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陸海空的醫者: 童綜合醫院守護中台灣 | 誠品線上

跨越陸海空的醫者: 童綜合醫院守護中台灣

作者 吳秀樺/ 林惠君
出版社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跨越陸海空的醫者: 童綜合醫院守護中台灣:以海天為背景以病人為中心童綜合醫院突破地域藩籬搶救生命無國界一間沒有財團奧援的地方區域私人醫院,在周遭醫學中心環伺的情形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以海天為背景 以病人為中心童綜合醫院 突破地域藩籬 搶救生命無國界一間沒有財團奧援的地方區域私人醫院,在周遭醫學中心環伺的情形下,如何扭轉弱勢變成優勢,成為海線處理急重症的首選醫院,並且走出自己的一片天。童綜合醫院以醫者仁心為本,不僅在陸面照護中台灣民眾的身心,範圍還延伸至空中與海上救護,讓醫療服務立體化,更從疾病治療者,變成健康照護者。■童醫師,是溫暖的代名詞昔日海線因地點偏僻且醫療資源不足,讓童瑞欽興起照護在地鄉親的想法,於住家開始經營診所,規模隨著醫療名聲同步擴張,逐漸蛻變成現今的童綜合醫院,五十年來始終照護著中台灣民眾的健康。■擁有堅強急重症實力海線地區因為道路筆直、工廠林立,早年意外與工安事故頻傳,搶救生命分秒必爭,多選擇首送童綜合醫院急救,因而累積重症治療力與急症應變力,能夠應付各種緊急狀況,不會將病人拒於門外。■成立空中醫療轉送品牌童綜合醫院思維前瞻,成立全台唯一的國際救援品牌「FORMOSA SOS」,服務對象遍及全世界,跨國救援,領先亞洲。■馳援外海緊急醫療需求醫院鄰近台中港,當台中外海離岸風電施工人員、航行在中部外海的國際船隻,一有緊急醫療需求,空勤總隊載運病人的直升機總是優先選擇送往童綜合醫院,展現緊急救護能力。■照護社區民眾健康童綜合醫院不僅是疾病治療者,更成為健康生活提供者,長期關懷社區進行衛教,建構綿密社區安全網,成立基金會與德水園,重視長照與社福需求。■精進科技醫療能力跟上科技化的醫療革命,童綜合醫院驅動轉型升級,建構複合式手術室,並應用微創手術精準治療,迅速解決病人之苦。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吳秀樺擔任二十餘年財經科技記者,一路記錄台灣科技產業發展的呼吸及心跳、貼身觀察人與土地的互動,用筆寫下每段精采人生的故事;喜歡一個人旅行,總在一次又一次的旅行中,恣意品嘗每塊土地的人情、良善與美好,這是種上癮後戒不掉的感覺。林惠君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輔仁大學中文系畢業,資深媒體人,曾任職於《遠見》雜誌、中央通訊社、《新新聞》周刊,擔任醫藥與財經記者,現為自由撰稿人。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序 成為世界公民信賴的醫院 童瑞年 童綜合醫院董事長前言 播下改變的種子 第一部 成為可以依賴的存在1 一間有溫度的醫院 2 全體動員,追求世界級的品質 3 打造國際醫療轉送品牌 4 以幸福職場吸引人才 5 把鄰里的事當成自己的事 第二部 永不放棄生命希望1 童醫師,值得信賴的代名詞 2 不會拒收病人的地方 3 急診醫師的「拆彈」日常 4 解開高空墜落的生還密碼 5 救護車隊,中部海線的特殊風景 6 幫友邦兒童不輸在起跑點 第三部 營造健康生活節奏1 最貴不等於最好 2 癌症是可防可控的疾病 3 開啟防疫大作戰4 手術後不能只是靜養5 看見生命的不同樣貌 第四部 以科技力強化醫療力1 複合式手術室讓醫療更精準 2 達文西手術減輕患者身體負擔 3 海陸並濟的現場急救力 4 優化醫療與照護5 數位轉型,讓醫療服務更有效率 6 創新思維,充實研發能力 結語 從台中港出發,航向世界

商品規格

書名 / 跨越陸海空的醫者: 童綜合醫院守護中台灣
作者 / 吳秀樺 林惠君
簡介 / 跨越陸海空的醫者: 童綜合醫院守護中台灣:以海天為背景以病人為中心童綜合醫院突破地域藩籬搶救生命無國界一間沒有財團奧援的地方區域私人醫院,在周遭醫學中心環伺的情形
出版社 /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3551831
ISBN10 /
EAN / 9786263551831
誠品26碼 / 2682395185005
頁數 / 256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7×23cm
級別 / N:無
提供維修 /

試閱文字

內文 : 前言

播下改變的種子

清晨的陽光從台中港的海平面升起,照在童綜合醫院(簡稱童綜合)梧棲院區醫療大樓外牆,白色的帷幕上閃耀著金光;大樓內,醫護人員忙著迎接從四面八方、甚至偶爾從空中救護直升機帶來的病人,開展緊急救援工作。大樓外的靜謚美好,大樓內的分秒必爭,都是童綜合的日常。

不被時代洪流淹沒

日光推移了時間,童綜合扮演的角色也隨著歲月演化,「我們從疾病的治療者變成健康的照護者,」童綜合董事長童瑞年說。

1971年由童瑞欽成立的沙鹿童醫院(1976年更名為童綜合醫院),從全院只有三個人(醫師童瑞欽與妻子蔡素英、護理師王月琴),蛻變至現在擁有三千多位員工的童綜合。2021年,童綜合迎接五十歲生日,梧棲院區醫療大樓外懸掛起「童舟共濟五十載,再創百年新未來」的帆布條,成為童綜合走過半世紀最好的寫照。

一間沒有財團奧援的地方區域私人醫院,如何在周遭醫學中心環伺的情況下,沒有被時代洪流淹沒,反倒走出自己的一片天?

這是不少醫療院所經營者好奇的問題。

把弱勢變優勢

翻開童綜合的成長史,可以說徹底演繹了「扭轉弱勢變成優勢」的精神。

弱勢或優勢,只是存在人們心中的相對位置,而童綜合所在的台中海線,地點較為偏遠,且早年醫療資源不足,連要採購先進醫療儀器都困難重重,也正因如此,當童瑞欽以病人為中心,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在患者口耳相傳下,服務的病人與項目不斷增加,規模也持續擴大。

「大哥(童瑞欽)不僅積極擴充醫療器材,還鼓勵員工進修,派遣醫事人員到北部醫學中心交流、學習專業醫療知識,」童瑞年說,「在全體員工的努力下,童綜合的腦神經外科與急重症醫療實力得到各方肯定,1984年更獲得三級教學醫院的成績。」

然而,隨著醫院規模擴大,空間不敷使用的問題也逐漸浮現。在童綜合成立二十五年時,設立新院區的念頭開始萌芽。問題是,錢從哪裡來?尤其,「我們不是只思考醫療本身,台灣現況與未來發展、整體健康與公共衛生趨勢,以及地方和國際醫療資源與需求,都同時納入醫院發展的思考範圍,」童瑞年強調多面向思考和與時俱進的重要。

童綜合的管理階層決心要擴大服務規模,還必須面對資金不足的問題,在現實與理想間拔河。

「這邊要擴充、那邊要縮減或刪除,這樣的設計會不會太先進、海線民眾能不能接受⋯⋯」即使已經是快三十年前的往事,童瑞年回想起來,感覺那種磨人的心境,彷彿昨天才發生一般。

怎麼辦?要放棄還是繼續?

「畢竟我們是私人家族醫院,每一筆投資、每一分錢,都是靠日常營運累積的,沒有政府或財團會平白無故給我們錢。但,也還好是這樣⋯⋯」童瑞年解釋,「我大哥創院的初衷,就是要讓鄉親可以擁有良好的醫療服務,所以即使不容易,我們還是不可能放棄,甚至還到歐美、日本等地考察,希望為新院區引進最好的醫療品質與服務。」

掌握現代醫療趨勢

「醫院經營要長長久久,除了評估民眾當前的醫療需求,還必須考量未來二、三十年後,醫療科技可能的走向,以及相應必須導入的醫療設備、服務與空間,」童瑞年談到,「如果等到院區啟用之後、需求發生時才擴充設備,就像『穿著衣服改衣服』,很難做得完善。」

甚至,不只要實用,外觀形象也很重要,因此童綜合很早便邀請外國設計師進行醫院設計。「我們請來加拿大的設計師,希望這棟大樓在二、三十年後,無論功能或者是外觀都還能走在時代尖端,」童瑞年透露。
後來,這樣的思考模式,確實發揮了作用。

2001年童綜合梧棲院區啟用,但是在2018年時,童綜合決定導入複合式手術室。十七年過去,空間夠用嗎?

「最新的多軸式血管攝影、電腦斷層(CT)等頂尖醫療設備,全都導入到複合式手術室中,樓地板的載重、室內空間高度,完全沒有問題,更不會干擾其他手術進行,」童瑞年自豪地說。

不僅如此,從現代醫療的角度,醫院不只是疾病治療的場所,還扮演了健康生活促進的角色。為了讓醫院能夠結合地方特色與人文,也成為二十多年前童綜合梧棲院區規劃時的重要考量,於是在醫院頂樓出現了一間可三百六十度旋轉的景觀餐廳,病人、家屬、訪客都可以在這裡用餐、休息,遠眺台中港與大肚山的風景,再加上三井購物中心的摩天輪映入眼簾,期待美景可以舒緩不安的心情。

提供一站式就醫規劃

「門診跟檢查不能設在一起嗎?」「生病已經很辛苦了,為什麼還要讓人跑上跑下?」諸如此類的抱怨,以往不時在病人間流傳。

「我們希望可以有效減少病人來回奔波診間與檢查室的時間,」童瑞年指出,童綜合從醫病需求出發,在梧棲院區地下三樓進行空間改造,包含胸腔內科和外科、胃腸肝膽科、大腸直腸外科、口腔醫學部等的門診與檢查室,全部設在同一個空間裡,打造一站式的服務;例如,將胸腔內、外科與肺復原治療室集中在同一個空間裡,因為「我們希望逐步朝向專科化發展,」童綜合胸腔內科主任蔡慶宏說。

在空間改造的同時,童綜合也不吝於大力投資硬體設備。以胃腸肝膽科為例,「我們特別向台北榮民總醫院(簡稱北榮)取經,邀請他們的專業團隊前來指導,」童瑞年自豪地說,童綜合投入逾五千萬元,升級成立「內視鏡診斷暨治療中心」,引進了「醫療複合式懸臂系統」與「教學影像系統」,設置十一間獨立檢查室,保有受檢者隱私與減少感染風險。也將住院、急診病人與門診受檢者檢查動線分開,並區隔醫事人員與受檢病患動線,避免交叉感染機會。各項器械於專用洗滌室分類清洗消毒,檢體標本採取集中管制,以最高標準感染管控,提升病人安全。另外,胃鏡檢查全面提供二氧化碳充氣,大幅降低檢查中及檢查後的腹脹不適,優化檢查品質。

另外,像是口腔醫學部,也是斥資上億元的建設,並細分為牙體復形科、齒顎矯正科、兒童牙科、身心障礙牙科、植牙中心等二十六個科別,便是希望為患者提供最適切的醫療服務。

不僅如此,在專業人才培養方面,童綜合還有中部海線唯一一位取得認證的「傷口造口及失禁護理師」黃慧婷。

黃慧婷指出,國人罹患大腸直腸癌、膀胱癌的比例增加,考量病情需要執行造口手術,但病人與家屬多對此感到陌生,甚至心生恐懼,因為擔心不會照護、排泄物從腹部排出造成觀感不佳等因素,拒絕進行造口手術,於是童綜合專門派遣她參加「國際傷口造口及失禁護理師」證照訓練課程,獲取國際專業照護知識與技能,提供造口患者與家屬連續且完善的照護,並在2018年正式成立造口治療室。

「造口治療室的設計,必須從病人需求來考量,」黃慧婷舉例談到,造口病人常擔心如廁問題,如果使用一般廁所,傾倒便袋時容易發生飛濺,因此院方在治療室和無障礙廁所分別設置人工肛門汙物盆,並提供溫水設備,讓病人清潔使用時可以有更舒適及方便的環境。

成為社區文化交流中心

「不少海線居民把童綜合當作休閒的場所,」童瑞年說:「院區的規劃是把『以病人為中心』當作主軸,採用挑高設計,打造醫院友善療癒空間。」

「這麼做不是會讓樓地板可利用面積減少很多?」面對這類問題,童瑞年豪邁地說:「當然會!可是這樣的設計,採光好,而且能夠避免層層建物產生強烈的壓迫感。」

走進童綜合梧棲院區醫療大樓一樓,中庭是鏤空的設計,搭配透明電梯,屋頂是玻璃帷幕,讓自然光可以照進大樓;環境布置採用圓弧設計,給人優雅、溫馨的感覺,舒緩一般人進入醫院可能產生的緊張感,而海豚嬉戲的裝置藝術,以及與當地藝術家合作,現場展出繪畫、雕塑等作品,則是將海洋文化特質與在地風情自然融入建物中。

看得見的,是柔和的形制;看不見的,是環境中沒有一般醫院刺鼻的藥水味。這裡,是疾病治療的場域,也是排解壓力、恢復心靈平靜的地方。

除此之外,童綜合的開放空間,台中港區的居民、社團與學校舉辦藝文相關活動時,也都可以使用,「我們希望將童綜合打造成社區文化交流的中心,」童瑞年說。

以梅約精神自許

回歸醫療本業,有感於偏鄉地區重症患者無法獲得即時援助,童瑞年接任院長後,便自許要將童綜合打造成「沙鹿的梅約診所(Mayo Clinic)」。

「這個目標很難,但是我們可以師法梅約精神,整合臨床、教學與研究,提供每個病人最好的照護,成為一間『有靈魂』的醫院,讓中部地區的居民在家鄉就能獲得最好的照護與治療,」他堅持以此做為鼓勵自己和員工的目標。

所謂梅約精神,李納.貝瑞(Leonard L. Berry)在《向梅約學管理》(Management Lessons from Mayo Clinic)一書中談到,就是「凡事以病人需求為優先」。而在這樣的概念下,童綜合努力邁出的第一步,便是著手建置急重症照護流程,並且組織急重症照護團隊。

為了讓「以病人為中心」不只是口號,而是真正落實到每個醫療環節中,童綜合在2008年參加JCI(國際醫療評鑑)認證,因為「唯有經過國際單位的認證考驗,才能提升童綜合的醫療水準,甚至達到世界級的品質,」童瑞年說。

果然,在取得JCI評鑑認證後,2010年,童綜合獲得行政院衛生署(2013年改制為衛生福利部,簡稱衛福部)醫院評定為「重度級責任」醫院,是當時全國獲得肯定僅有的四家醫院之一,為童綜合寫下重要里程碑。

創造自我風采

童綜合成立迄今五十載,回首來時路,並非一帆風順。「醫院經營發展過程中,曾遭遇許多不足為外人道的挫折,但童綜合在挫折中尋找解方,不斷精實醫療設備、擴充人員、增加床位,並且積極聘請多位在各領域具有專長的名醫到童綜合服務,」童瑞年語氣中有堅韌,更有自豪。

他舉例談到,像是國際空中醫療轉送服務專家盧立華,來到童綜合後,促成了全台唯一的國際救援品牌「福爾摩沙救援」(FormosaSOS)誕生,服務對象遍及世界各地;此外,還有各專科權威醫師加入,包括:神經內科許弘毅、泌尿科歐宴泉、心臟外科鄭伯智⋯⋯,一步步強化童綜合的醫療實力。

更重要的是,「五十年來,童綜合的醫護人員一步一腳印,創造屬於自己的醫療特色,目前算是小有成就;這些成果,或許無法與有政府或財團之力挹注的醫學中心相比,但是可以激勵我們持續精進臨床醫療本業,同時不忘加強研究與教學面向,」童瑞年強調,「我們的目標很清楚,就是要成為『世界公民最信賴的醫院』、『醫事人員最佳培育醫院』,開創嶄新未來。」


第一部 成為可以依賴的存在

第三章 打造國際醫療轉送品牌

「你好!我們是童綜合醫院國際醫療轉送人員,我們來帶你回家了。」

身在他鄉異地,因受傷或突發疾病等待回國治療的病人家屬,聽到親切又熟悉的母語回應時,往往忍不住激動,抱著前來帶他們「回家」的醫護人員大哭,躺在擔架上的病人也不禁跟著默默流淚……

如此場景,過去十六年,在世界各國機場、醫院,一次又一次上演。

跨國救援,領先亞洲

看見童綜合的國際醫療轉送人員,代表回家的路已經不遠。

「很少人知道,台灣在國際醫療轉送服務的發展,領先許多亞洲國家,目前全亞洲僅新加坡和台灣設有國際緊急醫療機構,」從事國際空中醫療轉送服務超過二十五年、童綜合航空醫療救援中心執行長盧立華說,「童綜合更是台灣唯一能執行緊急醫療包機的醫療機構。」

從2007年負責童綜合第一例國際空中醫療轉送服務以來,「我每天隨身帶著兩支手機,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二十四小時,隨時接收來自世界各地的緊急醫療救助電話,」他笑著說起自己過去十六年不變的習慣。

怎麼會由執行長自己當接線生?這是許多人的疑問。

盧立華說:「自己接電話比較快,可以直接判斷病人需要什麼方式的救治,不用透過第三方傳達,而且我們有配合的航空業者,如果病人情況嚴重,調度完飛機或者機位後,就能馬上召集相關醫療人員與設備,立即出勤前往國外救人。」

相較於其他單位需要尋找配合的醫院、協調適合救援的醫療團隊,再調度飛機,往往需要三、四天甚至一週以上的時間,童綜合團隊從接到救助電話開始,最快一天就能出發,甚至有一次從接到電話到前往中國大陸深圳把人接回台灣治療,只花了十一個小時。盧立華指出,「團隊成員都住在醫院附近,護照、台胞證、各國錢幣⋯⋯,全部放在醫院,一旦有緊急任務,安排好機位或專機,大家拎了器材馬上就可以出發。」

不過,這兩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各國政府進行邊境管制,往往需要多花三至五天乃至兩、三週時間,「相較於過去接到電話就可以立即出發的情況,有很大落差,」盧立華忍不住感嘆。

催生本土品牌

「在海外生病或受傷,想要回到母國接受治療,是人之常情,」盧立華談到,隨著國人前往海外工作、就業、旅遊的人數愈來愈多,每年需要海外醫療轉送服務的案件就有四百多件,「為因應緊急醫療需求,童綜合率先在2014年成立本土救援品牌『FORMOSA SOS』,如今已在全世界一百九十四個國家設有服務據點,截至目前為止協助的個案已突破千例。」

談起童綜合開展國際空中醫療轉送服務的歷史,盧立華如數家珍:「最早是在2007年,我們在民航機上架設醫療擔架,將台商從泰國送回台灣;現在,服務愈來愈多元,除了把國人從海外載回台灣就醫,還可以依病人需求選擇醫院,也會服務一些母國沒有醫療專機的患者,載送他們返鄉治療,甚至還曾經一天同時出動三組人,分別前往日本北海道、中國大陸廣州與緬甸仰光。」

憑藉長期的經驗累積,現在,童綜合急診部的醫師、護理師已經能夠承接來自各界與保險公司委託案件;隨著業務量愈來愈多,醫院也持續擴充相關人員編制,整個團隊已有八位醫師、八位專科護理師、二位護理師,隨時因應任務需求調度使用。

「這是一件需要跨部門團隊合作才能做好的事,除了急救部門,還需要醫院各部門的配合,例如:患者是兒童,就要小兒科醫師隨行;若是病人需要安裝葉克膜,就必須派體外循環師一起出發⋯⋯,無論哪種形式,院方的支持都相當重要,」盧立華語重心長地說。

不分國籍,讓患者都能平安回家

曾有一位赴澳洲打工的學生從烏魯魯(Uluru)巨石的石縫間摔落,全身二十多處骨折,在澳洲等待救援。盧立華接到家屬救援申請後,飛到布里斯本,用醫療包機將人送回高雄治療。然而,這段過程卻讓年輕學生欠下巨款——澳洲當地把人帶離現場的空中救援,再加上醫療費用,合計約三百萬元。後來,是童綜合先行代墊相關費用,才能把人帶回台灣醫治,之後再由患者與家屬分期付款償還。

所以,「出國一定要投保海外醫療險,否則發生意外,高額醫療費用不是一般人能夠承受得起,」盧立華提醒,「即使是到海外渡假打工,也要先設定好保險,健保更不能退保。」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幫助國人回台灣醫療,有時也要將來台工作受傷的外籍移工送回國。

「我們不是把人送回去、扔在醫院就不管,還要將人交到家屬手中,才算任務完成,」盧立華說,「有些醫療資源不足的國家,護理師還要事先調查醫療耗材要去哪裡買,交代完整後才送病人回國。」

因為這份用心,也讓他獲得意外的感動。

「有一次送移工回家,當地人湊了一大包錢給我,裡面是皺成一團的五元、十元紙鈔,我知道他們真的是很認真想表達自己的感謝,」盧立華說著也忍不住動容。

過去十幾年,接到求救電話後,盧立華總是馬上帶著證件、機票,背上醫療裝備衝第一線,也因此他身上隨時備有十二個國家的錢幣,放在醫院裡的護照也是不斷加頁、再加頁。

期盼人們能擁有健康生活

一生救人無數,看著童綜合逐漸樹立起台灣國際醫療轉送服務新標竿,盧立華忍不住生出一個「貪心」的願望。

「我想在七十歲之前退休,」1959年出生的盧立華說,他買了一塊地,準備在退休後種植大量肖楠,從事碳中和的工作,搶救已經被送進急診室奄奄一息的地球。

從救人到救地球,這份心願很大,卻又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希望可以搶救更多生命,讓人們擁有美好、健康的生活。而憑著這份初心,對於台灣的國際空中醫療轉送,他也有同樣弘遠的期許。

「目前台灣只有兩架醫療專機,分屬中興航空與飛特立航空,但都是小型噴射客機,最多只能飛行兩、三小時,無法直飛目的地,必須落地加油才能再起飛,耗去太多時間。

「不僅如此,這些飛機瀕臨二十年使用年限的問題,若航空公司沒有添購新機,未來恐將沒有醫療專機可用,但若要採購大飛機,價格太高,一般民間醫療單位無法負擔。

「所以,如果要在第一時間搶救人命,仍需要由政府主導,建立一個完善的國際空中救援組織,讓台灣的國際空中醫療轉送可以照顧更多海外傷病的國人平安回家,」盧立華深深期許。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以海天為背景,以病人為中心:童綜合醫院,突破地域藩籬、搶救生命無國界。

活動