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哲學藝術地圖: 推動世界文明前進的創意之都 | 誠品線上

Stad Van Ideeën: Een Biografie Van Parijs

作者 Alec van der Horst
出版社 出色文化事業出版社
商品描述 巴黎哲學藝術地圖: 推動世界文明前進的創意之都:人文社科/歷史/旅遊/歐洲/法國:誠品以「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為核心價值,由推廣閱讀出發,並透過線上網路,傳遞博雅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巴黎不只是浪漫美艷的旅遊勝地,更是推進世界文明前進的創意之都。讓「哲人導遊」艾列克‧范‧德‧霍斯特(Alec van der Horst)引路,帶你爬梳這座城市的濃厚歷史、細嘗她的人文底蘊,用全新的角度認識巴黎、走訪巴黎,再度愛上這座充滿韻味的城市。來到美不勝收的花都,你的行程會是什麼?到羅浮宮匆匆一瞥美麗的「蒙娜麗莎」,然後去艾菲爾鐵塔拍照留念,最後是塞納河左岸的咖啡館,亦或是富麗堂皇的凡爾塞宮。這樣的走馬看花的行程,能滿足你對巴黎的想像和認識嗎?關於巴黎,還有更多值得探尋的事──巴黎在羅馬時代名為「盧滕西亞」,就在塞納河中的一座小島上,現在這座島上還有考古遺趾。在此,你可憑弔當時被稱做「高盧人」的法國人建城之艱難。 如果你想來個「法國大革命巡禮」,那你不該從凡爾賽宮走起,而是要搭地鐵來到「巴士底地鐵站」,在二百餘年前,這裡發生了名留青史的政治大革命。若是不想回憶「瑪黑區」的黑暗革命過往,你還是可以從巴士底廣場走一段路,來到孚日廣場曬一下太陽,並到旁邊的維克多‧雨果之家參觀,體會一下浪漫時期的金色巴黎。說到浪漫時期,那就不得不提提人類史上最大一場思想革命「啟蒙運動」,巴黎市區到處都是這場思想革命的遺跡。我思故我在的笛卡爾就住在巴黎的羅林街14號。而巴黎主要大街都是以哲學家命名,打開巴黎的地圖一瞧便知。因為思想革命而興起的咖啡館和沙龍,是每個人所嚮往的,當年人們就在這兒高談闊論著新式的哲學、文學,尤其不能錯過奧德翁地鐵站附近,那兒可是咖啡館和沙龍的起源。拐個街頭,你還可能與海明威、列寧、托洛斯基、畢卡索……相遇。還有在巴黎掀起數場藝術改革的莫內、梵谷、畢卡索……,尤其畢卡索大半生都住在巴黎,巴黎就是他的繆斯。在瑪黑區的畢卡索博物館,你可以完整綜觀他漫長的繪畫生涯。是的,你該多走幾趟巴黎,不管晴天還是雨天,你都該在此散步,並在遇然的街角遇上哲學家、藝術家或改革者,去認識讓巴黎變得如此成熟、嫵媚、動人的各式傳奇。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艾列克‧范‧德‧霍斯特(Alec van der Horst)巴黎作家、哲學家和專業導遊。《巴黎哲學藝術地圖》是他的第一本著作。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前言:首都第一章 哲學的起源和巴黎的起源(上古時代)1.塞納河畔的埃及2.拿破崙遠征與羅浮宮3.在哲學存在之前4.巴黎西人5.漫步盧滕西亞6.蘇格拉底和柏拉圖 7.亞里斯多德和亞歷山大大帝8.希臘化9.盧滕西亞的主教,巴黎的皇帝10.哲學家的神11.垮台和開端第二章 黑暗與光明(中世紀)1.黑暗時期2.查理曼大帝、封建領主和維京人3.修道院和恢復生息4.亞伯拉德和哀綠綺思5.神就是光6.大學的誕生7.托馬斯‧阿奎那和聖禮拜堂8.漫步穿越一三〇〇年9.聖殿騎士團10.新道路和剃刀11.天啟四騎士12.義大利之夢第三章 現代世界的痛苦誕生(文藝復興和巴洛克)1.喬托的創新2.美麗與犬儒3.巴黎的文藝復興4.宗教革命的風暴5.廷臣6.大屠殺7.蒙田8.一六一〇年的巴黎9.天主教的反擊10.一場哲學翻轉11.笛卡爾12.帕斯卡13.狡猾的紅衣主教第四章 新飲料和新聲音(啟蒙運動)1.聖日耳曼市集2.普羅可布咖啡館3.太陽王4.路易十四的巴黎5.從沙龍到咖啡館6.啟蒙運動7.新古典主義8.皇家宮殿,巴黎的首都9.杜德凡夫人和倦怠插曲:大革命1.巴士底地鐵站2.從凡爾賽到巴黎的單程票3.回到瑪黑區4.平等之刃5.哲學家羅伯斯庇爾6.派對、苦難與將軍的影子7.來場短暫的革命漫步8.留給世界的遺緒第五章 烏托邦和噩夢(浪漫主義與現代性)1.拿破崙大帝?2.浪漫主義(一)3.斯達爾夫人和《論德國》4.美麗的結構5.從教堂墓園到公共墓地6.拱廊7.法國烏托邦主義者8.浪漫主義(二)9.馬克思與巴黎10.新革命,新皇帝11.巴黎的都巿規劃12.自由的愛與偉大的愛13.最後一次革命?14.美好年代、世界博覽會和迫在眉睫的厄運15.「黑貓」和紅磨坊插曲:破碎的窗口1.馬奈與現代生活2.莫內與印象派3.塞尚,高更,梵谷4.蒙馬特,畢卡索,蒙帕納斯5.杜象,或太過知性的危險6.博羅納利和龐畢度7.龐畢度高速前進8.騎驢穿越巴黎9.結語第六章 浮誇的世紀(現象學、存在主義、法國理論)1.柏格森與第一次世界大戰2.雨傘與縫紉機的相遇3.旅館客房、咖啡館、現象學4.邁向新的戰爭5.存在主義6.戰爭與自由7.自由與壓迫8.六八年的浪潮9.法國理論10.盧森堡公園裡的貝克特和蕭沆11.那麼,現在呢?謝辭

商品規格

書名 / 巴黎哲學藝術地圖: 推動世界文明前進的創意之都
作者 / Alec van der Horst
簡介 / 巴黎哲學藝術地圖: 推動世界文明前進的創意之都:人文社科 歷史 旅遊 歐洲 法國:誠品以「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為核心價值,由推廣閱讀出發,並透過線上網路,傳遞博雅
出版社 / 出色文化事業出版社
ISBN13 / 9786267298251
ISBN10 /
EAN / 9786267298251
誠品26碼 / 2682444612001
頁數 / 480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1.騷動
二〇一九年六月。玻璃金字塔下開始湧現排隊人潮。有個看板顯示,在這個點之後等待時間大概要一個小時。我們這團的領隊點了點頭,代表我們即將加入無盡蜿蜒的、由各個團體和他們的嚮導組成的人蛇陣。對某些遊客來說,《蒙娜麗莎》是參觀羅浮宮的唯一理由,他們願意為了她等上一個小時。我看到同事們在我面前對著自己的麥克風說話,我想知道他們能不能撐過整個等待時間。身為嚮導,你不應該害怕沉默;沉默雖然很可怕,但一直說話更可怕。我對著自己的麥克風講起這個金字塔的故事。這座超現代建築於一九八九年揭幕,並招來無情的批評;當時它的任務是充當羅浮宮的新入口,但它平均每天要容納兩萬五千名遊客,實在不夠用。
像今天這樣的天氣,待在玻璃板下實在很熱,各種噪音震耳欲聾。說話聲、叫喊聲、腳步聲和其他噪音的嗡嗡聲,不斷達到危險的高分貝值,有一些導遊會因而產生聽力問題。到了第一個自動扶梯的頂端,要掃描門票。一直以來,這都是一項充滿危險的任務,要麼像是軍事演習,要麼就是呈現完全無政府狀態。櫃檯後面有個人盯著我的貼紙看,貼紙上面寫著預訂時間和「團體票」,而另一個人則在清點票券上標示我可以帶進來的人數。但櫃檯忙亂不堪,要完成這項任務需要超人的努力,而查票員臉上唯一留下的情緒就是壓力。這次還算順利。
幸好我們總算克服了這道障礙。於是我繼續講我的故事。我告訴他們,羅浮宮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建於十字軍東征時期,一開始是一座城堡,目的是為了保護這座城市免受英國人的侵略。它在文藝復興時期成為皇宮,法國大革命以後才成為博物館。我還解說了它如此龐大的原因:羅浮宮的走廊和廳堂全長超過十五公里,因為實際上它是由兩座宮殿組成的,隨著時間的過去,兩座宮殿最終連接在一起。
我們到達第一座很高的電扶梯,隊伍幾乎不停地往前移動,我們得以拖著緩慢的腳步向前,實在萬幸。之後,我便開始講述《蒙娜麗莎》。《蒙娜麗莎》通常掛在另一個大廳裡,但那座大廳目前正在重新粉刷。我不時查看手機,留意時間。在撐過三部自動電扶梯、參觀完一幅畫之後,團員們還必須有充分時間購物,然後再搭乘巴士去他們的餐廳進行告別晚宴。我還看到和我一起工作多年的導遊,正盯著她的手機傳簡訊,神態略顯暴躁:今晚還有千百件事要安排,我猜她的個人生活應該也很忙碌。
我講到達文西的天賦實在太驚人,以至於他的老師一看到的學生畫在自己所畫的人物旁邊的天使以後,就決定放棄繪畫;這個故事可能不是真的,但這幾乎適用於所有關於達文西的事情。我講到,達文西不只是畫家,還是發明家和軍事工程師,甚至在他的藝術作品中用上了科學法則。我講到了達文西畫中人物微笑的重要性,它證明了人身上有神聖的火花:動物不會微笑,但天使會。
我還講了那次竊案的事,這使《蒙娜麗莎》真正地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畫作。這個案子發生在一九一一年,並成為世界各地的頭條新聞。當時每個遊客都想看看原本懸掛這幅畫所留下的空牆。我講到,畫中的模特兒很可能是一位商人,也就是佛羅倫斯的法蘭切斯柯‧德‧喬宮多的妻子,這就是為什麼這幅畫在法文中被稱為「喬宮多」。我講了很多東西,但當我到達第二座電扶梯時,至少還有二十分鐘的路程,我能講的故事已經講完了。當我朝向一直對著麥克風說話的同事投以驚訝、略帶擔憂的目光時,我告訴自己,既然等著我們的是一片巨大的混亂,也許最好還是讓我的團員們先喘口氣……。
《蒙娜麗莎》所遷移的展廳,是羅浮宮最大的展廳之一。這裡掛著巴洛克畫家魯本斯受瑪麗亞‧德‧美第奇王后所託而創作的的畫布,共二十四幅、有數公尺高,但現在乏人問津。當我們終於進入這充滿歷史意義的大廳時,排隊的噩夢還沒有結束:就像艾菲爾鐵塔的售票處一樣,這裡也用臨時分隔柱和黑色分隔帶拉出一條曲折、但通向最終目標的動線。
這裡的節奏快了很多。在迷宮的邊緣,警衛不斷用法語對我們大喊「往前!往前!」,好像騎著馬、手裡揮舞著咻咻作響的鞭子,只想把我們更快趕走。《蒙娜麗莎》被鎖在一個氣勢磅礡的玻璃盒裡,左右兩旁還安排兩個身材高大、肌肉發達的保鏢,他們的任務是確保遊客不會在畫前站得太久。很快就輪到我們了。只能拍一張照片,就只有一張;再看最後一眼,然後就結束了。我們向出口走去。

二〇〇〇年,羅浮宮有六百萬遊客。大約二十年後,這個數字幾乎翻了一倍。全球化導致每年參觀羅浮宮的遊客越來越多,尤其是中國旅遊團的數量成長速度更是驚人。遊客數量在旅遊旺季尤其荒謬,同時也令人不安。
在凡爾賽宮狹窄的走廊和管制的展廳裡,情況更糟。在團體遊客入口外,有上百人在傾盆大雨或烈日下擠在一起。理論上,所有人大約都在同一時間獲准進入,嚮導們甚至偶爾會互相傾軋。但到了裡面,大家往往寸步難行,大熱天還有些人會暈倒。一個九十多歲的男人舉起拐杖,用英語對我厲聲說道:「這太危險了!帶我們離開這裡!」我回答說我最想要的就是出去,但這根本不可能。我們被人群團團圍住,唯一能做的就是一次一小步腳慢慢往出口走去。我沒告訴他,他其實說得沒錯:四周全是易燃的絲綢和天鵝絨織物,以及木製家具,萬一哪裡出了差錯,我們就像一群大老鼠一樣被困在裡面……。
我和我的同事對龐大的工作量(以及收入)都很滿意,但不知怎的,我們慢慢體會到情況已經到了極限,不可以再這樣下去了。巴黎,這座地球上遊客最多的城市,已經變得太小了。

時間來到整整九個月後,也就是二〇二〇年三月十九日。巴黎可說杳無生機。網路上能找到空無一人的大道與廣場的照片和影片,有種莫名的美感,彷彿這座城市遭到某種神祕的祕密武器攻擊,它殺光了居民、卻讓建築物完好無損──大家心知肚明,真正罪魁禍首是病毒。
一年後,博物館、劇院、音樂廳、咖啡館和餐廳依然大門深鎖,除了二〇二〇年六月到十月那一小段時期。巴黎的靈魂消失了,而「宵禁」成了日常現實,這個古老的詞彙讓人想起中世紀或德軍占領的時期。導遊可說是受災最嚴重的職業之一,大家突然發現自己處於全球危機的前線。

2.哲學之都
這是一本關於巴黎的書,按照時間排列、分六個章節講述這座城市的故事,從羅馬人建城到二〇一五年的襲擊事件。然而,本書不只是一本歷史書,哲學在書中也扮演同樣重要的角色。我對「哲學」的理解,不只是針對特定哲學家的觀點,還有且我們對世界、對生命的所有有意識和潛意識的想法。這些想法會隨著時間而改變。從上古時期、中世紀、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到現代,每個歷史時期對宇宙和人類在其中應扮演的角色都有不同的看法。
我想在這本書中呈現的是,在巴黎,這個展開的過程比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更顯而易見。攤開歷史,你會看到巴黎曾經三次成為哲學之都,更是西方的思想中心。中世紀時,托馬斯‧阿奎那在索邦大學教授經院哲學;啟蒙運動期間,塞納河畔的沙龍和咖啡館鋸掉了舊世界下的椅腳;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存在主義的巴黎變體靠著尚-保羅‧沙特和西蒙波娃,在紐約和莫斯科掀起了狂濤巨浪。但你也可以在這裡找到其他深具影響力的思想和文化遺跡:無論是在羅浮宮的展廳中、在宮殿和教堂的牆壁上,還是在花園和公園中,以及在某幾個區的街道格局裡頭。
要闡明本書的目的,最好的方法可能是簡要概述巴黎從頭開始的起源。十五年前,當我開始擔任導遊維生,我很快就發現,讀過哲學為我的工作帶來很大的優勢。多虧了這個哲學學程,我比較有辦法將我所見到的事物歸納進歷史背景中。面對藝術、建築和某個時代的信仰背後的假定與推測,我都有比較清楚的概念,但反過來說也是一樣,由於我對巴黎知之甚詳,所以我也更能理解哲學思想:我看到了這些思想在繪畫、建築、甚至歷代的生活方式中所演化出的具體形式。
幾年前,我第一次能夠在實踐中將哲學和巴黎這兩個端點連接起來。由於我曾為荷蘭的《哲學雜誌》寫過一篇關於沙特和存在主義的文章,有一家機構因而接觸我、問我是否願意針對同一主題帶領一個多日導覽團。「當然好啊!」我很乾脆地答應了。於是,早上我在巴黎最古老的咖啡館普羅可布咖啡廳的一個小廳裡講授講授幾堂預備課程,下午我們步行到沙特和西蒙波娃曾工作、生活過的咖啡館和旅館,這些地方都曾為他們的小說和論著提供靈感。我們還參觀了聖日耳曼德佩區和蒙帕納斯區的教堂、墓地和博物館,這兩個地方是存在主義的發源地,也是最盛行的兩個區域。
為期四天的旅程很成功,因此這間機構再度邀請我籌畫同樣的活動時,我提出了一個新的主題:「啟蒙運動」,畢竟它也曾經在巴黎風靡一時。在整個巴黎,你還可以參觀這些新思想當初醞釀而生的所在,除此之外你還可以沿著街道和廣場散步,這些地方當初上演了法國大革命中最驚心動魄的場面,而法國大革命正是標誌啟蒙運動高峰的世界性歷史事件。這間機構採納了我的提議。
我原本還開始思考加開第三次旅行團的可能性,要和團員一起穿越中世紀,偏偏新冠病毒從中作梗,壞了好事。啟蒙之旅被迫取消,我二〇二〇年的行事曆上的其他出團活動也通通取消了。導遊這一行的前景突然變得黯淡。後來,我發現對我來說唯一的好處就是我突然擁有一大把的時間。
就在法國第一次執行極為嚴格的封城令期間,我萌生寫下這本書的念頭。我發現,無論哪種主題的多日遊,背後的基本概念大致上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展示哲學與巴黎這座城市是如何緊密交織、相輔相成,還有展示這座城市如何影響某些特定思想的發展,以及這些思想如何反過來進一步改變城市的面貌。我想,我可以將這種相互影響與互動的故事延伸到巴黎的整個歷史。
這正是本書的目標。有一位偉大藝術家的傳記作者試圖描繪藝術家的生活和工作如何相輔相成,我也試著描繪這座城市如何成為新思想的溫床,而這些新思想又是如何為這座城市提供養分。這就是我將副標題取為「巴黎傳記」的原因。
世界上哲學氣息最濃厚的城市。除了巴黎,還有哪個城市有這麼多以哲學家命名的街道和廣場,有這麼多哲學家曾在那裡生活和寫作?伏爾泰大道、笛卡爾街、蒙田大街(,巴黎最優雅的大路)、奧古斯特‧孔德街、沙特-西蒙波娃廣場、尚-雅克‧盧梭街、狄德羅大道、帕斯卡街、亨利‧柏格森廣場……
由於這本書也兼談思想,所以我偶爾會跳出巴黎的狹窄框架。在某些段落中,我會離題談談埃及(那裡甚至可說是本書開始的地方)或雅典,偶爾我也會談到德國哲學家和美國藝術家;當然,這些通通都跟巴黎有關。首先,人類最偉大的寶藏之一的羅浮宮的走廊,以及其他博物館的走廊,就跟香榭麗舍大道一樣,都是巴黎街道規劃的一部分。但提及其他旁支的最主要原因,和本書的第二個目標有關,那就是提供一個宏觀的全景。
我個人認為,這是當代非常需要的。這個世界彷彿已變成了四逸的散沙。多虧有了網際網路,每個人都可以在幾秒鐘內查詢到各種主題的大量資訊,但資訊並不是知識。知識代表你可以建立關聯性,看到一致性,而要達到這個目標,你還必須保持一點距離,並擁有一定的歷史定位能力。
所以,歷史和文化知識絕不是思想的奢侈品,它們是必要的工具。打個比方,想要在流沙的荒漠中求生並尋找出路,它們就像是指南針、地圖和水壺。唯有靠這些知識,你才能採取立場、確定自己所在的位置,也才有可能改變這個位置。擁有歷史知識是一種解放。
在這本書中,我試著透過巴黎這座城市來提供這樣一個整體總覽。巴黎是一個具體的所在,而且大多數人都有辦法欣賞它。想要製作囊括「一切」的詳盡全圖是不可能的,你必須將這樣的概覽與一個已知的較小地方連結,一座可以在其中漫步的城市。哪怕只有一點點,了解巴黎思想史的話,你就會了解世界的思想史。

3.思想的導遊?
巴黎不僅發生了一場知識革命,還發生了一場藝術和政治革命,同時為世界帶來重大的影響。這些革命的哲學含量很高、但又多少突破了歷史的框架,所以我必須分兩個段落來處理。
每一章節都由幾個關於特定主題的片段組成,或多或少按時間順序排列。 這些主題可能是關於一個歷史事件、一個區域、一位哲學家或羅浮宮的幾個展廳。我的想法是,這些碎片拼在一起會組成一個更大的圖案,就像拼貼畫中的小方塊一樣。
這正好也是導遊工作的方式。在導覽期間,導遊會沿著一些古蹟或藝術品的路線前進,不時停下來說點什麼,然後再帶著團員繼續朝下一個點移動。連續的「停留」不一定遵循邏輯、嚴格的時間順序,但遊客會逐漸對旅遊主題產生更多理解(至少我們這是導遊們的目標)。在旅程結束時,遊客聽到的不只是一長串的史實和軼事,在最理想的情況下,旅客還會感到愉快,而且透過有趣的方式學到一些東西。我希望讀者在本書每一章的結尾都能獲得同樣的感受。
因此,我的目標就是寫出一本讀起來很愉快的書,其中既有深入分析的空間,也有有趣的小故事。畢竟,我是一個導遊,而不是(藝術)歷史學家或充滿學術氣息的哲學家。在寫作時,我想實現與我的工作相同的目標:用愉快的方式讓複雜的材料變得更容易理解。我一直提醒自己伏爾泰說過的名言:「惹人討厭的祕訣就是什麼都講。」
第二個重要標準是知識分子的誠實。 我一直努力盡可能公正地對待我所討論的事件和思想。我畢竟要做出個人的選擇,許多讀者也會在我的敘事中發現缺漏──甚至可能很多。沒被提到的古蹟、歷史事件和哲學家所在多有,有些則是幾乎沒有被提及。這有一部分與篇幅不足有關,也有一部分與我自己的喜好有關。
有時我會發表自己的看法,也可能很有爭議,特別是在關於藝術的段落中。雖然這不會吸引全部的讀者,但我認為能讓一本書更有趣:個人的立場比不慍不火的中立更能激發靈感。 這個年頭每個人都非常害怕冒犯他人,也都期待維持和諧。考慮他人脆弱的一面,無非是一項崇高的努力,但在思想方面卻並非如此。溝通時必須禮貌,但這並不等於你也必須有禮貌地思考。
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很想把具體的漫步納入文字敘述當中,因為我想展示具體城市和抽象思想之間的聯繫。一開始我覺得這再有道理不過了。但最後我決定放棄,第一個原因是已經有很多書可以滿足這種需求,第二個原因則是,如此一來,全局的總覽,這也就是我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會再次遺失。畢竟,在巴黎的每個區裡面,時代和風格都是交叉的。因此,每一趟漫步之旅的指南都會過度近似於某種清單。
然而,在我的文字裡,我不斷地回頭提到巴黎的大街小巷,在某些段落中確實有主題路線的暗示。無論如何,我希望讀者閱讀本書時能(再次)探索這座城市,並規劃出自己的漫步路線。
在開始進行巴黎歷史漫步之旅之前,先大致勾勒一下背景可能會有幫助。

4.鳥瞰巴黎
攤開巴黎地圖,你會立即看到這座城市被一條蜿蜒的河流一分為二,也就是塞納河(這個名字可能源自古凱爾特語中的「蛇」一詞)。它從一開始就是這座城市的命脈。這就是為什麼最重要的建築之一:市政廳,矗立在曾經是巴黎經濟中心的河港地區。現在的巴黎市政廳其實是一座富麗堂皇的文藝復興時期建築的複製品,而那棟建築正是法蘭西國王法蘭索瓦一世在十六世紀初為港口管理機關(市議會的前身)建造的。
巴黎的北部稱為「右岸」、南部稱為「左岸」,這又與塞納河有關;最初是由順流而下的船長根據他們要停靠在左邊或右邊的河岸而得名。左岸與右岸各有不同的歷史。在北部,從中世紀開始,經濟活動主要集中在河港和大型中央市場大廳周圍,而大學則建立在左岸。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區分仍然存在,右岸是總統府、香榭麗舍大街等最著名的奢侈品百貨公司和購物街,左岸是索邦大學、藝術學院和最大的出版商。法語甚至有一句俗話是這麼說的:「左岸使人沉思,右岸讓人花錢。」雖然事實上,如今在每個新潮的街角都能讓你買到處奢侈品和名牌服裝。
不過,更重要、也更明顯的差異,其實是城市東西兩側的差異。在巴黎西部,你可以欣賞幾乎所有著名的古蹟,像是艾菲爾鐵塔、凱旋門、巴黎歌劇院和榮譽軍人院。至於東部,某些地方的建築稍微現代化一些,甚至讓人覺得有點像柏林或倫敦。以前居住在這些街區的人主要是窮人,然而在過去的 二十年裡,有許多新的居民遷居至此,他們通常較年輕,收入也很高。聖馬丁運河周圍的幾條充滿時尚感的街道,現在是巴黎最昂貴的街道之一。目前,居住在西部的主要是年長的富人。你還能從投票行為觀察到差異:東部投票傾向通常偏向左派政黨,西部則是偏好右派政黨。
巴黎由二十個城區組成,每個城區都有自己的區長和區政廳。有些區面積很大、居民多達數十萬,本身就稱得上一座大城市,例如第十七區。這些城區合在一起看像是一具蝸牛殼,從羅浮宮對面的市政廳出發,呈螺旋狀向外發展,一直到東側最外圍的第二十區。有些城區很小(如第一區),有些區則很大(如第 十五區); 有些城區安靜且適合居住(如第十六區),也有一些城區繁忙又富有生機(如第五區)。每個城區都有專屬的特定氛圍。巴黎的路牌在街道名稱上方都會顯示城區編號,因此你只需要抬頭看看路牌,就能隨時掌握自己位於巴黎的哪個城區。
在塞納河流域中,有一座被認為是巴黎發源地的島嶼:西岱島(字面意思為「城之島」)。在今天的巴黎聖母院和司法宮所在之處,羅馬人建立了一個聚落,它最終變成了很可能是地球上最美麗的城市。這個島看起來有點像一個躺平的雞蛋。這正是巴黎日後擴張時仍舊保持的形狀:一顆不斷成長的雞蛋。過去,這座城市總是被各種防禦寨包圍──起先是木製城牆,後來變成了石牆。幾個世紀以來,不同的部落和民族掠奪了這座城市,從最早的法蘭克人、維京人和諾曼人,到後來的英國人、西班牙人和德國人。如今,這座城市被一條三十五公里長的高速公路「巴黎環城公路」(Périphérique)給包圍。因為它可能是一座比城牆還大的障礙(有些巴黎人在穿越這座公路前往郊區時,感覺像是在進行一趟長途旅行),所以越來越多的人提議在環城公路上加蓋道路,或將它完全拆除。然而,就目前而言,這個未來還有些遙遠,就向某位前總統曾計劃將巴黎這座城市擴張到巨無霸的比例,一直延伸到塞納河位於勒阿弗爾的河口。不管怎麼說,巴黎的故事還長長久久。

試閱文字

內文 : 精彩內容連載
(6000字內) 普羅可布咖啡館
一年一度的市集只持續了幾個月,就在那一年的春天,帕斯卡的木攤被拆除了。樂觀的他試著在塞納河附近再開一家常設店面,但很不幸以失敗告終。也許這種飲料還太新、太陌生了。
帕斯卡僱用了一名年輕人來幫他顧攤。這個年輕人名叫法蘭切斯科‧普羅科皮奧(Francesco Procopio),一六五〇年出生於義大利西西里的巴勒莫(Palermo)。一六八六年,普羅科皮奧靠著妻子的嫁妝,自己嘗試開店。他在城牆外(比較便宜)開了自己的咖啡館,地處劇院出口對面、靠近手球場的絕佳位置。普羅科皮奧決定以非常奢華的方式進行裝潢,後來證明這是一個天才之舉。自遠古以來,巴黎各處就充滿各種小酒館和歌舞廳,還有供應廉價葡萄酒和白蘭地的酒吧,這類場所往往骯髒又陰暗,裡頭總是燈光昏暗、擺設稀疏,只有幾把凳子和幾張搖搖晃晃的桌子。普羅科皮奧的「咖啡館」(café,會這麼稱呼是因為它賣的就是咖啡)看起來非常不同。他找來大理石材質的桌子,在牆上安裝了鏡子,還在天花板上懸掛了水晶吊燈。這些擺設讓第一批上門的客人目瞪口呆:普羅科皮奧的店面與他們所熟悉的飲宴場所完全不同。最重要的是:這裡只賣咖啡,不賣葡萄酒。就這樣,他的咖啡館獲得驚人的成功。
普羅可布咖啡館至今依然存在,不過它現在是一家餐廳。它距離舊市場區三百公尺,靠近奧德翁(Odéon)地鐵站。當你搭乘自動扶梯出站時,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革命家喬治‧丹東(Georges Danton)的雕像──他的故居曾矗立於此。再往前走一點,在繁忙的聖日耳曼大道的轉角處,就是醫學院。這是拉丁區和聖日耳曼德佩區之間的邊界區域。學生們時常來這裡看電影,方圓五十公尺內就有三間電影院。在聖日耳曼大道的另一邊,你可以在拱門下穿過一條古老的小巷,也就是聖安德烈中庭。中世紀時,護城河曾流經此地,而在普羅科皮奧時代,這條溝渠還曾經是手球場。今天,你走在上頭的話每一步都得小心,因為地面鋪石非常不平坦。如果你透過一間巧克力店──店家更換速度很快,以前曾經是茶室──的窗戶往右看,你會看到十二世紀菲利普‧奧古斯都城牆的塔樓的一部分。而左邊就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咖啡館:普羅可布咖啡館的露台和後門──這也說明了創店時它確實在城牆外。
這位西西里人不知不覺中創造了一個日後在十八世紀留下印記的歷史名勝。由於奢華的裝潢,他的咖啡館所吸引的族群與市井酒館聚集的人群完全不同。貴族們有時也會去市井酒館消費──如果他們想沉浸在罪惡之中的話。這類小酒館和歌舞廳是他們日思夜想的地方:(大量)飲酒、歌舞昇平,在黑暗的角落或密室裡還經常發生性行為,無論是否有金錢交易。在法國大革命之前,甚至一直謠傳瑪麗‧安東尼(Marie-Antoinette)皇后偶爾會在深夜造訪這座城市最臭名昭著的酒吧之一。
在普羅科皮奧的店裡,氛圍比前述文明許多,不過就是因為咖啡能讓客人保持清醒。他的理念在他有生之年就已得到廣泛效仿,咖啡館在歐洲各地開門營業。不過,巴黎還是擁有最多咖啡館的地方。大約在一七〇〇年,巴黎就已經有至少一百間咖啡館,其中一些咖啡館還具有特定主題,像是文學咖啡館、多米諾骨牌咖啡館和西洋棋咖啡館等等。一七〇九年,有位聰明的咖啡館老闆第一次在店裡擺了撞球桌。
這種發展讓當局十分憂心。早在一六九〇年,有位部長就曾寫信給巴黎警察局長:
有幾處供應咖啡的地方,聚集了之前互不相識的各色人等。這引起了國王的關切。正因此故,陛下囑咐我向您垂詢,從今以後禁止這樣的場所是否更為恰當。
幸好這個計劃從未實施過。不過當局確實有理由擔心咖啡館比黑暗的酒吧更危險:經常光顧酒吧的醉酒和遲鈍的人,對社會階層的威脅確實小於那些頭腦清醒、博學多聞(你可以在咖啡館裡閱讀《公報》[gazette],報紙的前身)的咖啡館顧客。(出於同樣的原因,蘇聯禁止在公共場所飲用伏特加,但卻大力鼓勵私下飲用。)
正是在咖啡館、特別是普羅可布咖啡館,古老而穩健的舊制度(Ancien Régime)開始出現漏洞。與沙龍(salon)相比,咖啡館更像是一種新的、具有強烈顛覆性的哲學實驗室……。


盧梭(一七一二年至一七七八年)
盧梭也許是有史以來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帶來的無非是人類主體性的改變。我們撫養孩子的方式,我們對自己、對生活、對伴侶的期望──所有這一切和各個其他方面都深受這位日內瓦哲學家的影響。他關於政治、愛情和幸福等主題(僅舉數例)所提出的的思想,徹底並永久地改變了西方世界;自盧梭以來,我們的感受和思考方式都變得不同了。相比之下,伏爾泰只不過是一個記者。
當然,盧梭並不是憑空創造出這種新的生活方式的。由於他自身非常脆弱,他比他的同時代人更早、也更清楚地感受到這種已經蔓延在社會氛圍中的新的敏感性。就像他之前的帕斯卡以及他之後的杜斯妥也夫斯基與卡夫卡一樣,他也擁有幻想的神經。他靠自己的天才,設法將困擾他的問題以一種清晰且引人入勝的形式呈現出來。
經過多次流浪──這段時間他當過僕人和家庭教師,還擔任過威尼斯大使的祕書一陣子;一七四四年,他第三次抵達巴黎,在那裡他遇到了狄德羅和其他未來的百科全書派作家。當他十九歲第一次停留在巴黎一陣子時,巴黎並沒有給他留下好印象:
當我穿過聖馬索(Saint-Marceau)郊區進入這座城市時,除了臭氣熏天的小街道、醜陋的黑房子和一個充滿骯髒和貧窮的世界,有著乞丐、手推車、修補舊衣和賣草藥茶或舊帽子的人以外,什麼也看不見。
盧梭絕對不喜歡城市。根據他的說法,城裡的人離大自然最遙遠,因此他們是墮落的。那時,狄德羅已經享有一定的聲譽,他帶盧梭去了霍爾巴赫的沙龍,但是,就如前文所述,這個嘗試以失敗告終。後來,盧梭會在他的小說《新哀綠綺思》(Julie, ou la nouvelle Héloïse)中描寫沙龍生活:來訪者一進門就得將自己的靈魂(如果有的話)連同大衣外套一起掛在門廳。兩人的個性差異已經很明顯了:浮誇的狄德羅嘴巴從沒停過,而盧梭經常躲在角落一邊生悶氣,一邊觀察。盧梭唯一擅長的是西洋棋,他們在普羅可布咖啡館或其他咖啡廳對弈多次,結局都讓狄德羅非常懊惱。
當狄德羅身陷囹圄時,盧梭仍定期探望他。民族廣場(place de la Nation)和城堡之間的文森道(cours de Vincennes)仍然存在,儘管它與盧梭走過的那條塵土飛揚的鄉間小路一點都不像。有一天,他來到這裡,在一棵陰涼的樹下(當時是盛夏),他突然萌生自己的生活將會改變的念頭。
盧梭在與人相處時從未真正感到自在,特別是在一大群人中。他有一種強烈的想法:人們並不是他們自己,而是扮演著一個角色。例如,當他造訪沙龍後走路回家時,就像《新哀綠綺思》中的主人公一樣,充滿了「隱祕的悲傷和死一般的厭惡,我的心空空如也,膨脹得像一團空氣」。批評家指責盧梭想要矯正的世界其實就是他本人所患之病。套用盧梭的傳記作者李歐‧達姆羅施(Leo Damrosch)的話:
盧梭的人生和著作的目的,是找到隱藏在一層層角色扮演之下的真實自我,並建立有助於解放這種真實自我的教學和政治計劃。
他朝這個計畫邁出了第一步。首先他參加了由第戎(Dijon)一所名不見經傳的學院舉辦的徵文比賽,比賽的題目是:科學和藝術是否有助於提升道德?盧梭的回答是「否」,這個結論令人訝異,但他最終獲獎了。這就是他那天在前往文森道上的熱切發想:文明使我們變得更加矯揉造作、也更加虛偽,因此變得不快樂。
他的論文發表在一本廣為流傳的雜誌上,使他在三十八歲時一夜成名。起初,百科全書派並沒有把盧梭的「挑釁」當回事。他表面上仍然是與他們並肩作戰的盟友,他為《百科全書》寫了所有和音樂有關的文章──音樂是他最大的熱情之一,後來他還創作了一部成功的歌劇。但百科全書派很快就會發現盧梭是認真的。
一七五五年,他出版了《論人類的不平等》(Discours sur l'origine et les fondements de l'inégalité parmi les hommes),他在其中論證社會不僅使人們不快樂,還會使人們變得邪惡。在社會存在之前,人們的生活方式就跟純真的動物沒什麼兩樣,唯有當下才是最重要的。他們還不知道財產、競爭、嫉妒、虛榮或羞恥。盧梭用這部作品將自己置身於啟蒙運動追求進步的信念之外。伏爾泰特別震驚,並寫信給盧梭說自己已經太老成、不會再用四隻腳走路了。盧梭甚至還聲稱,反省是不自然的,一個人如果開始反省就成了退化的動物──這與狄德羅的觀點恰恰相反。
盧梭由此確定了萬惡之源就是社會。人性本善,社會則使人性變壞。這些話餘音繞樑,之後數百年仍迴盪著──也許這些餘音在今天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響亮。亞瑟‧梅爾澤(Arthur Melzer)認為這是一種文化板塊的變遷:盧梭推崇自發性和自然性,取代自我控制的古典道德。浪漫主義已經不遠了。
後人則不斷嘗試推翻他的理論:人們可以藉由改變社會讓自己變得更好。因為,如果我們的問題不是由我們本性中的某些缺陷、也就是古老的原罪所致,而是歷史原因造成的,那麼我們就有機會糾正這些錯誤。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和馬克思(Karl Marx)是盧梭思想的繼承人;馬克思想要提出一種政治解決方案,佛洛伊德則希望提出一種心理解決方案,換言之,兩者都在努力消除現代世界中的「異化」或「文化中的不安」,或至少讓現代世界變得更宜居。 但盧梭本人其實更悲觀:在他看來,每一種社會形式天生就含有奮鬥、挫折和不平等等元素。
盧梭在他的下一本書中寫到了艾皮奈夫人(Madame d’Epinay)的莊園,而她後來成為盧梭最大的敵人之一。在這個莊園裡,他還深深地愛上了艾皮奈夫人的表妹侯德托伯爵夫人(comtesse d’Houdetot,而她的全名更美:Elisabeth Sophie Françoise Lalive de Bellegarde;朋友們稱她為「咪咪」[Mimi])。侯德托夫人第一次去看盧梭時穿著車夫的靴子,因為她的馬車陷在泥淖裡;第二次她則騎著馬,全身上下都是男性的裝扮。盧梭形容她的所有動作都是笨拙與優雅的結合體。這樣的愛情很可能不是雙向的,也沒有結果。盧梭捲入了複雜的三角關係(ménage-à-trois),這激發了他在一七六一年新出版的小說《新哀綠綺思》的寫作靈感。
這本書成為十八世紀的暢銷書,也讓讀者的心悸動不已;許多人痛哭流涕,想要改變自己的人生。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如果要找出一本奠定我們對當代浪漫愛情和社會公民婚姻理解的基礎的書,那麼這本書首當其充。配偶們今後都要對彼此保持忠誠和道德,而不能當犬儒的陌生人(或者「親密的朋友」──在最好的情況下)、公開或私下在別處尋找浪漫或性的滿足。
一年後,前面提到的關於養育孩子最佳方法的書《愛彌兒》(Emile)出版了。盧梭是第一個認真思考童年的人,他的結論具有深遠的影響。撫養和教育應著重於每個孩子的個別脾性和才能。由此,盧梭也成為現代教育學的奠基人。孩子們當然也要學會認識自然、熱愛自然。他認為最好教每個孩子一門具體的工藝,這樣他們就可以在需要時養活自己。遵從這條建議的最有名人物無非是法國王儲,他讓自己的兒子學習鎖匠技藝。這個男孩後來成為了國王,最後被送上了斷頭台……。
因此,獨立性對盧梭來說至關重要。但是,只要我們仍然受制於他人的意見,就沒有完全的獨立。因此,愛彌兒──書中受教育的男孩──必須學會擺脫我們今天所謂的身分地位焦慮。你不應該追求名聲,也不該將你的自尊與他人的期望掛勾。某種程度上,我們其實可以稱盧梭為龐克文學家先驅。
同年(也就是一七六二年),他還出版了他畢生最重要的著作《社會契約論》(Du contrat social ou Principes du droit politique,又譯《民約論》)。在這本書裡,他嘗試設計出一種政治制度,好讓不平等的問題所致傷害降到最低。對盧梭來說,聲望、權力和財產的差異是社會固有的。但是,一個國家所有公民在道德和法律方面都是平等的,這其實是一個革命性的想法。之前從來沒有人如此激進,就連伏爾泰或狄德羅也沒有。在舊制度和整個古代世界,貴族享有其他人所沒有的特殊待遇和權利。但就連每個行會也有自己的豁免權。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相同的法律應該適用於每個人、而且人人都擁有某些不可剝奪的權利,這些想法都是全新的。 因此,當湯馬斯‧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在美國憲法中寫道:「我們認為以下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皆生而平等,享有造物主賦予給他們的不可剝奪的權利」,便是直接取用盧梭的想法;他指的不言而喻的真理,其實原本絕非理所當然的。
盧梭與伏爾泰和狄德羅的最大區別在於,後兩者是希望保持現有體系完整的改革派。但盧梭更加激進:他攻擊制度本身的原則,並冀望於一種全新的秩序。拿破崙曾來到盧梭墓前說過以下這番話,他說的可是一點都沒錯:
如果這個人不曾活過,對法國的和平會比較好。就是他為法國大革命埋下了種子。
盧梭對人和社會的分析,都比與他同時代、樂觀的啟蒙哲學家要深刻得多。因為社會使我們腐敗得無可救藥,所以盧梭認為不可能有一個簡單的民主多數政體。畢竟,多數人的意志只不過是所有個別的、充滿利己主義的自身利益之總和。與亞當‧斯密(Adam Smith)不同,道德家盧梭根本不相信個人的惡習能讓大眾具有美德。
唯一真正的主體性就在於所謂的「普遍意志」(volonté générale)。這種普遍意志表達了人民的「真實」意志,因為它超越了個人或團體的利己主義和個人利益。這實在是個爆炸性的想法,畢竟誰有權自稱是這種意志的代言人?基於這個原因,盧梭的批評者將他視為法國大革命的「恐怖時期」和二十世紀極權主義政權之父──我們姑且不論這種論述的是非對錯,而盧梭本人後來也覺得自己的解決方案不夠理想。
與狄德羅不同的是,盧梭並非無神論者、但確實相信人的本性純真,且蔑視三位一體等教條。《愛彌兒》之中有個段落充滿譏諷,激怒了教會和當局;因此所有的《愛彌兒》書冊都被焚毀,同時也對作者發出了逮捕令。盧梭及時逃到了瑞士,但時間一久,他在那裡也不受歡迎。蘇格蘭哲學家大衛‧休謨在英國為他提供了一個避風港。盧梭起先雖然猶豫,但最後還是接受了這個提議。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呈現出充滿浪漫花都巴黎另一面,從世界文明史的重要性來看巴黎。
‧與一般旅遊書不同,而是從巴黎的歷史來探討巴黎之所以成為巴黎的原因。
‧不是以點(景點)而是用面(歷史、人文、思想),來介紹巴黎。側重巴黎人文和思想的歷史,再由此導遊巴黎不得不走景點。
‧讓人重新認識巴黎,並隨著書中的故事暢遊巴黎20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