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情感的億萬投射 | 誠品線上

Projections: A Story of Human Emotions

作者 Karl Deisseroth
出版社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人類情感的億萬投射:如今,我們可以從實質的細胞層級去重新理解情緒,並找到精神疾病的起源。:誠品以「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為核心價值,由推廣閱讀出發,並透過線上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如今,我們可以從實質的細胞層級去重新理解情緒,並找到精神疾病的起源。連正章(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神經科學研究所終身特聘教授)專文作序人類情緒向來被視為無比深奧的謎團,難以捉摸、不可理解的程度,以及神聖感,都和宇宙創生不相上下。而正如全世界無數頂尖的物理學家、天文學家、數學家都投身宇宙起源研究,人類情緒的起源作為人類醫學重要的研究對象,也吸引了大量傑出人材,卡爾‧迪賽羅斯正是其中是最受矚目的先鋒之一,這個領域幾項重大的進展,都是由於他才取得突破。迪賽羅斯既是精神科醫師、神經生物學家,也是神經工程師。近年來始終被視為諾貝爾獎的熱門人選。透過最先進的研究和病例,他在本書探討了神祕、無影無形的情緒,是如何源自於最微小的神經元活動,而特定神經元的活化和不活化又如何與哪些精神疾病高度相關。大腦中的情緒反應,定義了我們是怎樣的人,對生命品質、個人特質的影響之深,甚至超越大腦的認知功能。然而,人類情緒的起源位於大腦深處,我們只能看到情緒的表現,既無法控制,甚至都無法察覺、理解情緒是如何產生。我們可以改造自己的思考,卻相當難(甚至可以說是不可能)改造自己的情緒反應。這樣一種難以捉摸的神祕屬性,對人類的生存究竟有什麼意義?因為情緒的機制,我們得以感受到生存的無上喜悅,但也嘗到令人痛不欲生的失落悲痛,這一切設計又有什麼理由?正如書名《人類情感的億萬投射》,人類情緒產生的迴路以億萬計,然而究其根柢,就是神經元之間的化學和電反應。迪賽羅斯率領團隊所開創的光遺傳技術,讓科學家得以透過光來精確控制活體動物大腦中特定神經元的活動,進一步理解大腦如何產生情感、行為和精神疾病。另一項同樣由他開創的技術水凝膠組織化學則是將大腦組織轉化為透明,以更高的解析度觀察大腦中的細胞結構和分子。這些技術使科學家得以觀測大腦的複雜運作,並揭示了特定的神經迴路在不同精神疾病中的關鍵角色,為精神疾病的治療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精準度和全新的思路。在本書中,作者以七個真實病例與科學實驗論述互相交織,包括重度憂鬱症、躁狂症、邊緣性人格障礙、自閉症、厭食症、思覺失調症、失智症。每章分別深入分析一種疾病,並帶入作者與患者交流的細節。藉由這些病例,我們看到不同的神經元連結是如何觸發截然不同的情緒。舉例來說,重度憂鬱症患者經常面臨持續性的情感低潮,但作者的個案卻是一名哭不出來的患者。作者藉此探討了情緒性流淚的神經科學基礎,並分析了這種人類獨有的、難以自主控制(相對於憤怒和開心)的情緒表現有何意義。此外,人類為什麼會「感覺好」和「感覺不好」?這類主觀感受的意義在過往可能被視為哲學問題,但實際上卻不折不扣是個生物問題,更是演化問題。這些主觀情感對於物種生存是重要的機制,而非僅僅是生物演化的副產品。作者也深入討論了如躁狂症這類病症的情緒波動,揭示了大腦中與衝動控制和情緒調節有關的神經元活動。還有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的極端行為往往奠基於什麼樣的生物基礎,而自閉症患者的情緒有哪些可能跟神經元有關,哪些又是後天習得。《人類情感的億萬投射》是作者的首部作品,兼具深厚的科學知識與人文關懷,一出版便廣受矚目。作者透過臨床實例及科學研究提出了一種獨特的視角,一方面分析人類內心世界的複雜性,另一方面也從科學角度展示大腦神經連結如何影響精神疾病,並以此為基礎,介紹了當前神經科學技術的最新突破。本書不僅涵蓋近年來對精神疾病的最新見解,也更深入地思考人類情感與大腦之間的複雜關係,還對全球醫學界產生了深遠影響。◆ 哭泣在精神醫學相當重要,病患往往會經歷極端的情緒,而人是唯一有情緒性眼淚的生物……──〈淚的倉庫〉◆ 這名患者的第一次斷裂是在911之後,他並未身歷其境,腦海中卻主動浮現關於機上一對父女的罹難細節,不斷增生。從此躁狂入侵他的生命,讓他改頭換面。──〈初次斷裂〉◆ 當他聽到自閉症患者親口說出,與人視線接觸並不會引起焦慮感,而是不知所措,身兼精神科醫師和神經科學家的他突然明白,這兩種反應來自於不同的神經元活動,而其中一種並不是自閉症的典型症狀……──〈乘載能力〉 ◆ 每當發現自己「怒髮衝冠」──一種對於喪失領土完整性的回應,有些精神科醫師會利用這種感覺來協助診斷像邊緣型這樣的人格障礙。這種很少列入正式技巧的臨床祕訣如果算不上科學,那就是精神醫學的藝術了。──〈割膚之痛〉【歡迎收聽|迷誠品Podcast】EP400|《人類情感的億萬投射》微觀神經細胞,探究記憶、思考、情緒的本質與潛能 |今天讀什麼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林士傑|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姚皓傑|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腦與心智科學研究所副教授連正章|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神經科學研究所終身特聘教授陳亮妤|衛生福利部心理健康司司長謝伯讓|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腦與意識實驗室主持人聯袂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卡爾‧迪賽羅斯(Karl Deisseroth)於1971年出生於美國加州,在史丹佛大學取得生物學學士學位,隨後在史丹佛醫學院取得了醫學博士(MD)和博士(PhD)學位。他目前是史丹福大學的生物工程、精神醫學及行為科學教授,因為在神經科學領域的開創性研究而享譽全球。在學術和研究領域,迪賽羅斯的貢獻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光遺傳學(Optogenetics)和CLARITY。光遺傳學是迪賽羅斯團隊在2004年開創的技術,能夠利用光來控制特定神經元的活動。藉由將外來的古生物基因植入神經細胞,使其在光照下產生反應,科學家如今能夠以前所未有的精準度研究神經迴路及其功能。這種革命性技術已被廣泛應用於研究憂鬱症、焦慮症、成癮行為、自閉症和思覺失調。CLARITY則是迪賽羅斯團隊在2013年開發的另一項突破性技術,亦稱為水凝膠組織化學,可將組織透明化。有了這項技術,無須破壞組織結構,便能以高解析度觀察組織中的細胞和分子,協助科學家更進一步研究大腦的複雜結構和功能。除了在科學方面的貢獻,迪賽羅斯也是一位積極的教授和作家。他的研究工作不僅限於實驗室,也透過科普文章讓複雜的神經科學知識更為普及。他的首部著作《人類情感的億萬投射》(Projections: A Story of Human Emotions)結合了最先進的腦神經研究和臨床患者案例,為讀者展示了人類情緒和大腦功能之間的深刻連結。迪賽羅斯的研究贏得了眾多榮譽和獎項,2018年,他因為在「光遺傳學的發現和因果系統神經科學的發展」,被授予日本最高私人獎項「京都獎」,成為該獎項迄今為止最年輕的獲獎者。2019年,他發現並控制了有關動物健康和疾病行為背後的神經元訊號,並因此被選為美國國家工程院(NAE)的分子與光學工具院士。他也是美國國家科學院和美國國家醫學院的院士。2021年,他獲頒拉斯克獎(Lasker Award for Basic Medical Research),這項獎項主要是為了表彰科學家在開拓生物醫學新領域的貢獻,近半獲獎者後來皆榮獲諾貝爾醫學獎。他也獲得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Shaw Prize in Life Science and Medicine)和國際腦研究組織獎(International Brain Research Organization Award)等等。這些榮譽不僅肯定了他在神經科學和精神醫學兩大領域的傑出貢獻,也凸顯了他在推動科學進步和改善人類健康方面的重要地位。他的研究不僅讓科學界更深刻理解大腦功能和精神疾病,也為未來的科學探索開闢新的道路。譯者簡介 洪世民六年級生,外文系畢,現為專職翻譯,曾獲吳大猷科普著作翻譯獎,譯作涵蓋各領域,包括《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如何獨處》、《到遠方》、《西元一千年》、《從達爾文到愛因斯坦》等。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目錄序言第一章‧淚的倉庫第二章‧初次斷裂第三章‧承載能力第四章‧割膚之痛第五章‧法拉第籠第六章‧圓滿成功第七章‧莫羅氏反射後記謝辭注釋許可

商品規格

書名 / 人類情感的億萬投射
作者 / Karl Deisseroth
簡介 / 人類情感的億萬投射:如今,我們可以從實質的細胞層級去重新理解情緒,並找到精神疾病的起源。:誠品以「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為核心價值,由推廣閱讀出發,並透過線上
出版社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7561102
ISBN10 /
EAN / 9786267561102
誠品26碼 / 2682650339006
頁數 / 320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5*21*2cm
級別 / N:無
重量(g) / 437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推薦序】光的投射、神經的投射、情感的投射
連正章|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神經科學研究所終身特聘教授

本書的主題圍繞著光、神經與情感的投射,這些概念交織成一個關於人類情感和神經科學進步的深刻故事。隨著神經科技的發展,我們得以穿越過去的認知限制,深入了解情感與精神健康的奧祕。這本書由卡爾‧迪賽羅斯(Karl Deisseroth)教授所撰寫,他身兼精神科醫師、神經生物學家與神經工程師多重身分,從多個視角出發,揭示了精神疾病的臨床症狀及其背後的神經生物學機制。這使得本書不僅僅是一部精神醫學專著,更是對人類情感與心智世界的全方位探索。
大腦的複雜性與神祕性使得神經科學成為當今最具挑戰的科學領域之一。估計人類大腦約有860億個神經細胞,這些細胞形成了錯綜複雜的連結網絡,宛如國際航線般交織,令人難以捉摸。迪賽羅斯教授在2004年創立了光遺傳學技術,這一革命性發展徹底改變了我們研究大腦的方式。光遺傳學利用光敏感蛋白嵌入神經細胞中,通過光的刺激來調控神經細胞的活性,進而影響特定神經路徑的運作。這項技術將過去科幻般的情節帶入現實,使科學家能夠在實驗室中精確地操控神經細胞。透過控制特定神經細胞的活性,科學家可以直接操控神經網絡,從而影響情緒、記憶和行為。我們可以說,情感本身就是神經網絡中訊息投射的結果,透過光的投射,我們得以觀察並理解情感的變化。迪賽羅斯的光遺傳學技術無疑是解開這些複雜連結的關鍵突破,它讓我們有了更加精確的工具來理解大腦運作的機制。
書中的每個章節不僅僅限於對病人臨床表現的描述,迪賽羅斯還進一步探討了背後的神經機制。他從基因、細胞乃至神經迴路層面剖析精神疾病的成因,這使得本書不僅有高度的臨床價值,也在科學層面上具有深刻的意義。這種對科學與臨床的雙重探討,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全面理解精神疾病的框架。
迪賽羅斯的寫作風格也具有鮮明的文學氣質。他在每個章節中穿插詩歌,這些詩句反映了他對情感的深刻理解與反思。這樣的安排,不僅提升了本書的文學價值,也讓讀者能夠從哲學和人文的角度來理解科學,彷彿閱讀的是一部融合了科學與人性的文學作品。
然而,這本書對於普通讀者來說,可能會有一定的挑戰性。由於書中深入探討了光遺傳學等現代神經技術及精神醫學中的複雜問題,讀者可能需要具備一定的神經科學或醫學背景,才能全面理解書中的技術細節與其臨床應用。同時,作者對人類心智活動的哲學思考,偶爾會顯得抽象且深奧,但這正是本書的魅力所在。它不僅是一本科學書籍,更是對人類精神世界的深層探索,融合了生物學、神經科學、精神醫學與哲學的多重領域。
本書也重新定義了精神醫學的診療方式。傳統上,精神醫學依賴臨床表現來診斷和治療病人,而光遺傳學等技術的出現,讓我們得以以神經迴路為基礎來重新審視精神疾病。科學家可以通過控制特定神經投射來模擬情緒反應,從而揭示出許多反社會行為,如暴力行為,背後的神經機制。這一發現不僅促進了我們對精神疾病的理解,也讓社會重新思考精神疾病的污名化問題。
總結而言,卡爾‧迪賽羅斯的這本書既是對神經科學和精神醫學的一項重大貢獻,也是一部深入探索人類情感與心智的力作。透過光遺傳學和透明腦技術,迪賽羅斯揭示了大腦內部的奧祕,展示了情感、行為與神經網絡之間的緊密聯繫。同時,作者的文學素養與對人類情感的細膩觀察,讓這本書不僅是一部科學與醫學的結晶,也是一部哲理深刻的文學作品。這本書將挑戰讀者的思考,帶領他們進入一場關於心靈、情感與大腦的深刻對話。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四章‧割膚之痛

十九歲的亨利被人看到赤身裸體在一部縣公車的走道上滾來滾去。當醫務人員趕到,他告訴他們,他正在想像吃人,而且看到好幾個自己的幻影在吃肉並浸在血泊中。但在亨利被警方迅速送到我們的急診部後,他給了我這個被召去評估他的值班精神科醫師一個更容易感同身受的故事,有著更具普世性的主題。他描述了一段逝去的愛,是這段愛將他帶至絕望境地,帶上巴士走道,帶至自殺的種種思緒,並將他帶來給我。
我甚至還沒揣測他的診斷結果(有太多可能性了),只是任我的心智自由運作,聽著亨利描述三個月前他神奇的第一個浪漫瞬間,一邊想像畫面。雪莉穿著她毛皮襯裡的短外套,跪在教會郊遊巴士被劃破的塑膠座椅上,傾身過來親了他──就像一道陽光出乎意料穿透樹頂的枝葉和霧氣。他比較習慣沿海紅杉林的春寒料峭,這股濃濃的溫暖突然穿過窗玻璃覆蓋在他的皮膚上,令他驚訝而著迷。是雪莉的溫暖,那股來自她充滿渴望的朱唇上激動的熱,將她和太陽一起帶進他的身體。她讓他與世上的一切連結起來,也連上他內在的一切。
可是現在,不到三個月後,一切又失去了──而這個盛夏的陽光不知怎地變得凜冽。亨利比了比手勢,示範他是怎麼摀住雙眼──雙手交握、十指相扣,藉此遮住她驅車離開餐廳停車場的畫面。兩天前,她約在那裡跟他分手。當她離開他去找下一個人,他一直避著不看她鮮紅的車尾燈。亨利什麼都沒有了──他與她斷了連結,看來也與任何人都斷了連結。
我認為,亨利遮眼不看她離開的舉動,似乎是一種奇怪的不成熟防衛,比較像學步小兒會做的事,而非成熟男人。他在第八診間重演這段,看著我而非看自己的手,密切注意我的反應。當我看著,他把手稍微抬高,寬鬆運動衫的袖子滑落到他的手肘處,露出一對布滿剃刀新傷的前臂──深紅、粗魯、殘暴的平行四邊形。一場巨大的揭露,看來像有意為之,為的是揭露他的痛苦和空虛。透過他割成條狀的皮膚,如今他荒蕪的核心顯而易見。
在那一刻,一幅畫面在我腦海浮現,標著簡短的診斷用語。他的症狀有千絲萬縷,雖然每一條本身都很神祕,但會產生意義是因為它們在那一刻有了交集:他對別人血腥暴力的念頭、他的自殘、他在縣公車上的脫序行為──甚至包括他遮住雙眼不肯目送雪莉離開的舉動。
那個診斷是邊緣型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這是精神科目前的標籤,將來可能變成更能反映症狀的病名,例如情緒失調症候群),不過無論名稱如何,邊緣型人格障礙描述的仍是一種恆常而普遍的現象,是人類心理的一個根本部分。「邊緣」「人格」「障礙」這三個貌似簡單的詞語為我釐清了亨利的混亂,賦予他令人困惑的複雜性些許意義,尤其解釋了他的心智定位處在真實與虛幻、穩定和不穩定的邊界上。他是在阻擋光的行進路線,好讓光裡的嚴酷事實就此轉向,保護他受創而皮開肉綻的深處,堅持粗魯地掌控一切可能越過皮膚邊界、流入他身體的事物。
雖然每個案例不同,我也從沒見過像亨利這樣結合那麼多症狀的個案,但隨著我提出更多問題,新的細節紛紛吻合這個模式。最後,他再次滔滔不絕地傾訴先前令醫務人員震驚的吃人幻想──他不曾真正傷害他人,但憎恨街上的陌生人,只因他們是人類。他看人的時候會看到他們的內在,而他們的內在就在他的身體裡。
陽光刺人,又冷又烈──為了重現當初雪莉在教會巴士上親吻他的感覺,亨利在縣公車上把衣服脫個精光,彷彿在試圖尋找與那天陽光照在皮膚上的相同感受。他看到四處都是血、他游泳、潛入、溺水。這足以讓警方依五一五○條款把他送到最近的急診室,送來給我。
有些依五一五○條款來此的人希望不要住院,有些人則希望得到入院許可。我的角色是落實醫院的界線,找出誰需要幫助才能活下去。身為住院精神科醫師,我非做不可的決定是二選一:當晚就讓亨利離開,或依據法律強制他住進我們的閉鎖病房──最多三天,期間無權離去,成為一名非自願的病人。
當心裡有了診斷,便是思考撰寫病歷、完成評估、選定計畫的時候──而那意味著要從他的第一句話開始。我低頭看著我的紀錄,回到走入亨利生命的那個時刻。



在最近一次科技榮景的資金湧入這個地區,促成急診部現代化之前,小小的第八診室已在這座山谷服務二十餘年,作為接收急性精神病患的主要入口。許多設計並創造我們這個緊密連結的「矽谷世界」的人,都曾一度或不只一度進入這個廁所般大的孤立房間。這座山谷是他們的家,這裡是他們的醫院,而無窗的第八診室就是急性精神醫療的入口──因此也是某一種窗,能看入矽谷最為人性,最為脆弱的心靈。第八診室很重要;對一個家來說,能從窗子看到什麼很重要。
但第八診室又暗又窄,只夠容納一張病人的推床。門外,有一名和藹可親、穿著西裝外套的警衛駐守。門內,唯一的一張椅子是給精神科醫師坐的,盡可能緊挨門口。急診環境不可預測,而急診精神科醫師(一如其他急症醫療專業人員)都被教導要自己確認逃生路線,且盡可能讓自己的位置接近逃生出口,以便在互動出差錯時能夠迅速離開。
我第一次與亨利接觸時,規劃逃生路線似乎很重要。亨利戴著棒球帽、穿牛仔褲,比我高又比我重,雖然不像運動員,但肌肉發達。而他一看到我時,臉上似乎因嫌惡而扭曲。我試著保持面無表情,但覺得肚子打結、愈繃愈緊。我留了一條門縫,而當我自我介紹、坐下來,問他是什麼把他帶來這裡時,熟悉的急診刺耳噪音傳進耳朵,成了他第一段獨白的伴奏,而遵照我的醫療訓練規定,那必須構成我病歷中記錄的第一行。
不管在急診室或內科部,一開始精神科醫師都要當全身的醫師,診斷所有器官系統的疾病、治療從胰臟炎、心臟病到惡性腫瘤等病症,最後才專攻腦部。在獲授醫學博士學位後長達一年的全科實習期間,醫療流程會逐漸統合,包括如何完全按照主治醫師(負責病例的資深醫師)期望的順序,有條不紊地傳遞與病患相關的所有資訊。這套標準流程通常從年齡、性別、主訴(指病人以他自己的話來表達那天為何要急診)這三位一體開始。「七十八歲、女性、主訴咳嗽惡化兩週」這句話要列在其他事情之前,列在病史、身體檢查、實驗室檢查結果之前。這種流程在醫學上是有道理的,能以一種有助益的方式把焦點集中在當下的問題──特別是針對身患多種慢性病的病人,因為那些慢性病有可能合起來分散注意力。
但醫療常規並不總是能輕易轉換為精神科的現實,尤其是在實習後接著的那一年專科訓練。羽翼初豐的住院醫師現在進入重新適應、重新學習的階段,往往要花一些時間才能將這種醫療節奏帶入新的領域,因為當你問精神科病人問題,他們的第一句話可能並不適合寫進醫療紀錄的第一行:二十二歲、男性、主訴:「我體內可以感受到你的能量」;六十二歲、女性、主訴:「我需要贊安諾才能在治療時哭泣」;四十四歲、男、主訴:「這些混蛋想控制我。現在我死了你就沒辦法跟著我了,對吧。去你的。」我們照寫不誤。
我以我慣用的開場白引出亨利的主訴,問他是什麼把他帶到急診室來的──然後盡職地記錄了他的反應,這是我記錄的第一行:
十九歲、男性、被警察帶來,主訴:「我爸說:『如果你要自殺,別在家裡,你媽會怪我。』」
我記得當時有好多問題想問,但亨利沒有停頓──他只是滔滔不絕,像打開了閘門。他的話語流暢快速、條理分明,事後回想,一切都符合邊緣型人格障礙的診斷。他暗示,關係破裂是他絕望到想自殺的根本原因,那段逝去的無瑕愛情──不過幾個月前才在教會郊遊時一吻定情,兩天前在聖羅莎的某家餐館以分手告終。接著他便開始敘述過去兩天簡短而備受折磨的漫長經歷:學會偷偷拿刀割自己、去他父親家裡展示傷痕,並在他父親說了那句驚人的聲明後奪門而出,奔上街頭,瘋狂地尋找一輛巴士,想在狂亂中感受他跟雪莉初次在一起的感覺。敘述過程中,亨利還納入他爸媽在他三歲時離婚的故事,附帶回憶了自己當時如何爬到母親大腿上哭訴著不想要那個新爹地,但她卻一臉木然、對兒子的眼淚不以為意。他描述了後續分居的紛亂,兩個曾經最相愛的人一夕之間成了最痛恨彼此的人。所有人類的價值,無論正面或負面,是如何地無法解釋,又無可避免地反轉。他是怎麼學會在兩間可能永遠不會互動的屋子裡和兩個分離的世界一起生活,怎麼不對一方提起另一方,怎麼不得不創造和維持兩種各不相同且互不相容的現實,以此生存下去。
最後,在他陷入沉默之前,他把他曾向醫務人員和急診室人員描述的畫面託付給我──血腥和吃人的畫面,以及他對其他人的反感。不僅僅是想與人保持距離,而是對整個人類的厭憎。
假如我還是醫學生,我可能會把他誤診為思覺失調或精神病性憂鬱症──總之就是脫離現實。但亨利頭腦清楚、思考有條不紊,他並未完全脫離現實。只有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才能在現實和扭曲之間來回穿梭,以雙重身分說著兩種語言──不完全是妄想,而是用一種替代的框架來幫助自己應對充滿敵意、不可預測的現實。
有時,在邊緣型人格障礙病患心中,自我和自我以外的事物可能尚未被充分定義──未被視為擁有固定特性和價值的實體。世上不同情境的相對價值,以及不同程度的人際互動,似乎無法順暢比較,導致反應缺乏細緻的差異,例如一直對不可能的事情抱持災難性的想法,或對人際關係中自然的施與受互動產生極端反應。就好像他們仍處於發展某種價值交換機制的初期階段,尚無法公平比較不同類別的人性價值,以審慎的方式來引導自己的感覺和行動。
但這種極端且看似毫無根據的反應模式(也可能在其他病症裡顯現,偶爾也會出現在任何人身上)似乎也建構出一種實用策略,來應對許多邊緣型病患所經歷的童年早期創傷,反映了他們的現實,亦即:在這世上並沒有合理的單一或一貫價值體系。人格發展的其他層面也可能看似凍結在早期狀態,例如成年後還在用毯子或填充動物玩偶等過渡性物品──那些原本是給孩子慰藉的:當孩子抱緊那些物品,對一個環境的安全感就能轉移到不安穩的空間。亨利遮住眼睛不看雪莉離開──這是孩子的防衛方式:阻擋難以忍受、無法接受的現實,而非處理。上述行為都可能讓朋友、家人和照顧者惶惶不安,但如果他們願意深思且擁有經驗,也可能喚起同情。
許多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以及那些算不上病患,但仍帶有其中一些症狀的人)都會設法隱瞞這種脆弱,用突然的情緒波動來掩蓋痛苦的空虛。有些人也守著一種祕密的詛咒,而這同時是無聲的解放:故意劃開自己的皮膚,出於自主意志而割傷手、腳、腹部。這些傷口通常不必攤給人看──除非在有用的時候。亨利在此看似故意展露他割傷的皮膚,是為了滿足什麼需要呢?他揭露傷口是因為知道此舉會在這個系統,在我的系統、我的身上,觸發什麼反應嗎?邊緣型人格障礙病患可能看似是誘發情緒、引發壓倒性負面或正面感覺的大師──這些情感的強度接近他們自身所感受的,但存在於他人之中。這種技巧可能帶來他所嚮往的結果,某種報酬,包括住院(有時這可能是他的根本目的,尤其是沒有自殺意圖時)。
我愈去思索亨利舉起手臂的時機(當時他一邊顯然在注意我有何反應),那一刻就愈發顯得意在操縱,奪權。我認為他其實沒有什麼自殺風險(我原本這麼想,但後來反倒被那姿態展示性的本質動搖),沒有真的對血產生幻覺,也不是真的想吃人。他也沒有明顯的犯罪或反社會傾向。就我看到的病史所顯示的,亨利從來沒有傷害過任何身邊的人,連動物也沒有。而既然他未曾真的企圖自殺,我便安慰自己說,亨利或許並不想死,起碼現在還不想。雖然他的痛苦是真的,展現自殘之舉卻是另一回事,是一種發狂似的嘗試,試圖穿梭真實與虛幻的邊界來尋求照顧和人際連結,伸展出自己的皮膚去侵入別人的皮膚,潛進去,發狂般緊緊抓住那條可能隨時變冷的、人際互動的溫暖毯子,尋求永不復得的深刻連結。肌膚相貼。畢竟他的母親一臉木然,面無表情。
我有迫切的臨床問題要處理──照會諮商服務的活躍分子、從他院轉入的病患、閉鎖病房裡一起正在醞釀的消化道出血事件。我的能力並非無限。亨利也許也在懷疑這一點,因此有策略地講述他的故事,他知道如果自己做得對,那天晚上我就不可能輕易把他送出去,讓他孤單一人走上冰冷的帕羅奧圖沖積平原。他只是想從我這裡得到什麼彌足珍貴之物:我──我的時間和心力。
一意識到這點,我頓覺一陣刺痛沿著背脊往上竄,這正是那種個人界線被侵犯時,我們在皮膚裡會感覺到的防衛性憤怒。儘管我知道他的痛苦是真的,但我的同情也只限於臨床和理智的層面。這會兒,一種深刻而源自祖先的共同本能在我體內升起,完全不甩我的同情。汗毛豎起,從我的後頸直直延伸到頭皮,這是哺乳動物源遠流長、狂野而特有的體驗,一種界定我們的皮膚、邊界和自我的感覺。



每一種情緒都有其生理特性,好比陷入愛河會有胸口冒泡的感覺。領土被侵犯的憤怒則是在我們的身體邊界──皮膚上感覺到的。在我們的祖先身上,這種感覺可能促成一種防衛姿態,顯露豎起的毛髮來增大外形體積。但現在,對於我們這樣幾乎光溜溜的人類來說,這種感覺只在內心發揮作用,是一種只有本人能感受、別人見不到的遺產,讓我們在自己的內心使用。亨利就是喚起了我的這種感覺,他伸進我的體內,引出我們的祖先一億年前曾有的同一種感覺,毛髮豎起的感覺。沿頸而上的皮膚器官擠壓著支撐毛髮的毛孔,毛髮站直了,身體脹大了,對外界展現的外形擴張了──我就是這樣。我變大了,你最好明白。我更重要了。更有存在感了。
那種感覺無可名狀、普遍而帶著強制性,是一種正面與負面交纏的內在狀態,一種夾雜喜悅與憤怒的微妙刺痛。我的感知提升了,擴張了,我的視野隨之成長,我也覺得自己整個人在冉冉飛升──跟著汗毛直豎一起急遽高漲。我大膽起來:現在的我尋求危險──風險就是一切;在此時此刻,我可以面對後果,無論它們將我帶往何處。
邊界就是感覺,感覺就是邊界。而後我脖頸和背上的汗毛慢慢伏低;我有醫師執照;我是穿著白袍的專業人員,活在一個有界限的文明星球上。浪漲到最高點就退了。那股感覺,還有它最初的支配力,消退了。
我以前在面對邊緣型患者時也有過這種感覺,但亨利也許並不知道他掀起什麼樣的波瀾。嬰兒也會刺激父母的強烈情感,不用教就會。亨利年輕、未受教化,有嬰兒的邊界。他是來自破碎家庭的一種哺乳動物,人類──他生活的洞穴在三歲時毀損,就此變成邊界。他在時間裡凍結,有孩子般天真的防衛機制,卻也有工具準備隨時侵犯我的界線,越過我的邊界,深入我皮膚底下的內心汲取我的資源,一路直抵我最深、最古老的內在狀態。
皮膚既是邊界,也是哨兵。皮膚是由胚胎裡的外胚層形成,外胚層是我們最初的邊界,細胞的表層,創造出自我與非自我之間最基本的界線。我們的感覺系統就是由外胚層建造的,是矗立在自我與世界邊界上的瞭望台,皮膚內嵌的器官能偵測接觸、震動、溫度、壓力和疼痛。而儘管大腦本身如今位於體內,但也是外胚層形成的,因此這層結構最終設定了個人的所有界線,生理如此,心理亦然。
毛髮和毛皮也是由皮膚所形成,一開始出現的可能是「感覺毛」(whisker)──我們最古老的穴居祖先靠這些口鼻部纖維來感知觸覺。他們躲避住在地表的恐龍,藏身於洞穴四千萬年,直到一場隕石撞擊打亂了一切,在六千五百萬年前大多數其他生命紛紛滅絕之際,將哺乳動物送到逐漸空蕩的地表上。這些最早的毛髮能在黑暗中感覺洞穴的形狀,頭部能通行的空間大小,也就是說,能評估自己能否進入取暖或逃生,是為了估量大地與自己有多親密而設計的。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如今,我們可以從實質的細胞層級去重新理解情緒,
並找到精神疾病的起源。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