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頭堅的京都時光: 從飛鳥時代到昭和地景, 走讀千年古都的前世今生
作者 | 工頭堅 |
---|---|
出版社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工頭堅的京都時光: 從飛鳥時代到昭和地景, 走讀千年古都的前世今生:玩京都,不懂歷史就太可惜!最會說故事的旅行長,一趟穿越時空的京都之旅就此出發!為所有京都旅人而寫 |
作者 | 工頭堅 |
---|---|
出版社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工頭堅的京都時光: 從飛鳥時代到昭和地景, 走讀千年古都的前世今生:玩京都,不懂歷史就太可惜!最會說故事的旅行長,一趟穿越時空的京都之旅就此出發!為所有京都旅人而寫 |
內容簡介 玩京都,不懂歷史就太可惜!最會說故事的旅行長,一趟穿越時空的京都之旅就此出發!──為所有京都旅人而寫的走讀指南──文化的京都,日本的京都;旅人的京都,世界的京都。在京都,總有一段段時光,隨時等待你造訪。「歷史令一個景點變得更有意義,把我們自身和這個世界的演進,在某一個時間點結合為一。這是我喜愛京都的原因,在這裡,隨處可以找到那古往今來的時光隧道之入口。」──工頭堅京都處處有故事,一駐足,便不意與往日輝光相會;一轉身,又被現代魅力大大驚豔!‧下鴨神社、伏見稻荷大社,和最早的京都氏族有何淵源?‧清水寺、平安神宮等經典景點,因什麼時空背景而登場?‧嵐山、宇治等名場所,承載了哪些王室貴族的故事?‧二条城之外,戰國群雄的野心還留存在哪些地點?‧京瓷、任天堂、新風館,呈現出近、現代京都的什麼魅力?旅行長工頭堅多次遊訪京都,深深感受這座城市的節氣、氣氛、氣質。為了回應自己身為旅人對這迷人古都的好奇,醉心歷史的他親身踏訪七十多處景點,細細品味京都的獨有氣韻──儘管歷經多次戰亂、天災,卻一再如浴火鳳凰煥然新生,始終保持從容底氣。工頭堅以時期為次序,串接起旅人耳熟的各色名勝,一一探尋千年古風底蘊,亦不忘在旅行中體會現代時尚魅力。這趟京都身世之旅,從平安京前的先民氏族與神話開始,貫穿奠定重要基礎的平安時代,走過鎌倉到江戶時代的興衰起落,並一路漫遊到明治維新之後的現代風貌,帶你看見今日景致,如何在時間甬道中發展成形;而各色具足輕重的歷史要角,亦紛紛現身登場。本書是工頭堅走讀京都一千三百多年的紀行,也是一份為所有旅人開展時光旅行的請帖:邀請你以此為起點,走進你自己的京都時光。※本書特色◆京都行更深刻、更精彩:七十多處經典與時尚名所,定番、時興並存,滿足不同選擇。◆京都史入門首選!親切易懂、深入淺出,只讀這本,就能掌握京都千年史地大脈絡。◆實用便捷的線上地圖,全書景點全都設好定位,實地巡訪更輕鬆!
作者介紹 工頭堅 Ken Worker本名吳建誼,出生於宜蘭羅東,成長於台北士林。因父親青年時為日語導遊,故深受日本動漫、戲劇、文學等次文化影響甚深。一九八一年隨家人赴韓國、日本旅行,並在旅途中首次邂逅京都。初學美工設計、任職影片製作,後投入網路與旅遊產業累積逾二十五年資歷,以達人(KOL)行銷與帶團模式廣為周知,兼具資深旅遊部落客身分,受訪與演講經歷無數;出自對歷史之熱愛,曾規畫與執行各國走讀行程。曾兼職外景節目主持人,以《出發吧!鐵三角》節目入圍第五十七屆金鐘獎生活風格節目主持人獎。現以自媒體「工頭堅。旅行長」(臉書與 YouTube)為主要媒介,YT 頻道開播一年即入圍第三屆走鐘獎「潛力新星獎」。為台灣唯一「雙鐘」入圍之案例。藉由文字與影片搭配,持續推進歷史、飲食、文化等主題旅行內容與社群,定為生涯之終極目標。個人著作:《工頭堅的龍馬之旅》、《時代的風:四段人生與半個世界》搜尋關鍵字:工頭堅。旅行長
產品目錄 前言山城歲月:平安京之前楔子 六五六年 八坂神社(祇園社)一、賀茂源流 六七七年 賀茂別雷神社(上賀茂神社) 六九八年 賀茂御祖神社(下鴨神社)二、太秦物語 六〇三年 太秦廣隆寺 六〇三年 大酒神社 七〇一年 松尾大社 七一一年 伏見稻荷大社 三、四神相應 七五九年 藤森神社四、清水憶往 七七八年 清水寺平安奠都:平安時代前期一、皇城內裏 七九四年 將軍塚 七九五年 平安京(復原模型|平安京創生館) 七九五年 平安宮內裏跡 七九六年 教王護國寺(東寺)二、王朝畫卷 八〇九年 野宮神社 八九五年 清涼寺(嵯峨釋迦堂) 八七六年 大覺寺(舊嵯峨御所) 八八八年 仁和寺(舊御室御所)三、怨靈傳說 八六三年 神泉苑 九四〇年 京都神田明神 九四七年 北野天滿宮洛中洛外:平安時代後期楔子一、陰陽交界一〇〇七年 晴明神社二、藤原榮華一〇〇一年 廬山寺一〇〇八年 源氏物語博物館 八五三年 禪林寺(永觀堂) 八六六年 白河院跡一〇一九年 法成寺跡一〇五二年 平等院鳳凰堂三、白河鳥羽一〇七六年 法勝寺(復原模型|平安京創生館)一〇八六年 鳥羽離宮(復原模型|平安京創生館)四、平家興衰一一六五年 蓮華王院(三十三間堂)一一六七年 六波羅蜜寺一一九二年 法住寺陵武士之世:從鎌倉到室町楔子一、鎌倉遙望一二〇一年 頂法寺(六角堂)一二〇二年 建仁寺一二九一年 南禪寺二、七朝帝師一三三七年 京都御所一三三九年 西芳寺一三四三年 等持院一三四三年 天龍寺三、室町光影一三八一年 花之御所一三八二年 相國寺一三九七年 鹿苑寺(金閣寺)一四五〇年 龍安寺一四六七年 上御靈神社一四九〇年 慈照寺(銀閣寺)太閤之夢:安土桃山時代楔子一、町眾齊心一五〇〇年 肚臍石、祇園祭二、信長壯志一五六八年 東福寺一五八二年 本能寺跡三、桃山拾遺一五九一年 御土居(史跡|北野天滿宮 紅葉苑)一五九七年 伏見桃山城一五九九年 豐國神社一六一四年 方廣寺一六〇六年 高台寺、寧寧之道一六一六年 西本願寺四、家康太平一六一五年 桂離宮治世亂世:江戶時代一、承平之曙一六一四年 高瀨川一六三四年 二条城二、花街風情一六四一年 島原一六七〇年 祇園新橋(辰巳神社、巽橋)一七〇一年 一力亭三、幕末戰雲一八二八年 賴山陽書齋(山紫水明處)一八六二年 金戒光明寺一八六三年 壬生寺一八六八年 鳥羽伏見之戰勃發地一八六八年 即宗院薩摩藩東征戰亡之碑世界遺產:從明治到現代一、文明開化一八七五年 同志社英學校(同志社大學)一八八五年 琵琶湖疏水 一八九〇年 水路閣一九七二年 哲學之道一八九〇年 京都威斯汀都飯店二、古都新風一八九五年 平安神宮一九〇六年 舊日本銀行京都分行 → 一九八八年 京都文化博物館一九二六年 京都中央電話局大樓 → 二〇〇一年 新風館一九三〇年 丸福樓一九三三年 大禮紀念京都美術館 → 二〇二〇年 京都市京瓷美術館一九四九年 料理館千鳥 → 二〇二〇年 嵐山祐齋亭三、最後的羅城門一九六四年 京都塔一九六六年 京都國際會館一九九七年 京都驛後記附錄本書內容對應日本史分期表本書景點地圖
書名 / | 工頭堅的京都時光: 從飛鳥時代到昭和地景, 走讀千年古都的前世今生 |
---|---|
作者 / | 工頭堅 |
簡介 / | 工頭堅的京都時光: 從飛鳥時代到昭和地景, 走讀千年古都的前世今生:玩京都,不懂歷史就太可惜!最會說故事的旅行長,一趟穿越時空的京都之旅就此出發!為所有京都旅人而寫 |
出版社 /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3146808 |
ISBN10 / | |
EAN / | 9786263146808 |
誠品26碼 / | 2682582766000 |
頁數 / | 352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4.8X21X2.03CM |
級別 / | N:無 |
重量(g) / | 464 |
導讀 : 山城歲月:平安京之前
〈楔子〉六五六年 八坂神社(祇園社)
我站在八坂神社西樓門前,短短的石階梯上方,望向日落方向,門前筆直的四条通,盡頭連接跨越鴨川的四条大橋。這畫面,無論見過幾次,都仍忍不住從心底發出微笑。
商店街上遊人絡繹不絕,中段兩側的花見小路,正開始迎接夜晚的甦醒;如此情境,幾乎是每個來到京都的旅客之共同經驗。特別是離開淸水寺之後、下轉產寧坂、二年坂,橫越維新之道、步入寧寧之道、經由圓山公園,或左轉神幸通、由石鳥居及南樓門,進入八坂神社境內,參拜抽籤之後,團體旅客,可能會被帶領到知恩院前的大停車場上車;而自由行者,從西樓門出,隱入茫茫市井的人海中,迎向鴨川西側的四条先斗町、木屋町或河原町之百貨商場、食堂酒肆。
有些旅人在途中,還會繞到IG上的知名地標「八坂塔」留影打卡;或在出了西樓門後,走去一澤帆布挑選書包;路上更是隨處遇見穿上浴衣的各色人種,在旅伴或專業攝影師的鏡頭中,留下在京都,不,應該說是在日本,最難忘的旅遊回憶。
這是一條極經典的觀光路線;但我不確定,有多少遊人真切理解到,這不算長的一段路,究竟走過了多少歲月?
有很長期間,我知道的並不比別人多;只知道八坂神社又被稱為「祇園社」,守護著這個區域的商業繁盛,私自比喻,或許就像台北龍山寺、與艋舺華西街的關係。至於神社中祭祀的是神或佛,是屬於神道或佛教,與每年夏季的祇園祭有何關係,並不真正淸楚。
要到很多很多年後,我才知道,這座全日本約兩千三百社祇園信仰的「總本社」,社內祭祀的主神,乃是日本神話與神道的須佐之男(素箋嗚尊)、與帶有外來佛教色彩的牛頭天王之「習合」(亦即二神合一)。至於遊客傳聞的戀愛成就,則是於境內祭祀出雲系的大國主社,原是以結緣之神聞名;又因祭祀著宗像三女神的美御前社,而成為「美容水」之由來……
然而真正令我腦袋彷彿受到淸洗的,是從資料中得知早期此地的居民,原是來自朝鮮半島的高麗使者伊利之,以及其後裔,被統稱為「八坂氏」。牛頭天王信仰據說來自新羅國牛頭山,歷經久遠融合與敍事,傳說為素箋嗚尊降臨的化身。根據社方記載,最早創建於西元六五六年,亦即伊利之「來朝」之時;而歷代的宮司與關係者,仍被祭祀在境內的祖靈社當中。
理解了這些,才會知道來到八坂神社,又或任何一個景點,除了和其他旅人同樣的行禮如儀、拍照打卡之外,該找什麼、該看什麼。或許可以這麼說:「知道要看什麼」,正是我展開這整部旅行回憶與記述的初心之所在吧。
即便不論上述的官方說法是否屬實,年代是否準確,試想:在此地尙未成為京都,不,甚至尙未成為平安京之前,是來自各地甚至海外不同氏族,共同生活的一片世外桃源般的樂土……這樣的景象,是否顚覆了人們過去對京都這座城市的認知?
在平安奠都之前,原本就居住在當時被稱為「山背國」的京都盆地先民,陸續肇建的神社或寺院,起始年代往往上推到神話時期,或難分先後。但或許可以說,在西元六、七世紀,盆地中陸續出現了至今仍可考的幾個氏族生活的紀錄。於是不執著於先後,只是以造訪之後,古老程度之感受,來做排序。
山背國,後來被桓武天皇改名為日語讀音相同的「山城國」;這也是本章名稱的由來。山城,總是比山背更適合做為開篇的氣勢吧(笑)。
每次回顧旅行的起始,總是有著類似的心境:既是苦笑,笑自己又挖坑給自己跳;又是興奮,興奮於有機會重新審視與回憶,並滿心期待即將發現的老故事與新風景。究竟這一路上有哪些情緒等著自己,不起身而行、不動手記錄,就只能龐雜零散地存在腦子裡,是永遠無法呈現淸楚脈絡的。
那麼,出發吧。
內文 : 〈前言〉
「正因為不了解京都,所以才有勇氣寫京都。」
我的朋友胡川安教授,有一次這麼對我說。川安的本科是歷史學和人類學,也寫過不少與日本有關的書,題材涵蓋和食、日本味、還包括《東京歷史迷走》以及《京都歷史迷走》;前述的那句話,據說正是另一位堪稱京都通的友人,在他寫了京都歷史主題之後,半調侃、半認真對他說的,後來他也將這句話「轉贈」給我。
的確,我完全可以體會這句話的意思。別的不說,連歷史專業、在大學中國文學系任教的川安,提起京都都要如此謙虛低調了,如我這般,僅是因為父親曾任日語導遊、開啓了自己大半生對日本文化的興趣,而在從事旅遊行業二十多年後成為YouTuber的「素人」,又怎麼敢立志要寫京都呢?
* * *
或許由於長期擔任在世界各地帶團並解說的領隊之故,我深刻體會到:將某個人物、某座城市、某個國家的歷史,經過自己吸收閱讀或走訪之後,整理成令人好奇或有興趣的敍事,並用相對簡單的言詞講述出來,其實是大多旅人的普遍需求。
單以京都來說,若到網路書店用關鍵字搜尋,直接或間接相關的著作至少近五百本(!),每一位作者都用他們的方式與角度,各自述說著對這座城市的感受甚至熱愛,我自己當然也讀過不少,並從中獲得許多知識、或美食、或購物的指南。
但有個問題,始終感到些許困擾,就是:當我來到某個景點、某座建築,或許手中的指南、網上的百科或旅記,以及當地的說明牌上,都吿知了「哪一年由誰創建,是某類型文化之代表」,但,它在京都或日本的歷史上,究竟是在哪個位置?和另一座建築的先後脈絡又是如何?這些常常是我擔任領隊時會被團員問到的問題,因而也成了一種職業病,非得弄淸楚不可。
沒有人說,一定要了解歷史才能遊京都;但如果不了解,我覺得來京都就太可惜了。
而,儘管有許多以京都歷史為主題的書籍,卻鮮少按照歷史排序,依序述說的著作。或許,對於大多數讀者而言,這些脈絡並不重要吧!(苦笑)但對於曾以坂本龍馬這位歷史人物的生平、一一尋訪,最後整理成《工頭堅的龍馬之旅》的我,「想要理解這座城市的歷史脈絡」之心情,卻是愈發強烈了。
* * *
我造訪京都的次數不算少,然而大半時間,流連於與龍馬有關的幕末史跡,以及設計旅宿或特色小店。直到寫完上一本書後,忽然有種解脫的感受:終於將龍馬「放下」之後,驚覺京都還有這麼多的地方,等待我去造訪與發掘,旅行的視野陡然放大數倍;因而在國境開放之後,一次又一次地重回京都,彷彿一切都是全新的發現。
從一個人的生平,一步跨到整座城市的身世──總覺得自己還是太貪心了一些。
所幸在探索的過程中,還是驚喜發現了足以做為指引的範本,包括我另一位朋友「蔡桑」蔡亦竹教授多年前出版的成名作之一《風雲京都:京都世界遺產的文化人類學巡檢》,便是一路從王城奠都寫到德川家康;而後又在疫情前,邂逅了京都史學大家林屋辰三郎先生成書於一九六二年的經典名作《京都》之簡體中文譯本,反覆閱讀、愛不釋手,並獲得極大的啓發。
原本一直納悶林屋先生的《京都》遲遲未有繁體中文譯本,直到本書完稿前,黑體文化的編輯朋友涂育誠吿知,繁中版即將出版。我深感欣慰,又覺得是個冥冥中的sign,要將京都的完整面貌呈現給更多讀者了。如果你讀過《京都》,就能體會它對我的探訪之影響或指引有多麽深。但林屋先生的著作,當年畢竟是寫給日本讀者的,若是缺乏背景知識,可能較不易咀嚼;而我試著去走讀它,或許可以理解為是將其「具象化」的一種方式。
當然,給予我京都養分的書不可能只有這幾本,其他著作將於本書各段落中提及以致敬。
* * *
關於本書文眼,由於自己才情有限,思考良久,終於定調:不寫細,只寫「氣」。
京都這座城市自有其「氣」:要解釋為氣質、氣氛、節氣都可以。既然已經有那麼多前輩寫過,我反而沒有牽掛、沒有負擔,因為不可能寫得過所有人,乾脆就寫「工頭堅的京都」,任性地以自己的方式來進行。
於是,我寫下這麼一段文字:
旅行的念想,似乎總是生不逢辰。
春櫻盛開時你訂不到房,
夏豔鮮綠時你存不夠錢,
秋楓怒放時你搶不到機票,
冬雪飄落時你請不到假。
即使你錯過春櫻、夏豔、秋楓、冬雪,
錯過了所有祭典,
在京都,總有一段段時光,隨時等待你的造訪。
重新翻閱《京都》時,發現林屋先生於一九六二年寫下的前言中,有一段意思幾乎相同的話;或許,是潛移默化早在心中扎根,又或許,是對於京都有愛之人,共同的遺憾與寬慰。我們總希望都多待久一些,飽覽它的每時每刻,卻又必須離別。但也因此,才有下次相見的期待與快樂。
對於翻開本書的讀者,或可將此視為作者為了解決自己內心疑惑、實際走讀探訪的筆記;期望它能令你將來的京都旅行,不再有我過去的徬徨。
或許,正因為不了解京都,所以才更需要寫京都。
最佳賣點 : 玩京都,不懂歷史就太可惜!
最會說故事的旅行長,一趟穿越時空的京都之旅就此出發!
─為所有京都旅人而寫的走讀指南─
文化的京都,日本的京都;旅人的京都,世界的京都。
在京都,總有一段段時光,隨時等待你造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