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親子教養: 跟著阿德勒成為高情商爸媽, 教出自信、獨立、勇敢、合作的孩子
作者 | Alfred Adler |
---|---|
出版社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幸福親子教養: 跟著阿德勒成為高情商爸媽, 教出自信、獨立、勇敢、合作的孩子:正確培養孩子解決問題、面對挑戰,是建立其人格基礎的必經之路。全球數億父母、教師奉行的兒 |
作者 | Alfred Adler |
---|---|
出版社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幸福親子教養: 跟著阿德勒成為高情商爸媽, 教出自信、獨立、勇敢、合作的孩子:正確培養孩子解決問題、面對挑戰,是建立其人格基礎的必經之路。全球數億父母、教師奉行的兒 |
內容簡介 譯者序01導論了解兒童社群情懷需求02人格的整體 兒童人格整體的發展行為模式邏輯03追求優越感對教育的重要意義自卑與超越保持平衡學校的教育04正確引導孩子追求優越感有益的標準獲取特權的小手段語言障礙的警訊當劣勢成為一種防禦機制05兒童的自卑情結自卑情結中的惡性循環消極語言會剝奪孩子的希望自卑的表現06防止兒童出現自卑情結兒童對外在環境的評價忽視與寵溺社交中角色扮演07社群情懷的養成兒童對社群情懷的心理訴求社群情懷直接影響邏輯和語言能力家庭環境影響孩子的性格和成就家中第一個孩子的共同性08兒童的心理處境與矯正兒童的自動定位兒童行為和內心的背離理想化的思維方式09新環境的試煉兒童的對抗行為孩子微行為中的信號對新環境的不適性別不平等帶來的傷害10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幫助孩子做好入學準備智力測驗的功能適當程度的競爭遺傳與成績單學生留級和跳級的問題結合兒童心理與教育11外在環境對兒童成長的影響環境對兒童心理的影響訓練兒童的合作能力家庭成員的不良行為來自親戚的誤傷如何給孩子挑選讀物12青春期和性教育青春期――至關重要的時期青春期畫像掌握正確的性教育13教育的失誤了解孩子的壓力重建孩子的人格系統14對父母的教育善意的合作正面管教附錄1個體心理問卷附錄2五個孩子的個案及其評論附錄3阿德勒生平與年譜附錄4 中英譯名對照
作者介紹 作者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奥地利的精神病學家,維也納醫學博士,精神分析學派代表之一,同時也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曾追隨佛洛依德探討神經症問題,但也是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第一個反對佛洛依德心理學體系的人。阿德勒一生主張「心理學要為生活和生命服務」,對後續的西方心理學發展具有重大意義。譯者 王童童畢業於鄭州大學學前教育管理碩士班,專精學前教育與教育心理學。
產品目錄 譯者序01導論了解兒童社群情懷需求02人格的整體 兒童人格整體的發展行為模式邏輯03追求優越感對教育的重要意義自卑與超越保持平衡學校的教育04正確引導孩子追求優越感有益的標準獲取特權的小手段語言障礙的警訊當劣勢成為一種防禦機制05兒童的自卑情結自卑情結中的惡性循環消極語言會剝奪孩子的希望自卑的表現06防止兒童出現自卑情結兒童對外在環境的評價忽視與寵溺社交中角色扮演07社群情懷的養成兒童對社群情懷的心理訴求社群情懷直接影響邏輯和語言能力家庭環境影響孩子的性格和成就家中第一個孩子的共同性08兒童的心理處境與矯正兒童的自動定位兒童行為和內心的背離理想化的思維方式09新環境的試煉兒童的對抗行為孩子微行為中的信號對新環境的不適性別不平等帶來的傷害10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幫助孩子做好入學準備智力測驗的功能適當程度的競爭遺傳與成績單學生留級和跳級的問題結合兒童心理與教育11外在環境對兒童成長的影響環境對兒童心理的影響訓練兒童的合作能力家庭成員的不良行為來自親戚的誤傷如何給孩子挑選讀物12青春期和性教育青春期――至關重要的時期青春期畫像掌握正確的性教育13教育的失誤了解孩子的壓力重建孩子的人格系統14對父母的教育善意的合作正面管教附錄1個體心理問卷附錄2五個孩子的個案及其評論附錄3阿德勒生平與年譜附錄4 中英譯名對照
書名 / | 幸福親子教養: 跟著阿德勒成為高情商爸媽, 教出自信、獨立、勇敢、合作的孩子 |
---|---|
作者 / | Alfred Adler |
簡介 / | 幸福親子教養: 跟著阿德勒成為高情商爸媽, 教出自信、獨立、勇敢、合作的孩子:正確培養孩子解決問題、面對挑戰,是建立其人格基礎的必經之路。全球數億父母、教師奉行的兒 |
出版社 /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7279687 |
ISBN10 / | |
EAN / | 9786267279687 |
誠品26碼 / | 2682571692006 |
頁數 / | 319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4.8*21*2cm |
級別 / | N:無 |
重量(g) / | 461 |
內文 : 兒童人格整體的發展
兒童的心理世界是非常奇妙的,無論我們接觸到哪一個方面,它都引人入勝,令人著迷。也許最奇妙的事情莫過於我們想要了解兒童的某一特定行為,就必須先了解他生活史的全部。另一方面,兒童所做的每個行為似乎又是表達出他總體生活和整體人格,想要理解他所做的事,就必須先了解行為中隱蔽的生活背景。我們把這種現象稱為人格的整體。
人格整體的發展就是把人的行動和表達,協調成一個單一的模式,這種發展從童年就開始了。生活的要求迫使兒童以某個協調後的整體方式對生活做出回應,而他用來應付環境的這個整體方式,不僅構成了兒童的性格,還使他的行為個性化,從而與其他兒童區別開來。
眾多心理學派通常都忽視了人格的整體這一事實,就算不能輕易說是忽視,也沒有給予應得的重視。這就導致在心理學理論或精神病學實踐中,研究對象的某種表達或某個手勢被孤立開來研究,似乎將它們視為是獨立存在的。
有時,他們稱這種表達或手勢是一種情結,認為某一動作或表情可以獨立於個體的其他活動之外。這就如同從一首完整的樂譜中抽出一個音符,然後試圖在與其他音符分開下,單獨理解這個音符的含義。這種做法顯然是不合理的,但是卻普遍存在。
個體心理學家認為有義務來糾正這一種普遍的謬誤,因為當這種做法運用到兒童教育上時,造成的危害會更大。這一錯誤的行為模式,在兒童懲罰的理論中體現得尤為突出。
如果兒童做了什麼招致懲罰的事情,一般會發生什麼情況呢?
通常,人們會考慮到兒童人格留給人們的整體印象,但是懲罰對於兒童來說常常是弊大於利的。如果這個兒童經常犯了某種錯誤,教師或家長會先入為主地將他視為屢教不改。但是,如果這個兒童在其他方面表現良好,那麼,人們通常會鑒於對這個兒童的整體好感,而將他從寬處理。
不過,這兩種情況都沒有觸及問題的根源—在全面理解兒童人格整體的基礎上,探討這種犯錯的情況是怎樣產生的。這種情況猶如試圖從整首樂譜中抽取某一個音符,而卻想了解整首的旋律一般。
我們會問一個兒童為什麼懶惰,但我們不可能從他身上得到我們想知道的根本原因;同樣的,我們會問一個兒童為什麼撒謊,但是無法從他身上得到我們想要的答案。
深諳人性的蘇格拉底就說過:「人最難的是認識自己!」既然如此,我們又有什麼資格去要求兒童來回答如此錯綜複雜的問題?畢竟回答這些問題對心理學家來說也是勉為其難。若要了解個體某一行為表達的含義,前提是,我們要想辦法先了解他的整體人格。這個辦法並不是去描述這個兒童的具體行為,而是要理解兒童會採取什麼樣的態度來面臨他眼前的任務。
下面這個例子將會闡釋去了解兒童整體生活的背景有多麼重要。
一個十三歲的男孩有一個妹妹,在他八歲之前,他是家裡唯一的孩子,這段時光裡,他過得快樂美好,周圍的每個人都樂於滿足他的每個要求。他的父母都對他寵愛有加,父親喜歡安靜,性情溫和,兒子依賴他,他感到很高興。不過,孩子一般都對母親更親近些,更何況他的父親是個軍官,經常不在家。他的母親是一個聰明善良的女人,對這個既依賴又固執的兒子,她總是盡量滿足他每一個心血來潮的要求。不過,當兒子表現出沒有教養和脅迫性的態度和動作時,母親也會很生氣,母子關係因此出現了緊張狀態。這種緊張狀態首先表現在男孩總是試圖支配他的母親上,對她專橫霸道、發號施令,總而言之,他就是無時無刻地以各種無禮的方式來引人注目。
雖然男孩總是在製造麻煩,但他的本性並不壞,因此,他的母親總是寬容他無禮的態度和行為,依然幫他收拾衣服,輔導功課。這個男孩篤定母親會幫他解決遇到的任何困難。毫無疑問,他也是個聰明的孩子,同其他兒童一樣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直到八歲的時候,他在小學的學業進展都還蠻順利的。
就在八歲時他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使得父母對他難以忍受,他開始自暴自棄、漫不經心、懶散怠惰,這讓他的母親覺得崩潰。一旦母親沒有及時滿足他的要求,他就會扯母親的頭髮,擰她的耳朵,掰她的手指,使她不得安寧。
他拒絕改正自己的行為方式,隨著妹妹的長大,他愈加堅持,妹妹很快就成了他捉弄的目標。雖然他還不至於傷害到妹妹的身體,但是他對妹妹的嫉妒之心是顯而易見的。他的惡劣行為始於妹妹的誕生,因為從那一刻開始,妹妹就成了家庭關注的焦點。
在這裡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當一個兒童的行為開始變壞,或者出現了新的令人不快的跡象時,我們不僅應該注意出現這種情況的時間,還要調查這種情況產生的原因。若以物理學上較嚴格的因果關係定義來看,誠然,這兩件事的關係並不符合其定義,因為我們不能夠宣稱,一個更年幼的孩子出生會導致另一個孩子的行為變壞。不過,我們可以肯定,落向地面的石頭必然會朝著一定的方向以某一種速度墜落。而個體心理學所做的研究使我們有權相信,造成行為倒退的,嚴格意義上的因果關係並沒有影響;而是那些不時產生的大大小小的錯誤在發揮作用。而這些錯誤的產生,影響了個體成長。
人的心理成長過程中難免出現錯誤,這些錯誤和其結果密切相關,從而產生了某種失敗或者某種錯誤的人生方向。這全部都跟心理目標的確定有關,因為確定心理目標會涉及人的判斷,一旦涉及判斷,就會有出現錯誤的可能性。
目標的確定早在兒童時期就開始了,一般來說,兒童在二到三歲時就會為自己確定了一個追求優越的目標。這個目標指引著他們,激勵他們以自己的方式來達成。錯誤目標的確定通常是基於錯誤的判斷,不過,目標一旦形成,它就會以不同程度地來約束、控制著兒童。兒童把自己的目標具體落實到行動上,也會調整自己的生活,以便朝著目標全力以赴地展開追求。
因此,兒童對事物的個人見解決定著他們的成長,了解這一點非常重要。此外,當兒童陷入新的困境時,他的行為會局限在自己錯誤的認知中,認識到這一點同樣也很重要。正如我們所知,加諸兒童身上的印象,其深度或特點,並不取決於客觀的事實或情況,而是取決於兒童如何看待這一事實(如上述十三歲小男孩的例子)。這正足以反駁因果理論的說法:客觀事實和客觀事實的絕對含義之間存在著必然的連結,但在對客觀事實的彼此錯誤看法之間卻不存在任何相關性。
最佳賣點 : 正確培養孩子解決問題、面對挑戰,是建立其人格基礎的必經之路。
全球數億父母、教師奉行的兒童教養經典
暢銷近百年,當今西方主流親子教育思想
譯成50種語言,暢銷5000萬冊,解決無數日常養育難題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打造正向教育觀,建立兒童人格基礎,勇敢面對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