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榮章茶之書經典套書 1 (3冊合售) | 誠品線上

蔡榮章茶之書經典套書 1 (3冊合售)

作者 蔡榮章
出版社 出色文化事業出版社
商品描述 蔡榮章茶之書經典套書 1 (3冊合售):唯有認識製茶才能深入茶的精髓初代台灣茶人與茶道思想家蔡榮章,傳世經典系列之作【蔡榮章茶之書】集結成冊第一本《茶之造》首次出版,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唯有認識製茶才能深入茶的精髓初代台灣茶人與茶道思想家蔡榮章,傳世經典系列之作【蔡榮章茶之書】集結成冊第一本《茶之造》首次出版,全書六萬字全彩精印。關於製茶,所有細節原原本本、深入淺出、循序漸進地詳細敘述介紹,打破台茶迷霧,讓茶人與台茶愛好者皆能夠得到清楚明晰的全面認識,毫無障礙,過目不忘。 全書多禎彩圖,圖文並茂,幫助讀者一望即知 台灣茶道思想家蔡榮章先生是陸羽茶藝中心的創辦總經理,茶藝與茶席文化的開創者。 茶是如何製成的?一定要「一心一葉」或「一心二葉」嗎?「不發酵茶」、「部分發酵」、「全發酵茶」是如製成呢?本書用日常說話語氣講解述說萎凋、發酵、殺青、揉捻種種工藝的定義,令讀者不必死背書就能明白;如他提出:茶青採下後要不要馬上下鍋(對晾青與萎凋進行分析)、如何讓茶固定在我們希望的狀況下(對發酵進行分析)等等具有強烈啟發性的問題,讓讀者自己思考,然後恍然大悟。 本書整理的茶葉各種類,其做法如:「輕萎凋輕發酵」、「中萎凋中發酵」、「重萎凋重發酵」、「重萎凋輕發酵」、「重萎凋全發酵」等等,讓讀者一下子明白過來,製茶的真實情況是要靈活機動應付的,它是一個不斷在變化中追求不變的歷程,每個製茶者都要克服氣候與環境的挑戰,好維持他要的一貫茶葉風格。 非教條式的製茶原理,突破一般教科書的僵硬生澀感,讀來非常享受,而且,一旦明白了那個道理,就不會再忘記。每一種茶的茶湯顏色很不同,茶湯所呈現出香氣也大相逕庭,有菜香、果香、木香、花香……這都是每種茶所代表的不同「個性」。若是懂茶、識茶,尤其是「識茶」――認識茶的個性,就更瞭解什麼茶適合自己,喝起茶來會更有樂趣。《茶之別》是茶道思想家――蔡榮章老師的精心之作。本書是告訴讀者大眾識茶知識與方法,讓喝茶的人更加瞭解如何懂茶、辨茶、識茶,之後就能找到適合自己口味的茶種,也懂得品茗的樂趣。本書看似是十分專業的茶藝論述,但其實內容簡潔易懂,作者蔡榮章老師想和讀者分享是品茗的最大樂趣――感性的思想解放。他舉例說明:當我們喝綠茶時,可以想像身處於一片綠油油的秧田中,富有生命力;喝到白毫烏龍,則是走進一片玫瑰花海中,豔麗芬芳;而普洱茶的境界,可能猶如置身深山古刹……等,這就是一種自由的思考想像空間。這種自由的創作空間,必須先從懂得茶葉品種、分類、茶湯、香氣……等,這些就是「識茶」的功課。因此,想得到品茗的樂趣,就得識茶;所以「識茶」是茶道的藝術中心思想實踐。《茶之別》全書就是在告訴讀者如何品茗、識茶。讓你能真正感受到喝茶的樂趣之所在!本書特色:1. 本書用理性與邏輯的視角來剖析對茶的識別,尊重茶的個性,不只是要探知茶的不同個性,而且還要以那樣的心情欣賞、接納與享用它。2. 訓練官能鑒定能力,增進判斷茶湯的客觀性、絕不偏見的能力,加強識茶的專業能力,培養抽象思維的感知能力,是我們步入「茶湯王國」的途徑。如何泡一壺好茶茶道思想家蔡榮章老師以四十多年的經驗告訴大家「如何泡一壺好茶」,從茶類的分別到各項茶器具的組合,從簡單的觀念時間入手到最後的茶法茶禮,字字句句的導引讀者進入整個泡好茶的思維。茶湯泡得淡一點也是茶,泡得濃一點也是茶,若加上動作嫻熟一點,就是茶道的境界了。 茶之湯不同於茶之造與茶之別,而是進入學茶的第二階段,就是要親自操作學會泡茶。對茶的理解需要整個融會貫通後才能進階到熟練泡茶技巧茶,在加上浸泡茶葉時間、要煮甚麼水以及茶水的比例、茶葉狀況,茶器的品質…等等,都是要嚴謹的對待才有機會泡出一壺好茶。而甚麼樣的茶味道才是「一壺好茶」呢?我們常聽人家說:泡茶應泡出茶的真正味道。什麼是茶的真正味道呢?有人說:「高山茶有高山茶的山頭氣,那阿里山、杉林溪、梨山茶又是甚麼樣的滋味呢?」也有人說鐵觀音應該獨特的觀音韻,北埔的白毫烏龍就是與其他地方的不同,這些論點在茶湯裡到底會怎麼顯現?而當一個初學者挑出一款茶對它的茶湯情有獨鍾,是否這一泡茶湯就是如此被認定了?每一種茶都能表現出它自己的風味,這就是所謂的山頭氣,而這些風味是由不得茶販或者喝茶者去編造的。茶湯的活力與否其實與茶的發酵是否具足是有相當的關係的,要喝起來飽滿且能回甘,而不呆板難以入第二口,在本書裡的小細節裡都一一解說到位的。 在《茶之湯》一書「觀念篇」就有一句話很重要:「學習泡茶三個月後,如果有人看你泡茶,只覺得你的泡茶規矩特多,那一定是你對技術的消化不良,否則應該只感受到優美與你所要表現的內涵,泡茶方法已化為無形才對,即所謂的渾然天成。」 這句話其中隱含了我們對茶湯的多少練習與是否真的專心一致,蔡老師是要茶人通過具體的茶、境、器及各種泡茶的方法再加入自己思想表達一種專業的精要,需要不斷的吸收再練習的過程中才能完全領悟的。 老師在內文裡說到:「會泡茶的人可以將一百元一斤的茶泡出一百五十元的價值,同樣的,不會泡茶的人,可以把一斤二百元的茶泡得五十元不值。這只是說明泡茶技術的重要,並不是說泡茶技術可以改變茶葉的品質。同樣的技術,可以將五十元的茶泡好,當然也可以將一百元的茶泡好,得出來的茶湯應該是一百元的勝於五十元的。」 《茶之湯》「觀念篇」的箴言:何謂「泡好」茶?泡好茶的意義就是將每一道茶都泡出當時茶葉最佳狀況的茶湯,第四泡的茶湯品質一定不如第一泡,但是我們要將每一道都泡得最好。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蔡榮章簡介蔡榮章1948年生,1978年進入茶界。從學習、研究茶葉以至進入茶界,與學校教育和家庭背景無關,純就“充實人們生活內容”這個念頭而起。蔡榮章認為,在茶文化復興之時,要先思考好、先討論好應該怎麼做,為茶文化發展確定位置和方向,才能在原有基礎上進步。蔡榮章的茶道體系由經線的茶葉、茶具、茶席、茶法、茶學、茶業、茶人、茶會以及緯線的純茶道、茶與藝術、茶道美學、茶道內涵交織而成;他開發的事物與思想互相串連成一套縝密系統,主要研究三條脈絡即:茶與藝術、茶與茶業、茶道藝術家與茶會,是當代茶文化復興期具有深刻影響力的現代茶道思想家。目前職務:1.蔡榮章茶道思想研究所所長2022.07.01~2.天福茶博物院顧問2015.05.27~3.天仁茶藝文化基金會執行長2004.11.13~經歷:1.漳州科技職業學院茶文化研究所所長2013.07.01~2022.06.302.漳州科技職業學院教授2007.04.01~2022.06.303.臺北陸羽茶藝中心創辦總經理1980~2007榮譽:2020年百名"傑出中華茶人"(中華茶人聯誼會、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海峽兩岸茶業交流協會主辦)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茶之造》目錄第一章 茶的誕生一、茶如何製成二、為什麼有些茶看來很細嫩,有些茶看來較粗大——芽茶與葉茶三、茶青採下後要不要馬上「下鍋」——晾青與萎凋四、茶的色香味如何形成——發酵五、如何讓茶固定在我們希望的狀況下——殺青六、茶性的塑造——揉撚七、茶的醇化——渥堆與陳放八、製茶的完成——乾燥九、茶葉的另一種保存方式——緊壓十、第一類茶——不發酵茶十一、第二類茶——全發酵茶十二、第三類茶——部分發酵茶十三、茶之精製——美容與後熟十四、茶之加工——熏花、焙火、緊壓、渥堆、入倉十五、精製與加工的分界十六、焙火與乾燥的不同十七、焙火茶十八、「拼配」在茶業運用上的意義十九、述說老茶二十、普洱茶的界說二十一、茶喜歡自己的老窩二十二、茶的四個生命週期二十三、茶之商品包裝——濾袋茶、單泡茶、儲存茶二十四、茶是容易保存的食品二十五、論小包裝茶的功過第二章 茶的識別一、茶的分類二、茶葉分類法之探討三、茶名的產生四、綠茶的分類五、欣賞茶不要受茶名的限制六、喝茶普及化與茶葉名稱的關係七、茶之欣賞八、茶之品質鑒定九、看茶做茶與依茶葉標準做茶十、喝茶的態度十一、何謂比賽茶十二、普洱茶的新趨勢十三、普洱茶分類十四、後發酵茶的入倉世界十五、不容易說清楚的製茶與識茶十六、論茶葉與茶湯的品賞第三章 茶的產業一、茶樹品種二、茶樹栽培三、季節與茶四、地理環境五、採青的氣候與時辰六、肥料、化學藥劑與茶青品質七、樹齡與茶青品質八、影響成茶品質的十大因素九、成本組合方式影響茶業發展十、茶葉零售店要告訴客人三件事十一、茶葉標示法十二、為老茶服務的陳存業十三、泡茶師與茶藝師資格證書十四、茶業界要用有泡茶師資格的人十五、茶學教育針對的七大族群十六、僅就茶的本身來推廣許玉蓮跋《茶之別》目錄作者序第一章 識茶的意義一、識茶包含哪些內涵二、識茶目的三、識茶是「茶道」藝術性的核心第二章 識茶與品茗一、識茶與品茗的差異二、從不同角度,翻來覆去地詮釋一種茶三、尊重茶的個性第三章 影響「識茶」正確性的因素一、茶湯的濃度二、泡茶的用水三、泡茶的水溫四、泡茶的方法五、沖泡器的質六、識茶者的健康狀況七、識茶者的飲食習慣八、識茶者的專業能力九、識茶者的官能鑒定能力十、識茶者判斷事物的客觀性第四章 識茶的途徑一、屬茶葉風格的部分二、香,從香型的種類來解讀茶葉三、屬茶葉質量的部分第五章 茶葉分類名稱的形成一、茶葉分類名稱的形成二、因發酵程度之不同而分三、因成茶色澤之不同而分四、因市場需要而分五、因採製季節之不同而分六、因「製成品」之不同而分七、因「成品茶」形態之不同而分第六章、茶葉產品名稱之由來一、茶葉產品名稱之由來二、因產地而得名三、因茶樹品種而得名四、因茶湯顏色而得名五、因典故而得名六、因成品茶外形而得名七、因加工的方式而得名第七章 大類別的認識與小類別的欣賞一、大類別中的小類別二、茶的不定性三、茶葉欣賞的自由創作空間第八章 茶「商品標示」的方式一、「規格茶」的做法二、「標示茶」的做法許玉蓮跋《茶之湯》目錄《蔡榮章茶之書》金字塔序《茶之湯》序第一章.觀念篇一、愛茶人要與茶為友二、茶湯的「濃度」與 「品質」三、數泡茶間的濃度應力求一致嗎四、泡茶要從有法到無法五、「泡好」 茶的真義六、泡茶的多重效用第二章.時間篇一、浸泡時間與茶湯品質二、「浸泡時間」之掌握三、浸泡多少時間四、決定浸泡時間的考慮因素 五、泡茶實例六、影響茶「水可溶物」溶解速度的內在因素七、茶「水可溶物」溶解速度在泡茶上的意義八、前後兩泡「間隔」時間長短的影響九、緊壓茶如何冲泡十、浸泡時間的計算十一、如何计算浸泡的时间十二、有无最低浸泡时间十三、「水可溶物」充分溶解所需的時間第三章.水溫篇一、水溫與茶湯品質二、水溫影響茶湯的特質 三、水溫與水可溶物釋出率與釋出速度四、溫壺與泡茶的關係五、影響泡茶水溫的因素六、哪些動作會影響水溫 七、泡茶需要多高的水溫 八、水溫的判斷九、水需燒開再行降溫嗎第四章.水質篇一、水質直接影響茶湯二、水的硬度與泡茶的關係三、水的含氧量與泡茶的關係四、水中殺菌劑殘留與泡茶的關係五、泉水、礦泉水適於泡茶嗎六、改善水質的方法七、利用感官判斷水質的方法第五章.茶器篇一、沖泡器的種類二、茶具種類三、茶具的分區使用四、各種泡茶法的茶具組配五、沖泡器質地與茶湯的關係六、茶具擺置的美感七、杯子與茶湯的關係 八、茶具的功能性九、泡茶間「散熱」 手法的應用十、泡茶席上茶具的靜態與動態第六章.茶量篇一、一壺茶放多少茶葉二、時間與茶量的調節三、茶量之決定因素與評估法四、只泡一次的經濟茶量 五、茶葉的 「體積」與「重量」六、「茶量」 判斷上的誤差第七章.茶葉篇一、外形緊結程度之判斷二、條索緊結程度之判斷三、外形大小之判斷四、揉撚輕重之判斷五、茶青老嫩之判斷六、萎凋輕重之判斷七、焙火輕重之判斷八、陳放時間長短之判斷九、渥堆茶之判斷十、枝葉連理程度之判斷十一、昆蟲叮咬之判斷十二、茶葉品級之判斷十三、茶葉主要成分的溶解情況第八章.茶湯篇一、茶量、時間、水溫與茶湯濃度、品質的關係二、「湯量」 在數泡間之變化三、倒乾程度對茶湯之影響四、前後泡的間隔時間與倒乾程度也會影響泡茶 五、看湯色以控制濃度之法六、茶湯的適當濃度七、太濃、太淡時,對下一道茶的影響 八、茶湯 「溫度」與 「口感」 的關係第九章 小壺茶法一、小壺茶法的定義 二、從小壺茶鍛煉泡茶基本功 三、小壺茶法的茶器配備四、持壺法五、持盅法六、備水七、行禮 八、溫壺九、備茶十、識茶十一、賞茶十二、溫盅十三、置茶十四、聞香十五、燙杯十六、沖泡十七、計時十八、倒茶十九、備杯二十、分茶二十一、奉茶二十二、品飲二十三、品水與空白之美的應用二十四、茶食與茶餐二十五、去渣二十六、賞葉底二十七、泡第二種茶二十八、結束 二十九、主人與泡茶師三十、泡茶師與助手第十章抹茶篇一、點茶、抹茶、泡茶與煎茶二、茶粉、末茶與抹茶三、抹茶的製法四、抹茶的調飲五、何謂「抹茶法」六、抹茶調製法七之一、抹茶品飲法 七之二、抹茶的用量與「薄茶」、「濃茶」 之別八、抹茶單碗點茶法與小杯點茶法九、沫茶與抹茶十、沫茶的三種造沫方式十一、宋代點茶的復興第十一章 茶法篇—其他茶法一、蓋碗茶法二、大桶茶法三、濃縮茶法四、含葉茶法五、旅行茶法六、煮茶法七、冷泡茶法八、調飲茶法第十二章. 茶禮篇一、泡茶時的頭髮二、泡茶與上妝三、泡茶時的手飾四、茶會時的服裝五、泡茶時的雙手六、泡茶與健康七、泡茶姿勢 八、茶會時間的掌控九、奉茶的方法《茶之湯》跋

商品規格

書名 / 蔡榮章茶之書經典套書 1 (3冊合售)
作者 / 蔡榮章
簡介 / 蔡榮章茶之書經典套書 1 (3冊合售):唯有認識製茶才能深入茶的精髓初代台灣茶人與茶道思想家蔡榮章,傳世經典系列之作【蔡榮章茶之書】集結成冊第一本《茶之造》首次出版,
出版社 / 出色文化事業出版社
ISBN13 / 9786267298480
ISBN10 /
EAN / 9786267298480
誠品26碼 / 2682514351007
頁數 / 752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x17x6
級別 / N:無
重量(g) / 2000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每一種茶的茶湯顏色很不同,
茶湯所呈現出香氣也大相逕庭,
有菜香、果香、木香、花香……
這都是每種茶所代表的不同「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