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消失的建築考: 從日治到民國, 那些藏在檔案裡的日產建築20帖 | 誠品線上

被消失的建築考: 從日治到民國, 那些藏在檔案裡的日產建築20帖

作者 王惟聖/ 蘇尹崧
出版社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被消失的建築考: 從日治到民國, 那些藏在檔案裡的日產建築20帖:可曾想過,二戰後日本人在臺灣的房子,撤退時都怎麼處理的?那些消失的日本建築,居然都只剩下威權時期的歷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可曾想過,二戰後日本人在臺灣的房子,撤退時都怎麼處理的?那些消失的日本建築,居然都只剩下威權時期的歷史記憶!要了解真的臺灣,就不能錯過這些「被消失的建築」!解密史料、檔案,抽絲剝繭還原建築也還原真相,穿越百年,神遊老房子離奇的前世今生,讓我們看見日治時期大眾生活的樣貌,重新用新視角理解與認識,大時代下那些隱藏在歷史縫隙裡的建築與故事。曾經,臺灣留下了一批日產房屋,見證戰爭後的時代變遷;曾經,政黨使用的房屋充斥在你我身邊,但因過去的威權統治,使得這些地點的故事總是那麼神祕,卻又經常在歷史上有舉足輕重的分量。本書搜羅20棟日產房屋,包括寫真館、旅館、市役所、喫茶店與咖啡店等,透過歷史文獻、照片與精美手繪建築圖,構築起這些日產房屋不被臺灣人熟知的故事與來龍去脈。希望透過本書的出版,讓人們感受到轉型正義與歷史還原所帶來的影響,如果能因此開始關心不當黨產議題,對轉型正義也有進一步的貢獻。◎本書特色-首次以「日產變黨產」為主題的歷史書,精選全臺20處建築的時代故事。-從珍貴史料、照片,透過手繪建築圖還原消失的建築樣貌與集體記憶。-用房子說故事,將困難複雜歷史資料化繁為簡,快速了解不當黨產的祕辛與真相。◎專業審訂建築學者、文資工作者 凌宗魁◎專文推薦臺南應用大學榮譽教授、漫畫家、作家 魚夫建築文資工作者 凌宗魁聚珍臺灣總監 王子碩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臺南應用大學榮譽教授、漫畫家、作家 魚夫建築文資工作者 凌宗魁聚珍臺灣總監 王子碩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策劃/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臺灣在過去威權統治時期,執政黨以悖離自由民主憲政秩序、實質法治國原則方式取得財產,以其不當優勢競爭地位,致使其他政黨無法與之公平競爭,極度不利民主政治的發展。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是《政黨及其附隨組織不當取得財產處理條例》的主管機關,成立宗旨為調查及處理政黨、附隨組織及其受託管理人利用其獨佔的領導地位,對國家資源和相關個人財產的所有、分配,進行操控和扭曲的現象。如有以違反自由民主憲政秩序、實質法治國原則方式取得的財物,將追徵或命其返還,以落實轉型正義、健全民主政治,並建立政黨公平競爭環境。作者群(依姓名筆畫排序)王惟聖國立中興大學物理系生物物理碩士班碩士,現為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研究員。研究領域為黨營事業、國民黨臺灣省黨部、臺灣史。曾於《黨產研究》期刊第八期發表〈特權取得獨佔事業之分析:以黨營事業南勢角工廠為例〉研究論文。蘇尹崧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學士、私立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研究領域包括歷史、軍事事務、國際政治等。於新聞業工作多年,為資深日語、英語新聞編譯,作品散見各報章媒體。現為文字工作者。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導言:關於日產房屋、不當黨產,我們所不知道的威權與不正義卷一、生活用品店吉岡商店津本寫真館福井治雄商店金山吳服店卷二、旅館萬屋旅館千代乃家旅館春田館壽旅館白水旅館四春園旅館丸八旅館卷三、公家機關、企業臺中市役所上瀧組營業處大阪商船株式會社代理店阿久澤商店卷四、料亭、點心店新高喫茶店日向屋梅屋敷卷五、娛樂場所松月樓銀座咖啡店後記附錄:國民黨轉帳日產房屋清冊、參考資料、圖片來源

商品規格

書名 / 被消失的建築考: 從日治到民國, 那些藏在檔案裡的日產建築20帖
作者 / 王惟聖 蘇尹崧
簡介 / 被消失的建築考: 從日治到民國, 那些藏在檔案裡的日產建築20帖:可曾想過,二戰後日本人在臺灣的房子,撤退時都怎麼處理的?那些消失的日本建築,居然都只剩下威權時期的歷
出版社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9863150
ISBN10 /
EAN / 9786269863150
誠品26碼 / 2682620886004
頁數 / 208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9*24*1.3cm
級別 / N:無
重量(g) / 439

試閱文字

內文 : 吉岡商店

臺灣氣候溫暖、平均日照量大,且雨量充沛,適合種植稻米。綜觀整個日治時期,稻米一直是臺灣的主力出口商品之一,最高曾占對日出口總值的一半以上,與甘蔗並列為臺灣總督府的兩大「明星商品」。不僅一度將日本本土農民壓得抬不起頭,需要官方出面保護;還曾因為利潤好,大量農民捨棄甘蔗改種蓬萊米,引發兩種主要經濟作物爭奪耕地的「米糖相剋」現象,導致臺灣糖業的發展大受影響。

臺灣首屈一指的雜糧大王
而事實上,臺灣也從日本跨海購買了不少食品。尤其是在蓬萊米研發成功前,臺灣僅有口感偏硬且缺少黏性的在來米,不合日本人胃口,在臺日人主要還是食用千里迢迢從日本買來的米。因此,日治初期為在臺日人提供高價日本米、中後期在蓬萊米外銷上分一杯羹的臺灣米穀批發商,自然活躍於商界中。其中的佼佼者吉岡德松,便在臺北市的門面「表町通」(通即為路或街),也就是現在熱鬧的館前路上開設米穀雜貨行,名為「吉岡商店」。

吉岡德松出生於日本山口縣,從小立志創業,奮鬥多年始終屢戰屢敗。直到明治三十一年(一八九八年)他渡海來臺,開始從事米穀與日常雜貨的批發貿易後,事業才慢慢步上軌道,最後竟當上臺灣首屈一指的米穀雜貨批發商,賺進大筆財富,成為臺北知名的資產家。他百折不撓的精神在當時界頗受讚揚。

吉岡德松的事業之所以能夠成功,一方面仰賴他絕不放棄的精神,另一方面也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從日治時期的貿易資料來看,臺灣至少從明治三十年(一八九七年)起便開始向日本跨海購買米類,且隨著時間演進不斷增加。大正十年(一九二一年)進口總額已成長近六倍,約一六八萬圓,為同時期麥類購買額的一四・六倍。但大正十一
年(一九二二年)臺灣蓬萊米培育成功,而後兩年栽種逐漸興盛,大正十五年(一九二六年)蓬萊米正式命名後,臺灣向日本購買米類的總額便急速下滑,至昭和五年(一九三○年)已低於明治三十年的水準。

從當時的廣告來看,吉岡商店販售砂糖、麵粉、日本白米,還有來自北海道的雜糧、大豆、大豆油,與用於醬油釀造的開花豆等商品,顯然就是瞄準那些思鄉情切且口袋滿滿的日本大商人或外派官員。除了直接販售白米商品之外,該店還在大正十一年(一九二二年)開設雇有多名職員的「吉岡德松商店精米工廠」,顧客在購買糙米之後,還可以享
受客製化的碾米服務。

一流商家聚集的臺北門面
經營成功的吉岡商店,自然有本事將店舖維持在熱鬧的表町通上。當時只要走出店門口,往右就能看到醒目的西洋古典風格建的「臺灣總督府博物館」(今國立臺灣博物館),往左則是人聲鼎沸的「臺北停車場」(今臺北火車站)正門,繁華程度可見一斑。

清領時期表町通稱為「府後街」,也就是現在的「館前路」,當時商業活動便已相當熱鬧;日治時期在臺北推行市區改正,更特別設計規劃這此區,除了南北兩端各有臺灣總督府博物館及臺北停車場坐鎮之外,該區域還有許多華麗建築。例如擁有拜占庭樣式壯麗圓形穹頂的「華南銀行株式會社」總行、以兩座衛塔搭配醒目圓窗及內凹陽臺的「林本源製糖株式會社臺北出張所(辦事處)」、豪華的英式磚造「臺灣鐵道旅館」等,就連一般街屋都直接規劃成三層樓高的歐式房舍,以彰顯「島都」臺北的門面。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可曾想過,二戰後日本人在臺灣的房子,撤退時都怎麼處理的?
那些消失的日本建築,居然都只剩下威權時期的歷史記憶!
要了解真的臺灣,
就不能錯過這些「被消失的建築」!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