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帝國的最後一塊拼圖: 隱藏地圖中的日治臺灣真相 (典藏修訂版)
作者 | 陸傳傑 |
---|---|
出版社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太陽帝國的最後一塊拼圖: 隱藏地圖中的日治臺灣真相 (典藏修訂版):暢銷文史作家 陸傳傑 深入解讀日本人留下的地圖遺產揭示統治者在臺灣推動的都市計畫、交通建設與經濟 |
作者 | 陸傳傑 |
---|---|
出版社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太陽帝國的最後一塊拼圖: 隱藏地圖中的日治臺灣真相 (典藏修訂版):暢銷文史作家 陸傳傑 深入解讀日本人留下的地圖遺產揭示統治者在臺灣推動的都市計畫、交通建設與經濟 |
內容簡介 暢銷文史作家 陸傳傑 深入解讀日本人留下的地圖遺產揭示統治者在臺灣推動的都市計畫、交通建設與經濟產業如何實現大日本帝國的願景與野心全新裝幀、排版設計,大幅提升易讀性與典藏價值地圖迷與臺灣文史愛好者不可錯過的必收之作!|從精美如工藝品的90餘幅古地圖,理解臺灣邁向現代化最關鍵的半世紀| 繪製精美的地圖是日本民族追求精緻工藝的表現之一,也顯現了日本人對精密物件、技術不可自拔的迷戀。 早在現代三角測繪技術傳入之前,日本人便以傳統的辦法繪製了不少精緻的老地圖。和明清時代中國的老地圖相較,同時期日本人繪製的地圖精確的多了,製版、印刷也較講究。 古代中國繪製精密的地圖屬於至高無上的軍國機密,除了帝王將相,一般平頭百姓無緣得見。所以繪圖技術即使發展較早,也只在小範圍內流傳。古代如此,到了1987年國民政府解除戒嚴之前,較精密的地圖在臺灣也仍屬保密的範圍,不得公開發行。這對測繪技術的提升是相當不利的。 反之,日本地圖很早就成為流通的商品,即使在殖民地臺灣,1905年出版的〈臺灣堡圖〉,除了基隆、高雄、馬公三處軍事要塞的附近地區,其他地方的地形圖,全都交由〈臺灣日日新報〉公開販售。1895年日本佔領臺灣之後,基於統治與發展產業的需求,日本人繪製地圖的「癖好」得到大肆發揮的機會,測繪了都市計畫、鐵公路、軍需產業、水利設施、族群人口……等各式各樣的臺灣主題地圖。|地圖,是比文字更客觀的史料文獻| 這些主題地圖充分顯示日本政府在臺灣進行的統治進程、基礎建設與生產建設的方方面面。有些地圖比字面資料更能說明,日本政府統治臺灣五十一年的真實狀況。 文字述說的歷史常自覺或不自覺的夾帶撰述者的意識形態,地圖的繪製不能說可以完全避免這方面的問題,但是繪製地圖需要一定的技術條件與成本考量,單單是為了態度與意識形態的宣揚,以地圖的型式呈現,不僅不經濟,有時也未必可行。所以,地圖的可信度常常超過單純的文字資料,這也是本書出版的考量之一。|地圖遺產與戰後臺灣的復原建設| 1945年日本戰敗退出臺灣,臺灣人民從廢墟中,逐步修復的交通、產業基本設施,在往後的二十年間,基本上滿足了臺灣社會的需求。直到1960年代中期進口替代產業的興起,發展遇到瓶頸,才有了1970年代新一波的「十大建設」的需求。同樣的,日本人遺留下來的地圖也在這二十年間繼續發揮「餘熱」,為生產建設與社會建設提供了不同程度的服務。其中各城鎮的都市計畫圖便是最明顯的例子。
作者介紹 陸傳傑曾任《人間雜誌》採訪編輯,《大地地理雜誌》總編輯,於1992年榮獲金鼎獎雜誌編輯獎。因過去任職雜誌的採訪與文史踏查訓練,擅長以兼具知性與感性的文風,敘寫臺灣文史記憶。代表作品包括:《裨海紀遊新注》(榮獲2002年圖書綜合類金鼎獎、小太陽獎)《南管賞析入門》(榮獲1995年有聲出版類金鼎獎)《被誤解的臺灣老地名1:空間篇》(遠足文化)《被誤解的臺灣老地名2:時間篇》(遠足文化)《被誤解的臺灣古地圖:用100+幅世界古地圖,破解12~18世紀臺灣地理懸案&歷史謎題》(野人出版)
產品目錄 1.追尋日本時代臺灣老地圖的起點2.靖臺篇:紀錄臺灣農村原始布局的日清戰爭地圖3.理番篇:地圖上的賽德克巴萊4.行政區畫篇:氣勢恢宏的〈大日本帝國臺灣島豫察地形圖〉5.都市計畫篇:意識形態主導下的都市計畫6.市街篇:西門町的「後街人生」7.海運篇:日本海運雙霸競爭下的臺日命令航路8.築港篇:從紅樹林遍生的潟湖到南進基地的大本營9.鐵路篇:縱貫線把漳、泉、閩、客全變成臺灣人10.公路篇:臺灣人雙手開出來的縱貫公路11.水利篇:是幸福的農民?還是幸福的地主?12.樟腦篇:臺灣樟腦:Price of camphor is blood13.蔗糖篇:日本時代的臺灣糖業地圖為什麼一成不變?14.族群篇:臺灣的客家人到底占多少?15.移民篇:花蓮;日本農業移民的大本營16.中國篇:日本時代國民政府出版過臺灣全圖嗎?17.鳥瞰篇:鳥瞰圖到底是畫?還是地圖?18.空襲篇:疲勞轟炸下的臺灣19.光復篇:陳儀是哈日族?20.太陽帝國的最後一塊拼圖
書名 / | 太陽帝國的最後一塊拼圖: 隱藏地圖中的日治臺灣真相 (典藏修訂版) |
---|---|
作者 / | 陸傳傑 |
簡介 / | 太陽帝國的最後一塊拼圖: 隱藏地圖中的日治臺灣真相 (典藏修訂版):暢銷文史作家 陸傳傑 深入解讀日本人留下的地圖遺產揭示統治者在臺灣推動的都市計畫、交通建設與經濟 |
出版社 /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5083014 |
ISBN10 / | |
EAN / | 9789865083014 |
誠品26碼 / | 2682599237005 |
頁數 / | 256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8.3X25.8X1.6CM |
級別 / | N:無 |
重量(g) / | 728 |
內文 : (大標)
鐵道篇:縱貫線把漳、泉、閩、客全變成臺灣人
(內文)
民國六○年代中期, 有一回到臺南善化、新營訪友,正要出火車站,前面突然一片騷亂, 站務人員逮住了一個逃票的高中生,將他扭到辦公室。
學生逃票在那個年代十分普遍,有時是為了抄近路,有時純粹只是好玩,省錢的動機不多,當時學生火車月票不貴,很少人會為了省錢而逃票。這個火車站務職員卻正兒八經的將這名學生扭到辦公室「嚴辦」。一下子,整個辦公室熱鬧了起來,站內的員工圍了過來,你一言,我一語,罵聲不絕。我想那位「倒楣」的高中生大概除了「馬鹿野郎」之外,一句也聽不懂,因為他們講的全是日本話。
現在年輕朋友有所謂的「哈日族」,而當時臺鐵的員工,相當大的部分,不但秉持一絲不苟的「 日本精神」, 連平常交談都用日語,「哈日族」已不足以形容,他們根本可以算是日本人。由此可見,當時臺灣鐵路系統受日本影響的程度。
鐵路大概是日本時代殖民政府投資最大的公共建設。具體的投資額到底有多少? 實在也很難說得清楚。根據昭和九年(一九三四)的統計,臺灣全島的官營鐵路八八一公里,私營鐵路五○五公里,這應該接近二戰前的最高標準。當然這還不包括各大製糖株式會社自建的四千多公里輕便鐵路。臺灣除了澎湖,每個州廳都有鐵路。
日本時代,臺灣有關鐵路路線的地圖,我認為只用兩張就可以清楚說明。一張是明治時代繪製的《清國時代鐵道路線圖》。另一張是臺灣總督府鐵道部發行的昭和十二年(一九三七)鐵道部年度公報中附錄的六十萬分一《臺灣鐵道路線圖》。對比兩張地圖,大概就可以對日本時代的鐵路建設有了基本的概念。
更可貴的的是,昭和十二年發行的《臺灣鐵道路線圖》, 不但將官、私營鐵路的軌距、單複線標示得很清楚,甚至還將各大製糖株式會社自建的四千多公里輕便軌道也都一一描繪出來。製糖株式會社自建的輕便鐵路,也就是一般通稱的「五分車」。
我曾聽一位住虎尾的同學說,童年時代他們常到虎尾糖廠「 玩火車」。有一回, 幾個小玩伴竟然七手八腳的將一部小火車啟動了,緩緩的駛出了虎尾糖廠,車上的小伙伴臉都嚇白了,沒人知道如何將小火車頭停下來。小火車頭一路駛出糖廠廠區,越過小溪上的小鐵橋,又過了虎尾鎮公所,一路向郊外駛去,沒有人知道火車會開到哪兒……。
後來奇蹟發生了,大概是沒油了,小火車頭竟然漸漸慢下來,最後完全停了下來,他們丟下了這部小火車頭,飛奔回家……
直到一九八○年代之前,「五分車」在嘉南平原上還算普遍,除了為糖廠載甘蔗,平常也充當交通車,行駛於城鄉之間,方便鄉間的學子通學。一些家住雲嘉南的同學,每每提及「五分車」, 甜美回憶溢於言表, 因為「五分車」是他們中學時代的主要交通工具。現在,「台糖」都變成「台豬」了, 臺糖賣的砂糖都是進口的,原來的糖廠不是拆了,就是改為遊樂區。台糖的輕便鐵軌到底還剩多少?很難找到準確的數據。少數的五分車也只能在台糖遊樂區裡看得到,有些還能載著觀光客在園區內轉一轉。昭和十二年發行的《臺灣鐵道路線圖》可說是接近「終極版」的日本時代臺灣鐵路路線全圖。但如果想再進一步了解臺鐵的發展歷史,會發覺只根據這兩張地圖,來說明日本時代臺鐵的路線,可能會產生認知的誤差。
因為,如果只是簡單的將昭和十二年發行的《臺灣鐵道路線圖》路線減去《清國時代鐵道路線圖》的路線,其實並不等於日本時代的鐵路建設總合。清末,臺灣的鐵路雖然已從基隆修築到新竹,路線看似不短,但質量很差,行車運輸險象環生。所以,日本領臺後決心加以改造,現在縱貫線基隆新竹段,和清代臺鐵的關係已經很淡薄了。
臺灣總督府第一任總督樺山資紀大將,在靖臺作戰告一段落後,便要求日本帝國議會給予資金,進行基隆港及鐵、公路的建設。港口、鐵、公路的建設在此時期,主要目的是連繫殖民母國、便利軍事運輸、遂行有效的統治。
到了明治末年,臺灣鐵路建設加速,此時已不僅僅是統治上的需要了。因為戰後經濟的復甦,以及新的生產建設的開展,現有的交通已經遠遠無法滿足貨物運輸的需要。尤其是基隆臺北間,貨物常常堆積在貨棧無法運送出去。政治、經濟建設的需求加速了臺灣鐵路的拓展,隨著縱貫鐵路的完工,臺灣,至少是西部平原,首次出現單一市場的形成,這在臺灣歷史上是劃時代的一刻。清代以來,受限於地理條件,臺灣西部平原上各城鎮之間的陸路交通十分不便,所以一直沒有形成一個以全島為規模的單一市場。
單一市場的形成,不僅是經濟產業上的問題,還關係到政治格局與認同感。臺灣西部平原上,由東而西的河川數以百計,城市、聚落之間受到河川的限制,陸路交通相當困難,很難互通有無,反而與海峽對岸的福建、江浙、廣東的口岸往來更加密切。
陸路交通的限制不僅阻斷了單一全島市場的形成, 也使得「 臺灣人」的認同感相對薄弱。在日本時代之前,臺灣住民認同的對象以祖籍為主, 一般住民會說自己是泉州人、同安人、漳州人、詔安人、海豐人,很少人會說自己是臺灣人。認同感的薄弱使得臺灣在整個清代,族群對立十分嚴重……(全文未完)
最佳賣點 : 暢銷文史作家 陸傳傑
深入解讀日本人留下的地圖遺產
揭示統治者在臺灣推動的都市計畫、交通建設與經濟產業
如何實現大日本帝國的願景與野心
全新裝幀、排版設計,大幅提升易讀性與典藏價值
地圖迷與臺灣文史愛好者不可錯過的必收之作!
|從精美如工藝品的90餘幅古地圖,理解臺灣邁向現代化最關鍵的半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