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藥的滋味: 11種致命分子與使用它們的凶手 | 誠品線上

A Taste for Poison: Eleven Deadly Molecules and the Killers Who Used Them

作者 Neil Bradbury
出版社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毒藥的滋味: 11種致命分子與使用它們的凶手:完美結合科學與謀殺!★亞馬遜分類榜NO.1、編輯精選最佳非虛構作品★入圍Goodreads2022年度最佳非虛構作品:誠品以「人文、藝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完美結合科學與謀殺!★亞馬遜分類榜NO.1、編輯精選最佳非虛構作品★入圍Goodreads 2022年度最佳非虛構作品瓶子裡人畜無害的化學物質,怎麼會變成屍體裡發現的毒?毒物如何在分子、細胞和生理層面破壞人體運作?不幸中毒時,有辦法自救嗎?融合真實犯罪、現代科學、醫學史和英式幽默,深入探討最病態、最冷酷、最算計的――毒殺。毒藥在本質上沒有好壞之分,差別只在於使用的意圖在各種殺人手法之中,只有少數像毒藥那樣令人產生奇特的病態迷戀。與衝動謀殺相比,毒殺涉及事前規畫與冷酷的算計,需要預先籌劃並了解受害者的習慣,也必須考慮如何下毒。有些毒藥只要幾分鐘就能奪人性命,有些則可長期慢性下毒,最終導致受害者死亡。這本書探討了11種毒物的性質,以及它們如何在分子、細胞和生理層面影響人體。每種毒藥都有獨特的致死機制,受害者經歷的各種症狀往往都是線索,有助於找出他們被下了什麼毒。在少數情況下,這些知識有助於給予適當治療,讓受害者能完全康復。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就算知道是什麼毒物也沒有幫助,因為根本沒有解藥。雖然大多數人認為毒物是致命的,但科學家已經使用與毒物完全相同的化學物質來梳理細胞和器官內部的分子和細胞機制,開發能夠治療多種疾病的新藥。例如,透過研究毛地黃植物中的毒物如何影響身體,成功研發出治療充血性心臟衰竭的藥物。現代外科手術時使用的常規藥物,也是透過了解顛茄如何影響人體運作後問世,這種藥物除了能預防術後併發症,還能治療在化學戰中受害的士兵。由此可知,毒藥只是一種化學物質,沒有好壞之分,差異只在於使用的意圖是要保護生命,或是奪走生命。了解受害者的症狀,在大多數情況下沒有幫助,因為根本沒有解藥……▲氰化物是人類已知效果最快的毒藥之一,淡淡的杏仁香味是其最著名的特徵,但有20%到40%的人根本無法察覺這種氣味。▲磨細的砷粉可以很輕易地與兩茶匙可可和牛奶或沸水混合,而且不會有任何難聞的氣味或味道。慢性砷中毒的常見特徵,是皮膚出現黑斑。▲烏頭被稱為「毒藥女王」,只要一、二毫克就能致命,即使送到醫院搶救,95%的患者還是撐不過去。▲阿托品中毒的症狀之一是嚴重的口乾舌燥。將它直接注射到血液中,幾分鐘內就能感覺到作用,加在食物或飲料中,可能會在15分鐘內出現效果。▲氯中毒沒有解毒劑,使受害者遠離氯,是最重要也是必須直接採取的步驟。在那之後,確保患者繼續呼吸是唯一能做的事。▲鉀中毒也沒有解毒劑,只能透過透析和利尿劑,協助腎臟排泄多餘的鉀。下毒的四種途徑▲▲鄭重警告:以下資訊僅供教育目的,請勿輕易嘗試!▲▲1.被吃掉或喝掉,透過腸道進入體內2.吸入肺部3.直接透過皮膚吸收4.透過注射到肌肉或血液中進入體內凶手選擇何種方式讓毒物進入受害者體內,取決於毒物的性質。儘管有毒氣體已被用於殺戮,但這涉及一定的技術難度,並不實用,而且難以針對特定個人。透過眼睛和嘴巴的皮膚或黏膜吸收可能非常有效:凶手不必與受害者有任何接觸,甚至在中毒當下還能留在附近。光是將毒藥塗抹在受害者即將接觸的物品上,就足以導致死亡。混合在食物或飲料中,為大多數毒物提供了簡單的途徑,特別適用於固體結晶毒物,因為簡單灑在飯菜上或溶解在飲料中就好了。有些毒物必須注射到體內才能發揮作用,有時候是因為毒藥是一種蛋白質,如果加入食物攝取,就很容易被腸胃分解。此外,凶手一定要離受害者夠近才能注射毒物。※特別收錄「下毒指南」,挑選你的最佳「毒」物。本書特色:1.真實犯罪迷、科學宅和歷史控必讀!身為醫學生化博士的作者,以流暢洗鍊的文筆,寫出令人驚艷、兼具知識性和娛樂性的出道之作!帶讀者認識既是毒又是藥、利弊在人一念之隔的化學物質。2.驚悚╳燒腦╳趣味,多種閱讀體驗一次滿足!以充滿恐怖懸疑氣氛的毒殺真實案件為基礎,旁徵博引生化科學、法醫鑑識等專業知識,還有令人會心一笑的英式幽默,例如「龐德以及其他情報員也都有氰化物膠囊,不過不出所料,龐德會把它扔掉。」「很少有人會在不知不覺中喝下漂白劑,然而這並未阻止不那麼聰明的罪犯在企圖下毒時使用漂白劑。」【迷誠品編輯推薦】標題|最可怕的毒往往是人心,《毒藥的滋味》破解離奇懸案的真相撰文|尼爾.布萊伯瑞(Neil Bradbury)小時候看《名偵探柯南》系列漫畫時,很常看到柯南觀察屍體時,聞到受害者口中有著淡淡的杏仁味,便推斷對方生前可能是遭受毒害死亡。☞點此進入迷誠品閱讀文章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PanSci泛科學張東君/科普作家黃貞祥/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GENE思書齋齋主廖英凱/科學月刊編輯委員龍貓大王通信謝松善(阿善師)/鑑識專家謝伯讓/台大心理系教授戴伸峰/哇賽心理學犯罪不思議主持人大開眼界推薦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 尼爾.布萊伯瑞(Neil Bradbury)醫學生化博士,從小就對謀殺奇案和毒物深深著迷。畢業於蘇格蘭聖安德魯斯大學和威爾斯大學醫學院,並取得生物化學和醫學生物化學學位。在英國成長,目前居住於美國伊利諾伊州,以科學家、教師和作家的身分工作與生活,每天把玩那些讓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化學物質(當然是在做科學實驗囉)。追蹤尼爾請到:www.neilbradbury.org譯者 鍾沛君專職口筆譯者。喜歡口譯的短暫緊湊,喜歡筆譯的細水長流。譯作有:《喪屍腦科學》、《為什麼這麼荒謬還有人信?》、《科幻電影的預言與真實》、《燃:最新研究,揭開身體究竟如何燃燒卡路里、減肥、保持健康!》。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國際讚譽PART Ⅰ 致死的生物分子序Chapter 1 胰島素和泡澡的巴洛太太 Chapter 2 阿托品和亞麗珊卓的奎寧水 Chapter 3 番木鱉鹼和蘭貝斯毒師Chapter 4 烏頭和辛格太太的咖哩 Chapter 5 蓖麻毒素和喬治的滑鐵盧日落 Chapter 6 毛地黃和死亡天使 Chapter 7 氰化物和來自匹茲堡的教授 PART Ⅱ 來自地球的死亡分子Chapter 8 鉀和夢魘護理師 Chapter 9 釙和薩夏來者不拒的腸子 Chapter 10 砷和安卓埃先生的可可Chapter 11 氯和勒夫肯的殺手護理師 後記:死亡花園 附錄:挑選你的最佳毒物致謝注釋精選參考書目

商品規格

書名 / 毒藥的滋味: 11種致命分子與使用它們的凶手
作者 / Neil Bradbury
簡介 / 毒藥的滋味: 11種致命分子與使用它們的凶手:完美結合科學與謀殺!★亞馬遜分類榜NO.1、編輯精選最佳非虛構作品★入圍Goodreads2022年度最佳非虛構作品:誠品以「人文、藝
出版社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7442609
ISBN10 /
EAN / 9786267442609
誠品26碼 / 2682612197002
頁數 / 288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7*23*1.9cm
級別 / N:無
重量(g) / 467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國際媒體、醫學科普暢銷書作家強力推薦:
◎布萊伯瑞以生動的筆法帶領讀者認識十一種最常用於犯罪的毒物和毒素的歷史;他運用知名或不為人知的真實案件,解釋每種毒物和毒素在體內發揮的作用。擔任生理學和生物物理學教授的布萊伯瑞是一位專業而又風趣的引路人。――《紐約時報書評》
◎這是一本關於毒物和惡毒行為的精彩故事集,兼具教育意義與娛樂性。――凱絲.萊克斯,《人骨密碼》(Bones)系列暢銷書作者
◎駭人聽聞?絕對是。讓人深陷其中?根本無法自拔……真實犯罪迷都會愛上這本內容豐富又有趣的書。――《弗吉尼亞自由蘭斯星報》
◎平易近人又引人入勝的毒物研究,使用真實的謀殺案件來解釋化學物質如何影響人體。《A代表砒霜》的讀者閱讀本書必定會樂在其中。――《出版人週刊(星級評論)》
◎只要是真實犯罪迷都會被《毒藥的滋味》吸引,這是一本跨領域的書,讓讀者一章接著一章讀下去而不忍釋卷。――《書單》雜誌
◎布萊伯瑞幽默風趣地向讀者述說一個又一個的驚悚故事……內容引人入勝、發人深省,還讓人不寒而慄。這本關於毒殺的精彩作品將吸引真實犯罪迷和瑪莉.羅曲的科普粉絲。――《圖書館雜誌》
◎將世界上最惡名昭彰的毒藥背後令人瞠目結舌的真實故事和精彩歷史巧妙交織在一起……讀者時而覺得有趣,時而感到恐懼,時而獲得教育意義。――姜允實,暢銷書《荒誕醫學史》(Quackery)作者
◎這是一部舉重若輕的恐怖作品,裡面的故事可能會讓你緊盯著你的室友,死命地聞你的咖啡有無異狀。――茱蒂.梅琳涅克與提傑.米契爾,《告訴我,你是怎麼死的》(Working Stiff)作者
◎鉅細靡遺又引人入勝,讀起來很愉快……布萊伯瑞對這個主題抱持的熱情溢於言表。從頭到尾沒有冷場。――凱瑟琳.哈卡普,暢銷書《A代表砒霜》(A is for Arsenic)作者
◎幾個世紀以來,隨著下毒者越來越精通此道,科學家也越來越能夠解釋毒藥如何以及為什麼能發揮作用……我一口氣讀完了《毒藥的滋味》,因為我迫不及待想知道法醫如何抽絲剝繭,破解過去被視為完美犯罪的案件。――潘妮.拉古德,暢銷書《拿破崙的鈕釦》(Napoleon’s Buttons)作者
◎布萊伯瑞以機智的筆觸發揮他的天賦與專業權威完成這本出道作,讀者必定會感到驚艷。完美結合科普、真實犯罪和醫學史。我喜歡這本書,你也會喜歡。――琳賽.菲茨哈里斯,暢銷書《李斯特醫生的生死舞台》(The Butchering Art)作者
◎這本書描述歷史上一些最邪惡的兇手——下毒者,讓人讀起來既緊張又刺激。布萊伯瑞以彷彿驚悚片的研究為基礎,在本書中完美結合科學與謀殺。――凱特.溫克勒.道森,《美國福爾摩斯》(American Sherlock)作者

試閱文字

導讀 : 【序】
在犯罪史上,謀殺是特別令人髮指的罪行,而在各種殺人手法之中,只有寥寥幾種會像毒藥那樣,令人有如此奇特的病態迷戀。與一時激動的衝動謀殺相比,毒殺所涉及的事前規畫與冷酷的算計,完全符合法律用語中的惡意預謀(malice aforethought)定義。毒殺需要預先籌劃並了解受害者的習慣,也必須考慮如何下毒,有些毒藥只要幾分鐘就能奪人性命,其他則可以長期慢性下毒,逐漸在體內累積,最終導致受害者必然的死亡。
本書沒有要列出下毒者及受害者的清單,而是要探討毒物的性質,以及它們如何在分子、細胞和生理層面影響人體。每種毒藥都有獨特的致死機制,受害者經歷的各種症狀往往都是線索,有助於抽絲剝繭找出他們被下了什麼毒。在少數情況下,這些知識有助於給予適當的治療,讓受害者能完全康復。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就算知道是什麼毒物對治療也毫無幫助,因為根本沒有解藥。
雖然毒物(poison)和毒素(toxin)這兩個詞彙經常互換使用,但嚴格來說它們並不相同。毒物是任何會對身體造成傷害的化學物質,可以是天然的,也可以是人造的;而毒素通常是指生物所製造的致命化學物質。不過,如果你是被下毒的一方,兩者的差異就只是學術討論了。toxikon這個字源自古希臘文,意思是「箭頭浸泡的毒物」,指的是塗抹在箭頭上以導致敵人死亡的植物萃取物。當toxikon這個字與希臘文的logia(意思是「研究」)結合時,就成為現在的「毒理學」或「毒素研究」(toxicology)這個詞彙。毒物一詞源自拉丁語的potio,意思是「喝」,之後慢慢演變成古法語中的puison或poison。毒物這個字在一二○○年首度出現在英語中,意思是「致命的藥水或物質」。
從生物體中獲得的毒物,通常是許多化學物質的混合物。例如,致命的茄科植物(也稱為顛茄)的粗萃物相當危險,從這些萃取物中也可以純化出化學物質阿托品(atropine)。同樣地,毛地黃(foxglove)植物本身也有毒,還能從中萃取出單一的化學物質長葉毛地黃苷(digoxin)。
有一些歷史悠久的毒藥是混合幾種不同的毒物製作而成,例如「托法娜仙液」(aqua tofana)就是混合了鉛、砷和顛茄的毒藥。
在瓶子裡人畜無害的化學物質,最後怎麼會變成屍體裡發現的毒?無論是哪一種毒藥,在死亡發生之前都會有三個不同階段:下毒、行動和效果。
下毒有四種途徑:消化、呼吸、吸收或注射。也就是說,它們可能是被吃掉或喝掉,透過腸道進入體內;吸入肺部;直接透過皮膚吸收;或是透過注射到肌肉或血液中進入體內。凶手選擇何種方式讓毒物進入受害者體內,取決於毒物的性質。儘管有毒氣體已被用於殺戮,但這涉及一定程度的技術難度,因此並不實用,而且這種手法通常難以針對特定個人。透過眼睛和嘴巴的皮膚或黏膜吸收可能非常有效:凶手不必與受害者有任何接觸,甚至在中毒當下還能留在附近。光是將毒藥塗抹在受害者即將接觸的物品上,就足以導致死亡。混合在食物或飲料中,為大多數毒物提供一個簡單的途徑,特別適用於固體結晶毒物,因為可以簡單灑在飯菜上或溶解在飲料中就好。不過有一些毒物必須注射到體內才能發揮作用,有時候這是因為毒藥是一種蛋白質,如果加入食物攝取,就很容易被腸胃分解。此外,凶手一定要距離受害者夠近才能注射毒物。
現在我們來看毒物的核心:它們如何破壞身體的內部運作?毒物確切的作用方式五花八門,而它們的效果則揭曉了許多人類生理學的奧祕。許多毒物會攻擊神經系統,破壞控制身體正常功能且高度複雜的電子訊號:如果阻斷的是心臟各部分之間的交流,可以視為毒物使心臟停止跳動並導致死亡;如果破壞控制呼吸的橫膈膜肌肉調節,同樣也會使呼吸停止,導致窒息而亡。也有些毒物會偽裝,隱藏真實身分後進入身體細胞,這些毒物的外型與細胞的重要成分極為相似,但不完全相同,因此可以進入細胞的新陳代謝過程,但是無法執行正確的生化功能。毒物會假冒體內的細胞分子,使得細胞的化學作用緩慢停止,最終死亡。當死亡的細胞夠多,整個身體就會跟著死去。
如果不同的毒物以不同的方式發揮作用,不難想像受害者所經歷的症狀也會不同。以大多數消化型的毒物而言,無論作用方式為何,人體的第一反應通常是嘔吐和腹瀉,試圖藉此從體內清除毒物;影響心臟神經和電流訊號的毒物則會導致心悸,最終造成心跳停止;影響細胞化學性質的毒物,通常會引起噁心、頭痛和嗜睡的症狀。毒物的作用與可怕後果的故事,在本書中比比皆是。
雖然大多數人認為毒物是致命的藥物,但科學家也已經使用與毒物完全相同的化學物質,來梳理細胞與器官內部的分子和細胞機制,利用這些資訊開發能夠治療和治癒多種疾病的新藥。舉例來說,科學家透過研究毛地黃植物中的毒物如何影響身體,成功研發出治療充血性心臟衰竭的藥物。現代外科手術時使用的常規藥物,同樣也是透過了解顛茄如何影響人體運作後問世,這種藥物除了能預防術後併發症外,甚至還能治療在化學戰中受害的士兵。由此可知,化學物質的本質沒有好壞之分,它只是一種化學物質,造成差異的是使用這種化學物質的意圖:是要保護生命,或是奪走生命。

試閱文字

內文 : 【摘文一】
泡澡的巴洛太太
一九五七年五月四日週六凌晨,約翰.奈勒(John Naylor)警長接獲報案,前往英國布拉德福(Bradford)索恩伯里(Thornbury)的半獨立式住宅新月樓(Crescent)。奈勒進屋時,聽到一陣微弱的抽泣聲,看見一位焦躁的丈夫悲慟地緊緊抓著一張女性的照片。一位警員帶領奈勒前往樓上的浴室,照片中的那位女性此時赤裸地癱倒在浴缸裡。鄰居緊張卻沉默地站在哭泣的丈夫身旁,空氣中瀰漫著不安,大家都相信他是真的悲痛欲絕——但奈勒倒是不那麼肯定。
所有認識伊莉莎白.「貝蒂」.巴洛(Elizabeth “Betty” Barlow)的人都認為,她和丈夫肯尼斯.巴洛(Kenneth Barlow)的婚姻似乎非常美滿。據鄰居表示,兩人相當幸福,從未吵架。比肯尼斯小九歲的伊莉莎白其實是他的第二任妻子,在第一任妻子去世後,兩人於一九五六年結婚。伊莉莎白嫁給肯尼斯後,也成為巴洛家的小兒子伊恩(Ian)的繼母。肯尼斯和伊莉莎白都曾在約克郡布拉德福鎮周邊的多家醫院工作,伊莉莎白擔任助理護理師,肯尼斯則是護理師,這對夫婦可能也是因為這樣而相識。
婚禮結束後,肯尼斯繼續在布拉德福皇家醫院(Bradford Royal Infirmary)擔任護理師,但伊莉莎白則離開了護理業,在當地一家洗衣店找到一份熨燙的工作。這項工作相當單調,周圍總是環繞著蒸汽雲霧,讓她的衣服潮濕又不舒服,但薪水倒是挺合理的,對家庭財務狀況頗有幫助。伊莉莎白每週五只上半天班,在一九五七年五月三日的這個週五也不例外。中午快到了,伊莉莎白一邊急忙收拾東西準備下班,一邊對朋友說,她很期待有一點自己的時間,可以好好洗頭。從洗衣店走回新月樓家中的這段短短路程裡,伊莉莎白先在當地的炸魚薯條店為家人買了午餐。十二點三十分,她從被醋浸透的報紙中拿出熱騰騰的炸魚薯條裝盤,搭配麵包、奶油和一杯茶,一起吃下肚。
午飯後,伊莉莎白忙著做家事,清洗家人的衣服,而肯尼斯則在週五下午從附屬車庫裡開車出來,打算徹底洗刷一番,好好打理愛車。伊莉莎白在下午四點左右拜訪住在隔壁的史金納(Skinner)太太,她後來作證表示伊莉莎白看起來很開朗,「充滿活力」。史金納太太回想:「事實上,她給我看了一套她〔買的〕黑色內衣,還拿它來開玩笑。」
那天晚上,一家人轉移陣地到客廳放鬆。伊莉莎白在沙發上躺了一下,但是漸漸變得坐立不安,最後跟家人說她要躺一會兒。晚上六點三十分,她一邊上樓,一邊要肯尼斯在一小時後叫她,因為想和他一起看一個電視節目。然而,伊莉莎白再也不會看電視了。五十分鐘後,肯尼斯上樓,打算告訴妻子節目即將開始,但是伊莉莎白已經換好睡衣躺在床上,告訴丈夫,她覺得「太舒服了,完全不想動」。肯尼斯獨自一人回到客廳看了半小時的電視,然後倒了一杯水,拿上樓給妻子,看看她的情況。
肯尼斯發現伊莉莎白還躺在臥室的床上,並且感到非常疲憊。他後來作證表示,妻子告訴他,她「太累了,沒辦法和繼子說晚安」。距離肯尼斯晚上休息的時間還有點早,他也想給妻子一些獨自休息的時間,所以回到樓下看完電視。接近九點三十分時,肯尼斯聽到伊莉莎白叫他。他上樓走進臥室,發現妻子在床上嘔吐了,覺得有點不太妙。夫妻一起更換床單,肯尼斯把弄髒的床單拿到樓下廚房的水槽裡。此時伊莉莎白不只抱怨自己很累,現在還「覺得太熱」,於是決定躺在換好的床單上。
肯尼斯換好睡衣後上床,開始看書。到了十點,伊莉莎白仍然覺得不舒服,而且全身大汗淋漓。她脫下衣服,告訴丈夫要去泡澡讓自己冷卻一下。在睡著之前,肯尼斯聽到洗澡水流淌的聲音。
突然間,肯尼斯沒來由地驚醒。他瞥了床頭櫃上的鬧鐘一眼,發現已經是晚上十一點二十分了,而且驚訝地發現妻子還在泡澡,沒有回到床上。他焦急地呼喚伊莉莎白,問道:「妳還好嗎?還要泡多久?」卻沒有聽見任何回答。肯尼斯擔心妻子在變涼的洗澡水中睡著了,於是下床走進浴室,結果驚恐地發現,伊莉莎白已經沉入水中,一動也不動。
恐慌之中,肯尼斯確定妻子溺水了,迅速拔掉浴缸裡的水塞,放掉洗澡水。等到水都流光,肯尼斯便拚命想把妻子從浴缸裡拉出來,讓她躺在堅硬的浴室地板上,但不管怎麼做,就是無法把她抬出來。所幸身為訓練有素的護理師,肯尼斯知道必須為還在浴缸裡的妻子進行人工呼吸,他試圖將空氣吹入伊莉莎白死氣沉沉的肺部,但是一切徒勞無功,他需要幫忙。
肯尼斯家中沒有電話,於是穿著睡衣衝到隔壁,吵醒鄰居斯史金納一家。肯尼斯焦急地懇求他們打電話叫醫師,然後回去再次試著讓妻子甦醒。但奇怪的是,鄰居沒有立刻叫救護車,而是決定親眼看看發生什麼事。他們走到隔壁,沿著小樓梯走到浴室,震驚地發現伊莉莎白全身赤裸,仍然躺在空蕩蕩的浴缸裡,而肯尼斯正揉著她的肩膀。史金納夫婦現在確信情況的嚴重性,於是打電話給家庭醫師,拜託對方盡快趕來。在等待醫師時,史金納太太瞥了肯尼斯一眼,他坐在扶手椅上,把臉埋在雙手裡,輕聲抽泣著。儘管醫師已經盡快趕到,卻為時已晚,伊莉莎白被宣告死亡。
死亡總是令人不安,當死者生前是一位健康的年輕妻子和母親時,又更令人不安了。說不出原因,醫師總覺得事情似乎不太對勁。伊莉莎白當然已經死了,屍體也開始出現僵硬的跡象,但是直覺讓他確定自己應該聯絡警方。沒多久,奈勒警長便趕到現場調查。
伊莉莎白在那天晚上決定泡澡的舉行確實相當關鍵,如果繼續躺在床上,她令人遺憾的英年早逝,極有可能會被判定為自然死亡。乍看之下,伊莉莎白似乎是溺水身亡,但是她的瞳孔放大程度相當誇張,遠遠超過醫師在溺水者身上會看到的程度。
但究竟是什麼造成伊莉莎白的瞳孔放大?是什麼讓她熱到需要洗冷水澡來降溫?又是什麼讓一個充滿活力的年輕女性如此疲憊?值得注意的是,伊莉莎白之死的答案,圍繞著一種非常簡單的東西,也是數百萬人每天會在咖啡和茶裡加入的東西:糖。

【摘文二】
最出名的毒藥
氰化物(cyanide)是最惡名昭彰的毒藥之一,以殺人於瞬間的特色享譽各大間諜小說和謀殺謎團。推理女王克莉絲蒂非常清楚氰化物的效果,用這種毒藥殺死了十八個角色,甚至還將她七十五部小說的其中之一直接命名為《閃閃發光的氰化物》(Sparkling Cyanide,中文版譯名為《魂縈舊恨》)。偵探小說家瑞蒙.錢德勒(Raymond Chandler)在最著名的《大眠》(The Big Sleep)一書中,用加入氰化物的威士忌賜死一位線人。內佛.舒特(Nevil Shute)的小說《世界就是這樣結束的》(On the Beach)描述毀滅性核戰後的澳洲生活,在故事中,澳洲政府分發氰化物膠囊給民眾,讓他們可以快速輕鬆地自殺,不需面對逼近澳洲的放射性落塵雲帶來緩慢、痛苦的死亡。同樣地,間諜小說中的祕密情報員經常也會拿到氰化物,讓他們在被抓時使用。甚至連伊恩.弗萊明(Ian Fleming)筆下的○○七情報員龐德及其他情報員也都有氰化物膠囊;不過不出所料,龐德會把它扔掉。
在現實生活中使用氰化物進行謀殺或自殺的案件,同樣令人著迷和驚駭。氰化物是史上一些最惡劣犯罪行為裡使用的凶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氰化氫製作的毒氣是所謂的「最終解決方案」的一部分,在奧斯威辛(Auschwitz-Birkenau)和馬伊達內克(Majdanek)的死亡集中營,毒殺了數千名囚犯。
當德國戰敗的跡象越來越明顯時,含有氰化鉀的玻璃膠囊是納粹高層首選的自殺方法,包括可怕的納粹黨衛軍(Schutzstaffel, SS)領袖海因里希.希姆萊(Heinrich Himmler),和德國空軍最高將領赫爾曼.戈林(Hermann Göring)都人手一顆;在目睹妻子伊娃.布勞恩(Eva Braun)用氰化物自殺後,希特勒也吞下氰化物並開槍自盡,終結他的第三帝國夢想。
較近期的例子出現在一九七○年代初的舊金山,魅力十足的邪教領袖吉姆.瓊斯(Jim Jones)吸收大量追隨者,在加州紅木谷(Redwood Valley)建立聖殿,開始宣揚自己是甘地(Gandhi)、耶穌、佛陀及列寧(Lenin)轉世。到了一九七○年代中期,瓊斯已經說服數百人,其中許多人還攜家帶眷,一起和他搬到南美洲蓋亞那當地與他同名的瓊斯鎮(Jonestown),加入「人民聖殿」(People’s Temple)這個新烏托邦。一九七八年,關於瓊斯鎮聖殿侵犯人權和採取嚴刑峻罰的憂心言論開始浮上檯面。同年十一月,國會議員里歐.萊恩(Leo Ryan)及其他美國官員和記者,一起前往蓋亞那調查這些指控。
瓊斯起初對前來這座聚落的代表團表達歡迎之意,還在瓊斯鎮的中央涼亭為他們舉辦歡迎會,但是接著萊恩突然遭到一名持刀的聖殿士兵襲擊,身上多處受傷。負傷的他依舊成功和代表團其他成員,一起逃到瓊斯鎮附近的一座小機場,眾人分別登上兩架飛機。然而,他們才登機幾秒,槍手便迅速趕到,殺死萊恩和其他四人。當天稍晚,瓊斯召集瓊斯鎮的九百一十三位居民,其中包括三百零四名兒童,命令這些人進行他所謂的「革命行動」。所有人都拿到一杯加入氰化物的葡萄口味酷愛(Kool-Aid,沖泡式飲料粉末),父母把飲料拿給孩子喝,而護理師則用注射器將致命的混合物滴入嬰兒嘴裡。最後共有九百零九人死亡,其中三分之一是兒童。時至今日,「喝酷愛」這句話依然常在美國被用來形容「個人或團體對某種思想或個人表現出絕對服從或忠誠」。

飲食中的氰化物
儘管氰化物有明顯的致命特性,但是含有氰化物的食物種類多得驚人,包括杏仁、皇帝豆、大豆、菠菜及竹筍。桃子、櫻桃、蘋果和苦杏仁等李屬植物(Prunus)的種子或果核都含有氰化物。食用少量的氰化物不會對健康造成風險;事實上,大多數人偶爾都會吞下蘋果種子,卻沒有任何不良影響。這是因為人體有一種處理飲食中少量氰化物的機制,人體內幾乎每個細胞都含有硫氰酸酶(Rhodanese),這種酵素能將氰化物轉化為硫氰酸鹽來迅速解毒。硫氰酸鹽是一種無害的化學物質,可以安全地被腎臟過濾,並釋放到尿液中。人體每二十四小時可以處理約一公克的氰化物,只有當身體無法負荷突然湧入的大量氰化物時——特別是以殺人為目的,才會發生問題。
大多數凶手會用結晶的氰化鈉或氰化鉀下毒,雖然兩者都很容易溶於液體,但氰化鉀的溶解度是氰化鈉的十倍。即便如此,只要在一杯咖啡或一杯葡萄酒中少量溶解兩者之一都足以致命;所需的分量極少,就代表它不會產生讓受害者有所警覺的氣味或味道。結晶氰化物進入人體後會與胃酸接觸,氰化鈉或氰化鉀會轉變成氫氰酸,造成嚴重的化學灼傷。當受害者胃部出現腐蝕性灼傷,但食道沒有灼傷時,就代表受害者並非喝下任何腐蝕性物質,死因是在胃裡產生的——這是氰化物中毒的關鍵指標。固體或溶解的氰化物晶體遇到胃酸後,也會形成氣體氰化氫,接著被吸收進入血液,輸送到全身。本質上而言,受害者最終是同時被固體、液體及氣體氰化物殺死的。

氰化物的致死原理
無論遭謀殺的受害者是吸入氰化物氣體,還是吞下溶解在飲料裡的氰化鈉或氰化鉀,氰化物的致死方式都完全相同。一旦進入體內,氰化物就會黏附在紅血球中的血紅素上,跟著血液迅速散播到全身。不過,氰化物與血紅素的結合度很差,引起破壞的方式也不是透過影響血液,而是脫離血紅素,進入人體細胞,破壞細胞製造生存所需能量的能力。
粒線體(mitochondria)位於我們每個細胞的深處,具有小型的棒狀結構,是身體裡的迷你發電廠,會產生化學能量腺苷三磷酸(Adenosine Triphosphate, ATP),這是維持人類存活的能量。每個細胞通常有一百到兩百個粒線體,具體數量取決於細胞需要多少能量。舉例來說,肝臟細胞需要相當大量的能量,因此每個肝臟細胞會有超過兩千個粒線體;而紅血球大致上只是裝著血紅素的袋子,能量需求非常低,所以沒有任何粒線體。然而,儘管它是為身體各方面的功能提供能量的重要角色,但是身體能夠儲存的腺苷三磷酸相當有限。
本質上來說,粒線體執行的功能與樹木的葉子恰恰相反。植物的葉子會利用陽光中的能量,將水和二氧化碳結合在一起,產生葡萄糖;動物細胞裡的粒線體則會與我們吸入的氧氣作用,分解食物中的葡萄糖,產生二氧化碳和水,並釋放腺苷三磷酸形式的能量。基本上,人類與所有動物都是透過這種迂迴的方式,利用來自太陽的能量。
埋在粒線體膜內襯裡的是一連串的蛋白質,它們構成所謂的電子傳遞鏈(electron transport chain)。我們呼吸的氧氣正是在這裡,被確實用於製造腺苷三磷酸。傳遞鏈中有一個蛋白質成分稱為「細胞色素C」(cytochrome C),鐵原子靜靜位於細胞色素C的核心,是它發揮功能的關鍵。
氰化物的致死性,在於它能和細胞色素C中心的鐵原子緊密結合,讓整個蛋白質死亡。一旦失去活性,細胞色素C就不能在傳遞鏈的最後一步利用氧氣,導致腺苷三磷酸的整個生產過程中斷。
因為細胞運作強烈依賴腺苷三磷酸的持續供應,所以人體一旦發生氰化物中毒,中樞神經系統和心臟的細胞都會立刻受到影響。當中樞神經系統關閉,受害者會開始感覺頭痛和噁心,然後失去知覺,慢慢進入深度昏迷;接著,大腦會進一步失去腺苷三磷酸能量供應,直到最終耗盡所有的腺苷三磷酸,不可避免地造成腦死;隨著心臟中的腺苷三磷酸逐漸減少,心跳會減慢並變得不穩定,脈搏也會微弱到無法察覺,最終造成心臟完全停止跳動。
儘管名字聽起來很相似,但發紺(cyanosis,也稱為紫紺)症狀與氰化物中毒無關。發紺指的是與缺氧血相關的藍色,也是靜脈血液呈藍色的原因。相反地,由於與氰化物結合的細胞色素C不能再使用氧氣,血液中的血紅素反而會一直保持充氧狀態,因此氰化物中毒的症狀之一,就是皮膚因為鮮紅色的充氧血而顯得紅潤。

【摘文三】
卡特案
艾德溫.卡特(Edwin Carter)回到家時覺得不適,好像是感冒或吃壞肚子了。晚上十一點,卡特和妻子上床就寢,但才過了十分鐘,他就開始感覺噁心和嘔吐。一個小時後,他雖然覺得好多了,但還是決定在書房裡休息,以免打擾到妻兒。經過一夜的嘔吐,他已經精疲力盡,還伴隨著胃痙攣和呼吸困難的症狀。隔天卡特留在家裡休息,妻子則是懇求他讓她叫救護車。他一開始還很抗拒打電話給醫護人員,但到了隔天凌晨兩點,他還是退讓了。
救護車將卡特送往倫敦北部的巴尼特和切斯農場醫院(Barnet and Chase Farm Hospital),他被診斷為胃腸炎伴隨脫水症狀。雖然從他嘔吐和腹瀉的症狀來說,這個答案似乎沒有什麼幫助,但是卡特的白血球數量卻不合常理。通常當患者遭到感染時,白血球數量會上升,因為白血球是人體免疫系統裡有助於抵抗感染的成員。然而,卡特血液中的白血球數量卻不如預期,醫師反而意外發現他的白血球數量極低。
儘管進行多項檢查,但醫師仍不知道卡特出了什麼問題,他顯然很痛苦,反覆腹瀉與嘔吐。生潰瘍(raw ulcers,皮膚或黏膜上出現的開放性損傷)布滿病人的喉嚨,讓他無論飲食都感覺疼痛。剛開始,醫務人員讓卡特服用廣效抗生素賽普沙辛(ciprofloxacin)。雖然醫師被難倒了,但是卡特聲稱知道自己出了什麼問題,還表明自己是前KGB情報員,目前遭遇的是重金屬鉈中毒。
醫院工作人員不確定患者是罹患妄想症,還是因為感染影響大腦。但是送醫一週後,卡特身上開始發生奇怪的事——頭髮脫落。儘管醫務人員確信他罹患的是腸胃炎,但是他的某些症狀不符常理,他的頭髮突然大把脫落〔一種稱為「脫髮」(alopecia)的過程〕,血小板數量幾乎歸零,這些當然和胃腸炎的症狀不符,甚至與任何已知的疾病都不一致。卡特繼續堅稱自己被下毒。雖然可能性極低,但巴尼特和切斯農場醫院的毒理學家還是同意為他進行重金屬測試。樣品被送去分析後,結果顯示他體內的鉈呈陽性。
於是院方初步診斷卡特是重金屬鉈中毒,雖然在他的體內檢測到鉈,但是濃度幾乎沒有高於環境中的鉈含量。儘管如此,這個新的診斷還是導致兩個新發展:首先,蘇格蘭警場接獲通知;其次,卡特接受目前唯一已知的鉈中毒治療法:普魯士藍(參見第七章關於氰化物的內容)。警方在午夜後趕到,開始詢問卡特。
卡特的開場白就令人震驚:他告訴警方,自己的真名是亞歷山大.瓦爾特羅維奇.利特維年科,過去在KGB最高機密部門掛階中校。卡特提供一項證據來支持他彷彿異想天開的說法:一個電話號碼。警方撥打後,有一位只表示自己是「馬丁」的男子接聽,並同意前來醫院。這位軍情六處的官員馬丁證實,卡特的真名就是利特維年科,是叛逃的前KGB情報員,目前為軍情六處提供和俄羅斯組織犯罪的相關建議。
利特維年科,代號薩夏(Sasha),一九六二年十二月十二日出生在莫斯科以南約三百英里(約四百八十三公里)的俄羅斯城市沃羅涅日(Voronezh),追隨祖父的腳步,投身軍旅後晉升為步兵連指揮官。一九八八年,利特維年科被調往莫斯科,進入內政部的一個特別部門後,被招募加入KGB。在加入專門打擊組織犯罪、貪汙和恐怖主義的部門前,利特維年科就曾在軍隊裡的反情報部門發展「間諜生涯」。一九九一年耶誕節隔天,蘇聯不復存在,KGB也隨之解散。利特維年科所屬的舊KGB部門被併入新部門,即俄羅斯聯邦安全局,他也繼續打擊組織犯罪。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經濟幾乎一夕之間從共產主義指揮經濟,轉變為資本主義自由經濟。這些條件非常適合「犯罪頭目」建立勢力,使得俄羅斯成為一九二○年代版的芝加哥。
此時利特維年科發現自己的上級與犯罪組織勾結,政府的貪汙腐敗現象猖獗,因而對整個體制感到幻滅。他發現一個有組織的犯罪集團,從阿富汗向西歐販運海洛因的證據,並且確信這個集團和包括俄羅斯總統普丁在內的俄羅斯聯邦安全局官員合作。在情報部門同事的眼裡,利特維年科當時召開記者會,並公開俄羅斯聯邦安全局的醜聞完全是犯了大忌。他告訴記者:「某些官員罔顧國家和個人安全的憲法目標,反而利用俄羅斯聯邦安全局這個機構,實現他們自己的政治與經濟利益。」俄羅斯聯邦安全局主管顯然對他的揭弊相當不滿,隨即以莫須有的罪名逮捕他,並監禁數個月。
儘管利特維年科聲稱普丁親自插手,掩蓋犯罪組織在俄羅斯與歐洲走私毒品的活動,但是這樣的爆料也無濟於事。普丁為此還接受一次電視採訪,試圖透過譴責吹哨者來降低資訊的可信度,他表示:「聯邦安全局官員不該舉行記者會,也不該向大眾揭露內部醜聞。」一九九九年一月,普丁開除利特維年科。離開俄羅斯聯邦安全局的利特維年科不僅失業,也相當擔心家人的安危,於是大膽決定叛逃到西方國家。英國政府提供利特維年科一本英國護照、一支加密電話及每個月二千英鎊,於是他成為軍情六處的線人。

來者不拒的腸道
普通成年人的腸道長度大約有二十八英尺(約八.五公尺),好好地摺疊在腹腔內。負責消化與吸收食物的捲曲組織是小腸,長約二十三英尺(約七公尺),位於胃和大腸之間,消化酶會在這裡開始分解食物,使其易於吸收。腸的內側襯了一層稱為腸上皮(intestinal epithelium)的細胞,負責將營養物質從腸道內部輸送到血液中;如同任何貨物的運輸,必須有專門的運輸業者才能有效運送貨物。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就是不同貨物需要不同類型的運輸方式,每種貨物有專門的運輸方式,而糖、胺基酸及脂肪都會各自使用上皮細胞裡,不同的運輸蛋白(transport protein)進入體內。
金屬也有自己的運輸蛋白,鐵和鋅等物質會使用一種稱為DMT1的特殊運輸蛋白進入腸道細胞。DMT1對鐵、銅和鋅一視同仁,樂於將這些金屬帶進體內。然而,DMT1也無法分辨哪些是人體所需的金屬,哪些是鉛、鎘和釙等危險金屬,即使面對那些對身體不利的金屬,DMT1運輸系統還是會無差別地將這些致命的金屬全部運送到體內。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完美結合科學與謀殺!
★亞馬遜分類榜NO.1、編輯精選最佳非虛構作品
★入圍Goodreads 2022年度最佳非虛構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