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文明: 生物機制如何塑造世界史 | 誠品線上

Being Human: How Our Biology Shaped World History

作者 Lewis Dartnell
出版社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人類文明: 生物機制如何塑造世界史:生物學角度全新解析《人類大歷史》讀懂歷史與文明前,先讀懂生物學全球通用的十進位算數,根本源自「五根手指」?人類強烈的從眾行為,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生物學角度全新解析《人類大歷史》 讀懂歷史與文明前,先讀懂生物學全球通用的十進位算數,根本源自「五根手指」? 人類強烈的從眾行為,可能導致股市嚴重崩跌? 改善全球氣候暖化,必須先違反人性直覺?「年度新思維作家」達奈爾 橫跨遺傳學、生物學、生理學和心理學 揭示形塑人類文明的合作與衝突、貿易與掠奪、瘟疫與戰爭「人類高雅的文化與社會,不過是給既有的動物本性,罩上一層薄薄的外衣。一旦開始爭奪資源與性……人類和其他野獸常常並無不同。這些原始的動力,在歷史的各個層面無所不在 ──從一般家庭與家族結構,到各皇室王朝竭力維持血統純正的用心……」《人類文明》這本書,完全以生物學的角度,解析《人類大歷史》,闡明生物機制如何形塑人類文明、如何塑造了世界史,例如:▶我們的喉嚨構造讓我們能夠說話,但也很容易導致窒息。 而因為喉、舌、鼻腔的構造,95%的民族都擅長發m音, 以致不論哪個地方的人,幾乎都稱呼母親為 mama。▶人腦比起其他動物的腦袋更容易中風和癲癇, 也更易被酒精、咖啡因、尼古丁、鴉片,操弄精神意識, 而這四種物質,都曾經攪動了歷史走向, 包括跨大西洋奴隸貿易、資本主義的興起、鴉片戰爭……▶人體基因缺陷所導致的壞血病,如何與十九世紀英國皇家海軍的強盛、 乃至西西里島黑手黨的崛起,息息相關? 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基因突變,為何令西班牙王室衰微、俄國沙皇垮臺?這是你從未讀過的歷史,且看故事大師達奈爾扣人心弦、熱血沸騰的描述。—— 馬錢特(Jo Marchant),《人類大宇宙》作者跨越科學、歷史和史前史的狂野旅程,充滿意想不到的連結,令人如獲至寶的見解。—— 哈福特(Tim Harford),《臥底經濟學家的10堂數據偵探課》作者達奈爾一直是饒有興味、引人入勝的作家,讓我們從歷史故事中,重新發現許多迷人的亮點。——《衛報》我們是誰?我們如何走到今天?這本書展開了壯麗宏偉、拓展思維的探索。—— 費雪(Richard Fisher),《深時遠見》作者達奈爾因「大主題」的寫作而享有盛譽。這本書是如此讓人著迷,難以掩卷。—— 芮斯(Martin Rees),英國皇家學會前任會長絕佳的跨領域歷史陳述,精采有趣,文筆優美,促使你以全新方式看待世界。—— 甘乃迪(Jonathan Kennedy),瑪麗王后學院政治暨全球衛生教授 達奈爾的書總是讓人喜歡,因為無比真實。——《星期日泰晤士報》以我們的身體為舟車,開啟一段深具啟發性的歷史之旅。—— 馬歇爾(Tim Marshall),《地理的囚徒》作者 充滿了科學故事,探索了帶有缺陷的生物機制如何形塑我們的生活、愛、繁榮與死亡,會讓你以嶄新的眼光,思考你自己和你的物種。—— 艾尼(Kat Arney),《造反的細胞》作者達奈爾再次做到了!這本書充滿了驚奇、生動、深刻的課題,真是太精采了! —— 康威(Ed Conway),《供應鏈戰爭》作者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達奈爾Lewis Dartnell英國科學家、演說家和作家。牛津大學畢業,倫敦大學學院博士,西敏大學科學傳播教授,研究領域是天文生物學與火星上的微生物。曾獲得英國科技設施委員會(STFC)科學社會獎助金,積極在學校和科學節日舉辦現場活動,並擔任媒體科學顧問,經常現身於電視紀錄片和廣播節目。定期為《衛報》、《泰晤士報》和《新科學家》雜誌撰寫文章。已出版五本書,第一本著作《最後一個知識人》獲《星期日泰晤士報》評為年度新思維圖書,第二本著作《起源:地球如何塑造人類的歷史》獲評為年度頂級歷史書。【譯者簡介】林俊宏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博士。喜好電影、音樂、閱讀、閒晃,覺得把話講清楚比什麼都重要。譯有《人類大歷史》、《人類大命運》、《21世紀的21堂課》、《大數據》、《大數據資本主義》、《元宇宙》、《如何讓人改變想法》等書。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引言 歷史與文明的原動力第一章 文明背後的軟體第二章 家庭、家族與權位傳承第三章 地方病——歷史場域的主場優勢第四章 流行病——改變歷史走向的瘟疫第五章 農業、戰爭、奴隸與人口消長第六章 操弄精神意識的四種物質第七章 身體的瑕疵——DNA編碼錯誤第八章 心智的弱點——認知偏誤尾聲 人人相習,代代相傳圖片來源資料來源注記參考文獻 誌謝

商品規格

書名 / 人類文明: 生物機制如何塑造世界史
作者 / Lewis Dartnell
簡介 / 人類文明: 生物機制如何塑造世界史:生物學角度全新解析《人類大歷史》讀懂歷史與文明前,先讀懂生物學全球通用的十進位算數,根本源自「五根手指」?人類強烈的從眾行為,
出版社 /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3557963
ISBN10 /
EAN / 9786263557963
誠品26碼 / 2682577708008
頁數 / 392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4.8×21.0cm
級別 / N:無
提供維修 /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一章 文明背後的軟體
互惠利他是一種投資

有一套理論,我們一般相信能用來解釋:為何非親屬個體互相幫助,能對彼此有利。這套理論就是「互惠利他主義」。這套理論認為,如果A幫助了B,就算現在需要付出一點成本,但應該會在未來得到回報。這樣一來,合作就能演變成一系列相互利他的行為。人類以外的動物當中,互惠利他行為的常見程度遠遠不及「親屬利他行為」,但還是有少數物種,在生態上像人類一樣有社交互動的需求,也就能觀察到互惠利他行為。像是某些靈長類動物(包括狒狒和黑猩猩)、家鼠與野鼠、某些鳥類、甚至某些魚類,都曾發現有互惠利他行為。
目前研究得最透澈的案例之一就是吸血蝙蝠,這些蝙蝠的食物是大型野生哺乳動物和家畜的血液,但想成功找到一餐並不簡單,而且蝙蝠的新陳代謝率極高,每一兩天就必須進食,才能活命。吸血蝙蝠的生活型態是大批群居,如果有某一隻成功飽餐一頓,常常在回到棲息地之後,會大方把吸到的血再吐出來,和運氣不好的同伴分享。等到風水輪流轉,曾經表現利他行為、慷慨分享血液的蝙蝠,就可能有其他蝙蝠救牠一命。
互惠利他主義之所以如此有效,核心在於一項簡單的經濟學原理。對於能夠成功蒐集食物的人來說,得到的食物量往往高於自己的生存所需,那些剩餘部分,多出的價值其實算不上太高。但對於還餓著肚子的人來說,多得到一單位的食物,有可能就是生與死的區別,可實在太寶貴了。所以,這時施恩者如果把部分剩餘,捐給有需要的人,對自己而言成本很低,卻能讓受益者得到巨大的好處。
就吸血蝙蝠而言,只要能在某隻獵物身上飽餐一頓,就能得到超出自己生存所需的食物,因此成功覓食的蝙蝠就能把食物分給運氣不好的蝙蝠,讓牠們躲過餓死的命運。等到自己運氣不好的時候,很可能本來受惠的蝙蝠變成了運氣好的那隻,就能用這時的剩餘,回報當時的恩情,同樣是讓資源發揮了最大的效益。所以,互惠利他行為其實就是一種資產交換,能讓每位捐助者的投資,都得到可觀的報酬。
以這種方式,兩方都能從自己在不同時期所握有的剩餘資源當中,取得最大價值。因此,這種做法通常也稱為「延遲利他行為」。有人會說「競爭」就是零和遊戲:有人贏,就代表有人輸。但「合作」則不同:雙方都能從中獲利,而且常常還是巨大的利益。
說到要義無反顧、慷慨提供資源或服務來利他,問題在於並無法確定未來他人會有所回報,有可能就是被占便宜。有些可惡的傢伙,只會利用你的大方吃乾抹淨,到頭來你付出了所有協助時的成本,卻幾乎得不到什麼回報。如果這套合作體制要發揮作用,就不能讓這些貪小便宜的人為所欲為:有人不願意回饋,大家下次就不該再幫他,這樣才能鼓勵大家相互合作。
在風水轉流轉、輪到曾經的受助者得到好運的時候,如果這些人不願意回報當初得到的善意,那些原本的利他主義者也必須記住教訓,未來不能再幫這些人:上一次當,學一次乖。在其他一些動物,也能觀察到這種「以牙還牙」的行為策略,像是就有人發現,烏鴉會拒絕幫助過去曾經只想占便宜的其他烏鴉。

友誼與銀行家悖論

然而,要把這些事情都一筆一筆記在心裡,會成為一種認知負擔;對這個問題,人類的演化找出了一種解決方案。如果和同一個人已經有了多次的互惠往來,我們就會放鬆戒備。換言之,我們開始對彼此產生信任,發展成一種更深的連結:友誼。
所謂的「朋友」,就是開始認定對方在其他的社交互動上,應該也值得信賴;我們會暫時不再一筆一筆把帳算得清清楚楚,不再明確期待或要求特定的回報。像這樣的關係,本身就等於一種互惠的保證、以及對未來的投資。當然,我們也知道友誼可能變質,但也只有在某方長期拿得多、給得少的情況才會發生。
友情的連結,生理上是透過催產素來促成。所有哺乳動物都會分泌這種荷爾蒙,讓動物的母性爆發、想要照顧幼體。就人類而言,這種荷爾蒙也能讓性伴侶之間維持夠久的夫妻關係,讓兩人好好一起把孩子養大(下一章會再談談這件事)。而說到人類之間的友情,其實也是父母與子女之間這種緊密關係的延伸:在那些互相有來有往的人之間,我們同樣建立了緊密的連結。但也因為彼此之間有這種神經化學的連結,比起被陌生人欺騙,遭親密朋友背叛的痛苦也會更加強烈。
很重要的一點是,友情連結能夠解決所謂「銀行家悖論」的問題。人在財務破產的時候,信用風險高到爆表,銀行不太可能願意貸款,但這常常又正是最需要借到錢的時候。相反的,要是你財務一片樂觀,銀行倒是非常樂意提供資金。人類祖先表現互惠利他行為的時候,也會遇上這樣讓人苦惱的問題。那些最不可能提供回報的人,常常正是最需要旁人伸出援手的人,但正因如此,這些人就很難得到幫助。在一個非親非故的人看來,如果你能提供回報的機會微乎其微,他為什麼要幫你?
這項難題可以從友情的演化找出答案:催產素在朋友之間建立起的連結,讓雙方對彼此來說都是無可取代的。所以在朋友生重病的時候,你並不會無情的拋下他們、找個別人來互惠利他,而是在情感上真心希望他們健康幸福,於是願意伸出援手,幫他們度過難關。雪中送炭的,才是真朋友。從這個觀點來看,人類之所以演化出「友情」這件事,很可能是用來協助應對絕望情境的保險機制。雖然動物界也確實看得到一些互惠利他行為(像是吸血蝙蝠的例子),但這種行為在人類之間實在是普遍到了異常的程度。人類互動表現出的慷慨與合作,很多都是出於互惠利他,特別是在一些規模小、關係緊密的社會,再次碰面的機會很高,利他能夠得到回報的機率也就大增。但人類還是有一個其他動物都沒有的特徵:就算覺得未來不會再有頻繁的互動,我們還是很願意幫彼此一把,也就是「對陌生人的善意」。人們遇上那些過去沒見過、以後大概也不會再遇見的人,還是常常毫不吝惜提供協助。像這種不會有往後互動的善意善行,又該怎麼解釋?

對陌生人也能展現善意

光是親擇與互惠利他,並無法解釋這種行為。在人類物種的演化過程當中,肯定還有其他因素介入。
其中一種解釋,就是演化上的未適應(又稱演化錯配)。人類祖先活在一個又一個的小遊群當中,個體之間多半有親緣關係。這種時候,從親擇與互惠利他,已經很能解釋為何遊群的成員會對彼此慷慨大方:一方面是能夠直接幫到自己基因的複本,二方面也在於能有頻繁的互動、未來可能得到回報。但等到人類開始生活在一個又一個更大、更複雜的社會裡,特別是愈來愈多人搬進了城市,市民之間並沒有家族的連結,常常只是點頭之交、萍水相逢,過去這種簡單的演化策略也就沒了效用。光是在我早上走路上班的路上碰到的陌生人,人數就可能比狩獵採集者祖先一輩子會碰到的更多。然而整體而言,雖然這裡已經再也談不上有利於基因遺傳的好處,我們還是繼續和身邊的人合作。
人類之所以會演化成現在這樣的心智,是當初為了讓祖先的行為能夠適應非洲大草原上、由親屬組成的小型遊群環境。但在後續社會環境急速轉變之後,這套認知作業系統的軟體卻還沒有更新。於是,對於這個演化上的新世界,人類的利他傾向還處於一個尚未適應的狀態,結果也就是產生了明顯適應不良的行為:就算陌生人永遠不會給予回報,我們還是願意幫助陌生人。 然而,想解釋人類到底為什麼常常合作、又不求得到直接回報,還有一個更好的理由。對於這種表面看來矛盾的行為,與其說這是演化程式寫得太糟糕,其實還有更正面的解釋觀點。

間接互惠的要件之一:聊八卦

間接互惠的概念認為,受益者並不是直接回報給同一位利他的施恩者,而是會把恩惠轉給其他人。A幫助B,B再幫助C,C再幫助D,依此類推。於是,恩惠就能在社群裡傳出去,遲早也能回到A身上。種下的因,總有一天能得到最後的果。
而且這還能談到下一個層次:如果有個Z,在A幫助B時,親眼見證了這件事,發現A是個慷慨的好人,他也會因為想和A建立關係,所以願意幫助A。於是,就算這兩個人無法符合直接互惠所需要的「後會有期」條件,也能因為整個群體的利他行為而受益。樂於助人,自己就更可能得到幫助,至於那些不想幫助別人、只想貪小便宜的人,則是可能遭到懲罰或受到排擠。像這樣的間接互惠,是人類一種格外複雜的合作形式,需要兩項其他動物都辦不到的條件。
第一項條件是,不管互動雙方的行為是慷慨是自私,除了需要有目擊者親眼看到,還必須能把這項寶貴的資訊,分享到整個群體共有的資料池。也就是說,社群成員得愛聊八卦才行。如果大家都能知道某個人不值得信任、總是只接受別人幫助卻都不回報,等到下次這個人又碰上麻煩,社群成員就不會再伸出援手。
英文有句諺語說「騙子發不了財」,但不能說完全正確:騙子常常在短時間內還是能得逞,特別是在那些規模比較大、大家彼此比較不認識的社群;只是遲早仍然會東窗事發,讓自己名聲掃地。所以,想讓間接互惠的機制不被那些只想貪小便宜的人搞垮,聊八卦就是一個關鍵的必備條件,而且無論是營火旁、或是茶水間,人類實在是哪裡都能聊。事實上,相較於其他靈長類動物是用理毛之類的活動來建立關係,人類是以閒嗑牙、聊八卦取代了這些活動。
像這樣把個別成員的行為,拿來在社群裡大談特談(就像是一個由閒聊建立起的社群網路),就會打造出一套名聲系統,可用來判斷適不適合試著和某個人合作。某人對待他人慷慨大方,就能建立良好的名聲;老愛占別人便宜,也就會惡名遠揚,讓人知道以後可得敬而遠之。行為友善的人,其他人在未來幫助他們的機率也會比較高,於是在天擇的機制裡就能占點上風。所以說到頭來,仍是演化塑造了人類的心理,讓我們在意自己的名聲,聊八卦就成了確保大家別心存僥倖的機制。
在一個會聊八卦的社會裡,生活的第一守則就是要小心自己做的事;或者更重要的是,要小心自己做的事給別人的觀感。於是,人類社會也就成了一個人人都在猜測別人想法的社會──須推斷別人的動機與態度,評估自己的行為在他人眼中的樣貌,好維護自己在外的名聲。我們所謂的「良心」就是這樣的產物之一:內在的這股聲音,警告我們可能有人在看,要我們想想別人可能的觀感,好讓自己免受社會的制裁。

間接互惠的要件之二:懲罰機制

間接互惠的第二項關鍵條件,在於對貪小便宜的懲罰。前面談到的直接互惠,是在一對一的頻繁互動當中,A可以記得B之前是不是貪小便宜、得了好處卻不回報,下次就能選擇不再幫助對方。而我們也知道,黑猩猩在個體的互動中如果吃了虧,後續也會採取報復行動。但是人類還有一種獨特的行為:就算被占便宜的不是自己,還是願意參與懲罰那些貪小便宜的人,即使這麼做對自己沒有實質的好處。這種行為稱為第三方懲罰,又稱為利他懲罰。用簡單的經濟賽局例子,就能說明人類的利他懲罰行為。我想談的例子,是要一群人共同合作,達成對大家都好的成果,也就是要追求所謂的公共財。像這樣的合作,在人類社會處處可見,從捕獵大型獵物、挖掘並維護農田的灌溉系統,再到建造城市基礎設施等等。文明的歷史,談的就是人類如何讓公共財日益壯大,並且隨著文明進步,公共財也愈來愈多、愈來愈複雜。城市與國家提供各種服務,包括良好的道路、清潔的用水、緊急服務、公共教育、健康照護、國防、法律與秩序等。這些成果都能由整體社群共享,但先決條件就是參與者必須承擔成本。
公共財會面臨的一種困境,就是有些人想貪小便宜,對這些公共事業幾乎沒有付出或完全沒有付出,卻依然能夠得到好處。這場公共財的遊戲,常常可以想像成每位玩家都有一筆經費,能夠選擇要投入多少到公共資金池當中。結束之後,除了玩家自己手上還有剩下的經費,公共池裡的資金也會在乘上某個係數之後(係數從1到玩家總人數之間),再平均分配給所有玩家。對於整體來說,最好的結果就是:所有玩家都投入自己手中的所有經費,這樣一來,所有人都能讓整體資金得到最大的增幅,理論上最後每個人能分到的收益也會最高。然而,如果出現只想搭便車的玩家,就可能在過程裡貪小便宜,自己的錢一毛都不拿出來,卻還能瓜分其他人好心投資滾出來的報酬。
常常有的狀況,就是大多數玩家會選擇把自己經費的一半,丟進公共資金池。這是很合理、謹慎的做法。但只要玩家一發現有些人放進資金池的金額很少、甚至根本就是零,所有人願意放進的金額就會一輪一輪愈來愈少。於是,就因為有些人只想搭便車的行為,這項合作事業也無以為繼。
但只要簡單修改一下遊戲規則,就能強化合作,讓所有人都從中受益。這項修改就是給遊戲加入「制裁系統」:玩家可以選擇運用自己的遊戲經費,懲罰那些他們覺得在貪小便宜的玩家。舉例來說,只要花1英鎊,就能讓某個貪小便宜的人最後少領3英鎊。只要加入這項鼓勵利他的懲罰機制,就能讓整場遊戲玩起來大不相同。現在,每個人願意投入公共資金池的比例往往都會上升,有時候甚至高達個人經費的70%以上,而且每一輪都維持在這個水準。
看起來,其實人類並不反對自己多出點錢,來懲罰那些貪小便宜的人。這種利他的懲罰機制能夠有效嚇阻貪小便宜,並鼓勵整體加強合作。而在現實生活也是如此,要是有人老愛貪便宜,總是自私或表現反社會行為,對整體社群造成不利,就可能遭到各種懲罰,像是不能享受某些福利、在社交上被排斥或排擠,甚至可能遭到暴力相向等等。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生物學角度全新解析《人類大歷史》
讀懂歷史與文明前,先讀懂生物學

「年度新思維作家」達奈爾 橫跨遺傳學、生物學、生理學和心理學
揭示形塑人類文明的合作與衝突、貿易與掠奪、瘟疫與戰爭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