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規則的競賽: 阿富汗屢遭阻斷, 卻仍不斷展開的歷史 | 誠品線上

Games Without Rules: The Often Interrupted History of Afghanistan

作者 Tamim Ansary
出版社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沒有規則的競賽: 阿富汗屢遭阻斷, 卻仍不斷展開的歷史:「在帝國的邊緣活下去!」與大國政治的對抗,以及內戰、奪權、民主化、復辟、游擊隊,這是阿富汗人兩個百年的故事,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在帝國的邊緣活下去!」與大國政治的對抗,以及內戰、奪權、民主化、復辟、游擊隊……,這是阿富汗人兩個百年的故事,也是他們的集體命運,更是這個國家帶給我們的啟示與力量。一部阿富汗的現代史一段從內部視角展開論述的阿富汗史一個從未被徹底征服、在強權的夾縫中求生的民族故事繼暢銷著作《中斷的天命》之後,塔米.安薩里最新中譯作品要如何敘述阿富汗的現代史?它是一齣史詩劇、一部恐怖電影、一個悲劇,卻也是一場離奇荒誕的鬧劇。在這兩個世紀裡,每過四十年左右,就有一個全球強權試圖控制阿富汗,而後傷痕累累、垂頭喪氣地離開。本書講述了這段令人困惑的歷史,不過不是以外部視角,而是以內部向外看的視角來論述的。外部列強的干預和入侵僅僅是阿富汗歷史的一部分,卻不是它的全部;實際上,阿富汗人有一個自己的故事,儘管經常受到外國勢力的阻斷,但它還是以「之」字形的形式不斷重新展開,朝著某個終點前進。作者在書中以「叼羊」(buzkashi)這個盛行於中亞的競技比喻兩百多年前的阿富汗社會,這個競賽表面上沒有明定的規則,但背後仍有一定的秩序可循;而各強權國家在阿富汗土地上的競逐,反而才是一場真正的沒有規則的競賽,它與這塊土地上的人們無關,阿富汗被捲入其中,只因為無奈地身在這場競賽的最前沿。透過本書,足以讓我們認識這個在近百年來一直位於國際爭議的中心,但從未被外部世界完全瞭解的國家;並且在這個國家的故事裡,看見在強權的夾縫中生存的命運與韌性。【本書特色】一、本書是來自諸帝國的邊緣,真實的阿富汗之聲。阿富汗位於西亞、南亞和中亞的交會處,是地緣政治的衝突帶;一部阿富汗的近代史,也就是一部與入侵者對抗的歷史。英國與俄羅斯在此展開了「大博弈」,英國和阿富汗打了三場戰爭,都沒占上風;而俄國沙皇的野心也未能實現。在二次戰後,阿富汗又成為美蘇冷戰對抗的前線。世界強權對於此地的爭奪從未停止,但阿富汗卻從未消失,本書說明了這個國家為何不但沒有被融合,反而讓自己形成一個有別於入侵者的實體。二、作者以其阿富汗背景及穆斯林根基,揉合西方及阿富汗史料、親身的採訪觀察,加上自己的家族故事,寫成一部阿富汗觀點的國族歷史:從「國父」阿赫邁德.沙.巴巴開始,再到「偉大的埃米爾」多斯特・穆罕默德大帝,經歷阿布杜拉赫曼、阿曼努拉、納迪爾.汗、札希爾.沙、薩達爾.達吾德的統治時代,直到後來的阿富汗人民民主黨、塔利班等。這段阿富汗的「演義」,突顯了這個國家的歷史軸線,如何在外國勢力的阻斷之下,不斷重新展開自身的故事。三、作者在本書同樣提醒,在強調阿富汗的歷史時,不能忽略這個國家的內部充滿的許多矛盾:城市的阿富汗與鄉村的阿富汗如同兩個不同的國度,更包括普什圖人、哈札拉人、塔吉克人、烏茲別克人等族群,即使是普什圖人也分為吉利札伊部、杜蘭尼部等不同部族,因此,阿富汗就如同一座多元文化社群在此共處的實驗室。四、特別收錄作者為2024年台灣中文版所寫序言――〈阿富汗,作為整個世界的一個隱喻〉,分析2021年美國及北約部隊撤出,塔利班重新於阿富汗掌權後的最新局勢。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好評推薦】「作者對阿富汗糾結難解的數百年歷史,以及現今的軍事泥淖做出了可讀性強、容易理解的概述……身為一個來自喀布爾的作者,安薩里對典型的阿富汗村莊的構成提出了珍貴見解,這些村莊整潔、自給自足、父權等級制,並有著讓遊牧民不敢進犯的需要……本書生動說明了阿富汗是如何應對並且繼續應對戰略上的爆發點的。」――《柯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儘管關於阿富汗戰爭的報導多如牛毛,但是這位舊金山的記者和作家安薩里認為,眾人對衝突的原因仍然有很大的誤解。在這段歷史中,他尤其關注形塑當前事件的發展關鍵。」――《聖荷西信使報》(San Jose Mercury News)「安薩里以說書大師的自信心講述了現代阿富汗的歷史……這是一部細緻的、完善的歷史敘事,它努力地從阿富汗人的角度來講述阿富汗的歷史……作者對其故土的熱愛和對其未來的樂觀態度在這本書的字裡行間裡熠熠生輝。」――《書單》(Booklist)「作為一名阿富汗裔美國人,塔米・安薩里有資格向西方讀者展示他複雜且經常令人困惑的家園的深沉面貌。……我們得對這個國家的運行方式和歷史有一個已經遲來但總比沒有來得好的理解,這對於如何避免重蹈覆轍,至關重要。」――《地理雜誌》(Geographical Magazine)「安薩里擁有一種敘述的天賦,他可以用不那麼正式的語言來把他的觀點說明白,而不影響其論述的正當性。他將歷史放在大的背景中,置於文化之中,並提醒讀者要在什麼時候追蹤重要人物(有時是幾十年的跨度),這個敘事能力令人耳目一新。安薩里為那些對這個動盪地區感到好奇的人提供了寶貴的資源。」――《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星級評論「[安薩里]是一個真實的阿富汗人發出的聲音,他提供的不是關於外國在阿富汗糾纏起伏的權謀計算,而是一個聰慧的阿富汗事務觀察者是如何從外部看到事件的過程的個人敘述。」 ――《新政治家雜誌》(New Statesman)「安薩里具有一種罕見的特質,他能夠將學者的知識與自然的說書人的技巧結合起來。他在阿富汗出生,於一九六四年十六歲時離開了阿富汗,但他顯然花了一生的時間來蒐集故事,他對這些故事進行了巧妙的編輯,清楚地知道什麼時候應該遠離重大事件,關注那些微小的細節,讓你感受到這個國家的許多貧困村民的生活狀況,這些人往往不知道在他們國家的首都裡發生了什麼。令人耳目一新的是,安薩里把重點放在阿富汗人身上,外國人在這個國家出現的時間很短,通常也沒做什麼,對這裡的理解則更少……作者出色地描述了[阿富汗領導人]的個性以及使他們上台的衝突、自大或是外力干預。」――《愛爾蘭時報》(Irish Times)「本書解釋了阿富汗國族建構過程中遇到的長期問題和內部困難,並展示了大國政治(和侵略)在過去的兩個世紀中是如何拖延這一進程的。」――《基督教科學箴言報》(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在《沒有規則的競賽》一書中,塔米・安薩里寫下了最吸引人、最容易理解和最有見地的阿富汗歷史。安薩里用富有天賦的文筆和細節的描寫,為我們提供了那些經常被忽視的阿富汗人對於戰爭、外國干涉和宮廷陰謀的看法,這些看法都決定了在過去幾個世紀從印度河到阿姆河之間的戰爭走向。這部精彩的著作應該是任何參與當前阿富汗戰爭的人和任何想了解為什麼阿富汗不會在短期內實現和平的人必讀之書。」――拉吉夫.錢德拉塞卡蘭(Rajiv Chandrasekaran),《小美國:阿富汗戰爭中的戰爭》(Little America: The War Within the War for Afghanistan)作者「在本書中,安薩里從阿富汗人的角度講述了阿富汗的故事。他闡明了阿富汗在兩個多世紀裡的歷史,敘述了一個由崎嶇的大草原和無情的戈壁構成的土地上的各自分裂的族群所進行的長期鬥爭。他駁斥了『帝國墳場』之說,回望了古代雅利安人、蒙兀兒人、希臘人和阿拉伯人的入侵,並指出這些經歷塑造出了今天不屈不撓的阿富汗。安薩里主張,現代入侵者的致命錯誤同樣在於他們無法認識到所干預的對象的內部鬥爭。[他]……認為英國、蘇聯和美國的介入是對阿富汗國族建構的嚴重干擾,使得這個與美國同時開始形成的國家,走上了全然不同的道路。」――《中東學刊》(Middle East Journal)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塔米.安薩里 Tamim Ansary阿富汗裔美國作家。1948年出生於阿富汗喀布爾,1964年移居美國,現居於舊金山。他的回憶錄《喀布爾之西,紐約之東》(West of Kabul, East of New York)獲選為2008年舊金山年度選書。與法拉.阿瑪迪(Farah Ahmadi)合寫的《另一邊的天空》(The Other Side of the Sky)則為《紐約時報》暢銷書。2009年,安薩里完成了另一部暢銷著作《中斷的天命》(Destiny Disrupted: A History of the World Through Islamic Eyes),此書在臺灣翻譯出版後,開啟一波以伊斯蘭觀點重新認識世界的風潮,並榮獲2017年Openbook年度翻譯好書獎。安薩里長期為報刊媒體撰寫專欄文章,並曾主持舊金山作家工作坊(San Francisco Writers Workshop),另著有《被發明的昨日》(The Invention of Yesterday)。譯者苑默文自由譯者,喜愛曬太陽、閱讀和旅行,關注伊斯蘭世界的物質文化和藝術議題。譯作包括:《中斷的天命》、《絲綢之路》、《巴勒斯坦之殤》、《異鄉人之地》、《穆斯林帝國》等。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中文版作者序 阿富汗,作為整個世界的一個隱喻導言第一部 阿富汗建國第 一 章 建國者第 二 章 阿赫邁德・沙的阿富汗第 三 章 地平線上的歐洲人第 四 章 獅與熊之間第 五 章 奧克蘭的愚行第 六 章 多斯特・穆罕默德再次歸來第 七 章 短暫的榮景第 八 章 再遭中斷第二部 一個國家,兩個世界第 九 章 鐵血時代第 十 章 嶄新的開始第 十一 章 進取的國王第 十二 章 國王的法律VS真主的法律第 十三 章 分崩離析第三部 喀布爾規則第 十四 章 風暴之後第 十五 章 不結盟國家第 十六 章 要發展,別停滯第 十七 章 民主時代第 十八 章 左派竄起第 十九 章 政令變革第 二十 章 蘇聯占領第四部 舊阿富汗的迸發第二十一章 聖戰者第二十二章 冷戰終局第二十三章 從恐怖到混亂第二十四章 走出難民營第二十五章 塔利班VS聖戰者第二十六章 蓋達組織第二十七章 美國登場第五部 糾葛繼續第二十八章 波昂計劃第二十九章 喀布爾之春第 三十 章 甩不掉的麻煩第三十一章 毒品和貪腐第三十二章 塔利班主義第三十三章 引爆點第三十四章 歐巴馬的進擊第三十五章 遍地閃爍的一切結語 宏觀圖景致謝∕主要人物∕專有名詞∕註釋

商品規格

書名 / 沒有規則的競賽: 阿富汗屢遭阻斷, 卻仍不斷展開的歷史
作者 / Tamim Ansary
簡介 / 沒有規則的競賽: 阿富汗屢遭阻斷, 卻仍不斷展開的歷史:「在帝國的邊緣活下去!」與大國政治的對抗,以及內戰、奪權、民主化、復辟、游擊隊,這是阿富汗人兩個百年的故事,
出版社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9811366
ISBN10 /
EAN / 9786269811366
誠品26碼 / 2682579521001
頁數 / 496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4.8*21*3.2cm
級別 / N:無
重量(g) / 594

試閱文字

自序 : 2024年中文版作者序【摘錄】
作為整個世界的隱喻的阿富汗
塔米.安薩里

二○二一年的夏天,在全世界的震驚矚目下,美國在阿富汗雄心勃勃的計劃宣告失敗。而在二十年之前,蓋達組織(Al-Qaeda)的恐怖分子以劫持客機為武器,在一次怵目驚心的自殺式襲擊中殺死了大約三千個美國人。蓋達組織在阿富汗的土地上策劃了此一行動,在當時,統治阿富汗的是一個名叫塔利班(Taliban)的組織。於是,美國召集了北約盟友向阿富汗開戰。就戰爭本身而言,這是一場簡單的戰爭,聯軍只用了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就推翻了塔利班的統治,並把他們趕進了他們的藏身之所。

但是後來,是的,後來,美國發起了一場堪稱史詩級的一番努力,要把阿富汗改造成一個以西方議會民主制為模式的功能性民族國家。結果發現這件事……並不那麼容易。

起初,這個計畫似乎真的進展迅速。美國及其盟友建立了一個過渡政府來取代塔利班。他們監督起草了新憲法。他們舉行了選舉,成立了議會,並讓新總統就職。他們為軍隊提供資金,建立國家警察部隊,並著手修復被數十年來的外國入侵和國內內戰破壞的基礎設施。

很快地,阿富汗就有了鋪設好的高速公路、正常運轉的發電廠、電燈、網路服務、行動通信基地台……還有好幾十家廣播電視台開始營運,好幾家新的私立航空公司成立了,國立大學恢復了,全國各地湧現出了二十多所新的私立學院和大學。最重要的是,阿富汗新政府扭轉了塔利班對婦女的歧視政策。全國各地都開辦了女子學校,女孩們學會了讀書寫字。婦女們上了大學,許多人進入公共領域求職,有些人競選政治職位,還有少數人甚至在競選中勝出了。這還能出什麼問題呢?

但是,問題幾乎從一開始就出現了。早在美國人的最後謝幕之前,問題就已經顯而易見了。在二○一二年時,我前往了阿富汗,去協助開展一個植樹計畫,所見所聞證實了我從許多管道(包括生活在阿富汗的親友)中得來的印象。美國政府的報告不斷提到阿富汗取得的進展;批評者則經常將挫折歸咎於「貪腐」;但在我看來,這些問題源於更深層次的原因,源於西方決策者無法理解的文化複雜性,源於他們未能注意到的盤根錯節的當地歷史。在二○一二年,也就是這本書的英文原版完稿時,我們至少已經可以大致預見故事的結局了。

這個故事的最終一幕始於二○一九年,當時的美國總統唐納・川普(Donald Trump)派遣了特使前往卡達,開始與塔利班談判。在這些談判中,所謂的阿富汗民選政府代表被明確地排除在了談判之外。川普的特使們最終簽署了一項協議,在二○二一年五月之前,美軍將從阿富汗全數撤出,並從阿富汗監獄裡釋放約五千名塔利班人員。然而,川普在當年的美國總統大選中落敗了,因此,由新任總統喬・拜登(Joe Biden)來執行協議。拜登將撤軍的時間推遲了幾個月,希望在九月十一日這天,在這個具有標誌性意義的日子舉行戲劇性的落幕儀式。當年,蓋達組織正是在這一天劫持了飛機並撞擊了紐約的世貿雙子星大樓。

但塔利班搶先了一步。

仲夏時節,鄉村裡的武裝分子開始向城市發起了進攻。赫拉特(Herat)淪陷了。拉什卡爾加(Lashkargah)淪陷了。然後是坎大哈(Kandahar),然後是昆都士(Kunduz),然後是賈拉拉巴德(Jalalabad)。到了八月二十一日,塔利班已經占領了阿富汗除了喀布爾(Kabul)以外的所有主要城市。

然而,拿下喀布爾看起來是另一回事。這座至少擁有五、六百萬人口的強壯的城市,相對於阿富汗整體而言,這裡就像是一個獨立的主權帝國實體。然而,喀布爾人當晚還是心神不定地入睡的,因為他們知道,有幾千名塔利班士兵蟄伏在這座數百萬人的大城市周圍,就在最遠的城市街區之外,在村莊和田野之間安營紮寨。

次日,喀布爾居民一覺醒來,發現街上到處都是留著大鬍子的槍手,他們頭上戴著塔利班特有的黑色頭巾,向空中鳴槍慶祝。喀布爾居民得知,美國計畫建立的政府的最後一任「民選」總統阿什拉夫・加尼(Ashraf Ghani)已經在當天早上登上直升機,逃離了阿富汗。

與美國計畫有關聯的阿富汗人急忙趕到機場,準備離開。湧向機場的人群從數百……數千……變成了數萬人。在接下來的兩個星期裡,美國和幾個盟國空運了超過十二萬兩千人離開阿富汗,這是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空運撤離行動之一。他們就像沙丁魚罐頭一樣被擠在載貨飛機裡,大多數人都被送去了卡達。在撤離的第十二天,一起自殺式炸彈襲擊造成了一百七十多人死亡,其中包括十三個美國人,但空運仍在繼續。

就這樣,二○二一年八月三十一日,塔利班在Arg(美國及其盟友於二十年前在阿富汗建立的政府的前總統府)宣布勝利。

…………

然而,阿富汗故事的影響力大於了自身的範圍。阿富汗故事的回聲現在正在許多地方響起,部分原因是阿富汗悲劇的成分現在也出現在許多地方。在不相容的文化重疊的地方,在相互矛盾的歷史敘事造成誤解的地方,這些回聲就會出現。

當阿富汗最初凝聚成一個現代國家時,它是一個堡壘王國,意圖將外來影響拒之門外,徒勞地維護其脆弱的內部一致性。其內部一致性之所以脆弱,是因為阿富汗從來就不是一個文化,而是由許多單一文化的微觀世界拼湊而成的。崎嶇的地形有利於形成封閉、內向、親屬關係維繫的社群,對每個社群而言,即使是鄰近山谷的人也是外人。但是,地理位置使這一地區成為了許多截然不同的文化世界的交匯點,從中國到印度,從中亞突厥到波斯,甚至更遠。因此,幾個世紀以來,多元文化的交通一直在這個由各個單一文化社群拼湊而成的地區馳騁,使阿富汗成為整個世界的一個隱喻,尤其是在世界正在進入的這個時代。

就在兩百年前,大多數人還生活在某個文化中心地帶,與世界其他文化中心地帶相隔甚遠。但在當下的全球網路世界中,任何人都可能與這個星球上的其他人發生碰撞和爭吵,而無論他們的文化背景是怎樣的。如果說,家是一個沒有陌生人的地方,那麼,我們都將生活在陌生人中間的時代就要到來了,全人類都將像阿富汗人幾個世紀以來所做的那樣,努力協調單一文化的統一性和多元文化的多樣性,以創造一個有家的感覺的世界。阿富汗的悲劇說明,在這樣的舞台上,當一場突如其來的社會變革從上而下地改變人們的生活時,就會發生什麼事。阿富汗發生的事情不一定是我們所有人的故事,但或許可以作為一個警示。

試閱文字

內文 : 導言【摘錄】

在過去的兩個世紀中,曾經發生了五次強權大國對阿富汗以入侵、占領、征服,或是以其他的方式來控制這個國家的嘗試。每一次的干預都導致了這些強權的痛苦挫折,而奇怪的是,這些干預都是以同樣的方式和同樣的原因而失敗的――似乎每一個進入阿富汗的新勢力都立誓絕不從它的前人那裡吸取教訓。

英國在西元一八三九年入侵了阿富汗,他們在那裡遭遇了一場災難,但在大約四十年後,英國再次入侵,卻犯下了幾乎同樣的錯誤。英國人沒有向他們的前人學習,他們重蹈自己的覆轍。再過四十年後的第三次英國―阿富汗戰爭,使阿富汗完全脫離了英國的控制。而六十年後,蘇聯入侵阿富汗,最終陷入了與英國人同樣難解的泥淖。現在,美國和北約也在阿富汗陷入困境,這個熟悉的模式循環又出現了。

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種歷史失憶症呢?

我想到了我在幾年前前往哈薩克的一次交流活動。我當時去哈薩克推廣我寫的一本從伊斯蘭角度看世界史的書,但是,無論我走到哪裡,談話的範圍很快就縮小到了阿富汗的身上――我認為這很自然,因為我是一個在阿富汗出生長大的美國公民,而美國對於我的故鄉的干預當時正處於關鍵階段。然而,這個話題對哈薩克人來說具有特殊的緊迫性,我逐漸意識到,因為他們的國家曾是蘇聯的一部分,我的聽眾中的許多人在一九八○年代曾經為在阿富汗的蘇聯占領軍效力。

一個開放式的問題不斷出現。我要如何比較美國人在阿富汗的活動和蘇聯人在阿富汗的活動呢?我給出了我在美國經常給出的答案――我看到了令人不安的相似之處。

美國似乎正在陷入與蘇聯相同的泥淖。美國做出了實際上不容易遵守的承諾,由於政治上的原因,美國也不容易抽身而退。美國在阿富汗揮霍著人命和金錢,卻無法準確地解釋造成這些消耗的原因。美國能夠控制城市,但似乎無法平息鄉村的叛亂,而這些叛亂者認為自己在捍衛伊斯蘭教。
這個答案未能令人滿意。我記得,有一個人一直向我追問,問我一些非常模糊的問題,我也不知道他到底想要什麼樣的解答。最後我跟他說:

「其實,我看出來了,你心中其實已經有一些你自己的答案了。我說的對不對?」
「你一直在說相似之處,」他抱怨道。「那不同之處呢?」
「什麼不同之處?你告訴我。」
「嗯,先生,我們進入阿富汗是因為我們是受邀進入。阿富汗人遇到了麻煩,他們向一個鄰居尋求幫助。我們不僅僅是派了部隊,我們還派了專家顧問來幫助這個國家的進步力量。對你們美國人來說,這只是一場軍事入侵。對我來說,這似乎是一個相當大的區別。」

我只能搖搖頭,嘆口氣。「真的嗎?你真以為蘇聯進入阿富汗是因為他們是受邀進入?為了幫助進步人士從反動派手中拯救國家?在這種情況下,你剛剛闡明了美國和蘇聯參與的另一套對應關係,因為你所說的,幾乎正是許多美國人描述我們今天在阿富汗所做的事情。阿富汗人需要幫助,美國是來趕走暴徒,而不是來征服阿富汗人的,而且美國今天仍然支持阿富汗的發展,帶來漸進的變化。」

整個互動讓我開始思考,從外部看的故事和從內部看的故事是如何形成對比的。從內部看,各種外國勢力和他們的意圖似乎都很相同。在鄉下,也就是現在戰鬥激烈的地方,叛亂分子幾乎不區分這些勢力是美國人、俄國人或是英國人。

從外部的角度來看,阿富汗似乎永遠不會改變;阿富汗總是提出同樣的挑戰,同樣是由崎嶇的山脈、灼熱的戈壁和一望無際的草原組成的地域,同樣是好戰的人民,他們總是被認為是篤信宗教的、排外的和「部落的」――這個詞讓人聯想到頭巾、鬍鬚、長袍、彎刀和馬,好像部落成員就不能穿三件式西裝或參加重金屬樂隊一樣。

實際上,阿富汗人有一套自己的故事,那就是,儘管經常受到外國的干預,阿富汗的故事就是一趟朝著某個終點前進的「之」字形旅程。那麼,除了多次中斷之外,這個阿富汗故事是什麼呢?

在這裡,有一種叫做「叼羊」(buzkashi)的比賽,這種活動只在阿富汗和中亞的草原上進行。它的玩法是騎在馬背上的人們競相搶奪放在地上的山羊屍體,並把它帶到兩個指定的位置點上,而其他玩家則在旁邊全速奔跑,試圖搶走山羊的屍體。這些人以個人身分參加比賽,每個人都為自己的榮譽而戰。沒有團隊。沒有固定的玩家人數。柱子之間的距離是任意的。比賽場地上也沒有邊界或粉筆標記。沒有裁判在旁邊吹響讓比賽結束的哨音,也不需要裁判,因為這項遊戲根本不存在犯規。比賽由其自身的傳統、社會環境和習俗以及球員之間的默契來管理和規範。如果你需要官方規則的保護的話,那你就不應該去參賽。

兩百年前,叼羊比賽為阿富汗社會提供了一個恰當的隱喻。從那時候開始,阿富汗這個國家的歷史主要論題就如同叼羊比賽是否要加上規則,以及要加上什麼規則的爭論一樣。然而,在這幾個世紀裡,阿富汗的領土也成為了另一場競賽的場地,也就是英國作家魯德亞德・吉卜林(Rudyard Kipling)所說的「大博弈」(the Great Game),它涉及世界超級大國對戰略地位的爭奪。就像所有主權國家之間的角逐一樣,這也是一場沒有規則的競賽,它與阿富汗本身無關,牽扯的是全球的利益。阿富汗被捲入其中,只是因為它恰好位於爭奪戰的前沿陣地上。

不可避免的是,當兩場不相關的競賽在同一個場地上進行時,選手們就會相互碰撞,他們的行動會交織在一起。自西元十九世紀初以來,這種情況一直在阿富汗發生。每一場比賽都會影響到另一場比賽,並使之複雜化,但如果你沒有意識到有兩個不同的比賽或遊戲在進行之中的話,那麼你的行動就會很容易顯得莫名其妙。

可以肯定的是,大國對阿富汗的干預確實構成了一個引人注目的故事;但遭受干預的人們也有自己的故事,這個故事在干預之間以及干預之時不斷地展開著。在這個故事中,干預不是主要事件,而是對主要事件的中斷。如果外國干預往往遵循相同的路線,那麼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它們一直在打斷同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在下一次干預擾亂已取得進展之前從未完全得到解決。

我在此處並不是要重提「帝國墳場」的老調,也就是大國對阿富汗的干預註定會失敗,只因這個地方是不可能被征服的傳統觀點。艱困的地形、紛爭不斷的人民確實給潛在的征服者帶來了特殊的挑戰,然而阿富汗事實上已經被征服過很多次了。三、四千年前,雅利安人就做到了這一點,這就是為什麼這個地區最初被稱為阿里亞納(Ariana)。波斯人在古代征服了阿富汗,這也是為何波斯語(又稱法爾西語,又稱達利語)是阿富汗的通用語言,至少有百分之九十的人把波斯語作為第二語言。希臘人也曾征服阿富汗,因此希臘王國在這裡繁榮了兩個世紀,而且金髮碧眼的人有時還是會在阿富汗的某些地方出現。甚至佛教徒也曾征服這片領土,這也是被稱為希臘―佛教的獨特藝術風格只在這裡發源和繁榮的原因。

阿拉伯人也征服了阿富汗,所以現在百分之九十九的阿富汗人是穆斯林。突厥人同樣征服了阿富汗,而且是一次又一次的征服。蒙古人曾經橫掃這片土地,但事實證明,這裡並不是他們帝國的墓地――恰恰相反的是,他們讓這片土地成為了無數阿富汗人的墓地。在西元十五世紀,一位突厥―蒙古征服者占領了喀布爾,而後從此進入印度,建立了蒙兀兒帝國。阿富汗並不是真的無法征服,只不過,所有成功的征服者現在都被稱為「阿富汗人」。(未完)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在帝國的邊緣活下去!」
與大國政治的對抗,以及內戰、奪權、民主化、復辟、游擊隊,這是阿富汗人兩個百年的故事,也是他們的集體命運,是這個國家帶給我們的啟示與力量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