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由之名: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如何與右翼大亨聯手囚禁美國的民主 | 誠品線上

Democracy in Chains

作者 Nancy MacLean
出版社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以自由之名: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如何與右翼大亨聯手囚禁美國的民主:一場意識型態的祕密戰爭,一次少數人征服多數人的寧靜革命自由放任主義者將國家一步步瓦解,只為了把美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一場意識型態的祕密戰爭,一次少數人征服多數人的寧靜革命自由放任主義者將國家一步步瓦解,只為了把美國推回至寡頭時代的維吉尼亞州在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歷史學家南西.麥克林發現美國的民主陷入危機:工會遭到壓制、投票權受到限制、公共教育支出不斷刪減,不但氣候議題停滯不前,乃至憲政解釋都大幅右轉。保守派對自由派、市場派對政府派、共和黨對民主黨……傳統的二分法已然失效,有一群激進右翼不遺餘力在削弱政府權能、貶抑人民需求、破壞民主根基。面對險被掏空的民主,麥克林問:這一切到底發生了什麼事?2010年,記者簡.梅耶爾警告美國大眾留意查爾斯.科克及大衛.科克這對富豪兄弟,他們擁有全美第二大的私人企業科氏工業,在「與歐巴馬的戰爭」上投入了超過上億美金的「黑錢」,率領著觸角遍及全美政商學界的「科氏章魚」集團進行隱密的革命行動,他們雖不現身,卻以幾乎無上限的預算全面影響美國的政治、教育、環保與經濟政策。然而,這場革命行動的始祖卻始終不為人知,直到麥克林闖進喬治梅森大學的布坎南檔案庫,找到把一切串起來的最後拼圖:詹姆斯.麥基爾.布坎南,198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公共選擇理論的奠基人。布坎南為科氏機構培養了無數人才,也為革命行動提供消滅多數決神聖地位的理論和策略。1956年,維吉尼亞州正在抵擋聯邦政府反種族隔離的政策,年輕的布坎南向維吉尼亞大學校長保證,他會用「新思想」來對抗那些意圖利用政府來掌控社會的人。布坎南發展的公共選擇理論以經濟誘因檢視政府行為,預設了在政治領域中人們還是會自私行事、伺機尋租。政府無能解決市場失靈的問題,因為政府就是問題本身。從此,自由放任主義者發動了一場持久的祕密戰爭,為民主制度銬上重重的鎖鏈。這是一場深謀遠慮、仔細協調過的全國性運動,他們號稱自己的使命是推行個人自由,但真正的目標卻是掏空民主。少了布坎南的思想,這場運動只會是一場極右派妄想。但眼下民主政治有可能將瓦解,而「資本主義將永不受民主迫害」。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2017年美國國家圖書獎決選(非小說)2017年《洛杉磯時報》圖書獎決選(當代議題)2017年藍納基金文化自由獎2017年《國家》「最有價值圖書」獎2018年莉莉安・史密斯圖書獎自本世紀初,美國政壇興起一股信奉市場基本教義派的極右勢力,打擊勞動權與消費者權利,限制部分人民(有色人種、中低所得者以及年青人)投票權,讓他們沒有發聲(voice)的機會,倡議公共服務私有化,不少人認為這股風潮係由主張自由市場經濟最力的米爾頓.傅利曼或自由主義者安.蘭德或自由放任經濟學者海耶克所鼓動。甚少人會想到一九八六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布坎南才是幕後重要的推手。《以自由之名》這本書就是讓讀者了解布坎南主要學術研究「公共選擇理論」(public choice theory)與「憲政經濟學」(constitutional economics)形成背景與發展過程,以及如何實際推動「憲政革命」,摧毀民主政治制度,保障富人財產權讓美國社會有錢階級得以隨心所欲。──林向愷,曾任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1991-2010)本書的重點不只是介紹與批判布坎南的學說,而是要由他的書信札記,去呈現布氏幾近瘋狂的算計與圖謀。全書是由布朗訴教育委員會的著名美國最高法院判例說起。這個判例確立了「種族隔離」違憲,是美國平權運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我們先前提到左派/右派、大政府/小政府之爭論,其實只是政府角色的哲學與政策思辨,與蓄奴、性別歧視、種族隔離等「人權」議題並不相干。但是布坎南書房的文件顯示:布氏所領導的公共選擇學派不只反對政府干預市場,也反對政府介入「人權」議題。──朱敬一,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這就是遺失的篇章:理解過去半世紀政治的關鍵。閱讀南西.麥克林的新書《上了枷鎖的民主》,去看見之前看不見的事物。──《衛報》這場為期六十年的運動旨在將自由放任主義變為主流,並最終奪取政府的控制權,這是《上了枷鎖的民主》的核心……如果你為此擔心美國的未來,你確實應該。─—美國公共廣播電台(NPR)《上了枷鎖的民主》讓人有了希望:也許像麥克林這樣的書會繼續照亮重要的真相,美國人將開始注意到,且不會屈服於『坦率的說謊者是最棒的領導人』這樣的犬儒觀點。──《紐約時報書評》一部鮮活的激進右翼知識分子史,麥克林深入挖掘了她的材料──不僅是布坎南龐大而未經整理的文件,還有其他檔案──並且她已經強而有力、令人不安地利用了所有這些……布坎南隱身幕後的日子和工作展現了可觀的深思熟慮和持久韌性,儘管他遭遇了強大的反對力量。我們今天以為的政府失能其實是多年戰略努力的結果。──《大西洋》麥克林描繪了一個傲慢、不妥協且無情的人物的恐怖畫像……提供了一個有力卻令人不安的分析,闡述了自由放任主義者現今試圖重新改寫社會契約,並操縱公民信念的努力……一次令人不安的揭示,展示了自由放任主義議程的深度和廣度。──《柯克斯書評》一本引人注目的新書,主張查爾斯.科克和他的兄弟大衛.科克所策畫的激進右翼革命,不僅僅是為了積累政治和經濟實力,更是為了限制民主本身。──《新共和國》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 南西.麥克林(Nancy MacLean)Behind the Mask of Chivalry和Freedom is Not Enough等獲獎書籍的作者。Freedom is Not Enough被《芝加哥論壇報》稱為「最好的當代史作品」。麥克林是杜克大學威廉.查夫講座歷史和公共政策教授,居住在北卡羅來納州的杜倫市。譯者 劉家安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畢業,於同系就讀研究所,修完課程後提前離校,曾任職於科技產業及觀光旅宿產業,現為專職翻譯。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導讀 民主體制下如何打造富人階級專政?◎林向愷推薦序 「上了枷鎖的民主」幫助我們了解布坎南「新古典自由主義」的大陰謀 ◎朱敬一推薦序 待補◎吳啓禎前言 狄克西祕密協議序章 奴隸主階級的馬克斯第一章 勢不可當第二章 鄉村男孩進軍風城芝加哥第三章 別有用心的計畫第四章 盡人事、聽天命第五章 保護資本主義不受政府干預第六章 反革命尚未成功第七章 瘋狂世界第八章 萬丈高樓平地起第九章 永不妥協第十章 困住民主的智利憲法第十一章 「民主戰勝了教條。」第十二章 推動哥倫布的那種力量結論 做好準備致謝參考文獻註釋譯名對照表

商品規格

書名 / 以自由之名: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如何與右翼大亨聯手囚禁美國的民主
作者 / Nancy MacLean
簡介 / 以自由之名: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如何與右翼大亨聯手囚禁美國的民主:一場意識型態的祕密戰爭,一次少數人征服多數人的寧靜革命自由放任主義者將國家一步步瓦解,只為了把美
出版社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7209547
ISBN10 /
EAN / 9786267209547
誠品26碼 / 2682636209002
頁數 / 512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4.8*21*2.6 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推薦序
「上了枷鎖的民主」幫助我們了解布坎南「新古典自由主義」的大陰謀
朱敬一

這本書的作者南西.麥克林是歷史學家,任教於杜克大學。不知道是什麼因緣際會,她有機會進入本書主角詹姆斯.布坎南從前的辦公室,翻閱布氏留下的信函札記。我說「不知道是什麼因緣」,是因為布氏辦公室據作者描述像是個荒廢之地,書報雜誌文件雜沓凌亂,任憑作者閱讀梳理。一般人死後文件凌亂並不奇怪,但是布坎南是一九八六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是「公共選擇」學派的開山祖師,生前又與許多右派財團過從甚密,怎麼會落得如此「身後凌亂」,著實令人不解。

要了解公共選擇理論,先得解釋一下經濟學裡的左派與右派。簡單地說,左派比較偏社會主義,強調政府的角色與功能,認為市場機制有其局限,需要政府出面予以補正;因為需要政府干預的面向頗多頗廣,所以左派傾向大政府;又因為政府任務多、所以必須要課徵比較重的稅以為支應。右派比較相信不受干擾的市場機制,不認為巿場如左派所說的那麼不濟,而即使政府干預市場,也往往會產生諸多後遺症與副作用;準此,右派主張小政府,順便也搭配輕稅負。左派的大本營是美國東岸的劍橋(Cambridge)地區以及西岸的柏克萊(Berkeley),右派的大本營是芝加哥大學,以及其徒子徒孫遍布之處,例如羅徹斯特(Rochester)、維吉尼亞(Virginia)。至於歐洲,基本上歐洲大陸比較偏左,但英國則略有右派種籽。

如果要追本溯源,經濟學的芝加哥學派也許還要連結上奧地利學派。這一派太古早的人不提,至少海耶克大家都是聽過的,他是一九七四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基本上,右派經濟學師承海耶克、法蘭克.奈特、米爾頓.傅利曼(一九七六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這本書的主角布坎南相對年輕,他是奈特的學生,也是傅利曼的學生。

有了上述背景了解,就可以來談布坎南的貢獻。右派主張小政府、宣揚市場機制,主要論點不外乎:一、政府做的事,市場往往做得更有效率;二、市場固然可能「失靈」(market failure),但是政府也可能會失靈,謂之 「政府失靈」(government failure);三、政府之顢頇,我們看看蘇聯、中國即知。

但是對於政府「為什麼」必然顢頇,傳統右派並沒有一套理論。布坎南的公共選擇學派填補了這一塊理論空缺。布氏認為,政府其實是由政客官僚等「人」所組成,而這些官僚政客既然是人,也就適用傳統的個體經濟分析。追求自利的官僚政客會自利自負、勾心鬥角、奸歹算計、利益輸送、結盟結黨。簡言之,政府這個由人所組成的機器,其實也只是另一套分配利益的規則。人民遊說官僚尋求利益(rent-seeking),往往比經過市場機制更為骯髒。用這樣的角度去分析公共政策與政府決策,確實能夠解釋許多「政府失靈」。布坎南在這一方面,確實有其理論貢獻。

但是這本書的重點不只是介紹與批判布坎南的學說,而是要由他的書信札記,去呈現布氏幾近瘋狂的算計與圖謀。全書是由布朗訴教育委員會的著名美國最高法院判例說起。這個判例確立了「種族隔離」違憲,是美國平權運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我們先前提到左派/右派、大政府/小政府之爭論,其實只是政府角色的哲學與政策思辨,與蓄奴、性別歧視、種族隔離等「人權」議題並不相干。但是布坎南書房的文件顯示:布氏所領導的公共選擇學派不只反對政府干預市場,也反對政府介入「人權」議題。

布坎南及其學派成員贊成種族隔離的學校劃分,認為不同種族對於學校的選擇,市場機制能解決得更好。基於個人主義至上的邏輯,極右派認為:如果一群人想要成立一所「只收白人不收黑人的中學」,有什麼不可以呢?政府禁止種族隔離,就是在侵犯這群白人「不想與黑人一起上課」的個人權利,也是在干預「依種族區隔學校」的市場機能。即使富有且主張種族隔離的白人是少數,但他們的市場利益還是不能被侵犯。

所以,左派/右派之辨走到極端,就變成了「人權能否侵犯」之辨。像奴隸,它也有對應的奴隸市場,這個奴隸市場也有它的市場機能,說不定也很有「效率」,市場能夠反映身強體壯奴隸的正確「價格」。而政府如果干預或禁止奴隸市場,當然也就侵犯了蓄奴者的經濟效益。右派走到極限,就會主張連奴隸市場都不該干預。蓄奴者雖然是少數,但是他們的市場利益還是應該被尊重。

作者南西.麥克林梳理布坎南的書信發現,布氏的陰謀還不止於此。布氏其實是智利一九八○年代獨裁者皮諾契特的軍師。布氏為皮諾契特擬定一套憲法架構,不僅能嚴密保護少數人的既得利益,也使得多數人很難透過修法、修憲去改變這個架構。所以簡言之,布坎南不只是「唯市場自由主義」,甚至不惜用狡詐的法律架構,去穩固市場中的少數利益群體。在布氏心裡,幾乎沒有任何「價值」是高於市場自由的,因此他要設計一個架構,去維持市場機制的絕對穩固。

布坎南不僅影響智利,也透過支持他的右派財團,去影響美國政策,例如雷根政府推動的私有化、小布希政府推動的金融鬆綁、減所得稅、減遺贈稅、遊說國會議員等。這些活動背後都有隱藏議程(hidden agenda),有系統有組織地去推動,一方面拓展公共選擇學派,另一方面也扭轉美國的經濟政策,走向「唯市場自由」之路。但是讀者應該可以看出:「唯市場自由」右派如果走到贊成種族隔離、贊成蓄奴、贊成皮諾契特獨裁、鞏固獨裁政權這樣的地步,它其實也違反了民主的核心價值。本書英文書名為「上了枷鎖的民主」,就是這個意思。

現代民主共和的核心價值是「人本」,以人為本。人是目的,憲政架構與市場機制都只是提升人民福祉的手段。如果在這麼基本的地方走岔了路,剩餘的討論都是枝微末節,了無意義。令人遺憾的是,像布坎南這樣極端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歷年來恐怕並非唯一。

對於麥克林的論點,我也有一些補充。左派/右派之爭,其實是一個「政治哲學」的思辨。麥克林受歷史訓練,對於政治哲學的參照比較少,以致她對於布坎南的批判,其論述還有提升說服力的空間。當代諸如約翰.羅爾斯(John Rawls),羅納德.德沃金(Ronald Dworkin)、 羅伯特.諾齊克(Robert Nozick)、邁可.桑德爾(Michael Sandel)等政治哲學大師,對於「唯市場自由派」的缺點,早有數千頁經典寫作。讀者若能摘取閱讀,對於布坎南理論的缺失,會有另一個層次的體認。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試閱文字

內文 : 前言 狄克西祕密協議
布坎南打從心底相信,如果有一群人想從政府身上得到資源,卻無法憑自身能力去贏得每個公民的支持,包括其中最富有的那些人,那麼這群人企圖利用人數優勢取得他們想要的東西,這不是在說服多數人,而是在脅迫少數人,這是侵犯個別納稅人的自由。
他建議,為了不讓少數個體受到脅迫,必須阻止「政府墮落」。他指的就是政府官員與團體組織之間悄悄達成的交換條件,政府官員不假思索地協調和回應這些民間團體提出的要求,來換取自己的選票。15起初,布坎南以為他能直接說服政府官員,讓他們理解這種安排會製造多少問題;即使依循大蕭條後盛行的凱因斯經濟學理論,政府也只應於經濟衰退時容許赤字。但很快他就發現,就算是在一九五○年代充滿反民主氛圍的維吉尼亞州,也很少政客會願意聽從他的建議,因為這樣做不利於他們自己的選戰。
一九五○年代,維吉尼亞大學並不是頂尖的研究機構,但仍然備受推崇,所以布坎南深知,這種在非營利高等教育機構中設立政治中心的計畫,不可能要求達登資助。為了避免招來在校內建立「帶有極端觀點的組織、或是政治宣傳打手」的批評,他建議,該中心名稱中不要冠上「經濟自由」這個詞,雖然這才是「他們真正的目的」。
他對他的經濟分析架構命名亦同樣高明,即為後來眾所皆知的「維吉尼亞政治經濟學派」。 他將政府官員如何決策的研究稱為「公共選擇經濟學」(public choice economics),至於如何改變政府運作規則來使官員無法依照多數人意志行事的分析,則稱為「憲政經濟學」(constitutional economics)。他把他的心腹大患稱為「集體秩序」(the collective order),也就是暗指那些尋求政府支持的社會組織和政治團體。
除了這些術語,布坎南多年來借助他的研究中心讓學程計畫變得更加完善,同時也弄清楚如何制定精緻的策略來實現他的願景。他既是學術研究者,也是政治行動者,不過雖然他在學術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政治行動方面卻沒有多大進展。
布坎南對誘因機制如何引導政府行動有著深具洞見的分析,這讓他在一九八六年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這個獎項無疑證明了他的學術成就。另一方面,布坎南為右派理想作馬前卒的表現卻令人失望。一九五○年代末期,布坎南曾經嘗試在維吉尼亞州推動激進的提案,但最後以失敗告終,因為州議員們很清楚一件布坎南最初不懂的事情:他這套政治經濟願景並不受歡迎。
一九六四年,貝利.高華德(Barry Goldwater)競選總統,布坎南又燃起了一絲希望。高華德希望終止我們所熟知的公辦社會安全制度;希望以財產權和州權利為由,擋下民權法案;希望建立一套單一稅率制度;並且削減公共教育支出。但這些政見一曝光,除了在自家的亞利桑那州和少數深南州以外,他在其他州全部都敗選。
即使後來保守派順利在美國政治上取得上風,布坎南仍只能看著他的經濟自由理念被擱置一旁。出身共和黨的理查.尼克森(Richard Nixon)總統擴張政府規模的程度超越了他的前任,引入了所費不貲的新機構和法規,其中包括架構龐大的環境保護署。與尼克森同台較勁的喬治.華萊士(George Wallace)則對南方及右派理念都有著強烈認同,即使如此,他也支持政府要增加有助於白人的公共支出。羅納德.雷根(Ronald Reagan)總統雖高唱小政府,但到頭來任內八年的財政赤字卻暴增。一九八九年冷戰驟然結束,社會運動組織開始交流「和平紅利」(the peace dividend)該如何應用的想法,每個組織都有各自想要改善的目標。此時,老問題又碰上新麻煩。民選的政府官員看似盟友,一旦權力在握,卻不會將理念付諸行動。令這個狀況更為難解的,就是一九九三年《全國投票人登記法》通過,愈來愈多窮人成為選民,在布坎南看來,這些人大概會支持更燒錢的計畫。此外,一九九○年代開始,環保人士還將氣候變遷炒成全國議題,他們呼籲政府應該採取大膽的新行動,看起來會得償所願,畢竟當時有這麼多公民自居為環保人士。這些事情很難不讓布坎南悲觀起來。
話說回來,要是當時沒有另外一個人跟布坎南同樣深感挫折,同樣下定決心背水一戰,但還更具備敏銳的組織才能,那麼本書要講的故事,結局肯定截然不同。但確實有。這個關鍵人物就是查爾斯.科克,一個天才企業家,他所繼承的公司在其經營下,收益提升了上千倍。同時,科克也有一個未竟的自由之夢,夢想著完全不受政府干預的資本主義,至少在他看來,唯有這種形式的資本主義,才能夠達成繁榮與和平。科克全心思索著這個難題:大多數人其實並不樂見他所想要的未來,究竟要如何在民主體制下達成他的目標?
一九八○年科克資助的自由人黨(The Libertarian Party)出馬與雷根競選,他的弟弟大衛.科克則是該黨副總統候選人,事後證明這筆投資成了笑話,除了吸引一些新成員為其使命效力之外,幾乎沒有任何收穫。他斥資成立的加圖研究所在倡議上也沒有多少成效,或許有成功說服一些政治人物喊喊加圖研究所的口號,像是「所有權社會」(the ownership society)之類的,但是每次到了節骨眼,他們就退縮回去,不願意堅持科克團隊追尋的徹底變革。這表示正常的選舉政治永遠給不了科克想要的。
查爾斯.科克對思想幾近癡狂,他花了三十年的時間,找出並培養最具潛力的自由放任主義者(libertarian),希望能從中找到突破僵局之道。在這個過程中,他資助一間不甚知名的學術機構人文研究所,甚至一度自己跳下來主持。他曾解釋,過去這些年「我資助數以百計的學者,對我來說,這是找出最優秀人才和策略的實驗」。
科克最早是在一九七○年代初期聽聞布坎南的大名,當時這位經濟學家正從研究為何政府官員無法拒絕赤字,轉而推動更為激進的體制改革,激進到布坎南自己稱之為一場革命。布坎南向他的同事們宣布,他們使命的目標不應該再把希望都放在特定黨派或特定候選人身上,不該再想如何去影響作決策的人。與其去影響作決策或執政的人,不如將重點放在去改變現行的規則與法律。布坎南主張,為了讓自由蓬勃發展,他們的奮鬥目標應是想辦法給公職人員戴上法律、其實更是憲政的鎖鏈。這副鎖鏈的力量無比強大,不論這些官員有多麼同情多數人的意願,不論他們多麼關心自己的連任,他們都將無法回應那些試圖以人數優勢使政府聽命的人。此外,布坎南提出的解決方案還有更為惡毒的第二個層面,如今我們看到這個層面也影響科克的思想。公職人員一旦套上這些憲政枷鎖,就得讓他們永遠被束縛、永遠無法取下。若要確保多數人之意志再也無法影響代議政府如何處理政治經濟的核心議題,唯一的途徑就是發動他所謂的「憲政革命」(constitutional revolution)。
這也是布坎南為他一手締造的革命留下的最後禮物:他堅稱多數決的規則在現代社會已經演變為系統性的墮落,嚴重威脅到資本主義,最後出現一個「沒有任何現存的憲政體制足以約束或限制」的政府。「這樣看來,當下所有憲政體制都是失敗的」,他不斷地告訴他的團隊所訓練的右翼人士和企業金主,「幾乎所有改革的方案」亦是如此。
到了一九九○年代後期,查爾斯.科克意識到詹姆斯.布坎南正是他一直在尋找的思想家。這個人瞭解政府是如何取得現有的龐大權力,也知道要如何收回這些權力以解救資本主義;這個人緊守祕密行動的必要性,他知道唯有逐步各別擊破、同時互相強化地攻擊體制,才能躲過媒體的窺探。有那麼一段時間,布坎南和科克看起來似乎要並肩共同領導這場革命。可是對於他們這種人來說,一山難容二虎,他們無法共享權力,開始陷入競爭,而兩人誰會勝出早已成定局。已屆退休之齡的布坎南選擇急流勇退,在有生之年看著科克領著核心團隊,以驚人的速度將他的想法化為實際的革命行動,並且取得成功。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一場意識型態的祕密戰爭,一次少數人征服多數人的寧靜革命
自由放任主義者將國家一步步瓦解,只為了把美國推回至寡頭時代的維吉尼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