低。
你看,情緒激動或低落,嗜睡、厭食、社交恐懼、自殺意念或行動……每一項都是非常折磨身心的;倘若不是因為生病了,誰願意讓自己處在這種狀態下呢?
假如是個朋友對生病的你有這樣的誤解,也許還不會造成多大的影響,如果是從小疼愛你的父母有這樣的想法,對憂鬱症患者來說是相當要命的;這裡我說的「要命」,是有雙重寓意的,你懂的,是吧?

藉由這本書,我想再次呼籲:
當你的孩子在憂鬱症中苦苦掙扎的時候,我們就算幫不了他,也不該再踩上一腳。如果擔心最初的診斷不精準,不妨多拜訪幾位醫生,讓醫生們為你解惑。
各位親愛的家長,請不要再說孩子是在「裝病」了!

Q憂鬱症一定要吃藥嗎?
憂鬱症是否需要藥物治療取決於多種因素,包括症狀的嚴重程度、病史、個人偏好,以及治療反應。以下是一些一般性的指南:
不需要藥物治療的情況:
 輕度憂鬱症:如果症狀輕微且不影響日常生活,可能首先考慮心理治療、生活方式調整或壓力管理。
 短期情緒問題:情緒問題由特定事件觸發,如失去親人,並且預期會隨著時間自然改善。
 個人選擇:有些人可能選擇不使用藥物,而是尋求替代療法或心理治療。
需要藥物治療的情況:
 中度到重度憂鬱症:如果症狀中等或嚴重,影響工作、學習或社交功能,通常需要藥物治療來改善症狀。
 持續性憂鬱症:當憂鬱症狀持續且不隨時間改善時,可能需要藥物干預。
 自殺風險:如果有自殺念頭或行為,則通常需要立即藥物治療和密切監控。
 治療反應:如果已經嘗試了非藥物治療而沒有改善,或者症狀反覆發作,則可能需要藥物治療。

什麼時候該找心理師?
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一個人通常在什麼時候會需要心理諮商?」—這個問題大概可以排入十大我最常被問到的問題之一。正好利用本書,整理一下我的想法。
我一向認為,醫治身體的疾病和醫治心理的疾病,價值是無分軒輊的;但在臺灣,不只是「心理師」比「醫師」的地位矮了一大截,一般人對自己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也遠不如身體的健康。儘管諸多問題造成個人生活和人際關係上的困擾,不少人還是可以「忍人所不能忍」,想靠自己的力量熬過去。
我並不打算否定一個人靠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難的那種堅毅;但,事實上,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很多時候,不是你的意志力不夠,也不是你太軟弱,而是,你就在那座山裡頭,「雲深不知處」,看不見自己的盲點。這種時候,一個受過訓練的客觀人士就可以扮演非常關鍵的角色。

現在,就讓我們以「自己」為圓心,畫出一個又一個的同心圓。那麼,處在最核心的「我」,在哪些情況下可以尋求心理諮商呢?
 情緒:你會經常焦躁不安嗎?你是否經常覺得鬱鬱寡歡?你是否非常易怒(憤怒的情緒和事件的大小不成比例)?你會擔心許多事情到寢食難安的地步嗎?
 心理習慣:不管什麼事你都會往最壞的方面想?你習慣對很多事情擔心害怕?你是否不信任任何人、對每個人都充滿戒心?
 生活目標:你的生涯規劃還是一片模糊嗎?你的生活沒有動力、無聊沈悶?你的生命有沒有奮鬥的目標?你能面對生命中重大事件所造成的衝擊嗎?

從「我」再往外推一、兩個圈,讓我們來看看「人際」方面的問題:
 朋友:在學校或職場的社交問題,包括:合作、結盟、背叛、嫉妒等。
 愛情:在愛情中的尋覓、交往、分手、多重關係等議題。
 婚姻(或其他長期伴侶關係):婚姻調適、姻親(特別是「婆媳」)相處、性生活不和諧、子女教養歧見等。

最後,最外圍的圈子應該是我們所處的「社會」。有些人對整個社會憂心忡忡,有些人跟這個社會格格不入,還有些人處處與這個社會作對。當然,以上這些問題或許還是要回歸到「我」;因為,大家所處的環境是相同的,有些人可以悠游其中,有些人卻極度不適應,這當然跟每個人的適應能力有關。

就像「感冒」這個最常見的身體疾病,有些人感冒從來不看醫生,而是多喝水多休息,靠自身的抵抗力讓自己痊癒;有些人謹小慎微,稍有不適就會到醫院報到。這些照顧身體的做法都沒有什麼對錯,但是,前者很有可能低估了疾病的威力,後者有可能過分緊張、白白消耗了寶貴的時間與精神。
同樣地,心理的狀況也是如此。有些人明明已經非常痛苦,甚至浮現了自殺的念頭,卻還更撐著不肯求助;有些人則是過分地將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認為自己有許多嚴重的問題,到處求醫,而且總是對目前的治療者不滿意,常常在不同的醫療院所之間逛來逛去。前文提到的一個名詞最適合形容這種現象,叫做「逛醫生」。後者可能會消耗一些社會資源,但前者很可能會耽誤了最能提供協助的時機,兩者我都覺得很可惜!
常聽到許多人安排二度蜜月來解決婚姻危機,卻捨不得花十分之一的費用來做婚姻諮商,我總覺得很不解。不管度假時感覺有多好,度假結束每個人都要回到生活,生活中的衝突和歧異還是存在,隔些時候還是可能引爆新的危機;相對地,兩人一起面對婚姻的真貌,共同探討解決之道,不是更合乎理性和每個人的心理需求嗎?
總而言之,倘若你自己或你身邊的人在「自我」、「人際」或「社會」方面有一些需要探討的議題,我的建議是:請盡快找到合格的諮商心理師,安排深入的談話。
也許健保尚未給付的心理諮商費用對很多人來說稍嫌偏高,但整體來看,它還是一種很值得的投資。因為—投資在自己和你關愛的人身上,你永遠不會後悔。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當「活著」都是沉重的負擔,
卻還要被外界貼上抗壓性低、無病呻吟的標籤……
諮商心理師以自己罹患憂鬱症的經驗,
寫給在鬱境中努力活著的你,
她想說的是:這些苦,我懂。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