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一盎司羽毛裡的謎團: 顛覆傳統認知與偏見, 重新解讀鳥類行為背後神祕而複雜的智慧 | 誠品線上

The Bird Way: A New Look at How Birds Talk, Work, Play, Parent, and Think

作者 Jennifer Ackerman
出版社 出色文化事業出版社
商品描述 解開一盎司羽毛裡的謎團: 顛覆傳統認知與偏見, 重新解讀鳥類行為背後神祕而複雜的智慧:◆紐約時報暢銷書◆亞馬遜超過1500多位讀者4.6顆星好評◆自然寫作獎得主的鳥類觀察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紐約時報暢銷書◆亞馬遜超過1500多位讀者4.6顆星好評◆自然寫作獎得主的鳥類觀察筆記◆系列著作已授權美、英、加、澳等20多國近年來,科學家們重新審視了多年來被視為反常現象的鳥類行為,他們的發現顛覆了人們對鳥類生活方式的傳統看法,鳥類的戲弄及打鬧行為告訴我們,無論是思考能力、玩耍的花樣、使用語言和工具、複雜的建築,或在理解、操控和欺騙其他動物方面,人類並不像我們曾經以為的那樣獨一無二。你知道…… 公鳥會為了要延長「嘿咻」的時間,而對雌鳥「說謊」? 為了享受BBQ燒肉,鳥不惜用火燒了一片樹林? 先成家再立業,有巢的雌鳥更容易吸引公鳥交配? 築巢鳥類更勝氣象專家,能夠預知三個月後的氣象? 當鳥類發現一項任務特別有趣,會排隊參與? 為了享受遠方的美食,準時來搭人類公車? 鳥類會發明新遊戲,因為玩瘋了而忘記吃飯? 為了提高遊戲難度及趣味性,不惜摔斷自己的翅膀? 有些鳥類一輩子不認識自己的父親? 大多數的成鳥,會把幼鳥送去育兒中心? 喜歡吃骨頭的美洲鸠,為了吸食骨髓,把一隻烏龜丟在希臘創作家的頭上,因為誤認他的光頭是一塊石頭。這些非凡的行為中,有一些是生物學難題,似乎挑戰了「鳥性」的邊界:一隻母鳥殺害自己的幼兒,另一隻無私地照顧其他鳥的幼雛,彷彿牠們是自己生的一樣;有送禮的鳥和偷竊的鳥;有跳舞的鳥和創作的鳥;有構築聲音牆以阻擋侵入者的鳥,以及用特殊的信號召喚玩伴的鳥。鳥類的戲弄、打鬧告訴我們,無論是思考能力,或是玩耍的花樣,都不是人類獨有的。在使用語言和工具方面,複雜的建築、或在理解、操控和欺騙其他動物方面,人類都非唯一。鳥類已經存在數百萬年,而人類最多存在幾十萬年,在我們存在的短暫時光裡,鳥類已經學會利用我們作為食物和住所的來源。如果人類消失,鳥類失去了這項資源,牠們可能會提高認知能力,並憑藉其超高效的信號傳遞和緊密的神經元包裝,成為下一個大思想家,在動物中占據主導地位。而且這可能發生得非常快。人類別再自詡為萬靈之王了,想想在幾百萬年後,鳥類將會敲開人類的化石,並告訴其他的鳥「不要重蹈人類覆轍」!|||聯合推薦(依姓氏筆畫序)李昭賢|社團法人台北市野鳥學會理事長黃阿鏘|野生動物圖文創作者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各界讚譽‧關於鳥類行為研究的精彩綜述......使艾克曼的書成為閱讀的樂趣,不僅僅是她講述的故事,還有她生動的寫作風格。艾克曼這本深具啟發的書清楚地表明一件事,那就是鳥類沒有單一的生存方式。她的著作是對鳥類行為、做法、偏好多樣性的盛宴,她筆下的鳥類是「反傳統信仰和規則破壞者」,並且仍然「充滿神祕感」,並展示「鳥類和我們人類一樣與眾不同」,使本書如此引人注目。──《觀鳥雜誌》(Birding Magazine)從令人眼花繚亂的羽毛故事,到幾乎深不可測的模仿軼事,珍妮佛.艾克曼的《解開一盎司羽毛裡的謎團》是對鳥類世界神祕的漫遊。艾克曼對鳥的熱愛在她的寫作中顯而易見。她高超的敘事方式描繪了豐富的畫面,吸引了讀者的想像力,使難以掌握的研究變得容易理解。──《科學雜誌》(Science Magazine)這本令人振奮的書將使你和艾克曼一樣對鳥類生活的複雜與矛盾感到震驚。──《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讀完艾克曼的《解開一盎司羽毛裡的謎團》後,你可能會更努力地傾聽來自後院的各種鳴叫聲、歡呼聲和咕噥聲。她的新書提醒我們,我們與鳥類有許多共同之處──像人類一樣,它們有能力進行欺騙和操縱,更別說合作、文化與交流。──《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在《解開一盎司羽毛裡的謎團》中,珍妮佛.艾克曼對鳥類行為進行更深入、更廣泛的挖掘,當她穿越各大洲時,從豐饒的土地中挖掘出了迷人的故事,艾克曼女士收集並展示了驚奇和喜悅的寶物,然後將科學家的故事放在舞台中心,令人耳目一新。──華爾街日報 (The Wall Street Journal)絢麗而迷人。《解開一盎司羽毛裡的謎團》向我們展現看待鳥類的新方法,是的,但也許更好的是,透過鳥類的眼睛、智力和比人類更多的感官,它讓鳥類向我們揭示了我們共同世界的隱祕現實。──賽.蒙哥馬利(Sy Montgomery),美國學者艾克曼豐富多彩、引人入勝的鳥類觀察,使科學研究變得生動。經由展示每個物種如何交流、玩耍、為人父母、工作和思考,她提醒我們,成為鳥,並不只是成為「鳥」。我們在談的是一種生活無比複雜的生物。──《科學星期五》(Science Friday)艾克曼在書中加入了深刻的觀察、有趣的事實,並深入研究了關於海鷗、鴯鶓、禿鷲和知更鳥等不同鳥類的最新研究。── Undark艾克曼充滿活力的寫作風格,使所有的鳥類事物引人注目和令人愉快。──《書單》(Booklist)艾克曼提醒讀者,鳥類是有思想的生命 。她個人的實地觀察和與繽紛迷人的鳥類邂逅的敘述,使科學研究變得生動。《解開一盎司羽毛裡的謎團》將吸引所有有興趣瞭解鳥類和自然史的讀者。──圖書館雜誌 (Library Journal)一本亮眼的原創著作。艾克曼是位文筆流暢的作家;她對觀點的表述很巧妙,而且她描述的軼事很吸引人。她展現了鳥類科學是門不斷發展的學科,始終令人著迷,她對嗅覺的使用進行了精彩的討論,嗅覺長期被忽視,但確實被用於導航、求偶信號、躲避捕食者,以及毫不奇怪地,定位食物。──《科克斯書評》 (Kirkus Reviews)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珍妮佛.艾克曼Jennifer Ackerman珍妮佛.艾克曼(1959-)是一位美國作家,因鳥類學書籍而聞名,包括暢銷書《鳥的天賦》(The Genius of Birds)。在《鳥的天賦》中,艾克曼提出,與「鳥類大腦」等流行比喻相反,鳥類實際上相當聰明,並以複雜的方式思考。該書被《衛報》(The Guardian)稱為「生氣勃勃的鳥類智慧科學調查」,為2017年《紐約時報》暢銷書。她在2020年的《解開一盎司羽毛裡的謎團》(The Bird Way)一書中跟進這項觀點,結合個人觀察和鳥類研究的最新文獻回顧,探討鳥類生活的各個層面。她並在之後擔任兩書的有聲書版本的講述者。艾克曼著有八本書,已由二十多種語言出版。除已出版的書籍,她還是美國《科學人》(Scientific American)、《國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和《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的特約作家。她為《國家地理》雜誌工作了九年,是著名《好奇的博物學家》(The Curious Naturalist)一書的編輯。離開《國家地理》後從事自由寫作,並住在德拉瓦州劉易斯一段時間,研究沿海地區,並寫了《岸邊筆記》(Notes From the Shore)一書,該書在2019年以《岸邊的鳥》(Birds By the Shore)為名重新發行。她早期的著作集中在健康主題上,包括她和米莉安.尼爾森(Miriam Nelson)合著的《女強人全面健康指南》(Strong Women's Guide to Total Health),到她的《性睡吃喝夢》(Sex Sleep Eat Drink Dream),這本書以一天的框架來討論人體在不同時段發生的各種事情。‧獎勵和研究金 德拉瓦州藝術委員會的藝術家獎助金(1995年) 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研究所研究所獎助金(1997年-1998年) 阿弗雷德.P.史隆基金會資助(1998年)。 維吉尼亞大學布朗學院研究生獎助金(2001年) 國家藝術基金會非虛構文學研究生獎助金(2004年) 國際地區雜誌協會頒發的自然寫作銀獎(2005年)。 塔夫茨大學蒂施公民和公共服務學院研究生獎助金(2007年-2010年)‧著作《好奇的博物學家》(The Curious Naturalist)《命運之屋中的機會:遺傳的自然史》(Chance in the House of Fate: a natural history of heredity)《性睡吃喝夢》(Sex Sleep Eat Drink Dream)《哈啾:普通感冒的不凡人生》(Ah-Choo: the uncommon life of the common cold)《女強人全面健康指南》(Strong Women's Guide to Total Health)《鳥的天賦》(The Genius of Birds)《岸邊的鳥》(Birds By the Shore)《解開一盎司羽毛裡的謎團》(The Bird Way)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導言 當你看見鳥時 第一部 嘰嘰喳喳第一章 早點起床的必要第二章 拉警報 第三章 模仿天王 第二部 討生活 第四章 食物的氣味 第五章 縱火犯 第六章 跟蹤螞蟻 第三部 玩什麼好呢? 第七章 鳥都玩什麼? 第八章 山上的小丑 第四部 談戀愛 第九章 性 第十章 野蠻的鳴叫 第十一章 腦筋急轉彎 第五部 養孩子 第十二章 自由放養的育雛 第十三章 杜鵑鳥的故事 第十四章 弄個保母群組如何? 後記 致謝

商品規格

書名 / 解開一盎司羽毛裡的謎團: 顛覆傳統認知與偏見, 重新解讀鳥類行為背後神祕而複雜的智慧
作者 / Jennifer Ackerman
簡介 / 解開一盎司羽毛裡的謎團: 顛覆傳統認知與偏見, 重新解讀鳥類行為背後神祕而複雜的智慧:◆紐約時報暢銷書◆亞馬遜超過1500多位讀者4.6顆星好評◆自然寫作獎得主的鳥類觀察
出版社 / 出色文化事業出版社
ISBN13 / 9786267216835
ISBN10 /
EAN / 9786267216835
誠品26碼 / 2682526578003
頁數 / 480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x2.4
級別 / N:無
提供維修 /

試閱文字

導讀 : 導言 當你看見鳥時

  這本書介紹了鳥類每天所做的一系列令人驚訝、有時令人震驚的行為,這些活動無疑地、有時欣喜地扭轉了關於「正常」鳥類的傳統觀念,以及我們認為它們能夠做到的事情。

  最近,科學家們重新審視了多年來被視為反常現象或作為長期謎團擱置起來的鳥類行為。他們的發現顛覆了人們對鳥類生活方式的傳統看法,即它們如何交流、覓食、求偶、繁殖和生存。這也揭示了支撐這些活動的非凡策略和智慧,我們曾經認為這些能力是我們獨有的,或者至少是少數聰明的哺乳動物的專屬領域--欺騙、操縱、欺騙、綁架和殺嬰,但也有物種間巧妙的交流、合作、協作、利他主義、文化和遊戲。

  其中一些非比尋常的行為是難題,似乎是在挑戰鳥類的邊緣:一隻母鳥殺死了自己的幼子,而另一隻則無私地照顧其他鳥類的幼崽,就好像它們是自己的孩子。年輕的鳥兒致力於餵養自己的兄弟姐妹,而另一些鳥兒則爭強好勝,將巢中的夥伴刺死。有的鳥創造出華麗的藝術品,有的鳥則肆意破壞其他鳥的作品。像白翅擬鴉這樣的鳥類,包含著它們自己的矛盾:一種殺戮的鳥,把獵物壓在荊棘或分叉的樹枝上,但歌唱得如此美妙,以至於作曲家們圍繞著它的歌聲設計了整個作品;另一種以莊重著稱,卻強烈地沉迷於遊戲;還有一種與一個物種合作--人類,卻以可怕的方式寄生於另一個物種。贈送禮物的鳥兒和偷竊的鳥兒,跳舞和打鼓的鳥兒,畫出他們的作品或畫出他們自己。鳥類築起聲音之牆,阻擋入侵者,而鳥類則以特殊的叫聲召喚玩伴--它們可能掌握著我們自己對遊戲的嗜好和人類笑聲進化的祕密。


  地球上有超過一萬種不同的鳥類,許多鳥類都有奇妙的名字,往往是蘇斯博士式的(Seussian)的名字--波斑鷺(zigzag heron)和白腹逃亡鳥(white-bellied go away bird),點斑鼠鳥(speckled mousebird)和裸臉捕蛛鳥(Naked-faced Spiderhunter),呆秧雞(Inaccessible Island rail)、淡色歌鷹(pale chanting goshawk)、太陽蜂鳥(shining sunbeam)、軍隊麥鷍(military macaw)和美洲黃足鷸(wandering tattler),我看著它們在阿拉斯加喀什馬克灣的一個小島的邊緣探尋甲殼類動物和蠕蟲,這是一節黃腿的優雅詩句。wandering(徘徊)指的是它在廣闊的海面上到處遊走,tattler指的是如果觀察者走得太近,它們就會發出尖銳的tattling叫聲來提醒其他鳥。有維達雀(Whydahs)和寡婦鳥(widowbird),扇尾鶲(fantails)和細尾鷯鶯(fairy-wrens),闊嘴鳥(broadbills)和犀鳥(hornbills),以及黃胸三趾鶉(buff-breast buttonquail)(被稱為BBBQs)。鳥類生活在每一個大陸,每一個棲息地,甚至像穴鴞(burrowing owl)和波多黎各短尾鴗(Puerto Rican tody)一樣生活在地下。它們在尺寸、飛行方式、羽毛顏色和生理學等各方面都達到了極致。我曾經看到一位生物學家秤過一隻雄性寬尾煌蜂鳥(broad-tailed hummingbird):七分之一盎司。與此相比,雙垂鶴鴕(cassowary)是重達百磅的龐然大物--大約是蜂鳥的一萬二千倍--它看起來就像恐龍,可以跳起六英呎摘取水果,並且能夠殺死人。或者比較一下康多兀鷲(Andean condor)的十英呎翼展與戴菊(goldcrest)的五英寸翼展。

  有些鳥類飛行靈活,如鳥類世界中的迴旋王--蒼鷹(northern goshawk),還有雨燕(swifts)和蜂鳥(hummingbirds),這些鳥類雜技演員。大型的、不會飛的鳥類,如鴯鶓和雙垂鶴鴕,根本無法振翅飛翔,儘管它們的古老祖先會飛。同樣,弱翅鸕鶿(Galápagos cormorant)曾經有飛行能力,但隨著進化時間的推移失去了飛行能力,而選擇了地面的生活。像漂泊信天翁(wandering albatross)這樣的海鳥,每年都要飛行數萬英哩,回到茫茫大洋中的小島上繁殖。它們可能多年不接觸陸地,當海面風浪大時,它們會在滑翔時睡覺,睜著一隻眼睛來導航。斑尾鷸(Bar-tail godwits)從阿拉斯加遷徙到紐西蘭,一次飛行七千英哩,日夜兼程七至九天,是有記錄以來最長的不間斷遷徙飛行。就飛行距離而言北極燕鷗(Arctic tern)完勝,它隨著季節的變化在軌道上繞行世界。這種鳥從格陵蘭島和冰島的繁殖地飛到南極洲的越冬地,往返近四萬四千英哩,是有記錄以來最長的遷徙之旅。在其一生三十年中,北極燕鷗可能會飛行約一百五十萬英哩,相當於往返月球三次。

  作為一名曾前往國際太空站並在二〇一九年進行首次全女性太空漫步的太空人,潔西卡.梅爾(Jessica Meir)對走極端的事情深有體會。梅爾的目標一直是在太空中行走,在實現這個夢想的路上,她探索了兩種能夠真正實現特殊生理功能的鳥類的生活:一是在極長時間內屏住呼吸,另一種是在令人驚歎的高度上飛行。

  在南極洲的企鵝牧場(Penguin Ranch),梅爾研究了世界上最好的鳥類潛水夫皇帝企鵝(emperor penguins)。這些企鵝可以比其他任何鳥類潛得更深更久,而且可以忍受血液中極低的氧氣含量,遠遠低於會使人失去知覺的水準。梅爾從水下觀察室觀察到這些鳥在潛水捕魚。她說:「它們在水下看起來像不同的動物,就像芭蕾舞者。」企鵝通常一次潛水五到十二分鐘。有一隻企鵝單次呼吸就潛了二十七分鐘。梅爾想瞭解這些動物如何能在水下待這麼長時間。「它們和我們一樣都是呼吸空氣的,」她說。「它們在下潛前先吸一口氣,然後在整個下潛過程中使用這口氣中的氧氣。」它們的祕密之一是將自己的心率從每分鐘一百七十五次放慢到每分鐘五十七次左右,這使他們能夠減緩氧氣儲存的使用。

  隨後梅爾轉向了以地球上最極端的遷徙之一而聞名的鳥。斑頭雁(bar-headed goose)每年兩次穿越喜馬拉雅山,其遷徙路線是從亞洲南部的海平面越過巨大的山脈到達亞洲中部高原的夏季繁殖地。

  在喜馬拉雅山高處的一個寒冷的四月夜晚,博物學家勞倫斯.史旺(Lawrence Swan)站在那裡傾聽著寂靜的聲音。從南方傳來了遙遠的聲音,一個安靜的嗡嗡聲,變成了一種叫聲,那是斑頭雁的鳴叫。史旺直接追蹤它們在馬卡魯峰(Makalu)的移動。「在一萬六千英呎的高空,我每次用力都喘著粗氣,」他寫道:「我目睹了鳥兒在我上方兩英哩的地方飛行,那裡的氧張力無法維持人類的生命,而它們卻在鳴叫。仿佛它們無視正常的生理學規則,不顧在那個高度不可能進行呼吸的事實,用鳴叫談話來揮霍呼吸。」

  拍翼飛行消耗的氧氣是休息時的十到十五倍。這些雁大多達到一萬六千至二萬英呎的高度。有一隻被記錄在近二萬四千英呎的高度。在這個高度下,氧氣水準大約是海平面的一半到三分之一。斑頭雁在空氣稀薄的環境中飛行時對氧氣的需求很高,即使是最優秀的人類運動員也難以在如此稀薄的空氣中行走。

  梅爾想知道這些鳥類是否利用熱流,即那些向上的暖空氣流來節省能量?她說:「不,實際上它們是在晚上和清晨飛行,那時有強烈的逆風,溫度較低。此外,它們是拍翼式飛行,幾乎從不滑翔或翱翔。」那麼,它們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

  為了找到答案,梅爾決定訓練它們在風洞中飛行。為此她成了雁媽媽,從一出生就養了十二隻小雁,使它們能對梅爾留下深刻印象。她說:「我們會一起去散步,一起睡午覺。人們說對小孩一暝大一吋是真實,它們成長得很快。」她以騎自行車的方式讓雁飛起來,這樣它們就會緊挨著她飛,幾乎比肩而行。這招用了一天,但它們的速度太快了,所以她開始騎摩托車在小路上來回穿梭,鳥兒在她身邊,翼尖拂過她的肩膀。她說:「像這樣看著鳥的眼睛真的很特別。」最終,梅爾和她的同事德州大學的朱莉亞.約克(Julia York)在風洞中為鵝的飛行做好了準備,為它們安裝了記錄生命體徵的小背包和特殊定制的面罩,以改變它們呼吸的空氣中的氧氣含量,模仿它們在喜馬拉雅山的山口和珠穆朗瑪峰頂上可能經歷的情況。然後,他們讓這些鳥兒在風洞中飛行,測量它們在不同條件下的心率、新陳代謝率、血氧水準和體溫。

  科學家們知道,這些雁有幾種適應性,有助於它們在高海拔地區的生存:比其他鳥類更大的肺,更有效的呼吸(更深,更少的次數),能更有效地抓住氧分子的血紅素(使它們能比其他鳥類從每次呼吸的空氣中提取更多的氣體),以及特別密集地分佈在它們肌肉中的毛細血管來輸送氧氣。梅爾和約克通過實驗瞭解到,斑頭雁還有一個超級鳥類的機制:對溫度的獨特反應。在它們的體內,寒冷的肺部和溫暖的肌肉之間的溫差可以使氧氣的輸送量在高海拔地區的持續拍翼飛行中增加兩倍。斑頭雁也將它們的新陳代謝率降到最低,減少了它們飛行所需的氧氣量。

  「但這遠非全貌,」梅爾說:「我們仍然不知道這些鳥以及其他物種如何應對極高海拔地區的低氣壓。」

  這就是我喜歡鳥類生物學和行為學的許多方面的原因。它們仍然充滿了神祕感。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你知道……
公鳥會為了要延長「嘿咻」的時間,而對雌鳥「說謊」?
為了享受BBQ燒肉,鳥不惜用火燒了一片樹林?
先成家再立業,有巢的雌鳥更容易吸引公鳥交配?
築巢鳥類更勝氣象專家,能夠預知三個月後的氣象?
當鳥類發現一項任務特別有趣,會排隊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