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整家的愛與傷: 以家庭系統理論重新覺察, 活出有選擇的人生 | 誠品線上

Your Family Revealed: A Guide to Decoding the Patterns, Stories, and Belief Systems in Your Family

作者 Elaine Carney Gibson
出版社 叩應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重整家的愛與傷: 以家庭系統理論重新覺察, 活出有選擇的人生:執業50年、堪稱諮商師的老師的吉布森,將家庭諮商領域中概念最周全的家庭系統理論,變成人人可理解的日常療癒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這些情景是否很熟悉?媽媽要上班賺錢,又要做家事和照顧小孩,爸爸下班後只顧著滑手機(或者反過來);家中最年幼的女兒被期待在父母年老時,負擔照顧的工作;長子或長女被要求不計成本地照顧弟弟妹妹,成了「扶弟魔」;夫妻之間無話可說,共同話題只有小孩;父母在教小孩時,孩子直接找阿公阿嬤當靠山……碰到家人相處的問題,我們很習慣去指責或糾錯,但發展了60年的家庭系統理論,卻將家庭視為一個系統,不聚焦於個人。所以追究問題的起源不再重要,而是以更完整的視角,覺察家中每個人的互動,進而有能力做出更有意識的決定:究竟我想要如何感受?如何思考?如何行動?▌這本書將在你的人生旅程中幫上大忙,特別是:‧為人父母者‧覺得自己經常在家庭中受傷‧有情緒困擾‧想改善與家人、伴侶的關係‧諮商心理師▌無須揭開傷疤、對著問題根源窮追猛打,而是學會辨識不健康的互動模式,以健康的模式取代!‧家庭三角系統:誰是兩人角力中的拯救者?在夫妻關係中轉移注意力去做別的事,究竟是逃避,還是給彼此空間?‧3種家庭型態:辨識自己來自民主型、專制型或放任型家庭?‧5種溝通角色:你或家人是討好型、指責型、超理智型、打岔型或一致型?‧避開15種破壞關係的溝通方法:「狗會跑出去都是你的錯。」(指責)、「你頭腦簡單,四肢發達。」(貼標籤)、「去做功課,不然你試試看!」(命令、恐嚇)……‧善用12項健康溝通技巧:不指責對方,以「我」開頭表達感受;除了語言,永遠同時注意自己的表情和動作……不論你有什麼程度的情緒困擾、歷經過何種創傷,都能在本書中找到覺察和理解的力量──選擇改變,選擇去思考、去感覺、去行動的力量。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心理師高度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周志建 | 資深心理師、故事療癒作家洪仲清 | 臨床心理師留佩萱 | 美國諮商教育與督導博士陳志恆 |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蘇予昕 | 蘇予昕心理諮商所所長、暢銷作家蘇益賢 | 臨床心理師「一旦我配戴上了家庭系統觀的濾鏡,我就更能看到宏觀的全局。邀請您一起藉著這本書,重新走回家庭裡—─那個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洪仲清 ╱ 臨床心理師「讓我們一起透過閱讀,重新認識家、理解自己與家的關係。」──蘇益賢 ╱ 臨床心理師▌國際專家療癒推薦「這本書以淺顯的語言,解釋了通常只有在教科書裡才能找到的重要概念。是一本適用於每個人、啟迪人心的指南。」——珍妮‧曼諾爾╱國家諮商師(NBCC)、專業諮商師督導(CPCS)、美國連結諮商中心主任「一本針對『家庭如何運作』的指南,清晰、易讀,適合任何想要更了解自己的人。」——史丹‧塔特金 ╱《大腦依戀障礙》作者「《重整家的愛與傷》是一份令人驚喜且無價的資源,是送給讀者自我覺察的禮物——以及好幾百個『原來如此』的驚嘆。」——傑克森‧麥肯錫╱《毒型人格的惡情人》作者「要找到一本探討複雜的心理概念,且能幫助個人日常生活的自我成長書籍,相當難得。」——麥可‧L‧查芬╱美國婚姻與家庭治療協會前主席「吉布森集結她50年臨床工作與超過35年訓練家庭治療師的經驗,為普羅大眾和專業讀者寫出這本迷人、知識量豐富、深入淺出的書。這是這個時代的重要著作,高度推薦。」——凱薩琳‧麥考爾╱國際暢銷回憶錄《絕口不說》作者、退休家庭治療師、《今日心理學》雜誌特約作家「不論是心理治療師、教育者,或只是想更了解自己,以及自己和家庭系統間複雜關係的普羅大眾,這本深入淺出且知識量豐富的書,讓人收穫無窮。」——史都華‧D‧史密斯╱專業諮商師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伊蓮‧卡尼‧吉布森(Elaine Carney Gibson)專業諮商師及婚姻與家庭治療師,在美國喬治亞州亞特蘭大執業近50年,同時在研究所教授婚姻與家庭治療多年。她的當事人包括個人、伴侶和家庭,專長為關係治療。她也是專業諮商師的導師、美國婚姻與家庭治療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Marriage and Family Therapist)的導師與臨床研究員,以及喬治亞州「連結諮商中心婚姻與家庭治療訓練所」(Marriage and Family Therapy Training Institute of The Link Counseling Center)主任。小學時就思考過家庭系統究竟如何運作,以及家族故事如何塑造了家庭系統裡的每個人。在有第一個孩子之前不久認識了家庭系統理論,將撫養三個兒子視為自己最重要的學習經驗。對心理治療師工作一直保持熱情,且堅定地相信學無止境。更多訊息請見:ElaineCarneyGibson.com。【譯者簡介】游淑峰花蓮人,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曾任地理雜誌採訪與編輯,目前為自由譯者。譯有《重整家的愛與傷》《愈跑,心愈強大》《生而自由,寫而自由》《如何養出一個成年人》《每一刻,都是最好的時光》《一次讀懂心靈探索經典》《我是這麼說的》《穀物之海》等書。認為能透過譯筆與讀者分享作家的思想與心靈,並在翻譯中學習,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各界讚譽〉〈引言〉 家的愛與傷:家庭系統理論與關係治療 第一章 為什麼這很重要?沒有任何地方能像自己的家一樣回饋迴路家庭系統理論的主要假設【章節作業】反思你的原生家庭/成長家庭第二章 誰是一家之主? 家系圖:圖解家庭結構的方法家庭層級制度:父母的權利與責任民主型、專制型與放任型家庭家庭界線與次系統家庭次系統的改變功能不足與過高功能家庭成員的角色與責任【章節作業】辨識你的家庭結構第三章 你是否能安心地有話直說,心口一致? 「家」就是最適合練習溝通的地方★ 避開15種「保證」能破壞關係的溝通方法是課題還是問題?★ 善用12項健康溝通技巧【章節作業】辨識你家中的溝通角色與規範第四章 家人最適當的親密程度連結性與人生發展週期:何時該放手?連結性與大家庭:家族聚會讓人痛苦?自主與個體化:成為真正的自己情緒反應過於親近過度疏離連結性與獨立性的平衡【章節作業】多少的獨立和連結是適當的?第五章 家庭中的三角結構有孩子在內的三角系統與大家庭的三角系統環環相扣的三角系統任何人事物都可能被納入三角關係家庭排行的影響【章節作業】每個人家中都有三角系統 第六章 誰欠誰什麼?被要求的忠誠與傳承傳統與遺傳表達悲傷的傳統 這和金錢有什麼關係?名字知多少?更具毀滅性的,是看不見的忠誠 權利與義務的家庭帳本姻親忠誠三角系統【章節作業】誰欠誰什麼?第七章 該保守還是揭開家族祕密?隱私還是祕密?保護自己還是保護他人?破壞性祕密祕密與羞恥感療癒羞恥感與罪惡感甜美的祕密和必要的祕密【章節作業】請誠實地面對自己第八章 家族故事、傳說和儀式的影響力我的故事1:我和外婆究竟有多像? 我的故事2:故事或許不是真的,影響力卻是傳承的力量 和孩子分享家訓 家族儀式與傳統以你的儀式走過悲傷賦予那些事新的意義【章節作業】你的家族故事、傳說和儀式〈結語〉拿回權力,成為想成為的人〈致謝〉〈名詞解釋〉〈推薦閱讀〉〈章節附註〉

商品規格

書名 / 重整家的愛與傷: 以家庭系統理論重新覺察, 活出有選擇的人生
作者 / Elaine Carney Gibson
簡介 / 重整家的愛與傷: 以家庭系統理論重新覺察, 活出有選擇的人生:執業50年、堪稱諮商師的老師的吉布森,將家庭諮商領域中概念最周全的家庭系統理論,變成人人可理解的日常療癒
出版社 / 叩應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1757544
ISBN10 /
EAN / 9789861757544
誠品26碼 / 2682413746003
頁數 / 304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0.8*14.8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引言】

家的愛與傷:家庭系統理論與關係治療

家庭可能是我們最豐沛的快樂泉源,同時可能是最痛苦掙扎的源頭。
這本書希望能幫助你解密你的家庭,讓你藉由對家庭系統運作的認識,更了解你的家庭動力1,讓你更完整地認識自己,以及與你相關的任何人。

家族星座(family constellation),在二十一世紀產生了重大改變。社會開始接受、承認多種族與多元文化家庭,也更能接納單親家庭、重組家庭,以及同志家庭。過去,家人往往住在雞犬相聞的就近之處;而當前社會家人彼此相隔多地、距離遙遠,則是再常見不過。相處時間的改變,確實會對家人間的關係產生巨大影響;物理距離也可能改變家庭關係,影響家庭成員的心理層面。然而,不論是何種改變,家庭對我們的人生以及所有與我們有關的關係,仍有著巨大的影響力。

這本書解釋了一些家庭系統理論(Family Systems Theory)的基本概念。希望鼓勵讀者藉此更了解原生家庭的運作、模式和歷史,是如何影響過去、甚至持續到此刻的自己。同時,我也希望幫助大家覺察身邊現有的各種關係,將如何影響自己的大家庭。

本書是一本十分便利的指南,解釋家庭如何以各種方式,在多方面深深地影響其中的成員,包括:
•個人的價值觀和信仰。
•個人在世界上的自我感與認同感。
•人際關係技巧,以及在理性和情緒反應的領悟。

提高這些事情對我們產生影響的了解與覺察,我們將更有能力選擇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達成目標所需的方法,以及與他人相處的方式。

我在一九七三年完成的諮商心理學研究所課程,為我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一九五○年代以前,大部分的心理學將焦點集中於「個人」,但到了我讀研究所的階段,一種新的治療法出現在心理健康領域:家庭治療。家庭治療是從家庭系統理論因應而生。我被這個新的派典深深吸引,經過多年始終如此。

很幸運地,我成為婚姻與家庭治療這個新領域的早期治療師。此後的許多年,我遇過成百上千的個人、伴侶和家庭,也同時在研究所教授婚姻與家庭治療課程。 至今,我仍非常著迷於家庭系統理論與關係治療的研究。
人生迷宮

每個人都是「人生迷宮」的旅行者。人人都是從這個迷宮的中心—母親的子宮開啟旅程,接著是家庭,再來才會走出家庭、進入外面的世界,踏上自己的人生旅程。

在人生迷宮行走的我們,往往會發現要真正了解、認識自己,偶爾旋回最開始的地方是很重要的。
人生迷宮的旅程,本質上就是一段心理旅程。隨著不同年紀與階段的改變與深化,每每回過頭來審視自己與家庭的關係,都會獲得不同的觀點與理解。一個人在二十歲對家庭經歷的理解,相較於十歲,必定多了更多的深度與廣度,到了四十歲時可能更多,尤其如果我們選擇穿越這個迷宮—深入其中,同時也從外向內觀看。沒有真正走出家庭、向外移動,無法具備了解家族動力的思考角度。

但若是走出家庭後,不願定期回到家中體驗、沉思、深化自己的理解,往往會發現自己與家庭不斷失去連結,也與自己失去連結。要真正了解自己是誰,穿越家庭這個迷宮—時而在迷宮裡,時而往外走出迷宮,再不時返回,甚至偶爾偏離軌道—可說是極為重要。
對某些人而言,家庭中的整體經驗,不論過去或現在都十分正面,無論是物理上的回家,或是情感/心理上的回家,每每總能像獲得充滿愛與力量的珍貴試金石。但對某些人來說,家庭給他們帶來的經驗,無論過去或現在都相當負面,實際回到家庭,而且/或者於情感或心理上回到家庭,都像是陷進了深淵。避免再次經歷在深淵的痛苦記憶,是大部分人的做法,但如同一位智者所說,真正療癒的唯一方法,是願意進入黑暗的深淵,試著在其中找出亮光。
對大部分人來說,家庭的影響有正面也有負面,這似乎是人類經驗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此釐清,我不是倡導人們要活在過去。我全然相信活在當下才能讓我們完整地活出生命,並擁有自己的力量。然而,一個人的過去對他的現在有著巨大的影響,因此我鼓勵人們,帶著目的有意識地檢視過去,以賦予眼前的自己知識和力量。 即使迴避了有意識的探索,「過去」仍會持續影響我們—但我們卻仍對它的作用無意識、無察覺。就我的觀點,有意識地活著還是比較好。
本書的每一章,都解釋了一個與家庭系統理論直接相關的概念,章末也會列出數個問題鼓勵你進行思考。或許買本筆記本記錄自己的回應,會是很不錯的方式;和家人一起討論其中的問題以及你的想法和擔憂,也是我很推薦的方法。

希望你接受這份邀請,並將這本書視為你的嚮導。

試閱文字

內文 : 不同於傳統的心理分析治療,家庭系統理論將焦點集中在家庭成員的互動,而非個人心理狀況。

家庭系統理論是一種為了理解人類心理的關係模型。家庭成員間的關係,尤其是成員推與拉之間的距離和親密度,被認為是構成人類行為的一項重大因素。家庭系統理論討論的不僅是同住一個屋簷下的個體,而是包括跨時間、跨世代的整個大家庭—內外祖父母、叔叔、伯伯、舅舅、姑姑、阿姨,兄弟姊妹以及堂表兄弟姊妹。大部分的家庭治療師認為,至少認識家族中的三個世代相當重要,不論這位家人是否在世、住在附近,還是相隔兩地。

家庭中的個體不僅擁有共同的家族史,也共享關於對自己、他人,以及世界如何運作的假設和信念。我們在家庭的照顧、養育和支持下學習到如何理解他人;或相反地,在受傷的、有危害的和毀滅性的經驗中,習得理解他人的方法。

你可能成長在一個充滿愛和安全感的家庭,擁有許多美好的回憶;或者,你可能成長於一個混亂、缺乏安全感的家庭。一想到「家」,心中浮現的是難過、受傷,甚至是創傷。然而,沒有任何地方能像自己的家一樣,我們在家庭裡體驗到的關係,塑造了今天的我們,以及我們對自己的觀感、看待與理解他人的方法。

家庭治療師相信,家人關係影響我們的時間與力道,甚至超越了生死;也就是說,距離或死亡都無法讓我們脫離家庭的影響。

選擇如何處理家庭對自己的影響,對終生幸福至關重要。

我們都經歷過創傷。這句話的意思是,至今我沒有見過任何一個人,在生命歷程中從未遭受情緒困擾。也許是失去所愛之人或最愛的寵物,有時一次的受傷或疾病,不僅造成生理上的影響,也可能演變為心理創傷。也或許是遭受霸凌,或者認為自己受到不公平的懲罰。童年時,我有一位朋友,如果她的成績單沒有拿到A,就會被禁足整整一個月。

有些較幸運的人,僅受到輕微或頻率較低的創傷;較為不幸的人則遭受到更為強烈、令人震驚的情緒或心理創傷,並且造成持續性的影響。這些單次或多次的創傷事件,使他們在情緒上無法承受、變得麻痺或深度焦慮,經常感到疏離也缺乏安全感。也有部分人甚至在情緒、身體或言語上,遭受嚴重虐待,而施虐者正是自己的家人。

在我看來,家庭虐待是最深沉、黑暗,也是最具毀滅性的背叛形式。不論是童年時期的反覆創傷,或是成年後的一次性事件,創傷倖存者往往長年受困於羞恥及罪惡感。他們不時會在人際關係中受挫,尤其是與最親密的人,且經常會有情緒低落、焦慮和自卑的傾向。成功走過創傷的人也許有能力從身體、心理或精神上的傷口復原,但療癒確實需要時間和自我意願。

療癒創傷是一段促進身體、心理和心靈癒合的轉化之旅;也是一段創傷倖存者修復與自己和他人關係的旅程,透過治癒受傷的大腦與相關傷口,使他們面對自己與他人,皆能抱持平衡與正向的態度。隨著更深入理解自己家庭中的家庭動力,就越能幫助自己做出新的選擇,以更健康、有效的方式駕馭當下。

家庭治療將家庭視為一個整體,以系統的角度看待一個家庭。在「家庭」這個系統中,成員們會互相影響,因此彼此的關係互動和模式,理所當然成為治療師挖掘問題的關鍵。相較於因果關係,也就是線性思考,家庭治療著重於循環式思考,關注的是整個家庭系統成員間的關係與連結模式。
家庭系統理論的主要假設
在家庭系統理論中,每個人都被視為緊密關係系統中的一部分,沒有一個人可以單獨被分離出來理解,因為我們總是處於各種關係。而且這個系統將不停發展,大於現今各部分的總和。

因此: •每個人的行為與家庭互動過程的關係,和個人的心理歷程或情緒問題有關。 •每一位家庭成員的改變,都將影響所有成員及整個家庭。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獨特的屬性,包括 :
•架構。
•規矩。
•對成員指定或指派的角色。
•複雜精細的公開或祕密溝通方式。
•特定的協商與問題解決方式。

家庭是一個有組織的社會系統,成員們:
•擁有共同的家族史。
•對於家庭的意義有共同的理解。
•對家庭認同的看法相同。
•對世界有共同的假設。
認識自己的家庭模式、連結、歷史與故事,將能讓我們獲得解放。

認識自己家庭的目的,並非為了指責或找出錯誤,而是以這些脈絡加深覺察和理解,對自己想要在世界上成為怎樣的人,做出更有意識的決定:我想要如何感受?如何思考?如何行事?

覺察與理解就是力量—選擇改變的力量;去思考、去感覺、去行動的力量。以讓自己發光發熱的方式,而非以「自動駕駛」的模式運轉,行屍走肉般地存在世上。

不論你經歷的是何種程度的創傷,知識、覺察與理解能讓你擁有選擇的力量。願你選擇去療癒,願你選擇去尋找自己需要這麼做的支持與協助。

請容許我再說一次。我介紹這些家庭系統理論中的基本概念,是希望讀者能因為具備這些知識,更完整地理解自己是如何被家庭的運作、模式和過程影響過去的自己,並且在此刻也持續影響著他們。

我深深相信培根在《沉思錄》中的名言:「知識即力量。」

願你利用這些知識賦予自己力量去療癒,創造出真正的你,和你的人生。
避開十五種「保證」能破壞關係的溝通方法
① 指責:「狗會跑出去都是你的錯。」我們大部分人都遇過這種隨時準備防禦的人。我的經驗是,以這種防衛姿態溝通的人,不是不願意負責,就是很怕被指責(或兩者皆是)。所以他們經常採取的策略,是在被指責之前,先一步指責別人,或者當他們感覺自己受到攻擊,就會在被質疑時以指責他人作為回應。

② 貼標籤:「你頭腦簡單、四肢發達,沒聰明到能做這項工作。」若你曾被貼過標籤,而且因為這個標籤被人們下結論,你就知道這有多讓人心理不平衡。以我自己為例,我現在全白的頭髮曾是金黃色,這輩子數不清有多少次被不認識的人說是「愚蠢的」或「沒腦的」金髮女郎。幸好,我清楚我的智商比他們大部分人高,因此能心平氣和地走開;雖然如此,當下還是有點煩。而在家裡,孩子則經常會被貼上「聰明的那個」「漂亮的那個」「搞笑的那個」「很乖的那個」「不乖的那個」等。

③ 咒罵:「你真是個白痴。」來我這裡求診的家人之間,對話出現咒罵的情況似乎越來越普遍。我猜這種情形在社會上,也越來越常見且被接受,「妳這婊子」和「你這混蛋」這類的話語,在電視上甚至不會被審查。若你的本意是想傷害對方,咒罵可能有用;但如果你希望對方聽進、理解你的想法,那麼咒罵就是極具破壞性,且只會不利於結果的方式。

④ 指控:「你故意讓門開著。」指控是將一個假設性的理由,歸咎成對方做出某事的原因。在上面的例子中,「你讓門開著」可能是事實,也可能不是;而「故意」對溝通而言,是最具傷害性的用詞。在重要關係中對他人的行為妄下定論,是很危險的事。

⑤ 貶抑:「真的嗎?可是你從來沒有做對過。」「你到底什麼時候才學得會用遙控器?」過去十年,我注意到有個詞經常被用在貶抑對話中—帶著嫌棄的語氣說:「真的嗎?」(暗示對方說錯話或做錯事。)

⑥ 恐嚇:「你下次再這樣,我就走人了。」語出恐嚇,對關係可能造成致命影響。若說出來的恐嚇是隨口唬人(之後沒有真正被實踐),那麼它們往往會被忽略。持續地隨意說出這種話,可能會對彼此的信任與開放、坦誠的溝通,製造出不安全的空間。

⑦ 臆測:「我知道你這樣做是想報復我。」當說出口的話是在猜測對方的意圖時,就很容易像是在指控對方。我一直很欣賞一句老話,意思大概是:「當你在臆測(assume)時,其實是從『你』(u)和『我』(me)中間製造一個蠢蛋(ass)。」

⑧ 命令:「去洗碗,現在。」命令通常帶有恐嚇的意味。「要麼聽我的,要麼滾蛋。」「不去做,你就給我試看看!」這個「試看看」可能是情感的拋棄或有以牙還牙之意,像是:「如果你不洗碗,我就不讓你跟朋友出去。」

⑨ 不停抱怨:「我討厭你開車的方式。」(每次上車就說這句話,有時甚至車都還沒開出車庫。)不停抱怨真的是一件掃興的事。很少人能透過抱怨得到想要的結果,通常只會拉開彼此的距離,更不可能使正向溝通發生。

⑩ 保留:「我不會告訴你我為什麼這樣。」以保留方式溝通的人,很可能是因為不想說話。很多來求診的夫妻,是因為對伴侶的保留態度感到失望或憤怒。採取保留態度的人,很可能是為了懲罰伴侶,這很可能是個人從過去經驗習得的反應。

⑪ 評論:「你今天很有毛病耶。」(語氣中全是鄙夷。)評論行為本身,和表達對一個人的評論完全不同。讓我為上面的例子想一個情境。母親剛目睹先生對兒子大吼,與其攻擊先生,她可以說:「你對兒子這樣大吼,我覺得很難過。這讓我很生氣和傷心。我很在意你這樣大吼對他的影響。我想要你盡可能試著了解,是什麼原因讓你這麼生氣,非得要用吼的。」(注意:小時候經常被父母與其他權威人士斥責,較容易覺得自卑。)

⑫ 防禦性:「我不會聽你的。」這種破壞性溝通方式,大部分都屬於防禦性。這一項被單獨列出,是因為它如此普遍,而且自成一格。採取這種溝通方式的人,不一定會用到上述列出的方式。這些人往往在情感上與其他人保持距離。當我在腦海中想像他們時,他們連走路都是「兩手舉在胸前」(their dukes up,這是一句老話,意思是舉起兩個拳頭,隨時準備出拳)。頻繁使用這種溝通方式的人,通常害怕示弱。

⑬ 輕蔑:「我才不管你要說什麼。」這種溝通方式很常出現在「總覺得自己是對的」的人身上。當你是輕蔑型溝通方式的接收方,很可能會感覺自己無足輕重或沒有價值。和上列的其他溝通方式一樣,這不僅將破壞彼此的溝通,也對接收方的心靈造成極大傷害。

⑭ 消極抵抗:「我做完這件事就會去做。」(其實完全沒心思去做,只是說些對方想聽的話,好讓他們閉嘴。)若在關係中經常以這種方式溝通,信任感將完全被消滅。

⑮ 說謊:「我從來沒有讓狗出門過。」(即使你昨天才帶牠去公園!)和消極抵抗的溝通方式一樣,說謊會削弱信任。在缺乏信任的關係中,人們將極為害怕必須開誠布公地溝通或表達,因此不可能有親密和坦承的互動。

這些破壞性的溝通方式,很少出現在健康的家庭裡,甚至根本不存在,因此能提供建設性的環境,讓家人放開心胸地分享個人經驗與情感。

環環相扣的三角系統
家庭系統中可能同時具有多個三角系統。這些三角系統互相環環相扣;也就是說,一個三角系統裡的一或多人,可能同時處在其他的三角系統。接下來這個例子,即是多個環環相扣三角系統的情況。
瑪麗是位四十歲的修女,有相當虔誠的天主教信仰。父親已經去世,她是母親的乖女兒。她和妹妹莎拉很親近;莎拉有個十五歲的女兒荷莉,荷莉和瑪麗的感情也很好。 莎拉和母親,也就是荷莉的外婆,幾乎在每件事上都會發生爭執,尤其是對於荷莉的教養問題。兩人都想把瑪麗拉到自己這邊。
荷莉也經常和母親與外婆不合,因此常向阿姨瑪麗求救,希望瑪麗幫忙解決她與媽媽或外婆的問題。雖然瑪麗是修女,但荷莉認為瑪麗相較於自己的母親或外婆,在思想上更為開明。
瑪麗也許樂於處在這些家庭三角系統。她可能因此體會到自己的重要性,以及與家人間的連結;也或許她重視自己對家人的影響力,這為她帶來了歸屬感以及權力感。若情況如此,那麼即使她被劃入三角系統,對她也不至於造成傷害。然而,若是瑪麗或家中的任何人,感覺到三角聯盟是負面而非正面,可能就會產生問題。
每個家庭都有多組環環相扣的三角系統,這些三角關係可能隨著時間改變模式,也可能固定僵化。但所有的三角系統,都一定程度發揮了穩固家庭系統的作用。
任何人事物都可能被納入三角關係
目前為止,我一直在談論兩人組將第三人加入系統中的三角關係。他們這麼做的原因,是為了舒緩其中至少一人的焦慮,而且他們通常不會察覺到,自己正試圖將第三人納進系統中以減輕焦慮。而被劃進系統中的第三人,大部分會是孩子,雖然也可能是父親、母親、手足、朋友或情人。 兩人組也可能將工作、興趣、宗教或寵物,劃入系統以減緩焦慮。在這個時代,電腦和手機也是常見的選項,尤其是手機。
我從夫妻檔中最常聽到的抱怨,就是伴侶在情感中薄弱的存在。他們經常表示,另一半不僅常常不在身邊,連在情感上也十分疏離。他們通常會指出對方花在工作、高爾夫、朋友、孩子、家務,或手機上的時間太多。我認為這些是個人避免衝突或親密,或兩者皆是的做法(我相信若沒有衝突,就不可能達到真正的親密)。再說一次,將核心家庭或大家庭以外的某人或某事劃入三角系統,往往是個人為了降低焦慮的做法。
三角系統在整個家庭生命週期與跨世代之間,會反覆且大量地出現。將第三人或物劃入三角系統可能是暫時的解方,也可能成為常態;可能僅引起輕微的波瀾,也可能對一或多位家人產生毀滅性的影響。
當三角系統僵化,第三人被「鎖死」在同個三人組中長達數年,甚至數十年,就很容易產生毀滅性的結果。出生順序、手足排行與性別,往往是決定哪個(或哪幾個)孩子被劃進三角系統、納入夫妻次系統的關鍵。

療癒羞恥感與罪惡感
「罪惡感」和「羞恥感」常被混淆。當我還是年輕的治療師時,曾有同事說:「罪惡感是種無用的情緒。」我認為他是錯的,而且花了數十年去思考這句話。

我真的認為,當一個人做錯了某件事,有罪惡感是恰當的。然而,我確實觀察到,懷有罪惡感在多數時候沒什麼用處,只會浪費精力。沒有悔意的罪惡感是毫無用處的,感到後悔和難過,才能為療癒鋪路。
曾經,有位剛過六十歲的女士,在服下過量止痛藥住院後來找我,說自己不想活了。
她有非常深的罪惡感,因為她沒能在女兒小時候,保護她免於受前夫(也就是女兒的父親)性侵害。她說自己深受這股罪惡感啃噬長達數十年,無法再繼續忍受下去。我問她,她無法忍受的是罪惡感,還是圍繞著罪惡感的羞恥感?她向我描述其中的差異:「我對自己沒能採取的行動感到罪惡,但正是這種羞恥感活活啃噬了我。」

我向她解釋,罪惡感是對於已採取或沒能採取的「行為」感覺很糟;羞恥感則是與我們「對自己」的感覺,以及如何「評斷自己」有關,不只針對行為。這樣一來,我們不僅會/或這樣想:「我做的事是不好的或錯的。」還會說:「我是不好的或錯的。」求診之前,她曾努力試著和女兒談談,但女兒不想和她維繫持續的關係。罪惡感!罪惡感!羞恥感!這些東西吞噬了她。
我問她:「妳希望自己當時有什麼不一樣的做法?」她給了我一連串的回答,大多是關於當時自己為何沒有決定走另一條路的辯解。例如,其中一個回答是:「我有想過帶著女兒逃跑,但我沒地方可去。」我不懷疑在那個時間點,她認為那是真的。(雖然我知道有很多母親是這麼做的—即使無處可去,仍決定離開受虐的環境。)

慢慢地,我鼓勵她為自己的決定負責。當我們沿著這個軌道前進,我支持她承認自己的悔恨—她背負的對女兒、對自己和對整個情境的罪惡感產生的精神痛苦。很快地,她明白了,當她對女兒說:「我錯了。我充滿罪惡感。我沒有盡我最大的力量。我當時沒有其他的選擇。我很抱歉。」她女兒聽到的是空洞的句子,沒有悔恨和難過。這不足以讓女兒和她重新連結。

當母親將焦點從罪惡感,轉移到自己感受到的悔恨和巨大傷痛,她覺察到,自己內在的情緒狀態改變了,她開始允許自己經歷更完整的難過與悲傷,才能與女兒從真相、悔恨和傷痛的地方開始,再次打開心門、開始溝通。女兒開始願意和母親保持有限度的聯繫。我也鼓勵她們接受一些家庭治療,支持她們療癒彼此的關係。

我很開心地說,這個案子最後有了一個「快樂」的結局。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明明是最愛的家人,
為何靠近一點就滿身傷痕,
疏遠一些卻滿心愧疚?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