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望者之歌: 一個美國白人家族的悲劇與重生 (暢銷經典回歸版) | 誠品線上

Hillbilly Elegy: A Memoir of a Family and Culture in Crisis

作者 J. D. Vance
出版社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絕望者之歌: 一個美國白人家族的悲劇與重生 (暢銷經典回歸版):《絕望者之歌》2024年重新校訂版,暢銷經典再度回歸!美國第60屆大選候選人凡斯親筆自傳來自「鐵鏽帶」的魯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絕望者之歌》2024年重新校訂版,暢銷經典再度回歸!美國第60屆大選候選人凡斯親筆自傳來自「鐵鏽帶」的魯蛇男孩為何從「反川」變「挺川」,走向副總統之路?★亞馬遜網站5萬名讀者好評,問鼎排行榜第一名★艾美.亞當斯主演2020年Netflix同名電影★比爾.蓋茲推薦2017年夏季選書★《經濟學人》2016年關於美國最重要的書每一個孩子也都希望能有一個安穩的家。每一對父母都希望能給孩子成功的未來。然而,在一度被認為是「圓夢之國」的美國,在不被主流媒體與社會大眾關注的阿帕拉契山區與「鐵鏽地帶」,這樣平凡的期待只是奢望。籠罩著殘破的美國鄉間小鎮的是絕望。這裡的人們誠懇、直率、熱愛家庭、篤信上帝,然而文化的差異、社會的排斥,剝奪了他們向上流動的機會。這裡的孩子不僅無法念大學、永遠只能做低階藍領工作,更被家暴、輟學、未婚生子、酗酒,與毒品給緊緊掐住。真正更不幸的是,時候久了,他們只能視之為理所當然,拒絕批評,拒絕外界的援助,也拒絕相信自己……只能怨天尤人,把內心深處的挫折轉化為對社會的憤怒。在各種因素的眷顧下,本書作者傑德.凡斯掙脫了山裡小鎮套在他身上的階級鎖鍊,從耶魯大學法學院畢業、進入名聞遐邇的創投基金公司Mithril Capital Management上班,成為人人稱羨的人生勝利組、見證「美國夢」的奇蹟。然而,在這本自傳當中,他透過他命運多舛的前半生述說底層美國與憤怒白人的絕望與無力,分析究竟是什麼因素讓他們無法改變命運、在美國社會安身立命。另一方面,他也試圖透過自己的案例說明,在這個每年都有好幾位青年因毒品或犯罪而死亡的美國小鎮,成功地翻轉人生、突破階級的枷鎖。他認為,關鍵在於對自己創造改變能力的信任,以及一個和睦的家庭。從絕望的底層,胼手胝足攀向人生勝利組,凡斯的故事述說著白人勞工階級的困境與憤怒,也見證了在親情的支持下,魯蛇翻轉人生的可能。《絕望者之歌:一個美國白人家族的悲劇與重生》透過一個小人物的個人角度,以感人、溫馨的故事闡述美國工人階級面臨的文化危機。儘管已經有大量的報導在警示過去四十年來這個階級經歷的困境,但從來沒有一個來自內部的人述說他們真實的故事。在《絕望者之歌》中,凡斯用他真實的人生來呈現,對一群生下來就注定無法翻身的族群來說,社會、經濟、與階級的墜落究竟是什麼感受。凡斯家族的故事始於二戰後情勢一片大好的美國,他一貧如洗的外祖父母為了逃離貧窮,從肯塔基的阿帕拉契山區移民到俄亥俄州。外祖父在汽車工廠找到工作,讓他們的家庭晉升中產階級,他們的其中一位孫子甚至成為耶魯法學的畢業生,可謂光耀門楣,達成了「世代向上流動」的夢想。然而,在《絕望者之歌》的家族記事中我們看到,凡斯的外祖父母、阿姨、舅舅、姐姐,以及最重要的是他的母親,始終無法適應城市中產階級的生活,並難逃糾纏部分美國城鎮的貧困、家暴、酗酒等等社會問題。在凡斯毫不掩飾揭露的家族鬧劇與悲劇當中,是折磨著每一個美國工人階級的惡夢。《絕望者之歌》的故事悲喜交織,真誠而感人,從書中人物我們可以看到要擺脫階級牢籠究竟要付出多少努力且多麼遙不可及代價。同時也提醒著世人,美國底層社會究竟蘊藏著多少的徬徨、挫折與憤怒,這些都是我們理解川普現象所不能忽視的社會背景。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推薦人】◎沈政男(草屯療養院精神科醫生)◎林立青(《做工的人》作者)◎劉安婷(「為台灣而教」基金會共同創辦人)--【各界讚譽】▸這本卓越且感人肺腑的書,描寫了一個由阿帕拉契山脈貧窮白人組成的弱勢群體。對於這個群體,我只能依靠想像去間接了解。凡斯從小被父親拋棄,母親也對養育他沒有興趣,於是他的祖父母接管了撫養職責,他們很愛凡斯卻有暴力傾向。儘管困難重重,凡斯還是熬過了自己窮困且提心吊膽的童年,最終進入了耶魯法學院。這本書對貧窮背後複雜的文化和家庭因素進行了深刻的解讀,但它真正的魅力依舊在於故事本身,以及凡斯敢於講述它的勇氣。──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這是一本淒美而動人的回憶錄,記錄了作者從一個失婚的母親與破碎的阿帕拉契家族當中成功翻轉人生,最後從耶魯法學院畢業的故事。《絕望者之歌》不僅令人驚嘆連連,而且賺人熱淚,又不時出現叫人捧腹大笑的荒唐情節。同時它還具備極度深刻的社會意義。作者毫不掩飾的真誠為大眾開了一扇窗,揭露了過去不被主流大眾看見的美國,並點出了希望所在。《絕望者之歌》宣告了一位才華洋溢、與眾不同的作家的誕生,而且是所有想知道美國出了什麼問題的人都必讀的作品。──虎媽蔡美兒(Amy Chua)▸菁英通常都會從「經濟停滯」、「社會不公」的角度來理解我們的社會危機,傑德.凡斯以親身的血淚經驗講述一群學術圈子看不見的真實人物故事。──矽谷傳奇創業家彼得.提爾(Peter Thiel)▸美國政治體系與白人工人階級對彼此失去了信任。傑德.凡斯的回憶錄《絕望者之歌》赤裸裸地呈現一個經歷這種信任毀滅的家庭的真實面貌。並非所有的白人工人選民都像凡斯先生的家族一樣來自阿帕拉契的鄉村,但他描述的現象卻很普遍。關於2016年的美國,你不會讀到更重要的一本書。──《經濟學人》2016年關於美國最重要的一本書▸凡斯先生盤踞暢銷排行版鰲頭的回憶錄描述了他在經濟一蹶不振的俄亥俄鋼鐵小鎮的成長經驗。《紐約時報》的珍妮佛.西納寫道『我們都迫切想知道當今的選民為什麼不信任政府,但我們從未從電視上華麗的嘴砲中得到任何答案。現在,我們有了凡斯先生。他對底層白人充滿悲憐又尖銳的社會觀察有助於我們了解今日美國的政治騷動,尤其是川普的崛起。凡斯先生的第一手經歷與細膩的反思無心插柳地為這場不文明的選舉提供了一個文明的註解,而且他的淺詞用字是如此平易,相信無論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的人都看得懂。──《紐約時報》理解川普為何獲勝的六本書▸我們多少都知道勞工階級的道德觀是什麼,但如果你想溫習一下,我推薦你看傑德.凡斯的《絕望者之歌》。凡斯一家人來自肯塔基與俄亥俄州,而他對他成長環境周遭人物的信念的描述是在這個歷史當下,你不能錯過的好書。──《品格》作者大衛.布魯克斯(David Brooks)▸凡斯先生的《絕望者之歌》是一本至情至性、讀後不能不掩卷嘆息的回憶錄,也是針對美國白人勞工階級之文化評論的傑作。社會科學家已經研究失業、離婚、毒癮等摧殘這個群體的因素多年,但對凡斯先生來說,這就是他的人生的一部分,而且他提出了一個強而有力的解釋來說明為什麼跟他一樣成長背景的人那麼難以翻身。他的焦點放在來自阿帕拉契山區的家鄉。在這個從紐約延伸到阿拉巴馬的廣袤地區,他說,「白人勞工階級的命運是最慘澹無望的」……在這場美國大選中,各路人馬紛紛對白人勞工選民提出各種承諾,此時出版的《絕望者之歌》不僅精采絕倫,而且發人深省。針對白人勞工階級的困境,凡斯先生說,「嚴格來說,我不知道答案是什麼,但我知道唯有我們停止抱怨歐巴馬、布希或某家大公司,並反問自己可以做些什麼來改善現況,才有可能出現轉機。」──《華盛頓郵報》書評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傑德.凡斯(J. D. Vance)雖然有著白人的外貌,但蘇格蘭-愛爾蘭裔的血統讓他的家族在以盎格魯-撒克遜白人為主的美國社會中被視為異類。生長在美國俄亥俄州南部的中央鎮,所謂的廣大的「鐵鏽帶」中的一座貧窮小城,見證了美國經濟蕭條對工人階級帶來的沉痛打擊。二戰過後,凡斯的外祖父母為了過著更好的生活,放棄伐木採礦的工作,離開肯塔基州阿帕拉契山脈的老家,來到中央鎮的一家汽車工廠謀職,並生下他的母親。隨著戰後美國經濟的復甦,祖父母彷彿也一圓美國夢,但因為出生、階級、文化的差異,孤伶伶的小倆口從來沒有適應當地社會,這造成他們家族隨後的不幸,亦即傑德.凡斯悲慘的成長背景。最大的災難是父母離異,以及在離婚後藥物成癮、家暴惡習難改的母親。同時,教育程度不高的外祖父母雖然脾氣暴躁、粗鄙,但他們對外孫的愛讓凡斯在家庭風暴中得以棲身,並對未來保有一絲希望。高中後進入海軍陸戰隊,軍事訓練讓他有機會過著「正常」的生活,並終於有能力獲得經濟獨立。退伍後進入俄亥俄州立大學,畢業於耶魯法學院,雖然與菁英文化格格不入,但表現優異並擔任《耶魯法學論叢》編輯。凡斯曾在矽谷傳奇創業家、PayPal創辦人彼得.提爾(Peter Thiel)的創投基金公司Mithril Capital Management擔任董事,並為現任俄亥俄州聯邦參議員。2024年他成為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的副手搭檔,投入大選。譯者簡介葉佳怡台北木柵人,曾為《聯合文學》雜誌主編,現為專職譯者。已出版小說集《溢出》、《染》;散文集《不安全的慾望》。譯作有非虛構作品《憤怒的白人》、《向獨裁者說不》、《永遠的蘇珊》;長篇小說《我彌留之際》、《消失的她們》、《激情》、《沼澤女孩》、《聲音與憤怒》、《哈姆奈特》;短篇小說集《恐怖老年性愛》、《她的身體與其它派對》、《西北》、《激情》;人類學作品《卡塔莉娜》、《尋找尊嚴》;圖像小說《歡樂之家》等。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一:下港人的力爭上游╱沈政男推薦序二:從美國勞工階級的掙扎反思台灣的困境╱林立青推薦序三:幫孩子面對內心的怪獸╱劉安婷人物介紹:凡斯與布蘭頓家族人物關係圖地圖一:美國阿帕拉契山脈與鐵鏽帶地圖二:凡斯家族遷徙圖自序:一部荒謬的自傳第一章:傑克遜老家鄉第二章:離鄉背井第三章:家庭至上第四章:美國夢難圓第五章:人生中最大的錯誤第六章:我的父親們第七章:最好的爸爸第八章:狼養大的孩子們第九章:姥姥的家第十章:海軍陸戰隊的日子第十一章:絕望的白人與討厭歐巴馬的理由第十二章:耶魯法學院的異類第十三章:幸福的人們擁有什麼?第十四章:與自己內心的怪物戰鬥第十五章:什麼才能拯救鄉巴佬?結語:不再惡夢謝詞註釋譯後記:鄉巴佬的自救之路╱葉佳怡評論:了解川普支持者必讀的一本書╱胡培菱

商品規格

書名 / 絕望者之歌: 一個美國白人家族的悲劇與重生 (暢銷經典回歸版)
作者 / J. D. Vance
簡介 / 絕望者之歌: 一個美國白人家族的悲劇與重生 (暢銷經典回歸版):《絕望者之歌》2024年重新校訂版,暢銷經典再度回歸!美國第60屆大選候選人凡斯親筆自傳來自「鐵鏽帶」的魯
出版社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7509074
ISBN10 /
EAN / 9786267509074
誠品26碼 / 2682653308009
頁數 / 348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4.8×21×1.85 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從美國勞工階級的掙扎反思台灣的困境
林立青∣《做工的人》作者

過去我們在談到美國時,很少聽到「階級」這個詞,對於美國的想像也非常粗淺,似乎除了白人外就是黑人,偶爾趕流行的時候就加入西裔、亞裔或是華裔,其餘的內容我們似乎漠不關心。
但事實上社會的分類不僅僅只是透過血統,有更多種分類方式來自於所在的環境,這可能是外在的表現:膚色、職業、機會、所得、社會保障、社交。或者是內在的表現:信仰、價值觀、習慣、情緒的處理能力、溝通能力、表達自己的方式。
《絕望者之歌》透過一個出身於肯塔基地區的蘇格蘭-愛爾蘭裔白人,說出了所謂「鐵鏽區」的故事,可以讓我們理解一個在美國的勞工階級,甚至清楚寫出這些人的思緒和價值觀。這些觀念包含美國夢,有對於後代的期許,有些甚至與台灣驚人的相似,譬如作者傑德.凡斯提到外祖父母時如此描述「體力勞動工作確實值得敬重,但屬於他們那一代,我們得做些不一樣的大事,而所謂進步就是往上層階級流動。那也代表一定得進大學」。這使得他們希望後代子孫不要只是個工人,儘管實際上卻沒有辦法給予他們改善環境的幫助。
在書裡也隱約可見職業和傳統價值觀對於人的影響,在書裡的祖父母輩仍有穩定的工作,外公在「阿姆科公司」可以做到退休並且有退休金,姥姥則是一直靠著外公的退休金保障終老。主角的母親則是在不斷的「換男友」,增加孩子的繼兄弟姐妹。他們並沒有良好的理財習慣,也甚至不知道比較銀行利率。傳統舊有文化也使他們不擅長用現代文明方式解決生活問題,裡面有一段描述他從母親身上學到的婚姻衝突,讀來令人哀傷:「如果尖叫可以解決問題,就不要用正常音量說話;如果情勢升高,只要男人不要先動手,揍人或是搧巴掌都沒問題;絕對要用最汙辱人、最傷人的方式表達感受;如果以上都無效,就帶著小孩到當地汽車旅館躲起來,而且絕對不要讓對方知道地點」。這樣的家庭曾經上法庭,最後孩子必須反過頭來說謊以保住母親。
書中其實清楚寫出了白人勞工階級的困境:面對國際競爭,過去美國傳統製造業及工業的競爭力下降,也幾乎無法再提供過去的工會福利,大量的就業機會逐漸流失,作者的外公仍有穩定的工作,但接著由於無法順利融入社會,他們的工作失去保障,並且逐漸失去對於社會的重要性,他們陷入徬徨並且無所適從。
傳統的價值觀不僅僅體現在「阿姆科公司」,更體現在教會上,作者的親生父親有虔誠的信仰,這些美國人依舊認為自己是基督徒,但並沒有時常去教會,這讓他們得不到基督教會提供的社會資源。這原因有二,第一是基督教具有對人的期待性,當你的人生一團亂時,踏入這些人之中將會更為羞愧痛苦。第二是教會並沒有辦法隨著時代變遷而彈性的對待世俗文化。這在第二代及第三代身上顯得更為明顯,美國人愈來愈不相信教堂,即使他們自認為自己依舊是個基督徒。而他也將教會族群的問題點出:思想保守,不願意接受新知並且頑固,對於新興事物抱持著排斥,對於社會議題擁有既定立場,例如墮胎及同志。
我們將書中的狀況對照當今的台灣,可以看到幾乎相同的狀況:台灣的勞工待遇及實質薪資紛紛下滑甚至停滯,許多的工作無法給人希望及尊嚴,年輕人不願投入,中年人也無法適時轉業,逐漸崩壞的社會傳統價值觀也因此受到打擊,許多中壯年人口逐漸與年輕世代產生嚴重代溝。
針對美國的狀況,傑德.凡斯提到幾個癥結,這些憤怒的白人依舊抱持著愛國主義,依舊認為自己對社會有貢獻,認定自己應該享有更好的生活,但他們表現出來的行為卻是抹黑新移民,反對所有的政策,認定自己無論如何都難有所改變,不停地將問題歸咎於社會及政府。最糟的是毫不信任所有向上流動的途徑並且對於改善自己的生活毫無作為。所以恨透了歐巴馬及其夫人對自己的生活方式發表意見─不是因為說錯,而是因為他們說的一點也沒錯。
以書為鑑,我們也可以套用在台灣的社會議題上,各種操弄族群的口號紛紛出籠,少有真正的觀點交換或者意見溝通,而只是用簡單的刻板印象以偏概全,例如許多的本省/外省族群在面對原住民、新住民時總是簡化了他們的專業和努力,改而用「他們都有加分」或者「他們都有輔助」這類的話來曲解政府或是社會的協助,或是用「我愛中華民國,但政客都是垃圾」或者「我愛台灣,但都是殖民政權」來簡化。這點台灣並不比美國高明多少。
傑德.凡斯也在書末寫道:「我們究竟可以做什麼來解決這個社群的問題。我知道他們想得到什麼答案:一個神奇的公共政策或一項創新的政府計畫。但這些信仰與文化的問題並不是魔術方塊,我不認為有大家心目中期待的那種解藥存在。」
但作者做到了,他本人是透過從軍,透過進入耶魯法學院改善了他的生活,他也承認「沒有人能光靠自己變得那麼棒」。因此他告訴我們,解決的方式很可能就是從身邊的人開始做起:每一個人要求自己保持清醒,並且認真努力的活,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盡力多一點付出。如果是基督徒,或許可以得到教會的資源並且懂得基督對於愛及人生的教誨,隨而堅強起來。
我認為這本書的內容值得我們思考。因此我推薦這本書給所有對於社會階級有關注的人閱讀。(2017年初版推薦序)

試閱文字

內文 : 內文試閱
第一章 傑克遜老家鄉
為了在迷路時告訴大人把我帶回哪裡,我跟許多孩子一樣從小就被要求背下住家地址。所以幼稚園時,每次老師問我住在哪裡,我都能快速背出地址,一字不差。我媽那時常換地址,身為孩子的我始終搞不懂箇中緣由,但總之把「住處」和「家」分得很清楚。所謂「住處」就是和媽媽及姐姐一起生活的地方,地址常換。「家」則始終在同一個地方:位於肯塔基州山間小丘陵的傑克遜(Jackson),我外曾祖母就住在那裡。
傑克遜是一座煤礦小鎮,位於肯塔基州的煤礦王國中心,人口大約六千。要說它是小鎮實在有點勉強,畢竟它有的就是一座法院、幾間餐廳(幾乎都是速食連鎖店),另外還有幾家商店。大多居民住在肯塔基15號高速公路兩側山區的拖車公園、政府補助屋、小農舍,以及總在我的童年回憶中扮演背景的那些山區家屋。
傑克遜人見到彼此一定打招呼,為了幫陌生人把車子從積雪中挖出來,他們可以立刻丟下手邊最愛的娛樂活動。而且無一例外的是,只要有靈車經過,他們一定會停車、下車後立正站在路旁致意。最後這項習慣讓我意識到,傑克遜這地方的人都有一種特質。為什麼呢?我問外婆──在南方我們叫「姥姥」(Mamaw)──為什麼大家見到靈車都會停下來?「小親親,因為我們是山裡人,我們尊敬死者。」
我的外祖父母在一九四○年代末離開傑克遜,跑到俄亥俄州中央鎮(Middletown)結婚生子。之後我就在這裡長大,不過十二歲之前幾乎都在傑克遜生活,包括暑假,長大後也會跟姥姥一起回傑克遜拜訪親友。不過隨著時光流逝,姥姥在當地喜愛的人愈來愈少,到了後來,我們回去傑克遜的原因只剩下一個:照顧姥姥的母親布蘭頓姥姥(為了區分她和姥姥,我決定這麼稱呼,雖然還是有點容易令人混淆)。我們造訪時都會住在布蘭頓姥姥家,她在丈夫上太平洋戰場對抗日本人之前就住在那裡了。
布蘭頓姥姥的房子不大,也稱不上豪華,卻是全世界我最喜歡的地方。房內有三間臥室,屋前的小簷廊有座盪鞦韆。一片廣大的庭院分別往山脈與丘陵邊緣延伸。布蘭頓姥姥擁有的土地不少,但其中大部分都是無法居住的樹林。房子後方沒有後院可言,但卻能在山坡上看到不少美麗的岩石與樹木。更何況,丘陵永遠都在,穿梭其中的小溪也在,整片大自然都是我的後院。家中所有孩子都擠在樓上的同一個房間內,場面看起來就像排了十幾張床的陸戰隊臥鋪房。我和表兄弟姐妹常在房內玩到深夜,直到姥姥大發雷霆才嚇得趕快上床睡覺。
環繞四周的山區對孩子而言簡直是天堂,而我就一天到晚都在摧殘阿帕拉契大山谷的動植物:烏龜、蛇、青蛙、魚或松鼠都逃不過我的魔掌。我和家族其他孩子在山裡到處亂跑,根本沒意識到長期貧窮對布蘭頓姥姥的健康造成什麼影響。
傑克遜對我、我的姐姐和姥姥來說,就是深存於心靈深處的原鄉。我愛俄亥俄州,但那裡有太多痛苦回憶。身處傑克遜時,我是鎮民口中「史上最強悍奶奶」的孫子──她還是鎮上最棒的修車工人呢。但在俄亥俄州,我根本不知道父親是誰,甚至寧可身邊那個女人不是我的母親。除了年度家庭聚會和葬禮,我媽不太回肯塔基州,就算回去了,姥姥也得用盡全力才能避免她又鬧出什麼事來。傑克遜不會有人大吼大叫、爭執不休,也不會有人打我的姐姐,尤其如同姥姥所說,「這裡沒有男人」。姥姥痛恨我媽那些男朋友,從來不讓那些男人跟來肯塔基州。
我在俄亥俄州時開始學會在各個「父親們」之間周旋求生。面對經歷中年危機又戴著耳環的史帝夫時,我假裝覺得耳環很酷,裝到最後他直接替我打了耳洞也不覺絲毫不妥。酗酒的警察奇普覺得我的耳環太「女孩子氣」,我因此學會把所有批評當作耳邊風,並開始表示對警車的熱愛。肯恩很怪,才和我媽交往三天就求婚,所以我扮演的是他兩個孩子的親切大哥哥。不過這一切都是演戲。我恨耳環、我恨警車,我也知道肯恩的兩個孩子隔年就會離開我的生活。如果是在肯塔基州,我不用假裝成別人的樣子,因為存在於我生活中的男人(也就是姥姥的兄弟跟其他男性姻親)早就認識我了。我希望他們以我為傲嗎? 當然,但是因為我真心愛著他們,不是因為必須假裝喜歡他們。
布蘭頓姥姥的兒子中年紀最大、個性最差的傢伙就是冬青舅公了。「冬青」這暱稱取自他最愛的口香糖口味。冬青舅公跟父親一樣曾在二戰時於海軍服役,死掉時我才四歲,所以我對他的記憶只剩兩段。第一段回憶中,我正努力為了保住小命狂奔,冬青舅公則拿著折疊刀在身後猛追,還發誓一追上就要把我的右耳割下來餵狗,最後我為了結束這場恐怖遊戲,只好跳進布蘭頓姥姥懷中。但我知道自己仍然愛他,因為在第二段回憶中,我因為無法進醫院探望臨終的冬青舅公大發脾氣,布蘭頓姥姥只好把我藏在醫院袍裡偷渡進去;但我對最後的告別場景卻沒印象了。
次子是佩特舅公。他長得很高,個性機智犀利,愛講「有色」笑話,是布蘭頓家族內最會賺錢的傢伙。他很早就離家打拚,創立了自己的木材與建築事業,賺的錢足以讓他有空時還能賽馬娛情。光就外表看來,他是布蘭頓家族中個性最好的男人,還擁有成功生意人的圓滑魅力,但骨子裡也是大老粗。某次一名卡車司機載運物料到佩特舅公的公司,對著我那鄉巴佬舅公說:「立刻給我卸貨,你這婊子養的兒子。」不料佩特舅公嚴肅看待這句話:「你這樣說代表我媽是個婊子,我誠摯地希望你用詞小心一點。」結果這位因為體態及髮色被人暱稱為「大紅」的司機又罵了一次,佩特舅公於是採取所有理性生意人都會有的行動:他把大紅從卡車裡拖出來,打到昏迷,再拿電鋸上下砍他的身體。大紅幾乎因為失血而死,但後來被緊急送醫後留下一條命。佩特舅公竟然從沒因此入獄。原來大紅也是一名來自阿帕拉契大山谷的好漢,不但拒絕回應警方訊問,也不願提告。他很清楚羞辱別人的母親會有什麼下場。
至於大衛舅公應該是姥姥兄弟中最不在意所謂「光榮文化遺產」的人了。他是個叛逆分子,留著一頭飄逸長髮,鬍子也長。他熱愛生命中的一切,但討厭循規蹈矩,或許也因為如此,當我發現大衛舅公在老家後院種大麻的時候,他甚至沒打算辯解。我震驚地問他計畫拿這些非法藥物怎麼辦? 他只拿了一些菸紙、一枚打火機教我抽起大麻。當時的我才十二歲,要是姥姥發現一定會殺了他。
我之所以擔心姥姥會殺他,是因為根據家族傳說,姥姥真的差點殺死一個人。當時她十二歲,走到屋外時發現兩個男人正想把家裡的乳牛偷塞進卡車──對於連自來水都沒有的家庭來說,乳牛可是珍貴資產。她跑回屋內,抓了把來福槍,對他們掃射了好幾輪。其中一人因為腳部中彈倒地,另一人跳上車,溜了。那名行竊未遂的傢伙在地上爬行,姥姥走過去,用來福槍指著他的頭,打算給他個痛快。幸好佩特舅公及時插手阻止。看來姥姥的殺手生涯還不到揭開序幕的時候。
我知道姥姥是個有很多手槍的瘋子,但這個故事還是難以置信。我特地問了家族中每個人,其中半數都沒聽過這件事。不過我相信要是沒人阻止,她是真的會動手。她生平最恨不義之人,而沒有比階級背叛更不義的事情了。每次只要有人從我們家前廊偷走腳踏車(根據我的計算共有三次),或者闖入汽車偷零錢,又或者把擱在門前的包裹拿走,她都會用將軍對部隊訓話的語氣告訴我:「沒有比窮人偷窮人更低級的事了。窮已經夠慘了,實在沒必要讓彼此更難過。」
布蘭頓男人中年紀最小的是蓋瑞舅公。他在家族中備受寵愛,也是我認識過最貼心的男人。他很早就離家,在印第安納州以搭建屋頂謀生,也成為了一名好丈夫、好父親。他總會跟我說,「我們以你為傲,小JD」。我也總是聽得心情飄飄然。他是我最愛的舅公,也是唯一不會踢我屁股或威脅割掉我耳朵的舅公。
我的姥姥還有兩個妹妹:貝蒂和羅絲。我非常愛她們,但最讓我著迷的還是布蘭頓家族的男人。我常跟他們坐在一起,哀求他們將各式各樣的傳奇一遍遍說給我聽。這些男人是家族口述歷史的守護者,而我是他們最忠實的學徒。
這些故事大多兒童不宜,幾乎全部涉及應該讓人鋃鐺入獄的暴力行為,也都跟傑克遜位處的布雷薩特郡(Breathitt)如何贏得「血腥布雷薩特」之名有關。相關解釋很多,但核心精神都一樣:當布雷薩特人痛恨某樣事物,他們不靠法律來解決問題。
其中有個最廣為流傳的故事:一名鎮上的老人被控強暴少女,而根據姥姥的說法,在他受審前幾天,那個老人就被發現臉朝下死在湖裡,背上還有十六個彈孔。當局從未追究這件謀殺案,報紙上也只有當天發現屍體的報導。報上正經八百的標題寫著:「發現死亡男子,警方表示他殺機率高。」「他殺機率高?」我姥姥大吼,「你天殺的沒說錯,血腥布雷薩特搞定了那個狗娘養的。」
又比如有一次,冬青舅公聽說一名起色心的年輕男子想「吃了她的內褲」,而且對象正是他老妹(也就是我的姥姥)。冬青舅公於是開車回家,拿了條我姥姥的內褲,回去一邊用刀頂著他,一邊要他真的吞下去。
好了,現在一定會有人覺得我來自一個瘋子家族,但我卻覺得彷彿出身鄉巴佬的貴族世家,畢竟這些故事都暗示了邪不勝正,而我的家族站在正義的一方。這些人或許極端,但不是無事生非,他們不過是想保護妹妹的名聲,又或者是確定壞人受到應有的懲罰。布蘭頓家的男人跟我那漢子般的姥姥一樣是鄉巴佬中的正義使者,而且是頂尖的正義使者。
除了這項美德,又或者說正因這項美德,布蘭頓家的男人也幹了很多荒唐事。其中幾人不負責任地丟下孩子不管,有人外遇,當然也有人搞得妻離子散。其實我跟他們不太熟,畢竟只能在大型家族聚會及度假時才能見到他們,但還是深愛他們、崇拜他們。我曾有次偷聽到姥姥告訴布蘭頓姥姥,我之所以熱愛布蘭頓家的男人,是因為家中可以擔當父親一職的男人總是來了又走,但布蘭頓家的男人永遠都在。這話說得確實不錯,但最重要的是,布蘭頓家的男人是肯塔基山區生活的活見證。我有多愛傑克遜,就有多愛他們。
長大之後,我對布蘭頓家男人的迷戀逐漸淡化為欣賞,把傑克遜視為天堂的想法也因為心智成熟有了調整。我永遠會將傑克遜視為家鄉,那裡的美無以言喻:每到十月,樹葉轉紅,每座山都著火一樣。不過除了景觀和美好回憶之外,在傑克遜生活確實艱難,也讓我理解到所謂「山裡人」幾乎就等於「窮人」。住在布蘭頓姥姥家時,我們早餐吃炒蛋、火腿、炸馬鈴薯和小餅乾,午餐吃義大利香腸三明治,晚餐吃玉米麵包配豆子湯,但不是每個傑克遜家庭都能享受這種待遇。我之所以會知道,是因為隨著年紀漸長,常能聽見大人在討論哪家孩子又在挨餓,大家又可以怎麼出手幫忙。姥姥始終盡力不讓我面對傑克遜糟糕的一面,但成效畢竟有限。
上一次回傑克遜,我特地去了布蘭頓姥姥那間老房子,現在住在裡面的是遠親瑞克一家人。我和瑞克聊起當地的轉變。「到處都是非法藥物,」他說,「大家連好好工作都不願意。」我好希望深愛的小丘陵地可以免於這場禍害,所以拜託瑞克的兒子帶我出門四處看看,但不管走到哪裡,舉目所見都是阿帕拉契式的貧窮。
許多場景令人心碎,但描述起來又是如此陳腔濫調:嚴重腐朽的老舊棚屋、乞食的老狗、屋子旁的草地上到處散落老家具。另外還有些景象令人震撼。比如路過一間小小的兩房家屋時,我注意到幾對眼睛正在臥房窗簾邊緣鬼鬼祟祟地往外看。我一時好奇心起,靠近後發現至少有八雙眼睛分別從三面窗戶後盯著我,每對不安的眼神中又是恐懼又是渴望。前廊坐著一名不超過三十五歲的瘦弱男子,顯然是一家之主,在他面前的草坪上也散落了許多家具,還有幾條營養不良的猛犬被鍊在一旁守護。我問瑞克的兒子,那名年輕父親以什麼為生?他說那男人沒工作,而且以此為傲,不過又補充:「這家人很壞,我們總是盡可能避開。」
那間房子的狀況或許只是少數特例,但也體現了許多住在傑克遜的山裡人生活。這座小鎮中有三分之一的居民貧困度日,其中包括幾乎半數孩童,而且還沒算那些徘徊在貧窮線邊緣的傑克遜人。處方藥上癮的問題早已深植當地。公立學校的處境惡劣到肯塔基州政府決定接手管理,但手邊缺乏餘錢的父母也只能毫無選擇地把孩子送去;高中畢業生考上大學的比例之低,從以前到現在都沒有絲毫改善。大家的健康狀況都很差,因為缺乏政府協助,人們甚至無法解決許多基本的身體毛病。最重要的是,他們因為不想被輕視而以裝得特別凶悍作為武裝,當然也難以向他人敞開心胸。
二○○九年,美國廣播公司(ABC)新聞針對阿帕拉契地區的美國居民進行報導,特別揭露一種當地稱為「山露嘴」(Mountain Dew mouth)的病變:那是一種好發於年輕孩童的牙疼病變,起因通常是過度攝取含糖汽水。同時在系列報導中,ABC也提到阿帕拉契孩童所面臨的貧困問題。當地許多人都看過這些報導,但反應全是嗤之以鼻,普遍可見的態度是:這關你們外人什麼屁事呀!「這真是我聽說過最羞辱人的事了,你們都該引以為恥,包括ABC新聞台!」有人在網路上留下評論。另外有人補充:「你們沒有呈現阿帕拉契地區的真實模樣,也該為了再次強化老舊、錯誤的刻板印象引以為恥。我認識很多真實生活在這片山區的人,不少人都跟我看法一樣。」
我之所以知道這件事,是因為表姐安珀在臉書上反對這些防衛式的評論,在她看來,這裡的人必須先面對問題,才可能有所改變。在評論這項議題時,安珀的立場可說頗為特殊。她跟我不同,童年都在傑克遜度過,高中時的成績一枝獨秀,之後也成為她的核心家庭中首先拿到大學文憑的人。她近距離目睹過傑克遜的貧困處境,也克服了一切可能阻礙。
不過這類憤怒反應符合許多針對阿帕拉契山區美國人的學術研究結果。在二○○○年十二月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社會學家卡洛.馬克思壯姆(Carol A. Markstrom)、席拉.馬歇爾(Sheila K. Marshall)及羅賓.泰倫(Robin J. Tryon)研究後發現,阿帕拉契青少年遇到麻煩時普遍傾向以逃避或一廂情願的方式處理,並因此出現可預見的心理韌性。根據他們的研究顯示,這裡的鄉巴佬很早就學會逃避令他們不舒服的現實困境,或者假裝更好的選擇存在。這些傾向或許能幫助人變得堅毅,卻也導致阿帕拉契山區的人民難以誠實面對自我。
我們常在面對某些議題時言過其實,有時又輕忽大意,比如一邊過度誇耀自己的優點,一邊又忽略其他缺點。正因如此,阿帕拉契山區居民面對誠實描述當地極度窮困的一批人時,才會出現如此憤怒的反應。我也是因此如此崇拜布蘭頓家的男人,並在十八歲以前假裝世界上的一切人事物都有毛病,單單只有我正常到不行。
面對真相總是困難。對於這些山裡人而言,最困難的就是面對真實的自我。傑克遜確實有很多世界上最好的人,但也有很多用藥上癮者,還有至少一位生了八個小孩卻找不出時間賺錢養家的男人。此地無疑風景優美,但美景也被各種環境廢棄物、滿地四散的垃圾給破壞了。此地人民工作勤奮,但也有許多靠著食物券就好吃懶做的傢伙。傑克遜就跟布蘭頓家的男人一樣充滿矛盾。
至於布蘭頓家的情況則在去年夏天幾乎惡化到谷底。我的表弟麥克才把母親下葬,就立刻著手把她的房子賣掉。「我無法住在這裡,房子沒人看管又不行,」他說,「那些吸毒的會闖進來。」傑克遜這地方一直很窮,但以前人們至少不用怕媽媽的房子沒人看管。這個被我稱為家鄉的地方顯然每況愈下。
如果有人想說:這不過是發生在偏遠山區的問題,討論起來未免狹隘,但我的人生經驗或許能幫助你理解,傑克遜的問題已是主流社會中的常見問題。此外,因為早有許多人從阿帕拉契較為貧窮的區域移居到俄亥俄州、密西根州、印第安納州、賓州和伊利諾州,這些鄉巴佬的價值觀也隨之廣泛傳播開來。確實,來自肯塔基州的人在俄亥俄州的中央鎮(也就是我成長的地方)人數眾多,我們小時候甚至戲稱此地為「中央塔基」(Middle-tucky)。
為了尋找更好的生活,我的外祖父母只好拋下肯塔基的種種,離鄉背井到被戲稱為「中央塔基」的地方,某方面而言也算是成功找到新生活,但就另一方面而言,他們其實從未真正逃離傑克遜。肆虐傑克遜的毒品問題一輩子如影隨形地跟著他們的大女兒。他們也得學著對抗在傑克遜氾濫的山露嘴問題:在我九個月大時,姥姥第一次發現母親會把百事可樂灌進我的奶瓶裡。好爸爸在傑克遜長年缺貨,在我祖父母的孫子生活中也極為稀有。許多人數十年來想盡辦法逃離傑克遜,現在又想盡辦法要逃離中央鎮。
我們知道問題應該根源自於傑克遜,卻不太清楚該如何終結。不過多年前,當我和姥姥一起望著那道靈車隊伍時就已明白,我是山裡人,而且正如許許多多的美國白人工人階級一樣,我們過得並不好。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絕望者之歌》2024年重新校訂版,暢銷經典再度回歸!
美國第60屆大選候選人凡斯親筆自傳
來自「鐵鏽帶」的魯蛇男孩
為何從「反川」變「挺川」,走向副總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