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的幸福生活: 美伶姐的台灣地方創生故事PART II | 誠品線上

在地的幸福生活: 美伶姐的台灣地方創生故事PART II

作者 陳美伶
出版社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在地的幸福生活: 美伶姐的台灣地方創生故事PART II:在地方創生的路上,美伶姐一直都陪伴著二十二個縣市的地創團隊成長茁壯,一起攜手找到無限可能✶真正的地方創生,是要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在地方創生的路上,美伶姐一直都陪伴著二十二個縣市的地創團隊成長茁壯,一起攜手找到無限可能✶真正的地方創生,是要振興地方經濟,活化地方軟體基礎建設,讓人口回流不外流,並培養留鄉的能力,代代可過著「在地」的幸福生活,這一代可以安居樂業,下一代可以安身立命。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陳美伶陳美伶服務公職近四十年,有許多走到第一線的機會,致力於推動地方創生。朋友稱她為非典型法律人、非典型國發會主委。她認為沒有人天生就該被局限在某個職位,每個階段的歷練與學習,都滋養了我們的生命與內涵。卸任公職後,她持續拜訪全台各地的地創團隊。二○二一年十一月,「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成立,由陳美伶擔任董事長,加速她推動地方創生的速度,把台、澎、金、馬又走了好幾圈。面對人口負成長、區域發展不均危機,她重申「地方創生五支箭」的重要性:✶第一支箭:投資代替補助✶第二支箭:科技導入✶第三支箭:由下而上,產官學研「社」共同參與✶第四支箭:整合資源做合理分配✶第五支箭:建立品牌行銷國際被譽為地方創生教母的陳美伶,認為二○二四年後,台灣的新價值與新時尚,是地方創生,並將下一個五年定錨為:「讓地方創生成為在地幸福生活的代名詞。」她期待以本書燃起大家對地方創生的熱情,一起投入為家鄉做一點事的行列。台灣三百六十八個鄉鎮市區都很美好只是沒有被發掘我們要自信的走出來找出屬於自己的DNA展現自己的與眾不同與一模不一樣我們都有機會被看見在Web3的世界做到愈在地、愈國際 ────陳美伶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國立政治大學法學博士,現任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曾任法務部法律事務司長、行政院法規會兼訴願會主委、副祕書長、台南市政府祕書長、行政院祕書長、政務委員兼國家發展委員會主委、中信金融管理學院講座教授等職。在國發會主委任內,全力扶植新創,推動地方創生,鼓勵人口回流,被譽為台灣「地方創生教母」。著有《美伶姐的台灣地方創生故事》(天下文化出版)。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自序 從新賽道出發,看見台灣地方創生的無限可能第一部 台灣地方創生策略之緣起與躍進•緣起──細說從頭跨過第一個五年,你看到的台灣圖像重新檢視初始規劃之策略一──台灣地方創生的核心理念重新檢視初始規劃之策略二──五支箭二○二四後台灣的新價值與新時尚──地方創生破除地方創生的迷思第二部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再看見的創生故事•都市叢林裡的感動──六都台北市──就從最老的直轄市談起新北市──典範+新生的共好創生新模式桃園市──強烈企圖心的衛星城市台中市──中台灣的另一個磁吸效應台南市──文化首都的地方創生在「溪北」展開高雄市──港都與眾不同的地方創生夥伴提醒直轄市,地方創生沒有人是局外人•從東海到太平洋的創生悸動故事──基宜花東基隆──一座不再「Blue」的城市宜蘭──看見在地生活,天天有朝陽花蓮──洄瀾,愈來愈有自信的太陽的故鄉台東──獨一無二的「慢經濟」•智慧科技導入農業首都的驚喜──雲林向天歌創新農業──科技與人文聯手的不一樣創樂子生活學苑──十二位女力創業家的 Strong Love古坑桌球村──青銀共創的實踐千巧谷牛樂園──融合在地的創新與感動宏昇芽菜──導入科技兼顧生活與芽菜品質台灣鯛生態創意園區──產業、綠能、生態三贏的典範案例好蝦冏男社──在台灣大堡礁養出幸福好蝦微醺農場──帶動台灣農業改革說真話VDS活力東勢──東勢的幸福企業三小市集、峰禾日秝、花囍、萬豐醬油──斗六的生命與活力土庫驛可可莊園、土庫好 COOL──不土很 Cool 的土庫新面貌•不是偏鄉,挖掘島嶼的生命力──離島離島戶籍人口的虛實離島的產業DNA地方創生,金門並未缺席揭「竿」而起,我的馬祖夢澎湖──花火節之外的菊島創生故事•兩位十大傑出青年闖出地方創生的一片天──新竹ReWood──小城創生,找到幸福的總和大山北月──翻轉廢棄學校為人氣園區新竹地方創生的下一步•山城與花園城市的新樣貌──苗栗、南投中興新村山城裡蓬勃崛起的地創團隊里山賽夏──一個共好的感動故事等待曙光的花園城市•值得喝采的一群熱血公務員──地方創生抬轎者迎接「黃金」落地,創造「N型神人」品牌──彰化縣青年發展處黃金樺處長孜孜不倦,奉獻後山的鐵三角──花蓮縣政府吳昆儒處長、明良臻局長、吳勁毅處長嘉義縣市「雙郭」地創雙引擎──嘉義市郭軒志處長、嘉義縣郭凱迪處長台東縣團隊前進的最佳後盾──章正文處長與黃筱芬科長 給默默做事的文官體系按個讚後記附錄一 攀爬人生的第三座山附錄二 心更寬,力更大──限量版的人生下半場

商品規格

書名 / 在地的幸福生活: 美伶姐的台灣地方創生故事PART II
作者 / 陳美伶
簡介 / 在地的幸福生活: 美伶姐的台灣地方創生故事PART II:在地方創生的路上,美伶姐一直都陪伴著二十二個縣市的地創團隊成長茁壯,一起攜手找到無限可能✶真正的地方創生,是要
出版社 /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3558144
ISBN10 /
EAN / 9786263558144
誠品26碼 / 2682594260008
頁數 / 376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4.8x21cm
級別 / N:無
提供維修 /

試閱文字

自序 : 自序
從新賽道出發,看見台灣地方創生的無限可能

二○二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在政大公企中心國際會議廳舉辦兩週年的慶生,現場來了超過三百位貴賓,包括行政長官、企業家、媒體、各界好友與地創夥伴。當天的亮點在貴賓拿到的紀念禮品,由三十個地創團隊提供自家產品,以隨機方式擺放在貴賓座位上,每一位拿到的都是不同款的紀念禮品。當下所有人都有開獎的喜悅與相互交換禮物的衝動,歡樂的現場一片讚嘆,讓活動達到意想不到的高潮。
合唱生日快樂歌後,三十個團隊的創辦人或代表輪流上台介紹自己及產品,不僅道具盡出,且風趣幽默,讓所有貴賓都能很快認識團隊夥伴,既吸睛也獲得滿堂喝采。我始終認為,這個舞台是屬於地創團隊的,也應該讓團隊盡情發揮,所以委屈所有出席的行政長官及企業家們。很抱歉,沒有讓你們上台致詞。
二○二一年十一月十六日,在信義企業集團歡慶四十週年的活動上,周俊吉創辦人宣布「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正式成立;而當天,我也有了一個全新的頭銜──「董事長」。在此之前,我和周董並不熟識,更談不上深交。因此當他邀約希望成立基金會時,我的態度保留,因為要營運一個基金會,真的不是那麼容易。但周創辦人長期關注地方發展,透過信義房屋「社區一家」計畫,挹注近二十年光陰協助全國社區發展,所展現的成果獲得大家肯定與讚賞,加上信義集團在經營上非常重視環保、永續、企業倫理等公益,周創辦人也深受國人敬仰,是企業的標竿與典範。
我充分理解,周董事長的心願是希望將「社區一家」與「地方創生」完美銜接,讓台灣更好,這和我想將地方創生工作當作我人生下半場的志業是不謀而合的。於是,因緣俱足,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順利誕生了。
這是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全國性的地方創生NPO組織。我們邀請AAMA台北搖籃計畫顏漏有校長、台灣社造聯盟盧思岳理事長、時任海洋委員會柯勇全專門委員,以及台灣北、中、南、東四位在地團隊代表──新北三峽甘樂文創的林峻丞、南投竹山小鎮文創的何培鈞、台南官田推動菱殼炭循環經濟的顏能通、花蓮七星潭定置漁場三代目的任聿新,加上周董事長及我組成董事會,啟動我人生另一個全新的賽道。那時我六十三歲,距離卸任公職正好滿一年,但尚未達法定的退休年齡。
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成立的宗旨,在於集結民間的最大力量,一起推動台灣均衡發展的任務,因為「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才能走得遠」。我們希望不只給魚,還要給釣竿。基金會打造一個大平台,讓地方創生團隊在需要時找得到資源,幫助地方創生團隊朝向永續邁進。我們的方法不是給經費、給補助、給獎金,而是陪伴、瞭解、帶領、串接所有資源、連結網絡並解決困境,讓團隊在落實執行上有一條清晰的道路,大家攜手前行,不孤單也不落單,穩步向前,成為一個共學、共創、共享、共好、共融的生態系。
(摘自〈自序〉)

試閱文字

內文 : 台北市──就從最老的直轄市談起
台北市處於老化進行式,即將成為「超高齡社會」,而且人口還在往新的直轄市──桃園市外溢中。擁有兩百多萬人口的首都城市,談到地方創生,仍有不少忐忑。我問市府的長官們,台北市有十二個行政區,試問,各區發展都均衡嗎?真的不需要地方創生嗎?
我在《美伶姐的台灣地方創生故事》中以大稻埕與北投為例,點出來自民間力量的地方創生在孵化中,但當時沒看到台北市政府動起來。
二○二二年元月四日,我受邀到台北市政府的市政會議,分享台灣地方創生政策與做法,並接受當時的市長柯文哲的「拷問」。之後,柯市長還親臨「地創放送」空間交流。
我知道台北市政府正在進行一項「三貓計畫」(三貓指的是貓空、貓纜及動物園內的貓熊)。這個計畫是跨局處的合作,並整合文山當地所有店家的力量,搭配貓空纜車全線更換纜索後復駛,希望將貓空地區的人文藝術、觀光景點及產業特色,匯聚成兼具教育深度、休憩娛樂的旅遊遊程及系列活動,以活絡茶鄉的發展。接著也與政治大學通識課程中心及USR計畫合作辦理「三貓生態大踏查」,納入食農教育、里山倡議與生態藝術等議題,透過課程的引導與在地體驗,讓政大學生及更多在地學子,能以多元方式認識及親近腳下這片土地。
這個計畫雖是由觀傳局主政,但內容頗有地方創生的意涵。不過,如果僅以舉辦活動,想要吸引關係人口,帶動地方經濟的振興,終究會疲乏的,所以尚看不出具體成效。唯可確認的是,即便是首善之都的台北,仍有區域有地方創生的需求。
二○二三年十一月,我應優人神鼓邀請,出席在松山文創園區巴洛克花園舉行的「里山川」活動記者會。原來台北市文化局有一個「台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其中之一在文山區,由優人神鼓結合指南宮及在地團隊,打造一個「里山川」的概念,主題是「以大地編織的肢體力量,打開人與自然間心靈共振的關係」,透過優人神鼓的原創劇場道藝合一,來展現地景的美與優雅。在文山區最大信仰中心──指南宮的支持下,劉若瑀創辦人與黃誌群藝術總監,將文化藝術美學與禪的意境,帶入在地生活,這就是「人文地產景」最完美的結合。
台北市何其有幸,擁有世界級文化藝術團體駐點在最需要活絡的文山區,這是非常值得開發的地方創生項目,不但可做為培育藝術人才的基地,更能藉著優人神鼓強大的文化影響力,讓全世界看到台灣、看到台北。期待新的台北市政府,就從這裡開始,全方位啟動屬於都會型的地方創生計畫。
在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平台上,台北市並沒有缺席。
(摘自〈台北市──就從最老的直轄市談起〉)

花蓮──洄瀾,愈來愈有自信的太陽的故鄉
很多人不知道我是花蓮人,我也樂於不被問起花蓮事,因為我答不上來,是一種慚愧心。我十五歲離開花蓮,到台北讀書、工作、生活,所以,人生大半歲月都在天龍國度過。但我不關心花蓮嗎?不,我當然關心!手握有公權力時,花東基金如何協助花蓮的建設與發展、○二○六地震時如何協助花蓮重建、恢復元氣,我都願意走到第一線。開始地方創生後,花蓮當然是我義不容辭必須全心投入的縣市。
花蓮的人很親,花蓮的土很黏!花蓮縣政府的粉絲頁上這樣介紹著:
花蓮有好山、好水、好人文,吹著太平洋的風,享受著遼闊的大海,看著巍峨的高山,花蓮擁有豐富的自然景觀、獨特的地形風貌和多元的人文氣息,一同沉靜在後花園的美。
當花蓮不再被稱為「後山」,被賦予落後形象時,稱她是「台灣的後花園」,會是一種神祕與美好的氣質展現。
最近在許多與學校有連結的活動中,遇見來自全國各地的校長。多位從花蓮師專畢業的老師,現在都成了校長,分散在台灣各地。當他們侃侃而談年輕時在花蓮求學的日子,滿是美好的回憶與想念。原來,我離鄉背井從花蓮到都市,有一群人來到我的故鄉生活與學習。每個人和土地連結的因緣際遇各有不同,但精采與豐富的人生並沒有太大差別。
這三年多來,我回花蓮的次數多了,一方面是地方創生的推動,故鄉在招手,我結識了許多在地的好夥伴;一方面是結識了一群花蓮在地的熱血公務員,看到他們的努力,很是感動。我開玩笑說,你們只要發通告,我使命必達。當然還有想要找回兒時記憶的想望,所以和小學同學的聚會,也是我到訪花蓮的誘因。
在《美伶姐的台灣地方創生故事》一書中,我特別說明花蓮是台灣面積最大的縣份,地形狹長,從最北的秀林鄉到最南的富里鄉,南北長約一百三十七.五公里。人口密度不高,總人口數這五十年來沒什麼增減,大約還是在三十一、二萬間徘徊。但因土地南北狹長的關係,人口多集中在北邊的花蓮市與吉安鄉,兩個城鎮就占了全縣半數以上的人口。吉安鄉與人口數位居第三的玉里鎮相差六萬人左右,人口數最少的豐濱鄉只有四千多人。足見花蓮或受限於地理環境及腹地,整體發展原本就不均衡。
近年來因為交通改善,包括鐵、公路,讓花蓮聯外交通時間節省了不少,例如台北直達花蓮市的火車,只需兩小時就可抵達。二○二三年夏天,花蓮舉辦「Meet 花蓮創新創業嘉年華」,當天不少講者從彰化、台中、新竹一日來回,所以「遠」不能成為藉口,重點還是活動內容值不值得前往。我也發現,有不少企業家或公務員在退休後移居花蓮長住,換言之,交通不再是花蓮發展的阻礙,關鍵還是如何定位自己及建立自信心。
(摘自〈花蓮──洄瀾,愈來愈有自信的太陽的故鄉〉)

讓偏鄉的偏鄉「向天而歌」
雲林四湖鄉在口湖鄉之北、台西鄉之南,我拜訪口湖與台西的次數不少,但好像從未進入四湖,真是緣分未到。四湖鄉的人口數還有兩萬多人,雖然是負成長,但還不到「極限村落」的地步,唯地處海邊,四處空曠且人煙稀少,還是給人蕭條的感覺。
來到蔡英地養殖場旁的「辦公空間」(其實比較像簡易工寮),聽他認真的簡報,娓娓道來返鄉故事,令人十分驚訝!一位知名科技公司的財務長,生涯如日中天,卻在四十歲的中壯年,脫下光鮮亮麗的西裝,換上畜牧場主人的工作服(他的橘色長褲非常耀眼且深具魅力),返鄉繼承爸爸一輩子的養鵝工作與心血。他說他「看著父親養鵝長大,也可以說是鵝養大了他們」,但對於「養鵝」這件事,他還真是個門外漢。返鄉的決定,難道沒有天人交戰?
在蔡英地兄弟身上,我看到了「天下無難事,就怕有心人」的實踐。理念與信仰對了,再尋求正確的方法,往往就有機會可以事半功倍。在他公司的網頁上,有序的寫著:
產業的挑戰:禽流感
發展「非開放式禽舍養殖肉鵝」技術需克服之問題:解決肉鵝軟腳及啄羽問題。
建立「生物安全機制」:有效降低禽流感感染機率。
經過三年,向天歌完成了技術的開發,建立SOP,英智畜牧場的密閉式養殖不但克服禽流感的威脅,肉鵝品質也不亞於傳統養殖法。接下來,當然要拓展市場。他找到三位上班族媽媽,來協助分析過去鵝肉市場的局限,打破成規,成立鵝舖子食品公司,研發可即時上桌的簡單料理,例如翡麗鵝胸肉、去骨鹽水或醉鵝腿、拌著清香鵝油的鵝肉飯,很受消費者青睞,讓鵝肉更為普及。鵝舖子打著家裡就是店鋪的策略,讓銷售方式更為便利親民,成功征服許多人的胃,並獲得許多食品獎項的肯定,不愧是來自大企業的背景。
養殖及鵝肉的販售站穩了腳步,英地的格局視野又提高了。他發現四湖鄉因人口老化,許多耕地早已休耕,四湖又是靠海的城鎮,土壤許久未灌溉的結果,就是鹽化加速。向天歌英智畜牧場西邊約五百公尺處有一大片土地,已被農業部列為不利耕作區(如果沒有恢復使用,或許又將成為太陽光電的案場)。因此,蔡英地想打造一個「循環農業」的共好生態系,他在鵝場外面設置沉澱池,引廢水灌溉周圍農地,養鵝的有機肥料的元素洗掉鹽分,廢土反而變成了沃土,用來種植飼養鵝隻所需的玉米與牧草,達到復育農地的效果,成功打造了農民、農村、農業三贏的局面。這樣的模式不僅有機會活絡四湖,也應該可以複製到其他的禽場,讓大家可以一起「向天而歌」。
英地不藏私,他很願意與所有養殖戶分享自己研發的技術,他啟動「非開放式禽舍養殖技術合作方案」和大家結緣,為台灣下一代養殖產業盡一份心力。
(摘自〈智慧科技導入農業首都的驚喜──雲林〉)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在地方創生的路上,美伶姐一直都陪伴著
二十二個縣市的地創團隊成長茁壯,一起攜手找到無限可能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