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德語: 從維也納出發! 限量套書 (作者親簽版 推薦書目 2冊合售) | 誠品線上

迷德語: 從維也納出發! 限量套書 (作者親簽版 推薦書目 2冊合售)

作者 Ödön von Horváth
出版社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迷德語: 從維也納出發! 限量套書 (作者親簽版 推薦書目 2冊合售):德語學習者必讀,歐洲文化迷必藏。作者記錄迷人的維也納如何走過「卡夫卡式的一年」!特別收錄:全書附作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套書特色:迷德語,從維也納出發!(德語文學.奧地利限量套組)德語文學多元廣闊,期以豐盛的閱讀感,獻給德語迷收藏:《維也納之心:疫情時代的德語筆記》(作者親簽版+贈語),與作者蔡慶樺推薦書單:德語系國家青少年必讀小說《沒有神在的青春:一個考驗良知的故事》。《維也納之心》作者蔡慶樺對歐洲文化洞悉深刻、見解獨到,本書將他對其居住之城的深度探索,濃縮在這本以德語詞語為關鍵字的德語筆記中。以德語的字詞或句子為切面,看見迷人又懷舊的城市,生機蓬勃的小品。《沒有神在的青春:一個考驗良知的故事》是奧匈帝國作家奧登.馮.霍爾瓦特的代表作,全書緊湊精彩、懸疑。德語系國家列為青少年必讀之作。▎《維也納之心:疫情時代的德語筆記》內容簡介「沒有哪座歐洲城市如同維也納一般,對於文化生活,有這樣充滿熱情的渴望。」──茨威格.德語學習者必讀,歐洲文化迷必藏。.作者記錄迷人的維也納如何走過「卡夫卡式的一年」!.特別收錄:全書附作者攝影彩圖四十餘張,精彩又經典。.疫後親簽,來自歐洲的直送問候。推出睽違已久的親簽版!作者於疫情期間開始常駐於維也納,深受讀者喜愛,獲獎眾多的蔡慶樺持續以德語關鍵字為路標,聚焦閱讀與城市深度觀察,藉語言文字打開在地生活奧祕,引領讀者一同走入歷史人文薈萃的歐陸文化。他以獨特的哲思與浪漫,知性探索,呼引讀者深入窺見維也納城市角落,並探索奧地利、德國等德語系國家的多重風貌,作為第一手生活與閱讀觀察,揭開那迷人的咖啡與書香交融的歐陸國度。 由於撰寫此書前後,疫情席捲全球,懷舊典雅的維也納亦面臨巨大的城市衝擊,在作者清醒而理智的爬梳中,沉重的現實也輕快起來,觸角廣博,充滿趣味。維也納的迷人魅力在他的筆下,在時光中繼續書寫──。「在接觸奧地利德語及歷史的過程,我常有親切的感覺。奧地利不是台灣,但卻常常讓我想起台灣。」「這本書,是我在語言的世界裡,為對歐洲語言、歷史、文化感興趣的讀者架設的路標。……兩百篇筆記,篇幅不長。讀者可以在本書中看到奧地利的特色,雖然它總是被德國的光環掩蓋。」──蔡慶樺 好評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列)李忠憲 (成功大學電機系教授,《隱性反骨》作者)周惠民 (政治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神奇海獅 (歷史部落客)劉惠安 (輔仁大學德文系退休教授)鄭慧君 (淡江大學德文系助理教授) 各方推薦語 (新增)「法國有巴黎,大英王國有倫敦,義大利有羅馬,可是哪一個城市可以代表德意志文化?柏林?科隆?慕尼黑?很少有人會想到維也納,似乎奧地利與德意志毫無關聯。十五世紀以後,神聖羅馬帝國東境奧地利漸漸成為『帝都』。當時,柏林仍是一片沼澤,科隆為大主教轄區,慕尼黑則從修道院發展成公爵國。十九世紀中期,普魯士主導帝國事務,奧地利反被排擠在外。二次大戰後,德意志地區從廢墟中另起高樓,只有維也納依稀保持往日帝國景象。」──周惠民(政治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以一貫清醒且迷人的筆調,將生活中的觀察結合歷史詳實地作出筆記,讓人好奇,作者的熱情及渴望在維也納獲得十足的養分,傳達出奧地利最傲人首都的點滴祕辛與傳奇,同時鼓舞在台灣地土生活的讀者持續擁有足夠的信心和勇氣面對各樣的挑戰及困境,並一窺德語文化的奇妙風景。」──劉惠安(輔仁大學德文系退休教授)「閱讀本書彷彿輕鬆漫步在維也納的藝術史博物館:兩百篇輕快地描繪奧地利德語生活典故的筆記,就像古羅馬展區琳瑯滿目精雕細琢的金石珠玉,讀起來晶瑩小巧、同時還能繼續深掘其中的文化風趣。大疫之年,作者彷彿握有哲學之石的煉金士,將封城生活的沉悶點石成金,為讀者煉出了一本德語思想文化的博物館。」──黃哲翰(UDN「轉角國際」專欄作家) 「這本《維也納之心》從日常德語詞彙用語的角度,說明語言和生活、文化的連結,展現作者深入的語言素養和豐富的德、奧當地生活經驗。他寫出細膩又實際的社會觀察,頗能多層面反映目前奧地利乃至歐洲人的生活文化及社會背景,值得推薦!」──鄭芳雄(台大外文系退休教授)▎《沒有神在的青春:一個考驗良知的故事》內容簡介赫曼.赫塞:「一部傑作,一刀劃入當今的道德世界!」克勞斯 ‧ 曼:「真正文學的所具有的一切神秘特質和魅力!」小說出版於1937,隔年立刻售出八種版權。曾經被列為德國禁書之一,至今為多個德語區國家青少年必讀之作,經典呈現扭曲體制下的私慾與謊言,並已改編為電影,出版八十多年來,不斷改編成戲劇上演。這本小說藉勾勒當時高中生青春校園故事,刻畫出納粹當道的時代背景,可以窺見作者對威權、法西斯質疑,而今作為對獨裁者的恐怖樣態與統治群眾的瘋狂描寫,仍令人不寒而慄。納粹時代種族歧視的校園,被一群少年圍攻的孤鳥老師,他所殘存的良知又該如何重獲自由?只要威權、戰爭還在,這本書就不應該被人類所忽視。如果人應從歷史得到教訓,那是一個眼神空洞、靈魂呆滯的「魚的時代」!一位三十四歲的歷史老師在市高中教十四歲男生班,當有學生在一篇文章中發表種族主義言論,這位老師不以為然的回應卻引發暗藏的風暴,他與整個大環境的思想顯得格格不入。當時學生都必須接受戰爭的道德教育,當老師陪全班去森林營地,一場軍事演習中有人死了,一切都將失控……在所知與良知,推斷與臆測的交織中,真相要如何水落石出?──本書特色 .克萊斯特獎得主,當代最重要的劇作家之一,備受國際矚目的經典。 .托瑪斯.曼、赫曼.赫塞等多位世界文豪重磅、齊聲推薦。 .德語系國家青少年必讀書單。 .對良知的思辨深刻,作者展現十足力道。 【本書為電影《未來生存遊戲》原著小說,被稱為德國版《飢餓遊戲》】好評推薦鄭芳雄、周惠民 專文導讀;蔡慶樺、盧郁佳 序文推薦宇文正(聯合報副刊組主任)、耿一偉 (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助理教授 )、陳國偉(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所所長)、夏曼.藍波安(小說家)、凌性傑(作家)、鴻鴻 (詩人) 聯合推薦 各方推薦語「這部小說充滿了純真的正義感,不懈地探討人應該怎樣活著,即使再痛苦都不會放棄思考。我驚歎這種純真。」──盧郁佳「這是個每個人都在犯錯、或者都在犯罪的時代,作者鑄造了一個生動的詞:『魚的時代』,形容人失去了同感與熱情,只如同魚一樣,冷漠生存。」──蔡慶樺「早在電影《飢餓遊戲》出現之前,霍爾瓦特在八十五年前就已透過本書描述一個集體壓迫個人自由的世界,只是他的書寫更為深刻與驚悚。」──耿一偉 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助理教授「書中的老師在少年身上他已看到未來可怕的戰犯,預感世紀大屠殺的來臨。只恨自己『懦弱,沒有勇氣約束瘋狂邪惡的少年』。」──鄭芳雄「在一個集體說謊的時代,謊言,便是罪惡的母親。這部精采的犯罪小說之所以經典,就在於它之於任何被謊言統治的極權社會都適用。霍爾瓦特給我們看充滿陰霾的天空,卻也指出那一線善良的、誠實的希望,從混亂的青春氣息、以及無奈的成人世界之間,堅定地投射出來,給予我們勇氣與力量。」──鴻鴻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維也納之心:疫情時代的德語筆記》蔡慶樺 高雄出生,苗栗、臺南長大,後移居臺東。曾在政大外交學系、政治學系及德國魯爾波鴻大學哲學研究所求學,曾獲政大補助研究生赴國外短期研究、國科會/德國學術交流總署博士生赴德研究進修、國科會獎勵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博士候選人撰寫博士論文等學術獎助,以研究哲學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的政治思想獲政大政治學系博士學位,並於德國進修期間獲歌德學院C2級語言考試檢定證書。現任職外交部,曾派駐德國,現派駐於奧地利。對於歐洲德語區的思想、文化、語言、政治、文學、社會議題是著迷的閱讀者及書寫者。作品有《德語是一座原始森林》(臺灣商務) 、《爭論中的德國》、《邪惡的見證者》(天下雜誌)、《美茵河畔思索德國》(春山)、《萊茵河哲學咖啡館》(聯經)等。此外,曾獲2018年及2019年人權新聞評論獎,曾入圍2019年台灣文學金典獎,並獲2020年台北國際書展大獎(非小說類)。▎《沒有神在的青春:一個考驗良知的故事》作者奧登.馮.霍爾瓦特 Ödön von Horváth 1901 生於現今的里耶卡 克羅埃西亞郊區,當時為匈牙利,以德語寫作。 1938 年在巴黎因遭逢雷雨造成枝幹掉落擊中而去世。劇作曾獲克萊斯特獎,著有多本小說。他在貝爾格萊德(Belgrad)、布達佩斯、普雷斯堡(Pressburg)和慕尼黑度過了童年。1920年開始寫詩,可惜幾乎都被他銷毀。首部成名作是他的劇作 Die Bergbahn,曾於 1929 年在柏林首演,接著舞台劇作品《維也納森林故事》(Geschichten aus dem Wiener Wald) 更一舉獲得克萊斯特獎。這本《沒有神在的青春》被多次改編為各式作品上演,為享譽國際最重要的代表作,也是電影《未來生存遊戲》原著小說,被稱為德國版《飢餓遊戲》。作品刻畫納粹當道的時代背景,藉青春校園故事描述獨裁統治群眾的瘋狂,至今仍可為鑑。譯者簡介▎《沒有神在的青春:一個考驗良知的故事》譯者宋淑明德國慕尼黑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曾任慕尼黑大學、柏林洪堡大學講師,兼任中山大學講師。著有《德奧,這玩藝!戲劇篇》,譯有《約伯與飲者傳說:奧地利作家刻寫無家與流浪心境代表作》、《兔子啊,這不過是個過程》、《消失吧,紙本世界!》、《末世國度》、《邊境行走》等。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維也納之心:疫情時代的德語筆記》目次前言 一切地上王國皆屬奧地利統治 A.E.I.O.U. 帝國的與王國的 k.u.k. 一切地上王國皆屬奧地利統治 A.E.I.O.U. 維也納之心 Wiener Herz維也納大學拱廊中庭 Arkadenhof華麗的客廳 ein prunkvolles Wohnzimmer 強尼的花園 Schanigarten 替代的總體性 Ersatztotalität 常客桌 Stammtisch 一位多才多藝者 Tausendsassa那位咖啡館中的天使 Der Engel im Kaffeehaus紅色維也納 Rotes Wien 誰要是攻擊我們中的一人 Wer einen von uns angreift 滾吧,你這爛貨! Schleich di, du Oaschloch! 奧地利媒體自律委員會 Österreichischer Presserat 開著的門 Offene Tür 死亡,這一定是個維也納人 Der Tod, das muss ein Wiener sein維也納的幽靈 Spuk in Wien 紅色維也納 Rotes Wien 勞動的人哪,已覺醒!Mann der Arbeit, aufgewacht! 起點 Ausgangspunkte 歐托–華格納綠 Otto-Wagner-Grün 永續的維也納 Wienachhaltig 選舉與選擇 Wahl 五十歐元對你沒差嗎? Sind 50 Euro dir auch wurst? 其他地方也沒比較好 Woanders ist es auch nicht besser 拯救一整個世界 die ganze Welt retten 別搞砸了 Bau keinen Mist永不忘記 Niemals vergessen克服陰暗的過去 Vergangenheitsbewältigung 石里克 Schlick 論民主的本質與價值 Vom Wesen und Wert der Demokratie 沉默是不被允許的 Es ist nicht zu lässig zu schweigen 學術高中 Akademisches Gymnasium 華麗之廳 Prunksaal 奧地利之終結 Finis Austriae 英雄廣場 Heldenplatz 為公共福祉之故 aus Gründen des öffentlichen Wohls 369週 369 Wochen 森佩理特 Semperit 髒東西已經堆這麼高了 Su huh litt bei uns dr Dreck em Keller 勝利者司法? Siegerjustiz? 被偷走的孩子 Gestohlene Kinder 無神的青年 Jugend ohne Gott 國安部是我的艾克曼 Die Stasi ist mein Eckermann 罪與責 Schuld und Verantwortung 接種使人自由? Impfen macht frei?我們生活在畢德麥雅時代 Wir leben im Biedermeier 最重要的東西 das A und O 一個都太多 einer zu viel 封閉的社會 Geschlossene Gesellschaft 人獨處不好 Es ist nicht gut für den Menschen, daß er alleine ist 滑雪假期 Skiurlaub 我們生活在畢德麥雅時代 Wir leben im Biedermeier 諸聖節 Allerheiligen 你的唱歌場次 deine offene Singrunde 分類 Triage 安全及緊急用途產品 Sicherheits- und Notfall-Produkte 照進黑暗的光 Licht ins Dunkel 好心的撒瑪利亞人 barmherziger Samariter 小象 Babyelefant 溜溜球效應 Jo-Jo-Effekt過度補貼 Überkompensation 餐館經濟 Wirtschafftjobs 當個愛國者 Sei ein Patriot 攸關系統的 systemrelevant 瑞士起司防疫法 Swiss Cheese Model 生活伴侶 Lebenspartnerin 沒有藝術與文化的話 Ohne Kunst und Kultur 違反外出禁令 Ausgangssperre missachten 我真心感到痛苦 es tut mir wirklich im Herzen leid 快逃 die Füße in die Hand nehmen 我搞砸了 Ich habe es vermasselt 再見了,好好保重 Baba und foi ned 已用盡拉丁文 mit dem Latein am Ende 世間榮光就此消逝 Sic transit gloria mundi 純屬形式 pro forma 失去意義 ab absurdum führen 直接進入核心 in medias res gehen正義無論如何須被實現 Fiat iustitia et pereat mundus 酒後吐真言 In vino veritas 潘趣酒之法 Lex Punsch 放棄與留職停薪 Karenz 香港,你何去何從? Quo vadis, Hongkong? 上訴法院 Kassationsgericht 已用盡拉丁文 mit dem Latein am Ende 阿斯珀恩雄獅 Löwe von Aspern 我愛,我歌 Ich minne, ich singe 不要買袋子裡的貓 Kaufen Sie nicht die Katze im Sack 踩在袋子上 auf den Sack gehen 聚集出一個世界 Thing 老婦之夏 Altweibersommer 我八十了 Ich bin auf achtzig 阿斯珀恩雄獅 Löwe von Aspern 馬鈴薯假 Kartoffelferien 每芬尼都得翻兩次 jeden Pfennig zweimal umdrehen 作響的硬幣 klingende Münze 李發斯柱 Lichtsensoren 約伯的消息 Hiobsbotschaft 九O年代新詞 Neologismen der 90er Jahre皮洛士之勝 Pyrussieg 喪宴 Leichenschmaus 馬克思市 Karl-Marx-Stadt 字母表 Buchstabiertafel 米寇諾斯的暗殺者自由了 Mykonos-Attentäter auf freiem Fuß 德國規範標準 DIN 小花咖啡 Blümchenkaffee 無恥的科佩尼克事件 Köpenickiade 要有勇氣! Habe Mut! 要有勇氣! Habe Mut! 沉默的十年 Zehn Jahre des Schweigens 道別的溫柔 Abschiedszärtlichkeit 來巴登「巴登」吧! KOMM BADEN NACH BADEN 邏輯哲學論 Tractatus Logico-Philosochicus再荒誕不過的事了 das Absurdeste 革命者不製造革命 Die Revolutionäre machen nicht die Revolution 智性的聲音如此微弱 Die Stimme des Intellekts ist leise 更像是一種激情而非學術 mehr eine Leidenschaft, als eine Wissenschaft 在這裡生活很悲哀 Es ist ein Elend, hier zu leben 理性 Vernunft 為什麼要閱讀?Warum Lesen? 黑格爾了 Es hegelt 愛與恨 Hassliebe 受管理的世界 die verwaltete Welt 強力 Walten 兔子與鴨子 Kaninchen und Ente 見證者 Augenzeuge 挪威之道 I did it Norway 世界必須浪漫主義化 Die Welt muß romantisiert werden 海耶克 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 與世界精神相遇 Rendezvous mit dem Weltgeist 施瓦本學派 Schwäbische Schule 自由最惡劣的敵手 die schlimmsten Gegner gegen die Freiheit 不正常 Das Abnormale 昨日之雪 Schnee von gestern 與世界精神相遇 Rendezvous mit dem Weltgeist 上帝祝福 Grüß Gott 好日子已經結束了 Die fetten Jahre sind vorbei 貓金 Katzengold 蘋果卷之邦 Strudelländer 給時代以藝術,給藝術以自由 Der Zeit ihre Kunst, der Kunst ihre Freiheit 不信任當代 kein Vertrauen zu dieser Gegenwart 精神 Geist 世界最理性的樣子 die Welt am vernünftigsten 高峰期 Hochzeit 《犯罪現場》 Tatort 開往萊比錫的計程車 Taxi nach Leipzig 社區書店 Grätzlbuchhandlung 勇於嘗試更多民主 Mehr Demokratie wagen 以符合人性尊嚴方式死去的權利 Recht auf ein menschenwürdiges Sterben 挑三揀四 Rosinenpickerei 奧地利俯瞰 Kameras aus Österreich im Überblick 頭銜之國 Land der Titel 皇家顧問 Hofrätin Hofrat 人民的檢察官 Volksanwaltschaft 藍光税 Blaulichtsteuer 風俗守護者 Sittenwächter 仇恨能助人 Hass hilft 叛離?abtrünnig? 仕紳化是對窮人的戰爭 Gentrifizierung ist Krieg gegen Arme 半黑鬼 Halbneger 南德聯邦 Süddeutscher Bund 憤怒公民 Wutbürger 菱形 die Raute 不是我的總統 nicht mein Präsident 勞動部長的博士論文 Doktorarbeit der Arbeitsministerin 我必流離飄蕩在地上 ich muss unstet und flüchtig sein auf Erden 封起批評中國者的嘴? Maulkorb für China-Kritiker? 開放的帳單 Eine offene Rechnung 正派 rechtschaffen 勇於嘗試更多民主 Mehr Demokratie wagen 眼中釘 ein Dorn im Auge 藏在同一條被子下 unter einer Decke stecken 胡椒生長的地方 wo der Pfeffer wächst 移民背景 Migrationshintergrund 挪威的不合時宜 Norwegische Anachronismen 小姐 Fräulein 足以下台 rücktrittsreif 四月,四月! April, April! 德國話 bundesdeutsche Ausdrücke 去死與爸爸 Tschüss und Baba 汽車事故服務 Havariedienst 馬鈴薯、李子醬與蕃茄 Erdäpfel. Powidl. Paradeiser 高貴的質性 Edelmut 點心對手 Jausengegner 好朋友 leiwande Haberer 四月,四月! April, April! 秀色可餐 jemanden zum Fressen gern haben 誰讓我一直能跟上最新狀況? Wer hält mich immer am Laufenden? 薩克森方言 Sächsisch 間接受格e結尾 Dativ-e 同形詞 Homograf 被動與變化 Werden 性別正確的語言 gendergerechte Sprache 年度語言保存者 Die Sprachwahrer des Jahres 朕即皇帝 Wir sind Kaiser將它一軍 in Schach halten 監控牛肉標籤職務委託法 Rindfleischetikettierungsüberwachungsaufgabenübertragungsgesetz 抵押 Pfand 主語、謂語、罵人語 Subjekt, Prädikat, Beleidigung 人哪! Ach Mensch! 《杜登正字字典》 Duden Rechtschreibung 我們吃吧,孩子們 Wir essen, Kinder 運動大觀再見了 Sport-Tschau 使用代替浪費 verwenden statt verschwenden 一台沒有男(主)人的女用腳踏車 Ein herrenloses Damenfahrrad 現在還是馬上 jetzt oder gleich 週五護未來二式 Fridays for Futur 2 識途老兔 ein alter Hase 同行者 Lebensgefährte 破產 blutt 消失字母的歷史 Die Geschichte des verlorenen Buchstabens ▎《沒有神在的青春:一個考驗良知的故事》目次導讀這樣的青春,等他長大就慘了 鄭芳雄極權下虛無的一代,良知也泣訴 周惠民推薦序錯誤的事物,終將消逝 蔡慶樺噤聲使人平庸,平庸雖生由死 盧郁佳小說正文年表

商品規格

書名 / 迷德語: 從維也納出發! 限量套書 (作者親簽版 推薦書目 2冊合售)
作者 / Ödön von Horváth
簡介 / 迷德語: 從維也納出發! 限量套書 (作者親簽版 推薦書目 2冊合售):德語學習者必讀,歐洲文化迷必藏。作者記錄迷人的維也納如何走過「卡夫卡式的一年」!特別收錄:全書附作
出版社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ISBN10 /
EAN / 8667106516952
誠品26碼 / 2682518535007
頁數 / 656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4.8x21x3.9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沒有神在的青春:一個考驗良知的故事》推薦序
錯誤的事物,終將消逝 / 蔡慶樺

《沒有神在的青春》這本小說是我某一年的生日禮物,贈送者是一位德國朋友,她說,這本小說是她那一代讀中學時必讀的作品,相信我一定也會喜歡。那個晚上我很快讀完,對情節與人物都有深刻印象,好幾個場景揮之不去,反覆思量。在這個失眠的夜晚,我可以了解,為什麼歐洲的學校將其列為必讀作品。
作者奧登·馮·霍爾瓦特(Ödön von Horváth)生於1901年,奧匈帝國仍然強大的時代。他的身世就是帝國複雜歷史與多元族群的縮影。出生於今日的克羅埃西亞,但當時屬於匈牙利王國(因而也是帝國的領土),父親為帝國的外交官,但來自今日的斯洛維尼亞(當時亦屬匈牙利王國)。成長過程隨父母調動四處搬遷,曾在慕尼黑、匈牙利的普列斯堡(Preßburg,即今日斯洛伐克首府布拉提斯拉瓦)、維也納求學。青年時期的他已決定走上寫作的道路,致力創作劇作及詩歌,也相當受德語文壇重視,尤其在柏林的劇作首演更是空前成功。
1933年希特勒掌權後,他的書開始被查禁,劇作也被禁演。1937年,他在阿姆斯特丹推出這本《沒有神在的青春》,大受各國市場歡迎,立刻被翻譯為多國語言。當時的德國已不容他生存,這本質疑權威、體制與意識形態的書一出版後,立即引起當局警覺,1938年,柏林的納粹祕密警察要求列入「有害和不良文學名冊」。今日這本書當然已經不是禁書,而已進入德語文學界的經典書目。不只在學校必讀,也總是不斷地被各劇團改編,年復一年登上舞台,包括全奧地利最重要的藝術節薩爾茲堡音樂節。也曾經多次被電影化,最近一次是2017年德國導演阿蘭·葛斯彭納(Alain Gsponer)改編的同名電影。
我認為這本書會成為經典,而且一再地被閱讀、被改編演出,正是因為霍爾瓦特以清晰卻又充滿比喻的手法,點出了那個法西斯時代、以及每一個時代的每個人的生命困境。我們如何面對良知、如何看待信仰、如何順應或者反抗大眾的意志、如何面對意識形態及政治宣傳,以及暴力,他所問的這些問題,多年來始終困擾著每一代的讀者。
雖然這本小說在納粹德國的銷售時間只有幾個月,但是已經引起文壇重視。托馬斯曼在其日記中寫下讀後感想:「刺激人心(reizvoll)!」而赫曼赫塞在寫給其文人朋友的信中說:「我向你推荐一本小書,霍爾瓦特的故事《沒有神在的青春》。它實在太棒了,一刀劃入當今的道德世界狀況。」
本書情節懸疑,這裡不多做贅言,以免破壞讀者閱讀樂趣。我只記下幾個閱讀後覺得可以深入討論的點。
這本小說圍繞在學校活動上,引出各種複雜的情節與對話,之所以複雜,是因為登場的每一位都有缺陷,沒有人是完美的。這是個每個人都在犯錯、或者都在犯罪的時代,作者鑄造了一個生動的詞:「魚的時代」,形容人失去了同感與熱情,只如同魚一樣,冷漠生存。人的靈魂如同魚的臉一樣,毫無表情。書中的青年缺乏性格、思想和愛。例如,每位學生並無真正的名字,作者只以字母代號稱呼他們,刻意以抽象符號代替真正有個性的人名。學生們習慣從眾,雖以為自己在海中悠遊自在,但卻從不會離開群體,也輕易就接受宣傳,不會對外在環境提出批判意見。
此外,宗教也是一個重要的參考對象。奧地利是一個天主教國家,霍爾瓦特選擇此書標題,自有其宗教意涵。他筆下有著對基督教人文主義秩序的嚮往,而與這樣的老派價值觀為敵的,就是當時新興的國家社會主義世界觀。信仰與世俗、宗教與政治之間的緊張關係並非在納粹掌權後才浮現,例如1871年德國建立其國家時,即已有普魯士政壇與教會之間的「文化鬥爭」(Kulturkampf),而本書中的教師(偶爾也提及教會)與學生之間,也是這兩種思潮的抗爭。一種是真理與良知,另一種是國族主義,只是在法西斯思想的改造下,國族主義更被加上了狂熱與革命的氣味。
另一值得討論的角色是書中的教師,他雖然具備道德感,一開始願意質疑有問題的意識形態,但因為懼怕被解職而失去退休金,無法堅持其公民勇氣,終究是一個機會主義者,雖有素樸的正義感,但面對獨裁統治與群眾狂熱,終究不得不退縮。這是那個「魚的時代」中多數人的宿命,其實,何嘗不是作者自己的某種自白?
霍爾瓦特曾經在1934年致函「德意志作家協會」申請入會,說自己雖然是外國人,但母語是德語,他自覺是「強大德語文化圈」的成員,在「德國國族革命爆發」後,他始終拒絕對德國與其政府有任何批評,他希望能盡一己之力,參與「德國的重建」。這種口吻,全然難以讓人聯想,這就是那位幾年後寫了《沒有神在的青春》的作者。但是我也無法因而批判霍爾瓦特,在那些黑暗的時代,逆流的人終是少數,多少人求一己之生存而不可得。公民勇氣值得肯定,但命運壓迫的力道那麼巨大,這是歷史的悲劇。我們應當抱持警覺,切勿讓「魚的時代」重來,因為如果我們擔任那位教師的角色,誰能真正說,你我不會那樣無能為力?
也許,我們還是可以從霍爾瓦特留下的文字找到一絲絲希望。1938年3月,奧地利遭納粹德國佔領後——或者,當時的擦脂抹粉說法是「聯合」(Anschluß)——霍爾瓦特於5月前往巴黎,如同當時許多流亡作家。6月1日晚上,他在香榭麗舍大道上,在雷雨中,悲劇性地被掉落樹枝枝幹砸死。當時他口袋裡一包煙盒上,被發現夾著一張紙條,上面有其親筆寫下的兩行話:

「錯誤的事物,終將消逝,即使今日是主流;正確的事物,必將來到,即使今日還不存在。」

試閱文字

內文 : ▎《維也納之心:疫情時代的德語筆記》內容試閱

維也納之心 Wiener Herzen

奧地利作家約瑟夫·羅特(Joseph Roth)於1938年,在流亡路上出版了一本傑出的小說《皇陵》(Die Kapuzinergruft)。
書中主角是貴族後代特洛塔(Franz Ferdinand Trotta),回憶他與奧匈帝國歷史緊緊糾纏的一生。他的回憶終止在1938年3月12日那天,那正是納粹德國佔領奧地利之日,也可說是奧地利亡國之日。也因為奧地利這樣的命運,羅特必須流亡他國,這本小說也因此必須在國外出版。翻閱過程始終有一種鬱鬱感傷,那也是那個時代無數奧地利知識分子的共同氣質。
為什麼他以「皇陵」作為小說書名?因為那正是舊時代最重要的象徵。皇陵(Kaisergruft,或者也稱為嘉布遣陵墓,Die Kapuzinergruft),真有其地,位於維也納市中心,從十七世紀建成以來,是哈布斯堡歷任皇帝與皇家成員(共149位)埋骨之處。但是,並不是「全部」的皇室成員都埋葬在此。所謂不是全部,意思是其遺體中的一部分另有墓穴,而且可能是最重要的部分:心臟。
內臟與軀體分葬習慣並非哈布斯堡獨有,自中世紀以來,許多歐洲貴族均有分葬情形,原因在於,將內臟取出後較容易保留遺體。不過,因為心臟向來被視為人體最尊貴的器官,古代也認為是人之靈魂所在,因此獨立保存心臟除了實用原因外,也有文化意義。
自1627年起,哈布斯堡皇家成員即有分葬傳統,身體不同部位分別葬在維也納的奧古斯丁教堂、史蒂芬大教堂以及嘉布遣教堂。而心臟則埋在奧古斯丁教堂,那個地方因此也被稱為「心之陵寢」(Herzgruft)。
造訪維也納的人,一定要去這幾個教堂。我曾認識一位奧地利學者,他說,一直覺得奧地利有某種揮之不去的「鄉愁」。要理解這句話,沒有比皇陵更適合的地方了,在奧地利人的聖地裡,看著曾經治理過世界帝國的王者們遺留下的遺體與心臟,感受羅特筆下的失落。站在帝陵中,看著皇帝的棺上所刻Manet aeternum diadema monarchiae(皇朝之冠永存)字樣,奧地利人怎能不湧起鄉愁?亦覺那五個字母A、E、I、O、U的力量已經不再。奧地利雖非我的家鄉,但我也為昨日世界的消逝感傷。
【編註:附上約瑟夫.羅特作品相關書訊:《約伯與飲者傳說:奧地利作家刻寫無家與流浪心境代表作》,約瑟夫.羅特著,菓子文化。】

▎《維也納之心:談一本在疫情時代寫下的德語筆記》作者導讀【參考文章】
有一天,我與一位德國朋友聊起歐洲各地德語區的差異。我說,我覺得很有意思的是,閱讀德、奧、瑞士的報刊其實不會感覺到太大的差異,少數用詞雖有不同,但多是能理解的。不過瑞士有一個特別處:德國與奧地利的德語都有30個字母,但是瑞士的德語字母系統中,就是沒有ß(而是以ss代替)(好吧,列支敦斯登也是,只不過當時我們都忘了這個也使用德語的國家),我很納悶何以如此。
這位德國朋友瞪大眼睛看著我,說:「不可能的,瑞士人用的字母與我們一模一樣!他們當然也有ß!」
從一個消失的字母開始
當然我很確定,瑞士德語沒有ß。例如,近來讀《新蘇黎世報》(NZZ)一篇談偉大英國詩人W. H. Auden文章,寫他60年代在柏林生活時穿著拖鞋上街閒晃,「上街」(auf die Strasse)的街(Strasse)就是瑞士寫法(而非德奧慣用的Straße)。因為我常閱讀《新蘇黎世報》,很清楚該國的語言規則。但當時也只當作友人記錯了,沒有進一步討論。

不過,為什麼瑞士德語有這樣的獨特性,這個問題一直存在心裡。
後來,偶然讀到一篇文章〈消失字母的歷史〉(Die Geschichte des verlorenen Buchstabens),才終於得到一個解答。其實不是她錯,我也沒錯,瑞士曾經也有ß,這個字母消失還不到百年,是有一些可能的歷史演進與語言學原因的。只是今人自然而然接受了這個差異,沒有去問何以如此。我問了,也得到一些解釋,雖然還是可能有其他的答案,但是我獲得了新的語言知識,很高興問了何以如此,找到資料梳理相關討論,為德語的演變做了一點筆記。
這本書《維也納之心:疫情時代的德語筆記》,就是一個一個問題與尋求答案、一篇一篇筆記累積起來的成果。書名已透露了這是一本與德語高度相關的書,而且,大部分的篇章都與維也納(或者奧地利)相關,是我在這大疫一年來,每天慢慢寫一點、如日記一般的累積。
我始終覺得,要觀察一個國家、民族、社會、文化,語言是重要的、也是最有趣的切入點,也因此,在我已經出版的每一本書裡,都離不開這個角度。其實每一本書也都是在「我想讀這樣的東西」的心情下寫出來的,所以這些書我是作者也是讀者,而這本《維也納之心》,也是在「想讀這樣的書」的心情下,一篇一篇寫出來的。這次寫了15萬字,內容來自大量閱讀德語報刊書籍、在街頭巷尾的所見所聞、以及與朋友們的討論聊天而來的靈感,包括奧地利(及少數與德國、瑞士相關)的文化、歷史、政治、哲學、文學、時事觀察,共202篇,幾乎都與語言有關,甚至有不少篇是拉丁語的典故(因為這些拉丁語都已經是德語世界的文化遺產)。我也談了一點點德語的文法,以及那些語言的文法如何影響德語區社會。
行李與餅乾
在德國生活多年後,來到奧地利對我來說幾乎是歸零重來,必須全新去認識一個國家與文化,以及這個國家的人民。首先面對的是語言,奧地利大部分地區屬於巴伐利亞語系,我與本地人溝通並無困難(倘若本地人願意以標準德語與我溝通的話),況且多年以前我正是在巴伐利亞開始德語學習之路,也算是奧地利德語的入門課程吧。
但是,一到奧地利我立刻去買了《奧地利字典》(Österreichisches Wörterbuch ),因為還是得面對許多與德國相異的語言習慣,不只是許多詞彙來自東歐與猶太文化——例如我在書中提到的奧地利人常說的Jause(點心)來自斯拉夫語、Haberer(兄弟、朋友)來自意第緒語/希伯來語——而且發音也有點差異。我舉一個有趣的例子,來說明其中可能產生的誤會。
奧地利《袖珍報》(Kleine Zeitung)的哈森文德(Ingo Hasewend),一位柏林來的德國運動記者,在該報服務多年後,跳槽他報,他在《袖珍報》上寫下最後一篇文章叫做〈給奧地利的愛的告白:最後獲勝的並不總是德國佬〉(Liebeserklärung an Österreich. Und am Ende gewinnen doch nicht immer die Piefkes),談從德國到奧地利生活這十幾年來的感觸。
他說,當年第一天來到奧地利,立刻有文化衝擊,因為抵達維也納機場時,聽到廣播說:「在大廳裡有餅乾(Gebäck,這個字是烘焙的食物,通常是甜食如餅乾或蛋糕)」,心想,啊,奧地利人好親切啊,居然為每個旅客提供迎賓點心。興沖沖跑到大廳,才發現廣播員說的不是「餅乾」,而是「行李」(Gepäck)。之所以會有這種誤解,是因為許多奧地利人的方言口音會將p發音為b(例如警察Polizei會變成Bolizei,湯瑪斯Thomas會變成Domas),也因此「行李」成了「餅乾」。
他另外舉了一例,說明德奧溝通的困難。一位奧地利同事去柏林出差時,在計程車上與司機說明他的行程,但兩人雞同鴨講,最後這位柏林司機實在無法理解,忍不住了,開口問他:「我們能不能說英語?」
這個例子雖然稍嫌誇張,正常狀況下德奧人民應該還是可以溝通。但是確實可以見到德語中存在的差異,也困擾著有些德國人。在這本書裡,我即(以一位「德國佬」〔Piefke〕的角度)介紹了一些奧地利特有的語言風貌。
頭銜之國
當然,除了語言以外,文化的差異也是值得談的。
這位記者寫的另一點是,他觀察到奧地利人非常重視頭銜,甚至已經是一種「頭銜的拜物」(Titelfetischismus)。他說笑道,為了能夠成功融入奧地利同事們,他想在辦公室門口釘上一塊牌子,上面寫著:Diplom-Sportswissenschaftler(運動科學學士),不過因為門的空間不夠,只好縮寫成Dipl-Spowi。
我讀了他的分享,也有同感。其實德國已經是一個注重頭銜的國家(我為此還寫過文章談德國對學術頭銜的瘋狂),但是來到奧地利後我才知道,以前認為德國太誇張了,其實不然,奧地利遠遠過之。在這個國家,有上千種頭銜,不只博士頭銜,還有碩士、工程師、醫師、教授、皇家顧問……,依照你的專業有各式各樣變化,甚至有一本專書指導你在什麼情況下正確使用頭銜以及正確稱呼他人。
舉例來說,維也納大學即明載,根據聯邦教育部的法規,什麼樣的專業獲得什麼樣的學位,均有不同規定。例如,一位漢學系的大學部畢業生,其學位是Bakkalaurea Sinologie der Philosophie,或者只寫成Bakkalaureus der Philosophie,其縮寫就是Bakk. phil.,而讀碩士的畢業生,其學位是Magistra der Sinologie Philosophie或者Magister der Philosophie,縮寫是Mag. phil.。例如,寫信給拿到這種碩士學位的女性,通常就必須稱她Sehr geehrte Frau Mag.XXX(極敬愛的XXX碩士女士)。
於是,我也在《維也納之心》裡寫了這個「頭銜之國」,以及勞動部長因為頭銜與博士學位有問題,被迫下台的故事。
對於奧地利人重視頭銜我並無意見,這並無對錯,我要學習的只是入境隨俗,仔細地研究我與之來往的每一個人,究竟如何稱謂他們才適當。某日擬寄信給某人時,正準備循例寫上以往資料稱他某某碩士(Mag.),心血來潮先查閱他的資料,發現其網站上已經標明博士頭銜,表示已經完成學位,我內心一驚,心想還好及時更新,遂趕緊把Mag.換成Dr.,世界終於免於毀滅。
紅色維也納
一個新的國家,給我的衝擊也是全然不同於德國的政治文化。要談奧地利政治文化自然是太大的題目,一本博士論文也寫不盡,我在這本書裡,從帝國寫到共和國,紀錄一些我看到的奧地利政治特殊處。例如有一個現象特別值得談,我花了好幾篇紀錄「 紅色維也納」(das rote Wien)。
稱維也納是紅色的,是因為維也納自從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向來就是左派執政。1920年代開始,紅色的維也納開始為大量湧入都會的勞動者蓋社會住宅,成為全世界的模範。當時蓋的社會住宅,到今日都還深刻影響著維也納的住宅政策。我便親自走了一趟1930年時開始營運迄今的全世界最大社會住宅「卡爾馬克思大院」(Karl-Marx-Hof),書寫其歷史,見證了這個紅色的奇蹟。
曾經在維也納生活過的知名學者如哲學家波普(Karl Popper)、社會學家博蘭尼(Karl Polanyi),也都曾經親身經歷過奧國法西斯化以前紅色維也納的黃金歲月,他們見到了當時勞動者如何成為政治的主體,如何在政府廣設的圖書館裡借閱書籍,如何自動自發召開讀書會,彌補為工作而錯失的教育。波普年輕的時候深深受到馬克思主義吸引,可是後來他告別左派思想,寫了那本《開放社會及其敵人》痛批馬克思,但是他晚年的回憶錄裡,說起青年時候親身經歷的紅色維也納時期,那些工人自我啟蒙的時光,仍是充滿美好的懷念。
閱讀他的回憶,以及走在維也納街頭觀察左派百年來創造的成果,至今仍深深影響維也納市民,不能不讓人感嘆,左派就算愈來愈式微,就算有波普說的那麼多缺失,但是沒有左派還是不行。至少紅色的維也納讓人們知道,一個更好的世界是可能的。
疫情、轉型正義及其他
既然是寫於疫情時代,當然,有相當多的篇幅記錄我日常中的疫情。新冠不只影響了我們的社交與公共生活,甚至影響我們的語言,另外也有從無前例的荒誕事情。作為一位寫作者,親身經歷這樣的時代,不可能不為之紀錄。讀者們在那些「攸關系統的」(systemrelevant)、「過度補貼」(Überkompensation)、「小象」(Babyelefant)、「溜溜球效應」(Jo-Jo-Effekte)……等章節可以一窺時代精神。
我也敘述一些奧地利的法西斯歷史──畢竟,這可是1938年被併入納粹德國的國家,這是希特勒的故鄉,他年輕時住過的奧地利Linz也曾被封為「元首之市」(Führerstadt);而無數的猶太人,曾經在帝國時代在此找到安身立命之處,也在納粹佔領時期,被解送到集中營裡。走在維也納街頭,你很難無視法西斯時期的遺緒,以及當代的奧地利如何試圖去克服那段黑暗歷史。
奧地利如何面對納粹過往,並非一開始便有共識。其他國家如何看待奧地利,一開始也是難以確定,《維也納之心》裡便點到這個議題。戰爭末期時,同盟國已經在協議,如何定義奧地利,以及如何在戰後規劃奧地利的政治版圖(劃給德國?與巴伐利亞結為聯邦?往東歐發展成為「多瑙邦聯」?)。
最後,同盟國將奧地利定調為「希特勒侵略下第一個受害的自由國家」(the first country to fall a victim to Hitlerite aggression)。可是,「第一個受害者」之說,真的就能使奧地利脫罪嗎?如何解釋納粹佔領時接近百分百的同意希特勒為元首之公投?如何解釋那些被驅逐的奧地利猶太人?如何解釋那麼多協助納粹政權的公務員、甚至一般人?加害者與受害者的角色及責任並沒有那麼容易區分,雖然戰後聯邦總理拉伯(Julius Raabe)在國會裡那麼氣憤地說:「作為被侵略的受害者,如何能夠被要求為侵略行為負起責任?!」但是,歷史的發展以及針對轉型正義的論辯,還是逐漸將奧地利帶向既是受害者、但也負有責任的路上。
多年後,奧地利另一位聯邦總理弗拉尼茲基(Franz Vranitzky)終於在國會中發言,正式確認了這個立場:許多奧地利人對於納粹暴行有「共同責任」(Mitverantwortung)。因此這本書中也寫到奧地利的這段歷史,讀者讀後當能理解,為什麼奧地利人負有共同責任。
此外,基於我自己的閱讀習性,不免提到許多偉大的頭腦留下的足跡,例如維根斯坦、佛洛伊德、海耶克、海德格、黑格爾、石里克、茨威格……等,這些人都寫出了德語世界的一流作品,但這本書並不是一本學術著作,不會討論他們的思想內髓,只是紀錄我閱讀過程看到的一些火花,以及我在其中發現的德語趣味。
不過,這本書也不是僅為了已學過德語的人而寫。我寫的不是德語教學書,而是提供一把鑰匙,試著打開被隔在語言之門後的大千世界,很多歷史或故事,解開其中的語言密碼後,一切都不再霧裡看花,例如,奧地利街頭的k.u.k.是什麼意思?皇宮裡刻著的AEIOU又是什麼?史蒂芬大教堂外牆刻著的O5是什麼意思?什麼叫做華格納綠?……
歌德社群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2021年在德語界有一件值得紀念的事:德國歌德學院成立70周年。
我曾經在《美茵河畔思索德國》裡寫過德國思想史大師邁涅克(Friedrich Meinecke),他因其道德與思想高度,在1948年被選為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創校校長。其《德國的浩劫》一書,就是在戰後德國最殘破的時候出版的。他在書中問,德國經歷納粹帶來的浩劫、道德歸零後,如何重建那個文化大國?
他提議,在每個城市建立一個「歌德社群」(Goethegemeinde),讓願意學習德語的人都有機會接觸德國語言及文學,讓對文化有熱情的人能相互討論及交流。語言的精華,是界定一國高度的重要標準,我認為他的想法是正確的。70年來,各國學習德語的人愈來愈多,也包括台灣,我曾數次受邀去歌德學院演講,看著滿滿的出席者,我心想,這不就是邁涅克想像中的「歌德社群」嗎?我作品的讀者,或者對德國文化感興趣的人,不管是不是使用德語,都早已是這個歌德社群的一份子。
很高興在這樣的一年,能以這本書為這個社群再增添一本讀物與談資,雖然書名是《維也納之心》,但我相信用以紀念歌德學院70年也無不可,因為奧地利人對文化生活的渴望,奧地利的語言對德語帶來的豐富發展,奧地利文學給予德國文學的刺激,也使得這個「東方之國」(此即奧地利德文名稱Österreich的原意)早已是歌德社群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本篇於本書出版後刊登於網站)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德語學習者必讀,歐洲文化迷必藏。
作者記錄迷人的維也納如何走過「卡夫卡式的一年」!
特別收錄:全書附作者攝影彩圖四十餘張,精彩又經典。
疫後親簽,來自歐洲的直送問候。推出睽違已久的親簽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